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框架结构设计PPT课件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77987832 上传时间:2022-04-21 格式:PPTX 页数:41 大小:1.09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第4章框架结构设计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第4章框架结构设计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第4章框架结构设计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资源描述:

《第4章框架结构设计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4章框架结构设计PPT课件(41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l 抗震设计时,不得采用部分砌体墙承重的混合抗震设计时,不得采用部分砌体墙承重的混合 形式(楼、电梯间、电梯机房等)。形式(楼、电梯间、电梯机房等)。l 抗震设计时,楼、电梯间采用混凝土墙时,应抗震设计时,楼、电梯间采用混凝土墙时,应 考虑墙与框架的协同工作。考虑墙与框架的协同工作。l 各层柱网尺寸宜相同。各层柱网尺寸宜相同。l 填充墙、隔墙宜采用轻质墙体,并与框架和楼板填充墙、隔墙宜采用轻质墙体,并与框架和楼板 拉结可靠。拉结可靠。l 现浇框架梁、柱、节点混凝土不应低于现浇框架梁、柱、节点混凝土不应低于C30C30(一级(一级 抗震)、抗震)、C20C20(非抗震、二(非抗震、二四级抗震)。

2、梁不宜四级抗震)。梁不宜 大于大于C40C40,柱不宜大于,柱不宜大于C60-70C60-70。第1页/共41页l 手算时采用手算时采用弯矩分配法弯矩分配法或迭代法或迭代法l 当层数较多,各层荷载相近、层高和梁柱截面当层数较多,各层荷载相近、层高和梁柱截面 变化不大时变化不大时,可采用,可采用分层法分层法 (满跨均布)(满跨均布)back第2页/共41页基本假定基本假定 忽略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架结构的侧移;忽略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架结构的侧移; 每层梁上的荷载只在本层梁及与其相连的上、每层梁上的荷载只在本层梁及与其相连的上、 下层柱产生内力,不在其他层梁和其他层柱下层柱产生内力,不在其他层梁和其他层

3、柱 上产生内力。上产生内力。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内力计算方法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内力计算方法分层法分层法 (弯矩二次分配法的简化)(弯矩二次分配法的简化)第3页/共41页 根据以上假定,多、高层框架可分层作为若干个彼此根据以上假定,多、高层框架可分层作为若干个彼此互不关连的且互不关连的且柱端为完全固定柱端为完全固定的简单刚架近似计算。简单的简单刚架近似计算。简单刚架可用弯矩分配法计算,一般循环刚架可用弯矩分配法计算,一般循环2次。次。分层法计算示意图第4页/共41页线刚度修正注意事项:注意事项: 由于除底层外上层各柱的柱端实际为弹性固定,计由于除底层外上层各柱的柱端实际为弹性固定,计算简图中假定为完全

4、嵌固,为减少计算误差,除底层柱算简图中假定为完全嵌固,为减少计算误差,除底层柱外,上层各柱的线刚度乘以外,上层各柱的线刚度乘以0.9的修正系数。的修正系数。第5页/共41页 考虑除支座外,框架各考虑除支座外,框架各节点为弹性固定,因此底层节点为弹性固定,因此底层柱的弯矩传递系数取柱的弯矩传递系数取1/2,其他各层柱的弯矩传递系数其他各层柱的弯矩传递系数取取1/3;传递系数修正 分层法计算的各梁弯矩为最终弯矩,各柱的最终弯矩为与各柱相连的两层计算弯矩叠加; 在内力与位移计算中,所有构件均可采用弹性刚度。第6页/共41页l 手算时采用手算时采用 反弯点法反弯点法 和和 D D 值法值法计算内力和位

5、移计算内力和位移back第7页/共41页 框架结构在风荷载和水平地震力的作用下,可以简化为框架受节点水平集中力的作用,这时框架的侧移是主要变形因素。框架受力后的变位图和弯矩图如图所示。 由图可见,各杆的弯矩图都是直线,每根杆件有一个反弯点,该点弯矩为零,剪力不为零。如果能够求出各柱的剪力和反弯点的位置,就可以很方便地算出柱端弯矩,进而可算出梁、柱内力。 因此,水平荷载作用下框架结构近似计算的关键是确定各柱间的剪力分配和各柱的反弯点高度。第8页/共41页反弯点法一、基本假定一、基本假定1 1、确定各柱间的剪力分配时,认为梁的线刚度与柱的线刚度之比为无限大,、确定各柱间的剪力分配时,认为梁的线刚度

