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级与俸禄制PPT课件

上传人:深*** 文档编号:78148779 上传时间:2022-04-21 格式:PPTX 页数:45 大小:155.92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等级与俸禄制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等级与俸禄制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等级与俸禄制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资源描述:

《等级与俸禄制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等级与俸禄制PPT课件(4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等级制度等级制度等级制度是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划分社会集团的制度。其划分是以阶级分化为基础的,是阶级差别的一种形式。第1页/共45页阶级分化是指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价值出现,生产资料逐渐集中到一小部分人的手中.从而导致了贫富分化,产生了私有制, 而生产资料的占有多少不同又造成了他们利益需求的不同,导致阶级的分化.第2页/共45页 周代分封制下的阶级结构 秦唐间的阶级结构 宋元明清的阶级结构第3页/共45页等级结构: 第一等级 天子:周王及其家庭 第二等级 诸侯贵族:侯、伯等 第三等级 百官贵族:卿、大夫 士 第四等级 平民庶人:国人、皂、舆、农夫、 手工业者、商贾 第五等级 准贱民:隶、僚、

2、徒、百工、农奴 第六等级 贱民奴隶:仆、台、获丑、臣妾、仆驭、 牛牧、马牧、娼、女乐第4页/共45页 秦唐间的等级结构秦唐间的等级结构 第一等级:皇帝 第二等级:宗室贵族 第三等级:贵族官僚 第四等级:士族 第五等级:弟子员 第六等级:平民 第七等级:半奴隶 第八等级:奴隶第5页/共45页宋元明清的等级结构宋元明清的等级结构 第一等级:皇帝 第二等级:贵族 第三等级:官僚 第四等级:绅士 第五等级:平民 第六等级:半贱民半奴隶 第七等级:贱民奴隶第6页/共45页官职等级官职等级 夏、商、周实行“世禄制”,即各级封君享受自己封地上的收入,除按规定向上一级封君交纳一定的贡赋和提供一些劳役外,其余的

3、部分归封君享用,官位及俸禄可世袭。夏、商、周均有官员年老致仕的制度,官员到七十岁即可退休,即所谓“七十致政”。官员退休后,可到各级学校去传播知识。礼记王制记载“夏后氏养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殷人养国老于右觉察,养庶老于左学;周人养国老于老胶,养庶老于虞庠”(卿大夫以上高级官员为“国老”,大夫以下称“庶老第7页/共45页 秦汉实行“爵禄制度”。爵在世禄制下与官职、俸禄基本统一,到秦汉时二者分离。秦汉之爵分为军功爵和赐爵,主要依据功劳而定,赐爵面广,爵位与官职无固定联系。爵和禄各成系统,爵表示特权,禄则是供职后的待遇。第8页/共45页 曹魏时期以九品定级,分一至九品共九级,南北朝时改为正、从九品

4、共十八个等级。官员代表官员的等级,并被作为领取俸禄的依据。即九品中正制第9页/共45页 九品中正制的主要内容就是选择“贤有识鉴”的中央官吏兼任原籍地的州、郡、县的大小中正官,负责察访本州、郡、县散处在各地的士人,综合德才、门第定出“品”和“状”,供吏部选官参考。所谓“品”,就是综合士人德才、门第(家世官位高低)所评定的等级,共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品,但类别却只有上品、中品和下品(二品至三品为上品;一品为虚设,无人能达到;四品至五品为中品;六至九品为下品)三类。第10页/共45页 隋唐时期官员俸禄形式主要有米、田两种。唐时无论职事官或勋官、散官,均可按官品占

5、有不同数量的永业田,职事官还可按品占有不等数量的职分田。另外,京官每年还有禄米,从正一品七百石到从九品递降到三十石,高级官员还有货币形式的俸禄。第11页/共45页 宋官品仍分九品制,每品分正、从,文职自四品起,武职从三品起又各分上下,故文职共30阶,武职共32阶。因官名与职权相分离,官名仅用以确定官员的品级,称“寄禄官“。官品和本官相互配合,决定官员的章服、俸禄,不论官员是否有掌握实权的差谴职,其官品和衣饰不变。第12页/共45页 金代官员共分九品十八级,各按官员领取一定数量俸禄,俸禄形式以实物为主。在同一级别中,因担任职务不同,俸禄数量也有差异,如同为正一品,三师、三公、尚书令所得的俸禄数量

