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稳态与环境学案110419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78390505 上传时间:2022-04-21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918.53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必修三稳态与环境学案110419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必修三稳态与环境学案110419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必修三稳态与环境学案110419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资源描述:

《必修三稳态与环境学案110419》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三稳态与环境学案110419(2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 必修三 学案 2011第一章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一、概述1、向性运动:是植物的生长对环境信号(单一方向的外界刺激,如 、 等)所产生的一种响应。区别于感性运动由无方向性的外界刺激(如光暗转变、触摸等)引起的局部运动,外界刺激的方向与感性运动的方向无关。2、植物激素概念:是在植物 合成,从产生部位运输到 部位,是植物体内 的化学载体,对生命活动起着 作用的 的有机物。动物激素概念:由动物体内的 (为无管腺)产生和分泌,由循环系统通过 传递至 ,并发挥 作用的 有机物。3、激素特点: 而生理作用显著;其作用缓慢而 ;起 作用;作用于 。二、生长素的发现实验现象分析结论达尔文实验 胚芽鞘 ;胚芽鞘

2、 。说明植物具有 ;向光性与 有关。 对胚芽鞘尖端产生某种影响,当这种影响传递到下部的伸长区时,会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 ,因而出现向光弯曲。 胚芽鞘 ;胚芽鞘 。 在胚芽鞘尖端。1910年波森和詹森实验 云母片 琼脂片 胚芽鞘 ;胚芽鞘 。云母片能 化学物质的传递,而琼脂片 化学物质的传递。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能是 ,这种物质可以透过 传递给下部。1914年拜尔实验胚芽鞘向放置尖端的 。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化学物质在 的地方生长快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化学物质 。1928年温特实验 胚芽鞘 ;胚芽鞘 。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化学物质可以通过琼脂块传递给下部, 。进一步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的是一种

3、 ,并将之命名为 。1946年其他科学实验:从高等植物中分离出来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 。三、生长素的合成、分布和运输1、主要合成部位:植物的 、 和 。2、分布:相对集中在 的部位,如胚芽鞘、芽、根分生区、形成层、发育中的种子、果实。3、运输:横向运输部位:在根尖、茎尖等不成熟组织的尖端; 方向:如 ; 极性运输(纵向运输)部位:如胚芽鞘尖端下部。方向:从 。方式: 。四、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特点及应用图示特点应用举例促进抑制 a b c d e 生长素浓度两重性: 解除 ,如整形修剪、棉花摘心、果树整枝。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 。(敏感度大小: )植物组织培养时控制 与 的浓度及配比,诱导外植体 和愈

4、伤组织 。 对生长素的敏感度不同。(双子叶植物比单子叶植物的敏感度 )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除去 。五、生长素的其他作用及生产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生理作用应用1 促进植物生长解释向光性2 促进 获得无籽番茄:3 促进 扦插植物的生根4 防止 棉铃期喷洒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六、其他植物激素的作用及应用胜P226(植物生长调节剂)激素名称生理作用应用生长素类促进茎生长;果实发育;生根;抑制侧芽生长;防止落花落果。-萘乙酸(NAA)、苯乙酸(PAA)、吲哚丁酸(IBA)、2,4-D等用于防止果实、叶片脱落;促进结实和获得无籽果实;促进扦插枝条生根;2,4-D用于做除草剂。细胞分裂素类促进 ;

5、促进萌发;延迟衰老;影响根生长和分化。用于农产品的储藏保鲜;在 中调节脱分化和再分化。赤霉素类促进 伸长,茎、叶生长;促进种子萌发;促进开花和果实发育。促进茎生长。获得无籽葡萄;脱落酸 生长(抑制细胞分裂);保持休眠;促进叶、果实衰老、脱落;失水时使气孔关闭。 乙烯促进果实 ;促进或抑制根、叶花的生长和发育(因种而异)。乙烯利催熟。第二章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动物要维持生存,必须对 作出适当地反应,维持 的稳定,这些活动必须依靠 、 和 的活动来完成。一、内环境与稳态1、内环境(1)概念:是多细胞生物 直接接触的生活环境,即体内的 。主要包括 、 、 等。 (2)组成及其相互关系细胞内液:约占

