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试析陶、谢山水田园诗歌异同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78501052 上传时间:2022-04-21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74.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试析陶、谢山水田园诗歌异同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试析陶、谢山水田园诗歌异同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试析陶、谢山水田园诗歌异同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资源描述: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试析陶、谢山水田园诗歌异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试析陶、谢山水田园诗歌异同(22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湖北民族学院科技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学生毕业(学位)论文试析陶、谢山水田园诗歌异同系别 文学与传媒系 专业 汉语言文学 姓名 学号K01084 指导教师 职称 教 授 申请学位级别 文 学 学 士 2012年5月16日论文诚信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本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试析陶、谢山水田园诗歌异同,系本人在指导教师黄萍老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过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的方式说明。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声明人签名:李雅2012年5月16日【内容摘要】:中国古典诗歌中很早

2、就出现了对自然的描写,到东晋后期和刘宋时期山水田园作为一种诗歌题材在创作上才得到重视并初步走向兴盛。此时,以陶渊明和谢灵运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人创作了大量描写和赞美大自然的诗作,形成了中国诗歌史上山水田园诗的第一次创作高潮。陶渊明、谢灵运都是由晋入宋的诗人,作为对自然的描写者,均取得了极大的成就。谢灵运写了大量的山水诗,陶渊明则偏重于描摹田园风光,陶是写意之诗人,谢是写实之诗人,在写景状物之中各有所长。陶诗风格平淡自然,谢诗描摹自然精工细笔,留下了不少名词佳句。【关键词】:陶渊明;谢灵运 ;“写意”“写实” ;语言特色 ;观物模式 ;艺术境界ABSTRACT Chinese classical

3、poetry in the early emergence of the description of nature, to the Eastern Jin Dynasty period and Liu Song period of pastoral as a poetic theme creation to get attention and the initial move toward prosperity. At this time, with Tao Yuanming and Xie Lingyun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pastoral poet

4、s created a lot of description and praise nature poems, formed in the history of the Chinese poetry of landscape and pastoral poems first creative upsurge. Tao Yuanming, Xie Lingyun are from the Jin Dynasty to song poet, as the description of nature, have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Xie Lingyun wrote n

5、umerous poems, Tao Yuanming is focused on depicting the pastoral scenery; Tao is impressionistic poet, Xie is a realistic poet, in describing scenery. Each one has his good points. Tao poetry style flat, Xie Shi describes the nature of Seiko fine pen, leaving a lot of noun phrase.Key Words: Tao Yuan

6、ming Xie Lingyun freehand realism language features of artistic realm view mode目 录论文诚信声明内容摘要与关键词Abstract & Key words1、陶谢对自然景物的描写.11.1、写意”与“写实” .11.2、陶诗的平淡自然与谢诗的富艳精工 .32、陶谢诗歌观物模式比较 .72.1、“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72.2 、定观与游观.83、陶谢诗歌艺术境界比较.103.1、陶谢对“真”与“清”的追求.103.2、“情”与“理”的表现形态 .12四、引文注释 14五、参考文献 15六、致谢词 16试析陶、谢

7、山水田园诗歌异同第一章 陶谢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自诗歌诞生之日起,自然景物便是诗歌创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诗歌在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中,往往表现出民族所共有的情感态度和人们对自然自觉或不自觉的认识。随着人们对自然界认识的改变与深入,自然景物在整首诗歌中的功能与结构形态、景物描写的内容特征与技巧、乃至整首诗歌的美学风貌都会产生相应的改变。在魏晋的文学背景下,自然景物描写逐渐成为情感表达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也是陶谢对后世文字的贡献之一。第一节“写意”与“写实” 在谢灵运之前,中国的诗歌在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上面主要是写意,写实只占从属地位。从山水诗上面来说,在诗经里面没有一篇是以山水为主要的描写对象,山水只

