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萧焜焘的技术哲学思想

上传人:泽*** 文档编号:77734766 上传时间:2022-04-2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13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浅析萧焜焘的技术哲学思想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浅析萧焜焘的技术哲学思想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浅析萧焜焘的技术哲学思想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资源描述:

《浅析萧焜焘的技术哲学思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萧焜焘的技术哲学思想(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浅析萧焜焘的技术哲学思想萧焜焘十分重视技术哲学研究。他的技术哲学研究以马克思恩格斯技术哲学思想作指导,从属于自然哲学, 具有突出的实践观点,服务于发展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其具体技术哲学思想包括: 作为宇宙自然辩证运动的否定之否定环节的技术现象;作为社会精神运动起点的技术现象;技术自身的辩证运动思想。关键词 萧焜焘;技术哲学;自然哲学在哲学界, 萧焜焘先生 (1922-1999)以研究黑格尔哲学、自然辩证法著称,人们很少提到他的技术哲学思想。 事实上, 在他的哲学体系中, 技术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萧焜焘技术哲学的研究进路十分独特,其技术哲学的思想内容也极其深邃而广阔,学界应关注之。一、技术哲学研

2、究的基础地位萧焜焘十分重视技术哲学研究。首先,可以从他的主要著作的文本结构中找到“客观证据 ”。这就是,在他最重要的学术著作自然哲学和科学认识史论中,“技术哲学 ”研究都处于极关键的 “位置 ”。在自然哲学中,“技术论 ”作为整本书的四篇之一,是他整个自然哲学的终点。在他看来, “技术运动 ”是宇宙自然辩证运动的最高篇章。同样,在科学认识史论中, “工程技术与现代哲学唯物论”作为全书的最后一章,由他亲笔撰写。他正是在当代工程技术发展中看到了科学与哲学复归于“辨证综合 ”的现实途径。其次,还可以从他的一系列言论中找到根据。关于 “技术 ”地位的言论。 一方面,萧焜焘指出,技术在生产、 经济、社会

3、的发展中, 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现代的巨大的社会生产力中,技术竞成了它不可缺少的核心力量。”另一方面,萧焜焘指出,技术在上层建筑、意识形态领域的作用也日益显著。 “技术的这种从自然到社会、从理论到行动的两栖特点,奠定了它在科学与哲学中的主导地位。当今科学与哲学的发展,工程技术活动将起决定性的作用。”在这里, “技术 ”与 “科学 ”、“哲学 ”并列,并被视为居于 “主导地位 ”、对 “科学 ”、“哲学 ”的发展将起决定性作用。如此高度地评价 “技术 ”,这在哲学界尚不多见。萧焜焘明确地反对轻视技术的思想传统。 在中国历史传统里, 在大学问家眼里, 技术常常被看做无关乎天命人性,不足挂齿,

4、不能登大雅之堂。对这种贬抑技术的思想传统, 萧煜焘指出,这是很不正常的。技术的这种 “核心力量 ”、 “主导地位 ”、 “决定性的作用 ”,必然折射出技术哲学研究的突出价值。萧煜焘明确地讲: 从社会生产力、 生产方式、 上层建筑、 意识形态, 即整个社会结构中,都可以见到 “技术 ”的不可或缺的作用。于此, “技术 ”这一概念已进入哲学的广泛背景之中。我们必须从哲学的意义上, 探讨技术的本质及其自身的发展。 萧焜焘关于 “技术哲学 ”研究地位的言论也有两方面。其一,关于 “技术哲学 ”研究在 “自然哲学 ”研究中的基础地位的认识。在自然哲学研究中,萧煜焘没有使用“技术哲学 ”概念,而是使用“技

