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苏轼思想底蕴与人格魅力在黄州词赋中的体现毕业论文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78373076 上传时间:2022-04-2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0.02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论苏轼思想底蕴与人格魅力在黄州词赋中的体现毕业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论苏轼思想底蕴与人格魅力在黄州词赋中的体现毕业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论苏轼思想底蕴与人格魅力在黄州词赋中的体现毕业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资源描述:

《论苏轼思想底蕴与人格魅力在黄州词赋中的体现毕业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苏轼思想底蕴与人格魅力在黄州词赋中的体现毕业论文(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论苏轼思想底蕴与人格魅力在黄州词赋中的体现摘要:苏轼,宋代著名文学家,他一生吸收了儒、道、佛三家思想于一身,形成了他那独特的思想和人格。给世人留下了深远的影响。他既积极用世,渴望有所作为,忠君报国。又能淡泊名利,荣辱两忘,超然物外。他饱受党争之苦,一生坎坷。被贬黄州期间是他一生中最为艰难的时候,这期间他创作了大量的词和赋,这些作品中深刻地体现着他的思想和人格。关键词:苏轼 儒家思想 旷达 超逸 多元 人格魅力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是我国宋代最为杰出的文学大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

2、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他思想通达,人格独立,苏轼因改革思想与王安石变法主张多有不同,自请外调。先后外任杭州、密州、徐州、湖州,再贬至黄州、常州等地。最后竟贬到岭南惠州、海南儋州。他一生处于新旧党争之中,并深受两党排挤,一生饱尝宦海沉浮,可谓历尽磨难。但他珍视生命,热爱生活。几起几落,却能泰然处之,随缘自适最终成为一个“白首忘机”注释: 引自苏轼苏轼选集(中)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2年2月第1版 249页的东坡老。他一生深受中国传统的儒,道,佛三家思想文化的影响,这些相互矛盾和相互对立的思想,他却能从思想上加以融合,相互补充,相互支撑,形成了一个“外儒内佛”三教合一的文化整体。他的多元的思想和独特

3、的人格,不仅对当时人们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更是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得到了人们的仰慕和效仿。而他的这些思想矛盾和思想体系的形成以及他那种谈笑于生死之际的旷达情怀,那种历经磨难而始终乐观向上的精神和他那淡泊超逸的人格,正是从他被贬黄州时起才真正树立起来的。这种思想的底蕴和人格魅力,也正体现在他这个时期的作品中。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四年。这一时期也是他最为艰难的时期。他仕途渺茫,情绪低落,思想斗争激烈。然而,正是这一时期,他的创作上却是颇丰的,被贬黄州四年,苏轼创作了大量极具有影响力的词和赋。其中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就是出自这一时期的不朽名篇。从这一时期的词赋中我们可以深刻

4、地探究苏轼的思想和人格。一、思想底蕴苏轼的诗文创作,以黄州为界风格和思想都有了明显的不同。早期的苏轼,思想是非常激进的,建功立业的心情十分迫切。但入仕后政治上的失意和打击,使他黯然思退。特别在黄州期间,甚至有了“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引自苏轼苏轼选集(中)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2年2月第1版 237页的想法。变谪黄州,是对他打击最大的一次,更是他思想斗争极为激烈的时期,这种多元思想碰撞、交融,同时也体现在他的作品中。(一)、儒家思想苏轼出生在一个寒族的地主家庭。自幼受到过良好的文化教育,具有远大的志向和过人的才识。所以建功立业等积极入世的精神根深蒂固。虽然被贬黄州时心情十分苦闷,同时内

5、心又受佛、道思想的影响,但儒家的淑世精神始终占据着重要地位。1、情洒赤壁 苏轼被贬黄州期间,曾先后两次游赤壁,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还写下了著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词。为什么苏轼对“赤壁”有着不解的情怀呢?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的分析而知。在前赤壁赋中,作者以客人的口气写了曹操受困于周郎的情形,更写了曹操在赤壁大战之前,大军南下时战船千艘,上将千员,统军百万,连绵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英雄形象:“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

