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土地整治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78231814 上传时间:2022-04-21 格式:DOC 页数:143 大小:1.78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精品】土地整治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143页
【精品】土地整治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143页
【精品】土地整治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143页
资源描述:

《【精品】土地整治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土地整治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14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1.项目概况1.1项目提出的缘由、建设的必要性和意义1.1.1 项目提出的缘由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有效的利用、开发、整治和保护土地资源,加强土地利用的客观控制和计划管理,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结合XX市XX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建设占用耕地的实际情况,为实现耕地总量保持动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按照关于抓紧开展整体推进农村土地整治示范建设项目前期工作的通知(皖土整办【2010】2号)、XX市XX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XX市XX区土地开发整理规划(20012010),充分利用土地整治政策,从人民群

2、众的根本利益出发,立足当地实际,踏踏实实为农民办实事,做好事,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为区域经济快速健康发展,顺应当地人民群众对土地整治的强烈要求和致富奔小康的迫切愿望。滁州市国土资源局南谯分局(下文简称南谯国土分局)于2010年6月制定了XX市XX区整体推进农村土地整治(20102012年)示范建设方案,初步确定了南谯区沙河镇秋桐村、新塘村土地整治项目等7个土地整治项目。南谯区是国家确定的产粮大县(区),但农地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还存在比较突出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和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主要体现在:a)耕地后备资源少,开发难度大。随着工业化和城

3、镇化的发展,土地的供需矛盾将日益突出。南谯区由于农业历史悠久,耕地开发利用程度高,但后备资源非常有限。根据XX市XX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20062020年),南谯区开发后备耕地的潜力只有186.42公顷,主要分布在章广、沙河、珠龙等镇。在现行规划实施的几年内已经开发了大部分,剩下的可开发资源就更加少了。这些剩下的后备资源由于基础相对薄弱,开发利用的难度也较大。b)农田基础设施不配套。现有农田基础设施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农田水利设施严重老化,长久失修,普遍存在安全隐患,不能对区域内的灌溉和排水进行有效调配。二是农田路网混乱,缺乏统一规划,占地面积大,田块与田块、田块与居民点之间的连通性差,农

4、业机械进出难,农产品运输难。三是农田防护林网不成体系,不能有效改善农田环境、防止水土流失。c)田块零碎,机械化程度低。现状田块支离破碎,分割严重,农田区域内存在较多废沟废坑塘、零散村庄及其他废弃土地,田间作业效率低,机械化农机具和先进种植模式难以推广应用。d)土地生态恶化,质量下降南谯区丘陵岗地所占比例较大,无计划盲目开荒,造成水土流失比较严重,土壤养份流失,土地沙化,生态环境恶化。e) 农村居民点用地粗放南谯区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程度不高,其中农村居民点用地粗放利用现象尤为突出。2005年全区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为335.22平方米/人,高于安徽省239.41平方米/人水平,更高于国家150平

5、方米/人的标准,农村居民点整治的潜力较大。土地整治可以增加耕地面积和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的质量和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利用效益特别是提高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以及大幅度提高农民收益,因此,此项工作已经越来越受到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重视,将土地开发作为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发展地方经济、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和提高生活的质量、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为使项目区土地开发工作做到科学合理,并节约投资,编制本可行性研究报告。南谯区经过多年的实践,已积累了一些符合当地实际的土地整治的技术和措施,而且群众自发地以自筹资金、自出劳力等形式,在项目区外的一些地区通过修渠、建蓄水池,平整土地,已经取得显著实效

6、,为项目的实施提供了经验,奠定了较好的基础。1.1.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意义(1)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城镇化、工业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土地需求量增大,耕地在不断减少,耕地总量动态平衡难以保持,粮食安全受到威胁。通过规模土地综合整治,可以促进全县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战略目标的实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社会稳定。(2)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土地综合整治是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整治,与新农村建设密切相关。通过土地综合整治,特别是基本农田整理,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有效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田生产能力,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可以有效改善传统的农

7、用地利用格局,扩大经营规模,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通过改造旧村庄、归并农村居民点,可以有效改变农村面貌,提高农民居住水平和生活质量。土地综合整治是适应新时期建设高效农业、现代化农业的重要手段,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3)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针对南谯区吃饭和建设之间的矛盾,实施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开展农村建设用地挖潜,新增部分耕地指标,并腾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指标,可为集体经济组织的发展和基层配套设施建设留出空间,为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的挂钩管理创造条件。土地综合整治实施的“田、水、路、林、村、房综合整治”,可以有效的协调处理“既要保护耕地,又要保障发展”之间的矛盾,促

8、进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4)有利于扩内需保增长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是拉动农村投资和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现实选择,也是缓解返乡农民工就业压力、缓解土地供需矛盾、保障经济发展用地需求的有效途径。从长远看,大力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对于调整农村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和资源利用方式的根本转变,促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5)为新农村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用地空间南谯区正处于城镇化、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用地保障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国家对年度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尤其是占用耕地指标的管理越来越严格,安徽省确