6、与柱的线刚度之比为无限大,各柱上下两端均不发生角位移各柱上下两端均不发生角位移2 2、确定各柱的反弯点位置时,认为除底层以外的其余各层柱,受力后上下、确定各柱的反弯点位置时,认为除底层以外的其余各层柱,受力后上下两端的转角相同两端的转角相同3 3、不考虑框架梁的轴向变形,同一层各节点水平位移相等、不考虑框架梁的轴向变形,同一层各节点水平位移相等第9页/共41页 二、同层各柱剪力分配二、同层各柱剪力分配 如图所示框架沿第如图所示框架沿第i层各柱反弯点处切开,由层间层各柱反弯点处切开,由层间水平力平衡条件可得水平力平衡条件可得第10页/共41页 由假定由假定1可确定柱的侧移刚度可确定柱的侧移刚度

7、柱的侧移刚度:柱的侧移刚度:柱上下两端发生单位水平位移时柱中产生柱上下两端发生单位水平位移时柱中产生的剪力,它与两端约束条件有关。若视横梁为刚性梁,在的剪力,它与两端约束条件有关。若视横梁为刚性梁,在水平力作用下,柱端转角为零,可导出第水平力作用下,柱端转角为零,可导出第i层层k根柱的侧移根柱的侧移刚度为刚度为第11页/共41页 由假定由假定3 3,同层各柱柱端水平位移相等,第,同层各柱柱端水平位移相等,第i i层各柱柱端位移均层各柱柱端位移均相等,按照侧移刚度的定义有相等,按照侧移刚度的定义有 各层的层间剪力按各柱侧移各层的层间剪力按各柱侧移刚度在该层侧移刚度所占比例刚度在该层侧移刚度所占比

8、例分配到各柱分配到各柱第12页/共41页三、柱中反弯点位置三、柱中反弯点位置 由假定由假定2 2可确定柱的反弯点高度,柱的反弯点高度可确定柱的反弯点高度,柱的反弯点高度yhyh为反弯点为反弯点至柱下端的距离,至柱下端的距离,y y为反弯点高度与柱高的比值,为反弯点高度与柱高的比值,h h为柱高。为柱高。 上部各层柱上部各层柱:反弯点位于柱的中点处,:反弯点位于柱的中点处,y=1/2y=1/2 底层柱底层柱:柱下端嵌固,转角为零,柱上端转角不为零,上端:柱下端嵌固,转角为零,柱上端转角不为零,上端弯矩比下端小,反弯点偏离中点向上,弯矩比下端小,反弯点偏离中点向上,y=2/3y=2/3 第13页/

9、共41页四、框架梁柱内力四、框架梁柱内力1 1、柱端弯矩、柱端弯矩2 2、梁端弯矩、梁端弯矩根据节点平衡条件,根据节点平衡条件,梁端弯矩之和等于柱梁端弯矩之和等于柱端弯矩之和,节点左端弯矩之和,节点左右梁端弯矩大小按其右梁端弯矩大小按其线刚度比例分配线刚度比例分配第14页/共41页3 3、梁端剪力、梁端剪力4 4、柱的轴力、柱的轴力第15页/共41页n D值法值法(1)反弯点法的问题)反弯点法的问题 柱的抗侧刚度只考虑了柱的线刚度和柱高,未考虑节点梁柱线刚度比的影响; 认为反弯点的位置是固定不变的,实际上它与梁柱线刚度之比、柱的位置、上下层梁的线刚度之比、上下层层高、框架的总层数等因素有关。第

10、16页/共41页(2)D值法的基本思想值法的基本思想与反弯点法相比: 相同之处 先确定反弯点位置 不同之处 考虑了上述因素的影响,对柱的抗侧刚度和柱的反弯点位置进行了修正。 因此,因此,D值法又称为值法又称为修正的反弯点法修正的反弯点法,适用于梁,适用于梁柱线刚度比小于柱线刚度比小于3的情况。的情况。第17页/共41页(3)柱的抗侧刚度)柱的抗侧刚度 式中,式中,c 柱抗侧移刚度修正系数柱抗侧移刚度修正系数,按下表,按下表的公式计算。的公式计算。柱的柱的部位部位及固及固定情定情况况一般层一般层底层,下面固支底层,下面固支底层,下端铰支底层,下端铰支cc43212iiiiii ii 2c c21