6、,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这里提到了两位英雄人物,即曹操和周瑜。虽然文中以“否定”的口气而问“今安在哉?”,即这样的英雄人物不也化为乌有吗?言下之意,何况我们这些无名之辈呢?然而实是对英雄人物的仰慕已极。因为文中的“客”实际是苏轼思想的另一面,而这另一面,则正是苏轼积极用世的一面,它由来已久,根深蒂固。而此时他前途迷茫,无所作为,思想极为复杂。他感叹自己如同“浮游”那样短促,如同“沧海之一粟”那样的渺小,曹、周这样的人物而今都化为乌有,况吾等“侣鱼虾而友麋鹿”之辈呢?不是可悲之极吗?可以看出,苏轼写曹、周,其本意是写己之不能像曹、周那样建功立业而

7、内心十分的悲苦。心中悲苦,可见积极用世之心的强烈。据此,我们可以说苏轼之所以与赤壁结下了不解之缘,是因为要缅怀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排遣自己无所作为和无可奈何的无限苦闷。而这种矛盾和痛苦的表现,正是儒家思想长期积淀的产物。苏轼到黄州之前,已在外流落了几个地方,此时已受到了老庄的思想和佛家的多种影响,心情矛盾复杂。早在杭州时,就有“我谢江神岂得已,有田不归如江水” 引自苏轼苏轼选集(中)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2年2月第1版 16页的承诺,而今又身处逆境,前途未卜,而他却十分仰慕“横槊赋诗”的风流潇洒气度。虽然,在前赤壁赋中写得比较委婉。但还是难以掩饰自己那种仰慕英雄,渴望有所作为的心情。而这种心情

8、在他的另一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更可以明显地看出他的内心世界。这篇堪称是苏轼的代表作的词,雄浑苍凉,气势磅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无物。”它把人们带入了一个江山如画和深邃的历史沉思中。开篇即景抒情,以广阔的时间和空间作背景,思想万千的风流人物。这些风流人物可有己否?它将人们的思绪带入无限的历史沉思中之后,便满怀仰慕之情写了周瑜的年轻有为:“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先是从肖像仪态上描写周瑜的儒雅、风度翩翩,说明他临战时的潇洒从容,对赤壁之战早已是胸有成竹,胜券在握,仰慕之情溢于言表。这种仰慕之情较之前赤壁赋中的表现则有多只而无不及。更有甚者

9、是接下来写自己“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的身世感慨,发出了人生无常,生命短促,年华虚掷这深沉而又痛切的悲叹。这可以说是仰慕之情强烈到了极点。虽然词的末尾有“一樽还酹江月”,但怎可掩饰得了那种忠君报国的“入世”之情?从“横槊赋诗”的曹公到“羽扇纶巾”的周郎,从“侣鱼虾而友麋鹿”的“吾辈”到“早生华发”的“我”。寄托了苏轼多少理想!抒发了苏轼多少慨叹!所以,我们说“赤壁情怀”正反映着苏轼儒家淑世思想。即使在他被贬黄州期间也是非常强烈的。2、心寄“美人” 在前赤壁赋中,曾两次提到“美人”。作者游于赤壁之下那样的美妙景色中,“咏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而这“明月之诗,窈窕之章”正是诗经陈风月出中的“月出

10、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佼人僚兮”即美人是好的。“劳心悄兮”即我心是苦的,我心之苦无须多言,前面已作了分析,而“美人”之好又是何意呢?在我心如此悲苦的时候,心中却想着“美人”的美好,看来苏轼的无限苦闷多么想向这位“美人”倾诉!再联系苏轼之歌:“渺渺兮余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即我那渺渺愁苦之心啊,多么盼望“美人”,而“美人”和我却是天各一方。苏轼在被贬黄州,心情极为苦闷的情况下,无论是咏诗还是作歌都盼望“美人”。看来这位“美人”能为他解忧、解闷、解苦、解难,何人能有这等力量?结合他积极入世的忠君报国思想,我们可以说这“美人”就是朝廷就是君主啊!他盼望“美人”,岂不是希望宋神宗能再

11、度启用他吗?这里我们不难看出:他被贬黄州,心情极为苦闷,这对于一个积极用世,渴望有所作为的人来说是多么可悲。在这种无可奈何的处境中,“美人”却始终是挥之不去。可见,他忠君报国思想是一以贯之的,儒家的思想在他的心中是根深蒂固的。这种情怀在他的另一首词中更有明显的表现,即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词中作者慨叹人生短暂,年华易逝,而壮志难酬。自己怀才不遇,加以小人横行,自己前途未卜,而作者在词的最后仍能“把酒凄然北望”,他心中“凄然”自不必说,而却能“北望”,是啊,朝廷在“北”,君主在“北”啊!这不是忠君报国思想的很好左证吗?它与“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引自范仲淹岳阳楼记不是一样吗?这十分明确地表明了

