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通用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作业及讲义: 专题五 生态讲义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77594981 上传时间:2022-04-20 格式:DOC 页数:51 大小:3.20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全国通用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作业及讲义: 专题五 生态讲义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全国通用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作业及讲义: 专题五 生态讲义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全国通用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作业及讲义: 专题五 生态讲义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资源描述:

《全国通用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作业及讲义: 专题五 生态讲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通用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作业及讲义: 专题五 生态讲义(51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专题五 生态第课时基础自查学生为主体抓牢主干,以不变应万变种群1理清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填图)2辨析种群增长的两类曲线(1)曲线分析:(填表)项目“S”型曲线“J”型曲线前提条件环境资源有限环境资源无限曲线模型种群增长率曲线种群增长速率曲线有无K值有K值无K值(2)“S”型曲线的解读和分析:三图对比分析解读:t1之前,种群数量小于K/2,由于资源和空间相对充裕,种群数量增长较快,当种群数量为K/2时,出生率远大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达到最大值。t1t2,由于资源和空间有限,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加,种群增长速率下降。t2时,种群数量达到K值,此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增

2、长速率为0。(3)种群增长“S”型曲线中K/2的应用:资源开发与利用:维持被开发和利用资源的种群数量在K/2处,既有较大收获量,又可保持种群高速增长,不影响种群再生。有害生物防治:及时控制种群数量,严防达到K/2处(若达到K/2处,可导致该有害生物成灾)。(1)可以使用血细胞计数板直接计数蛙卵的密度()(2016江苏卷,T10改编)(2)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应设空白对照排除无关变量干扰(2015四川卷,T3C)()(3)五点取样法适合调查灌木类行道树上蜘蛛的种群密度(2015江苏卷,T9A)()(4)一片草地上的所有灰喜鹊是一个灰喜鹊种群()(2014江苏卷,T5A)(5)若通过调控环境条

3、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更高(2013浙江卷,T4C)()(6)样方法取样时应根据地段的形状确定取样方法()1下列有关种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性别比例对种群密度有一定影响B各个年龄段人数相等的人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C出生率或死亡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D迁入率和迁出率可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解析:选A种群的性别比例是指种群内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它对种群密度有一定的影响。稳定型种群各个年龄段的个体数量适宜,而不是绝对相等;只要种群数量能维持相对稳定,其年龄组成就属于稳定型。出生率或死亡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出生率、死亡率

4、以及迁入率、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密度变化的直接因素。2有一位生物学家于1980年在一座小山上调查发现该处有700株白皮松,但到1990年再去调查时发现白皮松种群数量因死亡而减少了200株。这不能说明()A种群中的个体数量是随时间而变化的B此处白皮松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为500株C.白皮松种群在调查期间的死亡率是28.6%D1980年时白皮松种群的年龄组成可能是衰退型解析:选B10年间白皮松种群数量发生了变化,说明种群中的个体数量是随时间而变化的;根据题干信息不能确定此处白皮松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为500株;白皮松种群在调查期间的死亡率是200/700100%28.6%;10年间白皮松种群数量减少了200株

5、,说明1980年时白皮松种群的年龄组成可能是衰退型。3如图表示某种大型鸟类迁入某岛屿后一段时间内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第4年比第5年的种群密度大B第1年至第7年该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C第5年至第6年,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D气候的改变和传染病的发生会改变图中数据的大小解析:选D由于第4年至第5年增长速率大于0,故第4年比第5年的种群密度小;第1年至第7年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小,所以第1年至第7年该种群数量不呈“J”型增长;第5年至第6年,种群增长速率仍然大于0,所以出生率大于死亡率;食物、天敌、气候、传染病等都会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群落的结构与演替1辨析群落的四

6、种关系、三种曲线和两种结构(填空)(1)四种种间关系图示:写出A、B、C、D四幅图中a与b的种间关系:A互利共生,B寄生,C竞争,D捕食。(2)三种种间关系曲线:写出图13表示的种间关系:图1:互利共生,图2:捕食,图3:竞争。(3)群落的两种结构比较:垂直结构水平结构现象分层现象常呈镶嵌分布决定因素植物:阳光动物: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环境因素:地形变化、土壤湿度、盐碱度的差异及光照强度不同生物因素:生物自身生长特点不同,以及人和动物的影响2比较群落演替的两种类型(填空)类型内容初生演替次生演替起点原先从没有过植被的环境或曾经有过但被彻底消灭了的环境虽失去了原有植被,但仍保留了原有土壤条件及植物

7、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时间经历的时间长经历的时间短速率缓慢较快影响因素自然因素人类活动较为关键实例裸岩上的演替弃耕农田上的演替(1)森林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没有明显的分层现象()(2015海南卷,T22B)(2)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2015江苏卷,T5D)()(3)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4)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变化()(5)海岛旅游可能使岛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进行()1科研人员对一块小麦坡地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随机扫取小麦田的表层土样,可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类群丰富度B调查小麦田