11、iiii ii 25 . 0c c21iiii ii215 .0c i1i2ici3i4i1i2ici1i2ic第18页/共41页(4)修正的反弯点高度)修正的反弯点高度式中式中 y0标准反弯点高度比;标准反弯点高度比;y1因上、下层梁刚度比变化因上、下层梁刚度比变化 的修值;的修值; y2因上层层高变化的修正值;因上层层高变化的修正值; y3因下层层高变化的修正值。因下层层高变化的修正值。 hyVMyhVMiABiBA 1柱端弯矩柱端弯矩ViVi第19页/共41页 框架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侧移由梁柱弯曲变形框架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侧移由梁柱弯曲变形和柱的轴向变形产生。一般情况下,可只考虑由于和柱

12、的轴向变形产生。一般情况下,可只考虑由于梁柱弯曲变形产生的侧移。梁柱弯曲变形产生的侧移。n侧移值的计算侧移值的计算框架层间侧移框架层间侧移j层侧移层侧移第j层的总剪力第j层各柱侧向总刚度框架结构侧移计算与限制框架结构侧移计算与限制层间位移角层间位移角第20页/共41页 框架结构在各种荷载作用下产生内力、发生位移,框架受框架结构在各种荷载作用下产生内力、发生位移,框架受力力后引起的内力、位移又称荷载作用效应。由于框架的位移主要由后引起的内力、位移又称荷载作用效应。由于框架的位移主要由水平荷载引起,通常不考虑竖向荷载对侧移的影响,不存在组合水平荷载引起,通常不考虑竖向荷载对侧移的影响,不存在组合问

13、题,所以问题,所以荷载效应组合荷载效应组合实际上是指实际上是指内力组合内力组合。 内力组合的目的就是要找出框架梁柱控制截面的最不利内内力组合的目的就是要找出框架梁柱控制截面的最不利内力,最不利内力是使截面配筋最大的内力。力,最不利内力是使截面配筋最大的内力。 一、控制截面及最不利内力一、控制截面及最不利内力 框架梁:框架梁: 梁端支座截面梁端支座截面:在竖向荷载作用下,支座截面可能产生最:在竖向荷载作用下,支座截面可能产生最大负弯矩和最大剪力;在水平荷载作用下,出现正弯矩大负弯矩和最大剪力;在水平荷载作用下,出现正弯矩 跨中截面跨中截面:一般产生最大正弯矩,也可能出现负弯矩:一般产生最大正弯矩

14、,也可能出现负弯矩第21页/共41页 框架梁的控制截面最不利内力组合框架梁的控制截面最不利内力组合: 框架柱的控制截面通常是柱上、下两端截面。框架柱的控制截面通常是柱上、下两端截面。 框架柱的控制截面最不利内力组合框架柱的控制截面最不利内力组合:第22页/共41页二、竖向活荷载的最不利位置二、竖向活荷载的最不利位置 手算:最不利荷载位置法,即根据影响线直接确定某最不手算:最不利荷载位置法,即根据影响线直接确定某最不利内力的活荷载布置后求出结构内力利内力的活荷载布置后求出结构内力 电算:分跨计算组合法,即将活荷载逐层逐跨单独地作用电算:分跨计算组合法,即将活荷载逐层逐跨单独地作用在结构上,逐次求

15、出结构的内力,然后根据各控制截面的内力种在结构上,逐次求出结构的内力,然后根据各控制截面的内力种类进行组合。类进行组合。 在高层建筑结构的设计中可不考虑活荷载的不利布置,而在高层建筑结构的设计中可不考虑活荷载的不利布置,而按满布活荷载一次性计算出结构的内力。按满布活荷载一次性计算出结构的内力。第23页/共41页 在竖向荷载作用下,可以考虑梁端在竖向荷载作用下,可以考虑梁端塑性变形塑性变形内力重内力重分布分布,减小梁端负弯矩,相应增大梁跨中弯矩。,减小梁端负弯矩,相应增大梁跨中弯矩。 调幅后的支座弯矩为:调幅后的支座弯矩为: =M式中式中 梁支座截面调幅后的弯矩;梁支座截面调幅后的弯矩; M 梁