12、自己对朝廷的期望,对“美人”宋神宗的期望。(二)、道家、佛家思想在宋代仍以儒家思想为主,在取仕方面更是如此,苏轼也是“科班”出生的,所以,儒家的“理想国”是他奋斗的目标。但世事难料,他仕途坎坷,屡遭贬谪,所以,在他被贬黄州期间,前途渺茫,无所作为,那种积极奋斗的精神,在无奈中逐渐减弱。在前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我们只能看到他的神往之情,也就是说,儒家那种改良社会的太平世界的理想已无法为之奋斗,只有神往之情了,最后,随着道佛思想的增长而逐渐变得迷茫,就连是否正确也说不清楚了。在满庭芳中就明确地写道:“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着甚干忙。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他把世间的“名”和“利”看作是“蜗角

13、虚名”和“蝇头微利”,可见他明显地受到老庄思想的影响。照这样说来,又何谈“作为”?干脆什么都不要干算了。可是他的实际行动却是做着世间的“俗”事,所以,他变得 迷茫和矛盾了。在儒家思想逐渐消减的同时,道家的思想却呈相反的趋势,在屡次受挫心中无限愁绪的时候,他力图在山水中求得解脱,思想是迷茫的,这不仅是“儒”的迷茫,也是“道”的迷茫。在前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及许多作品中,他似乎都摆脱了世俗的羁绊,超然物外,而事实上他并没有摆脱那种苦闷的心情。但是,他虽然没有摆脱,可“道”家的虚无空幻思想对他的影响却在逐渐加大,最后成了“避风港”,一旦现实受到挫折,便会躲到“避风港”中。成了他思想上的理想境界,而

14、这种理想境界也是一种无可奈何的产物,面对自己无法改变的现实,他明哲保身。行为上“抗”而不“争”,思想上“解”而不“脱”。所以,他言行不一,有时甚至自欺欺人。而这种自欺欺人不是品德上的污点,而是思想上的矛盾。(三)、珍视生命苏轼一生饱受党争之苦,即使在旧党得势时,他也是斗争的焦点,可谓历经磨难,但他却始终不渝追求自己的理想,渴望有所作为,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是多么的难能可贵的,而这种动力的源泉所在说到底是他对生命的珍视,对生活的热爱。在前赤璧赋中,他以客人的口吻把自己政治上的失意,仕途上的坎坷,命运的多舛,生活的困苦和人生的困惑,这种种的悲愁一泻无余地倾吐出来之后,接着写出了自己对这一问

15、题的看法和理解:“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苏轼认为江水日夜不停地流,但它却未曾消失,千百年来还是那样无穷无尽 ,月儿盈亏,但最终也还是未曾增长,也未曾损失 ,这就是从不变的角度看的,从这个角度看,“我”又何不如此呢?世间万物世世代代生生不息,人类又何尝不如此呢?这里的“我”已经和人类相通了。当然,如果以“变”的角度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了”。这里且不说其理解是否合理,但从中可以看出苏轼对生命的理解,有一种高瞻远瞩的把握和达观从容的旷达胸怀。他从“哀吾生之须臾”中解脱出来,告诉自己不必要去自寻烦

16、恼。如果沉湎于那样的人生悲叹之中,岂不是杞人忧天?既然这样,“吾生须臾”就并不可“哀”,而是更加值得去珍惜、去热爱。所以,他又说“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人生在世,不是任何事情都可以为的,而是“物各有主”,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苏轼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既积极入世,渴望有所作为,又能超然物外,不为世事和物之所累。总之,他能正确地理解生活,从中找到随缘自适的生活意义,而这些又都是基于对生命的珍视和热爱。在满庭芳蜗角虚名中他蔑视世俗的名利之徒,他不会去追求那些“虚名”和“微利”,他说:“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着甚干忙。”想到