8、中跳蝻的种群密度应该采用标志重捕法C调查小麦田内物种的丰富度,属于群落水平上的研究工作D小麦长势一致的农田,其生物群落不存在垂直结构解析:选C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类群丰富度时,要采集小麦田表层及以下的土样;跳蝻的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调查小麦田中跳蝻的种群密度应该采用样方法;调查小麦田内物种的丰富度,属于群落水平上的研究工作;小麦田中小麦虽然长势一致,但其他生物会分布在不同的高度,存在垂直结构。2一块麦田弃耕多年后形成了灌木丛。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上述演替过程属于次生演替,最终不一定能演替为森林B麦田中植物没有垂直结构,灌木丛中动物没有水平结构C灌木丛中物种丰富度常高于麦田,且这两个群落

9、中可能存在相同的生物D麦田中小麦与某种杂草为竞争关系,灌木丛中蛇与青蛙存在捕食关系解析:选B麦田弃耕多年后形成了灌木丛是次生演替,最终不一定能演替为森林。麦田和灌木丛中生物群落都具有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灌木丛中生物种类常多于麦田,故物种丰富度常高于麦田;在群落演替过程中,农田中的有些生物也可以在灌木丛中继续生活。麦田中小麦与某种杂草为竞争关系,灌木丛中蛇与青蛙存在捕食关系。3如图表示不同群落中生物种群的数量变化关系,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图甲可以表示草原上狮子和猎豹之间的关系B图乙可以表示白蚁和其肠道内的鞭毛虫的关系C图丙的三个种群一定形成一条食物链D甲、乙两图都表示生物种间的竞争关系 解析:

10、选D据图分析可知,图甲、乙、丙分别表示竞争、竞争和捕食关系。草原上狮子和猎豹是实力相当的竞争关系,而不是“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白蚁以木材为食,但是它本身不能消化纤维素,必须依靠肠道内鞭毛虫分泌的消化纤维素的酶才能将纤维素分解,分解后的产物供双方利用,故白蚁和其肠道内的鞭毛虫是互利共生关系。图丙的三个种群可能是三个动物种群,而食物链中必须有生产者。甲、乙两图都表示生物种间的竞争关系。4“烧芭”(焚烧芭蕉树)是一种传统的农耕文化,在巴西等热带国家盛行,火山喷发是一种自然现象,喷出的岩浆所到之处寸草不生,甲地发生过“烧芭”现象,乙地发生过火山喷发现象,之后两地均发生了群落的自然演替。下列关于甲、乙

11、两地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地和乙地两个位置发生的自然演替类型相同B人为的干扰也不能使甲地恢复到焚烧前的地貌C苔藓会比地衣更早地出现在乙地的火山岩之上D随时间推移甲、乙两地生物多样性都逐渐增多解析:选D甲地进行的是次生演替,乙地进行的是初生演替,两地演替类型不同;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人为的干扰可使甲地恢复到焚烧前的地貌;裸岩上群落的演替过程中先驱物种是地衣,地衣分泌有机酸可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并积累有机物,这为其他生物的生长提供了条件;演替的趋势是生物数量越来越多,种类越来越丰富,群落的结构也越来越复杂,稳定性增强。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1理清生

12、态系统中三大类生物成分的作用(1)生产者:可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是自养生物,是生态系统的基石。(2)消费者: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3)分解者:可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是物质循环的关键环节。2图解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1)输入某一级消费者的能量是同化量还是摄入量,要看该消费者是否有“”指向粪便。如图甲中箭头指的是摄入量,因为有箭头。没有箭头时,代表的是同化量。(2)综合甲、乙两图可知,从某一营养级发出的箭头可以是四个,也可以是五个。图甲中代表的能量(摄入量)现存的兔子,可见图甲中“隐藏”了一个箭头。图乙中W1为该营养级同化的能量,等于A1B1C1D1(B1为现存的量)。(3)某营养级同

13、化的能量,有两种分法:a分为“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的(图乙中的A1)”和“用于其生长、发育和繁殖的(B1C1D1,即图乙中的阴影部分)”,而后一部分能量包括现存的生物体B1、流向分解者的C1、流向下一营养级的D1。b分为“未被利用的(图乙中的B1)”和“被利用的(A1C1D1)”两部分。(4)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3理解碳循环及其过程(填空)(1)碳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2)碳返回无机环境的途径: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实质是呼吸作用)。化石燃料的燃烧。4把握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及作用(填空)(1)食物链各营养级中10%20

14、%的能量会被分解者利用(2014江苏卷,T10C)()(2)防治稻田害虫,可提高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2013四川卷,T6B)()(3)土壤微生物可作为生态系统的分解者,而硝化细菌是异养生物,因而不属于生产者()(4)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2014江苏卷,T10D)()(5)变色龙变化体色,主要是向同类传递行为信息()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A一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只能处于一个营养级B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共同构成生物群落C消费者的存在,能够加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D寄生动物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分解者解析:选C一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可以处于