16、支座调幅前按弹性方法计算的弯矩;梁支座调幅前按弹性方法计算的弯矩; 调幅系数,现浇框架:调幅系数,现浇框架:0.80.9 装配式框装配式框 架:架:0.70.8。 MM三、梁端弯矩的调幅三、梁端弯矩的调幅MMLMRM第24页/共41页 截面设计时,梁跨中正弯矩至少应取按简支梁截面设计时,梁跨中正弯矩至少应取按简支梁计算的跨中弯矩之半。如为均布荷载,则计算的跨中弯矩之半。如为均布荷载,则 2161lqgM 中中注:1、竖向荷载产生的梁的弯矩应先调幅,再与风荷载和水平地震作用产生的弯矩进行组合。2、只在竖向荷载下调幅,水平荷载下不能调幅3、柱端弯矩任何情况下不能调幅调幅后的跨中弯矩为:调幅后的跨中

17、弯矩为: 21RLCMMMMMM MMLMRM第25页/共41页l 应根据竖向荷载大小、跨度、抗震等级、应根据竖向荷载大小、跨度、抗震等级、 混凝土强度等级等因素综合确定梁截面尺寸。混凝土强度等级等因素综合确定梁截面尺寸。l hb=(1/10-1/18) lb 400 且且 1/4 lb0l bb 1/4 hb 且且 200 1.1.刚度和构造要求刚度和构造要求抗剪要求(剪压比)抗剪要求(剪压比)3.3.变形要求(延性)变形要求(延性)无地震组合时无地震组合时l 应考虑楼板的翼缘加强作用,将矩形截面惯性矩放大:应考虑楼板的翼缘加强作用,将矩形截面惯性矩放大: 对现浇楼盖,中框架对现浇楼盖,中框

18、架I =2.0=2.0I0 0;边框架;边框架I =1.5=1.5I0 00hxb 0250bhfVcc. ).(ccRE0201bhfV 有地震组合时,有地震组合时,l / h 2.52.5的梁的梁).(ccRE01501bhfV 有地震组合时,有地震组合时,l / h 2.52.5的梁的梁无地震组合时,梁端无地震组合时,梁端有地震组合时,有地震组合时,一级抗震一级抗震0250hx. 0350hx. 二、三级抗震二、三级抗震梁受剪截面限制条件。对延性、耗能能力梁受剪截面限制条件。对延性、耗能能力及保持梁的强度、刚度有明显的影响。及保持梁的强度、刚度有明显的影响。第26页/共41页(体现强剪弱

19、弯)(体现强剪弱弯)GbnrblbvbbVlMMV REs00sykREbukbuaahAfMM一级一级1.3、二级、二级1.2、三级、三级1.1、四级、四级1.0重力荷载代表值产生重力荷载代表值产生的剪力,按简支梁计算的剪力,按简支梁计算l 9 9度和一级框架,还应满足:度和一级框架,还应满足:Gbnrbualbuab.VlMMV 11l 正截面受弯承载力、斜截面受剪承载力、正截面受弯承载力、斜截面受剪承载力、 裂缝验算、挠度验算裂缝验算、挠度验算第27页/共41页第28页/共41页第29页/共41页1.1.最大配筋率最大配筋率l 抗震设计时,梁端纵向受拉钢筋抗震设计时,梁端纵向受拉钢筋ma

20、xmax=2.5%=2.5%(分清是否抗震设计)(分清是否抗震设计)2.2.最小配筋率最小配筋率l 非抗震设计时,纵向受拉钢筋非抗震设计时,纵向受拉钢筋minmin不应小于不应小于0.2% 0.2% 和和 4545ft/ /fy 的较大者的较大者l 抗震设计时,纵向受拉钢筋抗震设计时,纵向受拉钢筋minmin不应小于不应小于P66表表4.133.3.梁端受压钢筋比值梁端受压钢筋比值l 一级抗震时,一级抗震时,ss. AA50 l 二、三级抗震时,二、三级抗震时,ss. AA30 (强制性条文)(强制性条文)(强制性条文)(强制性条文)(强制性条文)(强制性条文): 为提高框架梁的延性为提高框架

