供应链激励机制的研究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78883062 上传时间:2022-04-22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142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供应链激励机制的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供应链激励机制的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供应链激励机制的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资源描述:

《供应链激励机制的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供应链激励机制的研究(22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毕业设计 设计(论文)题目供应链激励机制的研究学 院: 工商管理学院学生姓名: 专业班级: 学 号: 指导教师: 目录摘要2ABSTRACT3第一章 绪言4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41.2 国内外相关研究51.3 课题涉及的问题领域5第二章 供应链激励机制基本内容72.1 激励主体与客体72.1.1 核心企业对成员企业的激励;72.1.2 制造商(下游企业)对供应商(上游企业)的激励82.1.3 制造商(上游企业)对销售商(下游企业)的激励82.1.4 供应链对企业成员的激励82.1.5 成员企业对供应链的激励82.2 激励目标82.3 激励手段92.3.1 正激励102.3.2 负激励10

2、第三章 供应链激励模式113.1 组织激励113.2 价格激励113.3 订单激励123.4 商誉激励123.5 信息激励123.6 淘汰激励13第四章 供应链激励中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144.1 供应链激励机制中存在问题144.2 造成供应链激励中问题的原因分析15第五章 有效供应链激励机制的构建185.1 政府的管制185.2 企业的自我改革185.3 健全信息共享机制195.4 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19结论19参考文献21致谢22摘要供应链企业是以充分信任的基础上合作以及企业之间很好的协调为基础,此供应链上的企业必须达到同步、协调运作,才能使所有企业都受益。但是由于各成员之间的利益和职责不

3、同,导致局部利益与整个供应链系统的目标不一致,致使整个系统的性能降低。相互之间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是供应链企业之间合作性不稳固的原因。如何建立有效的供应链激励机制,本文在现有文献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各种方法来分析现今企业对供应链激励机制所做的改进和方法。本文分为五章:第一章为绪言;第二章为供应链激励机制基本内容;第三章为供应链激励中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第四章为供应链激励模式;第五章为有效供应链激励机制的构建。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关键词:供应链 激励机制 企业 AbstractThe supply chain enterprises are based on the full t

4、rust and the good coordination,enterprises on this chain must achieve synchronization,onlythen has the possibility to enable all enterprises with profit.But various members benefit and responsibility are different,so their local interest are not in consistent with the goal of the supply chain system

5、,and the performance of the overall system to be reduced.The lacks of the effective surveillance mechanism and the incentive mechanism is the reason of unstable between the supply chain enterprises.How to build effective supply chain incentives? In this paper, on the basis of existing literature and

6、 existing research results, using a variety of methods to analyze the improvements made and methods of todays enterprise, supply chain incentives.The paper is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is the Introduction; Chapter II the basic content of Incentives in Supply Chain; Chapter III of

7、 the supply chain incentive problems and the reasons for; Chapter incentives for supply chain model; Chapter build incentives for effective supply chain. Finally, to sum up in.Keyword: Supply Chain Incentives Enterprise第一章 绪言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供应链企业是以资源外用或者以业务外包为特征的集成企业网络来扩展企业的模型,它改变了原来的“纵向一体化”模式向“横向一体化”模

8、式转变。市场的竞争不再是单一企业的竞争,而是联盟之间,即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供应链企业以充分信任的基础上合作,和企业之间很好的协调为基础,供应链上的企业必须同步、协调运作,才能使多数企业受益,而这则需要一种有效的激励机制。但当涉及企业之间的激励时就会比较棘手,因为各部门以及各成员之间的利益和职责不同,所以相互之间的局部利益与整个供应链系统的目标不一致,这会使整个系统的性能降低。而造成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彼此之间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这也使供应链企业之间合作性不稳固。因此要建立稳固的供应链,使各企业都能获得比未参加供应链前相对较多的利润,进而使整个供应链获利,建立一套适合于供应链企业的激励

9、机制势在必行。所以说,如何设计出对供应链的各个企业的激励机制,协调各企业之间的关系,对保证供应链的整体利益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正是在供应链企业中设计激励机制的目的和作用。激励是现代管理职能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它充分调动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使他们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它也是把员工的自身利益与企业的发展目标联系在一起的主要手段。一套好的激励机制应该非常有弹性,但是又能很好地控制员工不偏离企业发展的目标。在当今社会经济环境中,如何激励员工已经成为摆在企业经营管理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有的公司在这方面做的很好:员工士气高涨,效率很高;但也有的公司做的比较差:员工流动率居高不下,士气和办事效率低下。