8、是作为生活的背景或比兴的媒介。在楚辞里面也没有多大的变化。直到建安时期,中国的诗歌史上才有了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曹操的观沧海。在此之后,诗歌中的山水描写逐渐增多,但仍然是以写意为主。 袁行霈在论及这一点就曾说到:“陶渊明就是一个写意的能手。他的生活是诗化的,感情也是诗化的,写诗不过是自然的流露,所谓不待安排,胸中自然流出。” 袁行霈.陶渊明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第163页。陶渊明的写意,是写情景融合的心境,他的诗往往是言在此而意在彼,注重语言的启示性,因为他深知言不尽意的深刻道理。他不在模山范水,也不在乎形似与不似,而是大笔的挥洒他写意的能手,让读者去联想去想象,去体会诗歌中那

9、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所以我们读他的诗“越是反复咀嚼越觉得馀味无穷。” 语见袁行霈陶渊明研究第166 页。在“言”与“意”的关系上,陶重得意而忘言,因此他的诗歌在字句词藻上可能会显得比较平淡,但是只要懂得陶诗的人,在反复体会之后,便会懂得诗中的情趣和意味。在陶渊明的笔下,大自然欣欣向荣的生机和意趣往往与其情感融合在一起表现出来。如归园田居其五:“山涧清且浅,可以濯我足。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不过是对极平常的一条山涧,一只鸡,一束照明用的荆薪的描写,在他的笔下便有了盎然生机。又如时运:“迈迈时运,穆穆良朝。袭我春服,薄言东郊。山涤余霭,余暧微霄。有风自南,翼彼新苗

10、。”这首诗同样以写意的手法,用及其简单的辞藻让我们感受到了如同孩子般的天真和喜悦的感情。到了谢灵运,对山水诗的描写则从“写意”到了“写实”。在谢灵运的诗歌中,山姿水态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对貌与物的描写成了他诗歌的主要艺术追求。谢灵运着力地勾勒描绘,想把山水四时、朝昏、阴晴变化一一的再现出来,达到相似的地步,好似要把景物分解成一个一个的镜头来展现给读者看。和陶渊明的启示性语言不同,谢灵运的诗歌注重语言的写实性。他尽情发挥着诗歌语言的表现力,增加语言描写实景实物的效果。陶渊明喜写青松、秋菊、孤云、归鸟,但在他的诗中这些意象,并不意在松、菊、云、鸟。而谢灵运写风就是风;写月就是月;写山就描尽山姿;写

11、水就要写穷水态。如“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初去郡),用“旷”、“净”、“高”、“明”四个形容词形容秋天的田野、沙岸、天空和月亮,写出了秋天的特点。又如石壁精舍还湖中作:“山谷日尚早,入舟阳以微。林壑敛瞑色,云霞收夕霏。”中“微”、“瞑色”、“霏”等色彩的运用,让人体会到了一种说不出的印象。谢诗注重事实,崇尚巧似,从不同的角度展现和揭示出了大自然的美。谢灵运的诗歌充分发挥了语言的表现力,增强了语言描写实景实物的效果。他凭着细致的观察和敏锐的感受,运用准确的语言,对山水景物作精心细致的刻画,力求真实地再现自然美,因而他笔下的物象,就更多地带有独立性和客观性。他使得中国古典诗歌实现了由写意向摹像

12、的转变,使得古典诗歌的语言实现了由启发性语言向写实性语言的转变。如登江中孤屿诗:“江南倦历览,江北旷周旋。怀新道转迥,寻异景不延。乱流趋孤屿,孤屿媚中川。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表灵物莫赏,蕴真谁为传。想象昆山姿,缅邈区中缘。始信安期术,得尽养生年。”奇秀的山水景色以精工细笔描绘出来,描摹刻画真切鲜明,给人以真实幽美之感。并且其写景用词精美而不失其自然,所以鲍照称赞谢“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汤惠休也说:“谢诗如芙蓉出水”。 第二节 陶诗的平淡自然与谢诗的富艳精工晋宋时期,因为文人的境遇与志趣的相异,自然物之进入文学创作的领域,在陶为田园诗,在谢为山水诗。穷途多厄、屡经挫折的陶渊明始终能心平气

