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时期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

上传人:ca****in 文档编号:77558081 上传时间:2022-04-2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10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十二五”时期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十二五”时期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十二五”时期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资源描述:

《“十二五”时期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二五”时期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1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锯衙碍宪考考2013年第55期(总第2543期)“初步纳入”、“基本纳人”再到“全面纳入”科学 升级主引擎;二是培育不同地区新的经济增长 发展轨道的跨越,开创绿色发展、创新驱动、协调 极,打造经济升级新支柱;三是大力推进创新驱 发展、共同富裕和合作共赢的中国经济发展新局 动战略,打造经济升级新动力;四是大力推进绿 面。我们建议“十三五”规划的基本思路以“全 色革命,打造绿色经济升级版;五是大力发展生 面纳入”科学发展轨道为主题,以打造经济升级 产性服务业,打造经济升级新抓手;六是打造改 版为主线,并着重从以下七方面开展工作:一是 革升级版,释放改革新红利;七是打造开放升级 大力推进“以人为本”

2、的新型城镇化,打造经济 版,释放开放新红利。十二互3,日期经;齐发展方式加快转变鄢一龙李强一摘要:本文对我国“九五”时期以来的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回顾,对“十二五”时 期前半段的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多方面的评估。本文结论认为,“十二五”时期经 济发展方式正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基本纳入科学发展轨道。同时,“十二五”期 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面临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十二五”规划;经济发展方式;科学发展 中囱分类号:F12316文献标识鹤:A文章编号:20953151(2013)55003013一、引言二、“九五”到“十一五”时期经济发展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了以科学发展为主 方式转变的过程 题

3、,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事实上,自 (一)“九五”时期经济发展方式初步转变。 “九五”时期以来,中国的经济方式一致在发生“九五”计划在前几个五年计划成就的基础 着转变。“九五”时期初步向更加健康科学的方 上,提出全面完成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部署的 向转变,“十五”时期出现短暂倒退,“十一五”时宏伟目标。要求2000年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期发展方式初步进入科学发展轨道。从“十二 比1980年翻两番;基本消除贫困现象,人民生活 五”时期前半段来看,中国的经济发展方式已经 达到小康水平。 基本纳入科学发展轨道。本文将对自“九五”时为保证目标的实现,“九五”计划还提出了 期以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4、的历程进行回顾,对 要推进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一是经“十二五”时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情况进行评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 仕茸对硼阶既而I瞻的阍靳和搬胁排符对诊坯溶佳相l搪亦一县拯溶憎搀古宥从翱计刑向焦万方数据锯所碍宪考考2013年第55期(总第2543期)约型转变。为718,城乡收入比由23倍扩大为25倍, “九五”计划完成相当理想,大部分指标都基尼系数由038扩大为042。完成。“九五”计划提出的两个战略性转变总体 (二)“十五”时期经济发展方式发生了一定 上得到了实现:第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 程度的逆转。 步建立。国有企业改革目标基本实现,成功解决“十五”时期

5、的主要问题是“提高经济增长质 了下岗失业洪水挑战,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量和效益”的设想没有能够实现,“九五”时期已经 性作用明显增强。 初步转变的经济增长方式,重新转向高消耗、重污第二是经济发展方式初步转变。产业结构显染、低就业的模式。特别是2003年以来,投资驱 著改善,19952000年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由329动和投资效益递减成为主要特征,资本形成率由 提高到390;经济增长的需求结构显著改善,资2000年的353上升到2005年的416。 本形成率由403下降到353;资源、环境瓶颈这也反映在“十五”计划实施的四个偏差 约束减弱,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增长的同时,能源消上:第一是产业结构调整

6、偏离了原定目标,第三 费量增长率只为11,而二氧化碳排放量、二氧化产业发展滞后;第二是就业结构调整没有达到 硫排放量、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出现了负增长。 预期;第三是能源需求增长过快,供需矛盾更“九五”时期的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突出 加尖锐,煤炭生产和消费超常规增长,能源结构 表现为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进一步拉 不合理的问题更加突出;第四是主要污染物排 大。省级人均GDP相对差异系数由618扩大 放先下降后上升,没能实现计划目标。提出两个转变的背景是:“九五”计划是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决定之后的第一个 五年计划,同时,过去长期以来片面追求数量扩张,特别是“八五”时期的

