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2004年环境状况公报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78427970 上传时间:2022-04-21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01.02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四川省2004年环境状况公报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四川省2004年环境状况公报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四川省2004年环境状况公报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资源描述:

《四川省2004年环境状况公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2004年环境状况公报(1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四川省环境状况公报 2004 四川省环境保护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十一条的规定:“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发布环境状况公报”,现发布2004年四川省环境状况公报。 四川省环境保护局局长 田维钊 二00五年六月五日 目 录 综述 环境状况 水环境 大气环境 固体废物 声环境 辐射环境 生态环境 措施与行动 省委省政府加强对环保工作的领导 工业污染源防治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 农村环境保护 环保规划与实施 建设项目环境管理 环境监察 核安全管理 法制建设 宣传教育 环境监测 环保科技与产业 国际合作交流 环保队伍和能力建设 综 述 2004年是全省

2、环保工作的攻坚年,也是环境保护取得重大突破的一年。一年来,全省环保系统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在省委、省政府和国家环保总局的坚强领导下,在省人大、省政协的有力监督支持下,围绕“建设西部经济强省、构筑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战略部署,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各项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2004年度四川省环境质量总体上保持稳定,在全省经济快速增长的背景下,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一定控制。生态建设取得较大进展,生态保护力度加大,生态环境好转。部分区域环境恶化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遏制,但局部污染有所加重,出现了特大环境污染事故。省内五大河流中,岷江、沱江水质在原污染较重的基础上有所改善,长江干流(四川段

3、)、金沙江、嘉陵江水质在原相对较好的基础上继续保持稳定。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基本稳定,其中,二氧化硫污染较上年有所减轻,二氧化氮污染与上年相比变化不大,颗粒物污染和酸雨污染较上年有所减轻,但污染仍较严重。城市噪声总体上有一定改善,但多数城市夜间交通噪声污染现象突出。 环境状况 水环境 江河水质 2004年,我省地表水所监测的73个断面中,有61.6%的断面满足水环境功能要求。其中,42.5%的断面满足类水质标准,16.5%的断面满足类水质标准,属于类水质的断面比例为19.2%,5.5%的断面属于类水质,16.4%的断面劣于类水质标准。 2个入川断面中,金沙江的龙洞(攀枝花)、嘉陵江的八庙沟(广元)

4、均达标,全年以、类水质为主。5个出川断面中,长江的沙溪口(泸州合江)、嘉陵江的清平镇(广安武胜)、渠江的赛龙乡(广安岳池)达标,全年以、类水质为主。涪江的老池(遂宁)、琼江的大安(遂宁)未达标,全年分别以类水质为主,主要污染物为石油类。 2004年地表水质状况图 长江干流(四川段) 2004年,长江干流所有监测断面均达标。所监测的河段中,宜宾段全年以类、类水质为主,泸州段全年以类水质为主,长江出川沙溪口(泸州市合江县)段全年以类水质为主。 金沙江流域 2004年,金沙江水系所有监测断面均满足规定水质要求,干流攀枝花至凉山段、支流雅砻江以类水质为主,干流宜宾段、支流安宁河以类水质为主。 2004

5、年金沙江干流水质类别沿程分布 岷江流域 2004年,岷江水系63.2%的断面满足规定的水质要求,所监测的河段中,36.8%的断面满足类水质标准,15.8%的断面满足类水质标准,36.8%的断面属于类水质,劣于类水质标准的断面有10.5%。干流中,都江堰水文站以上河段以类水质为主,成都段以类水质为主,眉山段分别以类、劣类水质为主,乐山段分别以类、类水质为主,宜宾段以类、类水质为主。支流中,大渡河、青衣江以类水质为主,府河以类水质为主。 2004年岷江水系水质状况 沱江流域 2004年,沱江水系全部监测断面年均值均未达标,17.6%的断面属于类水质,23.5%的断面属于类水质,劣于类水质标准有58

6、.8%的断面。 干流因受到川化违法排污造成特大环境污染事故的严重影响,年均值氨氮超标较为严重,年内1-5月多以劣类水质为主,6-12月分别为类水质。支流中,北河以类水质为主,绵远河以类、劣类水质为主,中河以劣类水质为主,毗河1-4月为劣类水质,5-12月以类、类水质为主,釜溪河以劣类水质为主。 2004年沱江水系水质状况 嘉陵江流域 2004年,嘉陵江水系81.8%的断面满足规定的水质标准,68.2%的断面满足类水质标准,13.6%的断面满足类水质标准,18.2%的断面属于类水质。干流以类、类水质为主。支流中,涪江绵阳段以类、类水质为主,涪江遂宁段以类水质为主,州河达州市城区段以类水质为主,渠

7、江、巴河以类水质为主,琼江遂宁段以类水质为主。 2004年嘉陵江水系水质状况 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 2004年,四川省22个城市的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全部达标的有绵阳、眉山、广元、广安、巴中、马尔康、康定、江油,其余城市的饮用水源地水质均有超标出现。所监测的35个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中,有14个饮用水源地的水质达标。影响四川省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的主要污染物为粪大肠菌群(或总大肠菌群)、石油类、总氮等。 废水和废水中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2004年,全省工业和城市生活废水排放总量为24.17亿吨(2003年22.8亿吨),其中,工业废水11.92亿吨,占全省废水排放总量的49.3%,生活污