9、立了“有限指标保重点,一般项目靠挖潜”的用地政策,在这种情况下,区域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所需的用地指标可以通过土地综合整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来解决。因此,开展土地综合整治,可以为新农村建设和县域经济发展提供用地空间。(6)落实安徽省委省政府建设粮食生产核心区战略部署的具体行动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基础,通过土地综合整治,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扩大田块规模,提高田块规整程度,改善农田耕作条件,从而为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和农业现代化创造条件,进一步巩固粮食生产核心区的重要地位。(7)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举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城乡发展,是我国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

10、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体化体制基本建立。这一目标的确立,最终将使广大农民享受改革开放的巨大成果,同时也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增强后劲。土地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也是当前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最重要的杠杆。土地综合整治为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一方面,城镇化、工业化的发展不仅为农村基础设施改造、社会事业发展、基本农田建设提供了比较雄厚的资金保障,还带动了农村劳动力就业和农村经济的繁荣。开展土地综合整治,使大量的资金投向农村,有效地拉动了农村需求,促进了新农村建设。另一方面,通过土地综合整治,不仅能促进农村土地利用结构和

11、布局的调整优化,实现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粮食安全,还可通过运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用地空间,促进县域城镇化和工业化。总之,土地综合整治促进了城乡之间土地资源、资产、资本有序而顺畅的流动,实现了城乡之间互补、互助和互动,实现了城乡统筹发展。1.2项目类型、范围、规模1.2.1 项目名称 XX市XX区沙河镇南谯区沙河镇秋桐村、新塘村土地整治项目。1.2.2 项目类型土地整治项目,主要是农地整理和村庄整理。资金来源于中央投资、安徽省和南谯区,三级投资土地整治示范项目。三者的投资比例分别为中央50%、安徽省25%、南谯区25%。1.2.3 项目区位置和

12、范围项目区位于XX市XX区沙河镇秋桐村、新塘村。项目区北部与黄泥岗镇唐庄村相邻,西部与金牛村和三官集乡三官街道相邻,南部与新集村相邻,东部与来安县交界。项目区经纬度坐标范围:东经11817301182030,北纬322430322800。所在图幅号为I50 G 085069、I50 G 086069、I50 G 087069、I50 G 086070。项目区位置图1.2.3 项目区位置图1.2.4 项目建设规模(1)建设规模项目区总面积1532.62公顷,其中建设规模为 公顷,扣除不整理村庄 公顷,以及水库59.27hm2(即新塘村严郢水库,秋桐村秋桐村林场水库、合山水库、老虎庄水库、团结水库

13、、徐郢水库、新集水库(项目区内部分)。(2)村庄整理村庄整理是在符合滁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的前提下,遵循建设用地总量不增加、农用地和耕地总量不减少的原则,通过“易主”、“易位”、“易权”、“易用”等手段,在建设用地与农用地之间进行置换的活动。村庄整理是解决区域发展建设用地指标过紧的有效途径,既属于优化土地利用布局,又属于建设用地存量挖潜,提高建设用地的集约节约利用水平。按照“产业集聚、布局集中、用地集约”的原则,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分散在各地的建设用地(主要是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后,与城镇周边区域的农用地进行置换,这样可以同时满足城镇和现代农业发展的双重需要,一定程度上

14、缓解保护耕地与建设占用之间的矛盾。1.3项目建设内容和投资估算1.3.1 项目的主要建设内容a)土地整理主要是针对项目区田间道、生产路硬化,机耕道硬化;农田水利工程,主要针对老化的泵房、泵站、斗台渠,对其更新,目前的农渠重新规划,并根据沙河镇秋桐村、新塘村的实际情况,采用U型渠或矩形渠,修缮漏水严重的土渠和原有U型渠,提高其效率;对高差相差不大,比较集中的地块进行归并,平整地块;回镇部分坑塘,将其转换为水田。(2)村庄整理按照南谯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和沙河镇相关规划,对项目区内现有的秋桐村、新塘村的农村住宅用地进行合理规划,迁村并点,节约集约利用土地。1.3.2 投资估算和资

15、金筹措方式a)投资估算土地整理总资3615.45万元,其中中央投资1807.73万元,省和县(区)级配套各903.86万元。村庄整理,投资30758万元。b)资金筹措方式XX市XX区沙河镇秋桐村、新塘村土地整治项目由中央、安徽省、南谯区三方配套投资,三者投资比例分别为50%、25%、25%。表1.3.2 项目总投资农地整理投资及比例村庄整理投资(万元)小计中央比例(%)省级配套比例县级配套比例3615.451807.73509038625903862530758数据来源:滁州市国土资源局南谯区分局2.项目实施的目的、任务、依据和规划期限2.1 目的通过规模化农田整理和整村推进土地整治示范建设,

