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等教育实现科学发展的战略选择教育学毕业论文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77654449 上传时间:2022-04-20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48.02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论高等教育实现科学发展的战略选择教育学毕业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论高等教育实现科学发展的战略选择教育学毕业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论高等教育实现科学发展的战略选择教育学毕业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资源描述:

《论高等教育实现科学发展的战略选择教育学毕业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高等教育实现科学发展的战略选择教育学毕业论文(1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论高等教育实现科学发展的战略选择摘 要:高等教育实现科学发展,必须进一步明确发展目标,把“以人为本”作为发展的核心,始终把提高质量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调整发展思路,更加注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改革发展体制,大力推进高等教育实现又快又好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劲的推动力。关键词:高等教育;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高素质人才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尤其是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高等教育实现了快速发展,高素质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有力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但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对

2、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高素质人才短缺的问题日益凸显,产业经济发展面临着严峻挑战。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高等教育质量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高等教育的教育观念、人才培养方式、教学内容和方法亟待进一步转变,高校教师队伍水平亟待提高,高等教育投入增长跟不上规模发展,部分高校办学条件不足,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较大压力1 ,高等教育如何实现科学发展的问题凸显。高等教育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2,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推动高等教育实现又好又快地发展,与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

3、活水平、与正确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办 “让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这是当前和今后必须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一、明确发展目标:促进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一)必须以满足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为根本目的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在发展速度和均衡发展两方面的矛盾非常突出。从人力资源开发的方面来看,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还十分落后。2000年,高收入国家的人力资源开发指数平均水平在 0.93以上,其中美国、加拿大、日本分别为 0.939、0.940、0.933,我国仅为 0.726,在统计的 160个国家中,排名第 96位;我国 25-64岁在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 20

4、00年为 7.97年,仅相当于美国 20世纪初的水平,在这一指标上,我国落后美国整整 100年; 1990-2000年,我国每百万人口中科学家与工程师人数为 459人,仅相当于美国的 1/9、日本的 1/10、韩国的 1/4。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的各项指标均处于世界欠发达国家水平,远不能满足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宏伟目标对人力资源开发水平的要求3。因此,我国必须采取非常规的发展措施,进一步加快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加快实现国家综合实力与国际竞争力的全面提升。高等教育必须要实现优先发展,要坚持把高等教育的发展与速度、质量、结构和人才效益紧密结合起来,走内涵式、集约型发展道路。高等院校办学要坚

5、持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线,面向新农村建设。当前,农村的高等教育入学率最低。由于农村高中毕业生的升学率总体上远远低于城市,加之长年累积,致使农村许多的初中生不能接受高中教育,高中毕业生不能够接受高等教育。高等院校要积极开发农村的人力资源,拓展农村教育发展的空间,要敞开大门,积极吸纳农村高中毕业生接受高等教育,为加快城市化、新农村建设进程培养高素质人才,努力使教育改革与发展所取得的成果进一步惠及到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二)必须千方百计地加快高等教育的发展速度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对高素质的大中专毕业生需求量非常大。近几

6、年来,“百万年薪聘高级技工”,高薪聘请高层次的研发人员,全国绝大多数农村还在为实现“一村一名大学生”的目标而努力奋斗着等等,这都在表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还在不断增加。从大学毕业生仅占我国劳动力 5%的比例,以及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未来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来看,在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在时代发展要求尽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背景下,教育部门培养更多的大学生显然是符合我国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的。每年几百万大学毕业生对于快速发展的中国而言,并不存在过剩的问题。实际上,我国大学生人数不是多了,而是少了4 。据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5年第四季度部分城市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分析”表明,

7、全国 116个城市求人倍率均大于 1,为 1.06,特别是高级工、高级技师和高级工程师等人才,其求人倍率分别高达2.34、2.25、2 5。目前,发达国家的技工初、中、高级之比为 15:50:35,而我国则是初级技工占绝对比例,高级技工则比例较小或者不成比例,这也是导致我国产品的科技含量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6。这正印证了我国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还不发达的现状。由此可见,高等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薄弱环节,但培养体系不完善,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严重脱节,评价、激励、保障机制不健全,发展不平衡,投入不足,办学条件比较差,办学机制以及人才培养的规模、结构、质量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

8、发展需要的问题非常突出。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在进一步加快高等教育发展的基础上,继续加大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力度,坚持 “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切实树立和落实好科学发展观,加快人力资源开发步伐,坚定不移地走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办学路子,努力实现高等教育的又好又快发展。坚持进一步建立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高等教育机制,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的需要;牢固树立起质量意识、市场意识、创新意识和国际意识;坚持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的道路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探究能力、创造能力、操作能力,拓宽专业、整合课程、改革培养模