5、术论 ”,并把它与 “宇宙论 ”、 “生命论 ”相并列。他认为, 物质是宇宙自然的基石,“宇宙 ”、“生命 ”、“技术 ”是物质实体充分展开的三个环节。从物质论出发,自然哲学分三个环节展开:即“宇宙论一生命论一技术论”。宇宙论主要研究宇宙物质的演化过程; 生命论主要研究宇宙的花朵 生命的演化过程; 技术论主要研究宇宙的灵魂 人在宇宙自然基础上的物质创建过程。在萧焜焘看来,在这三个环节中,技术论不是可有可无的环节,而是整个宇宙自然辨证发展的否定之否定环节,具有突出的地位。他说: “技术论是我们的自然哲学的终点。”其二,关于 “技术哲学 ”研究在发展马克思实践唯物论中的基础地位的认识。萧煽焘提出,

6、工程技术的哲学灵魂是革命实践,以工程技术作为进路, 就更能窥探出实践的丰富的理论内容。在科学认识史论的结束语中,他说:“现在所面临的格局是科学整体化、哲学现实化、哲学科学一体化。 一体化 表现在科学技术领域就是哲学层次的 工程技术论 ,表现在哲学领域就是 现代哲学唯物论 ”。这里的 “工程技术论 ”是他对 “技术哲学 ”的又一种称谓。萧煜焘认为,哲学层次的 “工程技术论 ”将为马克思实践唯物论提供一个“更加硕壮、更加精力充沛的躯体 ”。二、技术哲学研究的独特范式萧焜焘的技术哲学研究分散在他的一系列论著中,如自然哲学 、科学认识史论 中的 “关于辩证法科学形态的探索 ”,“唯物主义与当代科学技术

7、综合理论”,“关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几个问题 ”,“关于一个哲学唯物论体系的构思”等篇章。 在自然哲学 “技术篇 ”中,有三章自成系统的技术哲学内容,但萧焜焘没有专门论述“技术 ”的著作或论文,这在一个方面反映了他的技术哲学思想还没有得到系统的展开。即使如此, 我们还是能感受到萧煜焘技术哲学研究的一些特色。第一,从属于自然哲学。萧焜焘的技术哲学研究从属于他的自然哲学研究, 是其自然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他看来,没有技术运动, 宇宙自然辩证运动就不能完成。与之相应,没有技术哲学研究部分,自然哲学就不能完整。萧焜焘这种从属于自然哲学的技术哲学研究,极具独特性。 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角度,人们

8、通常把自然哲学、 科学哲学和技术哲学,看做是相互关联、相互区别、相互并置的三个哲学分支,进行独立的技术哲学研究。毋庸置疑,进行独立的技术哲学研究是必要的,目前大多数技术哲学研究学者也正在这样做。但不可否认,这种独立的技术哲学研究存在一定的片面性,或许真如海德格尔所言, 技术的本质不在技术本身,我们主流所热衷的对技术自身的独立研究,很可能恰恰会遗漏或忽视一些技术的重要方面。由此, 萧焜焘所倡导的从属于自然哲学的技术哲学研究就值得关注。 他使我们看到了 “另一种可能的技术哲学”。第二,实践的观点。实践的观点是萧焜焘技术哲学研究的建构原则。萧焜焘关于技术的形成、技术的本质、 技术的发展的一系列论述中

9、,都贯穿着主观与客观、能动性与受动性相统一的实践范畴。譬如,他讲 “生产劳动对技术的形成与发展的决定作用”, “作为劳动方式的技术”、 “物与人的交互作用的显现 ”、 “革命实践是工程技术的哲学灵魂”等。萧焜焘关于 “工程技术 ”的定义突出地体现了其运思的实践观点。他把工程技术定义为:“是实现人的意志目的的合乎规律的手段与行为”。这种定义,与我们学界通常强调,技术是“方法”、 “技能 ”、 “知识 ”、 “手段 ”等观点,的确不同。它更强调技术的“行动的意义 ”。萧焜焘明确地意识到: “马克思主义特别强调实践 的作用,而实践的要义就在于行动。因此,技术 作为变换物质、协调关系、促进思维的一种能

