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市边缘地区的城乡一体化规划研究以彭州市为例可编辑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77702056 上传时间:2022-04-20 格式:DOC 页数:40 大小:55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大城市边缘地区的城乡一体化规划研究以彭州市为例可编辑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大城市边缘地区的城乡一体化规划研究以彭州市为例可编辑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大城市边缘地区的城乡一体化规划研究以彭州市为例可编辑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资源描述:

《大城市边缘地区的城乡一体化规划研究以彭州市为例可编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城市边缘地区的城乡一体化规划研究以彭州市为例可编辑(40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大城市边缘地区的城乡一体化规划研究以彭州市为例 成都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大城市边缘地区的城乡一体化规划研究?以彭州市为例姓名:陈玲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自然地理学指导教师:吴柏清20100601摘要大城市边缘地区的城乡一体化规划研究 ?以彭州市为例 作者简介: 陈玲, 女,1982 年 7 月生, 师从成都理工大学吴柏清教授,2010年 7 月毕业于成都理工大学自然地理学专业,获得理学硕士学位。摘 要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背景下,城镇功能及其作用日益明显,区域经济差距逐渐拉大,大城市边缘地区城乡一体化规划是否合理、科学,是否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种资源的效益,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快

2、慢及其对社会产业的拉动,已成为决定大城市边缘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点。如何使城市与边缘地区之间协调发展,有效地促进大城市边缘地区城乡一体化规划已经引起专家、学者和政府决策者的广泛关注。 本文在总结前人对城市边缘地区城乡一体化研究进展的基础上,诠释了城市边缘地区的内涵、功能和特征,分析了城乡一体化的具体含义及城市边缘地区一体化规划要求,深入剖析了城乡一体化模式?即,将城市中心组团与周围乡镇及乡村居民点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规划,研究和制定有关城乡协调的各项政策,对城乡人口分布、产业构成、用地布局、基础设施等统一规划。在借鉴国内外城乡一体化规划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以彭州市为实例,利用 SWOT 分析法

3、,分别从产业空间布局、产业构成现状、区域交通现状、土地利用现状等方面分析了其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现状及发展模式,在此基础上提出彭州城乡一体化规划构想,以期为加快成都市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规划;城市边缘地区;发展模式;彭州市 Iabstract The Study on Urban and Rural Integration Planning in Marginal Areas of Big Cities ?Take Chengdu Pengzhou Region as an Example Introduction of the author:Chen Ling,Femal

4、e,was born in July,1982, whose tutor was Professor Wu Bo-qing. She graduated from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in Physical Geography major and was granted the Master Degree in June,2010Abstract With the trend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developing the well-off society,the function of towns is

5、increasingly clear and the regional economic gap is becoming larger. Whether urban and rural integration planning in big cities is reasonable, scientific, whether it will yield benefits of different resources at its most and the speed of urban and rural integration and its promotion to social indust

6、ries,these have become an issue to decide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stability in marginal areasHow to coordinate the development between cities and marginal areas, and how to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planning in marginal areas of big cities have aroused the concern of experts, scholars and

7、governmental decidersAfter summing up the previous study on urban and rural integration in marginal areas of big cities, this thesis explains intension, function and features, analyzes the specific meaning and planning request on integration in marginal areas of cities, deeply analyzes the urban and

8、 rural integration model based on urban and rural integration planning, that is , to integrate the city center, surrounding towns and villagers , to plan them, to study and formulate all policies on city and village coordination, and to plan the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industry construction, ground

9、 layout, infrastructure. After learning from the experience of urban and rural integration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the writer takes Pengzhou region as an example, use SWOT analyzing method to analyze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ing model on urban and rural integration planning construction fro

10、m industry space layout, industry construction current situation, regional traffic current situation and field using current situation. With such analysis, the writer proposes urban and rural integration planning conception in order to provide advices for accelera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 and r

11、ural integrationKey words: urban and rural integration planning; urban marginal areas; development model;Pengzhou regionII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 成都理工大学 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人员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年月 日学

12、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 成都理工大学 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 成都理工大学 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学位论文作者导师签名: 年 月 日I第 1 章 绪论 第 1 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依据 由于历史及众多因素的影响,城市作为工业的主要集中地、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而农村则主要发展农业,为城市发展提供劳动力、农产品,为工业提供原材料的地

13、方,这种单纯的二元结构长期存在造成了城市的快速发展和农村的严重滞后,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两级分化,城乡经济失调,这类现象在我国大量城市普遍存在,尤其在西部地区这种二元经济结构导致的问题严重阻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加强城市与乡村之间的联系,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是经济社会高度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 城乡一体化的进程逐渐加速,城市空间已悄然扩展,农村的概念慢慢模糊,城市边缘地区的地位显得尤为重要,其不仅作为城市和乡村的环境空间过渡地带,更是大城市发展建设的大后方。伴随着城市边缘地区功能的逐步独立与完善,城市边缘地区逐渐成为城市空间扩展中最敏锐和迅速的相对独立的整体,一定程度上起到