21、梁的延性第30页/共41页4.4.受拉纵筋最小锚固长度受拉纵筋最小锚固长度l 非抗震设计时非抗震设计时 la( (见混凝土规范见混凝土规范) )l 一、二级抗震时一、二级抗震时 laE =1.15=1.15la al 三级抗震时三级抗震时 laE =1.05=1.05la al 四级抗震时四级抗震时 laE =1.00=1.00la a5.5.受力纵筋的接头受力纵筋的接头l 二、三、四抗震时,可采用搭接或焊接接头;二、三、四抗震时,可采用搭接或焊接接头; 一级抗震时,宜采用机械接头一级抗震时,宜采用机械接头 l 搭接接头的搭接长度搭接接头的搭接长度 ll = =la或或laE混凝土规范混凝土规

22、范l 同一连接区段内的接头面积率不宜超过同一连接区段内的接头面积率不宜超过50%50%6.6.纵向构造钢筋(腰筋)纵向构造钢筋(腰筋)l 目的是抵抗混凝土收缩应力,防止收缩裂缝目的是抵抗混凝土收缩应力,防止收缩裂缝机械连接套筒CC第31页/共41页l 加密区长度、箍筋最大间距、最小直径(加密区长度、箍筋最大间距、最小直径(P63P63表表4-34-3)1.1.最小配筋率最小配筋率l 非抗震设计时,非抗震设计时,sv= =Asv / bs0.24 0.24 ft / /fyvl 一级抗震时,一级抗震时,sv0.30 0.30 ft / /fyvl 二级抗震时,二级抗震时,sv0.28 0.28

23、ft / /fyvl 三、四级抗震时,三、四级抗震时,sv0.26 0.26 ft / /fyv2.2.抗震设计时箍筋要求抗震设计时箍筋要求l 非加密区箍筋最大间距非加密区箍筋最大间距加密区箍筋间距的加密区箍筋间距的2 2倍倍l 加密区箍筋肢距要求加密区箍筋肢距要求l 箍筋应有箍筋应有1351350 0弯钩,弯钩端部直段长度弯钩,弯钩端部直段长度10d10dback第32页/共41页l 正截面受弯承载力、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裂缝验算正截面受弯承载力、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裂缝验算(体现强柱弱梁)(体现强柱弱梁) bccMMREbukbuaMM 一级一级1.4、二级、二级1.2、三级、三级1.1、四级

24、、四级1.0l 9 9度和一级框架,还应满足:度和一级框架,还应满足:l 抗震设计时,除抗震设计时,除顶层柱和轴压比小于顶层柱和轴压比小于0.150.15的柱的柱外外 buac.MM21l 一、二、三级框架,底层柱底截面一、二、三级框架,底层柱底截面Mc 放大放大 1.51.5、1.251.25、1.151.15倍倍l 一、二、三级框架,角柱一、二、三级框架,角柱Mc 经上述调整后还应经上述调整后还应 乘以不小于乘以不小于1.11.1的增大系数的增大系数第33页/共41页l 矩形柱:矩形柱:bc 250( (非抗震设计非抗震设计) )、300(抗震设计)(抗震设计) 圆柱:圆柱: dc350l

25、 剪跨比剪跨比1.1.构造要求构造要求l 截面高宽比截面高宽比 hc/ /bc 32.2.轴压比要求轴压比要求cccNf bh0VhM 长柱:(长柱:(c 2)压弯型破坏压弯型破坏,斜,斜 截面受剪截面受剪承载力大于其正截面偏心受压承载力的要求,并且有一承载力大于其正截面偏心受压承载力的要求,并且有一定的变形能力。定的变形能力。 ( (防止短柱防止短柱) )柱的位移柱的位移延性比延性比与与轴压比轴压比的增加而急剧下降。轴压比较小时,柱的增加而急剧下降。轴压比较小时,柱的轴力小,柱截面受压区高度的轴力小,柱截面受压区高度x x小,构件将发生受拉钢筋首先屈小,构件将发生受拉钢筋首先屈服的大偏心受压

26、破坏,破坏时构件服的大偏心受压破坏,破坏时构件有较大的变形有较大的变形。而轴压比较大。而轴压比较大时破坏时,受拉钢筋(或受压钢筋较小侧的钢筋)并未屈服,构时破坏时,受拉钢筋(或受压钢筋较小侧的钢筋)并未屈服,构件变形较小。件变形较小。第34页/共41页3.3.抗剪要求(剪压比):框架柱受剪截面限制条件抗剪要求(剪压比):框架柱受剪截面限制条件无地震组合时无地震组合时0250bhfVcc. ).(ccRE0201bhfV 有地震组合时,有地震组合时, 2 的柱的柱).(ccRE01501bhfV 有地震组合时,有地震组合时, 2 2的柱的柱back为防止框架柱在侧向力的作用下发生脆性剪切破坏,保