6、细胞外液:约占 (内环境) (3)成分:例人体内环境中存在的有( )。水 蛋白质 无机盐 葡萄糖 氨基酸 脂质 维生素 尿素 O2、CO2激素 抗体 血红蛋白 呼吸酶(4)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胜P1892、稳态(1)概念:通过 形成的动物机体 状态。P16(2)理化性质:如 、 、 。(3)调节机制: 调节、 调节、 调节。(4)意义:是机体正常 的必要条件。当稳态遭到破坏时,会引起细胞代谢 ,导致 。二、神经调节1、神经系统组成:功能:是一种 细胞,受到刺激会 并沿传 送出去。神经元 构 成结构 :短而分支 的突起 . :长而分支 (常1个)的突起 脑:表面为灰质,称 ,有

7、许多 ,是 集中的区域。 神经系统 内为 ,由大量 组成。 神经系统 脊髓:灰质在 ,呈H形。主要由胞体和树突构成; 白质在 ,由神经纤维聚集而成。 传入神经( ) 神经系统 传出神经( )2、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1)概念:是指在 参与下,机体对 所发生的 反应。P24(2)类型: 反射例:膝跳反射、排尿反射、眨眼反射、缩手反射、吮吸反射等。 其神经中枢一般在 。 反射例:巴甫洛夫训练的狗摇铃时分泌唾液。 其神经中枢在 。3、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1)概念:是从 到发生 的全部神经传导途径。(2)构成: 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受损伤, 都不能实现。若传入神经受损,则机体 ,若传出神经受损,则机体

8、。4、神经冲动的产生与传导 神经冲动就是 ,神经冲动的传导就是 的传播。(1)产生:静息状态下膜电位为 ;(膜内 离子可扩散到膜外,而负离子不能) 受到刺激后兴奋状态下膜电位为 ;(膜外 离子大量涌入造成) 很短时间后恢复膜电位为 。(2)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方式: 特点: 传导 动作电位不随传导距离的增加而衰减(3)在神经元间的传递 方式:通过 结构的信号传递,其化学信号分子称为 。 特点: 传导 其原因是 。 效应: 或 下个神经元。 递质的失活:被酶分解或被下个细胞破坏失活或被突触前膜重新摄取等。小结:神经冲动(膜电位变化) 下一个神经元 或 。各神经元间连接的复杂性: 辨认下图中的结构

9、 5、高级神经中枢 通过大量的实验明确,大脑不同区域的皮层功能是有所分工的。(1)中央前回运动区:用电流刺激一侧中央前回,引起身体 侧肢体的运动各代表区与躯体各部分位置呈 关系;各代表区范围大小与躯体运动的 有关。(2)中央后回 区(3) 中枢( 区): 是人类特有的功能区,大脑 半球为优势半球。S区(运动性语言中枢) 受损 病症: 性失语症:不能讲话H区(听觉性语言中枢) 病症: 性失语症:不能听懂话三、体液调节 1、研究方法:胜券在握P201 法; 法; 法; 法;临床观察法。2、内分泌系统:由内分泌腺、组织和细胞构成。 激素包括 、甲状腺、性腺、 、胸腺等内分泌腺和 、 等内分泌细胞。3

10、、动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来源激素名称化学性质作用部位生理作用备注多肽或蛋白质调节垂体合成和分泌甲状腺激素调节垂体合成和分泌促性腺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调节垂体合成和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垂体生长激素多肽或蛋白质全身促进 ,主要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骨的生长分泌异常: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的生长发育,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促性腺激素促进性腺的生长发育,调节性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可应用于 工程抗利尿激素促进水分的 甲状腺甲状腺激素氨基酸衍生物促进 和生长发育,对 的发育和功能具有重要作用;提高 的兴奋性分泌异常:睾丸雄性激素(睾酮)全身促进附属生殖器官的生长发育和 的生成,激发并维持雄性的 卵巢雌性