16、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实现项目区内耕地总量增加、耕地质量和粮食生产能力提高、建设用地规模减少,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改善,农民收入增加,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目标。2.2 任务(1) 项目区经整理后,新增耕地605.5亩, 新增耕地率为3.45%。(具体数字?)(2)田、水、路、林、村、房统一规划、统一建设,配套成网,整齐划一,推进项目区新农村建设步伐。(3)土地整治后,通过实施农田水利工程和提高耕地质量等措施,项目区耕地将建设成为高产标准农田。村庄整理后,农村居民点人均150m2,多余的建设用地剩余指标可有偿流转,所得纯收益全额返还所在集体经济组织按本暂行规定。(4)为维护和改善区域生

17、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发展地方经济,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为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推进新农村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2.3 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2.3.1 国家法律、法规a)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c)基本农田保护条例;d)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e)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3.2 相关政策a) 国土资源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开发整理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1998166号);b)关于切实做好耕地占补平衡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199939号);c)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的通知(中发199711号)

18、;d)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关于加大补充耕地工作力度确保耕地占补平衡的通知(国土资发2000120号);e)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关于印发关于基本农田保护中有关问题的整改意见的通知”(国土资发2004233号);f)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土地开发整理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土资发2003363号);g)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中发20051号);h)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资金管理办法;i)财政部和国土资源部联合下发的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收缴使用管理办法;j)关于组织申报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0264号);k)关于进一步规范国

19、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申报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0268号);l)关于做好土地开发整理权属管理工作的意见(国土资发2003287号)。2.3.3 相关规划a)XX市XX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b)南谯区土地整治示范建设项目方案(20102012)2.3.4 技术标准a)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标准(TD/T10122000)b)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c)农田排水工程技术规范(SL/T41999)d)机井技术规范(SL2562000)e)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 5084-1992)f)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SL 72-1994)g)水利水

20、电工程制图标准(SL 73-1995)h)道路工程制图标准(GB 50162-1992)i)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定额标准(财政部经济建设司、国土资源部财务司编)j)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GB/T 21010-2007)。2.3.5 相关基础资料a)滁州市志;b)滁州市土地资源;c)滁州市土壤;d2009南谯区情;e)XX市XX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f)XX市XX区土地开发整理规划(2001-2010);g)XX市XX区沙河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h)安徽省滁洲市南谯区.琅琊区土地土地利用现状图;i)沙河镇分幅地形图(1:10000);j)安徽省XX市X

21、X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2.4 建设工期项目建设期限为1年,跨两个年度即2010至2011年。3.项目区概况3.1项目所在县情况南谯区为滁州市直辖区之一,地处北纬32053235,东经1175011830之间。东连来安,西接定远、肥东,南邻全椒,北接明光,东南与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隔滁河相望。本区属江淮丘陵地形,地域分为丘陵区、岗地区和圩区,自西北向东南倾斜,西部高丘起伏,东部残岗蜿蜒,东南平原水网纵横交错,有“五山一水三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之说。本区农业生产条件优越,名特优农产品优势突出,郊区农业发展迅速,业已围绕优质粮油、蔬菜、茶叶、滁菊、草坪苗木、乳制品、畜禽、名优水产等八大主导产业

22、,建成特色农业基地1.86万公顷,是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也是省级生态农业示范区、省级绿色食品先进县(区)。本区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尤其是自“十一五”以来,经济实力快速增强,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2008年总人口为26.83万,其中农业人口23.65万,耕地面积51997.69公顷,人均耕地面积0.1934公顷。同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50亿元,其中第一产业产值达7.74亿元,第二产业产值为6.67亿元,第三产业产值为4.09亿元,实现财政收入821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888元。3.2自然条件及自然资源状况3.2.1 自然条件a

23、)地理位置项目区位于XX市XX区沙河镇秋桐村、新塘村。项目区北部与黄泥岗镇唐庄村相邻,西部与金牛村和三官集乡三官街道相邻,南部与新集村相邻,东部与来安县交界。项目区经纬度坐标范围:东经1181730-1182030,北纬322430-322800。所在图幅号为I50 G 085069、I50 G 086069、I50 G 087069、I50 G 086070。b)地形地貌项目区主要地貌类型为低山丘陵,平均高程在1560m之间。项目区涉及两个行政村(秋桐村、新塘村),以二道河为界,东南部的秋桐村地势较高,平均海拔在4060m之间;而北部的新塘村相对平坦,地势较低,平均高程为2030m。C)水文

24、地质项目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年均温度15.2,极端最高温度为41.2,最低气温-22.8,最大冻土深度13cm,主导风向:夏季为东南风;冬季为西北风,年均降雨量1031mm,历年最大降雨量1550mm(1954年);最小降雨量589mm(1966年)。多年平均无霜期在217天,最长258天,最短191天。沙河集水库位于安徽省滁州市西北约18km长江下游滁河支流清流河的大沙河上,集水面积300km2,总库容1.855108m3,是一座以防洪、灌溉为主,结合城市供水、发电、养殖等综合利用的大(II)型水库。水库正常蓄水位40.50m,死水位31.60m,防洪标准按500年一遇洪水设计,设计洪水