15、不同的营养级;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共同构成生物群落;寄生动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2水稻农田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有水稻、杂草、食草昆虫、食虫鸟、细菌和真菌等。如图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模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图中“能量输入”的总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B“能量散失”主要是指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通过呼吸作用散失的热能C细菌和真菌位于该农田能量金字塔的最底层D图中的“营养级”包括三个,食虫鸟所含有的能量最少解析:选C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图中“能量散失”主要是指各种生物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大多数细菌和真菌属于分解者,而能量金字塔中不存在分解者所含的能量

16、;该生态系统包括三个营养级,处于第一营养级的生物为水稻、杂草,处于第二营养级的生物为食草昆虫,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为食虫鸟,根据能量流动的特点,食虫鸟所含有的能量最少。3如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循环过程,其中甲、乙、丙表示生态系统的不同成分。下列有关该图的分析正确的是()A图中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是甲乙丙B碳从生物群落进入无机环境的途径是C碳循环具有全球性,磷循环不具有全球性D提高过程有利于维持大气中的碳、氧平衡解析:选B从图中看出,甲为分解者,分解者不参与构成食物链,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是乙丙;碳从生物群落进入无机环境的途径是生产者的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呼吸作用和消费者的呼吸作用;碳循环具有全球性,磷循

17、环也具有全球性;提高过程使氧气消耗加大,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多,不利于维持大气中的碳、氧平衡。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A物种甲捕食物种乙,甲与乙之间可以相互传递信息B有些植物,如莴苣、烟草的种子必须接受一定的信息素才能萌发C蚊子飞翔时发出的声音属于行为信息D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只能来自群落内的各种生物解析:选A捕食者和被捕食者之间可以相互传递信息;有些植物,如莴苣、烟草的种子必须接受某种波长的光才能萌发,这是物理信息的应用,而信息素是指能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蚊子飞翔时发出的声音属于物理信息;物理信息的来源可以是无机环境,也可以是生物。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环境保护1理解生态系统的自

18、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能保持动态平衡,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其基础是负反馈调节。(1)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稀少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弱。(2)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繁多营养结构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强。2理解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填空)3关注生物多样性的“三、三、四”三个层次基因多样性(同物种内)、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三种价值直接价值:工业原料、药用、食用、文学艺术创作、旅游观赏、科学研究间接价值:防风固沙、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潜在价值:目前尚不清楚的价值四类保护就地保护、易地保护、生物技术保护、法制保护(1)就生态系统结构而言,生态瓶的稳定性取决于物种数(2015

19、江苏卷,T9C)()(2)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针叶林遭到严重破坏时,往往不易在短时间内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原因是其自我调节能力丧失了(2013海南卷,T29改编)()(3)害虫数量对其天敌鸟类数量的影响一定存在反馈调节(2014广东卷,T2改编)()(4)栖息地破碎化造成小种群有利于维持生物多样性()(2012江苏卷,T24B)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叙述,错误的是()A在森林中,当害虫增加时食虫鸟也会增多,这样害虫种群的增长就受到抑制,这属于生物群落内的反馈调节B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C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不存在负反馈调节D生态系统的自我

20、调节能力不是无限的,当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会迅速丧失解析:选C负反馈调节既存在于群落内部,也存在于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2.如图为某一生态系统稳定性图解,对此错误的解释是()Aa为抵抗力稳定性,b为恢复力稳定性Ba为恢复力稳定性,b为抵抗力稳定性C恢复力稳定性与营养结构呈反相关D一般情况,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呈反相关解析:选B营养结构复杂程度高表明物种丰富,动植物种类多,受到外界干扰时自我调节能力大,抵御外界的能力强,故a为抵抗力稳定性,且一旦被破坏,恢复原来状态的难度较大,b为恢复力稳定性。3为修复长期使用农药导致有机物污染的农田,向土壤中投放由多

21、种微生物组成的复合菌剂。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A加入菌剂可增加土壤中的物种多样性,提高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B该菌剂减少了残留农药进入农作物,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土壤中的物质循环C土壤有毒物质的减少有利于增加农田动物的种类,降低害虫的优势度D农药降解菌具有分解农药的特殊代谢途径,体现了基因多样性的应用价值解析:选B复合菌剂中含多种微生物,可增加土壤中的物种多样性,提高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该菌剂中的微生物能降解农药,减少了残留农药进入农作物,农药被降解产生的无机物可进入农作物进行物质循环;土壤中有毒物质减少,则农田动物的种类增加,不同种动物之间的竞争增强,故害虫的数量会减少,导致其优势度降低;农

22、药降解菌具有分解农药的特殊代谢途径,细胞代谢需要基因控制合成的酶的催化,体现了基因多样性的应用价值。4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的叙述,正确的是()A使用秸秆种植蘑菇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B生物多样性锐减不属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C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有效措施是易地保护D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关键是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解析:选D使用秸秆种植蘑菇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这是利用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生物多样性锐减属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之一;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有效措施是就地保护;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关键是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课时作业 基础练,基稳才能楼高 一、选择