6、就各不相同。此外,朝官和地方官俸禄也有差别,朝官俸禄明显高于地方官,但地方官有职田或公田收入作为正式俸禄的补充。第13页/共45页 元代官员分为九品十八阶,各按品阶领取一定数量的俸禄,每一品阶又分上、中、下三个档次,即同一品阶中按任职的重要程度领取三种数量不等的俸禄,如中书省平章政事、构密院知枢密院事和御史台御史大夫同为从一品,但他们所得俸禄就各不相同。元代中央官员俸禄以实物和货币两种形式支付,地方官俸禄中无实物部分,但却享有职田收入,作为俸禄的补充。第14页/共45页 明朝中枢有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三孤(少师、少傅、少保),为皇帝的辅佐官,职位崇高,但无定员,无专责,实际上是虚衔。中期

7、以后,成为大臣加官或赠官(生而授为加,死而授为赠)。第15页/共45页 清代的官吏等级制度沿用了自汉魏六朝以来的“九品十八级”基本制度,每一品有正、从(旧读zng)之别,如正一品、从一品。此外还有超品官员,宗室不入八分辅国公、八旗蒙古王公和非宗室封爵伯以上的,都视为超品。不在十八级以内的叫做未入流,在级别上附于从九品。第16页/共45页 一级: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 国务院总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 全国政协主席二级:中共中央政治局成员 书记处成员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 国务院副总理 国务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

8、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 全国政协副主席 最高法院院长 最高检察院检察长三级:国务院各部部长 部党组书记 省委书记 省长 省人大主任 省政协主席 最高法院部级副院长 最高检察院部级副检察长 中纪委副书记员 第17页/共45页 四级:副部级 副省级 最高法院副部级副院长 最高检察院副部级副检察长 省高院院长 省检察院检察长五级:司长 厅长 地级市长 巡视员六级:副厅级 副市级 助理巡视员七级:处长 市局长 县长 调研员八级:副处级 副县级 助理调研员九级:科长 市处长 县局长 乡镇长 主任科员十级:副科长 股长 乡镇助理 副主任科员十一级: 科员 县以下公务员十二级: 办事员 及其他人第18页/共45

9、页俸禄制度俸禄制度第19页/共45页 我国俸禄制度的建立始自西周。商代虽然国家体制已经形成,官吏阶层也已产生,但是 那时“牛羊土地财产均为氏族所公有,所谓帝王亦是氏族部落的族长,所以在这时候,虽有 政府财政活动,但是尚无俸禄之制”。西周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建立的封建国家,土地实行 国有。国家按诸侯贵族官爵的高低划定大小不等的土地作为他们的食邑或领地,各级官吏就 是以各自土地上的收入作为禄食,不由财政另行开支俸禄。这便是历史上所说的“分田定禄” 制度,也就是中国俸禄制度的起源。第20页/共45页 战国时代,各国实行俸禄改革,废除世代世袭的世卿世禄制,转为“尊贤尚功”、“见功 而与赏”,按军功计酬,

10、按等级分爵,有军功者封官授爵,按官品爵位取禄,并以租税收入 用之分配。从此,官俸支出开始成为国家财政支出的重要项目。此后,虽然因朝代的更替和 经济的发展,历代支付官吏俸禄的形式有所不同,或以谷栗、或以布匹、或以土地、或以金 属货币、或以纸币、或以实物与货币兼用,但万变不离其宗,都是政府对其官吏为国家服务 而支付的物质报酬。第21页/共45页 就不同历史时段的特征而言,官吏划分等级发给俸禄的准则,大体经历了秩石制和品级 制两大阶段。第22页/共45页中国历朝俸禄一览中国历朝俸禄一览 商周时期官吏由贵族充任,各有封邑、禄田,无俸禄。春秋时期仍沿用,各国按国大小 待遇不同。秦 统一后,废封地,确立以