14、了腹地的作用,城市边缘地区在整个城市系统中的地位不容忽视。在最近十多年以来,把城市边缘地区作为一个学术重点课题研究,是国际国内规划界的一个新动态。 作为中国西部的经济发展形势的一个投影?成都市充分展示了城乡一体化的魅力与效果。2003年,成都市推进城乡一体化正式启动,一场遍及全市 1.21万平方公里城乡大地、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为主题,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领域的重大变革,拉开成都在科学发展的历史新1起点上的大幕 。2007 年成都市和重庆市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证明成都城乡统筹发展所取得的成果得到充分的肯定,但同时又进一步对成都城乡统筹发展提出了新

15、要求,以自身发展的成功经验,带动周边区域的发展,2成为西部地区城镇化的支点 。成都是典型的以大城市带动大农村的布局发展战略,因此,对成都市边缘地区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1.2 论文的研究意义 通过对大城市边缘地区城乡一体化规划的研究,分析存在的问题和成因,改善目前普遍存在的建设部门牵头开展的城乡规划,重点是城市、镇、农村居点等建设空间,而国土部门主管的土地利用规划、发改委主管的区域规划则主要集中在空间规划体系中,多部门之间的协调问题造成规划空间的多元化现象。本文将针对这种现象,提出适合于彭州的发展模式,为进一步推进彭州市城乡一体化进1成都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程提供理论支持,为解决城乡二元结构

16、提理论上的思路和建议。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产业革命以前,城市与乡村的经济性质并未彻底改变;机器大工业的产生,撕裂了“农业和工场手工业的原始的家庭纽带”,出现严重的城乡二元分化,城乡关系的相关研究初步彰显。从历史上看,各国在发展初期都经历了城乡关系失衡的非良性互动状态。不过,在发达国家,由于城市化过程在较长时间内消化了一部分流入城市的农村人口,使得城乡对立的矛盾得到缓解,城乡关系的理论研究34成为区域经济尤其是城市经济的一部分 。自近代工业革命以后,西方城市学者和社会学者面对社会发展普遍出现的城市居住拥挤、交通不便、环境污染等问题,就城乡关系研究领域均提出了城乡协

17、调发展的观点。 早期的理论研究主要以重农主义学者鲍泰罗为代表,他在城市论?论城市伟大之原因中特别研究了农业生产与城市发展的关系,认为农产品剩余是城市存在的基础。18世纪以后,城市普遍受到古典经济学家的重视,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提出,要先增加农村产品的剩余,才谈得上增设城市。其后,马克思将古典经济学的城市研究推向了新的高度。 20世纪以来,城市经济学和社会学者从经济、社会、地理、环境、人口、生态等不同的角度,3在探讨农村城市化过程中形成了众多研究成果 。 (1)空想社会主义者的乌托邦思想 16 世纪,以摩尔、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乌托邦思想倡导者们提出城市与乡村协调发展的新模式

18、,希望通过他们心中所造的理想社会组织结构来改变当时面临的诸多社会经济问题。如摩尔以期通过构建“乌托邦”社会设想避免城市与乡村的脱离。随着对资本主义条件下城市发展的进一步认识,傅立叶提出了“和谐社会”的概念,他把个人幸福与人类幸福结合起来,给人类描绘了一种统一的和谐欲他把个人幸福与人类幸福结合起来,给人类描绘了一种统一的和谐欲望。欧文为了解决社会生产和家庭消费的矛盾,提出“劳动交换银行”及“农业合作社”,在此基础上建立“新协和村”,组织社会化程度较高的社会化大生产。总体看,这些理想社会在实践中必然以失败告终,但他们都将城市发展作为与农村协调的一个经济系统单元,使工业生产与农业发展相协调,这是后来

19、田园城市和卫星城市5思想理论的重要来源 。 (2)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19 世纪末英国社会改革家埃比尼泽?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理论(如图 1?12 第 1 章 绪论 所示),不仅是城市规划的理论,还是关于社会改革的学说。它针对 19世纪工业化、城市化给城市带来的弊病而提出,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以及多种社会改革学说的渊源。田园城市理论虽具有很强的乌托邦色彩,但至今仍对城6市和社会发展有借鉴意义 。图 1?1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模型(引自明日的田园城市.霍德华.1898) 他认为,城市本身具有的吸引人的磁力导致城市人口聚集,应该从城市和农村相结合的角度来管理土地,以便解决城市发展问题。

