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心理学讲义

上传人:h****M 文档编号:77713993 上传时间:2022-04-20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17.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普通心理学讲义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普通心理学讲义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普通心理学讲义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资源描述:

《普通心理学讲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通心理学讲义(1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第三讲感觉感觉:人脑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一、意义 :( 1)地球上的所有动物均是靠感觉生存的,人和动物的感觉是其生存发展的必不可缺的条件。例:感觉剥夺实验。( 2)感觉是人和动物获取外界信息的门户。( 3)越是低等的动物,感觉对其越重要。 人的大多数活动是为了满足感觉,所以不要轻视自己的感觉。( 4)生物进化程度越高,感觉系统呈退化趋势。( 5)人不能仅凭感觉办事。阅读材料3-1 :感觉剥夺实验1954 年,加拿大心理学家赫布()和贝克斯顿等人,进行一项著名的感觉实验,称之为感觉剥夺(sensory deprivation)实验。他们在社会上公开招募了一批志愿者作他们的被试,参与他们的实

2、验过程,他们让被试进入一个专门设计的、 完全与外界隔离的房间内生活一周。当被试进入这个实验用的房间开始实验时,他们就断绝所有能够引起他们感觉的外界刺激,使实验室完全黑暗、隔绝声音、气味、 并把实验室温度调节到恒温状态。 为了完全达到 “感觉剥夺” 的效果, 要求被试躺在一张舒适的小床上、 眼晴蒙上眼罩,耳朵被堵住,手也被套上。除了进食与排泄外,不做任何事情。在此情境中,有些被试还以为可以睡上几天好觉。但是过不了几个小时, 除了无聊地昏睡之外,被试就不由自主地开始胡思乱想了。 呆的时间越长,被试注意力就越不能集中, 无法进行连续而清晰的思考, 所有被试都感到无法忍受这样的痛苦。即使给予再高的报酬

3、, 也很少有人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上一周。实验四天后,他们开始对那些表示不愿意再在实验室里呆一分钟的被试进行的各种心理测验,测验结果表明: 这些被试进行精细活动的能力、 识别图形的知觉能力、 连续集中注意的能力以及思维的能力均受到严重的影响。被试在实验后,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恢复到正常水平。这个实验证明,人时离不开感觉而生存的,没有刺激, 没有感觉, 人不能产生新的认识,也不能维持正常的心理生活。二、 感觉的发展从种族的起源来看,感觉的发展是有机体积极适应环境的结果。南美洲有一种四眼鱼,很能说明感觉器官的形成是动物长期适应环境的结果。这种鱼经常生活在浅水里,寻找水面上的食物。因而这种鱼的眼睛

4、便由一条横格分成两部分: 上半部分看空气中的东西,下半部分看水中的东西;每一半的结构也不同:上半部分有透镜状的水晶体,下半部分有球状的水晶体,由于长期适应空气的水中的不同环境,便造成了这样奇特的眼睛结构。人是怎样认识世界的?人的知识又是怎样得到的? 这既是一个古老的哲学问题,也是一个古老的心理学问题。实际上,人类认识世界是从感觉开始的,也就是说,是通过眼、耳、鼻、舌、身这些感觉器官来获取世界各种信息的。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保持着机体与环境的平衡。感觉在个体身上的发展,与人的生活实践密切相关。生活实践对感觉器官的工作提出的要求不同,往往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着感觉器官的机能状况,影响着人的感觉的

5、发展。音乐家有高度精确的听觉,调味师有十分发达的味觉和嗅觉等。他们的感觉机能都是在长年累月的实践活动中发展起来的。三、 感觉的种类感觉反映事物的各种各样的属性。根据它们反映事物的属性的特点,可以把全部感觉分为两大类:(一)外部感觉:接受外部刺激,反映外界事物的属性的感觉。属于这一类感觉的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感觉。(二)内部感觉:接受机体内部刺激,反映身体的位置、运动和内脏器官的不同状态的感觉。属于这一类感觉的有:运动感觉、平衡感觉、内脏感觉等。第二节感受性及其测定一、绝对感受性和绝对阈限无论何种感觉,其产生均系由某种刺激影响到某种感受器所引起,视觉因光波刺激而产生,听觉由声波所引起

6、。刺激的强度必须达某种程度,才能引起感受器的感应,从而激起神经冲动例如;在一个安静的实验室内,出现一种极微弱的声音,最初受试者无从觉察有无声音存在,以后逐渐增加声音刺激的强度。直到受试者确定声音的存在为止,此时的刺激强度,既称为阈限(threshold).阈限指界限的意思,在此界限之上,即生感觉,低于此一界限,感觉即无从发生。 惟阈限是按受试者的感觉经验判断的,是在没有其他刺激可比较的情境之下,以单一刺激为依据的,一般也称为绝对阈限。而人的感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叫绝对感受性。绝对感受性可以用绝对感觉阈限来衡量。绝对感觉阈限越大,即能够引起感觉所需要的刺激量越大,感受性就越小。相反,绝对感

7、觉阈限越小,即能够引起感觉所需要的刺激量越小,则感受性越大。因此,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在数值上成反比例。用公式表示为:E=1/R(式 3-1 )3-1 式中: E 代表绝对感受性,R 代表绝对感觉阈限。在历史上,人们曾经把绝对感觉阈限理解为一个固定的刺激量。超过这个数量,才能引起人的感觉;低于这个数量,人就不能觉察到它的存在,也不会对它有任何反应。以后人们发现,这个阈限值并不是绝对不变的。在不同的条件下, 同一感觉的绝对阀限可能不同。人的活动的性质,刺激的强度和持续时间,个体的注意、 态度和年龄等,都会影响阈限的大小。因此,有人认为,把绝对阈限看成某个固定的刺激量是不妥当的。一般说来,人类