8、水12.25亿吨,占全省废水排放总量的50.7%。废水中化学需氧量(COD)排放总量88.21万吨(2003年93.6万吨),其中工业废水中COD排放量38.98万吨,较2003年下降15.44%,生活污水中COD排放量49.23万吨,较2003年上升3.64%。废水中氨氮排放量6.73万吨,其中工业废水中氨氮排放量2.47万吨,较2003年下降14.82%,生活废水中氨氮排放量4.26万吨,较2003年增加4.24%。 水污染防治 2004年,全省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10.30亿吨(2003年9.83亿吨),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86.43%(2003年81.82%)。全年施工工业废水污染治理项

9、目713个,投资9.73亿元,新增废水处理能力489.67万吨/日。到2004年底,全省共建成城市污水处理厂17座,污水处理能力145.85万吨/日。 大气环境 城市空气 2004年,四川省城市空气质量总体上相对稳定,局部地区有所变化。全省满足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的城市比例以及属于三级、劣于三级的城市比例与上年相同。 2004年,24个统计城市中有5个城市(占统计城市的21%)满足规定的空气质量标准,其中甘孜州的康定县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一级标准,雅安、巴中、马尔康、都江堰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12个城市(占统计城市的50%)的空气质量为三级;7个城市(占统计城市的29%)的空气质量劣于三级。

10、眉山、巴中、广安3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较上年有所好转,宜宾、自贡、绵阳3个城市空气质量有所下降,其余城市变化不大。 2004年空气质量级别分布 1、二氧化硫污染较上年有所减轻 2004年主要城市二氧化硫(SO2)浓度图 2004年,四川省城市空气中二氧化硫年平均浓度为0.04毫克/立方米,超标率为3.2%。24个统计城市中,宜宾、绵阳、广安、德阳、成都5个城市空气中二氧化硫的年均浓度超标,其中宜宾年均浓度超过空气质量三级标准。 与上年相比,全省城市空气中二氧化硫年平均浓度略低于上年 (上年为0.05毫克/立方米),二氧化硫年平均浓度超标的城市数与上年相同。宜宾、绵阳、成都、攀枝花、泸州5个城市空

11、气中二氧化硫年均浓度有所增加,眉山、广安、内江、乐山、广元、南充、达州、巴中、西昌、江油10个城市空气中二氧化硫年均浓度有所降低,其余城市基本不变。 总体上,全省城市环境空气受二氧化硫污染的程度较上年有所减轻。 2、二氧化氮污染与上年相比变化不大 2004年主要城市二氧化氮(NO2)浓度图 2004年,四川省城市空气中二氧化氮年平均浓度为0.03毫克/立方米,超标率为1.3%。24个统计城市空气中二氧化氮年均浓度均未超标。 与上年相比,全省城市空气中二氧化氮年平均浓度与上年持平,但部分城市超标率较上年有所增加。总体上,全省城市环境空气受二氧化氮污染的程度与上年基本持平。 3、颗粒物污染较上年有

12、所减轻,但污染严重的态势仍未改变 2004年主要城市颗粒物浓度图 2004年,四川省城市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年平均浓度为0.12毫克/立方米(上年为0.13毫克/立方米),超过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超标率为27.0%(上年为26.3%)。24个统计城市中,有17个城市(占统计城市的70.8%)空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年均浓度超标,其中,有6个城市(占统计城市的25.0%)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年均浓度劣于国家空气质量三级标准。 与上年相比,全省城市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年平均浓度低于上年,超标城市的比例和劣于三级标准城市的比例较上年均有所减少。24个统计城市中,眉山、资阳、巴中、广安、攀枝花、内江、绵阳

13、、德阳、广元、遂宁、宜宾、峨眉山、江油、马尔康、康定15个城市颗粒物年均浓度有所降低,自贡、泸州、乐山、达州、雅安、西昌6个城市年均浓度有所增加,其余城市变化不大。 总体上,2004年四川省城市环境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污染较上年有所减轻,但可吸入颗粒物仍是影响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的首要污染物,其污染严重的态势仍未改变。 4、酸雨污染较上年基本持平,污染仍然严重 2004年,全省降水年均pH值为4.8(上年为4.7),酸雨频率为27.0(上年为25.4),酸雨量与全年监测总雨量的比例为34.8,较上年下降了近1个百分点。24个统计城市中,德阳、资阳、马尔康、康定、都江堰5个城市未出现酸雨(上年为5个)