13、和的把自我融入田园,在理想化的田园中实现自身的追求,用平实的语言使诗歌情感自然与意境浑然一体,主要表现出其诗歌语言平淡自然的特点。从他的诗歌的主要内容来看是平淡的田园风光,农村的日常生活,而这些内容又是通过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直率自然地抒写出来的,使人感到好像是从“胸中自然流出”,没有一点斧凿痕迹。在对陶诗所进行的描述中,论者最常用的便是“平淡”二字。人们对陶诗所作出的平淡判断首先来自语言,宋人多用“淡”字来品评陶诗,如秦观称其“长于冲淡”,杨万里认为陶诗“雅淡而味长”,最有名的是苏轼所云:“所贵乎枯淡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澹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 邓琼:陶渊明阮籍诗歌的异同M,上

14、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第64 页。陶诗语言纯以自然本色取胜,它的美是朴素美。在陶诗里,我们几乎很难看到那些华丽的词藻,他不会用那些绚烂的色彩和僻字生词。翻开陶渊明的诗集,首先让人感受到的便是一股清新的田野之风,而不是谢诗的那种富贵之气。陶诗所选择的词语大都是一些朴实常见的词语,平实易懂,如“草屋八九间”、“草盛豆苗稀”、“风雨纵横至”、“清晨闻叩门”在诗人的笔下,这些在别人看来平平淡淡的词语,就带给人新鲜的感觉,读来令人感到亲切自然。这种平淡的语言除了朴素亲切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能更广泛地把日常生活写进诗里,并使之充满诗意。如归园田居诗五首其一“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

15、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诗人在不动声色的白描之中,表现出这首诗的平淡自然。又如归园田居其五:“怅恨独策还,崎呕历榛曲。山涧清且浅,可以濯我足。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极平常的一条山涧、一只鸡、一束荆薪,在陶渊明的笔下,便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简朴的农村生活、左邻右舍之间的亲密关系以及诗人恬淡闲适的自耕生活,全都通过诗人的笔墨呈现出来,给我们无限的美的享受。陶诗中的许多句子就如日常谈话,胡适谈其诗说:“尽管做田家语,而处处有高远的意境。” 出自胡适白话文学史1928 年上海新月书店出版, 第131 页。如“种豆南山下”、“今日天气佳”

16、、“昔欲居南村”、“一去三十年”、“桑麻日已长”,全都通俗易懂,如绘画中的白描,且有一种赏心悦目的韵味藏于其中。信手拈来而又独具风味,但陶诗的这种语言并不是随口而道,毫无加工,只是不容易让人轻易发现罢了。陶诗也有对偶,也用铺排,但诗歌中贯注着的情感始终一脉相承,充满着一股自然的气息,因此对偶并不显得生硬,而且与全诗笔意相连,排除了那些杂乱无章的成分,呈现出其诗歌的明净单纯,如行云流水一般婉转自如。如: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和郭主薄)哀蝉无留响,丛雁鸣云霄。(已酉岁九月九日)悲风爱静夜,林鸟喜晨开。(丙辰岁八月中于下潠田舍获)晨兴理荒秽,带月荷

17、锄归。(归园田居)这都是一些对仗工整的诗句,但又不露出过分雕琢痕迹,读来令人饶有兴致。与陶渊明相比,富贵多难、仕途坎坷的谢灵运始终没有摆脱世俗功名的诱惑,既想借山水怡情解脱,却又不能把自身完全置于山水之中,即使佛教经义也只能引导他接近山水,却无法泯灭他心中的名利观,因而他的山水诗很难达到那种浑融无间的境界,艺术上也更多地体现贵族文人的富贵之气。谢灵运主要通过动词的锤炼、色彩的搭配、对仗的精工等方面,力图摹写自然的原貌,传达出自然界的无限活力。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评谓:“康乐之诗精工”。 语见沧浪诗话诗评,第151页。点出了其“精工”的特点。明代学者焦竑谢康乐集题辞在谈到谢灵运的山水诗时说,他“弃淳