10、哈佛大学威廉詹姆斯博士通过对员工激励的研究发现,一个人要是没有受到激励,仅能发挥能力的2030,如果受到正确的、充分的激励,就能发挥其能力的8090,甚至更高。1.2 国内外相关研究随着供应链科学得到广泛重视,研究供应链的各种理论也随之在不断的发展当中。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供应链管理受到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广泛重视。在供应链管理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协调供应链中各企业的行为,因为缺乏协调的供应链容易导致双重边际效应、牛鞭效应等低效率行为。Fan等(2001)研究了SC环境下分散组织中的激励结构,并设计了一个基于市场的与激励相结合的协调系统。Seong和Hean(2003)指出Inter

11、net混合渠道环境下的制造商可以使用数量折扣诱使零售商达成渠道协调。冉翠玲(2006)运用博弈论中的Stackelberg模型对研究了供需双方需求信息对称情况下不合作与合作的EOQ模型,并利用博弈论给出相应策略的有效性分析,建立供需双方在不对称需求信息情况下的实现供应链整体最优的激励机制模型,并且给予理论上的证明。叶飞,符少玲,杨立洪(2006)提出了基于收益共享的供应链协作激励机制,建立了由制造商和零售商组成的两级供应链,研究了供应链分散决策与协调决策下的双方收益问题,发现协调决策下整条供应链收益大于分散决策时的整个供应链收益,但整条供应链的收益增加并不能保证合作方的收益都能增加,所以需要通

12、过利益协调来激励供应链上的各方积极参与合作。Ralf W.Seiferta和Ulrich W.(2006)针对混合渠道提出了库存控制策略,并比较分析了三种分销策略(Internet 渠道,传统渠道,混合渠道)的成本情况,认为混合渠道可以显著地降低分销系统的成本。1.3 课题涉及的问题领域传统的供应链建筑模型一直集中于使系统协调达到整体最优,很多学者在这方面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取得了很多重要成果。这些研究大部分都假设供应链成员能自动接受系统最优的协调方案,但是实际的供应链系统一般是由利益冲突的若干企业组成的联盟,由整体协调求得的系统最优方案,对各成员来说不一定就是最优的。如果没有明确的利益分配机制

13、,最优方案不可能实现。此外,供应链成员之间可能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包括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即成员的信息或行动在很多情况下难以直接观察到,成员出于自身利益可能采取欺骗行为。因此供应链激励机制(利益分配机制)必须实现以下功能:合理分配供应链的协调后的总利润;在各种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对成员进行有效的激励,达到真正合作所要达到的目的。第二章 供应链激励机制基本内容2.1 激励主体与客体激励机制是指在组织系统中,激励主体通过激励因素或激励手段与激励客体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总和。从理论上讲,一个好的激励机制要具有激励兼容和自我强化特征,也就是说即使在没有外在强制力的条件下,各企业也会愿意自觉实施。激励主

14、体指激励者,主要是委托方。从供应链上看,由于成员企业都是下游企业的委托方,并且最终消费者对此条链上产品的需求会对供应链产生一定的动力和压力,所以,供应链上的企业包括最终消费者都可能成为激励主体。从宏观角度看,政府、公众等出于环境保护等需要也可能成为激励主体。激励客体即被激励者、激励对象,主要指代理方,包括成员企业、企业管理人员和员工。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激励主体与客体主要涉及以下关系:核心企业对成员企业的激励;制造商对供应商的激励;制造商对销售商的激励;供应链对成员企业的激励;成员企业对供应链的激励。2.1.1 核心企业对成员企业的激励; 在供应链的合作当中,分为核心企业和成员企业。核心企业在保

15、持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不外溢的情况下,通过发包的方式将其业务的一部分交由成员企业完成(制造、加工、仓储、物流等)。这些完成外包、分包、和转包业务的企业就可以认为是成员企业了。在整个合作过程中,成员企业就如同合作的“四肢和躯干”。 成员企业通常是和核心企业相对的,并不能由此认为成员企业在规模、实力等方面就一定小于核心企业,而是针对没个业务的时候,处于相对出“外围”的地位。合作双方都是法律上独立的经济主体,都拥有自己的核心能力。即:合作双方都是专业化而无法相互替代的。双方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建立合作契约,这种契约具有长期性特征。2.1.2 制造商(下游企业)对供应商(上游企业)的激励作为下游企业的制造商