14、,其余城市均有酸雨出现,所占比例为79,与上年相同。我省开展监测的14个酸雨控制区中除德阳、资阳2个城市无酸雨外,其余各市均有酸雨产生。两控区内降水pH平均值与上年相比变化不大,但酸雨出现的频率有所增加。 与上年相比,2004年四川省酸雨污染程度较上年基本持平,表现为降水和酸雨酸度与上年基本持平。酸雨覆盖的城市数与上年相同,酸雨量在全年监测总雨量的比例略有下降,但局部地区酸雨出现的频率有所增加。 废气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2004年,全省工业废气排放量7466亿标立方米,其中燃料燃烧废气排放量为3839亿标立方米,生产工艺废气排放量为3627亿标立方米。废气中二氧化硫、烟尘和粉尘排放量分别为12

15、6.41万吨、86.44万吨和43.84万吨,其中工业废气中二氧化硫、烟尘、粉尘排放量分别为109.86万吨、76.19万吨、43.84万吨。生活二氧化硫、烟尘排放量分别为16.55万吨、10.25万吨。 大气污染防治 2004年,全省工业二氧化硫、烟尘、粉尘去除率分别为18.37%、82.84%和82.17%。工业二氧化硫、烟尘、粉尘排放达标率分别为52.59%、74.28%和61.80%。全年施工大气污染治理项目410个,完成投资10.89亿元,新增废气处理能力1511.63万标立方米/时。 固体废物 产生、排放 2004年,全省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5846.64万吨(2003年5145.4

16、2万吨),排放量为120.89万吨(2003年132.87万吨)。其中危险废物的产生量和排放量分别为16.53万吨、1.17吨。 危险废物回收 剧毒、易燃易爆危险化学品:含氰废物(CN-):45829克;高汞(汞类):75612克;含砷废物(As):16535克 (毫升);氢氟酸(HF):2500毫升;双氧水(H2O2):2000毫升;重铬酸钾:11050克;高锰酸钾:8550克;甲醇:2500毫升;甲醛、丙酮、乙醚:86750毫升;不明成分:1500克(或毫升)。以上合计共重252826克(或毫升)。 其它危险废物:无机氟化物、含铜废物、含锌废物、废酸碱、含镍废物、废溶剂等约重24700克(

17、或毫升)。 一般废弃物:过期的钾、钠、铵盐;废弃的磷酸盐;无机氯化物及试剂等共约重171198克(或毫升)。 2004年9月达州市洪涝灾害中发生污染事故,对受污染的危险废物进行了妥善处理。(其中剧毒类危废品约45060克,其他废弃危险品1660瓶;含氰废物100瓶,共重50000克;废酸碱和废有机溶剂约370升;待处置固态废试剂约重400000克。) 综上所述,已回收待处置废物合计总重量(净重或净体积)为:1313757克(或毫升)。 2004年先后对泸州市存放多年的800吨废硫酸和12万吨铬渣进行妥善处置。 综合利用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效率稳步增长。2004年,全省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3

18、407.35万吨,工业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率为58.21%。全年施工工业固体废物治理项目46个,完成投资11538.4万元,新增治理工业固体废物能力25638吨/日。到2004年,全省建成运行危险废物集中处置厂6座。 声环境 2004年,四川省城市噪声污染与上年相比变化不大,但噪声扰民仍相对较重,具体表现在:居住区、商业与居住混合区、工业区夜间噪声超标率大于昼间,夜间噪声等效声级超标的城市数多于昼间。 全省各功能区噪声年均昼夜等效声级值与上年相同,为57.4分贝。各城市中,年均昼夜等效声级最高值仍出现在达州市,为66.8分贝,最低是雅安市,为50.1分贝。 全省各功能区噪声昼间年平均超标率为17

19、.2%,略低于上年(上年为17.4%)。超标率最高仍是达州市,为57.5%,低于上年2个百分点。最低仍是峨眉山市,其超标率为0.6%,与上年基本持平。全省夜间年平均超标率为31.2%,高于上年1个百分点,夜间超标率最高是甘孜州的康定县,为75%,最低是峨眉山市,其超标率为1.2%。 监测城市按功能区评价的结果: 居住、文教区域(1类区) 2004年,全省昼间有8.7%的城市超标(上年为22.2%),夜间有26.1%的城市超标(上年16.7%)。与上年比较,昼间超标城市数均低于上年,夜间的超标城市数高于上年。 昼间等效声级最高的是广汉市,为57.4分贝;最低仍是西昌市,为39.7分贝。夜间等效声

20、级最高的仍是达州市,为53.5分贝;最低是巴中市,为34.6分贝。 居住、商业、工业混杂区(2类区) 2004年,全省昼间有18.2%的城市超标(上年为20.0%),夜间有22.7%的城市超标(上年10.0%)。与上年比较,夜间的超标城市数高于上年。 昼间等效声级最高是达州市,为63.3分贝;最低是雅安市,为46.2分贝。夜间等效声级最高是资阳市和广汉市,为53.1分贝;最低是德阳市,为38.3分贝。 工业区(3类区) 2004年,全省昼间有14.3%的城市超标(上年为5.3%),夜间有19.0%的城市超标(上年10.5%)。与上年比较,昼间、夜间超标城市数均高于上年 昼间等效声级最高的是南充