23、题1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A种群基因库中基因频率发生改变说明种群已进化成新物种B调查农田作物植株上蚜虫的种群密度时宜采用标志重捕法C呈“S”型增长的种群中,当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时种群数量已达到环境容纳量D迁出率大于迁入率的种群,其种群密度也可能增大解析:选D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出现生殖隔离;蚜虫个体太小,不宜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时种群数量只是环境容纳量的一半;种群密度直接受出生率、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的调节,因此迁出率大于迁入率的种群,其种群密度也可能增大。2如图表示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甲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乙为迁入率和迁出率B丙为性别

24、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种群密度C丁为年龄组成,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影响种群密度D种群特征包括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解析:选D图中甲为出生率和迁入率,乙为死亡率和迁出率,丙为性别比例,丁为年龄组成;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数量变化;年龄组成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从而影响种群密度;种群特征包括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3如图表示在一段时间内某农田中田鼠种群增长速率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t2时该农田中的田鼠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Bt1、t3时田鼠种群的年龄组成分别为增长型和衰退型C这段时间内该农田中田鼠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Dt3时开始进行田鼠防治的效果好于t1时进行防治的效

25、果解析:选C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t2时田鼠种群增长速率最大,达到环境容纳量的一半;由题图可知,t1、t3时田鼠种群增长速率都大于0,故t1、t3时田鼠种群的年龄组成均为增长型;这段时间内该农田中田鼠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变小,最终增长速率为0,因此田鼠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应在田鼠种群增长速率达到最大之前进行防治,t3开始进行田鼠防治太晚,最好在t1之前进行防治。4如图为某生态系统中具有相互关系的甲、乙两种动物个体数量变化曲线,有关分析正确的是()A甲、乙两种动物之间为捕食关系,即乙捕食甲B若乙种群数量减少,则甲种群的数量将持续增多C甲物种

26、基因的突变必然导致乙物种基因的突变,反之亦然D甲、乙个体数的长期稳定说明两个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改变解析:选A从曲线可看出,乙曲线随着甲曲线的变化而变化,二者表现出捕食关系;若乙种群数量减少,则甲种群的数量表现为先增多,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基因突变是由个体的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同物种间的基因突变没有必然联系;甲、乙个体数长期稳定,但两个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一定没有改变。5下图是研究人员为净化水质在湖边建立的人工湿地,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种植的各种植物体现了湿地群落的垂直结构B人类的活动改变了湿地的群落演替方向和速度C人工湿地能调节气候属于直接价值D各种植物分布区域不同不存在竞争关系解析

27、:选B图中人工种植的几种水生植物分布在不同的区域,因此体现的是湿地群落的水平结构;人工湿地能调节气候属于间接价值;各种植物都消耗水中无机盐等营养物质,故存在竞争关系。6下列有关实验的内容正确的一组是()选项实验名称相关操作A调查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先盖上盖玻片,再将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B调查某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选取该植物数目适中的若干样方,统计种群密度C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用目测估计法直接数出样地中各种群的个体数目D设计并制作小生态瓶将少量多种生物放入密闭的广口瓶中,放在强光下解析:选A调查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时,先盖上盖玻片,再将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其自行渗入;调查某双子

28、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时,随机选取相同大小的样方,统计种群密度;目测估计法是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的多少;在制作小生态瓶时,将少量多种生物放入密闭的广口瓶中,并将其置于光线良好的地方,要避免阳光直接照射。7如图为某温带草原食物网简图,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食物网中最长的食物链有五个营养级B鸟与蜘蛛的种间关系为捕食和竞争C一只狐捕食一只兔后,兔同化的能量最多有20%流入狐体内D图示中的全部生物共同构成一个生物群落解析:选B该食物网中最长的食物链是草昆虫蜘蛛蛙蛇鹰,共六个营养级;鸟与蜘蛛之间存在捕食和竞争的关系;能量传递效率是指一个营养级被下一营养级各种群同化的能量之和占

29、该营养级各种群同化能量的比值,而不是指相邻营养级的两个生物个体同化能量的比值;图示中的全部生物不能构成一个生物群落,因为缺少分解者。8.如图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能量流动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流入该草原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B食草动物粪便中的能量属于食草动物流向分解者的能量C小型食肉动物同化的能量不是流向大型食肉动物就是流向分解者D若大型食肉动物的数量减少,则食草动物的数量就会增多解析:选A流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食草动物粪便中的能量属于生产者同化量的一部分。小型食肉动物同化的能量最终有三个去向:一部分流向下一营养级,一部分流向分解者,一部分在自身

30、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大型食肉动物数量减少,小型食肉动物数量就会增加,而小型食肉动物数量的增加,会捕食更多的食草动物,导致食草动物数量减少。9.如图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图中甲、乙、丙代表生态系统成分,数字表示碳的流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生产者和乙构成食物链或食物网B为CO2形式,为有机物形式C之和等于生产者同化的碳的总量D经流向乙的碳全部储存于乙体内的有机物中解析:选A据图分析,甲表示大气中的CO2库,乙表示消费者,丙表示分解者,所以生产者和乙构成食物链或食物网。表示光合作用,表示呼吸作用,表示分解者的分解作用,表示消费者的呼吸作用,这些过程的碳元素为CO2形式;表示捕食关系