20、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思想始终坚持城市外围要有相当面积的永久性绿地,相对空想社会主义者而言,他不仅提出自己的设想,用图解的形式描述了田园城市结构,而且把城市的发展从城乡协调的角度重新阐释,把城市与外围乡村当作一个整体来分析,并对资金来源、土地分配、城市财政收支和田园城市的经营管理、人口密度、城市绿化带等问题7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对后人的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 (3)沙里宁的有机疏散理论沙里宁为缓解由于城市过度发展而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在他的著作城市:8它的发展、衰败和未来中提出了有机疏散理论以解决城市布局和发展问题 。沙里宁全面考察了中世纪欧洲城市和工业革命后城市发展的历史,分析了有

21、机城市形成的条件,揭示了现代城市衰败的根源,提出了促进其进一步发展的对策。 该理论最为显著的特点是主张将原来密集的城区分成一个一个的集镇,集镇之间用保护性的绿化地带联系起来。沙里宁的有机疏散理论讨论了城市发展思想、城市经济状况、土地、立法、城市居民教育、城市设计等方面的内容,将城市看作一个有机联系同时存在相对分离的区域,从区域角度讲,这是一种城乡差距较小3成都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的城乡区域均质体。1918年,他的理论在实践方面形成了芬兰大赫尔辛基方案。(4)马克思主义的城乡关系理论马克思主义的城乡融合理论是用历史的、发展的唯物主义辩证思想认识城乡关系的。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乡村变为城市,生产

22、者也改变着,通过生产而发展和改造着自身,造成新的力量、新的观念、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列宁在对城市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在所有的现代国家,城市是人民的经济政治和精神生活的中心,是进步的主要动力。同时,马克思主义的城乡关系理论认为,城市的发展加剧了城乡之间的对立,它贯穿着全部文明的历史并一直延续到现在。一切发达的以商品交换为媒介的分工的基础都是城乡的分离。在城乡关系的发展趋向上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出,城乡的分离对立也就是社会的不协调,是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未来的社会不是固化城乡的分离,而是实现城乡融合,达到城乡融合是一个漫长的社会历史过程,要通过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以及伴随着工业化现910代化发展而

23、发展的城市化来最终实现城乡融合,实现城乡一体化最高境界 。 (5)赖特的广亩城理论1932年,赖特提出广亩城设想,将城市分散理论发展到了极致。赖特认为,现代城市不能代表和象征人类的愿望,也不能适应现代生活需要,是一种反民主机制,需要将其取消(尤其是取消大城市)。在消失中的城市中他指出,未来城市应该是无所不在而又以无所在的,这将是一种与古代城市或任何现代城市差异如此之大的城市,以致我们根本不会把它当作城市来看待。在随后出版的宽阔的田地中他正式提出广亩城设想。这是一个把集中的城市重新分散在一个地区性农业的网格之上的方案。可以发现,赖特的广亩城设想是在美国小汽车大量普及的条件下出现的,美国 1960

24、 年代的“市郊商业中心”“组合城市”和可以认为是这种思想的实际体现。 (6)芒福德的城乡发展观11关于城乡关系,美国著名城市地理学家芒福德指出 ,城与乡,不能截然分开;城与乡,同等重要;城与乡,应该有机的结合起来。如果要问城市与乡村哪一个更重要的话,应当说自然环境比人工环境更重要。芒福德非常同意赖特的主张,即通过分散权力来建造许多新的城市中心,形成一个更大的区域统一体,通过以现有的城市为主体,就能把这种区域统一体引向许多平衡的社区内,就有可能促进区域整体发展,重建城乡之间的平衡,使全部居民在任何一个地方享受到同样的生活质量,避免特大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困扰,最终达到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发展模

25、式。 (7)麦基的亚洲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加拿大著名学者麦基通过 30 多年对亚洲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实证研究发现,亚洲国家的城乡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城乡之间的传统差别和城乡之间的地域界限日渐模糊,城乡之间在地域组织结构上出现了一种以农业活动和非农业活动并存、趋向城乡融合的地域组织结构。他用desakota来概括这种特殊4 第 1 章 绪论 区域产生过程的空间模式。Desakota意为城乡一体化,描述的是在同一地域上同时发生的城市性和农村性的双重性的产物,使得城市与乡村的概念在这种区域变1213得模糊。我国普遍用“城乡边缘地区”概念指代Desakota 。(8)城乡边缘地区理论对城乡边缘

26、地区的真正理论研究虽然是从 1970 年代才开始的,但若从其早期的理论萌芽看,甚至可以追溯到杜能的“孤立国”农业区位论。从早期的萌芽阶段到二战后现实经济发展对研究的启动阶段以至目前研究的现状,都反映出了城14乡边缘地区研究的复杂性与艰难性 。早期的狄更生的三地带论,以及 50 年代托马斯和库恩的城市地域结构中都包含有对城乡边缘地区的研究萌芽。城乡边缘地区的主要特征表现为地域空间结构上的动态、过渡性;人口在社会学特征上的15多元化;经济发展的复合型;激烈竞争的多样化土地利用等特征 。就当前来看,现代化的经济发展正在逐渐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如果考察城乡边缘地区的发展前景就可以发现,城乡关系的变化必