18、白之用,而任丹青之奇;离质木之音,而任宫商之巧。”也正是就其善用色彩,巧用声律而言的。谢诗对山水穷形尽相的描绘很大程度上得力于他对动词锤炼。与陶诗相比,增强了动感。谢灵运在动词的运用上较突出的如: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过始宁墅)近涧涓密石,远山映疏木。(过白岸亭)疏峰抗高馆,对岭临迥溪。(登石门最高顶)白芷竞新苕,绿萍齐初叶。(登上戍石鼓山)海鸥戏春岸,天鸡弄和风。(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一“抱”、一“媚”字,将自然界的生命活力传达得惟妙惟肖,令人想见白云、绿筱之千娇百媚。“近涧涓密石,远山映疏木”,生命力之动感极强。“疏峰抗高馆”,一个“抗”字将山岭拟人化,颇有生趣。“白芷竞新苕,绿萍

19、齐初叶”,写出了自然界瞬息间的动态变化。在常人眼中不过是和谐、静谧的静态化景物,在谢灵运看来一切都在生长变化,充满着活力。除了注重动词的锤炼之外,谢灵运还善于运用色彩。大自然的美在他的笔下细腻而逼真的再现出来,从而使人读后赏心悦目,得到充分的美的享受。如“出谷日尚早,人舟阳已微”、“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以及“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乱流趋正绝,孤屿媚中川”,可以看出诗人在景物的色彩方面很是注重,缤纷的色彩在谢灵运的山水诗中随处都可以领略到。如从游京口北固应诏“远岩映兰薄,白日丽江皋。原隰荑緑栁,墟囿散红桃。”短短几句诗中各种色彩纷至沓来,而且各种景物相互衬托,相辅相成。他对声色的深刻理

20、解、巧妙运用即使是那些最淡泊清幽的境界也表现得淋漓尽致。如入彭蠡湖口:“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一绿一白,搭配适宜,状物精工。同样的景物由于诗人细微地表现了他们色相的差异就构成了不同的意境。谢灵运的山水诗不仅在词语的选择上别具匠心,而且在句式选择中很费功夫。多讲究句式的对偶铺排,如夜发石关亭:“随山逾千里,浮溪将十夕。鸟归息舟楫,星阑命行役。亭亭晓月映,泠泠朝露滴。”整首诗全用对偶组成。登江中孤屿诗“乱流趋正绝,孤屿媚中川。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给人整齐的形式美 。从游京口北固应诏诗“远岩映兰薄,白日丽江皐。原隰荑绿柳,墟囿散红桃。”属对精工。对偶句的大量运用既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也使诗

21、歌结构严谨细密。总的来看谢诗分别从动词的使用、色彩的搭配还有句式的选择几个方面呈现出了其诗歌富艳精工的风格,细细体会便会发觉谢诗不但很有艺术感染力,且当你真正读懂之后,便回味无穷。 第二章陶谢诗歌观物模式比较陶渊明、谢灵运二人不同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情感不仅决定了他们诗歌的题材内容,而且深刻地影响了他们的诗歌艺术和表现技巧。陶渊明田园诗“定观”之“无我之境”与谢灵运山水诗“游观”之“有我之境”的特征便由此产生。第一节“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出自王国维人间词话:“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有我之境”即诗人在

22、描写自然景物时,偏重于主观情思的直接流露,在所创造的诗境中,作者移情入景,景物非完全客观的景物所呈现,而是带有作者的浓厚色彩,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比较具体明确和强烈。所谓“无我之境”,是指作家在对客观事物的描写中,将自己的情感意趣隐藏起来,物和我似乎合而为一,使人看不出作家主观的感情色彩。陶渊明的田园诗是“无我之境”的典型代表。王国维评论,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无一字臧否,任由读者自行品悟,于不动声色之中见意境,为不可多得的“无我之境”。人们可以从诗歌开拓的意境里,间接地领略作者心中无限意趣,去感受其宁静的内心世界。如为世人推崇的饮酒其五,其胜处在传达“飞鸟相与还”的诗意回归及“