31、,表示生产者的碳元素以残枝败叶形式流向分解者,表示消费者的碳元素以遗体粪便形式流向分解者,这些过程的碳元素都是为有机物形式。生产者同化的碳的总量为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即的总量,由于碳大部分通过呼吸作用以CO2形式散失,所以之和小于生产者同化的碳的总量。经流向乙的碳大部分通过呼吸作用以CO2形式散失,少量的碳元素储存于乙体内的有机物中。10蟑螂可以传播多种病菌。研究人员人工合成出雌蟑螂吸引雄蟑螂的性外激素成分,然后把这种人工合成的性外激素浸入纸中,放在距雄蟑螂55 cm的位置,结果在 1 min内有60%的雄蟑螂被这种激素所吸引。研究人员还在猪圈里放置了千分之一克这种性外激素,结果一个晚上

32、诱捕了30只雄蟑螂。以上材料不能说明()A蟑螂的性外激素由雌蟑螂分泌,具有挥发性B蟑螂的性外激素是一种信息素C信息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D信息传递能在种群的繁衍过程中起作用解析:选C由题干可知蟑螂的性外激素由雌蟑螂分泌,具有挥发性,可以吸引雄蟑螂,属于一种化学信息,这对于蟑螂种群的繁殖是有利的。但是该激素对于其他生物是没有作用的,不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11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说法,正确的是()A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比草原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高B人造单纯林易受到破坏的主要原因是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弱C如果生态系统受到外来干扰,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会被破坏D

33、只要增加生态系统物种种类,就能维持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状态解析:选B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比草原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低;人造单纯林易受到破坏的主要原因是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弱;在一定限度内,生态系统受到外来干扰,可以靠自身的调节能力,维持其相对稳定性;适当增加生态系统物种种类,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状态,但引种不当可能会使生态维持稳定性的能力降低。12在一些富营养化的水体中,有些蓝藻常于夏季大量繁殖,并在水面形成一层蓝绿色且有恶臭味的浮沫,称为“水华”。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水华严重时,往往会引起沉水植物因缺乏光照和氧气而死亡B人工生物浮床能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这体现了生物多

34、样性的直接价值C为防止水华,可以选择种植能富集N和P的植物D种植挺水植物并投放鲢鱼、草鱼等植食性鱼类,可在一定程度上修复发生水华的生态系统解析:选B水华严重时,沉水植物会因缺乏光照和氧气而大量死亡。人工生物浮床能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为了防止水华现象的出现,可选择种植能富集N、P的植物。在发生水华的水域内种植挺水植物并投放鲢鱼、草鱼等植食性鱼类,可以利用挺水植物和浮游藻类的竞争关系及鱼类和浮游藻类的捕食关系来制约浮游藻类的数量,这可在一定程度上修复发生水华的生态系统。二、非选择题13(2017天津高考)大兴安岭某林区发生中度火烧后,植被演替过程如图。据图回答:(1)该

35、火烧迹地上发生的是_演替。与相比,中群落对光的利用更充分,因其具有更复杂的_结构。(2)火烧15年后,草本、灌木丰富度的变化趋势均为_,主要原因是它们与乔木竞争时获得的_。(3)针叶林凋落物的氮磷分解速率较慢。火烧后若补栽乔木树种,最好种植_,以加快氮磷循环。(4)用样方法调查群落前,需通过逐步扩大面积统计物种数绘制“种面积”曲线,作为选取样方面积的依据。如图是该林区草本、灌木、乔木的相应曲线。据图分析,调查乔木应选取的最小样方面积是_。解析:(1)由图中信息可知,火灾后群落中迅速出现了多种草本植物和灌木,这说明大火后还保留原有土壤条件,甚至还可能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所以该火烧迹地上

36、发生的是次生演替。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有利于群落对光能的充分利用。(2)从图中可以看出,火烧15年后草本和灌木丰富度下降,到40年后基本保持相对稳定,主要原因是草本和灌木在与乔木的竞争中得到的光逐渐减少。(3)火烧后若补栽乔木树种,最好种植阔叶树,因为针叶树的凋落物不易被分解,物质循环速度慢,而由题知乔木中除了针叶树就是阔叶树,因此应该种植的是阔叶树。(4)据植被演替过程图可知,该林区物种数为草本灌木乔木,因此,坐标曲线中最下面的曲线为乔木对应的曲线,从该曲线可以看出,当样方面积为S3时乔木的物种数就达到最大,所以调查乔木应选取的最小样方面积为S3。答案:(1)次生垂直(2)下降后保持相对稳定