25、位42.35m;10000年一遇洪水校核,校核水位43.20m。项目区秋桐村主要外水就是引自沙河集水库主灌渠,如庙山一级电灌站、向阳一级电灌站。独山水库位于XX市XX区黄泥岗镇境内,清流河支流二道河上游,属长江流域滁河水系,水库控制来水面积49.4km2,总库容2010万m3,是一座以灌溉为主,兼有防洪、养殖等综合利用功能的中型水库。独山水库枢纽工程建筑物级别为等,主要建筑物为3级,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设计,1000年一遇校核。项目区新塘村自流灌溉主要引自独山干灌。此外,项目区主要内水是二道河,由东北入境,后又汇入清流河。二道河是项目区特别是新塘村主要的供水区和承泄区。秋桐村河畔泵站(一级站)

26、主要的水源地。D)工程地质项目区地质构造中无断裂带,项目区勘探深度范围内未发现第四系活动断裂现象。项目区主要电灌站沿二道河布置,斗台渠沿地势较高的西侧向东侧输水,边坡有的采用砌石坎或栽植大量护渠林进行加固。项目区7个主要水库(即严郢水库、林场水库、老虎庄水库、团结水库、徐郢水库、合山水库、新集水库)都是充分利用地形修建,大多集水面较大,位于冲的下部(谷底),周围地质情况良好,不会出现坍落、滑坡等地质灾害。田间道大多围绕现有居民点周围布设,部分路段砌有石坎护坡,稳定性较好。二道河全年都有流水,汛期洪水量较大,存在河水施工导流问题。施工时应采取适当的工程措施(如上下游设防渗围堰、导流、截流槽等),

27、确保施工安全。E)气候项目区处于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区域,其特点是: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日照充足,热量丰富,无霜期较长。最大冻土深度13cm;主导风向:夏季为东南风,冬季为西北风。F)土壤土壤类型较多,主要分为五大土类:水稻土、潮土、黄棕壤、石灰(岩)土、紫色土。项目区土壤主要是水稻土,其次是黄棕壤。土壤有机含量1.3%,氮(N)0.08%,磷(P)59pm,速效钾(K)98ppm。项目区水稻土属潴育型水稻土亚类马肝田土属。据51个剖面统计,耕作层厚度013cm,犁底层1321cm,渗育层2145cm,积淀层45106cm,保水保肥性能好,为良水型水稻土,因耕作时间长,水耕熟化程度高

28、,土体发育程度较好。其理化性状见下表:表3.2.1 黄马肝田理化性状层次深度(cm)PH值有机质%全氮(N)%全磷(P)%全钾(K)%代换量me/100克土容重克/cm3孔隙度%A0136.01.990.1280.0331.6828.71.3050.95P13216.91.400.0960.0291.7229.01.449.44W21457.30.540.0490.0211.7324.5B451067.20.490.0510.0242.0131.1注:参考滁州市土壤G)植被项目区内植被丰富,植被由低山阔叶混交林至丘陵岗地、次生硬阔、软阔叶林、灌木林、针叶林及部分草葡植被,农作物有水稻、小麦、玉

29、米、大豆、花生、油菜、棉花、水果、蔬菜、芝麻等。土特产有滁菊、茶叶、席草、大蒜、生姜、黄花菜等,尤以滁菊著名。H)自然灾害项目区主要是旱灾。项目区属于江淮丘陵区南北气候过度带,受亚热带湿润季风的影响,降水的年际变化较大。正常年份,北上的副热带高压与南下的冷空气交汇,滞留于江淮上空,形成“梅雨季节”。市内气候温和,降雨量与蒸发量比较适中,光照充足,无霜期长,雨水调和,蓄水工程蓄水调节适应水稻、小麦、油菜等农作物的生长。反之,降水量少,甚至汛期出现“空梅”形成旱灾。降水量年内分配不均,主汛期69月份降水量虽占总量的60%,但该季气温高蒸发量大,又正是农作物需水期,短时不下雨就可能形成旱灾。另外,降

30、雨空间分配不均,总趋势为东南部大于西北部,造成旱灾的区域性,往往在风调雨顺的年份也有局部灾害发生。因此,主要解决办法是增加投入,实施项目区现有电灌站的更新改造,改造兴修芝麻里、木仓等站,对斗台渠、独山干渠进行清淤、加固、除险,增加输水能力。3.2.2 自然资源a)光热资源项目区光照充足,气候温和,根据滁洲市气象局多年资料统计,年平均气温15.2,7月为最热,平均气温27.9,1月最冷平均气温1.8;极端气温41.2,出现在1959年8月23日,最低气温-23.8,出现在1955年1月6日;年平均日照2217.6小时,年平均日照率为50%。多年平均无霜期在217天,最长258天,最短191天。b