21、的阆中市,为76.2分贝;最低仍是雅安市,为42.4分贝。夜间等效声级最高仍是达州市,为70.0分贝(高于上年);最低是资阳市,为40.5分贝。 交通干线道路两侧区域(4类区) 2004年,全省昼间有14.3%的城市超标(上年为21.0%),夜间有71.4%的城市超标(去年73.7%)。与上年比较,昼间、夜间超标城市数均低于上年。 昼间等效声级最高的是达州市,为74.9分贝;最低是广汉市,为52.6分贝。夜间等效声级最高的仍是达州市,为66.2分贝;最低的是都江堰市,为46.8分贝。 辐射环境 陆地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 2004年度全省选择夹江、绵阳两市为监测点,夹江点的陆地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为

22、89.20-124.10nGy/h,绵阳点为52.4-89.8nGy/h,与天然放射性水平调查时的测量值一致。 地表水 对夹江、绵阳、宜宾三个点的青衣江、涪江和金沙江江段水中总放射性和核素含量监测结果分别为:青衣江夹江段中总比活度为17.0-60.4mBq/L,137Cs含量为0.54-1.41mBq/L,90Sr含量为3.63-8.09mBq/L,3H的含量为(1.0-6.4)103mBq/L,均与对照断面测定结果基本一致。在涪江绵阳段水中总比活度为23.2-41.5mBq/L,总比活度为83.3-152.1mBq/L,与对照与结果无明显差异。金沙江宜宾段水中总比活度为47.2-53.6mB

23、q/L,总铀含量为6.5-9.2mBq/L,也与对照断面相应测定结果基本一致。 土壤及河道底泥 对夹江、绵阳和宜宾三个污染点周围土壤中总、总比活度及238U、232Th、226Ra、40K、137Cs、90Sr和60Co等核素含量分别监测结果。均与相应对照点的测量值基本一致。 对绵阳点涪江段河道底泥中总、总比活度和238U含量监测结果,也在当地天然本底范围之内。综上所述,在大渡河、青衣江、金沙江、白龙江、涪江的有关江段的江水中,放射性核素浓度属天然本底水平,而我省各核企业周围环境中的陆地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大气、土壤及生物样品等环境介质中的放射性水平也与相应的对照点和历年监测结果基本一致,均在

24、天然本底辐射波动范围之内,未发现明显的放射性环境污染。 电磁辐射 在2004年度内全省对部分污染源周围环境电磁辐射监测结果表明,除少数电视调频广播发射塔周围个别点的综合场强和高压输电线系统的220kv及以上变电站周围个别点的工频电磁场超过国家标准外,其余各类设备周围的环境电磁辐射的测量均符合国家有关标准要求,与历年监测结果基本一致。 放射性废物收贮 2004年度内,全省无放射性事故发生。 省环境辐射监测站对77个单位的223枚废放射源作了回收,出厂活度约为3.9103Bq,及时消除了分散贮存废放射源的潜在隐患,保证了公众和环境的安全。 生态环境 四川省有多姿多彩的自然景观,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是

25、野生动植物的乐园。全省拥有野生脊椎动物1100多种,其中包括最为珍贵的大熊猫、小熊猫、金丝猴等,列入全国重点保护动物的有136种,占全国的37;有野生高等植物1万余种,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其中裸子植物居全国第一。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现状,决定了四川是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重点区域,肩负着确保三峡库区及长江中下游生态环境安全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历史重任。 四川省在全国率先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开展“绿化全川”及“长江防护林工程”建设,到2004年底,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27.94。全省已建各类自然保护区131个,总面积761万公顷,占全省幅员面积的15.69,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8

26、个,省级自然保护区67个,市、县级自然保护区46个,使我省7080的珍稀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得到有效保护。全省建成100多个风景名胜区,其中国家级的风景名胜区15个,省级风景名胜区74个;建有森林公园85个。这些保护区的建立对保护植被、水源涵养、减少水土流失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全省已建有75个生态示范区,其中国家级生态示范区35个,省级生态示范区40个,总面积16.81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4.66。 全省每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三千多平方公里;加强对交通、能源、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生态保护监管,尽量少占林地、草地,落实生态保护措施,防止新的水土流失产生;对具有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重要生

27、态服务功能的区域建立了生态功能保护区,如对我省地处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域的若尔盖县、红原县和阿坝县建立了若尔盖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采取有力的措施,逐步恢复原有的生态功能。全省共建生态功能保护区8个,总面积为1708863公顷,占国土面积3.52%。 措施与行动 省委省政府加强对环保工作的领导 省委书记、省长视察环保工作情况 2004年,省委、省政府进一步加大环境保护工作力度。2月26日,省委书记张学忠、省长张中伟、省委副书记陶武先等领导视察岷、沱江流域水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工作,并决定省委、省政府两个一把手今后每年视察一次环保工作。特别是在3月沱江污染事故发生以后,省委、省政府多次召开常委会、常