9、式,重视评估与反馈、建立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等作为高等教育发展最主要的任务,努力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高等教育体系。要继续完善“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的多元办学格局和“在国务院领导下,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进一步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普遍较好地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确保高等教育质量和效益都得到明显提高。(三)必须着力解决受教育者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一是要千方百计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就业是民生之本,高等教育要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面向生产服务第一线,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本着灵活设置、宽窄并存的原则

10、,紧密结合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推进专业结构调整,科学合理地调整和设置专业,积极改造传统专业、大力发展紧缺专业,努力做到根据市场需要设置专业。随着我国“走出去”战略的大力实施,高等教育的发展不仅要瞄准国内就业市场,还要坚持面向全球培养国际市场短缺的实用型人才,提高我国人力资源在国际市场上的就业竞争力。二是要千方百计地提高毕业生实现自身价值的能力。高等院校要抓住机遇,培养出社会亟需的高素质人才,学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价值就都能够得到体现,也就能够使三者都能享受到教育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经济发展的成果。三是要认真解决“上学难”的问题。真正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绝大多数高中毕业生接受高等教育难的问题

11、,确保教育公平,必须大力推进义务高等教育。任何使寒门学子不能顺利入学、安心就学的障碍都是与“以人为本”精神背道而驰的。在目前农村还有许多人不富裕的情况下,义务高等教育是保障弱势群体子女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最后一道保障线。构建和谐新农村,必须实行义务高等教育制度,彻底解决弱势群体受教育者的后顾之忧。改革高等教育的招生体制,不搞“一考定终生”,实行多种途径灵活入学制度,最大限度地满足受教育者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要疏通非普通高等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接轨的途径,为有志者、有深造潜力者预留发展空间。对在实践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有重要发明的、有志于从事某一方面科学研究的高职、专科毕业生,均可实行申请制直接进入普

12、通高等院校本科段就读,或直接参加专业硕士学位的入学考试。二、调整发展思路:促进高等教育更加注重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一)必须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现实需要。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互为前提、相互促进,社会发展为人的发展提供条件,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7。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的发展;人的发展也离不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发展正好是人与社会发展之间的“推进器”,教育的发展既能够有力地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也能够同时有力地推进社会的发展。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就曾指出:“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式,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

13、方法。8”因此,实现人全面发展,发展教育事业是关键之关键。而“人的现代化与教育水平有直接的关系,受教育程度越高,人的现代化程度也就越高,但它的前提条件是这种教育必须是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现代教育。9”我国总人口在 2010年将达到 14亿人,2020年将达到 15亿人,2030-2035年达到 16亿人。如果没有发达的高等教育作支撑,没有大批的高素质劳动者作支撑,就不可能实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小康、建设新农村等目标就难以实现。没有发达的高等教育支撑,就难以长远充分有效地解决数以亿计适龄青年的就业问题,构建和谐社会将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二)必须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

14、展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人文素质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努力培养更多有理想、有信念、有道德、有情操、有法制意识的创新型人才,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现实需要。高等院校的毕业生是我国高素质人才的摇篮,必须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把“立德树人”作为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之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又“红”又“专”的高素质人才。必须在以研发能力、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学体系基础上,坚持把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素质教育与学生职业道德、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培养都摆到同样重要的位置上来,要特别重视推进职业道德教育,真正培养出一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

15、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经济社会发展中,越是重要的人才,思想政治素质越要高,否则,就有可能成为影响和谐社会建设的“危险品”。“高素质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10 高等院校的毕业生主要是到经济建设的第一线工作,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接触最密切、联系最广泛。因此,高等院校要更加重视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着力培养学生敬业爱岗、乐于奉献、安心基层、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帮助学生树立起社会责任感。高等院校要重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认真解决好由于人文教育薄弱,学生中“文化贫血”的问题,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实基础。“伟

16、大的理念培养伟大的人”;“怀疑的自由是创造的第一步。没有人文教育,很难进行建设性的怀疑。”11 重视人文修养的教育,引导学生懂得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与人相处;培养学生的分析与判断能力、创造能力、审美能力、组织能力、表达能力、沟通与交流能力,是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提高大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教学实践中,要重视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有机融合。现代经济社会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除其本身的技术问题外,还要大量涉及与之相关的历史、文学、美学、艺术、经济、法律、心理学和管理等人文社科领域的内容,并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所以,高等教育既要提高学生的从业能力,又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