37、光逐渐减少(3)阔叶树(4)S314图1中A、B、C及对应面积代表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的三种生物成分及其在某一年同化的能量;图2表示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E表示牧草一年固定的太阳能总量,E1、E2、E3分别表示流入牲畜、昆虫、鼠的能量。请回答以下问题:(1)图1中A、B、C构成一个_,若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缺少_成分。对应于图1,图2中没有的生物成分是_。(2)图1中B的面积远远大于A与C的面积之和,是由于其所固定的能量大部分_。(3)草原上的牧草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不断地与牲畜、昆虫、鼠等生物进行着信息交流,其作用在于_,若牲畜、昆虫、鼠等生物全部迁走,则牧草的多样性会_。图乙中鹰和狐狸虽有捕食

38、关系,但二者却在草原上长期共存,不断发展,这种现象叫作_。(4)若图2中鹰食物有3/5来自鼠,1/5来自食虫鸟,1/5来自狐狸,则从理论上讲,鹰同化1 kJ能量,至少消耗牧草_ kJ。解析:(1)图1表示的是生态系统的三种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其中B同化的能量最多,所以B为生产者;C中又有多个营养级,所以C为消费者;A为分解者,三种成分可构成一个生物群落。生态系统的成分除包括三种生物成分外,还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图2所示的食物网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缺乏A(分解者)。(2)由于生产者固定的能量有很大比例以热能形式散失,所以图1中B的面积远远大于A与C的面积之和。(3)不同生物之间

39、进行的信息交流有利于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如果牲畜、昆虫、鼠等生物全部迁走,则牧草之间的竞争会异常激烈,最终导致牧草的多样性下降。从进化的角度分析,捕食者和被捕食者之间共同进化。(4)有1/5的能量来自牧草昆虫食虫鸟鹰,沿着这条食物链至少消耗牧草的能量1/5(20%)325(kJ);有3/5的能量来自牧草鼠鹰,沿着这条食物链至少消耗牧草的能量3/5(20%)215(kJ);有1/5的能量来自牧草鼠狐狸鹰,沿着这条食物链至少消耗牧草的能量1/5(20%)325(kJ),三部分相加等于65 kJ。答案:(1)生物群落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A分解者(2)以热能形式散失(通过呼吸作用消耗散

40、失)(3)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下降共同进化(4)65第课时高考研究教师为主导锁定高考范围,备考更高效图甲、乙分别是海洋鱼类大黄鱼种群增长速率曲线和某海域能量流动简图能量单位:J/(m2a);图丙表示某种群数量变化可能的几种情形,其中a点表示外界因素的变化。请回答下列问题:问题设计(1)根据图甲分析,要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捕捞后大黄鱼种群数量应处于b点。要估算大黄鱼种群密度常用标志重捕法,若标记个体更易于被捕食,则种群密度的估计值偏高(填“偏高”“偏低”或“不变”)。(2)海洋鱼类生活在不同的水层,这体现了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新建码头的桩柱表面很快被细菌附着,随后依次出现硅藻、藤

41、壶、牡蛎等,该过程称为(群落的)演替(或初生演替)。(3)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食物网)。(4)图乙A、B、C、D表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图中A和B(填字母)在碳循环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能量在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 20%。(5)若图示丙中物种为长江流域生态系统中的最高营养级生物之一的野生扬子鳄,当a点后的变化曲线为且种群数量为K2时,对该物种最有效的保护措施是就地保护。(6)若图示丙中种群为东亚飞蝗,应控制其种群数量为K2(填“K1”“K2”或“0”),有利于维持该地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干旱能抑制造成蝗虫患病的一种丝状菌的生长,若a点变化为干

42、旱,则a点后蝗虫的变化曲线为,此时东亚飞蝗不断地聚集迁徙去追逐“绿色”,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功能。(7)海洋会受到石油、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污染。如果污染超过海洋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海洋生态系统就很难恢复到原来的状态。高考地位本专题在全国卷高考中会涉及12道考题,分值一般为10分左右高考题型选择题与非选择题均常呈现高考热点1以具体环境条件下生物数量变化为情境,考查种群的特征、种间关系、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及其变化规律2以某一时间段某一区域生物种群的变化为载体,考查群落演替的类型、演替过程等相关知识3结合具体的食物链和食物网,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过程和原理、信息传递

43、的种类和意义,以及相关原理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等方面入手考查生态系统的功能考点一种群的特征及数量变化1.(2017全国卷改编)假设某草原上散养的某种家畜种群呈S型增长,该种群的增长速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若要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家畜,则应在种群数量合适时开始捕获,下列四个种群数量中合适的是()A甲点对应的种群数量B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C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D丁点对应的种群数量解析:选D根据题图,种群数量约为最大种群数量的1/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种群有最大持续产量。与甲、乙、丙点相比,在丁点时捕获,捕获后使种群处于最大增长速率附近,能达到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家畜的目的。2(2016