11、激素全身促进附属生殖器官的生长发育和 的生成,激发并维持雌性的 和正常性周期。胰岛 细胞胰岛素蛋白质全身促进血糖进入 进行 ;促进合成 或转化为 ; 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分泌异常: 细胞胰高血糖素多肽肝脏促进 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从而升高血糖浓度肾上腺盐皮质激素( )固醇肾小管和集合管保钠排钾肾上腺素氨基酸衍生物全身促进 ,提高血糖浓度。甲状腺性腺睾丸卵巢肾上腺髓质皮质胰岛Bc.Ac.4、分级调节: 5、相关激素间的作用:6、激素分泌的调节:方式 。下丘脑 促激素释放激素() 垂体 促激素() 腺体(甲状腺、肾上腺皮质、性腺) 激素 ( ) ( )四、稳态的平衡及调节实例神经调节与体液调

12、节的关系1、体温调节 感受器 的体温调节中枢( )皮肤 收缩;汗腺 ;立毛肌 ;骨骼肌 ;肾上腺素 。 感受器刺激( )刺激( )甲状腺细胞 增强寒冷炎热 减少 增加皮肤 舒张;汗腺 ;体温 增加肌肉、肝脏等氧化分解代谢 减少( )2、水盐平衡(渗透压)的调节3、血糖平衡(1)血糖来源和去路:食物中的糖类来源非糖物质去路血糖分解吸收消化CO2+H2O+能量氧化分解转变合成转变(2)血糖平衡的调节: 胰岛素通过促进 ;抑制 来降低血糖。 胰高血糖素通过促进 来升高血糖。 肾上腺素通过促进 来 血糖。(3)血糖异常糖尿病: 病因:“三多一少”症状原因:由于血糖进入 和 发生障碍,而肝脏释放和非糖物

13、质转化来的葡萄糖增多,导致血糖升高。A 由于细胞内能量供应不足,患者总感觉 ;B当血糖过高(高于160180mg/dl)时会随尿排出,带走大量 ,导致 ;C并同时产生 的感觉,从而导致 ; D又由于糖氧化供能障碍,使体内 的分解加强,导致 。低血糖: 治疗方法:4、神经与体液调节比较: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区别作用途径反应速度作用范围作用时间联系许多激素的分泌受中枢神经系统 。激素可 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例: 激素。第三章 免疫 如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等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性免疫一、免疫类型 如吞噬细胞及溶菌酶等杀菌物质人体的第二道防线 性免疫 人体的第三道防线 人体依靠免疫功能识别_排除_ ,以维

14、持_的稳态。二、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1 如:胸腺、骨髓;脾、淋巴结、扁桃体等。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2 免疫细胞 如: (B细胞和T细胞)、 细胞(如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等。3 如: 、 、溶菌酶等。三、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 四、抗原和抗体1、抗原是指能 的物质,如病毒;细菌释放的外毒素;移植细胞表面的某些蛋白质等。2、抗体是指由_分泌的能与_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主要分布在血清中,在组织液和外分泌液中也有分布。 抗体曾被称为抗毒素、凝集素。 一种B细胞只能分泌_种抗体,一种抗体只能与_种抗原结合。( )五、特异性免疫过程 二次免疫反应:在初次免疫反应时,伴随效应B细胞或效

15、应T细胞的产生,还会形成少部分的_细胞。这些细胞寿命长,能“记住”曾经入侵的抗原,且对抗原十分敏感。当同种抗原二次入侵时,_细胞比未分化的淋巴细胞更快地做出反应,增殖分化出大量的_细胞,产生更强的免疫效应。即二次免疫比初次免疫反应_。某些抗原诱发产生的记忆细胞可对该抗原记忆终生,从而使动物或人体对该抗原具有终生免疫能力,如天花、麻疹、伤寒等。六、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关系:各有其独特的作用,又相互配合。 对细菌外毒素: 免疫起主要作用,分泌特异性的抗毒素。 对细胞内寄生物:体液免疫先起作用,阻止寄生物的散播感染; 当寄生物或毒物进入细胞后,通过 免疫作用将抗原释放,再由体液免疫最后清除这些抗原。