27、然会影响处于二者之间的城乡边缘地区,促使城乡边缘地区经过最初相对独立发展的阶段后,完全与城市和乡村的发展相融16合,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 。 (9)城乡融合设计空间理论 空间理论在农村城市化问题的研究中,主要分析了城市与农村的相互关系及17转变趋势。如日本学者岸根卓郎提出“城乡融合设计”概念 ,试图通过超越城市、农村界限的“人类经营空间”的建立,产生一个与自然交融的社会,即城乡空间融合的社会,他强调发展“农工一体复合社会系统”、“自然?空间?人类系统”,组成三维的立体规划实现城乡融合。 1.3.2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城市学者对城乡一体化趋势对郊区化及城乡边缘地区的研究主要有几下几种典型观点: 罗

28、彦,春山在国外城乡边缘地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中国城乡边缘地区的研究进行系统地回顾。首先把中国城乡边缘地区研究划分为三个阶段,即酝酿阶段、兴起阶段和快速发展阶段;其次对中国研究的具体内容进行总结和评述,主要包括边缘地区地域界定、社会结构和问题、经济特征、城市规划和建设、环境15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等内容;最后给予了总结并对今后研究热点进行了展望 。 18周一星、石忆邵和张翔、柴彦威等学者的研究是其中的主要代表 。他们认为,城乡边缘地区的出现使原有传统的城市和乡村两分法的地域体系不再适用。由于多种问题、矛盾的集中所在,城乡边缘地区作为一个独立的有机体,同城市和乡村共同构成了一种新型的三元结构的地域

29、体系,即城市、城乡边缘地区与乡村。同时,城乡边缘地区作为城市和乡村之间的过渡地带,还是城乡关系协调发展的桥梁以及城乡矛盾的缓冲地带。5成都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总体上看,中国学者对郊区化及城乡边缘地区的研究最早是从介绍西方郊区化的现象、总结其研究方法开始的,他们相继总结了西方发达国家城市郊区化的历程,进一步给出了国外各种郊区化浪潮的研究方法。但是,把“郊区化”作为一种城市发展现象与我国城市挂钩并开展相应研究则是 90 年代以后的事情。对于中国的未来发展来说,研究城乡边缘地区,将城乡边缘地区纳入城乡一体化的研究中,无疑对协调城乡关系,促进城市和乡村的共同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除此之外,2002-

30、2005 年,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战金艳、曾磊、22-24鲁奇 等学者,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较为完整的城乡互动与关联发展的综合指标评价体系,是对城乡关系发展量化评价方面的新尝试,他们的研究成果有助于不同区域城乡关系协调发展决策的探讨和实践层面可操作性政策的出台。 顾朝林 1995曾较完整总结了城乡边缘地区空间扩展演化规律:一是地域25分异与职能演化规律 。 26姚士谋,崔功豪 等总结改革开放 30 年来,我国的城镇建设与城市化进程取得了辉煌成就,同时也引发人口过度增长、耕地减少、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用科学发展观来审视和指导我国城镇建设因此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并指出国家建设资

31、源节约型的国民经济体系的决策为我国城镇化道路指明了方向,强调在城镇化过程中,要严格保护水土资源,科学合理地控制速度和规模,努力实现城乡统筹,加快城乡一体化,建立严格的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制度,促进城镇生态环境良性发展。 27仇方道等 提出省际边缘地区经济差异是区域经济差异研究关注的新领域。并采用全局与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 19962005 年淮海经济区经济差异的时空特征、趋势及驱动机制进行了初步探索。 28翟国强 提出城市中心城区边缘地区是城市扩展和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城市与乡村各种要素功能相互作用、相互渗透所形成的独特地域。在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该区域在城市发展中变化速度更快,矛盾也更

32、为错综复杂,其空间的发展与演化已经成为城市空间发展的必要一环,对于城市的综合发展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论文运用系统的分析理论和分析方法,在学习、分析和总结国内外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理论的综合提炼,从城市设计的角度出发,运用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探讨了中心城区边缘地区空间构成的技术手段和操作方法。 肖雷,朱忠东提出以大城市边缘地区城镇产业和空间发展为研究重点,在分析其发展背景和发展特征的基础上,对大城市边缘地区城镇发展的若干因素进行分析和概括,进而对其城镇的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这一核心内容进行了理论和技术方法的深入思考,对新时期大城市边缘地区的城镇发展规划具有一定借鉴意义2