44、全国卷)如果采用样方法调查某地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A计数甲地内蒲公英的总数,再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B计数所有样方内蒲公英总数,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C计算出每个样方中蒲公英的密度,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D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的总数,除以所有样方的面积之和,再乘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解析:选C利用样方法调查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应是计数每个样方内蒲公英总数,再除以每个样方的面积,获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再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种群密度的估计值。3(2017全国卷)某陆

45、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较少,若用样方法调查其密度,下列做法合理的是()A将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后再计数B进行随机取样,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C采用等距取样法,适当减少样方数量D采用五点取样法,适当缩小样方面积解析:选B根据题干信息“某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较少”,在用样方法调查时,选取的样方过小,可能导致收集到的数据较少,偶然性较大,因此需要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或者增加样方的数量,C、D项不合理,B项合理。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不需要对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A项不合理。4(2015全国卷)现有一未受人类干扰的自然湖泊,某研究小组考察了该湖泊中处于食物链最高营养级的某鱼种群的年龄组成,结果如下表。年

46、龄0123456789101112个体数92187121706962637264554239264注:表中“1”表示鱼的年龄大于等于1、小于2,其他以此类推。回答下列问题:(1)通常,种群的年龄结构(组成)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_。研究表明:该鱼在3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9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幼年、成年和老年3个年龄组个体数的比例为_,由此可推测该鱼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_。(2)如果要调查这一湖泊中该鱼的种群密度,常用的调查方法是标志重捕法。标志重捕法常用于调查_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3)在该湖泊中,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时,所具有的两个特点是_。解析:

47、(1)种群的年龄结构(组成)包括增长型、衰退型和稳定型三种类型。从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幼年个体数为92187121400(个),成年个体数为706962637264400(个),老年个体数为554239264400(个),所以三个年龄段的个体数比例为111,则该种群的年龄结构(组成)为稳定型,该鱼种群数量将保持相对稳定。(2)标志重捕法常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3)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和逐级递减的特点。答案:(1)增长型、衰退型、稳定型111保持稳定(2)活动能力(3)单向流动、逐级递减1区分种群“增长速率”、“增长率”与“值”(1)增长率(末数初数)/初数(

48、NtN0)/N0(无单位)。“J”型曲线增长率为恒定值,“S”型曲线增长率为“逐渐下降”。(2)增长速率(末数初数)/单位时间(NtN0)/t(有单位,如个/年)。“J”型曲线增长速率一直上升,也呈“J”型,“S”型曲线增长速率呈“钟型”。图示如下:(3)对“”的理解:“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NtN0t中,代表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而不是增长率。当1时,种群数量增大;当1时,种群数量保持稳定;当1时,种群数量减小。2明确调查数据统计中的“误差”(1)标志重捕法误差归纳:标志物易脱落:可导致重捕个体中带标记的个体数据偏小,据计算公式“N总初捕数再捕数/再捕中的标记数”,推知,再捕中标记数

49、若减小则N总会比真实值偏大。被捕一次后,难以被再次捕获:此可导致再次捕获的个体中标记数偏小,最终统计结果偏差应与相同即相对真实值偏大。标记物影响了动物活动,导致易被捕捉:此可导致再次捕获的个体中标记数偏大,依据公式可推知,计算所得结果比真实值应偏小。调查期间有较多个体出生、死亡或迁入、迁出。(2)样方法误差归纳:未做到“随机”取样。未找到“分布比较均匀”的地块,导致数量“过密”或“过稀”。未对“多个”样方取平均值。样方边线上的个体未做到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而是全部统计。1如图是有关种群特征的概念图,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A表示种群密度,是制约种群增长的因素之一B春运期间北京的人口数量变化

50、主要取决于C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D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破坏了解析:选B据图分析可知,为种群密度,为出生率,为死亡率,为年龄组成,为性别比例。种群密度是制约种群增长的因素之一;春运期间北京人口数量的变化主要是流动人口的变化,主要取决于迁入率和迁出率;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年龄组成;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破坏了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2某田鼠种群在年初有220只个体,一年中因被鼬捕食和自然死亡共50只,自然繁殖出生30只,年底此田鼠种群有200只个体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在这一年内,此田鼠种群的年龄组成可能是衰退型B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此田鼠种群密度时得到的结果

51、是估计值C这一年内此田鼠种群基因库减小表明种群发生了进化D食物条件和鼬的数量均会影响此田鼠种群的环境容纳量解析:选C在这一年内,此田鼠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故年龄组成可能是衰退型;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此田鼠种群密度时得到的结果是估计值;这一年内此田鼠种群数量减少表明其基因库减小,但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种群基因库减小不能说明种群发生了进化;食物的多少和天敌的数量均会影响田鼠种群的环境容纳量。3下列实验或调查活动中,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A标志重捕法调查灰喜鹊种群密度时部分标记物脱落B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时,某些田鼠因曾被捕变得狡猾而不易被重捕C样方法调查草地