28、务会议进行专题研究讨论,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把环保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对全省环保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安排部署,大力推动。 省委、省政府严肃处理川化特大污染事故 沱江特大事故,历时26天,造成经济损失21935万元,损失巨大,教训深刻。省委、省政府在认真处理善后工作的同时,依法对事故责任人进行了严肃处理:川化集团董事长赵彦博受党内警告处分;川化集团公司总裁谢木喜被责令引咎辞职;川化公司总经理李俭等5人涉嫌犯罪,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省委、省政府自贡环保工作现场会议 12月23-24日,省委、省政府在自贡召开环保工作现场会。省上四大班子领导、省级有关部门负责人、各市州党委书记、市州长、分

29、管环保副市(州)长、全省治污企业代表参加会议。省委书记张学忠、省长张中伟在会上作重要讲话。 党政一把手责任目标 省委、省政府下达了2004年市州党政一把手环境保护责任目标,将环境质量状况、工业污染防治、自然生态建设、环保基础设施和环保自身能力建设等重要内容列入了目标。目标下达后,各市(州)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各相关部门紧密配合,认真吸取沱江特大污染事故的深刻教训,切实加大环境污染防治力度,围绕省上下达的目标任务,加强组织领导,层层分解落实目标,采取有力措施,确保了目标完成。 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 2004年12月30日,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进

30、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川委发200438号),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和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以下八个方面加强环境保护: 一、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二、突出“三江”治理,加快水环境保护;三、加大防治力度,削减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四、强化综合整治,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五、推进生态保护与建设,努力改善生态环境;六、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创建资源节约型社会;七、加快制度创新,提高环保能力;八、加强组织领导,健全环保工作协调机制。 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有关会议 省人大常委会先后两次听取省政府关于沱江特大污染事故的专题报告,并于7月份对两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进行专项执法

31、检查、重点督办,责成各级政府改进工作,增添措施,求真务实抓环保工作。省政府先后四次召开环境保护和重点工业污染源整治会议,提出“三治一保五落实”的总体要求(即整治工业、城市、农村三个污染源,确保人民饮用水安全,做到责任、时间、措施、投入、监管五落实)。省政协多次组织人力视察水污染防治工作,督促重点环境问题的解决。 工业污染源防治 挂牌整治重点污染源 在2003年重点整治造纸行业的基础上,2004年挂牌整治食品、化工、印染、制革、再生纸五大行业564家重点超标排污企业,其中52家由省政府挂牌督办,其余512家由市州政府挂牌督办,全部纳入各级政府年度目标考核内容,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并在媒体上公布企

32、业名单和治污进度,接受群众和社会舆论监督。截止12月31日,这564家企业中,有352家企业通过验收,依法关闭47家,自然停产65家,限期搬迁9家,完成治理设施建设并投入试运行55家,共计528家,占总数的93.6%;其余36家企业停产治理。 岷江、沱江流域重点整治超标排污企业431家,依法关闭28家,自然停产51家,限期搬迁2家,通过验收307家, 完成治理设施建设并投入试运行42家,计430家,占总数的99.8%;1家企业停产治理。嘉陵江流域及其他地区重点整治超标排污企业133家,依法关闭19家,自然停产14家,限期搬迁7家,通过验收45家,完成治理设施建设并投入试运行13家,计98家,占

33、总数的73.7%;35家企业停产治理。 环保专项执法行动 为贯彻落实国家六部委关于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的通知(环发200457号)精神,411月省环保局、省发改委、省经委、省监察厅、省工商局、省司法厅、省安监局等七部门联合开展了整治环境违法行为专项行动,共出动人员55600人次,检查企业17000余家,立案查处违法案件1260件(已结案1197件),取缔关闭企业300余家,停产治理300余家,限期治理400余家,罚款650万元,对一些屡查屡犯、肆意排污的企业严厉惩处,对川化集团、仁寿县东方红纸厂等严重违法排污企业以及相关部门的责任人员分别追究了行政责任和法律责任。通过专

34、项整治行动,充分显示了环保部门的执法权威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决心,一批长期影响群众健康、群众最为关心的重点环境问题得到切实解决。 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污染整治 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污染控制稳步推进,重大危险源得到妥善处置。实施了重点城市和企业危险废物环境管理和清洁生产示范项目国际合作;泸州市对800吨废硫酸和12万吨铬渣实施安全处置;资阳市431厂对多氯联苯电熔器实施安全处置。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 为提升城市形象,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全省主要从三个方面加强了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一是加快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二是狠抓禁噪、油烟整治、汽车尾气治理、扬尘整治等民心工程;三是以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为载体,推

35、动城市环境整体质量的提高,绵阳市、成都市创模成功,成为我国中西部地区第一批国家环保模范城市。 农村环境保护 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省环保局与农业厅联合以会议、文件、宣传等形式,积极开展了生态示范区和生态农业县的试点建设工作。为贯彻落实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川委发200438号),大力发展循环型农业经济,促进我省农村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全面协调和发展,保障我省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2005年我省出台了四川省人民政府批转省农业厅省环保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意见的通知。同时,从2001年省环保局就开展了环境优美乡镇的创建工作,全省已有50个