31、)水资源项目区水资源主要来源于地表水:一是天然降雨,项目区年平均降雨量为1031.2mm,历年最大降雨量1550mm(1954年),最小降雨量589mm(1966年);二是水库供水:大(II)型水库沙河集水库位于沙河镇西侧,南距滁州市18公里,距项目区北部约2公里处,水库通往项目区的主灌渠输水畅通。独山水库是项目区新塘村主要自流灌溉水源,独山干渠自北向南贯穿新塘村,主灌渠流量14m3/s。此外,项目区内不在册小水库有:严郢水库、老虎庄水库、合山水库、林场水库、徐郢水库、新集水库和团结水库。项目区农田灌渠纵横交错,沟、塘、坝星罗棋布,有着丰富的水资源,水质检测结果达到地面水II类标准,能满足全镇

32、工、农业及居民用水的需求。c)生物资源项目区具有多种生物资源:动物资源有猪、山羊、黄牛、水牛、兔、鸡、鸭、鹅等。林木有杨树、泡桐、榆、槐、柳树、果树等。农作物是区内主要生物资源,粮食作物有水稻、大麦、小麦、玉米、马铃薯及黄、绿豆等;油料作物有油菜、花生、芝麻等;经济作物有棉花、蔬菜、瓜果等。3.3社会经济条件项目区所涉及的新塘村、秋桐村主要以农业为主,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农业。 项目区内总人口9607人,农户数2411户,项目区内耕地总面积1702.54公顷,人均耕地面积0.18公顷(2.66亩),2009年人均收入4107元。主要农作物有:水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西瓜;种植模式为稻-麦

33、两季、棉花套种西瓜、大豆套种西瓜、春玉米-夏玉米。农村就业多以务农为主,农业人口比重较大,城镇化水平低,农民生活水平一般,基本无耕地撂荒现象。表3.3 项目区社会经济情况统计表名 称总人口(人)劳动力(人)耕地面积(公顷)人均耕地面积(亩)人均年纯收入(元)秋桐村49602600976.822.954000新塘村46471300725.722.364300合计960759001702.542.664107数据来源:新塘村、秋桐村耕地面积来自滁州市国土资源局南谯分局的土地统计台帐3.4土地利用现状3.4.1土地利用结构根据滁州市国土资源局南谯分局土地统计台帐数据,项目区总面积1532.62公顷,

34、其中耕地952.11公顷,面积最大,占62%;其次是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面积为260.03公顷,占16.97%;村庄150.32公顷,占9.8%。项目区土地利用结构见表3.4.1。表3.4.1 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按行政村统计)一级类二级类合计新塘村秋桐村地类编码地类名称编码名称01耕地011水田741.99 366.66 375.33 012 水浇地3.29 1.53 1.76 013 旱地206.82 35.48 171.34 小计952.11 403.67 548.44 02园地021 果园0.55 0.00 0.55 小计0.55 0.00 0.55 03林地031 有林地69.30 3

35、6.17 33.13 032 灌木林地0.44 0.00 0.44 033 其它林地0.83 0.83 0.00 小计70.57 37.00 33.57 04草地043 其它草地8.41 0.56 7.85 小计8.41 0.56 7.85 10交通运输用地102 公路用地14.70 10.25 4.45 104 农村道路70.92 37.06 33.86 小计85.61 47.31 38.30 11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111 河流水面26.15 21.63 4.52 113 水库水面44.36 0.00 44.36 114 坑塘水面131.31 64.68 66.63 116 内陆滩涂1.06

36、 1.06 0.00 117 沟渠49.37 24.97 24.40 118 水工建筑用地7.88 0.62 7.26 小计260.13 112.95 147.18 12其它土地122 设施农用地2.02 1.21 0.81 小计2.02 1.21 0.81 20城镇村及工矿用地203村庄150.21 61.22 88.99 205风景名胜及特殊用地2.99 1.01 1.98 小计153.21 62.24 90.97 合 计1532.62 664.94 867.68 说明:数据来源于XX市XX区土地利用统计台帐; 项目区所涉及1:1万标准图幅号为:I50G085069(黄泥岗)、I50G08

37、6070(新集)、I50G087069(三官集乡)、I50G086069(二道河);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GB/T 21010-2007) 3.4.2土地利用程度a)土地利用率项目区仅有8.41hm2荒草地是未利用地,因此土地利用率为99.5%。b)土地垦殖率土地垦殖率=耕地面积/项目区土地总面积=62.12%(见表3.4.2)。c)耕地耕作制度项目区主要种植早稻、晚稻、玉米、小麦,作物种植面积比例分别为15%、70%、30%、65%,复种指数为1.80。表3.4.2 项目区耕地耕作制度作物名称单位早稻晚稻玉米小麦合计作物种植面积比例%15.07030.065.0180.0整治前播种面积hm

38、2142.82666.48285.63618.871713.80单产kg/hm25250.067505250.03750.0整治前产量kg74980544987401499557.52320762.5单价元/kg1.41.61.51.5项目区总产值万元104.97719.80224.93348.111397.81数据来源:实地踏勘。d)土地利用经济效果按项目区当地收粮价格,项目区早稻收购价格为1.40元/kg,晚稻1.60元/kg,玉米1.50元/kg,小麦1.50元/kg。项目区总产值为1397.81万元3.5项目区基础设施状况3.5.1交通状况与外界相连通的公路主要是104国道(G104)