8、各种感觉的绝对感受性都很高。在黑暗而空气清鲜的夜晚,人们可以看见30 英里外的一支烛光,它的强度相当于10 个光子;在安静的环境中,人们能够听到20 英尺远处的手表滴嗒声,人也能嗅到一公升空气中散布的1/10万毫克的人造麝香的气味等。二、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两个同类的刺激物,它们的强度只有达到一定的差异,才能引起差别感觉,即人们能够觉察出它们的差别,或把它们区别开来。例如,几百人参加的大合唱,如果增减一个人,人们听不出声音的差别,如果增加或减少10 个人,差别就明显了。同样,两根长竹杆相差半寸,我们难以觉察它们的差别;而两支铅笔相差半寸,差别就非常清楚了。这种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之间的最

9、小差异量, 叫做差别阈限 ( difference threshold )或最小可觉差 noticeable difference ,简称 JND) 。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叫差别感受性 (difference sensitivity) 。(just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在数值上也成反比。差别阈限越少, 即刚刚能够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越小,差别感受性就越大。德国生理学家韦伯(Weber1834)曾系统研究了触觉的差别阈限。他让被试用手先后提起两个重量不大的物体,并判断哪个重些。用这种方法确定了刚刚能够引起差别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结果发现,对刺激物的差别感觉,不决定于一个刺激增加

10、的绝对数量,而取决于刺激物增量与原刺激的比值。比方说,如果手上原有的重量是:100 克,那么至少必须增加2 克,人们才能感觉到两个重量(即 100 克与102 克 )的差别;如果原有的重量是200 克,那么增加的重量必须达到4 克;如果原重量为300 克,那么增加的重量应该是6 克。可见,为了引起差别感觉,刺激的增量与原刺激量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这种关系可用以下公式来表示;K= ? I/I(式3-2 )3-2式中:I 为标准刺激的强度或原刺激量,? I为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增量,K 为一个常数。这个公式叫韦伯定律 (Weber s law) 。对不同感觉来说,K 的数值是不相同的,即韦伯分数不同

11、。根据韦伯分数的大小,可以判断某种感觉的敏锐程度。韦伯分数越小,感觉越敏锐。韦伯定律虽然揭示了感觉的某些规律,但它只适用于刺激的中等强度。换句话说,只有使用中等强度的刺激,韦伯分数才是一个常数。三、 阈下刺激的感觉效应以上所讨沦的两种感觉阈限,只说明了感觉的敏悦程度及其测定的方法。如果从另一角度去探讨感觉的特征,读者可能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感觉阈限是吾人觉察到刺激存在的最低强度,如刺激强度降低至感觉阈限之下,而不能觉察其存在时,该刺激对人是否仍然有很大影响呢?从表面看来,此一问题的答案可能是否定的,即阈限刺激对人是没有影响的。可是从心理学家们实际研究的结果发现,阈下刺激对人仍然有很大的影响。该项

12、实验的设计,是以两耳分听的方式进行的。受试者两耳各带一个耳机,唯两耳机的声源不同;一耳倾听一篇文章,并规定受试者必须随声逐句朗读,另耳声源则是受试者从未听过的数段音乐曲调。在这种实验情境中,因受试者的注意力必用集中于一耳,对另一耳的曲调声音,可视为阈下刺激。像此种意识不到的阈下刺激,究竟有否产生影响呢?或者在阈下刺激的情境之下,能否产生与学习有关的记忆呢?该实验研究发现的结果是:如将实验时听过的三个曲调和另外从未接触过的三个新曲调混合呈现,让受试者辨别何者在耳机中听过时,发现受试者的回答并不正确,此点说明阈限下刺激的影响并不明确。但如改变问题方式,让受试者从混合的六段曲词中,凭自己的感觉指出,

13、哪一个听起来比较熟悉顺耳时,却发现他们辨别得相当准确。此点说明了,阈下刺激在不知不觉之中,仍然发生影响。阈下刺激的感觉效应,非仅在听觉上可能存在,在视觉甚至其他感觉上,也可能存在。多年来,广告设计学家们一直相信阈下刺激有其正面效用。他们相信:凡是在大众媒体上出现的讯息,只要接触到收受者的感觉器官,无论收受者有无注意,或多或少总会产生一些广告的宣传的效果。第二节视觉视觉 (vision) 是人类最重要的一种感觉。它主要由光刺激作用于人眼所产生。在人类获得的外界信息中,80来自视觉。为了了解视觉的特点,我们先要知道光的特点,光是视觉产生的外部条件;然后要知道视觉器官的特点,包括眼睛的结构和功能,以

14、及视觉的传导机制和中枢机制,这是视觉产生的内部条件;最后我们还应该知道视觉的一些基本现象以及它们在人类生活中的意义。一、视觉刺激要看见东西,就需要光。光是具有一定频率和波长的电磁波。人眼可感觉到的可见光波长范围为380 780 毫微米。在幅员广阔的电磁辐射中。可见光只是其中的一个狭窄的区域。在真空中,光按每秒30 万公里的速度运行。当光线通过液体、气体或其他透明物质时,光速将下降。由于介质的致密程度不同,光线在由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将发生折射。这对了解视觉成像及整个视觉现象都是十分重要的。宇宙中能够产生光线的物体叫光源,如太阳和各种人造光源(灯泡、蜡烛等 ),其中最重要的是太阳。人眼的许