16、若细胞免疫消失,体液免疫也将消失。七、免疫系统功能1、免疫 :机体防御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异常情况下引起超敏反应或免疫缺陷病。2、免疫 :清除损伤或衰老的细胞,自身稳定功能。 异常情况下会患自身免疫性疾病。3、免疫 :防止或消除肿瘤等异常细胞。否则会发生肿瘤或持续性感染。八、特异性免疫的应用1、免疫接种: 疫苗是用减弱了的、杀灭了的或经修饰的_制造的。注入人体时,一般不会产生疾病的症状,但能够刺激_细胞和_细胞的产生,而且这种免疫是特异性的。宠物狗要定期注射_,人被狗咬伤后除注射疫苗外,还要及时用抗狂犬病的血清处理伤口。疫苗与抗狂犬病血清中的有效成分_(相同不同)。?2、器官移植:进行器官移植时

17、,供体细胞常遭到受体_细胞的攻击(_反应),所以移植前要先进行_,移植后使用 可以提高成功率3、疾病诊断:利用_特异性结合的特点,检测体内_,进行疾病诊断等。 免疫系统的过度反应九、免疫功能失调引起的疾病 免疫系统的功能减退1、_:是指机体对一些正常的物质如花粉、尘土等发生了免疫。 能引发过敏反应的物质叫做_。 原因:机体初次接触过敏原时,产生一种特殊的抗体,这些抗体吸附在皮下、黏膜等处的肥大细胞上,当机体_接触过敏原时,抗体与过敏原结合,引发过敏反应。 特点:发作 、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 ;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2、 :指免疫系统对自身的正常组成物质进行了攻击。 例如:风湿性心

18、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3、 :是指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足而引起的疾病。 ,如先天性胸腺发育不良;分为 获得性免疫缺陷病,如_,简称_。 艾滋病的病原体是_,它的宿主细胞是_。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三种:_、_、_。 作用过程图示: 细胞内 第四章 种群一、种群的特征1、种群的概念:是指一定的 内, 的全部个体。 是群体水平上研究生物的基本单位,是物种的 单位、 单位。2、种群特征之间的关系预测决定决定增长衰退 调查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取样调查法 种群的自然增长率是指: 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是增长。图示: 种群年龄组成的三种类型为 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是稳定。图示: 型:种群数量变化

19、趋势是减少。图示:二、种群的数量变化1、增长曲线增长( 型) 增长( 型)曲线时间个体数量时间个体数量条件理想条件环境资源 。 和 条件充裕; 适宜; 敌害; 迁入和迁出。自然条件环境资源 。 和 有限;环境不断变化;存在 和 。数量增长趋势公式:无 (K值)有 (K值)增长率N 时,种群增长率减少; 时,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增长率为0。2、波动:3、下降:三、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应用:(1)保护濒危动物:建立自然保护区,以提供更宽广的 。(2)有害生物的防治:理论基础(3)渔业捕捞量:如休渔、限网眼等措施。(4)载畜量:计算 值。第五章 群落一、群落的概念: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 中各种生物

20、的集合。二、群落的结构:1、特种组成:是决定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是区分不同群落类型的基本特征。 不同群落的物种组成差异表现为: 不同, 不同。 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_。 对群落产生重大影响的物种称为 。其特点是:数量多、适应性强、影响大。2、种间关系:项目类型概念图示举例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如果彼此分开,则双方或者一方不能独立生存。 个体数时间地衣是真菌和藻类的共生体;根瘤菌与豆科植物共生;白蚁与鞭毛虫共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由于争夺资源、空间等而发生斗争的现象。个体数时间如:小麦与杂草间会发生竞争。一种生物寄居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从那里吸取营养物质来维持