16、,对于作为上游企业的供应商具有激励作用,主要体现在制造商对长期的供应商有着打折优惠的激励方法。打折优惠可以刺激到供应商对公司所经营的服务产生兴趣,从而关注本公司的具体打折措施,进一步成为公司的潜在用户甚至关键用户。2.1.3 制造商(上游企业)对销售商(下游企业)的激励制造商对于销售商的激励在于会对下游企业的销售商提供优质的产品、服务、售后管理等。这是一条优化循环路线,优质的相关一系列服务可以令自己的声誉、名声得以传扬,从而扩大自己的商圈范围,为公司争取更多的利益,从而达到激励的效用。2.1.4 供应链对企业成员的激励在整条供应链上的各个节点则代表着各个企业,双方的关系就像整体和部分。各个企业

17、在未结成联盟,各自经营业务时,只有自己企业的利润。而当结成联盟,形成整体效益时所获取的巨大利润时,这就是整体的供应链对于各企业的激励。2.1.5 成员企业对供应链的激励各企业在整条供应链中的职责和作用不同,而在分配利润股份时自然就会有所区分。而这些股份区分则由各企业的自行努力和经营来获得。由作为部分的成员企业来对整条供应链进行优化。2.2 激励目标 激励目标主要是通过激励手段或方法来调动委托方和代理方的积极性,尽量消除信息不对称所引起的风险行为,使供应链各环节高效运行。有效的供应链管理能够为企业带来正面的财务效益,包括通过提升环境形象而提高利润以及成本节约,但同时由于需要环境、政策等原因,也会

18、带来负面的环境影响。例如:据有关调研结果显示:中国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正面的财务绩效不如负面绩效明显。这一方面是由于中国企业缺乏正确或者合适的工具,另一方面也因为中国对环境影响的惩罚比发达国家低很多。所以,对于供应链的激励一定要实现环境友好、资源优化配置、社会福利增进等多维目标。2.3 激励手段从管理学上讲,未满足的需要对人的激励作用的大小,取决于某一行动的效价和期望值。所谓效价是指个人对达到某中预期成果的偏爱程度,或某种预期成果可能给行为者个人带来的满足程度;期望值则是某一具体行动可带来某种期望成果的概率,即行为者采取某种行动,获得某种成果,从而带来某种心理上或生理上的满足的可能性。显然,能够

19、满足某一需要的行动对特定个人的激励力是该行动可能带来结果的效价与该结果实现可能性的综合作用的结果。激励力、效价以及期望之间的相互关系可用下式表示:激励力某一行动结果的效价*期望值。大多数供应链企业是成员企业微观层面的人所组成的有机整体,结合激励理论,对它的激励可以采取正激励和负激励两大类。具体模式包括价格激励、订单激励、商誉激励、信息激励、淘汰激励、新产品/新技术的共同开发、组织激励等。单纯的正激励或单纯的负激励都是肯定没有什么好结果的,把握正激励和负激励的结合点关键是要分清楚员工的行为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正确的行为用正激励去强化,错误的行为只能用负激励去避免。此外,供应链上的企业在选择战略合

20、作伙伴时,要从符合供应链要求的企业中选择和培育具有积极环境管理意识的企业,由此通过供应链上各个企业的采购、生产、运输、包装和分销、回收及废弃物处理的各环节来达到整个供应链的优化。由于供应链的广泛性涉及到多个不同的企业,甚至不同的国别,其文化差异常常带来沟通的障碍甚至冲突,从而无法对供应链中各合作伙伴的各种活动实行有效的整合和协调。文化作为各企业共同的价值观体系,是供应链成员企业间实现良好沟通和协调的基础,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和企业员工对环境影响和资源利用效率的看法以及反应。2.3.1 正激励正激励特指对激励对象的肯定、承认、赞扬、奖赏、信任等具有正面意义的激励艺术。即对个体的符合组织目标的

21、期望行为进行奖励,以使这种行为更多地出现,提高个体的积极性,主要表现为对员工的奖励和表扬等。供应链给企业带来的好处,从长期来看,供应链上每个企业都会获益这点是肯定的。从短期来看,可能出现某个企业获益,而其他企业负担加重,比如VMI,制造商库存成本降低,供应商库存成本升高(2者库存成本之和是降低的),这就要求获益者对受损者给予合理补偿,这样才能更有效推行供应链管理实施,而现实中都是霸王企业(核心企业)强制实施,上下游企业不得不顺从。2.3.2 负激励在激励策略中,它与正激励相对应。负激励特指对激励对象的否定、约束、冷落、批评、惩罚等具有负面意义的激励艺术。简单地从字面上理解负激励,人们通常会认为