15、多视觉特性主要是长期适应太阳光的特性产生的。太阳光是一种混合光,由不同波长的光线混合而成。大阳光通过三棱镜的折射。可产生由红到紫的各色光谱,这种现象叫色散。经过色散后不能再继续分解的光,叫单色光。它们具有单一的波长。如果把这些光汇合起来,又可以得到白光。在我们周围的环境中,除光源外, 大部分物体不能自行发光,它们只能反射来自大阳或人造光源的光线。例如,月亮就是一个不能发光的物体,我们看到的月光,是月球表面反射的太阳光。在正常情况下,由于人眼不可能直接朝向光源,接受刺激,因此我们接受的光线主要是物体表面反射的光线。总之,当我们讲到视觉刺激物光的特性时,既包括光源的特性,也包括具有反射作用的物体表

16、面的特性,正是这些特性,决定了人的视觉特性。二、视觉的生理机制(一)眼球人眼是我们的视觉器官。形状近似于一个球。前端稍突出,前后直径约为25m,横向直径为20mm。它由眼球壁和眼球内容物构成。人的眼球壁分三层。外层为巩膜和角膜。角膜具有屈光的作用,光线通过角膜发生屈折进入眼内。中层为虹膜、睫状肌和脉络膜。虹膜在角膜后面、晶体前面,中间有一个孔叫瞳孔。虹膜是一种饲服一控制系统,它随着落在网膜上光线的多少而调节瞳孔的大小。眼球壁的内层包括视网膜和视神经内段。网膜(retina)为一透明薄膜,是眼球的感光部分,其中有感光细胞:锥体细胞(cone cell) 和棒体细胞 (rod cell) 。眼球内

17、容物包括晶体、房水、晶体和玻璃体,它们都是屈光介质。这些结构加上眼球前端的角膜,组成眼睛的屈光系统。晶体起调节作用。在近视时它的曲率半径下降,放大率提高,并进一步增加由角膜造成的折射。当眼睛注视外物时,由物体反射的光线通过角膜、房水、晶体和玻璃体,使物像聚焦在视网膜中央凹部位,这就是眼睛的光路系统。(二 )视网膜的构造和感觉机制光线透过角膜穿入瞳孔经过水晶体折射,最后聚焦在视网膜上。光线到达视网膜后,首先穿过视神经纤维的节状细胞、两极细胞,再引起锥体细胞和棒体细胞的变化,然后这两种感光细胞通过一定的光一化学反应影响两极细胞和节状细胞,从而引起视神经纤维的冲动传入视觉中枢。视网膜上韵锥体细胞和棒

18、体细胞,二者在数目,功能,形态和分布上都有不同。棒体细胞较锥体细胞多锥体细胞为粗短锥形,棒体细胞为细长棒形。锥体细胞多分布于视网膜中央窝,在视网膜边缘很少;视网膜中央窝处无棒体细胞,离开中央窝的地方,棒体细胞数目急剧增加。功能上,棒体细胞为暗视感觉器,主要感受物体的明暗,在暗视时起作用,锥体细胞是明视感受器,主要感受物体的细节和颜色,在明视时起作用。当光线作用于视觉感受器时,棒体细咆与锥体细张春兴 P89咆中的某些化学物质的分子结构发生变化。它所释放的能量,激发感受细胞发放神经冲动。(三 )视觉的传导机制图 3-1眼睛剖视图由于棒体细胞和棒体细胞中某些化学物质分子结构的变化而释放的能量,激发感

19、受细胞发放了神经冲动,光能从而转换为神经电信号。这种电信号经由三级神经元传至大脑。第一级传递为视网膜上的两极细胞:第二级为视神经节细胞,视神经节发出的神经纤维,在视交叉处进行部分交叉,鼻侧处交叉至对侧,与颞侧束合并,传至丘脑外侧膝状体,第三级神经元从外侧膝状体出发,终止于大脑枕叶的纹状区。 视觉传导机制不仅将神经兴奋从外周传至中枢,而且在传递过程中对输入的信号也进行一定程度的加工处理。现代生理学技术的发展,可以做到用微电极监视一个神经细胞的电位活动,从而使人们发现,大脑视觉中枢的每一个细胞和视网膜上的一些感受细胞有对应关系。刺激视网膜上的一些细胞,就会引起视觉中枢某一细胞的兴奋或抑制。 这样视

20、网膜上的某些细胞就成为视中枢里某一细胞的感受野。不同的感受野感受不同的刺激,如感受线条、面积、角度,运动方向等等。三、基本视觉现象及其规律光有三个物理特征,即波长,振幅及纯度。波长决定了光的色调,不同波长的光有不同的颜色;振幅表示光的强度,它所引起的视觉的心理量是明度;纯度表示光波成份的复杂程度,它引起视觉的心理量是饱和度。由于光的这些物理特性,从而产生了一系列的视觉现象。(一 ) 视觉的绝对感觉阈限与差别感觉阈限、1. 明度的绝对感觉阈限与差别感觉阈限。在正常情况下,人对光的强度具有极高的感受性,感觉阈限很低。据测定,人眼可以觉察 10-9 蚀光平方米以上的光强。但超过107 烛光平方米光强