7、超高速增长,导致的经济过热,使得决策者意 识到要切实提高经济质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刘国光:在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00年秋季座谈会上的发言, 引自刘国光主编:中国十个五年计划研究报告,人民出版社,2006年。计划完成率为750,基本完成率高达938。成功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冲击,经济增长率为86,波动 系数进一步降低到118,综合国力增强,有效治理“八五”时期遗留下来的通货膨胀,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年均仅上涨 18,人民生活继续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国家计划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弱化,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市场调节的比重由888提高到958。计划第一产业比例减少

8、34个百分点,实际上减少了3个百分点;计划第三产业比例提高26个百分点,实际 上只提高15个百分点。计划第一产业比例减少6+-a:ff点,实际上减少了52个百分点;计划第三产业比例提高55个百分点,实际 上只提高39个百分点。能源消费量从146亿吨标准煤急剧上升到236亿吨标准煤,能源产量从135亿吨标准煤急剧上升206亿 吨标准煤,大大突破了原先规定的132亿吨标准煤的目标,煤炭消费比重从692进一步提高到708,单位GDP 能耗(2000年不变价)由112吨标准煤万元上升到122吨标准煤万元。二氧化硫排放量上升了近10,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幅度增长,大气污染物排放增加,酸雨污染加重化学需氧 量

9、排放量只下降2,也没能完成计划目标。对“十五”计划详细后评估可参见胡鞍钢、王亚华、鄢一龙,“十五”计划实施情况评估报告,载于经济研究畚考2006年第2期。万方数据锯衔碍宪考考2013年第55期(总第2543期“十五”计划出现的经济增长方式逆转问务型转变。能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D主要污染物 题,令我们认识到:发展方式的转变是中国现代 减排取得重要进展,环境状况初步改善,地区 化建设过程中的持久战,很难毕其功于一役,差距明显缩小,(蓟安全生产形势大为好转。 “九五”计划的成功使得我们低估了其艰巨性,与此同时,工业(重工业)主导,高消耗、高排 从而造成了“十五”时期的逆转;二是经济体制 放的传统经

10、济发展模式尚未得到根本改变。重工 改革过程中,不能弱化发展计划等宏观手段的 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进一步上升,达到历 作用,“十五”时期出现的问题固然有经济发展 史最高点,甚至还比“大跃进”时高出许多;经济 阶段的原因,而过度市场化造成的计划弱化和 增长吸纳就业能力进一步下降,日益转向高增长、 计划失控也是重要原因。 低就业模式;收入分配差距迸一步拉大,劳动报(三)“十一五”时期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 酬占GDP的比重不断下降;高消耗、碳排放密集 变,初步纳入科学发展轨道。的黑猫模式并未根本转变,超过美国成为能源消 “十一五”时期发展方式初步转变,初步纳入费的世界第一大国,-氧化硫、二氧化碳、有

11、科学发展轨道。政府职能由经济增长型向公共服机废水排放的世界第一大国。表1经济增长方式若干指标比较(九五、十五、十一五时期)年均增长率()弹性系数指标九五十五十一五九五十五十一五GDP863976112l1 1能源消费量119266013094O59“十一五”规划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91,实现规划日标下降20左右的目标。二氧化硫累计减排143,化学需氧量累计减排125,均超额完成规划目标。大气环境、水环境质量初步改善;水土流失、荒漠化、草地三化等生态环境总体恶化趋势得到了初步遏制。省级人均GDP差距明显缩小,省级人均GDP相对差异系数由2004年的最高值75,下降到2010年的56,:,已经

12、达到改革开放以来的最低点。安全生产明显改善,主要安全事故指标大幅度下降,下降幅度在35一70之间。由2005年69,进一步上升到2009年的72。就业弹性系数下降到004,大幅度低于“九五”规划(013),“十五”规划(O11)。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9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达306亿吨标准煤,比2005年高出87亿吨;国际能源署公 布的世界能源展望20LO),2009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为225亿吨油当量,相当于322亿吨标准煤,比国家统计局提 供的数据多出16亿吨,两者统计误差在52。该报告提供了美国能源消费总量为2170亿吨油当量,比中国约少 36。即使按照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2010年