23、纵浪大化中,不喜欢亦不惧”(形影神赠答诗)的人生情怀。而“有我之境”,则指那种感情比较直露、倾向比较鲜明的意境。王国维人间词话举“泪眼问话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一句为“有我之境”。谢灵运的山水诗即这一境界的代表,他的诗遣词用句精工富艳,但主要侧重于对山水的客观欣赏,如“岩峭岭稠叠,洲萦渚连绵。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二句(过始宁墅)。在他笔下的山水都只是其本来的面目,其境界高远旷达、奇秀美丽,像仙境一般,诗人只是这些客官景物的欣赏者,体现出“有我之境”。又如富春渚:“定山缅云雾,赤亭无淹薄。溯流触惊急,临忻阻参错。亮乏伯昏分,险过吕梁壑。洊至宜便习,兼山贵止托 ”,经历了一番令人难忘的山水历

24、险之后,在诗人的引领之下最终领略到山川的奇险壮美,“洊至宜便习,兼山贵止托”便是此意,诗人漠视自然与人之间的关系,凸显出他的主人地位。如他的泛海诗中的溟涨无端倪,虚舟有超越,气象壮阔,可以吞沧海,以主人的姿态去欣赏自然之美。谢诗的山水景物与作者的情志之间虽互有寄托,却没有达到陶诗“情景交融,寓情于理”的境界,因为在他的诗中自然之美始终没有融入到生活当中,而仅仅只是对它远远观望和鉴赏。 沈德潜古诗源认为,“陶诗之不可及处在真在厚,谢诗之不可及处在新在俊”,真、厚二字,所形容的皆是内心感受,新、俊二字,所形容的则是遣词用句的风格,这也点出了陶诗和谢诗在思想性、艺术性方面的最大不同。陶诗融入了自己的

25、劳动体验和心灵思索,充满了对人生的思辨,“宇宙一何悠,人生少至百”(饮酒其十五),“鼎鼎百年内,持此欲何成?”(饮酒其三)。陶渊明的思想超脱了世间物质欲望的贪求,达到了“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饮酒其十一)的“无我”境界。相比之下,谢灵运纵情于山水之中只为排遣抑郁之气,正如白居易读谢灵运诗中所写“壮志郁不用,须有所泄处。泄为山水诗,逸韵谐奇趣。” 第二节 定观与游观“定观”与“游观”即陶谢诗中的物我关系。元代杨维桢比较陶谢之游,是对定观与游观两种观物方式的最早评价:“吾尝评陶谢,爱山之乐同也,而有不同者,何也?康乐伐山开道,人数百人,自始宁到临海,敝敝焉不得一日以休,得于山者粗矣。五柳先生断

26、辕不出,一朝于篱落间见之,而悠然若莫逆也,其得于山者神也。”言简意赅,切中要害。由于陶谢观照对象有田园和山水之别,他们的观物方式也就有了“定观”与“游观”的差异。田园生活相对静止、凝固,春耕、夏耕、秋收、冬藏,一年四季大体如此,“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周而复始。这就决定了陶渊明更多的描绘静态观照中的田园风光,往往以某一定点为中心静观默察、神思目游,我们称这种观物方式为“定观”。在陶渊明和谢灵运所描绘的景物中,作者主体所站立的观赏角度不同。陶渊明的诗作大都是站在一个固定的角度或仰望,或近看,不会有角度大幅度的变动。从最著名的饮酒其五和归园田居其五中都可以看出,方宅、草屋、榆柳、桃李、虚烟等,作者写

27、的只是眼前所能看到的景物。想象诗人在农舍、田间闲来无事时,抬头观望,首先看到的便是自己眼前的景物,目光拉长便是远处的山,这种观望也是有着一个固定的顺序。由于田园生活相对固定,长时间的生活在田园农村,不但可以从容的领略田园风物的妙处,而且还可以舒缓地体味朝夕景物的变化,更能悠然的感悟到田园背后的无限含蕴。例如饮酒一诗用的就是定观的观物方式。诗云:“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描写了诗人东篱采菊的闲情雅趣,细腻的写出了田居生活的静谧,更领略到了大自然的真趣。再如归园田居其一:“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