21、,对人眼有破坏作用。在中等强度的光强时,明度的差别阈限符合韦伯定律。明度的绝对阈限与差别阈限的大小, 与光刺激作用在视网膜的部位有关。 棒体细胞多分布在远离中央窝的地方,据棒体细胞的特性,因而明度的绝对阈限值低;反之,锥体细胞聚集在中央窝部位对光强的差别感受性较高。明度的感受性受光刺激作用的时间、面积,以及个体的年龄、营养情况等因素有关。2波长的绝对感觉阈限与差别感觉阈限。在整个光波中,人眼只能看见全部波长中的很小一部分。在可见光波范围内,人对不同波长的感受性有差别。在明视觉时,人眼对波长500 毫微米的光最敏感。捷克学者浦肯野(J E.Purkinje) 发现,人在黄昏时视觉最敏感的波长是5

22、11 毫微米,即当明度相同时,黄昏视觉随光波波长向偏短波方向移动,其感受性上升。这个现象称为浦肯野现象。在可见光波的不同区域,人眼对波长不同色调的光波,辨别能力不同。(二 )颜色混合颜色是光波作用于人眼所引起的视觉经验。它决定于光线中占优势的波长。但相同的颜色,有时却有明暗程度的差别,即明度会有不同。明度由光的强度或物体的反射率所决定。同样是700 毫微米的红光,振幅大的就要比振幅小的看上去明亮。同样是反射510 毫微米绿色光, 皱纹纸就不如蜡光纸看上去明亮。相同的颜色, 有时还分深的,浅的, 浓的、淡的。这是由于颜色的纯杂程度有不同,即饱和度不同。 纯的颜色都是高度饱和的。完全不饱和的即灰色

23、,夹在黑白之间。颜色、明度、饱和度三者的关系可用色轴来表示。1互补律。每种颜色都有另一种和它混合能产生白色或灰色的颜色,这两种颜色为互补色。如黄色与蓝色,绿色与紫色。但497.78565 52 毫微米这一段颜色找不到其互补色。2混合律。混合两种非互补色,可以产生一种新的介于这二者之间的颜色。如红色加黄色得橙色,红色加蓝色得紫色。取光谱上的红,绿、蓝三种基本原色,择比例混合可以产生一切颜色。3代替律。不同颜色混合后产生的相同颜色,可以彼此互相代替。红色加绿色得的黄色,与纯光谱中的黄色,二者在视觉效果上大致一样。需要注意的是, 色光混合不同于颜色的混合,两种混合的性质是不一样的。前者是一种加法,后

24、者是一种减法,前者混合后明度增加,后者则明度减弱。(三 ) 色觉缺失色觉缺失包括色弱与色盲。色盲是英国化学和物理学家道尔顿(J Dalton) 发现的。色弱者能够区分光谱上的各种颜色,但对颜色的感受性较低。分为甲型色弱和乙型色弱。色盲分全色盲和部分色盲。全色盲者丧失对颜色的感受性,只能看到灰色和白色。他们缺乏锥体细胞,对光过分敏感。这种人比较罕见。部分色盲可分为红一绿色盲和黄一蓝色盲。前者较为常见。他们将短波部分看成蓝色,将长波部分看成黄色,后者将短波部分看成绿色,将长波部分看成红色。色盲常为先天的因为色觉的基因在性染色体上,具有伴性遗传的特点女子多为色盲基因的传递者。视网膜疾病。视神经障碍、

25、维生素缺乏等,会造成后天的色盲。(四)视敏度视敏度包括空间视敏度和时间视敏度两种。1空间视敏度。视觉分辨最小物体或物体细节的能力为空间视敏度,医学上又称为视力。物体通过眼睛节点而形成一个夹角,称为视角,空间视敏度的大小常以视角大小来表示。视角大小与物体的大小及物体离眼睛的距离有关。在一定距离内,眼睛能分辨的两点间的距离愈小,则说明空间视敏度越高。在临床上,通常在5 米的距离上,让受测者观察视力表的“视标”,以此来看定空间视敏度。视力表的视标有c 型和 E 型两类。空间视敏度一般可分为最小可见视敏度、最小间隔视敏度和游标视敏度。空间视敏度受许多因素影响。如视网膜受刺激的部位,背景的照明等,都会影

26、响空间视敏度。2 时间视敏度。当外界有一闪光刺激时,人眼视网膜并不是立即产生反应,闪光消失时,视网膜的反应也不是立即消失。也就是视网膜上的反应,在时间上有一迟滞,从而产生视觉后像。后像所保留的时间约0.1 秒。假如有多次闪光,并且间隔时间足够短,也就是说每分钟闪光的次数增加到一定程度,人眼则不再能分辨这一次一次的单个闪光,而将其感觉为一个稳定的连续的光。这种现象叫闪光融合。闪烁刚达到融合时闪光的频率叫临界融合频率 (CEF) 。人与人之间临界融合频率相差相当大,一般 30-50 赫兹之间。临界融合频率越高,时间分辨感受性越高,时间视敏度愈好。临界融合频率是一种视觉指标。它受刺激的面积、视网膜的