13、中国能源消费总量也会在33;6亿吨一40亿吨标准煤,超过美国,居 世界首位。根据世界银行提供的资料,2006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6099亿吨,已经超过美国(5748亿吨)。见WorldBank:http:dataworldbank,org,2010对“十一五”规划的详细评估参见胡鞍钢、鄢一龙执笔:中国走向2015),浙江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2243页。万方数据倔衙石手宪考考2013年第55期(总第2543期)续表年均增长率()弹性系数指标九五十五十一五九五十五十一五二氧化碳排放量 一285 123 na 033126 na 二氧化硫排放量(万吨)3214一31037 014一028 化

14、学需氧量排放量(万吨) 1704 36 020004 032 城镇就业人数 30 34 40 035 035036资料来源:作者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计算。三、“十二五”期间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程度下降,而沿海地区总人口不同程度增加。转变。开始基本纳入科学发展轨道由此,政府移民政策与市场机制作用相结合,促进 (一)社会效益进一步改善o了中国第二次出现人均GDP差异系数下降趋势。 1地区差距进一步缩小。2004年以来,我将人类发展指标地区差距进行分解,其中健国省级人均GDP差距持续缩小。以人均GDP相 康发展差距、教育发展差距持续缩小,人均GDP 对差异系数来刻画中国地区差距的历史演进发 差距先缩小,后

15、扩大,再缩小。这也表明缩小 现:19781990年期间,该系数持续缩小,从1978 地区发展差距,最重要的是进行人力资本投资, 年的95缩小到1990年的55,达到最低点。 在中国国情条件下,先实现各地区人口基本公共 1991年后不断扩大,到2004年达到75,随后开 服务均等化,缩小人类发展差距,之后有可能再始持续缩小,2012年已经降至46出现了持续下缩小经济发展差距。 降的趋势。这是因为:一方面中央政府先后实施2城乡差距开始缩小。城乡居民恩格尔系 了西部大开发战略、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中数出现趋同。农村恩格尔系数快速下降,超过城 部崛起战略,促进了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率明显镇居民恩格尔

16、系数下降速度,20102012年农 提高(其中交通基础设施的直接贡献在1个多百村恩格尔系数差异系数由411下降到分点);另一方面,进入21世纪,政府政策方向从 393,已经属于小康类型的消费结构。同期, 限制人口流动转向促进人口流动,从歧视农民工 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差值从54个百分点缩小 转向友好善待农民工,加速了全国范围内城乡之 为31个百分点,反映城乡实际消费结构差距在 间、地区之间人口流动规模,从新中国成立以来, 缩小,这种趋同比收入水平趋同更有意义,因为 中西部地区首次有7个省区总人口绝对规模不同 城乡之间价格水平是不同的。刘生龙、胡鞍钢:交通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中国区域差距的视角,载

17、-y-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第4期。例如,四川总人口数从2003年的8700万-A-F降到2009年8185万人,减少了515万人;重庆总人口数从2003年 3130万人下降到2009年的2859万人,减少了271万人。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摘要2010),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年版,第42页。例如,北京总人口数从2003年的1456万人增加到2009年1755万人,增加了299万人;广东总人口数从2003 年7954万人增加到2009年的9638万人,增加了1684万人。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摘要2010),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0年版,第42页。胡鞍钢、张宁:中国各地区HDI变迁(

18、19822003年),载于国情报告)2006年第20期(总第731期)。万方数据锯街五壬宪毒考2013年第55期(总第2543期)(年份)图1中国人均GDP相对差异系数(19522012年)说明:本图系作者计算。人均GDP按不变价折算,进行了地区间的价格调整。计算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新 中国统计六十年资料汇编,地区篇,中国统计出版社,20lo年;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摘要2011,第30页,中国统 计出版社,2011年版。表2各省区主要发展指标的差异系数(19802012年)年份19801990200020102012人均GDP090060070056045人均财政收入204111105109