22、它带来的是负效应,恰好相反,我们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就是要通过负激励起到正效应。所有的负激励措施或手段都是为规范员工行为、为企业管理行为服务的。第三章 供应链激励模式 3.1 组织激励在一个较好的供应链环境下,企业之间的合作越愉快,供应链的运作也越通畅,少有争执。也就是说,一个良好组织的供应链对供应链及供应链内的企业都是一种激励。减少供应商的数量,并与主要的供应商和经销商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是制造商采取的组织激励的主要措施。但有些企业对待供应商与经销商的态度忽冷忽热,零部件供过于求时和供不应求时对经销商的态度两个样:产品供不应求时对经销商态度傲慢;供过于求时往往企图将损失转嫁给经销商,因此得不到

23、供应商和经销商的信任与合作。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还是由于企业管理者没有建立与供应商、经销商长期的战略合作的意识,管理者追求短期业绩的心理较重。如果不能从组织上保证供应链管理系统的运行环境,供应链的绩效也会受到影响。 3.2 价格激励在供应链环境下,各个企业在战略上是相互合作关系,但是各个企业的利益不能被忽视。供应链的各个企业间的利益分配主要体现在价格上。价格包含供应链利润在所有企业间的分配、供应链优化而产生的额外收益或损失在所有企业间的均衡。供应链优化所产生的额外收益或损失大多数时候是由相应企业承担,但是在许多时候并不能辨别相应对象或者导致相应对象错位,所以必须对额外收益或损失进行均衡,这

24、个均衡通过价格来反映。但是,价格激励本身也隐含着一定风险,这就是逆向选择问题。即制造商在挑选供应商时,由于过份强调低价格的谈判,他们往往选中了报价较低的企业,而将一些整体水平较好的企业排除在外。其结果影响了产品的质量、交货期等。当然,看重眼前的利益是导致这一现象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3.3 订单激励供应链获得更多的订单是一种极大的激励,在供应链内的企业也需要更多的订单激励。一般地说,一个制造商拥有多个供应商。多个供应商竞争来自于制造商的订单,越多的订单对供应商是一种极好的激励。订单数量象征着本企业的实力,以及对员工的待遇征兆。 3.4 商誉激励商誉是一个企业的无形资产,商誉就是信誉、产品质量、服

25、务态度等形象的综合,这些因素对于企业更为重要。商誉来自于供应链内其他企业的评价和在公众中的声誉,反映企业的社会地位(包括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和文化地位)。企业商誉会被本企业的服务、产品质量、售后服务、营销策略等影响。此种激励要求本企业在做好本职工作之余,还要产生额外的效益,以产生此种激励,发挥商誉激励的对企业的重大作用。3.5 信息激励在信息时代里,信息对企业意味着生存。企业获得更多的信息意味着企业拥有更多的机会、更多的资源,从而获得激励。信息对供应链的激励实质属于一种间接的激励模式,但是它的激励作用不可低估。供应链企业群体中利用信息技术建立起信息共享机制,其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为企业获得信息提供便

26、利。如果能够很快捷地获得合作企业的需求信息,本企业就能够主动采取措施从而提供优质服务,必然会使合作方的满意度大为提高。这对在合作方建立起信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企业在新的信息不断产生的条件下,始终保持着对了解信息的欲望,也更加关注合作双方的运行状况,不断探求解决新问题的方法,这样就达到了对供应链企业激励的目的。 信息激励机制的提出,也在某种程度上克服了由于信息不对称而使供应链中的企业相互猜忌的弊端,消除了由此带来的风险。3.6 淘汰激励淘汰是市场规律之一,保持淘汰是一种消极激励机制,而此种淘汰无论对企业或对供应链都是一种激励。对于优秀企业或供应链来讲,淘汰弱者使其获得更优秀的业绩;对于业