36、乡镇被列入试点建设。 环保规划与实施 2004年进一步加大全省环保规划编制工作。开展了四川省环保“十一五”规划基本思路编制、全省环境容量规划编制、全省小流域综合治理规划编制及岷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编制、四川省危险废物污染防治规划编制等。同时,“十五”以来已编制的相关规划的实施效果也逐步在2004年体现,2004年全省COD、工业粉尘、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与2003年比分别下降5.8%、5.8%、9.0%。到2004年底全省城市污水处理率达27%,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45%。2004年我省列入全国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规划项目加快了前期准备工作,将在2005年和2006年集中建设完成。 开

37、展环境容量核算和污染防治规划工作。2004年,全省21个市、州开展了地表水环境容量核算工作,成都、绵阳、德阳、宜宾等8个环境保护重点城市开展了大气环境容量核算工作。在此基础上省环保局编制了还岷江、沱江两江清水规划,开展了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规划的修编。8个环境保护重点城市编制了城市环境质量全面达标规划。 建设项目环境管理 2004年全省共审批6249个建设项目,环评执行率99.3%。其中省级审批192个建设项目,环评执行率100%;市级审批957个建设项目,环评执行率99.9%;县级审批5100个建设项目,环评执行率99.2%。全省应执行“三同时”项目数为2109个,实际执行“三同时”项

38、目数为2099个,执行合格率为92.7%。其中省级项目53个,“三同时”执行率100%,市级项目306个,“三同时”执行率97.1%,县级项目1740个,“三同时”执行率91.7%。全年对省管项目环境管理现场办公80次,环境保护“三同时”稽查工作50次。 在管理工作和制度建设上今年完成并上报了我省环评证书持证单位年度考核工作,组织专家对我省43家环境影响评价机构编制的环境影响报告书(表)质量进行了评比;全省举办一次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培训班,推动和提高了全省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工作和验收工作,强化了我省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和“三同时”管理工作;新修订了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政务公开内

39、容,即建设项目环境评价事项须知和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事项须知。通过“一次性告知”,初步实现了行政许可法规定的便民原则。完成了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政务公开上网工作。开展并完成了“九五”和“十五”期间省局审批项目的清理工作,并对“九五”以来的236个项目环境保护验收发出催办通知书;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国家环保总局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审查管理办法的要求,会同有关规划审批部门对全省21个市,州的矿产资源规划开展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对泗耳河、西溪河、涪江上游、白草河、东谷河、虎牙河、参鱼河等13条河段的水电梯级开发规划进行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并开展了多项建设项目清理工作:19962003年环评

40、报告书(表)清理19982002年“三同时”执行情况清理19962003年建设项目环境保护验收情况清理轻化工建设项目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情况清理钢铁水泥电解铝建设项目清理矿山生态调查小水电项目执行两项制度调查。 环境监察 2004年,全省各级环境监察机构强化了对排污企业的执法检查和现场监察。全省环境监察部门共进行现场检查12.3万人次,其中检查污染处理设施运行43470人次,建设项目现场监督检查10593人次,限期治理项目检查10215人次,排污许可证现场检查18139人次,排污申报检查29039家(次),其它监察检查如高考禁噪、催缴排污费等11544人次。全省立案查处环境违法案件1260件,

41、已结案1197件,清理出应取缔、关闭、淘汰、停产治理企业1000多家,其中取缔关闭300多家,停产治理300多家,限期治理400多家,罚款650万元。各地通过认真开展污染源巡查,及时发现和消除污染事故隐患,有效遏止了重大污染事故的再度发生。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岷江、沱江、嘉陵江流域和重点区域污染防治决定,2004年我省继续推进造纸、食品、酿造、制革、化工、制药等行业的重点水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安装工作,年初下达的安装108家水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均已安装到位,完成了年度目标任务。 核安全管理 进一步加强省内核企业环境安全的协管及核技术利用单位、部门的监管,加大了核安全与辐射环境管理的执法力

42、度,逐步消除核安全及放射性污染隐患,让百姓放心。 2004年全省清查出涉及密封放射源单位454家,放射源总数为10153枚,其中在用源4647枚, 闲置或废弃放射源5506枚。与2002年全省放射源调查结果比较,涉源单位数增加了32 家,放射源总数增加了 8435 枚。自专项行动以来,己收贮放射源223枚,放射性总活度为3.91013Bq(1058居里)。其中包括40枚为破产企业的无主源,1000 多毫居里。此次专项达到了“摸清底数、收贮废源、消除隐患、让百姓放心”的预期目的。 2004年全年共办理伴有放射性和辐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三同时”管理手续(环评手续)94项,完成项目竣工验收6项。 严

43、格执行放射源使用行政许可制度,2004年共办理放射源申购行政审批135件,批购放射源总数882枚。 2004年,共办理流动放射源出(入)境手续8项,有效地防止了流动放射源的潜在危险。 进一步加强了核与辐射环境安全的宣传教育工作,通过举办论坛的形式,提高公众的辐射防护意识,消除公众中存在的“辐射恐慌”现象。 法制建设 立法:出台了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制订了四川省环保行政许可事项管理办法;调研、起草、报审四川省环境污染事故行政责任追究办法(已于2005年2月8日省政府常务会议通过,并于2005年4月1日起施行);制订了规范执法行为的规章制度13件。 执法监督:配合省人大城