19、078+人均财政支出 09l 06l076 O60 048+ 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 015 O12 010 O1l 01l 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 016 015 016 014 015 人口平均预期寿命 022 018 013 010 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025O20016012011 人类发展指数 025 O16 010 O09计算数据来源: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国统计年鉴(1981),中国统计摘要(2011)。+为2011年数据。城乡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得到遏制。2010年 3收人差距缩小。中国总体不平等水平恶 为323倍,2012年为310倍。从城乡消费差距 化的趋势也应得到了遏制。2013

20、年年初,国家统 来看,2010年为307倍,2012年缩小为282 计局公布了20032012年中国全国居民收入的 倍。在“十二五”时期,城乡收人差距有进一步 基尼系数。我们看到,反映收入分配不平等水平 缩小的趋势。的基尼系数在20042008年间窄幅上升,2008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摘要(2010),国家统计出版社,2010年版。李实等人的研究得出大致相同的结论,见“Shi,LuoChuliang and TerrySieular,“Overview:Income inequality and poveay in China,20022007,”CIBC Working Paper, No2

21、01 110,https:wwweeonstor,eudspaeebitstream!塑12!Q丝!丝!QZ兰Z至塑:卫查,P37。大多数学者使用的数据都截止于2007年左右,来不及讨论最近几年总体不平等 的变化趋势,如JinjunXue,“Growth and Inequality in China,”in JinjunXue,ed,Growth with Inequality: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on Income Distribution(Singapore: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 Company,2012),pp320

22、;Li Shi,HiroshilSato,and Terry Sieular,eds,Rising Inequality in China:Challenges to口Harmonious Society(Cambridge:CambridgelUniversity Press,2013)。豢万方数据锯钎硒宪孝考2013年第55期(总第2543期)年后逐步回落。2010年下降为0481,“十二五”五”期间目标没有太大问题。亿元GDP事故 期间进一步下降,到2012年为0474,虽然依然死亡率由2010年的020l减少到2012年的 很高,但基尼系数连续五年下降是20世纪80年 0142,下降了

23、2935。全国生产安全事故 代中期以来少见的。死亡人数从2010年的约8万人减少至2012 4安全生产形势进一步改善。“十二五”年的72万人,减少了947。其中煤炭生 规划前半程延续了“十一五”时期的良好趋产的每百万吨死亡率由2010年的0749下降 势,全国安全生产状况总体上获得明显改善,到了201 2年的0372,下降了5033;道路 突出反映在主要安全事故指标大幅下降,安全交通万车死亡率由32下降至25,下降了生产状况明显好转,按目前趋势,完成“十二2188(见表3)。图2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基尼系数(20032012年)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综合司:马建堂就2012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答记者问

24、,2013年1月18日,丛巳;丝表3安全生产死亡率主要指标(20052012年)工矿商贸十万安全事故安全事故亿元GDP就业人员生产道路交通煤矿百万吨年份死亡人数(起)事故死亡率安全事故万车死亡率死亡率 (人)死亡率2005727 945127 089073857628112006627 158112 82205583336220412007506 376101 48004133055114852008413 75291 17203122824311822009379 24483 19602624036089220lO363 38379 552O20121332O749 根据十一五规划纲要第41

25、章加强公共安全建设所提出的量化目标是:到201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 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35,工矿商贸就业人员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25。万方数据锯所碍宪考考2013年第55期(总第2543期续表工矿商贸十万安全事故安全事故亿元GDP就业人员生产道路交通煤矿百万吨时间(起)死亡人数(人)事故死亡率安全事故万车死亡率死亡率死亡率20052010矩500837407129446857897335下降()2011年347 72875 572O17318828O5642012笼336 94872 020014216425037220102012矩727947293523oo21885033下降()资

26、料来源:安全监管总局政府网站http:www,chinasafety,govcn(二)民生福祉迸一步提高。手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到目前,覆盖城乡和各类 1城乡收入快速增长。20102012年,城人群的基本社会保障体系已经建立,但尚未实现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为901,其全面覆盖。 中2011年同比增长842,2012年同比增长截至2012年年底,全国参加城镇职工基本 96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速为养老保险人数为30 427万人,全国参加城镇基1126,其中2011年同比增长1255,2012 本医疗保险人数为53 641万人,新型农村合作 年同比增长1000。20102012年,GD