27、绩较差者,为避免淘汰的危险它更需要求上进。淘汰激励是在供应链系统内形成一种危机激励机制,让所有合作企业都有一种危机感。这样一来,企业为了能在供应链管理体系获得群体优势的同时自己也获得发展,就必须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对自己承担的供货任务,从成本、质量、交货期等负有全方位的责任。这一点对防止短期行为和一锤子买卖给供应链群体带来的风险也起到一定的作用。危机感其实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激发企业的更高发展第四章 供应链激励中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4.1 供应链激励机制中存在问题关于供应链激励机制中的存在问题有:供应链企业委托代理的每个节点企业既是风险承担者,同时又是风险规避者,在选择合作企业时由于信息不对称可

28、能会出现逆选择问题,合作过程中道德风险同样不可避免。因此,很有必要构建供应链激励机制,使整体效益最优化,成员企业实现“多赢”。其一、道德风险。道德风险是指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供应链合约的一方从另一方得到剩余的收益,使合约破裂,导致供应链的危机。在整个供应链管理环境中,委托人往往比代理人处于一个更不利的位置,代理企业往往会通过增加信息的不对称,从委托合作伙伴那儿得到最大的收益。如供应商由于自身生产能力上的局限或是为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不择手段,偷工减料、以次充好,所提供的物资达不到采购合同的要求给采购带来风险。其二、信息传递风险。由于每个企业都是独立经营和管理的经济实体,供应链实质上是一种松散

29、的企业联盟,当供应链规模日益扩大,结构日趋繁复时,供应链上发生信息错误的机会也随之增多。信息传递延迟将导致上下游企业之间沟通不充分,对产品的生产以及客户的需求在理解上出现分歧,不能真正满足市场的需要。同时会产生牛鞭效应,导致过量的库存。其三、生产组织与采购风险。现代企业生产组织强调集成、效率,这样可能导致生产过程刚性太强,缺乏柔性,若在生产或采购过程的某个环节上出现问题,很容易导致整个生产过程的停顿。其四、分销商的选择产生的风险。分销商是市场的直接面对者,要充分实施有效的供应链管理,必须做好分销商的选择工作。在供应链中,如果分销商选择不当,会直接导致核心企业市场竞争的失败,也会导致供应链凝聚力

30、的涣散,从而导致供应链的解体。其五、物流运作风险。物流活动是供应链管理的纽带。供应链要加快资金流转速度,实现即时化生产和柔性化制造,离不开高效运作的物流系统。这就需要供应链各成员之间采取联合计划,实现信息共享与存货统一管理。但在实际运行中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导致在原料供应、原料运输、原料缓存、产品生产、产品缓存和产品销售等过程中可能出现衔接失误,这些衔接失误都可能导致供应链物流不畅通而产生风险。例如,运输障碍使原材料和产品不能及时供应,造成上游企业在承诺的提前期内无法交货,致使下游企业的生产和销售受到不利影响。其六、企业文化差异产生的风险。供应链一般由多家成员企业构成,这些不同的企业在经营理念

31、、文化制度、员工职业素养和核心价值观等方面必然会存在一定的差异。从而导致对不同问题的不同看法,采取不一致的工作方法,最后输出不同的结果,造成供应链的混乱。4.2 造成供应链激励中问题的原因分析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快,市场竞争的日益激化,企业的产品和技术生命周期越来越短,国内外供应网络关系复杂性大大增加,供求不确定性越来越大,使供应链中的每一位成员都难以作出正确的决策,导致供应链风险的剧增,给企业供应链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其一、加强节点企业的风险管理:供应链从采购、生产到销售过程是由多个节点企业共同参与而形成的串行或并行的混合网络结构。其中某一项工作既可能由一个企业完成,也可能由多个企业共同

32、完成。供应链整体的效率、成本、质量指标取决于节点指标。由于供应链整体风险是由各节点风险传递而成。因此,通过对节点企业风险的识别与判断,进行风险调整和优化,将大大加强整个供应链的风险控制。其二、建立应急处理机制:供应链是多环节,多通道的一种复杂的系统,很容易发生一些突发事件。因此,必须建立相应的预警系统与应急系统。供应链管理中,对突发事件的发生要有充分的准备。对于一些偶发但破坏性大的事件,可预先制订应变措施,制定应对突发事件的工作流程,建立应变事件的小组。同时,要建立一整套预警评价指标体系,当其中一项以上的指标偏离正常水平并超过某一“临界值”时,发出预警信号。在预警系统做出警告后,应急系统及时对