39、,G104从项目区西侧经过,蚌宁高速从项目区东侧经过,另外还有区级公路将项目区-沙河镇-滁州市连通起来。村村通公路将项目各村庄全连起来,路网已形成,全为混凝土路面,路面宽3.55.5m。秋桐村村通公路2009年开始修建,宽3.5m,基本是沿以前机耕道进行。项目区内生产路一般都是土路,路面宽在1.02.0米之间;项目区内田间道较少,路面宽在3.04.0米之间,多为沙子路面,小部分砂石路面,且部分为断头路,未形成路网,雨天泥泞,村民出入较为不便,严重影响着项目区的机械化耕作,不利于田间生产和运输,急需对路面进行升级改造。图3.5.1-1 现有田间道图3.5.1-2 现有生产路3.5.2灌溉排水设施

40、状况项目区水资源丰富,引水的各级渠道纵横分布于项目区,自然沟渠灌溉系统基本形成,区内农灌排系统主要以土渠为主,且拐弯多,年久失修,淤泥杂草堵塞严重,提灌工程设施严重老化,局部地区用自备小水泵抽水灌溉。图3.5.2 项目区主要7个水库位置图如图3.5.2所示,项目区目前主要涉及7个水库,即新塘村严郢水库;秋桐村林场水库、老虎庄水库、合山水库、团结水流、新集水库及徐郢水库。项目区主要灌溉、排水基础设施见下表:表3.5.2-1 项目区主要水源地及水利设施现状统计表序号名称现状备注1沙河集水库大型水库,库容21090万方,集水面积300km2项目区秋桐村庙山泵站(一级站)主要水源2独山水库水库控制流域

41、面积49.4平方公里,设计灌溉面积4.94万亩新塘村自流灌溉主要依靠独山水库3严郢水库库容30万m3左右图斑号537/114,面积6.32hm2。属新塘村,灌溉区域为新塘东部4团结水库库容13万m3左右图斑号为194/113(3.74hm2),5徐郢水库库容21万m3左右图斑号118/113,水域面积8.365hm2,6老虎庄水库53.85万m3左右水域面积21.54hm2,7合山水库16万m3左右水域面积6.628hm2,8林场水库库容29万m3左右水域面积8.5hm29新集水库库容14万m3左右水域面积4.168hm2表3.5.2-2 新塘村主要灌溉站明细表名称扬程水源地说明二道河18二道

42、河项目区外,G104线桥下,破损严重蒋郢18二道河泵房、水泵、电机、电箱待更新汪庄18二道河泵房是世行待款项目修建(2006),水泵、电机被盗,待修缮河庄18二道河破损严重,泵房、水泵电机待更新严郢18二道河严郢水库旁边,已报废。控制面积600亩左右芝麻里18二道河破损严重,待更新。控制面积600亩左右殷槽坊18二道河破损严重,控制面积600亩,扬程12m,进出口水管6钢管木仓18二道河设备基本完好。扬程18m,水泵型号:8BA-18(南京华威工业泵)表3.5.2-3 秋桐村主要灌溉站明细表序号泵站名称控制面积(亩)水源地说明1庙山站(一级站)3000沙河集水库泵房、水泵、电机等都是前两年刚更

43、新过2河畔站(一级站)二道河12铸铁管,泵、电机都是老式的,待更新3李家岗站(二级站)庙山站供水12铸铁管,生锈。站位于项目区外,是秋桐村主要灌溉站4南郢站向阳一级站已报废5沙塘站沙塘塘已报废6西塘站西塘7塘庙站塘庙水库塘庙水库位于项目区外8徐郢站徐郢水库蚌宁高速旁,6钢管9秋桐站#1徐郢水库基本完整10秋桐站#2秋桐基本完整11团结水库站团结水库翻堤抽水进入水渠12向阳二级站向阳一级站向阳一级站抽取沙河水库13老虎庄水库#1老虎庄水库缺电机14老虎庄水库#2老虎庄水库全是新的,世行贷款项目修建15老虎庄水库#3老虎庄水库新的,泵房2006年修建,待清淤16老虎庄水库#4老虎庄水库70年代修建

44、,年久失修,原有U型渠漏水17杨郢泵站混流泵,70年代修18刘郢站更新19粉坊泵站合山水库全套更新20郭郢泵站电机丢了21林场泵站林场水库进入水源引渠需硬化,泵、电机需更换22大柳树林场水库泵房、水泵、电机等全套更新根据实地踏勘显示,项目区内的大部分水泵及电机需更新。图3.5.2-1 新塘村二道河站泵房图3.5.2-2 新塘村木仓站图3.5.2-3 秋桐村徐郢站泵房图3.5.2-4 秋桐站设备3.5.3电力设施状况项目区内有10千伏线路通至各村,农村电网改造基本完成,低压照明线路贯穿整个项目区居民点。现有的各电灌站处都有完好的电杆、横担子、绝缘子等电力架线设施,为防被盗,不用的时候已收好,由村