27、部位等影响。刺激停止作用于感受器后,感觉现象并不立即消失而保留片刻,从而产生后像。但这种暂存的后像在性质上与原刺激并不总是相同的。相同时的后像称为正后像。例如注视打开的电灯几分钟后闭上眼睛,眼前会产生一片黑背景,黑背景中间还有一电灯形林的光亮形状,这就是正后像。与原刺激性质相反的后像叫负后像。在前面例子中,看到正后像后眼睛不睁开。再过一会会发现暗背景上的光亮形状变成暗色形状。这就是负后像。颜色视觉中也存在后像现象,一般均为负后像。在颜色上与原颜色互补,在明度上与原颜色相反。例如先注视一黄色方块,再将视线转向白墙壁。在白墙壁上会看到一绿色方块。(五 )视觉对比视觉对比可分为明暗对比与颜色对比。同

28、样的两个灰色正方形,一个放在白色背景上,一个放在黑色背最上,结果,在白色背景上的正方形看起要比黑色背景上的正方形要暗得多,这是明暗对比。颜色对比时,将两个相同的灰色环分别放在红背景下和黄背景下,会发现红背景下的环呈绿色,黄背景下的环呈蓝色,即向着背景的补色方向变化。人们对视觉对比的规律了解还很少。但视觉对比有着重要意义,如没有对比的存在,我们就无法辨别物体的轮廓,就无法辨别物体的形状。第三节听觉人的听觉是仅次于视觉的重要感觉。对于其它一些动物,如一些低于灵长类的哺乳动物,听觉比视觉更为重。一、听觉刺激听觉的刺激是声音,它产生于物体的振动物体振动时能量通过媒质传递到人耳,从而产生听觉。声波在不同

29、媒质中传传递的速度不同,在空气中的速度约是340 米秒。 声波振动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一般分纯音和复合音。敲击音叉得到的音就是纯音,波形是单一的正弦曲线。这种音在自然界中是很少的。复合音是由若干正弦声波合成的复合声波。复合音可以通过仪器分解为若干纯音,根据频率规则与否又可分为乐音和噪音。乐音是频率规则呈周期性的声波振动,噪音是频率不规则无周期性的声波振动。语音是一种复合音。声波振动有三个物理属性,振动的振频、振幅和相位。频率是单位时间内振动的次数,与周期呈倒数关系。在标准状态时,振动在媒质中传播速度与频率相比可得振动的波长。振幅表示振动的强弱。振动的相位说明各振动点振幅大小的关系。振动的频率,

30、振幅和相位这三个物理属性,分别引起听觉的三个心理感觉量,即音高(音调 ),响度 (音强 )和音色。二、听觉的生理机制耳朵是听觉的器官。耳由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组成。外耳搜集声音刺激,中耳将声音的振动传送到内耳,内耳的感受器将振动的机械能转化为神经能。( 二 ) 听觉的传导毛细胞的兴奋由听神经向大脑传送,其通路由三级神经元组成。听觉的神经兴奋传导是感觉系统张春兴 P99通路中最复杂的的一种,每一水平的活动对较高水平和较低水平上的活动都有影响,并且从脑的一边到另一边有广泛的交叉。(见图 3-2)三、基本听觉现象(一)音调图3-2人耳的构造音调是由声波频率引起的一种心理量。频率高,声音听来就尖高,

31、频率低,声音听起来低沉。但除频率之外,声音强度即振动的振幅大小也影响音高。低频的音高随强度增加而降低,高频音高随强度的增加而升高。人能感觉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是1620000 赫兹,对 1000 赫兹左右频率的声音感受性最高。对500 赫兹以下的声音和5000赫兹以上的声音则需根据频率的不同相应的增加强度才能被感觉到。年龄的增加对音调的感受性有影响,一般随年龄增大而感受性降低。对不同频率的声音,人的感受性不同,一般频率越低, 差别感受性越高,例如, 40 分贝 2000赫兹的声音,差别阈限为3 赫兹,同样40 分贝 10000 赫兹的声音,差别阈限为30 赫兹。(二)音响音响是由声波振动的幅度引

32、起的振动的幅度大,声音听起来就响,振动的幅度小,声音听起来就弱振幅影响音响之外,频率对音响也有作用。音响的感受范围是0140 分贝。 140 分贝以上的声音引起的不再是听觉而是痛觉或触压觉。(三)声波的相互作用1. 共鸣。一个振动物体产生的声波使邻近的其它物体产生振动的现象叫共鸣。产生共鸣的条件是振动物体的振动频率与邻近物体的固有频率相同,这样才会产生共鸣。例如,将两个频率相同的音叉邻近而置,敲击其中一个,另一个也会振动发音。2强化与干涉。当两个声波振动频率相同,相位相反时,它们的相互作用使得合成声波振幅减小,音响减弱。当两个声波振动频率相同,相位相同时, 它们的相互作用使人感觉音响增强了。如

33、果两个频率相近的声波相互作用,其结果是交替地发生强化与干涉,合成波的振幅产生周期性的变化,人将听到一种音响有起伏的拍音。3差音与和音。 当两个声波, 振幅大致相同、 频率相差 30 赫兹以上, 进行相互作用时,可以听到差音与和音,也可以听到拍音。差音是两个声波频率之差的音调,和音是两个声波频率之和的音调。辨别差音与和音需要一定的训练。4声音的掩蔽。两个音混合相互作用后,只能感觉到其中一个声音的现象叫声音的掩蔽。起干扰作用的叫掩蔽音,想要听到的叫被掩蔽音。声音的掩蔽分三类:一是纯音对纯音的掩蔽。研究发现,掩蔽音强度高,掩蔽效果好,掩蔽音的频率与被掩蔽音频率接近时,掩蔽效果好。第二类是噪音对纯音的