21、生活。如:菟丝子寄生在豆科植物上。指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个体 B数 A时间如:狼吃兔子,昆虫吃草。3、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1)群落的 结构:指在 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如苔藓、草本植物、灌木、乔木等不同 的植物,自下而上分别配置在群落的不同高度上,形成了植被的层次性。植物的垂直结构又为动物创造了多样的 和 ,因此,动物也有类似的分层现象。 意义:缓解 ;充分 资源、空间。(2)群落的 结构:指群落中的生物在 方向上的配置状况。这是 的一种表现,这是指空间的非均一性,即不同地点的环境条件不同,如地形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差异、光照强度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人及其他生物影响等因

22、素。三、群落的演替1、概念:随着 的推移,一些 取代另一些 、一个群落 取代另一个群落 的过程,直到出现一个稳定的群落才会中止。群落的这种依次取代现象就叫 。2、演替过程实例(1)在裸岩上进行的旱地演替: 阶段 阶段 阶段 阶段 阶段(2)在湖底进行的水生演替:裸底阶段 植物阶段浮叶根生植物阶段 植物和 植物阶段 群落阶段3、演替的类型(1) :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其所经历的时间比较 。 例如: 、沙丘、湖底、 、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2) :指在被毁灭群落基质上进行的演替。虽然原有的植被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

23、保留了植物的 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等。 其所经历的时间比较 。 例如: 后的草原、 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4、演替所达到的最终平衡状态 当一个群落演替到与当地的 和 处于平衡状态时,演替就不再进行了。 在这个平衡点上,群落结构最 也最 ,只要没有外力干扰,它将永远 。 地球上现存的群落大都处于 。 人类的活动会例群落演替按不同于自然演替的 和 进行。第六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信息种类结构生态系统构成(概念)形成影响表现具有进行 (功能) 稳定性 稳定性具全球性特点 流动逐级 特点影响生命活动保障种群繁衍调节种间关系作用一、生态系统的概念:由 与它的 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二、

24、生态系统的结构1、生态系统的成分: 判断:生产者就是指绿色植物。( ) 所有植物都是生产者。( )自养型生物就是生产者。( ) 动物都是消费者。( ) 腐殖质属于分解者。( ) 所有的微生物都是分解者。( ) 光能也属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 寄生生活的微生物属于分解者。( ) 在实际存在的生态系统中,三大功能类群中只有消费者是可有可无的。( )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就是指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 2、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在生态系统各生物之间通过一系列的取食和被取食关系,不断传递着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这种单方向的营养关系叫做 。它是生态功能完成的 。 以活的动植物为起点的食物链叫做

25、;以死亡生物或现成有机物为起点的食物链叫做 。陆地生态系统通常以 食物链为主,而海洋生态系统则以 食物链为主。 化学杀虫剂和有害物质通过食物链逐级积累和浓缩,在生物体内高度富集导致危害的现象叫 。 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的复杂营养关系,叫做 。3、 :指处于食物链同一环节上的全部生物的总和。 一般来说,营养级的位置越高,归属于这个营养级的生物种类、数量和能量就 。4、 :是指各营养级之间的某种数量关系,可采用 单位、 单位、 单位。其中 金字塔一定是正立的。三、生态系统的功能1、生态系统的 :(1)概念: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输入:除少数特殊空间外

26、,地球上所有生态系统的能量都来自_。 流经一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指 。传递:生态系统的能量是沿着_ _逐级流动的。转化:生态系统中能量形式的大致转化过程是: 散失:以 作用释放 的形式散失。光能生产者464.4 122.6 消费者62.8 消费者12.6 14.6未利用 293 未利用 29.3 未利用 5.0 96.3 18.8 7.5 12.5 2.1 微量(2)能量流动的特点:是 、 。 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传递效率大约是 。(3)研究意义: 在农业生态系统中,将秸杆做饲料喂牲畜,让牲畜粪便进入沼气池等一系列措施,其目的是实现对能量的 ,提高能量 。 在草场放牧养牛羊时,需要核定 ,

27、从而合理放牧,达到 的目的。2、生态系统的 (1)概念:是指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 到 ,又从 回到 的 过程。捕食(2)碳循环: 碳在 和 之间的循环。 碳的循环形式是_; 碳进入群落的主要方式是_作用;碳离开群落的主要方式有_作用、_作用、_作用。(3)物质循环的特点: ;带有 ,故又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四、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 或 自身结构和功能 的能力。 包括 稳定性和 稳定性。 生态系统总是朝着物种 、结构 、功能 ,2、原理: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 能力。 其主要调节方式是 。包括 和 调节。 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是生态系统