45、委员保管。表3.5.3 项目区主要农用变压器统计表编号变压器站名称容量(KVA)注明1二道河配变50农村电网改造工程,主要用于庄庄和二道河灌溉站2蒋郢配变50农村电网改造工程,主要用于村庄及蒋郢灌溉站3汪庄配变50农村电网改造工程,主要用于村庄及汪庄灌溉站4河庄配变50农村电网改造工程,主要用于村庄及河庄灌溉站5严郢台配变50农村电网改造工程,主要用于村庄及严郢灌溉站6芝麻里配变50农村电网改造工程,主要用于村庄及芝麻里灌溉站7殷槽坊配变50农村电网改造工程,主要用于村庄及殷槽坊灌溉站8木仓配变50农村电网改造工程,主要用于村庄及木仓灌溉站数据来源:实地踏勘秋桐村也已完成农村电网改造,变电遍布

46、各村庄及水库周围,完全能满足项目区施工和灌溉站工作用电要求。图3.5.3-1 秋桐村三官林场变电站图3.5.3-2 新塘村二道河变电站据实地踏勘显示,目前的农村电网不能满足大部分电灌站用电,因此,会根据重建泵站位置重新对各电灌站单独配电。3.5.4生态环境保护设施状况项目区内道路、沟渠旁有少量林木,村庄周边、房前屋后有部分自种树木,项目区内有三官林场,场内大多为次生林木,另有部分经济林和观赏林。项目区布置有主要防风林带,只是比较零散;二道河沿岸都种有护沟林,基本没有出现水土流失的情况。项目区内主要流域为二道河,在项目区外西南侧汇入清流河,比较通畅;项目区分布着大量塘和水库,都可以利用现有中心沟

47、排水,防洪能力较强。图3.5.4-1 新塘村严郢水库堤上的洋玉兰图3.5.4-2 村庄旁的林木3.5.5农村居民点建设状况a)新塘村新农村建设根据实地踏勘资料,项目区新塘村已建好新塘新村居民点,均为五层框架结构,位于项目区外西侧区级公路旁。其功能为村行政商服文体休闲中心。其中村行政中心建主楼4层,容纳村行政中心文化站图书馆老年活动中心党员活动中心宾馆和其他公共建筑等。村委会西侧是一活动小广场,广场东西两侧为商服中心,设有超市百货副食蔬菜杂货生产资料饭店等商贸设施及金融通信青少年活动中心。图3.5.1沙河镇新塘村新农村建设表3.5.5-1 农村居民点建设情况统计编号面积(m2)安置人口(人)人均

48、面积(m2)备注b)村庄整理统计数据表3.5.5-2 项目区村庄整理明细表行政村组别编号户数人口房屋拆迁面积(m2)图斑号图斑面积(hm2)新塘村秋桐村秋塘村拟建武郢、东塘两个居民点。东塘居民点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村庄整理后按人均160m2标准建设的东塘居住点。住房结合当地实际砖混结构,一层小楼,每家一小院。图3.5.1-2 秋桐村东塘新村建设4.项目分析4.1项目合法性分析4.1.1法律法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关于抓紧开展整体推进农村土地整治示范建设项目前期工作的通知(皖土整办【2010】2号)的原则要求,安徽省XX市XX区沙河镇秋桐村、新塘村土地

49、整治项目的实施遵循如下原则:保持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原则;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原则;以土地整治为主,提高土地利用率的原则;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合理规划,达到生态、经济、社会相统一的原则;因地制宜,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的原则。4.1.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项目的要求XX市XX区沙河镇秋桐村、新塘村土地整治项目在XX市XX区整体推进农村土地整治示范建设方案(20102012年)中已经进行了确定,并对具体的开发规模、范围进行了设计,对土地整治项目规模、新增耕地率进行了测算。本项目完全符合修编的南谯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

50、062020),是南谯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具体落实。项目区的确立及其整理后的土地利用状况都是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一致,完全符合南谯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4.1.3其它规划本项目符合XX市XX区整体推进农村土地整治示范建设方案提出的“保持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提高耕地质量,增强耕地的生产能力,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综合效益统一”的要求。4.2土地利用限制因素分析项目区土地利用的主要限制因素:A)项目区道路走向紊乱、布置不合理、部分路面坑洼不平,影响土地的合理利用;B)原有水利设施大多是70年代修建,且年久失修,进水引渠淤塞严重,大部分已不能使用,泵房和提灌设施(水泵、电机和供

51、电箱)破损严重;C)区内沿路有少量的杂木生长,但由于树种以及保育不良,生长情况状况差。田、林、路、沟未形成系统的防护林带,不具备高效农业生产条件;D)气象灾害有干旱、冰雹和内涝,其中以旱灾最为严重,成为影响种植业生产的重要限制因素;E)缺乏土地整治专项资金,导致土地整治项目有心无力。4.3可行性分析a)社会认识程度通过近几年开展的土地整治工作,南谯区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区、镇、村各级领导对土地整治工作的认识日益提高。逐渐明确了土地整治就是要为南谯区的经济建设服务,贯彻执行“十分珍惜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要保障节约用地,扩大耕地面积、提高土地质量,改善农业生态环境。b)政策