52、中的蒲公英时,对正好在样方线上的个体全部统计D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没有打开电灯解析:选D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的计算公式: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中被标记的个体数。部分灰喜鹊身上的标记物脱落或田鼠被捕后变得狡猾不易被重捕都会导致第二次捕获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偏小,则计算值与实际值相比会偏大;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要求统计样方相邻两条边及顶角上的个体,若将正好在样方线上的个体全部统计,则计算值与实际值相比会偏大;土壤小动物具有避光性,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若没有打开电灯,则捕获的小动物数目将偏少。4(2017江苏高考)某小组开展酵母菌培养实验

53、,如图是摇瓶培养中酵母种群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培养初期,酵母因种内竞争强而生长缓慢B转速150 r/min时,预测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C该实验中酵母计数应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D培养后期,酵母的呼吸场所由胞外转为胞内解析:选B培养初期,酵母菌数量较少,种内竞争微弱;由于营养物质和空间等条件有限,酵母菌的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本实验中,酵母菌计数应该选用血细胞计数法;酵母菌的细胞呼吸场所一直在细胞内。考点二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1(2016全国卷)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我们的祖先通过自身的生产和生活实践,积累了对生态方面的感性认识和经验,并形成了一些生态学思想,如:自然与人和谐统一的

54、思想。根据这一思想和生态学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B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便可反复利用C“退耕还林、还草”是体现自然与人和谐统一思想的实例D人类应以保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为原则,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解析:选B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人类可以认识并利用其运行规律;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可多级利用,但不能反复利用;“退耕还林、还草”可防风固沙、涵养水源等,是体现自然与人和谐统一思想的实例;人类应以保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为原则,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避免过度消耗,破坏生态环境。2(2016全国卷)我国谚语中的“螳螂捕蝉,黄雀在

55、后”体现了食物链的原理。若鹰迁入了蝉、螳螂和黄雀所在的树林中,捕食黄雀并栖息于林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鹰的迁入增加了该树林中蝉及其天敌的数量B该生态系统中细菌产生的能量可流向生产者C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D鹰的迁入改变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解析:选C根据文字信息写出食物链:植物蝉螳螂黄雀鹰,鹰的迁入会导致黄雀减少、螳螂增加、蝉减少等系列变化;细菌一般是生态系统的分解者,分解者从动植物遗体、遗物中获得的能量通过分解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不会再被生产者利用;鹰的迁入使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由4个营养级变为5个营养级,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鹰的迁入使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营

56、养级增加,但食物链还是只有一条,所以能量流动的方向未改变。3(2016全国卷)冻原生态系统因其生物的生存条件十分严酷而独具特色,有人曾将该生态系统所处的地区称为“不毛之地”。回答下列问题:(1)由于温度的限制作用,冻原上物种的丰富度较低。丰富度是指_。(2)与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相比,通常冻原生态系统有利于土壤有机物质的积累,其原因是_。(3)通常,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不会很长,原因是_。解析:(1)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2)冻原生态系统中温度低,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弱,有利于土壤中有机物质的积累。(3)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因此在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过

57、程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一般不超过45个营养级。答案:(1)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2)低温下,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弱(3)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减少的1熟知食物链的几种变式图示解读图1是以每个营养级中有机物的多少为依据,食物链是丙甲乙丁;图2表示的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图解,其中D是生产者、A是消费者、B是分解者、C是无机环境,包含的食物链是DA2掌握复杂食物网中某种群数量变化分析技巧(1)生产者相对稳定,即生产者比消费者稳定得多,所以当某一种群数量发生变化时,一般不需考虑生产者数量的增加或减少。(2)处于最高营养级的种群有多种食物来源时,若其中一条食物链中断,则该种群可通

58、过多捕食其他生物而维持其数量基本不变。此时,数量减少的应为最高营养级所捕食的剩余环节:如图所示食物网中若食草鸟减少时,兔“更多地被鹰捕食而减少”而不宜答作兔因“绿色植物增多而增多”。3关注能量流动“最值”计算中的两对“题眼”进行能量流动计算不仅应关注“最多、最少”题眼,还应关注“需要”与“获得”,具体分析如下(以ABCD为例)。(1)“最多需要植物”:D的能量为已知项(设为x),计算时应“逆推”,能量传递效率应按10%计算,公式为x(10%)n,此处n为食物链中“”数,如上述食物链中n为“3”。(2)“最少需要植物”:此类计算与(1)方法相同仍需“逆推”,但需将传递效率换为20%,即x(20%)n。(3)“最多获得多少能量”:A的能量为已知项(设为y),计算时应“顺推”,能量传递效率按20%计算,公式为y(20%)n,n仍为“”数。(4)“最少获得多少能量”:此类计算与(3)方法相同,仍需“顺推”,但需将传递效率换为10%,即y(10%)n。(5)确定食物网中的“最多”和“最少”问题:低营养级“最少”被消耗多少或高营养级“最多”增重多少:需选择最短食物链和最高能量传递效率20%进行计算。低营养级“最多”被消耗多少或高营养级“最少”增重多少:需选择最长食物链和最低能量传递效率10%进行计算。1.如图所示某湖泊的食物网,其中鱼a、鱼b为两种小型土著鱼,若引入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