27、P年均 医疗保险参合率超过975,全国参加工伤保 增长848,其中2011年同比增长873, 险人数为19 010万人,全国所有县级行政区全 2012年同比增长824。可以看到,国民收入 面开展国家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未来 实现了“两个快于”的目标:人民收入水平增长 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基本方针仍然是广覆 快于GDP增长,农村收入快于城镇收入增长,国 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加快推进城乡居民的 民收入显著增加。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基本社会保障项目的覆2社会保障快速增长,全民享有基本社会 盖率(见表4)。 保障取得新进展。社会保障是现代国家最重要社会保障体系从覆盖城乡和各地区向覆盖

28、的经济社会制度之一。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各类人群转变。目前,各类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 会保障体系,对于构建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 体系只有在城镇正规就业部门比较健全地建立, 的长效机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障和改 但在城镇非正规就业、农村非农部门和农村传统 善民生、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调整国 农业部分,各类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体系或沿用 民收入分配结梅,保障社会公平正义都具有十分 过去较低覆盖范围和保障水平,或正在进行各种 重要的意义。 类型的试点,尚未实现完全覆盖。作为基本公共d中国大体上在20世纪90年代末是开始着服务体系的部分,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与完善张平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

29、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11年4月,第370页。万方数据倔j钎硒宪考考2013年第55期(总第2543期)表4各类社会保障项目覆盖人口数(20102012年)万人 20lO年2011矩2012年基本养老25 70728 39130 427基本医疗43 26347 34353 64l失业13 37614 31715 225城镇工伤16 16117 69619 010生育12 33613 89215 429低保231052276821435新农保lO 30032 60046 0004农村新农合83 60083 20080 500低保5214053057534

30、45注:数据来自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民政部、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统计数据。a来自吴邦国在第十二届全国人 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的报告。也遵循从城乡、地区一体化逐步过渡到各类人群 系断面合格比例和近海一、二类海水比例不断上 实现一体化的模式。依据四类不同类型的人群, 升。空气质量虽然仍然存在PM25集中爆发的 主要的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项目将打破传统的 问题,但是整体趋势仍然是在好转。2010年到 城乡和地区界限,实现全部人口的无差别、无缝2012年,二氧化硫排放年均下降16,化学需 覆盖,达到全体人民,无论其城乡身份如何,无论 氧量年均下降25,氨氮排放量年均下降 是生活、工作地点

31、在哪里,都能够享受到水平大21,只有氮氧化物排放呈上升趋势。重点水 体相同、能够自由转移的基本社会保障服务。 系和近海水域的水质量也呈好转趋势,达标比例 基本社会保障体系是提高人民抵御各类风险年均分别增长45和34。空气质量达标城能力,有效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的主要机制。任何一市年均增长43(见表5)。 个国家,在迈向高收入的过程中,都把建立健全社2生态退化速度得到进一步遏制。生态环 会保障体系作为首要的任务,但同时,社会保障体境保护进展顺利,生态环境总体恶化趋势得到初 系的建设又是难度最大、问题最多、压力最突出的步遏制。森林覆盖率提高,自然生态保护区有效 公共服务领域之一。在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社

32、会保保护,自然湿地面积保持稳定,生态退化现象逐 障体系从无到有,从建立到健全,经历的时间并不步得到治理和恢复,水土流失面积,草地“三化” 长,但却已实现了长足的进步,基本建立起了相对(退化、沙化、盐渍化)面积扩大的趋势得到遏 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各类社会保险和社会救济政 制,荒漠化土地面积开始减少(见表5)。 策的覆盖范围和保障水平正在稳步扩大和提高。 (四)经济驱动因素优化。(三)生态效益改善。1需求拉动因素改善。消费正成为拉动经 1环境质量总体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如表6所示,“十二五” 下降,但是滞后于规划目标。其中二氧化硫排 规划以来,消费对于GDP的贡献率和拉动

33、作用 放、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均持续下降,但是下 都位居三大要素第一位,且呈上升趋势。2011 降速度小于“十一五”时期。水污染得到控制,年最终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565,六+茸寐倍l紊暑壬n秫窨陪暑加骣衙兰番占钲枣酋撕韶1甘坶辫时柏终溶蝤*的县女鳜劫阅万方数据l 表二二效益主要指标“十一五”规划20102012正2005正2010年2011焦2012薤年均变化年均变化2549421851221821176316123811414224999242372625(25509)a12031498260425364321(2644)22742404323378144l5996168937845