28、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结果是使生态系统保持稳定, 的作用常常使生态系统远离稳态。第七章 人类活动与环境保护一、生物圈1、生物圈是地球上 生态系统。生物圈是指地球有生物存在的部分,包括所有 及其 ,它是地球表面不连续的一个薄层。2、生物圈包括: 上部、 全部、 的底部。二、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我国人口现状:人口基数大,仍将在较长时期内持续 。 从全面推进 的基本国策以来,我国人口增长过快的情况得到了有效控制,人口 和 明显下降,目前已进入了低生育水平国家的行列。 我国人口发展目标是:2020年控制在14.5亿以内;21世纪中叶,人口总数达到峰值( 亿左右)以后,将开始缓慢下降,从而基本实

29、现人口与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的协调发展。2、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粮食需求增多、人均 减少, 需求增加 植被 ,消耗自然资源增加, 加剧 自然灾害频繁、 锐减人类生存环境恶化三、人类对全球环境的影响1、 :主要由于 (煤、石油、天然气)的大量燃烧,使二氧化碳的全球平衡受到了严重干扰。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增加会通过 影响地球的热平衡,使地球 。 措施:减少 ;提高 ;开发 ; 、增加植被。2、臭氧层破坏:臭氧层能吸收对人体和生物有致癌和杀伤作用的 、X射线射线,从而保护人类和其他生物免受短波辐射的危害。 原因:在各种喷雾器的雾化剂、除臭剂和制冷剂中被广泛使用的 (CFCl3和CF2Cl2)

30、,逸散后最终到达大气圈上层,并在强紫外线的照射下通过化学反应使臭氧量减少。3、酸雨:是燃烧化石燃料所产生的 和 的氧化物,与大气中的水结合而形成 性产物。 危害:直接杀死水生生物、破坏水体 ;伤害陆地植物如农作物和各种树木;破坏土壤 ,使树木生长缓慢并容易感染病害; 金属、建筑物和历史古迹等;其中含有的少量重金属对人体健康不利。 SO2的主要来源: 、火山爆发、 。 防治:限制SO2和NO的 ,或从燃料中把这些物质去掉。4、土地荒漠化:主要因 引起。5、水体污染:(1)水体富营养化:水体中 和 等植物所必需的矿质元素大量增加引发藻类植物大量繁殖,引起水质恶化,鱼虾等大量死亡的现象。 :淡水湖泊

31、和江河中由于氮、磷元素污染导致的藻类等微生物爆发。 :海湾水域形成的类似情况如腰鞭毛藻等大量繁殖,使海水呈红褐色。生物污水的 污染物工业废水、化肥等 污染物 型微生物大量繁殖N、P等矿质元素增加水体缺氧 型微生物大量繁殖 大量繁殖(2)原因: 水体有机物增加 (耗 增加) 死亡 H2S、NH3、CH4等有毒物质 水华或赤潮现象鱼虾等水生生物大量死亡 水质恶化 “发绿”原因: “发臭”原因: 有毒物质污染:如酸、碱、重金属等,可直接杀死微生物,影响水体自净能力,且通过食物链的 作用而发生生物放大,大量积累在高营养级生物体内造成危害。四、保护生物多样性1、含义:生物圈内所有的 、 和 ,它们所拥有的全部 以及各种各样的 ,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即包括: 多样性、 多样性、 多样性。 2、价值: :(生态功能)如森林草地的水土保持作用;湿地蓄洪防旱、调节气候作用等。 3、保护措施:可分为 和 两种。此外还有建立精子库、种子库等,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如利用人工 、 和 等生物技术,加强对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 造成物种灭绝的主要原因是 ,此外还有人类的过度开发、外来物种入侵等。 反对盲目地、 式地开发利用,并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 走 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23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