10、动力量,是可以与实践 范畴相通的。 实践是技术的哲学灵魂,技术是实践的现实表现。”第三,服务于发展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萧焜焘主要是站在发展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高度来看待技术哲学的研究功能。 比较而言, 他不强调技术哲学研究自身的学术价值,而是强调技术哲学研究对于发展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重要作用。他认为, 工程技术是实践唯物主义的客观基础。原因是:工程技术集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大成,将科学与技术融为一体,并使主观见之于客观,达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工程技术立足于自然,通过实践,面向人生,将宇宙人生凝为一体, 从而体现了天人合一、人定胜天的哲学宇宙论的最高原则。在萧焜焘那里,深入开展工程技术的哲学研

11、究,正是为了发展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使其青春永驻,大放异彩。第四,以马克思恩格斯技术哲学思想作指导。萧焜焘的技术哲学研究, 主要受到了马克斯恩格斯的技术哲学思想的影响。他自己明确地说,他的技术哲学研究思路正是沿着马克思指引的方向前进的。比较而言, 萧焜焘的技术哲学研究受到恩格斯技术哲学思想的影响更突出。譬如,上述三点都可在恩格斯技术哲学思想中找到相对应的内容。具体来说,在恩格斯的 自然辩证法 中,也暗含着一个从属于自然哲学的技术哲学萌芽;恩格斯也特别注意对“劳动 ”、“工业 ”的研究,也特别强调 “工业 ”对哲学发展的推动作用;等等。注意到萧煜焘技术哲学研究与恩格斯技术哲学思想的联系, 研究萧

12、馄焘的技术哲学思想,也可以反过来帮助我们进一步认识恩格斯的不被人们注意的技术哲学思想。三、自然哲学视野中的技术哲学思想内容萧焜焘的技术哲学思想没有充分地展现出来,他提出的 “哲学唯物论体系 ”中的精神哲学部分也没能面世。 但这些缺憾不足以构成把握他的技术哲学思想的障碍。萧焜焘的技术哲学思想内容可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作为宇宙自然辩证运动的否定之否定环节的技术现象。技术现象古已有之,但古今中外的哲学家大都轻视技术现象,把它看做是“细枝末节 ”,不足为道。 萧馄焘一反这种哲学传统,把技术现象置放在整个宇宙自然运动中来考察,视它为整个宇宙自然辩证运动的否定之否定环节。在他看来,宇宙自然辩证运动就

13、表现为“宇宙的客体性 ”、 “生命的主体性 ”、 “技术的主客统一性 ”的否定之否定过程。从整个宇宙自然辩证运动来看,“技术 ”是宇宙自然辩证运动的一个客观的必经阶段。“技术 ”的出现绝不是偶然的, 而是具有客观必然性的。生命是宇宙自然辩证发展的跃进,生命的基质 自调节、自复制实体的出现,标志着自然界从自在状态走向自为状态。生命现象高度发展,产生了人类及人类精神,产生了主体及主体意识。人作为宇宙自然的“主体性 ”,不是简单的消极被动无所作为的派生物,而具有主观能动性、 行为目的性。 人的主观能动性、行为目的性的高度发挥便产生了“技术 ”。由此,萧焜焘指出,技术是生命的精灵,是生命的自适应、自调

14、节的生理机能的“社会形态 ”。从整个宇宙自然辩证运动来看,“技术 ”是生产劳动的结晶,是生产劳动的能动性、目的性内在本质的 “物化形态 ”。生产劳动是人类社会行为从本能到自觉的转变,是人类社会的本质与灵魂。生产劳动有明确的目的性,一定的计划性,必要的专业性,以及为了达到目的、服从计划、 配合专业的相应的工具手段。在生产劳动过程中, 经验的积累与智慧的启迪,产生了改进劳动方式、 提高劳动效率的技术。 所以, 生产劳动是技术进步的一个永恒的不可废弃的基础。从整个宇宙自然辩证运动来看,技术是主观目的性转化为客观现实性的中介。技术既有其客观的生理基础, 又有其社会实践的根据。 这说明技术绝不是单纯主观