28、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以他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力,写出了一成不变生活中的生机与活力,同样用的是定观的观照方式。谢灵运领略山水的方式恰好与陶渊明式的定观相反,而是移步换景式的游赏,这种差异主要是由田园与山水的特性决定的。由于谢诗偏重于山水的描写,细读其山水诗你会发现,他的观望角度是不断变化的,因此对景物的定点的描摹在谢灵运的诗歌中较少,他的山水诗作常常随游程之推进而移步换形,在千姿百态的山水景物描绘中兴情悟理,我们把这种观物方式叫做“游观”。如登江中孤屿“江南倦历览,江北旷周旋。怀新道转回,寻异迥不延。乱流驱正绝,孤屿媚中川。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

29、从江南写到江北,视角的转换再从近写到远景。游岭门山诗:“千圻貌不同,万岭状皆异。”这千圻万岭和阡陌纵横的田园带给人们巨大的视觉反差。游踪的变化带来描写视角的变化,可以变换角度写出景物的多姿多彩,如过白岸亭:“近涧涓密石,远山映疏木。”又如晚出西射堂:“步出西城门,遥望城西岑。 连鄣叠巘崿,青翠杳深沉。 晓霜枫叶丹,夕曛岚气阴。”“连鄣”以下四句为“遥望”所见之景,用了大全景的俯览方式,这样的方式优点在于突破了传统的线性结构,创造了浑融扩大的诗歌境界。谢灵运用山水诗来记录游历,以其敏锐的观察和感悟记下了各具特色的精美片段,他所描绘的自然风光,更是多姿多彩,清丽怡人。第三章 陶谢诗歌艺术境界比较陶

30、渊明、谢灵运二人同为中国古代山水田园诗的开创者,都是最早赞颂自然的伟大诗人,在两晋六朝玄学语境中建构出了各自的诗学话语。但由于他们不同的出身与经历,所以对玄学精神的把握采取了不同的方式,表现于诗歌作品中,也就形成了两种不同的风格,达到了不同的境界。第一节陶谢对“真”与“清”的追求 受各自自然观的影响,陶渊明在人生态度、艺术风格、艺术境界上表现出对“真性情”的追求,而谢灵运更多的表现出“清新”的特色。其真与自然相连,清与山水林泉相连。 陶诗中的感情是相当真实的,他作诗不是为了追名逐利,而是在生活中有了感触便诉诸笔端,坦率地写下自己的感情,既非矫饰,也无矫情,一切都如实道来,真挚而自然。他饮酒到高

31、兴处,便写酒中之趣“试酌百情远,重筋忽忘天”(连雨独饮),这种情感的发展相当真实、相当自然。陶渊明在抒发感情的时候,把自我思想感情非常自然地融合进了客观的事物之中,在抒情时只是极自然地去描写真实的客观景物。这些客观景物构成了一些特定的意象,恰能表现出闲适、恬静的自我心境。陶渊明诗歌中多次使用了“真”字。如连雨独饮:“试酌百情远,重觞忽忘天。天岂去此哉,任真无所先。 云鹤有奇翼,八表须臾还。”辛丑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投冠旋旧墟,不为好爵萦。养真衡茅下,庶以善自名。”感士不遇赋序:“自真风告逝,大伪斯兴,闾阎懈廉退之节,市朝驱易进之心。怀正志道之士,或潜玉于当年;洁己清操之人,或没世以徒勤。

