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之海绵城市建设措施总结与思考

上传人:彩*** 文档编号:77573838 上传时间:2022-04-2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2.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工作总结之海绵城市建设措施总结与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工作总结之海绵城市建设措施总结与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工作总结之海绵城市建设措施总结与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资源描述:

《工作总结之海绵城市建设措施总结与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作总结之海绵城市建设措施总结与思考(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海绵城市建设措施总结与思考摘 要 海绵城市作为城市建设新思想,在接受我国各试点城市的试炼。本文简略介绍了海绵城市的提出背景,总结了目前学者所提出的海绵城市建设措施,对其进行了思考。以期对海绵城市的推广有帮助。关键词 海绵城市 建设措施中图分类号: tv213 文献标识码:1 海绵城市的背景a我国年际降雨变化大,年内降雨季节不均匀,6-9 月的降雨量占全年的 60%-80% 。受维度、海陆影响,东西南北地区气温和降水差异显着,南方靠近海洋水汽充足,北方靠近内陆水汽缺乏,季风由南向北减弱。气候变化不确定性造成夏季暴雨洪水现象不断发生。同时,因城市化迅速发展,多变的降雨现象恶变成了内涝灾害。近几年各

2、地均出现暴雨频频, 2015 年全国 20 个省遭遇暴雨灾害,强度为历年罕见。说明城市内雨水排水系统的存在严重缺陷。此外,水污染事件也屡见不鲜。 4 月江西省新余仙女湖水质污染事件是今年第一起水污染大型事件。我国的水资源因水质污染也面临着严重短缺的现象。然城市对雨水的利用却不尽人意。传统城市排水模式以工程管道方式直排。力求雨水尽快排出,造成雨水不能在城市中下渗和蒸发,影响城市地下水补充,人为增大径流量,违背大自然的规律。这样一个背景下, 2014 年我国住房城乡建设部编制了海面城市建设技术指南。旨在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和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大力推广 “海绵城市 ”,促进自然积存、渗透、净化

3、,节约水资源,已水生态基础设施为根本的建设。 2015 年有 16 个城市成为我国海绵城市首批试点, 2016 年先后有公布新加入试点城市名单。2 海绵城市的内涵概念海绵城市( sponge city ),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 “弹性 ”,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 “释放 ”并加以利用。思想理念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排水防涝思路有一个新的格局,保证了城市和城市周围自然的原水文特征稳定,资源的可持续化。3 建设措施提出、思考海绵城市的目标即是使城市拥有面对自然所造成的环境灾害等问题的弹性适应力,增强城市的综合承受能力。表象上缓解城市内涝等问题,实

4、质改善城市的生态系统。为了加快海绵城市的建设,许多学者提出了各种措施。3.1 区域水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如今多数学者在“海绵城市 ”的建设上更倾向于低影响开发(技术的应用,焦点在防洪内涝的雨水利用及管理问题上。诚然为重点之一,但解决问题的前提应是保护区域水循环过程。在现有城市中,海绵城市的建设要从部分走向整体。要对水生态系统进行区域划分,森林、河流、农田、城市生活区、城市市政区等,不同的区域采取不同保护与修复,建设园林相关的水生态基础设施,使城市基础设施跟上城市化发展,提高城市水涵养水源的能力。3.2 以海绵城市为指导进行城市规划lid)城市进行总体规划时,要把水文条件、因地制宜等放在第一位。

5、此外,俞孔坚教授提出,要建设“海绵城市 ”,需进行跨尺度的生态规划。要研究水生态系统,不能只关注于水本身这一特殊的环境因子,因为其的流动和循环特点,与土地利用和各类景观要素相关联,受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的广泛影响。应从更高的层次进行研究,将视野从水体扩大到汇水区域或流域以及景观尺度。要认识水域、水体本身的服务对象不仅仅为水生态系统,而是整个生态系统。而跨尺度的水生态基础设施建设,从宏观上看,要研究水系统在区域或流域中的空间格局,即进行水生态安全格局分析;从中观上看,城市或者乡村的新区和功能区块,主要研究如何有效利用规划区域内的河道等;从微观层面,包括公园、小雨等区域和局域给水单元的具体 “海绵体

6、 ”。上述各层面需落实到土地利用和城市总体规划中。正是由于跨尺度设计,“海绵城市 ”才能综合解决城市生态问题。3.3 有效的雨水、中水回用作为水循环中对人类最为重要的一步即为降雨。过去的排水将大量降雨直接排走增大了径流量,严重破坏了城市与周遭自然水文特征。在缺水时却又不能有效利用。仇保兴博士提出了建筑雨水利用与中水回用的办法。建筑中灰色水与黑色水分开处理。同时建设绿色屋顶、透水地面和雨水储罐收集雨水。除此之外,在建筑周围建设雨水花园、人工湿地等,目的在于恢复自然水生态系统的雨水渗水、净水、储水、用水。在独栋私人建筑可建设小型人工湿地。雨水城市蒸发量增大对空气质量的提高也有帮助。3.4 结合经验

7、及时修改措施古代人类在长期与水灾害斗争过程中积累的生态价值的实践经验,在城乡选址、水资源管理、水适应性等方面有杰出贡献,对如今海绵城市的建设有启示意义。海绵城市作为我国新出台的城市规划概念,在建设系统上有多方面不足,需要对古代技术的借鉴以及现代试点经验的不断完善。4 结语海绵城市的提出对我国新型城市化建设规划起重要指导作用。在行之有效的前提,应加以推广。能使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有上升空间,使城市质量总体提高。自然水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得到进一步认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也能在良好的水生态系统中得以验证。参考文献1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 7).2 俞孔坚,李迪华,袁弘,等 . “海绵城市 ”理论与实践 j. 城市规划, 2015 ( 6): 26-33.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