34、6726276286940934603828899144543|造林总面积(万公顷)5404591599760l1808森林覆盖率()1821203620912109o4森林蓄积率(亿立方米)124613701395140419l自然保护区面积(亿公顷)14 99514 94414 97101攀|湿地面积(万公顷)3489348934893489OOl水土流失治理面积(万公顷)94t铬510 6801096641l 38642433i表6三大需求对G。P。支出法,增长贡献率。2。惦一加12年,l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1年份贡献率()拉动(百分点)贡献率()拉动(百分点)贡献率

35、()拉动(百分点)200539O44388442222520lO43145529554OO420115655347744一4204201251841504392202注:资料来源:(2013统计摘要。本表按不变价计算。素。2012年,最终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中,受理国内发明专利申请535 313件,较上年518,仍然是最大的驱动因素。增长287,占总量的820;受理国外发明专|2全面创新驱动能力加强。2012年,我国利申请117 464件,较上年增长62,占总量的发明专利申请受理和授权量保持快速增长,当年180。中国PCT专利申请量为18 627件,以我国发明专利累计授权量突破100万件

36、大关,仅136的增速居世界第二位。世界知识产权组 用时27年,成为世界上完成这一目标最快的国织(2012年世界知识产权指标报告显示,201 1i家。截至2012年年底,我国发明专利累计授权年,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受理来自国内外发明专利 量达到1111万件。国家知识产权局共受理发 申请526412万件,超过美国的503582万件,I明专利申请652 777件,同比增长240。其成为世界第一。,中国的研发(R&D)支出居世界万方数据锯轩蕊宪考考2013年第55期(总第2543期)第二位。2012年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 率均明显低于40,后者甚至达不到阶段目标的 (件)到达323件,已经接近2015年

37、目标(为110,完成睛况明显滞后;单位GDP能耗两年累计 33件),研究与开发试验经费支出占GDP比重 下降55,指标完成情况略有滞后,完成率接近 迅速提高,达到197,这意味着“十二五”规划35,低于40的约束性指标。第二,主要污染物 的末期目标(22)将能够提前完成。减排进展滞后。除化学需氧量排放和氨氮排放减 四、“十二五”时期经济发展方式仍面控进度超前外,2012年二氧化硫排放量相比2010I临挑战年下降31,完成进度略有滞后,氮氧化物排放不“十二五”规划的实施也面临着经济发展方 降反升,2012年比2010年增加了28。 式尚未得到根本性转变,科学发展的基础还不牢 (二)重化工业比重进

38、一步上升。 固的严峻挑战。首先是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取得从规划实施看,“十二五”规划目前经济结 明显成效的目标进展滞后。7个指标滞后于规构调整仍然滞后不到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进展 划进度的指标有5个是资源环境指标,1个是经 总体不利,重工业产值占工业产值比重持续上 济结构指标,1个是民生指标。 升,由2005年的689,上升到2011年的(一)生态环境目标完成进展滞后。718,达到历史最高点,超过“大跃进”时期的 目前整个“十二五”规划的28项实际指标中完最高值(1960年的666),(图3)加重了资源 成进度明显滞后和略有滞后的指标共7项,其中归 的高消耗与污染物排放。与过度工业化和重工 属“资

39、源环境”大类中的有5项。第一,发展清洁能业化相伴随的是资本高投入,加速了资本深化, 源、节能与碳减排进展滞后。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人为地排斥劳动就业。1999年以来,整个经济源消费比重、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两项指标完成体系重化过程,在“十二五”时期,仍然延续。图3中国重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20062011年)资料来源:2012年数据根据(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工业产值增长结合201 1年轻、重工业产值 绝对数计算得出;2012年轻、重工业产值绝对数,1952年、1957年、19632011年数据来自中国工业统计年鉴2012)、 其余数据来自新中国50年统计资料汇编。国家知