32、故夷皓有安归之叹,三闾发已矣之哀。”饮酒(其五):“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饮酒(其二十):“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汲汲鲁中叟,弥缝使其淳。”和郭主簿二首(其一)“此事真复乐,聊用忘华簪。遥遥望白云,怀古一何深。”劝农(其一)“悠悠上古,厥初生民。傲然自足,抱朴含真。”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真想初在襟,谁谓形迹拘。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这些诗歌中的“真”或表现朴实的社会风气,或表现不受玷污的淳朴的人格,“真”就是真性情、真感情。谢灵运山水诗主要表现出“清”的特点,清新、秀丽、静谧、雅致等特征与其诗中的自然山水景物相对应。清新空旷的自然山水环境与具有旷达胸襟的诗人主体紧密结合在一起,是

33、物与人结合之后在山水诗中所生发出的一种独具特色的诗歌风格。如石门岩上宿:“朝搴苑中兰,畏彼霜下歇。暝还云际宿,弄此石上月。鸟鸣识夜栖,木落知风发。异音同至听,殊响俱清越。妙物莫为赏,芳醑谁与伐。美人竟不来,阳阿徒晞发。”该诗完全通过听觉来表现景色,诗人一早就来到石门这处风景优美的地方,采摘兰花而怕它被晚霜打落,言语中自含及时珍惜之意,接着以“瞑还”点醒夜宿,月光如水,投印石上,惹人戏弄。月下鸟鸣木落,其声出自天籁,全有耳来听,由心感受,正是夜色深沉寂静的反观衬托,这种“异音”和“殊响”,不假矫饰,出自天然,清新动听。谢诗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再如石壁精舍还湖中作:“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清晖能

34、娱人,游子憺忘归。”过始宁墅:“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游南亭:“密林含馀清,远峰隐半规。”游岭门山:“西京谁修政,龚汲称良吏。君子岂定所,清尘虑不嗣。”初往新安桐庐口:“江山共开旷,云日相照媚。 景夕群物清,对玩咸可憙。”石室山:“清旦索幽异,放舟越坰郊。苺苺兰渚急,藐藐苔岭高。”游赤石进泛海:“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水宿淹晨暮,阴霞屡兴没。”田南树园激流植援:“中园屏氛杂,清旷招远风。卜室倚此阜,启扉面南江。”发归濑三瀑布望两溪:“我行乘日垂,放舟候月圆。沫江免风涛,涉清弄漪涟。”这些山水诗都呈现出了有别于以往诗歌的清新特色,表现了谢灵运甚至可以说是宋人对山水诗的情有独钟。对清新的追求

35、,本质上表现了谢灵运对自然的渴望。仕途失意,将满腔郁结寄托于山水,他希望在山川自然美色中来排遣心中的苦闷,获得心灵的升华,然而这个目的并没有达到,他一生都在仕与隐之间徘徊,但客观上却让山水诗勃兴。第二节 “情”与“理”的表现形态六朝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时期,相对于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蔚为大国的态势,六朝文学的价值别有所在。这一时期,哲学对文学的濡染犹深。玄学不仅是此期哲学思想上的重大现象,也是文学家热心的话题。魏晋玄学的命题杂多,“名教”与“自然”之关系无疑是其中最为核心的话题。陶渊明、谢灵运顺应时代趋势,在玄学营养滋润的沃土上开荒耕耘,开辟出了各自的“领地”。陶渊明的诗

36、歌语言平淡却暗含妙义,蕴含着深刻质朴的哲理,但不是抽象枯燥的哲学说教,他的诗既有理趣又有情趣。陶诗善于运用白描及写意的手法勾勒景物,渲染环境,如“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怀古田舍)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归园田居)等,都含有一定的哲理意味,而这种理趣恰恰与具体景物和诗人真挚情感结合在一起,它不带有令人生厌的说教味,而是把人们引领到了一种更高远的境界,情、景、理的高度融合从而使陶诗意境高远,清新脱俗,耐人寻味。“陶渊明不仅是诗人, 也是哲人, 具有深刻的哲学思考, 这使他卓然于其他一般诗人之上。” 引自袁行霈陶渊明研究第一页 北京大学出版社。如“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庚戌岁九月中于西