11、粮食为俸禄的俸禄制。第23页/共45页汉代汉代 1)万石:三公等(名录不抄了,下同),月谷350 斛(注:1 斛1 石10 斗),一年4200 石;2)中二千石:九卿等,月谷180 斛,一年2160 石;3)真二千石:诸侯相等,月谷150 斛,一年1800 石;4)二千石:郡太守等,月谷120 斛,一年1440 石;5)比二千石:光禄大夫等,月谷100 斛,一年1200 石;6)千石:丞相长史等,月谷90 斛,一年1080 石;7) 比千石:太中大夫等,月谷80 斛,一年960 石;8)八百石:汉成帝时除,就六百石;9)比八百石:谏大夫,俸禄不详,后除;10)六百石:州刺史等,月谷70 斛,一

12、年840 石;11) 比六百石:博士等,月谷60 斛,一年720 石;12)五百石:县长,汉成帝时除。第24页/共45页 13)四百石:大县县丞、县尉,月谷50 斛,一年600 石;14)比四百石:五官侍郎等,月谷45 斛,一年540 石;15)三百石:次县长,月谷40,一年480 石;16)比三百石:五官郎中等,月谷37 斛,一年444 石;17)二百石:县丞、县尉等,月谷30 斛,一年360 石;18)比二百石:月谷27 斛,一年324 石;19)百石:御史属等,月谷16 斛,一年192 石;第25页/共45页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 曹魏时发放粟米为俸禄。至西晋实行占田制,按官品各地分别授予

13、职田和谷帛,授田标 准为:一品50 顷(每顷100 亩),二品45 顷,以下每品递减5 顷,至九品10 顷,各食其租。第26页/共45页 北魏初期官吏无俸禄,任其搜刮。至孝文帝改革,始行俸禄,从每户征调帛 3 匹、谷 2 石9 斗作为百官俸禄,地方长官按户给俸,多少不一。实行均田制后,地方守宰授给公田食 租,刺史15 顷,太守10 顷,县令、郡丞6 顷。 第27页/共45页 北齐按官品给俸禄,计量单位改为布帛的匹,一品岁秩900 匹,从一品800 匹,以下以 百匹等差,至从三品 400 匹;四品 240 匹,以下以 40 匹等差,至从五品 120 匹;六品 100 匹,以下以20 匹等差,至从

14、七品40 匹,再往下以4 匹等差,到从九品24 匹为止。另外事繁 者可增加 1/4 的俸禄,闲者将减少 1/4。给付方式:一分为帛,一分为粟、一分为钱。地方 长吏各分上中下三等九级(按户口多少):州刺史从300 匹至800 匹不等,郡太守从220 匹至 500 匹不等,县令从50 匹至150 匹不等。第28页/共45页 北周复古于周礼,改品为命,禄秩上从下士(正一命、一命)每年125 石,历经中士(正 二命、二命)、上士(正三命、三命)、下大夫(正四命、四命)、中大夫(正五命、五命)、 上大夫(正六命、六命),每级加倍,至上大夫为4000 石。再往上则卿(正七命、七命)6000 石、孤(正八命

15、、八命)7000 石、公(正九命、九命)万石。第29页/共45页隋制以粟为禄,京官:正一品900 石,以下以100 石为差,至正四品300 石;以下按50 石为差,至正六品100 石;以下以10 石为差,至从八品50 石,于春秋二季发放。食封者及 不管事者、九品官皆不给俸禄。 外官俸禄为:大州620 石,以下按40 石为差,九等至下下为 300 石;大郡340 石,以下按30 石为差,九等至下下为100 石;大县140 石,以下按10 石 为差,九等至下下为60 石。后来公卿以下又各给职田,一品5 顷,以下按50 亩为差,至九 品为1 顷。第30页/共45页 永业田按爵、勋、品 级授给,不收回