34、掩蔽。研究发现,噪音强度低时,掩蔽效果好,噪音强度高时,掩蔽效果下降。第三类是噪音和纯音对语言音的掩蔽。研究发现,噪音的掩蔽效果比纯音的好。并且噪音强度愈大掩蔽效果越好。( 四 )听觉的疲劳与听力丧失在声音刺激长时间连续作用之后,听觉感受性会显著降低,这一现象即为听觉的疲劳。感受性的降低在刺激停止作用后仍将续二段时间。长期听觉疲劳会引起听力降低或听力丧失。听力丧失主要有传导性耳聋、神经性耳聋两类。听觉传导机制发生障碍将造成传导性耳聋,如鼓膜穿孔等。内耳功能失常,则造成神经性耳聋。长期过度噪声刺激,链霉素过量使用,都会引起神经性耳聋。老年性耳聋是神经性耳聋的一种,它对高频音的感受性越来越差,并且

35、逐年严重。老年性耳聋是一种正常现象。第四节其他感觉一、皮肤感觉皮肤感觉 (skin senses)包括触压觉、温度觉和痛觉等,这几种感觉常常混在一起,在感觉上将它们严格地区分开来是相当困难的。它们的感受器散布于全身体表。在体表的同一部位,痛点最多,压点其次,温点最少,从全身来看,鼻尖的压点、冷点和温点最多,胸部的痛点最多。触压觉的敏感部位是舌尖、唇部和手指等处较高,而背部、腿部和手背等处较不敏感,触压觉的产生并非压力本身,而是使神经末梢变形的压力差。如果把手指插入水银中,你就会发现压觉并非来自手指所浸入的部位,而是来自手指上空气和水银的交界处。温度觉包括冷觉、温觉和热觉,刺激温度的范围是10

36、60,超过这个范围不产生温度觉,而会引起痛觉。由于皮肤表面温度是32左右,故32左右的温度刺激不产生冷或热的感觉。这个程度叫做生理零点。热觉则是由42以上的温度刺激引起的,用以上的刺激的温度刺激冷点不产生热的感觉,而是产生强冷感觉,这叫矛盾冷觉。热觉是冷点的冷觉和温点的温觉的融合体验。痛觉的感受器除了皮肤上的痛点外,几乎遍布于身体的所有组织中。痛觉是对机体的一种保护性的机能。二、 嗅觉和味觉嗅觉和味觉都是对化学物质的感觉,两者互相影响,互相配合,关系非常密切。当嗅觉功能发生障碍时,味觉功能也会随之减退。人的嗅觉相当敏锐,但嗅觉的适应现象很显著,长时间闻一种气味会使嗅觉产生适应现象。据估计人的嗅

37、觉感受细胞约有一千万个,德国牧羊犬有22400 万个嗅觉细胞。人对滋味的感受器主要是分布于舌头上的味蕾,基本的味觉有酸、甜、苦、咸四种,舌尖感觉甜,舌的两侧感觉酸,舌根感觉苦,舌尖和舌周围、感觉咸。味觉的对比现象很明显,如吃了甜的东西以后再吃酸的东西就会感到特别酸。三、运动觉和平衡觉运动觉就是反映身体个部分之间位置的相对变动的感觉,运动觉的感受器在肌肉、肌位以及内耳的前庭器官中。运动时,由于肌肉的收缩或拉长,以及关节转动等,使感受器兴奋并向大脑发放神经冲动,引起身体运动和位置的感觉。平衡觉的感受器在内耳的前庭器官中。前庭器官的半规管中充满了淋巴液,当人进行加速或减速运动时,其中的毛细胞就在淋巴

38、液的惯性作用下发生兴奋并向中枢发放神经冲动,产生身体的运动感觉和平衡感觉。四、机体觉机体感觉是对我们内脏器官活动状态的反映。包括内脏感觉以及饥、渴等感觉。内脏在正常情况下一般不会产生什么感觉,但在遇到过强的刺激或伤害性刺激的情况下,会产生牵拉或疼痛的感觉。我们对于饥、渴等感觉机制研究还很少。第五节感觉的相互作用事物总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对某种刺激的感受性不仅决定于该刺激的性质,同一感受器接受的其它刺激以及其它感受器的机能状态,都会对这一刺激的感受性发生影响。同一感受器接受的其它刺激以及其它感受器的机能状态对感受性发生的影响,叫感觉的相互作用。感觉的相互作用有两种形式:一、同一感觉中的相互作

39、用;二、不同感觉之间的相互作用。一、同一感觉中的相互作用同一感受器中的其它刺激影响着对某种刺激的感受性的现象,叫同一感觉中的相互作用。例如,我们在黑暗中要看某个小光点,如果视野中还有其它一些小光点,那么,就比较容易看到那个光点,这时其它一些光点好象在增强着那个光点的感觉,如果视野中有强光刺激,那就难以看到那个光点,这时强光的刺激好象在削弱着对那个光点的感觉。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夜晚,明月当空,看到的星星似乎少些,无月的晴空,看到的星星特别繁多。同一感觉相互作用的突出事例是适应和感觉对比。(一)感觉适应适应是由于感受器在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下所发生的感受性的变化。从感觉本身的性质看,绝对阈限与差别阈

