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与惩罚,该从我们的视野中消失吗

上传人:马*** 文档编号:78810800 上传时间:2022-04-2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2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批评与惩罚,该从我们的视野中消失吗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批评与惩罚,该从我们的视野中消失吗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批评与惩罚,该从我们的视野中消失吗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资源描述:

《批评与惩罚,该从我们的视野中消失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批评与惩罚,该从我们的视野中消失吗(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批评与惩罚,该从我们的视野中消失吗内容摘要:教育是讲究分寸的,过之或不及均不能取得理想效果。批评与惩罚同样对成长中的学生具有特殊意义,从人的发展历程和教育实践来看,批评与惩罚具有独特的价值和功能,它对人的发展所起的促进作用,是表扬与赞赏所不能代替的。教师应发挥批评与惩罚教育的积极作用,实现其教育价值,促进学生改过迁善、健康发展。批评与惩罚一定要出于教师对学生的真爱, 真正做到“有教无类”,使教育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下去。关键词:批评与惩罚;教育方法;所起作用;遵循原则随着素质教育在全国范围内的逐渐推广,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国内各类教育书刊、教育网站,都不约而同打出了“赏识教育”或“无批评教育

2、”的旗号,且颇有愈演愈烈之趋势。一时间,批评与惩罚教育仿佛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各级学校与教师也陷入了一种误区,觉得在当前教育的大好形势之下,批评与惩罚这一教育过程中最为常见的手段,早就该弃之不用了,谁若再用,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势必招来各方严辞厉色的一致声讨。君不见,因教师批评或惩罚学生,而导致惨痛教训的事例在各类媒体中不胜枚举。比如对一个严重扰乱课堂纪律的学生,教师当众加以批评,只要点击到痛处,就可能造成这个学生因难以承受而离家出走,留下一封遗书,表达自己对美好人世的留恋及对批评他的教师的切齿痛恨,最后舍弃了自己的大好生命。如果追究起法律责任来,恐怕这个教师难逃厄运吧?在强大的舆论导向之

3、下,试问还有谁敢以卵击石?许多学校的教育工作,目前是谈“罚”色变,不要说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处分,即使对学生严厉批评也常常感到底气不足。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社会舆论、教育理论目前极端地倡导“赏识教育”,贬抑“批评教育”,对批评或惩罚教育基本持否定的态度;二是缺少可行的法律依据,难以掌握批评、惩罚的尺度,对难以预料的后果承担不起责任。事实上,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教育是讲究分寸的,过之或不及均不能取得理想效果。批评与惩罚同样对成长中的学生具有特殊意义,这一点,对目前国内的农村学校来说,尤其重要。从人的发展历程和教育实践来看,批评与惩罚具有独特的价值和功能,它对人的发展所起的促进作用,是表扬与

4、赞赏所不能代替的。所谓的无批评教育说句不好听的话,是伪教育。批评与惩罚教育对学生所起的作用大致如下: 一鞭策作用。正确的批评或惩罚能使学生认识到自己言语行为、活动方式与社会要求和他人的差距,从而激发学生的自尊心、上进心,使学生将内在的要求外化为积极的有社会价值的行为。朝着社会或教师期望的方向发展。笔者在十多年的教育工作中,碰见过不少学习、纪律都很糟糕的学生,这些学生一部分的确能通过激励、赏识等手段进行转化,但更多的一部分则需区别对待,他们是“吃硬不吃软”的忠实奉行者。对于这样的学生,赏识教育变得苍白无力,甚至可笑,只能以适当的批评或惩罚手段来进行教育,正如佛家所言“当头棒喝”,促其转变。二矫正

5、作用。批评或惩罚能引起学生调适自己的言语行为,矫正不良态度及行为反应,人的行为矫正往往需要外力的督促和提示,因为有许多不良言语和行为有时自己也很难意识到和重视它,更谈不上自我改正。通过批评或惩罚,教师可为学生确立自我矫正的参照指标,增加压力感,使其及时进行自我矫正。笔者所在班级有个叫小黄的学生,个性刚强且任性,父母常年在外地做生意,对他关心很少。家里开了间士多店,他偶尔也替换着看店,手头常有几个钱,就不时请“哥们”吃零食,甚至还参与赌博、时常旷课到网吧玩网络游戏笔者问他是否知道自己的行为已严重违反了中学生行为规范,他却振振有词,说钱是自己的,想怎么花就怎么花,别人管不着。不得已,笔者只能联系他

6、的父母,讲清情况,要求他们多对他进行家庭教育,多付出点关心。并为此举行了一堂主题班会课,在班会课上公开对他点名批评,分析他的行为给自己、家庭、社会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之后征得学校同意,让他回家停课两天,接受父母的教育。这个小黄,很显然对自己的错误并不了解或并不在意,而通过公开批评与停课两天的象征性惩罚后,他明显收敛了许多,虽然还有旷课现象,但频率已降低了不少。 三保护作用。学生的品行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批评或惩罚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不安、懊悔、挫折,甚至悲伤、痛苦的心理体验,学生的心理才会变得越来越丰富和成熟,认识更加全面,情感更加深刻,意志更加坚强,独立面对困难和解决困难的能力水平不断提高。如果只