33、紧急、突发的事件进行应急处理,以避免给供应链企业之间带来严重后果。其三、加强信息交流与共享。提高信息沟通效率: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加强了企业的通信能力,很大程度上推倒了以前阻碍信息在企业内各职能部门之间流动的“厚墙”。供应链企业之1司应该通过建立多种信息传递渠道,加强信息交流和沟通,增加供应链透明度,加大信息共享程度来消除信息扭曲,比如共享有关预期需求、订单、生产计划等信息,从而降低不确定性、降低风险。一般来说,企业下游间的信息有先进的通讯方式,及时的反馈机制,规范化的处理流程,供应链风险就小,反之就大。其四、加强对供应链企业的激励:由于目前我国企业的社会诚信机制很不完善,供应链企业间出现道德风险

34、是难以避免的。要防止败德行为的出现,就应该尽可能消除对信息不对称性,积极采用一定的激励手段和机制,使合作伙伴能得到比败德行为获取更大的利益,来消除对方的败德风险。其五、优化合作伙伴选择:供应链合作伙伴选择是供应链风险管理的重要一环。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各自的互补性以发挥合作竞争优势,一方面也要考量伙伴的合作成本与敏捷性。合作伙伴应将供应链看成一个整体,而不是由采购、生产、分销、销售构成的分离的功能。其六、重视柔性化设计,保持供应链的弹性:供应链合作中存在需求和供应方面的不确定性,这是客观存在的规律。供应链企业合作过程中,要通过在合同设计中互相提供柔性,可以部分消除外界环境不确定性的影响,传递供给和

35、需求的信息。柔性设计是消除由外界环境不确定性引起的变动因素的一种重要手段。另外,当今供应链管理强调J I T方法,减少库存以降低成本,这种运作模式一旦遇到突发事件或需求有较大波动时就会显得缺乏弹性。变色龙活的时间很长,是因为它应变的能力。因此在注重效率的同时仍应保持供应链适度弹性。其七、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供应链企业要实现预期的战略目标,客观上要求供应链企业进行合作,形成共享利润、共担风险的双赢局面。因此,与供应链中的其他成员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成为供应链成功运作、风险防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先决条件。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首先要求供应链的成员加强信任;其次,应该加强成员间信息的交

36、流与共享;第三,建立正式的合作机制,在供应链成员间实现利益分享和风险分担。第四,加强契约规定等规范建设,促使伙伴成员以诚实、灵活的方式相互协调彼此的合作态度和行为。其八、加强供应链文化建设。打造共同的价值观:良好的供应链文化将能在系统内形成一股强大的凝聚力,增强成员企业之间的团结协作,减少不必要的矛盾冲突,从而减少内耗,并且形成一种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共同创造、共同发展、共享成果的双赢关系;使得供应链的成员与整体有相同的利益要求和共同的价值标准,从而维持供应链的稳定与发展。第五章 有效供应链激励机制的构建5.1 政府的管制政府作为各供应链运营的支持系统,其目标主要是采用与环境相容的活动的行为主

37、体提供有效的制度环境,解决供应链运营(尤其是制造商)动机不足、减少成员企业间信息不对称引起的逆选择和道德风险等问题。政府要能够收集和获得与经济手段运用相关的环境状况的准确信息,并将其纳入决策的过程,同时,政府必须能够执行其政策,需要人力和财力来选择标准确定违章情况和适当的强制响应,无法执行的政策不仅致使经济手段无用,并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政府的威信。一般,政府行为包括提供公共信息和对虚假信息的管制。政府要公开有关的政策信息,企业要公开信息,尤其是在初级阶段,强制性法规是实施供应链管理的主要驱动力。根据对相关法规的态度来让企业自行调整。在市场竞争与自利行为作用下,成员企业的行为往往与环境不相容,因

38、此,政府要对整条供应链行为进行监督,加大对供应链各节点的监控力度。5.2 企业的自我改革对于企业的自我改革,经济激励是重点。经济激励是在企业基本正常发展的前提下,基于经济政策与企业政策的不可分割性,从成本效益原理入手,通过运用一定的经济手段,推动企业资源问题解决过程中私人(企业)成本与社会成本的重合与对应,建立价格与成本之间相对准确的反映机制,并以此为前提引导供应链的成员企业进行行为选择,纠正或公平分配外部性所带来的利益损失,以此来实现个体利益与社会利益相互促进的一种激励模式。经济激励可以采取鼓励性或限制性措施,促使供应链的活动与企业环境相容,减少或消除负的外部性。具体来说,经济激励措施主要包