52、措施安徽省出台了安徽省农村土地整治工程规划(20102020年)、安徽省千村土地整治工程实施方案(20102020年)、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国家粮食安全工程安徽省新增220亿斤生产能力建设规划纲要等一系列规划或者发展纲要;滁州市也制定了滁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南谯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及到2020年远景目标纲要、南谯区人口发展“十一五”规划和2020年远景目标、XX市XX区千村土地整治工程项目实施方案(20102020年)等,实施基本农田整理建设高标准农田促进耕地保护,实施村庄整治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促进新农村建设,通过规模化农田整理和整村推进土地整治示范建设

53、,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实现项目区内耕地总量增加、耕地质量和粮食生产能力提高、建设用地规模减少,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改善,农民收入增加,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目标。c)资金保证措施该项目由中央、安徽省、南谯区三级投资,三者的投资比重分别为50%、25%、25%。4.4新增耕地来源分析通过实地踏勘以及南谯区国土分局提供的相关材料,新增耕地主要来源于两方面,即土地整理和建设用地复垦。4.4.1 土地整理潜力分析a)荒草地。项目区有其它草地8.41hm2,经过整理可以将其整理为水浇地。b)废弃坑塘。项目区的部分小坑塘填平并整理为灌溉水田,坑塘水面面积为131.31hm2,扣除严郢水库和林场水

54、库等非整理区(共14.83hm2)外,可整理的坑塘水面为116.27hm2,通过整理可将坑塘面积缩小到 hm2,减少了 hm2。通过土地平整,开发荒草地,综合布置沟、路、渠等农田基础设施,合计可新增耕地面积40.37公顷(605.5),新增耕地率3.9%,项目区土地整治前后土地利用结构统计见附表2,符合国土资发200529号文件对土地整治项目新增耕地率的要求4.4.2 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分析受传统城乡二元管理体制影响,我国农村居民点用地长期处于无偿、无限期、无流动状态,用地结构极不合理、效率低下,特别是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居民点用地不断地无限制扩张,导致我国农村居民点普遍存在着空心

55、村、闲散地、废弃地、多占地、占好地的土地浪费现象。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93)中规定的人均村镇建设用地分级指标,人均建设用地五级指标上限为150m2/人。而项目区农村居民点面积为153.86hm2(即2308亩),而项目区人口为7500人(项目区为新塘村、秋桐村的部分区域,按表3.3中两行政村人口9607人的80%计,项目区的农村人口按98%计),人均占地205m2,远远高于国家标准规定的150m2/人的上限。对南谯区各乡镇人口及农村人口数进行预测,其中南谯区人口计生委提供的资料显示,2004年2008年全区人口自然增长率平均值为0.734%,据此计生委预测20092012间人口自然增

56、长率为0.734%,20122018年间的为0.699%,20192020年间的为0.66%。表4.4.2 项目区内人口预测项目区2009年人口2012年人口2018年人口2020年人口人口(人)7500766679938099通过以上的预测,2020年项目区的农村人口约为8099人,以此人口数量为基础,按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93)规定的人均150m2的标准,则所需居民点的规模为121.5hm2。项目区可以将多出的32.36hm2居民点整理为农用地。4.5水资源分析4.5.1供水量分析项目区水资源较丰富,项目区水源有:大型水库沙河集水库(备注:项目区从沙河水库取水不受限制,项目区段沙

57、河主灌区流量14m3/s);小型水库:严郢水库、林场水库、老虎庄水库、合山水库、团结水库、徐郢水库、新集水库。项目区农田灌渠纵横交错,沟、塘、坝星罗棋布,有着丰富的水资源。灌溉水源优先考虑小水库和塘坝,在小水库和塘坝不能满足灌溉需要时,新塘村可以从独山干渠自流灌溉,秋桐村可从沙河集水库主灌渠抽水灌溉(庙山一级站、向阳一级站)。a)需水量预测1)灌溉设计保证率根据项目区水文气象,水土资源,作物组成,灌区规模,灌水方法及经济效益等因素,依据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 TD/T1012-2000附录B表B7该区域确定灌溉设计保证率按为90%。沙河集水库19541990年的降水量资料见下表:42表4

58、.3.1-1 南谯区19541990降水量统计表年度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全年195484.558.825.758.3239.785.1526.361.141.329.725.2103.11339195527.259.1112.440.152111.1117.1220.957.31214.749.3873.2195629.55.112077157.2333.2132.5235.1176.849.56.54.51327195765.654.435.793.2122.2173.2295.873.87.11664.924.71027195822.732.735.2188.139.8114.9134.5230.485.493.227.114.71028195936.873.395.884.4105.592.135.9108.112120.279.478930.5196041.618.710875.1120.9174.71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