44、环资委组织开展了省人大常委会水污染防治法执法检查;办理行政复议案件2件。 普法:加强企业普法,对2000家企业法人、4000名企业环保骨干进行了环保法律知识培训;加强党政干部普法,对广安、巴中、甘孜等市州环保干部进行集中培训,与省委党校联合举办了全省首届环保执法人员暨企业法人提升班,800人接受培训;组织局机关和直属单位参加宪法知识竞赛和“四五”普法考试,参考率100%,90分以上90%。 调研:征集2004年度全省环保系统调研文章并向总局评选推荐,有2篇获全国“三等奖”;编辑出版了四川省环境保护优秀调研文章选集。 宣传教育 服务环保中心工作,营造有利于环保事业发展的社会舆论氛围 围绕工业污染

45、治理、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和农村污染防治等重点工作,开展了环境新闻宣传报道,全年共在省级以上新闻媒体见稿1200余篇。在积极总结以往新闻宣传工作中、特别是沱江两次污染事故宣传采访报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制定了四川省环保局环境突发事件新闻采访报道管理办法。坚持在四川日报、四川电视台向全省发布重点城市空气质量周报制度。4月至10月以“拯救江河,还一江清水” 为主题,开展了第13次“四川环保世纪行”活动。在“杜邦杯”环境好新闻评选活动中,新华社四川分社大祸是这样酿成的一文获全国一等奖。 举行了丰富多彩的“六五”世界环境日纪念活动 张中伟省长在四川日报发表了题为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署名

46、文章。刘晓峰副省长接受了四川电视台专题采访。省环保局在成都市组织了“六五”大型宣传活动,举办了建设我们的美好家园和沱江特大污染事故警示教育图片展览,开展了“拯救江河,还岷江、沱江、嘉陵江以清水”万人签名活动,组织西南民族大学环保协会的同学们表演了文艺节目,此外还义务分发环保布袋和环保资料,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反响。四川电视台、四川日报等新闻媒体都分别对“六五”活动进行了报道。各个市州、县也通过主要领导发表署文章和电视讲话,举行纪念会、环境质量发布会,企事业单位、学校、部队开展环保演讲征文比赛、书画影展、受理投诉咨询、回收废旧电池、播放环保宣传片等形式,组织了大规模的宣传纪念活动。 开展群众性的环

47、境宣教社会活动,倡导绿色文明新风尚 省环保局与省人大城环资委、省总工会等单位共同组织了全省职工生态环保知识大奖赛。全省启动了创建绿色社区活动。省环保局与团省委在青年中广泛开展了保护母亲河系列活动。 推进绿色学校创建活动向纵深发展,环境教育基地创建活动取得成效 省环保局、教育厅命名表彰了第二批80个省级绿色学校、50余名创建工作先进个人和120余名优秀教师;十月中旬举办了首次“四川省绿色学校工作培训班”,并赴华东五市参察学习。目前全省已有国家绿色学校8所、省级120余所、市级430所、县区级500余所。 坚持不懈地开展环境警示教育活动 省环保局领导在广元、自贡等地做报告、讲座30多场,万余领导干

48、部参加。举办了沱江特大污染事故警示教育图片展览。 环境监测 完成岷沱江流域市(州)交界断面11个水质自动在线监测站项目建设 岷沱江流域市(州)交界断面11个水质自动站在年底前全部投入试运行,全省环境监测自动化水平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大力推动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 全省环境监测整体水平明显有所提高。2004年,成都、攀枝花、德阳、绵阳、泸州、宜宾、遂宁、达州8个市级环境监测站和都江堰、绵竹、什邡、峨眉山、双流、新都、宜宾县、青白江区8个县级环境监测站按照国家和省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要求通过了省上组织的验收核查,这些监测站的装备水平、常规监测能力、机构队伍建设等方面在原来基础上取得了较大进步。 监测

49、为环境监督管理服务的水平逐步提高 省环境监测中心站、资阳、内江、泸州等环境监测站在沱江污染事故中积极行动,为沱江污染事故的处理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按照国家的要求,全省开展了重点流域水质监测月报、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月报和岷沱江水质专报共一百多个断面的监测工作,按时发布了“四川省水环境质量状况月报”和“岷沱江水质专报”。实施了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日报、周报工作。 加强监测队伍建设,努力规范环境监测各项工作 在全省环境监测系统开展了整风学习教育;制订颁发了四川省环境监测管理办法(试行)、四川省环境应急监测管理办法等管理制度;对盐亭县等环境监测站开展了环境监测资质审查。 环保科技与产业 环保科技 加强