33、9。 王莉霞,张杰提出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乡相互作用不断加强,在城市郊区6 第 1 章 绪论 出现了城乡要素逐渐过渡的新型地域实体?城市边缘地区。在借鉴国内外学者对城市边缘地区的认识和相关概念的基础上,以西部城市?兰州市为例,对城30市边缘地区范围进行界定,就特征、功能进行了系统总结 。 综上所述,目前对大城市边缘地区城乡一体化规划已有一定的基础性研究,但由于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对其更深层次及更广范围的研究是广大学者今后钻研的重点。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思路 1.4.1 研究内容 本论文研究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城市边缘地区的相关研究 从城市边缘地区的内涵出发,通过对城市边缘地

34、区边界的界定,概述城市边缘地区的特征与功能,找出城市边缘地区存在的问题。同时通过分析城市边缘地区城乡统筹发展的必要性,城市边缘地区一体化规划要求,得出相关理论研究支持本论文论点。 (2)城乡一体化规划的理论研究 城乡一体化作为本文的落脚点,及其必要对其理论进行叙述,并用于指导实践。通过城乡一体化的概念和含义的概述,对城乡一体化规划模式进行深入分析。模式分析通过对提出城乡一体化规划的背景出发,叙述城乡一体化规划的内容,探讨城乡一体化规划的现状与问题,对城乡一体化规划采取的措施进行研究等等,找出适合本论文研究的城市边缘地区的一体化发展优化模式。 (3)城乡一体化规划的实证研究 首先介绍彭州市概况,

35、及彭州市在地震灾害中受损的情况,从而论证其属于大城市边缘地区,对彭州市城乡一体化建设现状从产业空间布局以及构成现状、人口构成及收入现状、土地利用现状方面进行分析,然后综合彭州市城乡一体化建设实际情况,从城乡人口布局、城乡基础设施规划、城乡用地布局、空间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灾后重建恢复规划等基础上做出彭州市城乡一体化规划布局,以期为加快彭州市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借鉴。 1.4.2 研究方法及思路 论文拟从城市边缘地区的城乡一体化的概念及相关理论出发,在总结前人对城乡一体化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分析城乡一体化在城市与农村之间的作用,理解城乡一体化的具体含义,深入剖析“城乡统筹规划的长效机制”的模式?

36、即,将7成都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城市中心组团与周围乡镇及乡村居民点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规划,研究和制定有关城乡协调的各项政策,统一规划城乡人口分布、产业构成、用地布局、基础设施等,并将其作为长效机制建立,并结合成功案例进行实证分析,避免出现传统的发展模式带来弊病。 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如下: (1)文献研究法:收集并整理国内外城市边缘地区的相关资料,对文献、数据进行系统分析、整理、归纳。(2)系统研究的方法。将城市边缘地区的研究融合到大城市?边缘地带共同组成的系统中,运用区域和整体的视角,运用多学科分析的观点,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对城市边缘地区的经济、文化、社会发展进行研究。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7、的方法。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成都彭州市进行调研,并在理论指导下,对成都彭州市的规划发展进行整合研究,构建彭州市城乡一体化构想。这是全文的重点所在,先是介绍彭州市的概况,论证其属于大城市边缘地区;然后应用大量的数据资料从产业空间布局、产业构成现状、人口构成以及收入现状、土地利用现状等来分析其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现状;在此基础上做出彭州市城乡一体化规划,以期为加快彭州市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借鉴。 论文研究技术路线如图 1-2。 文献收集 实地调研 资料整理理论研究边缘区的理论研究 城乡一体化规划基本原理实证研究项目区概况项目区城乡一体化建设现状分析 项目区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结论图 1-2 论文研究技术

38、路线图 8 第 2 章 城市边缘地区概述 第 2 章 城市边缘地区概述 2.1 城市边缘地区的概念 城乡边缘地区的理论萌芽可以最早追溯到 1898 年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其中城市地域结构的划分以及城区之间绿带的划分等都隐含了部分城乡边缘地区的特征。后来的杜能环和伯吉斯的同心圆学说在地域划分中已经有了城乡边缘地区的雏形。直到 1936年德国地理学家哈伯特?路易从城市形态的角度进行柏林的城市地域结构研究中首次提出城市边缘地区Standstradzone,Urban fringdge。中共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降低城乡差别,而城乡边缘地区则应该是首15先做出贡献的地区 。 由于对城市问题的研

39、究角度不同,关于城市边缘地区的描述也存在着差异。中外学者对城市边缘地区的称谓极其多样,如“城乡结合部”、“城市边缘地区”、“城市边缘带”、“城乡边缘带”、“城乡融合区”等等,应该说这些概念有一些交叉重叠性。 1942 年,R.B.安德鲁斯/.rews在进行城市边缘带类型研究时提出了乡村-城市边缘带的概念,并认为乡村边缘带和城市边缘带才是整个城乡过渡带的全部,必须将两者区别使用。1960年代,英国的M.R.G科曾也注意到城市边缘带内部的地域结构差异,将其划分处了内、中和外边缘带三个组成部分。城市的31特征在这三个组成部分依次递减 。 麦坎/.ain与波恩莱特R.GBurnt1953将城市边缘地区