37、田获早稻)“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饮酒其五),“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杂诗其一),“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杂诗其二),这些朴素自然的诗句,都像格言一样,言浅意深,发人深醒。清人潘德舆养一斋诗话说陶渊明“任举一境一物,皆能曲肖神理”,正是对陶诗这一特点的评价。陶渊明从平凡的田园生活中提炼出人生的哲理,谢灵运则希望将山水作为领悟大道佛理的桥梁。古人对于谢山水诗中情、景、理的关系评价,如:清代黄子云认为谢诗“舒情缀景,畅达理旨,三者兼长” 清黄子云:野鸿诗的,见王夫之等撰清诗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 年版,第862 页。论文主要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M第二卷.

38、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二版. 2、李华主编.陶渊明诗文赏析集M.四川:巴蜀书社出版. 1988年3月版. 3、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M. 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4、袁行霈.陶渊明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5、龚斌.陶渊明集校笺M.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6. 6、宗白华意境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7、叶笑雪选注谢灵运诗选M,古典文学出版杜,1957年.8、罗宗强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M,中华书局,1996年。9、白振奎.陶渊明与谢灵运诗歌比较研究M.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6年版 10、曹明纲.陶渊明谢灵运鲍照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11、郭预衡.中

39、国古代文学史长编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致 谢 辞衷心地感谢我的指导老师黄萍老师,她治学严谨、学识渊博,从她那里我学习到了中国文学的基础知识,领略到了古典文化的博大精深。是她开启了我文学殿堂的大门,而我从此与传统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学习和生活上老师给了我精心的指导和无私的帮助。学习上从她那里我还得到了进行学术研究方法的真传。黄老师在日常生活中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从她身上我学到了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的方法,她的教导将伴随我一生。在这次论文写作过程中,黄老师指导我完成了论文的大纲设计和资料收集整理工作,在论文写作过程中老师给我论文思路进行了指导,提出了很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对于论文的最终

40、完成给予我莫大帮助。从我论文的选题、大纲设计、修改到最后定稿,每一步都凝结着黄老师的心血。在此,向黄老师及所有支持我的老师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感谢!事实上,在谢灵运的山水景物描写中充满着诗人的主体情思。在石壁景舍还湖中作一诗中,诗人潜回流转的情感脉络便隐藏其中。诗歌开头采用主观的描写手法对景物进行描写,重点在于表述诗人对于山水的赏爱和对美景的无限流连的心境,并不在于再现此时此地山水的独特风貌,接着用“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一句,再现了对山中风物的客观表现,在景物描写的背后把主体的感情隐藏于其中,通过进一步欣赏时,就能领悟到一份欢心的愉悦。这类诗作中的感情大都通过这样一个时隐时显的过程所表现

41、出来。由此可以看出,谢灵运对山水景物精雕细刻的描写背后隐没着诗人的主观情思。然而与陶渊明相比,谢灵运距澄怀观道尚有一定距离。兼之受东晋玄言诗的影响,其借山水化其郁结,不免哲理游离于景物之外,形成叙事写景说理的模式。对于谢诗的说理方式,今人大多持批评的态度,有人比喻它为一条“玄言的尾巴”。如章培恒主编的文学史就讲:“谢诗还有一个明显的毛病,即大多是前半部分写游览经历和山水风光,结尾来一段老庄(有时是佛学)哲理,这几乎成了一套固定程式,明显带有玄言诗的痕迹。他不能像陶渊明那样,将哲理融化在形象中,而且,他所表述的那些鄙视世俗荣名、以超脱喂高尚道理,跟他的性格以及诗歌中的内在情绪也不合,总不免显得勉强、累赘。”但总的来说正如艺概诗概里说的“陶、谢用理语,各有胜境。” 陶渊明和谢灵运在文学史上并称“陶谢”,以他们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人创作了大量描写和赞美大自然的诗作,形成了中国诗歌史上山水田园诗的第一次创作高潮,并分别开创了田园诗派和山水诗派,作为对自然的描写者均取得了极大的成就,为唐代及以后同类型体裁诗歌的辉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6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