40、限,均显示感觉器官对刺激的敏锐程度。不过,某一感官对某种刺激的敏锐程度,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当某种刺激持续时间甚久时,感官敏锐度即行降低;此时之绝对阈限或差异阈限均将随之而变大。 必须提高刺激强度, 才能产生感觉经验。 所谓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者, 正是此种现象。 反之,如时旷日久缺乏某种刺激时,感官之敏锐度即行提高;此时之绝对阈限或差异阈限,均将随之而变小,只须微弱之刺激,即可产生感觉经验,对某些刺激之所以感到新鲜好奇者,正是此种现象。像此种感觉器官因接受刺激久暂而使其敏锐程度改变的现象, 称为感觉适应 (sensory adaptation)显然,感觉适应具有两个方面: 一是因刺激过久而变

41、为迟钝,一是因刺激缺乏而变为敏锐。人所有的感觉器官均存在适应现象。例如,视觉对明光和暗光就存在明显的适应现象,称之为明适应和暗适应。明适应又称光适应。由暗处到光亮处特别是在强光下,最初一瞬间会感到光线刺眼发眩,几乎看不清外界物体,几秒钟之后逐渐看清物体的感受性变化现象。明适应的时间很短,最初约30 秒内,感受性急剧下降,之后感受性下降逐渐缓慢,五分钟左右,明适应全部完成。暗适应是当人从亮处到暗处,人眼感受性增高的过程即为暗适适应所需时间较长,感受性的变化也较大。视觉适应有其特殊的意义。在工程心理学中,对视觉适应现象进行了更具体的研究,如改善工作环境的照明条件,以提高工作效率等。在日常生活中,感

42、觉适应现象,利害兼具。从有利的一面看,人对刺激敏悦度减低的感觉适应,有助于减少身心的负担。在很多声音吵杂的场所,有些人之所以能排除声音干扰,专心注意做一件事,就是由于对噪音刺激产生适应之故。从害的一面看,对刺激敏锐度减低的感觉适应,难免使人丧失警觉性。有些人长期在不良环境中工作,中毒而不自觉者,即属此种情形。(二 ) 感觉对比对比是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这是同一感受器中不同刺激效应相互作用的表现。对比分两类:同时对比和先后对比。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产生同时对比现象。这在视觉中表现得很明显。例如,把一个灰色小方块放在白色的背景上,看起来小方块就显得暗些,把

43、相同的一个灰色小方块放在黑色的背景上,看起来小方块就显得明亮些,同时在相互连接的边界附近,对比特别明显。如果把一个灰色的小方块放在绿色的背景上,看起来小方块显得带红色,把相同的灰色小方块放在红色的背景上,看起来小方块显得带绿色。彩色对比在背景的影响下,向着背景色的补色方面变化,同时在两色的交界附近,对比也特别明显。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产生先后对比现象。例如,吃了糖之后,接着就吃广柑,觉得广柑很酸,吃了苦药之后,接着喝口白开水山觉得有甜味。凝视红色物体之后,再看白色物体,就会出现青绿色的后象。研究对比现象的实践意义。在工业生产中,各种机器设备,工艺管道等色彩的设计,要考虑对比现象。例如,

44、机器设备的表面,采用浅灰,浅蓝或浅绿色,可以同背景色调和,削弱对比,以减少视觉的疲劳。机器的重要操作部分采用淡黄色或白色,加强对比,便于识别,以提高工效。布置在角落中的设备、阀门、交通梯等,宜用明亮的色调,加强对比,便于识别,以免发生事故。二、不同感觉间的相互作用对某种刺激物的感受性,不仅决定于对该感受器的直接刺激,而且还决定于同时受刺激的其它感受器的机能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各种感受器的机能状态都有可能发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观察到:用刀子沿着玻璃边擦出来的吱吱声,往往会使许多人的皮肤产生寒冷的感觉,强烈的声音常使牙痛的病人痛得更厉害,有时很高的声音或某种难堪的声音,使人产

45、生呕吐的感觉,咬紧嘴唇或握紧拳头,会感到身体某一部位的疼痛似乎减轻了些,举重时,如果有轻音乐伴奏,重物好象变得轻了些。所有这些现象都是不同感觉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结果。关于不同感觉间的相互作用问题,内容相当复杂,最典型的三类:一是不同感觉的相互影响,二是不同感觉的相互补偿,三是联觉。(一 )不同感觉的相互影响在一定的条件下,各种不同的感觉都可能发生相互影响。其它感觉能使视觉发生某种变化。例如,在噪声听觉影响下,黄昏视觉的感受性降低,在飞机发动机的强烈噪声影响下,黄昏视觉的感受性降低到受刺激前的20。在噪声听觉彤响下,颜色视觉也会发生变化。如在噪声刺激时暗适应的眼睛对绿蓝色! 光线的感受性增高

46、,对红橙色光线的感受性反而降低。噪声刺激使视觉的差别感受性明显变坏。轻微的肌肉工作,凉水擦脸,可以使黄昏视觉的感受性提高。此外,嗅觉、味觉、痛觉也会对视觉感受性产生一定的影响。其它感觉能使听觉发生某种变化。闪光刺激能使声音的响度(如音叉音 )产生起伏变化,即使人产生声音的脉动感觉。听觉的方向定位明显地受视觉刺激的影响。例如,在装有扩音设备的礼堂里,如果我们坐在礼堂侧面的喇叭下听报告而又能清楚地看到报告人,我们就会觉得声音是从前面报告人那里传来的,其实这声音是从侧面传来的。我们只要不看报告人,低头闭上眼睛,马上就会觉察到声源的方向有变化声音是从侧面喇叭传来的。味觉、嗅觉,平衡感觉等都会受其它感觉