40、的概念进一步细化,指出城市边缘带的提法具有片面性,主张将城市与乡村之间的边缘带划分为“限制边缘带”与“扩展边缘带”两类。再后来,印度学者安加纳德塞Anjana Desai与斯米塔森古普塔Smita Sen Gupta在城市边缘带的基础上,提出了乡村边缘带Rural fringe的概念,认为城市与乡村过渡地带内可以划分出两种边缘带,32即城市边缘带与乡村边缘带 。 比较全面的定义是普内尔R.G Pryor于 1968 年提出的:城市边缘地区一种土地利用、社会和人口特征的过渡地带,它位于中心城的连续建成区与外围几乎没有城市居民住宅、非农土地利用的纯农业腹地之间,兼具有城市与乡村两方面的特征,人口密

41、度低于中心城,但高于周围的农村地区。这一定义不仅反映了城市边缘地区土地利用特征的变化,同时对其社会、人口等方面的要素进行了综合33的考察,在地域上也较明显地与城市和乡村区分开来 。 国内城市地域研究长期以来沿袭的是城郊二分法,自 80年代中后期“城市边缘带”概念从国外引入,中国学术界才开始对此进行研究。从三分法以郝寿义、9成都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安虎森为代表开始,学者们已经注意到城市和农村之间过渡地带的存在,将这一地域脱离于郊区而独立提出。90 年代前期成果较多,内容涉及城市边缘地区的概念、范围界定、功能特征、土地利用和形成机制、社会经济特性和功能、边缘地区行政体制与规划管理等内容。还有一些

42、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城市扩展空间、扩展原因、扩展的动力机制与模式、相关的城市用地结构等进行了研究。国内对城市边缘地区的实证分析主要涉及南京、北京、上海、广州、温州等东中部发达34城市 ,西部地区中成都的边缘地区研究始于成都统筹城乡发展之后,目前已取得巨大的成果,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需要进行更加细致深入的研究。 晋秀龙提出城市边缘地区是指城市到农村的过渡地带,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城市中具有特色的自然地区,这是城市化对农村冲击最大、城乡连续统35一体最有效的地区;二是城市扩展在农业土地上的反映 。 36周婕 等提出城市边缘地区是城市发展到特定阶段所形成紧靠城区的一种不连续的地域实体,是处于城乡之间

43、,城市和乡村的社会、经济等要素激烈转换的地带。它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形成的独特的地域实体,是城市与乡村的社会、经济、文化等要素相互渗透,共同作用的交接地带,是城市化发展迅速和城乡矛盾尖锐的转变地带。这一区域根据中心城市对其作用程度,可以依次分为内缘区、外缘区和城市影响区三个部分(如图 2?1所示)。 城市中心区; 内边缘带; 外边缘带; 城市阴影区; 农村腹地图 2?1城市边缘地区结构示意图(图片来源于刘江涛,杨开忠,冯长春. 城市边缘地区土地利用规制.2005 ) 需要指出的是城市边缘地区是城市外延的发展用地,是城市大的服务区,它既是城市外延部分二、三产业的吸纳地,又是为城市提供大量农副

44、产品的基地,它总是随着城市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因此,城市边缘地区是一个动态发展的区域,各个层次之间,以及边缘地区和市区、乡村之间都没有明确固定的空间界限,所10 第 2 章 城市边缘地区概述 以图中各地带的界限以虚线表示。可见,各个区域之间是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在不同的生产生活要素下,是会不断的改变范围的。因此,城市边缘地区没有绝对37的界线之分,不能单一的用一根线条来划分 。 综上所述,虽然对城市边缘地区的表述和理解不是很一致,但城市边缘地区的存在是客观的。城市边缘地区位于城市建成区的外围地带,是城市与广大乡村地区相连接的部位。它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形成的独特的地域实体,是城市与乡村的社会、

45、经济、文化等要素相互渗透,共同作用的交接地带,是城市化发展迅速和城乡矛盾尖锐的转变地带,在土地利用上则表现为由城市向乡村过渡的混合土地利用地带。城市边缘地区是城市外延的发展用地,是城市大的服务区,它既是城市外延部分二、三产业的吸纳地,又是为城市提供大量农副产品的基地,它总是随着城市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从广义上讲,城市边缘地区应包括城市与建制镇周围的广大地区见图 2?2;从狭义上讲,城市边缘38地区是指市中心与周围集镇、乡村交接的地带见图 2?3 。图 2-2广义城市边缘区图2-3狭义城市边缘区图 (图片来源于:罗志军. 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研究?以武汉市为例. 2003 )2.2 城市边缘地区的特