40、识产权局规划发展司:专利统计简报,2012年版。国家统计局:新中国五十年(19491999),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年版,第550页。万方数据锯崭礴宪考考2013年第55期(总第2543期)(三)全要素生产率贡献率下降。时期多有23以上的省份制定了财政和投资的中国从1978年以来进入经济起飞阶段,从 指标,“十一五”时期只是制定投资指标的省份 经济来源来看,资本、劳动、人力资本三个要素投 略有下降。国家“十一五”规划没有制定财政指 入增长率都有所下降;19782008年资本存量 标,有24个省市区制定了地方财政收入增长的 仍然保持高增长,增长率为110,但是比改革 指标,国家“十一五”规划没

41、有制定投资指标,但 前的134的高增长率略有下降;劳动力增长 是有21个省市区制定了投资增长指标。在地方 率为22,也低于计划经济时期的26;人力 自设的指标中,财政、投资类指标比例占了 资本增长率为19,更是明显低于计划经济时 516,有6个省,除了中央提出的指标之外,就期的42。是增加了财政和投资的指标。这一时期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之所以高于和前几个五年规划相比,“十二五”规划出 计划经济时期,关键在于TFP的大幅度提高,并 现了明显的转型,制定财政指标数的省份下降到 且对经济增-K贡献率不断增大。 21个,制定投资指标数的省份下降到15个。这 但是自2008年以来到2012年期间,TFP对

42、也表明更多的省级政府的职能逐步转向提供公 于经济的贡献率不断下降,达到161,与最高共服务为主,但是制定财政和投资指标的省份仍峰19781995年期间的45相比,下降了接然占大多数(见表8)。近30。这也表明制约科学发展的深层次问题体制 (四)地方科学发展的动力不足。 机制问题尚未得到解决。地方政府加快投资、加 财政指标和投资指标是计划经济时期国家快发展的体制因素、考核机制并没有根本转变。 五年计划最为重要的指标,改革开放以来的前三制约科学发展的金融、价格等改革尚未得到突破个五年计划也都制定了财政与投资的指标,直到性进展。 党的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五)国内外形势对于科学发展的

43、不利因素 方向,“九五”计划之后国家开始正式取消了财增多。 政和投资的指标。然而,地方政府并没有发生相内外部形势同样不容乐观,从国内环境来 应的转型。地方政府表现最大化自身财政收入看,土地、资源、能源成本不断上升,劳动力成本 和积极招商引资的很强激励。“九五”、“十五”不断上升,人民币总体仍将保持升值的趋势,这表7中国经济增长来源的估计(19522012年)时期GDP资本劳动力人力资本 资本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TFPTFP贡献率19521957盔E921242849一32643437O19571965焦411332448921734一83619651978焦638626382336O914419

44、781995链10092322807684545O19952008薤95134101638853435720082012正89163055267483514161注:计算TFP时,资本、劳动力、人力资本的权重分别为04、03、03。 资料来源:GDP和总资本系按1987年价格计算,引自胡鞍钢、刘涛雄:从国防资本存量占全国总量比重看国防能力变化(19522001年);人力资本引自李春波:中国各地区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差距研究,清华大学管理学硕士 学位论文(指导老师:胡鞍钢),2001年;人口和就业人数引自国家统计局: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0年4月,第8页;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摘

45、要,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年第38期,第42页。万方数据倔钎石番宪孝考2013年第55期(道第2543期)表8制定财政、投资指标的省份数目(“九五”至“十二五”时期)“九五”时期“十五”时期“十一五”时期“十二五”时期 财政收入指标2424 2125财政总收入141314ll地方财政收入12139 17投资指标25242l 15全社会固定资产222220 15引进内资i0O,6 1十引进外资201014 8资料来源:根据31个省的“九五”、“十五”、“十一五”、“十二五”规划制定。 使得传统的出口导向,低成本、高消耗的增长方增长,全民享有的基本社会保障正逐步得以实 式已经难以为继,而经济转型

46、又需要一个漫长的现。第三,生态效益进一步改善。环境质量改 阵痛过程。善,生态退化速度得到进一步遏制,能源强度与从外部环境来看,20132015年中国经济碳排放强度继续下降。第四,经济质量提高。增增长的下行压力进一步增大。从国际环境看,各长结构得到改善,消费正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 大经济体增长都将处于较低的增长阶段。欧债要驱动因素;全面创新驱动能力得到进一步 主权债务危机的彻底化解遥遥无期,甚至可能进加强。 一步恶化,美国的经济同样难以摆脱高失业率和同时,也需要看到目前推动科学发展过程中 高债务的阴影,面临不断增加下行的风险,日本 的一些不足。首先,生态环境目标完成并不好。 灾后重建带来的短暂复