17、展落实到高等教育的全过程中,努力做到通过发展高质量的高等教育,提高学生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创造精神财富的能力、审美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等,来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进而实现全社会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普遍提高,最终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全面发展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三)必须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确保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根本手段教学与科研并重是提高教育竞争力的关键,是世界各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策略。研究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在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方面居于核心地位。没有科研就没有创新的高等教育,也就不能够培养出创造型的人才。教师队伍的质量决定着高

18、等教育的质量。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师资队伍的现状不容乐观,主要是拔尖创新人才特别是世界顶尖级人才比较匮乏;而相当一部分高校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却不研究教育教学的对象和内容、理论和技术等问题,只满足于当教书匠,擅长于照本宣科,沉湎于学生的考分中,不重视学生创造意识、精神和能力的培养,制约了高等教育发展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局面的形成;大部分高等学校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还没有形成既出成果又出人才的局面,也导致相当数量的高校教师科研能力和执教能力等长期难以提高12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发展人民群众满意的高等教育,使高等教育的作用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各个环节都得到充分发挥,最核心的问题是要坚持不

19、断地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从高等教育的规律和特点看,教师不仅要完成课堂理论教学,而且要用较多的时间带学生进行实验、实训教学,要更多地进行“手把手”地言传身教,教师的品行、知识、能力及各方面的素质对学生的影响最直接、最深刻。通过大力实施“高校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工程”,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高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优先发展、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关键性工程。当前,要积极构建开放的高等院校教师教育体系,开辟多种教师培养的途径,培养大批高等教育亟需的骨干教师。要下决心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高等院校是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技能创新的摇篮,是科教兴国的强大生力军,其根本任务是

20、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创业能力、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要积极实施 “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科研育人”战略,确立教育教学与科研并举的指导思想。科学研究要坚持既出成果,又出人才的发展目标,既要促进技术进步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又要推动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教师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要坚持依法推动教师开展科研工作,把科研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工作放在首位12。三、改革发展体制:促进高等教育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劲推动力(一)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高等教育发展的全局要坚持以创新求发展,谋划高等教育改革的新突破。坚持“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方针,继续完善“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

21、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的多元办学格局和“在国务院领导下,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实现由片面追求数量增长向适应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转变。要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当代社会,大学担负着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实现高等教育的新跨越,将会取决于科技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的跨越。世界一流和高水平大学是在为现代化建设的服务过程中成长起来的,是要靠为社会作出巨大贡献的成就中逐步实现的。因此,高等教育实现快速发展,必须积极推进体制改革,加快转变办学方式,主动适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农村劳动力转移、

22、提高劳动者素质,特别是职业能力服务的需要;大力实施国家高素质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加快生产、服务一线亟需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特别是现代制造业、服务业紧缺的高技能专门人才的培养;高等院校要主动根据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需要,制订地方和行业高素质人才培养规划;大力实施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促进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和农民脱贫致富,提高进城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帮助他们在城镇稳定就业;要积极建立高等教育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和衔接的“立交桥”,使高等教育成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建立。政府人事、劳动、教育、科技等行政主管部门要建立健全高素质人才培养机制,进一步完善有关高素质人才培养培训与扶持其

23、成长的政策措施,特别是要尽快完善高素质人才的遴选、考核评价、使用、激励、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改善高素质人才成长环境、就业导向等政策措施,支持高等院校加快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支持用人单位为高校毕业生尽快成长为高素质人才创设良好的发展环境,鼓励高校毕业生积极投身于经济社会建设的第一线,使自身得到全方位的锻炼,使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全面发展,在实践中锻炼成长为经得住实践检验的高素质人才。(二)必须切实推动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的改革创新高等教育实现科学发展,要坚持从以下三个方面实现创新:一是人才制度和政策的创新。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要实现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最根本的是抓人才。在人才竞争上,短期内我国绝大多数的

24、高等院校仍然处于劣势,这就要求高校要有新的思路和举措,真正培养、留住、吸引一批拔尖人才 使高等学校成为汇聚拔尖人才的中心。改革人事制度和分配政策,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是人才强校的根本。要为汇聚人才创造有利条件,提高高校的人才竞争力。二是基层学术组织的结构性改革。高水平大学必须承担起教学和科研两个中心的任务。但是,总的来看,科研这个中心还没有真正确立起来。只有把科研提高到世界水平,才能真正吸引优秀人才,培养优秀人才,才能真正推进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要坚持院系管教学、所室管科研,在院系的体制之外建设一批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平台,进一步形成更大规模的科研组织模式,坚持产学研结合,高校、研究