17、人生几何,所以“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想到这,心绪豁然开朗,那种飘逸旷达形象呈现出来:“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表达了苏轼已经摆脱世俗的羁绊,获得了精神的解脱。从词中也可以看出苏轼受老庄思想的影响。不仅如此,从“一念清静,染污自落,表里翛然,无所附丽” 引自苏轼苏轼选集(中)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2年2月第1版 可以看出佛家思想对他的影响也是很深的。但在人生的困惑中,佛、道虽然对他也有很深的影响,但他并没有发展到“出世”的地步,而是从佛、道的“出世”思想中寻求解脱,并从中悟出人生的哲理,从而珍视生命、热爱生活。二、人格魅力苏轼才华横溢,性情直率,勤政廉洁,关爱百姓,处处都显示出他的人

18、格魅力。而在黄州期间的辞赋中,我们又能感受到他另些方面的人格魅力。苏轼一生吸收了我国多种传统文化,特别是儒、佛、道三家,形成了三教合一的独特思想,具有巨大的人格魅力。他积极入世,而对政治上的失意、仕途的险恶、前途的迷茫、生命的困惑等等,他却能跳出愁海,显示出那种乐观、豁达、高雅脱俗的宽广胸怀 ,表现出淡泊名利、超然物外的人格魅力。这些都在此期间的作品中体现出来。(一)、蕴含于自然景色的描写之中苏轼被贬黄州期间的词、赋中,很多作品都有自然景物的描写,它除了反映了作者对这些景物的热爱之外,更寄托着作者那些超然物外等复杂情感。在前赤壁赋中,文章开头就描写了一幅月夜泛舟图:“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

19、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清风是那样轻微,水波是那样的平静,这时的月儿也好像有了人的灵感,在“东山之上、斗牛之间”徘徊,这种安宁静谧的月夜,给人以无限的遐想。所以,他又写道:“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在这样美妙的夜晚,作者泛舟荡漾于这样宽阔明净的江面上,领略着这旷远迷茫的江景,思想得到了净化,情感获得了升华,使作者达到“凭虚御风”“羽化登仙”的境界,而“凭虚御风” “羽化登仙”正是道家的理想境界,所以这里不难看出,苏轼的

20、思想也是深受“道”家影响的,这一点,我们看到了苏轼的“出世”思想。但苏轼始终没有“出世”,原因何在呢?从前文的“思想底蕴”论述中,我们已经知道,当时苏轼虽然处境艰危,仕途迷茫,但他不忘国家和人民,他游山玩水,参禅悟道,只是寄情于山水,力求从“佛、道”中得到解脱,所以我们看到的他那种超然物外“羽化登仙”的道家思想,只是他政治上无可奈何的产物。但再加分析就可知道,这同时也是他对生命、生活理解的产物。不是吗?既然政治上已无可奈何,生活上总不能沉湎其中吧?人生短暂,大自然赐予人的“江上之清风”、“ 山间之明月”不可不珍惜。无限的热爱之情尽在其中。苏轼的思想中儒家的“入世”思想以一以贯之的,所以这里也是

21、苏轼对大自然无限热爱的具体表现,这与儒家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引自北京四海儿童经典导读教育中心编论语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2年是一致的,所以苏轼并没有沉湎于老庄的思想中去,而是为图从中寻求一种超世俗,超功利的人生品味。后赤壁赋的那月夜是那样空灵透澈,它能不引起了作者“遗世而独立”的遐想?所以后赤壁赋中,“孤鹤”、“道士”的出现就不难理解了。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前后赤壁赋在思想上是一脉相承的。西江月照野弥弥浅浪更是一首寄情山水的词作,词中描写了明月当空,清溪流过辽阔的旷野,在这样空灵明静的月夜作者的身心已完全融入其中了,忘却了世俗荣辱得失,进入了物我两忘,超然物外的境界。总之,苏轼在被贬黄州期

22、间的词赋作中的月夜描写,能使我们感受到人心灵的空灵清澈,体会到他的超然洒脱。(二)、寄托于孤鸿、孤鹤的形象之中 苏轼被贬黄州,许多作品中都写到了孤鸿或孤鹤。在水调歌头 快哉亭作中:“长江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是作者在快哉亭上的回忆之语。但能看出“孤鸿”则是苏轼心脉中的清高孤洁品德的象征,那高远空蒙的江南美景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的孤鸿是苏轼心中的圣物。在卜算子 黄州定惠院寓居作中“谁见幽人独来往,缥缈孤鸿影”,这里的“幽人”、“孤鸿”;难道不是作者自己的象征吗?那缺月之夜,漏断人静,枝寒而洲冷,这不是当时作者所处的境遇吗?“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州冷”词中深刻地体现着苏轼那孤高冰