16、,可传子孙,亲王10000 亩,正一品6000 亩,从一品与郡王5000 亩,正二 品与国公4000 亩,从二品与郡公3500 亩,县公与正三品2500 亩,从三品2000 亩,正四品 与侯1400 亩,从四品与伯1000 亩,正五品与子800 亩,从五品与男500 亩,六、七品250 亩,八、九品200 亩。(以上均为职事官,勋官为603000 亩不等。)第31页/共45页 职分田则为在职时可享 用其租,作为俸禄一部分,按品级给,一品12 顷(1200 亩),二品10 顷,三品9 顷,四品7 顷,五品6 顷,六品4 顷,七品3 顷50 亩,8 品2 顷50 亩,9 品2 顷。第32页/共45

17、页 一品月俸料8000,食料1800,杂用费1200,防合20000,总共每月钱31000; 二品月俸料6000,食料1500,杂用费1000,防合15500,总共每月钱24000; 三品月俸料5000,食料1100,杂用费900,防合10000,总共每月钱17000; 四品月俸料3500,食料700,杂用费700,防合6667,总共每月钱11567; 五品月俸料3000,食料600,杂用费600,防合5000,总共每月钱9200; 六品月俸料2000,食料400,杂用费400,庶仆2500,总共每月钱5300; 七品月俸料1750,食料350,杂用费350,庶仆1600,总共每月钱4050;

18、 八品月俸料1350,食料300,杂用费300,庶仆600,总共每月钱2550; 九品月俸料1050,食料250,杂用费200,庶仆400,总共每月钱1900。第33页/共45页 宋代俸禄包括正俸(钱)、禄粟(米)、职钱、公用钱、职田、茶汤钱、给卷(差旅费)、 厨料、薪炭等许多令人眼花缭乱的名目,大多均以钱支付。还有谦人(仆役)、衣料(官员使 唤之仆役,每人每年粮食折钱3000 文,绸绢每匹折钱一贯,布每匹350 文,绵每两40 文等) 等等第34页/共45页 正一品:钱粟220300 贯石,曲米麦各3550 称石,春衣罗秋衣绫各3550 匹,春秋 绢各120200 匹,绵6001000 两。

19、 从一品:钱粟 180200 贯石,曲米麦各 2530 称石,春秋衣罗绫各 2530 匹,绢各 90100 匹,绵400500 两。 正二品:钱粟150 贯石。曲米麦各22 称石,春罗秋绫各22 匹,绢各80 匹,绵350 两。 从二品:钱粟120140 贯石,曲米麦各1820 称石,春罗秋绫各1820 匹,绢各70 75 匹,绵250300 两。 第35页/共45页 正三品:京官钱粟70 贯石,曲米麦各16 称石,春罗秋绫各12 匹,绢55 匹,绵200 两; 外官钱粟70100 贯石,曲米麦各1215 称石,绢各3040 匹,绵140200 两,公田25 30 顷。从三品:京官钱粟60 贯

20、石,曲米麦各14 称石,春秋衣罗绫各10 匹,绢各50 匹,绵180 两;外官钱粟60 贯石,曲米麦各10 称石,绢各25 匹,绵120 两,公田21 顷。正四品:京官钱粟45 贯石,曲米麦各812 称石,春秋衣罗绫各8 匹,绢各2040 匹, 绵150 两;外官钱粟4550 贯石,绢各2022 匹,绵7080 两,职田1517 顷。从四品:京官钱粟 40 贯石,曲麦米各 10 称石,春秋罗绫各 6 匹,绢各 30 匹,绵 130 两;外官钱粟40 贯石,曲米麦各7 称石,绢各18 匹,绵六10 两,公田14 顷。(猛安仅有钱 粟48 贯石,余皆无)。第36页/共45页 元初无俸禄之制,世祖时

21、定出官俸。大德年间开始加给内外官吏少量俸米。蒙古贵族除以上的月俸、钱米外,还分有职田。至元二十二年百官俸例,各品分上中下三等:从一品六锭五锭正二品四锭二十五两四锭一十五两从二品四锭三锭三十五两三锭二十五两正三品三锭二十五两三锭一十五两三锭从三品三锭二锭三十五两二锭二十五两正四品二锭二十五两二锭一十五两二锭从四品二锭一锭四十五两一锭四十两正五品一锭四十两一锭三十两从五品一锭三十两一锭二十两正六品一锭二十两一锭一十五两从六品一锭一十五两一锭一十两正七品一锭一十两一锭五两从七品一锭五两一锭正八品一锭四十五两从八品四十五两四十两正九品四十两三十五两从九品三十五两第37页/共45页 明代俸禄较低。明初百