47、苏,很难持续,很可能回发展清洁能源、节能与碳减排进展,主要污染物减 到低增长的通缩状态,同时失业率还有可能不断排进展均明显滞后。另外,重化工业比重进一步 攀升。同时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也显露颓势,印上升,全要素生产率贡献率下降,转变发展方式任 度经济增长可能持续放缓。重道远。最后,地方科学发展的动力仍显不足。制约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科学发展的国内参考文献外不利因素增多,出现了:。四碰头”。国际经济恢复性增长乏力,国内经济增速下行,资源环境1胡鞍钢、王亚华、鄢一龙:“十五”计划实施情况 约束进一步强化,就业形势更为严峻。经济增长评估报告,载于经济研究参考,2006年第2期。 “好”与“快”的矛盾更加

48、突出。2胡鞍钢、鄢一龙:中国走向2015),浙江人民出五、结论版社,2010年版,第22-43页。总体来看,“十二五”期问经济发展方式正 3刘生龙、胡鞍钢:交通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中 加快转变,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开始基本纳人 国区域差距的视角,载于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第 科学发展轨道。社会效益、民生福祉、生态效益 4期。 和经济质量,均有所改善。第一,社会效益进一4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摘要(2010),国家统计 步改善。地区差距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开始缩 出版社,2010年。 小,安全生产形势进一步改善。第二,民生福祉5胡鞍钢、张宁:,载于国情报告:,2006年第20期(总第731万方数

49、据住所碍宪孝考2013年第55期(总第2543期)期)。7国家知识产权局规划发展司:专利统计简6张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2012年。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118国家统计局:新中国五十年(19491999), 年4月,第370页。 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年版,第550页。十二互规划夭优先指标中期译信李强马伟摘要:本文对“十二五”规赳中的次优先指标进行了中期评估。“十二五”规划次 优先目标整体进展顺利。其中,有明确统计数据的指标共有39个,进展顺利和提 前完成的指标为35个,占、897,滞后的指标为6个。另外27个指标通过替代指 标数据和总体趋势判

50、断,绝大多数进展良好。 关键词:“十二五”规划;次优先指标;中期评估 中图分类号:F123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i5f(20i3)55-004207“十二五时期是迈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能力在2012年已经提前超额完成了“十二五”的 关键时期,是综合国力大幅提升的重要战略机遇规划目标,完成率达到了109。耕种收综合机 期,也是深化改革、巩固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特械化水平指标进展顺利,到2012年已经完成“十 殊时期。在新形势下,国家“十二五”规划除了 二五”规划目标的95。森林面积稳步上升,其 提出24项积极应对经济社会生态领域矛盾主要 中已知仅2011年就增加276,3万公顷。2

51、011 发展目标外,还制定了各项重大任务和重大工 年、2012年共补充耕地超过1100万亩,目标完成 程,共涉及68个具体量化指标,这也是国家次优 率达到555。一士业固体废物利用率稳步上 先发展指标(见表1)。 升。地级市以上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以 一、总体情况评估上比例提前超额完成了“十二五”的规划目标,通过评估,“十二五规划次优先目标整体完成率达到了1 14。城市污水处理率和生活进展顺利。其中,有明确统计数据的指标共有 垃圾无害亿处理率2012年分别达到849和 39个,进展顺利和提前完成的指标为35个,占797,非常接近85和80的目标值,进展顺897,滞后的指标为6个。YS;b 27个指标通 利。2012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 过替代指标数据和总体趋势判断,绝大多数进展 值比重达到了“十二五擘目标规定的4。城乡 良好。居民建立电子健康档案的比例2012年超过了 具体来看,进展顺利的指标中,部分指标为50,目标完成率达到714,进展顺利。孕产 擀屠腼翻l部锌指标为辊前窨成粮食综合毕产 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下降到245每10万人万方数据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