7、是一味地给予学生表扬、奖励,学生的心理就会因缺乏刺激的多样性,变得简单、幼稚、脆弱,难以承受一定的风雨,稍有挫折便可能会导致悲剧的发生。据报载,一中学生因作业没完成,老师批评了他几句:“你怎么不完成作业?以后一定要按时认真完成作业。”此学生回家就喝了农药。于是,有人就借题发挥,一个劲儿地谴责教师如何如何,难道老师不应该说几句吗?批评何罪之有?悲剧的发生恰恰说明这个学生不能正确地对待批评和缺少接受批评的经历。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讲,批评或惩罚丰富了学生的心理刺激,提高了学生的心理承受力,保护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有利于学生的学业进步和品行发展。 四震慑作用。批评或惩罚不仅使犯错者个体受到教育,而且对其

8、他学生具有震慑作用,使其他学生引以为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促使学生群体觉悟的提高和行为的改善,有利于大面积、高效率地提高教育质量。笔者曾教过这样一个学生,他品行恶劣,我行我素,从未把学校纪律放在眼里,课堂上常常搞些恶作剧,公开辱骂教师,欺负殴打弱小同学,甚至还烧毁了班里的讲台、把油漆泼到黑板上。更要命的是,在他的影响下,一部分无心学习的同学也陆续聚到了他的旗下,形成了一个影响恶劣的小团体。如果再不采取果断措施,将难以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笔者经过请示学校领导,并邀请镇司法所同志协助处理,勒令其停学一学期,以观后效。处理决定公布后,原先他率领的小团体也自然解散,班级风气稳步上升。 初中学生从年龄

9、段来看,无论是身体的发育,还是心理的发展,都还是不成熟的。而且在这个年龄段,学生对自己所犯的错误很有可能意识不到其中的危害性,假如只是一味地去表扬、去赞赏、去迎合学生,而不用适当的批评甚至惩罚来唤醒他的良知,树立起承担责任的意识,就会使学生产生一种错觉,认为他的行为是正确的,发展下去,只会走上一条不归路。批评与惩罚是对学生成长过程中所犯过失的责任追究,是让学生去承担错误引起的后果,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成长。一个负责任的教师应责无旁贷地担负起惩戒学生的任务。无规矩,难成方圆。有了规矩,必须有违背规矩后的惩戒,需要违规者为违规付出代价。初中学生正处于成长过程中,可塑性极强,必须让他们明白:一个人获得

10、的自由应该是相对的,当你侵害到别人的自由时,就要以限制你的自由作为惩戒条件,每个人都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而不能片面地说学生犯了错误之后,不是学生的错都是大人的错。这样的观点潜藏着极大的危险,就是说即使是未成年的学生,他本身是不是一个独立的人?他是否具有一定的责任?他应否对自己的过失负责,还是他的过失归大人负责?这些问题值得每个教育工作者反思。批评与惩罚是很有价值的教育方法,教师尽管大胆而又慎重地运用,但并不是说不管什么样的批评、惩罚都能起到积极作用。不科学、不合理的批评或惩罚不但起不到好的作用,反而会伤害学生,无益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品行发展,背离了我们的良好愿望和最终教育目的。因此,要发挥批

11、评与惩罚教育的积极作用,实现其教育价值,促进学生改过迁善、健康发展,教师就要自觉遵循一些必要的原则。首先应注意端正批评与惩罚的态度,对批评与惩罚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批评与惩罚是教育学生经常运用的方法,正如上述所言,它对学生的学业进步和品行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价值。有表扬,就有批评;有奖励,就有惩罚。学生需要表扬与奖励,也需要批评与惩罚,就像花木成长,需要阳光雨露,也需要修杈剪枝,这样,花木才长得好,花儿才开得艳。当然,不要把批评、惩罚跟挖苦、讽刺、体罚混为一谈,否则就是对批评与惩罚的严重歪曲和极大亵渎。若对批评与惩罚的认识不到位,采用时可能就会陷入盲目性,其效果可想而知

12、。其次,要善于把握批评与惩罚的时机。对学生进行批评、惩罚的时机把握准确是批评、惩罚教育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由于学生所犯错误的性质、大小、时间、地点不同,以及学生心理状态的不断变化,对学生进行批评、惩罚就要依据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择机而行。既不能操之过急,弄巧成拙,也不能贻误时机,后悔莫及。该及时批评、处罚的就不能延时,及时的处理,常常是学生认识转变、奋发进取的“清醒剂”和“稳定剂”,使学生及早冲出迷雾、悬崖勒马。若不及时进行,而是等到学生多次犯错后再一并处理,不同时间、性质各异的错误就会被混淆在一起,学生接受批评或惩罚时,很难对自己的错误产生较为深刻清晰的认识,甚至对自己具体错在哪里,应该怎

13、样改正都不很清楚,教育效果就打了折扣。更糟糕的是,长此以往,学生的错误得不到及时纠正,不断加以累积,逐渐形成一种错误的人生观和行为定势。在这种情况下再进行教育,为时已晚矣。总之,批评与惩罚是把双刃剑,是一种危险的、高难度的教育技巧。教师必须意识到这一点,弄不好会伤害人,必须要因人而异、适度实施。一般来说,批评、惩罚应与理解、尊重并行。并非只有赞赏才能给予学生自尊与自信,批评与惩罚更需要尊重与信任,要特别小心地为对方着想,要顾及对方的承受力、尊严,不要让对方难堪。批评与惩罚一定要出于教师对学生的真爱, 真正做到“有教无类”,使教育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下去。一句话,时代在发展,教育理念也在更新,但批评与惩罚教育永远不该从我们的视野中消失。参考文献:1张人杰 王卫东20世纪教育学名家名著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2袁振国.当代教育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3傅道春.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6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