22、官给米为主,间以钱钞。至成祖定制:官高者支米十之四、五,官卑者支米十之七、八,其余给钞,惟九品杂职全给米。后钞价日贱,又折米为布;布价以后也跌。明中叶后,官俸有两种:一称“本色”,包括月米(不论官大小均一石)、折绢米(一匹当银六钱)、折银米(六钱五分当米一石);一为“折色”,包括本色钞、绢布折钞(绢每匹折米20石,布一匹折米10石)。第38页/共45页 清代发俸银与禄米两种,按不同身份和职司可分为八大系列。每年春秋两季发给,春季以正月二十为限,秋季以七月二十为限。第39页/共45页 亲王岁俸银1万两,禄米1万斛;世子岁俸银6千两,禄米6千斛;郡王岁俸银5千两,禄米5千斛;长子岁俸银3千两,禄米

23、3千斛;贝勒岁俸银2500两,禄米2500斛贝子岁俸银1300两,禄米1300斛;镇国公岁俸银700两,禄米700斛;辅国公岁俸银500两,禄米500一等镇国将军岁俸银410两,禄米410斛;二等镇国将军岁俸银385两,禄米385斛;三等镇国将军岁俸银360两,禄米360斛;一等辅国将军兼一云骑尉岁俸银335两,禄米335斛;一等辅国将军岁俸银310两,禄米310斛;二等辅国将军岁俸银285两,禄米285斛;三等辅国将军岁俸银260两,禄米260斛;一等奉国将军兼一云骑尉岁俸银235两,禄米235斛;一等奉国将军岁俸银210两,禄米210斛;二等奉国将军岁俸银185两,禄米185斛;三等奉国将

24、军岁俸银160两,禄米160斛;奉恩将军兼一云骑尉岁俸银135两,禄米135斛;奉恩将军岁俸银110两,禄米110斛。第40页/共45页 固伦公主:居住京师则俸银400两,禄米400斛;下嫁外藩则俸银1000两,俸锻30匹;和硕公主:居住京师则俸银300两,禄米300斛;下嫁外藩则俸银400两,俸锻15匹;郡主:居住京师则俸银160两,禄米160斛;下嫁外藩则俸银160两,俸锻12匹;县主:居住京师则俸银110两,禄米110斛;下嫁外藩则俸银110两,俸锻10匹;郡君:居住京师则俸银60两,禄米60斛;下嫁外藩则俸银60两,俸锻8匹;县君:居住京师则俸银50两,禄米50斛;下嫁外藩则俸银50两

25、,俸锻6匹;乡君:居住京师则俸银40两,禄米40斛;下嫁外藩则俸银40两,俸锻5匹;第41页/共45页 六品格格:居住京师则俸银30两,禄米30斛;下嫁外藩则俸银30两,俸锻3匹。固伦公主额驸:居住京师则俸银300两,禄米300斛;外藩则俸银300两,俸锻10匹;和硕公主额驸:居住京师则俸银250两,禄米250斛;外藩则俸银255两,俸锻9匹;郡主额驸:居住京师则俸银100两,禄米100斛;外藩则俸银100两,俸锻8匹;县主额驸:居住京师则俸银60两,禄米60斛;外藩则俸银60两,俸锻6匹;郡君额驸:居住京师则俸银50两,禄米50斛;外藩则俸银50两,俸锻5匹;县君额驸:居住京师则俸银40两,禄米40斛;外藩则俸银40两,俸锻4匹。第42页/共45页 清代文职官俸计分十等:一品岁俸银180两,禄米180斛;二品155两,禄米155斛;三品130两,禄米130斛;四品105两,禄米105斛;五品80两,禄米80斛;六品60两,禄米60斛;七品45两,禄米45斛;八品40两,禄米40斛;正九品33两1.14钱,禄米33斛1.14斗;从九品兼未人流31两5钱,禄米31斛5斗。第43页/共45页第44页/共45页感谢您的观看!第45页/共45页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