27、证柱内纵筋和为防止框架柱在侧向力的作用下发生脆性剪切破坏,保证柱内纵筋和箍筋能够有效地发挥作用,必须限制柱受剪截面尺寸不能过小。箍筋能够有效地发挥作用,必须限制柱受剪截面尺寸不能过小。第35页/共41页(体现强剪弱弯)(体现强剪弱弯)nbctcvccHMMV 一级一级1.4、二级、二级1.2、三级、三级1.1、四级、四级1.0l 9 9度和一级框架,还应满足:度和一级框架,还应满足:nbcuatcuab.HMMV 21l 一、二、三级框架,角柱一、二、三级框架,角柱V Vc c 经上述调整后还应经上述调整后还应 乘以不小于乘以不小于1.11.1的增大系数的增大系数第36页/共41页1.1.最大

28、配筋率最大配筋率l 截面总配筋率截面总配筋率: :maxmax=6% =6% ( (非抗震非抗震) )或或 5%5%( (抗震抗震) )2.2.最小配筋率最小配筋率(强制性条文)(强制性条文)l 截面总配筋率截面总配筋率: :minmin (P68 (P68表表4-5)4-5)l 截面每侧配筋率截面每侧配筋率: :minmin=0.2%=0.2%3.3.纵筋间距纵筋间距l 抗震时,抗震时,b 400400的柱,间距的柱,间距200200l 非抗震时,间距非抗震时,间距350350,净距,净距5050第37页/共41页4.4.纵筋的接头纵筋的接头l 一、二级抗震及三级抗震底层柱,宜用机械接头;一

29、、二级抗震及三级抗震底层柱,宜用机械接头; 三级抗震的其他柱和四级抗震时,可采用搭接或焊接接头三级抗震的其他柱和四级抗震时,可采用搭接或焊接接头l 同一连接区段内的接头面积率不超过同一连接区段内的接头面积率不超过50%50%l 柱纵筋不应与箍筋、拉筋及预埋件等焊接柱纵筋不应与箍筋、拉筋及预埋件等焊接5.5.底层柱纵筋锚入基础的长度底层柱纵筋锚入基础的长度l 对独立基础、筏基,全部纵筋直通基底;对独立基础、筏基,全部纵筋直通基底;l 对箱基,边柱、角柱、与剪力墙相连柱、地下室内柱,对箱基,边柱、角柱、与剪力墙相连柱、地下室内柱, 全部纵筋直通基底;其他内柱将四角纵筋直通基底,全部纵筋直通基底;其

30、他内柱将四角纵筋直通基底, 其他纵筋伸入墙体内其他纵筋伸入墙体内45d。第38页/共41页(抗震设计时)(抗震设计时)1.1.加密范围加密范围2.2.加密区的最小直径和最大间距加密区的最小直径和最大间距3.3.加密区的箍筋体积配筋率加密区的箍筋体积配筋率4.4.箍筋的肢数和形式箍筋的肢数和形式(强制性条文)(强制性条文) (P69P69表表4-64-6)yvcvkkvffsllla 21最小配箍特征值(最小配箍特征值(P69表表6-38)核心混凝土截面边长核心混凝土截面边长(从箍筋外皮起算)(从箍筋外皮起算)箍筋单肢截面面积箍筋单肢截面面积对应对应ak的箍筋单肢总周长的箍筋单肢总周长 (重叠部分扣除)(重叠部分扣除)l 每边纵筋每边纵筋4 4根时,采用井字形复合箍筋根时,采用井字形复合箍筋back第39页/共41页熟悉框架结构布置要点。熟悉框架结构布置要点。掌握梁柱截面尺寸的确定方法。掌握梁柱截面尺寸的确定方法。掌握竖向荷载、水平荷载下的计算方法和有关规定。掌握竖向荷载、水平荷载下的计算方法和有关规定。熟悉框架结构构件设计的重要规定。熟悉框架结构构件设计的重要规定。掌握框架结构梁柱截面设计内容和方法。掌握框架结构梁柱截面设计内容和方法。熟悉梁柱截面重要构造要求。熟悉梁柱截面重要构造要求。第40页/共41页感谢您的观看!第41页/共41页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