46、征与功能2.2.1 城市边缘地区的特征 1 国外对城市边缘地区特征的认识 国外各派学者共同认为这一区域最大的特征是各种要素的过渡性,以 1987 年麦11成都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9基Mcgee对“灰色区域”的特征概括最具代表性 : 该区是城市行为与农村行为高度混合的空间; 该区的行为主要为经济行为,表现为农业行为与非农业行为,这种经济行为的混合是形成灰色区域的基础; 劳动密集型工业、服务业及其他非农行为增长迅速; 人口密度高; 城乡经济联系很紧密。2 国内对城市边缘地区特征的认识 国内许多学者、专家对于边缘地区的特征分析做了大量的工作,包括城市规划 38-42经济学,地理学,社会学等相关专

47、业,普遍公认为边缘地区具有如下特征 : 过渡性在空间结构上,城市边缘地区由于受城乡之间特定的空间扩散因素与空间过程的影响,其内部城市与乡村各要素、景观及功能的空间变化梯度大,从城市逐渐过渡到乡村。 在经济发展上,城市边缘地区经济系统是在原有农村基础上叠加城市经济要素而形成的,产业结构与上地利用同典型的农村地区相比,出现了明显的多样化特点,形成了以非农产业为主体,城市与乡村上地利用景观相结合的综合性资源利用结构体系,并且区域内经济发展对城市的依附性不断加强。产业结构在空间上的配置呈现一定的规律性,自城市连绵区?内边缘地区?中边缘地区?外边缘地区,第一产业比重逐渐增加,第二、第三产业比重逐渐下降;

48、人口就业结构也呈现相同的趋势。 动态性 城市边缘地区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变化,它随城市的增加而增加,其范围也要随着城市的扩大而扩展。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存在扩张?过热?收缩?再扩张等周期性变化和波动,常常造成道路建设和住宅建设周期性涨缩,以及边缘地区内工业和乡镇企业投资的周期变化,从而导致边缘地区空间结构呈现非均匀性的周期性推进现象。 城市边缘地区空间结构的动态性表现在以下三方面:首先,边缘地区的范围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变化,内缘区因城市建设的扩展,一部分变为城市,城市边缘地区的内缘区半径越来越大,把整个边缘地区逐步向外推进;其次,边缘地区的结构和层次日趋复杂,随着城市的扩展,边缘地区发生层次分化,由

49、单一层次发展到多层次,形成同心圈层式结构;最后,边缘地区的功能也不断分异,功能结构趋向复杂与多样,不断改变第一产业为主的功能结构与特征,第二、第三产业发展很迅速。由于城市边缘地区是城市和乡村两种不同类型区域的交接地带,多种多样的人文现象在此并存,同一种人文现象内部的构成要素也呈现出多元化的12 第 2 章 城市边缘地区概述 格局。第三、城市边缘地区的土地利用结构很复杂,不仅具有城市和乡村的土地利用特征,而且因土地利用缺乏有效的统一规划管理,加之土地无偿占有,使得有的用地紧张,有的用地则大量闲置,工业用地、居民用地、商业用地等交错分布,很不协调。从人口职业构成来看,随着城市边缘地区的工、商、建筑

50、、交通、运输、服务等部门的发展,使劳动力的职业构成日趋复杂,在一个家庭的人口职业构成中也会出现多种职业共存的现象。边缘地区的建筑景观呈现多元化,有与市区大致相同的城市型建筑,也有与农村相同的保留原有自然格局的乡村型建筑,还有高低不一、形式多样的乡村型与城市型混杂的半城市型建筑。 产业结构多元化由于城市边缘地区具有动态性和多元化特征,城乡要素、景观及功能的空间变化梯度大,人流、物流、能流、信息流、价值流等传输迅速,往往产生有生命力的各种新兴力量,促进城市边缘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边缘地区拥有国营、合作、个体等多种经济成分,具有联办、联营、股份等多种经济形式,此外,农、工、商、建筑、运输、服务等

51、各类产业俱全,具有多层次的技术状况和多种经营管理方式,因而使边缘地区经济不断发展和变化。新的经济类型和新的经济模式最先出现在城市边缘地区,新产业、新行业、新技术也首先在边缘地区产生。 2.2.2 城市边缘地区的功能城市边缘地区是城市的功能地域组成部分,其上地利用从属于城市总体发展的需要,边缘地区范围内的地域空间将是规划期内城市用地扩展直接涉及和城市最为活跃的区域。从地域空间功能来看,这里己经不再是单一的发展第一产业,而是更多地担负着直接为城市发展服务的多项功能。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边38-41缘地区具有如下主要功能 : (1)生产功能 蔬菜、副食品,尤其是鲜活副食品,具有消费量大、易腐变、难