47、的影响而发生某种变化。食物的颜色和温度会影响对食物的味觉。摇动的视觉形象会引起平衡觉的破坏,产生呕吐现象。各种感觉相互影响的事例很多,其中的规律尚未研究清楚,一般的趋向似乎是:对一个感受器的微弱刺激,能提高其它感受器的感受性,而强烈的刺激却降低其它感受器的感受性。(二 )不同感觉的补偿作用感觉的补偿作用是指某种感觉失缺以后,可以由其它感觉来弥补。例如,盲人失去了视觉机能,可以通过自己的脚步声来辩别附近的建筑物、河流、旷野等地形,也可以通过触摸觉来阅读盲文。聋哑人只要发音器官正常,可以“以目代耳”学会看话,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同感觉的补偿作用有了更大的可能性,例如,有人制成一种“盲人阅读仪”

48、 ,这种仪器能把普通印刷体的单字的视觉形象转换成低频的触觉形象。盲人用手把这个仪器在书页上移动,能以每分钟80 个宇的速度看书。还有一种“电眼”,能把外界的物象转换成作用于盲人腹部皮肤的电刺激信号。借助此种仪器盲人能在房间里自由走动,取东西,以及了解图形和查看简单的量表等。各种感觉之所以能够相互补偿,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刺激的能量足可以互相转换的。如果光波的电磁能不能转换成机械能或电能,就不可能有上述的“盲人阅读仪”和“电眼”的出现。由于世界上各种不同形式的能量(如机械能、电能、光能、热能、化学能等)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所以,各种不同感觉在一定条件下才可以互相补偿,由一种感觉的信息转变成

49、另一种感受器所能接受的信息而加以感知。(三 )联觉联觉,是指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颜色感觉容易产生联觉,即某种颜色往往兼有冷暖感、远近感和轻重感。红,橙,黄等色,类似于太阳和烈火那样的颜色,往往引起温暖的感觉,称之为暖色;蓝、青,紫等色,类似于碧空和寒水那样的颜色,往往引起寒冷的感觉,称之为冷色。颜色的冷暖感是相比较而言的,不是绝对的。暖色中,又有冷暖的差别,冷色中,也有冷暖的差别。例如,朱红色与紫红色相比就显得较热,墨绿色与淡绿色相比就显得较冷。红、橙、黄等暖色带有接近感,称为近色, 有向前方突出的感觉。这些颜色能使宽大的房间在感觉上变小。蓝、青、紫等冷色带有深远感,称为退色有向

50、后方退入的感觉。这些颜色能使狭小的房间在感觉上变大。色调的浓淡也带有远近感,深色调使人感到近些;淡色调使人感到远些。画法上“近山浓抹,远树轻描”的原则,就是利用了这种心理效应。色调的浓淡也能引起轻重的感觉。深色调使入感到重些,淡色调使人感到轻些。在其他感觉中, 也能产生联觉。例如,我们经常听列人们说,“甜蜜的嗓音” 、“沉重的乐曲” ,“甜甜的拥抱” 、“尖酸的气味” ,这些都是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由于同样一个房间,色调不同,人的心理效应也不同。因此在设计建筑物的色调时,应考虑色觉的联觉现象。例如,医院的病房应根据病情的不同,采用不同的色彩。研究表明,淡蓝色有凉爽的感觉对高烧患者

51、有好处,紫色可使孕妇感到镇静,赭石色有助于低血压患者提高血压,黄色或橙黄色则可刺激胃口。又如,车间内的色调配置也应考虑色觉的联觉现象。在余热较多的车间宜采用冷色,使人有凉快的感觉,有辅助降温的作用。思考题:1、简述感觉对人的意义。2、感受性和感觉阈限各是什么?绝对感受性、绝对感觉阈限、差别感受性、差别感觉阈限各是什么?3、感觉是如何分类的?4、轻色、重色;暖色、冷色;近色、远色是以什么原理划分的?5、试列举你所经验到的感觉适应现象。二、感觉的种类:(一)外部感觉( 1)视觉:视觉器官、明度、视敏度、色度、视觉阈限、视觉后像、色觉缺陷及色盲等。( 2)听觉 :听觉器官、听敏度、听觉阈限等。( 3

52、)味觉 :味觉器官、酸、甜、苦、咸、味觉阈限等。( 4)嗅觉 :嗅觉器官、气味、听觉阈限等。( 5)肤觉 :肤觉器官、冷热觉、触压觉、痛觉、肤觉阈限等。(二) 内部感觉 : 本体感觉、运动感觉、平衡觉等。三、感觉阈限:感受性或绝对感觉阈限:能够感觉到的最小刺激量。差别感觉阈限:能够感觉到的刺激量的最小差别。韦伯公式: I / I =K其中: I :两刺激量的差异(差别阈限值)I :标准刺激的强度K :常数值四、感觉的适应:由于持续一段时间的刺激导致感受性下降的现象。明暗适应、 冷热适应、味觉适应、嗅觉适应(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等。五、感觉的相互作用:联觉:由一种感觉导致另一种感觉产生的现象。冷暖色, 刺耳的声音使人起鸡皮疙瘩。感觉的补偿 :某种感觉受损时,其他感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给予补偿。例:触觉实验。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