23、洁的人格形象。在后赤壁赋中,作者描写了孤鹤的形象,作者在描写了月夜清静空灵的环境后,写了孤鹤的突然出现,这使作者那已经很孤寂的心情更增悲凉之感,而后文中作者梦见道士,又知道这道士是孤鹤的化身,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苏轼当时的出世心情,他不能与世俗同流合污,在这周围都是凄凉的环境中他当然只能是“归去来兮” 引自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然而想要爽快的做到这一点,这并不容易,因为他的入世思想也是根深蒂固的,所以文章末尾“开户视之,不见其处。”表明他的思想仍然回到现实中,他的前途、理想仍是迷茫的,所以孤鹤的形象只是作者在心情十分困苦的情况下力求解脱的表现。(三)、体现于人物形象之中在苏轼被贬黄州期的许多词赋中,

24、都塑造了一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寄寓着苏轼一定的思想感情,透过这些人物形象,我们同样可以探究到苏轼的思想和人格。前面所说的曹操和周瑜已作了分析,他们是苏轼心中的仰慕的人物,曹操“酾洒临江,横槊赋然,固一世之英雄也”思慕之情溢于言表,虽然作为苏轼思想的另一面 “客”而说出,但却是真实地道出了他一贯所追求的那种兼济天下的儒家的淑世精神,周瑜的形象则是“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更是作者向往的英雄形象,反映出作者渴望建功立业,有所作为的心态。除此之外,作者还有另一类人物的描写,他们又反映了苏轼的另一种心态,如满庭芳三十三年中王长官的形象,“凛然苍桧霜干苦难双”这里的王长官不同于

25、曹、周,他弃官黄州三十三年,作者以长江与其并论,予以高度评价,通过苍桧傲霜的形象比喻其高洁的品格,词中饱含了对王长官这样一个隐士奇人的仰慕之情。当时王长官是送陈慥来与苏轼相会的,而陈慥也是一个“奄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继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引自苏轼苏轼选集(中)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2年2月第1版 312页参考文献:1、刘乃昌:苏轼文学论集,齐鲁书社 2004年2、林语堂:苏东坡传,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3、杨存昌:道家思想与苏式美学,济南出版社 2003年4、胡明刚:苏轼传,京华出版社2004年5、北京四海儿童经典导读教育中心编:老子庄子,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

26、6、黄玉峰:说苏轼,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7年7、古清扬:东坡词,远方出版社2005年8、北京四海儿童经典导读教育中心编:论语,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9、王水照,朱刚 :苏轼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4年10、张惠民,张进:士气文心苏轼文化人格与文艺思想,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4年的隐者,是一个自甘淡泊,不慕名利的人。他们都是苏钦佩的人,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苏轼向往道家那种出世境界,从而彻底摆脱世俗的无限忧愁,但始终又未能彻底“出世”,而是用佛、道的虚无思想作为化解人生忧患的工具,从而形成淡泊超逸的思想人格,对这类人物的仰慕与对孤鸿、孤鹤的情怀是一致的。最令人难忘的是苏轼作品中的自己的形象,

27、在前赤壁赋的最后,作者抑客伸主,思想释然以后“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我们看到了一个乐观旷达,心境祥和,超然物外的苏子。在后赤壁赋中我们见到了月夜攀山长啸,转而泛舟遇鹤的苏轼,那心境凄凉、迷茫、独寂而又向往着隐逸。而在定风波中我们又看到一个忧乐两忘,任何情况下都在泰然处之的苏轼,“穿林打叶”的春雨象征着苏轼的处境,面对“穿林打叶”的春雨,他是“莫听”,他是竹杖芒鞋,且行且啸,处变不惊。“一衰烟雨任平生”说明他面对逆境泰然自若,刚直而无畏,面对“雨”是如此,那么面对“晴”呢?他是“也无风雨也无晴”他是忧乐两忘,不为外物所动,这开阔的胸襟和处世精神,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综上所述,我们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的一些词赋中可以深刻地探究到苏轼丰富的思想意蕴和独特的人格魅力。了解到苏轼既是积极入世,又超然物外,他心胸宽广,思想洒脱,表现出淡泊超逸的人格魅力。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