52、储运等特点, 在生产布局上要求接近市场。城市边缘地区毗邻城区,交通快捷,特有的区位优势、市场优势和土地质量优势使其成为供给城市系统以鲜、活为特色的蔬菜、副食品的重要生产基地。 (2)服务功能 城市边缘地区因其位置适中,是货物中转要地、城区通往腹地的必经区域。仓储、商贸、房地产等第三产业在此有较大的发展前景,为城市发展服务的功能突出。 (3)缓冲功能 城市边缘地区是城市的近域扩展区,它不仅承接了城市工业区改造外迁的企业,还部分吸纳了城市要素功能的扩散,并且对缓解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等“城13成都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市病”起到积极作用,从而能有效改善城区的环境和结构。此外,城市边缘地区还能截留部分

53、农转非人口,防止向城市盲目蔓延。 (4)生态功能 城市是各种污染源的集中地,其工厂释放的大量废气、废水与废渣严重污染 了城市的生态环境。而城市边缘地区内分布有大片连续的绿地和水体网络,能吸纳、储存和降解城市废弃物,抑制城市环境污染,是组成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因子,对城市生态具有净化、美化和调节的功能。边缘地区的绿地和水体网络还能缓冲、减轻和防止多种自然灾害,成为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屏障。 (5旅游功能 城市边缘地区内常常拥有风景名胜、森林公园、主题公园、运动场所及富有浓郁乡土气息的乡村景观,是城市居民休闲、娱乐、旅游的理想区域。综上所述,城市边缘地区是城市扩展的重点地域,同时依托于城市和乡村,具有

54、大城市的科技优势和广阔的市场,也具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和工农互补优势,因此应该根据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制定综合性的发展战略,把其发展纳入到城市发展规划中去,实现与城市的协调发展、优势互补,实现资源、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要素在城乡之间的全方位合理流动与优化组合。 2.3 城市边缘地区存在的问题 城市边缘地区是一个快速城市化的地区,社会经济结构处于剧烈的变化过程中。伴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一系列经济和社会矛盾也会在城市边缘地区迅速累积、放大甚至激化,如何缓解和解决这些问题是城市边缘地区发展面临的一大难题。事实上,成都城市边缘地区的发展也正面临这个一系列迫切需要解决的44问题 。 (1 )缺乏统一规

55、划,土地利用布局零乱、功能模糊,经济社会发展处于相对无序状态。 在成都城市总体规划中虽然对城市边缘地区地域作了总体性的规划布置,但一方面缺乏更加具体详细的规划;另一方面规划的实施得不到有效保证,从而导致边缘地区的无序发展,土地利用粗放,建设用地低密度蔓延,零散破碎的建设用地多,难以形成合力的空间结构和规划效益。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土地利用上,缺乏较为长远的规划,土地利用方式混杂,布局零乱。 城市边缘地区与城市建成区相邻,受中心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最为直接,土地利用方式处于不断的变动中,如果不对其及时加以科学规划,则势必形成大量的城市斑点,降低土地的利用效率,影响城市未来空间的合理布局,为

56、今后的发展埋下隐患。 14 第 2 章 城市边缘地区概述 在产业布局上存在城市建成区产业结构趋向的问题。成都城市建成区与城市边缘地区之间产业结构的差异性不够大,这不利于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总量经济势能对城市边缘地区经济发展的带动能力。同时,城市边缘地区各区域之间产业结构的同构化现象也日趋突出,不利于城市边缘地区中已经规划的各组团区域形成各具特色的城市化发展路径,对成都的多中心发展战略也会产生消极影响。如果不能有效地改变经济结构的雷同化现象,就会造成各中心区功能差别不大,形成城市化发展的单一经济结构障碍和单一城市功能障碍,降低成都城市化发展的可持续性。 在功能定位上专业化程度不够 成都城市边缘地区

57、的功能分化和专业化虽然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发展程度还不够。一方面,是由于城市边缘地区介于城市与乡村之间,城乡要素混杂,经济社会发展方向呈现多目标、多方向的不确定,区域功能定位困难。另一方面,是由于成都过去长期采取单中心的发展模式,导致中心城市各片区的功能专业化程度比较低,科研机构、教育机构的分布,以及某些产业布局比较分散,使得这些中心城区以比较相似的方式影响和带动其辐射方向上城市边缘地区的经济发展。 (2)对外来人口还缺乏十分有效的管理手段,与当地居民融合程度低城市边缘地区是成都外来人口的主要聚居地,流动人口比例大,人户分离现象明显。在居住条件上方,城区迁入和外地迁入人口住房以商品为主,住房档次高,设施配套。当地居民以自建住房为主,面积较大,但是内部设施不配套。而流动人口以租房、集体宿舍为主,有些人甚至住在工地上。这种居住条件上的巨大差异隐含了不同人群划分的信息,使边缘地区外来人口很难与原住居民很好的融合在一起。心理上,对于农村的外来人口而言,城市人的冷眼、异己城市文化的排斥,加重了外来人口的惶恐和自卑,使得他们处在心里不平衡的冲突中。 (3)管理体制薄弱,组织化程度低城市边缘地区往往同时具有城乡社区不同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