50、小城镇污水垃圾处理示范建设:在小城镇污水、垃圾处理方面开展了一些前期工作。德阳黄许镇开展进行垃圾分类回收基础上的焚烧示范工程项目建设已经完成了可研和初审。德阳绵竹新市镇利用沼气厌氧技术处理生活污水开展了试点,选定30户进行建设。雅安上里镇、邛崃平乐镇开展利用人工湿地处理生活污水试点,基本完成规划编制。 环保项目立项:筛选了“长江上游流域污染总量控制及防治对策研究”、“若尔盖高原退化湿地恢复和重建研究”和“人工湿地系统处理城镇污水示范工程研究”等科技项目,向国家环保总局推荐立项。 环保新技术推广:CMF生物污水处理技术、连续加压空气曝气污水处理技术等两项技术被环保总局列为国家重点环保实用技术。组

51、织开展了SYWC系列医院污水消毒装置、微生物治理电镀废水新技术等国家重点环保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努力为污染治理提供更好的技术支撑。组织了四川深蓝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SSP系列微型污水处理器”科技成果鉴定。省环科院参加的国家环保行业标准清洁生产标准制革行业(猪轻革)(HJ/T127-2003)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环保产业 制订四川省环境污染治理工程工艺设计等级确认管理办法,按照新行政许可的要求对环境污染治理工程工艺设计市场实行管理。成都川大阳光环境科技有限公司、西南交大扬华技术开发公司、成都新泰技术有限公司3家单位获得了国家环境工程专项设计证书。 2004年,我省共有四川国策环保实业工程股

52、份有限公司、省环科院、四川大一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四川金海环保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等8家单位获得了国家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资质,四川华健环保产业有限责任公司、四川清源环境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等5家单位完成了国家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资质的复审换证。 做好服务为环保企业积极探索资金渠道。2004年,“高效污泥脱水机”、“垃圾自动复合分选机”、“废水处理及回用MB-BAF生物过滤器产业化开发”、“微囊化复合微生物处理城镇污水制剂与新技术中试”等13个环保科技项目获得国家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的立项资助,资助经费达720万元。 国际合作交流 执行完成国际环境援助项目 继续实施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援助我

53、省的“危险废弃物清洁化管理”项目,完成示范企业的评估、人员出国培训及总结报告的编制工作,为完善和提高示范企业危险废弃物管理条件提供了宝贵的咨询意见。 抓紧全球环境基金(GEF)援助我省的“中国长江上游(四川)生态保护与洪水控制项目”的启动工作,落实地方政府有关联合融资的承诺。 协助有关部门继续实施世界银行贷款“四川省城建环保GIS子项目”的各项工作。 继续执行四川省环保局与广岛县环境局签订的“环境保护合作事业5年计划”项目,派遣我省环保工作人员赴日本广岛县进行环保业务知识的短期培训。 不断拓宽环保国际合作领域,积极吸引国外机构对我省的支持 成功举办了2004年“第二届西部(四川)环保技术设备国

54、际展览会”。展览会期间,邀请了省内外中资企业、合资企业、外商独资企业等多家企业前来参展、洽谈,寻求合作机会,为省内环保企业对外交流打下坚实的基础。 与加拿大工业部在成都共同举办“中加环境保护技术与管理研讨会”,前来参会的加方多家环保企业介绍了其先进技术、设备及管理经验,为我省环保专业人员及企业提供了一次了解世界先进经验的良好机会。 与法中委员会在成都共同举办“法国环保新技术产品推介会”,进一步推进了中法双方的相互了解,为法国企业进入我省环保市场打下良好基础。 继续“九寨天堂世界环境与发展论坛”的筹备工作,加强与各部委、权威环保机构及人士的沟通,明确各方筹备工作的分工与合作,及时调整、完善论坛方

55、案,制定详细的筹备工作进度表,加强前期宣传等。 接待国外政府、企业参观访问、项目洽谈156人次。 努力开拓区域合作领域,加强与各省、市之间的区域环保合作 与广东、福建等九省区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共同推动泛珠三角区域环境保护合作,举行了“第一届泛珠三角区域环境保护合作联席会议”,签订泛珠三角区域环境保护合作协议,为开展区域环保合作提供了制度保障,促进区域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良性互动与协调发展。 与云南省签署了川滇金沙江中下游、泸沽湖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协议,成立合作委员会开展进一步工作。 根据四川省、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川渝经济社会合作,共谋长江上游经济区发展的框架协议要求,进一步加强环保领

56、域的合作,充分发挥双方已有经验和力量,优势互补。 在六省区市七方合作框架下开展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合作。 环保队伍和能力建设 截止2004年底,全省环保系统实有人数5617人,其中省本级343人,市州级1512人,县级3662人,乡镇100人;县(市、区)环保部门进行机构改革,全省181个县(市、区)有行政局73个、事业局37个、合署局56个、挂牌局15个。原公安、卫生部门的放射源监管职能划归环保,经省编委批准省环保局成立核安全与辐射环境管理处、省辐射环境管理监测中心站增加编制,核安全与辐射环境管理能力得到了加强。 干部教育培训力度不断加大,推行执业资格考试制度。首次进行国家注册核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举办全省环保局长培训班一期,培训学员70多名;总局调训市州环保局长10名;与福建省举办东西部对口培训一期,培训学员30多名;协办全国江河源地区生态屏障建设专题研究班两期。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