25、机构和企业共同建立科技创新和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三是研究生教育的改革。研究生教育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是科技创新的重要生力军,研究生教育的水平是评价高水平大学的关键指标。要以科研项目和科研团队为基础,把研究生组织到科研活动中,并充分挖掘他们的创新潜力;改进研究生教师指导制度,由那些具备科研能力的教师和团队承担主要的培养任务;以科研经费作为研究生培养经费的主要来源,三助(助教、助研、助管)特别是助研应该成为研究生学习生活费用的主要来源。(三)必须坚持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建立健全有利于高素质人才成长的考核、评价和扶持机制要在改革传统的教育评价机制的基础上,积极探索高素质人才多元评价机制,重视建

26、立以能力为导向的职业技能鉴定制度,加快建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水平的高素质人才评价体系,努力健全和完善促进高素质人才成长的考核评价制度,取消年龄、资历、身份和比例限制;结合生产和服务岗位要求,强化标准,健全程序,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完善符合高素质人才特点的业绩考核内容和评价方式,逐步完善社会化职业技能鉴定、企业技能人才评价、院校职业资格认证和专项职业能力考核的实施办法。要坚持依托具备条件的大型企业,逐步开展高素质人才评价改革的试点工作。加强高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重视实践和实训环节教学,继续实施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计划,各高等院校要在重点专业

27、领域建成一批专业门类齐全、装备水平较高、优质资源共享的教育实训基地。建立中央和省市区级财政职业教育专项资金,以奖励等方式支持市场需求大、机制灵活、效益突出的实训基地建设。要在高校同步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大力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对取得高校学历证书的毕业生,参加与所学专业相关的中高级职业技能鉴定时,免除理论考核,操作技能考核合格者可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推行专项职业能力考核制度,为劳动者提供专项职业能力公共认证服务。对在技能岗位工作并掌握高超技能、作出过重大贡献的骨干高素质人才,要突破工作年限和职业资格等级的限制,破格推荐中、高级技术资格的

28、考评。要逐步提高生产服务一线技能人才、特别是高素质人才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实行优秀技能人才特殊奖励政策和激励办法。积极开发与高素质人才评价要求相适应的课程标准。选择部分职业院校进行预备技师考核试点,取得预备技师资格的毕业生在相应职业岗位工作满两年后,经单位认可,可申报参加技师考评。重视建立行业自律机制,遏制高素质人才考评中的不正之风。高等院校对具有创新思想、创新能力的拔尖高素质人才(包括教师和学生)的成长要给予特殊的超常规支持。要积极利用多种措施扶植拔尖的高素质人才快速成长,要大幅度地缩短拔尖高素质人才从“闪光思想”到创新技术的实现路径。高校要努力为他们提供“梯队架构的助手平台,为创新型科技

29、领军人才配套相应的创新团队;保障服务平台,提供优良的物业服务和重大技术装备及高档仪器仪表共享服务;创业咨询平台,提供政策、法律、产业与市场信息和公共关系等必需的服务;资本服务平台,管理国家投入、吸引社会资金、连接风险投资等资金和资本运作层面的服务;评估和评价管理平台,对创新技术活动提供科学的评估管理与决策机制” 13 ,为拔尖高素质人才快速成长构建 “绿色通道”,为他们的成长创造宽松、优良的发展环境。当前,正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黄金时期,但高等院校仍然要居安思危,历史、辩证地看待当前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既要充分肯定改革开放30年来发展模式合理的方面,又要看到这种发展模式在新形势下暴露出来的缺

30、陷;既要看到一些问题的存在具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又要增强解决这些问题的紧迫感,切实提高高等教育不断创新发展模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不断创新发展模式,切实把握好“转”的尺度,切实落实好“转”的举措,认真营造好“转”的环境。不断提高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提高优质教育资源配置能力,提高为推进高等教育发展服务的水平,推动高等教育实现又好又快地发展。注释:1中新网.中国高等教育质量还不能完全适应发展需要EB/OL.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N.人民日报,2006-03-17.3陈国良,等.战略目标:实现教育的“三步跨越”和人力资源的“两次提升”EB/OL./aboutg

31、an-su/ziliao/gqbgk/200309/282457.htm.4郑功成.中国的大学生不是多了而是少了N.人民日报, 2007-01-10.5夏建国.技术人才缺失背后的教育失衡N.文汇报,2006-12-26.6陈树生.高等教育期待培养模式改革N.光明日报,2007-04-11.7湖北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立足以人为本推动发展N.人民日报,2006-12-20.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30 9吴岩.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定位中的几个问题J.民办教育参考,2004,(3).10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素质人才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 2006-06-12.11薛涌.伟大的理念培养伟大的人人文学科的价值J.中外书摘,2007,(1).12顾华详.我国研究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研究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02,(1).13邬江兴.完善创新生态链,培育创新型科技人才N.光明日报,2006-12-28.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