15、性现象,也不是单纯客观性现象。主观目的性是技术产生的主体性根据,但主观目的实现可能性不等于客观现实性。技术正是使人之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中介环节。由此,(1)技术具有中介性。技术是主观目的性中否定其主观抽象性的因素,即主观中的客观性,抽象中的具体性, 潜在中的现实性。 (2)技术具有二重性。 技术是自然规律性与社会规律性结合的产物;技术是物的因素与人的因素结合的产物;技术是主观与客观结合的产物。(3) 技术具有过程性。技术过程就是主观目的性向客观现实性的转化过程,也就是主观目的性在自我保持中超越其主观抽象性,否定其自身而客观化的过程。从整个宇宙自然辩证运动来看,技术与人类同呼吸、 共命运, 是人类

16、改造世界同时改造自己的一种现实力量。一方面,技术从属于人,是人的合理的意志的外化与物化。世界上如果没有人,就绝不会有技术。人通过技术改造世界,以符合自己的生存目的。另一方面,技术是人之为人的一种本质属性。劳动创造人, 技术改造人。 技术是构成与推动人变化发展的根据和力量。第二,作为社会精神运动起点的技术现象。由上所述, 萧焜焘从整个宇宙自然辩证运动的视角,深入揭示了技术的生理基础,技术的社会实践根据,技术的性质,以及技术的价值。毋庸置疑, 这种视角及其研究成果能较好地揭示技术的 “客观性 ”、 “物质性 ”的一面。但比较而言,萧煜焘认为,技术作为一个整体过程,它更多地应该属于社会人文现象。作为

17、社会人文现象的技术,它与社会生产经济系统、 政法伦理系统、文化意识系统密切相关。遗憾的是,萧焜焘的关于“技术作为社会人文现象”的研究还没有充分展现出来,我们只能叙述要点如下:在萧焜焘看来, 技术作为社会生产力的核心,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及其发展,它们的结合成为社会生产方式。 生产方式作为核心与地理环境、社会人口构成 “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是 “社会性的物质 ”,它作为社会精神现象、意识形态的客观出发点。技术作为生产经济系统的内在因素。技术是生产劳动的产物,它从属于生产, 进而指导生产,最终变成了社会生产力的核心。作为社会生产力的核心的技术,深刻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技术作为政法伦理系统的内在因素

18、。政法与伦理是社会统治阶级的意志的表现,政法是硬性的压制手段, 伦理为软性的舆论手段。技术与政法伦理内在相关,政法伦理可以越过经济障碍,促进技术;也可以不顾经济利益,遏制技术。技术作为文化意识系统的内在因素。技术物化为工具、产品,它类似于所谓“硬件 ”;技术作为人类经验与智慧的凝聚,它类似于“软件 ”。软件型的技术属于文化意识系统。技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 是一个时代的标志,它反映一个社会的性质以及进步水平。技术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人类主观能动性、行为目的性的体现,是实践唯物主义的内在实质。第三,技术自身的辩证运动思想。萧焜焘重视对技术自身的辩证运动的研究, 他从逻辑和历史两个方面揭示了技术发展

19、自身的辩证法。技术过程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的 “圆圈形运动 ”。第一个圆圈是: “主体一手段一客体 ”的技术的客观演化过程。 主体运用自己的体力与脑力, 发动和控制物质手段, 使其服从于主体的需要。在主体指挥下的物质手段,作用于客体,使客体获得改造,从而符合了主体的要求,达到主客体的统一。 第二个圆圈是: “目的一手段一结果 ”的技术的主观演化过程。 目的是主观愿望,结果是目的的实现。 这个从目的到目的的实现的运动, 既是手段又是中介。 两个圆圈从主客两方面描述了技术的辩证运动的逻辑。技术发展有其历史辩证过程。首先, 技术从属于生产阶段。此时, 技术是作为从事生产活动的一种劳动技能。 其次,技术指导生产阶段。 在总结生产经验的基础上形成技术的科学体系。最后, 技术自身的科学理论化阶段。 技术自身理论化上升到哲学领域, 成为当代实践哲学的客观基础。 从此,技术不但具有理论的普适性而且具有行动上的威力, 成为人类社会向更高层次迈进的标志,而且也是人类自身素质提高的标志。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