39、括产品收费、运费、押金/偿还、可买卖许可证、补贴以及其它制度(包括责任制度、保证金、信息系统与权利再分配等)。我国市场机制发育得不成熟以及法制程度的相对落后难免影响供应链管理中经济激励的有效运行。所以,在实施经济激励时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这些必要条件包括:足够的知识基础;强有力的法律结构;竞争市场;管理能力;以及政治可行性。5.3 健全信息共享机制企业如果获得了更多的信息,则意味着将拥有更多的机会和资源。意味着企业可以主动采取措施来为其它企业提供优质服务。企业若了解了供应链中其它部分的有效信息,则有助于企业消除危及安全事件的不利影响。当危机安全事件在供应链的某个部分发生时,企业所获得的有效信息

40、就可以对此做出应对。信息共享机制是4供应链上的企业更加关注合作双方的运行状况,也在某种程度上克服了信息不对称而使企业之间互相猜忌,从这个角度来说,健全信息共享机制,对于供应链的各方面都起到了一定的激励作用。5.4 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供应链企业要实现预期的战略目标,客观上要求供应链企业进行合作,形成共享利润、共担风险的双赢局面。因此,与供应链中的其他成员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成为供应链成功运作、风险防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先决条件。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首先要求供应链的成员要加强信任;然后,要加强成员间信息的交流与共享;最后,要建立正式的合作机制,在供应链成员间实现利益分享和风险分担。

41、供应链上每个企业的利益都是在栓在一条线上的,再强大的企业也不可能抛却供应商和客户而独善其身。各企业需要借用外部工具进行风险管理,对可能的价格波动及债市、汇市的震荡做好防御准备,加强自身与战略供应商的合作。结论本人从本篇论文的选题,撰写,搜找资料,询问指导老师等各个阶段都积极努力去完成。物流正在不断发展,而其中的核心:整个企业的供应链模型则对现今的物流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而对于供应链激励机制的研究,更有一大片的领域值得去探讨和深入去挖掘。由于本人水平和论文的篇幅所限,并且对于许多问题仍需深入研究,所以本论文在各方面都存在着不足和遗憾。对于供应链激励机制的研究,基本上都采用理论的描述;较少的实证研

42、究数据;论文也没有涉及模型在具体的供应链企业中的应用方式。参考文献1 杨辉 供应链激励机制探讨J 物流技术2007(3)2 黄民礼 李政供应链管理M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1)3 柳键 施雪供应链激励机制研究文献述评J 江苏商论 2008(2)4 张进芳 浅析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激励机制的问题与对策N商场现代化 2010(5)5 廖开际 李志宏 刘勇 知识管理原理与应用(第二版)M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3)6 谭文超 供应链中信息共享与激励机制研究综述J 物流科技 2008(10)7 安小风 供应链知识共享的空间模型及激励机制研究D 重庆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98 季爱华Ji Ai

43、-hua雷勋平LEI Xun-ping 供应链企业激励机制的构建J 安徽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5(9)9 张维迎 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610 Iyer Ganesh,J.Miguel Villas-boas.A barrgaining theory of distribution channelsJ.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2003(2)11 王小丽,周旭东,田军.分散式供应链中信息共享的激励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Journal of Industrial Engineering/Engineering Management).200

44、7(1)12 Chen Frank Drezner,ZJK,Ryan,D Simchi Levi Quantifying the Bullwhip Efect:The Impact of Forecasting,Lead times and InformationJ.Management Science.Vol,46,2007,436-44313 Giannoccaro I,Pomtrandolfo P.Supply chain coordination by revenue sharing contract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

45、omics,200414 卢少华,陶志祥 动态联盟企业的利益分配博弈.管理工程学报 2008致谢本文是对本人三年所学专业的一个总结和检测,在本次毕业论文设计和完成过程中,得到了许多老师、同学和朋友们的帮助,也得到了家人对本文的极大关心和长时间的写作空间。论文在吴春尚老师的指导下完成,老师的意见和修改建议都令本文有了极大改善,很感谢各位老师对我的指导和帮助。在论文搜找资料的阶段,在朋友的帮助下,找到了更多资料,以充实本文,令本文更有科学依据和事实依据。本文借鉴和参考了很多学者的论文和研究成果,使我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极力延伸了我的视野,使我能以我的角度去重新认识到更多的知识,加以本人的创意和想法,才使本文生成。最后,再次深表我真挚的谢意,有了各位的帮助,我才得以顺利完成此次毕业论文,谢谢大家。 21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