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奖助学金管理系统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77499769 上传时间:2022-04-20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626.52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大学生奖助学金管理系统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大学生奖助学金管理系统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大学生奖助学金管理系统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资源描述:

《大学生奖助学金管理系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奖助学金管理系统(2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青海民族大学计算机学院06级毕业论文 计算机学院毕 业 论 文(设计)题 目: _ 学生奖助学金信息管理系统 作 者: _ 努 乙 毕业届期: 2010届 指导教师: 谢旻旻 单 位: _计算机学院 _专 业: 06藏文信息技术 二0一 0年五月十七日 摘 要 信息技术和经济的发展,使计算机和网络的应用变得越来越普遍,随着政府对学校信息化建设投入的不断加大,校园网的建设获得空间的发展,网络已逐步渗透到学校管理,教学等各个方面。 高校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是一个有助于学校和学生之间进行信息交互的系统,包括用户管理模块、学生信息模块、奖助学金信息发布模块、成绩管理模块、奖惩管理模块、留言模块等六大模块。

2、系统分为三级用户,管理员、教师、学生。管理员是最高权限者,拥有所有操作权限,教师拥有一级审核和查询权限,学生只有查询和投票权限,当然,这也可以根据需要由管理员进行权限更改。奖学金管理模块、学生信息模块、奖助学金信息发布模块、成绩管理模块、奖惩管理模块、留言模块评审模块中,只有管理员可以奖助学金信息发布,学生从信息发布中获取信息,教师进行一级审核,管理员进行二级审核,学生可以在网上查询审核结果 关键词:ASP.NET,SQL Server 2000,助学金,奖学金,管理系统 目录 摘 要1第一章 绪论31.1课题背景31.2现状与趋势31.3 课题主要工作42.1 ASP.NET简介52.2 C

3、#简介52.3 SQL Server2000简介52.4 Visual Studio2005简介6第三章 系统总体设计83.1 总体结构83.2各个模块结构:83.3 用户类型机构103.3.1管理员登录页面103.3.2学生登录页面103.3.3教师登录页面104.1 概念设计及E-R图114.1.1 概念设计114.1.2 E-R图114.2 数据库设计的主要步骤134.2.1数据库的概念134.2.2 系统用户表14第五章 系统实现165.1 系统功能界面165.1.1 用户登录165.1.3 成绩修改功能及界面195.1.4 按班级成绩查询界面以及实现功能。215.1.5 成绩统计界面

4、以及实现功能。22第六章 系统测试246.1 测试环境246.2 测试过程246.3 测试结果24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25致 谢26参考文献27第一章 绪论 1.1课题背景 奖助学金信息管理系统现已进入高校,但是我们学习目前还没有一套完整的学生奖助学金信息管理系统。开发学生奖助学金信息管理系统可使本系教职员工减轻工作压力,比较系统地对学生成绩进行评定。同时,可以减少劳动力的使用,加快查询速度、加强管理。因此,给大中专院校的学生和老师带来了方便,可以让他们没有障碍去评选,学生和老师更加方便。 本系统全称为奖助学金信息管理系统设计。根据开发要求,它主要应用于学校的奖、助学金信息管理评比工作,完成对学

5、生成绩的计算机化管理。系统主要包括学生对成绩的查询功能;教师对学生成绩的修改和查询功能;管理员对学生成绩的添加、修改、删除、查询等成绩管理功能;最重要的是对成绩信息进行统计之后自动筛选出获奖者的名单。除此之外,系统还设有权限限制,不同的用户有不同的权限。在系统开发过程中,力求系统的全面性以及通用性,并注意使其符合操作的业务流程。在系统设计的过程中,遵循系统调查研究、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和系统实施四个主要阶段进行设计。学生奖助学金管理系统呈现着非常广阔的前景。面对大中专院校同类系统的空缺,我的系统可以给大中专院校的学生和老师带来了方便,可以让他们没有障碍去评选,学生和老师更加方便。1.2现状与趋势

6、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的加快,高校学生规模不断扩大,学生奖助学金信息管理工作也变得日益繁重,高校学生的管理牵涉面广,这对辅导员的工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果停留在传统的管理和工作模式上,不仅费时费力,而且效果不佳。如何解决目前工作中的被动状况,有效提高工作效率,是我们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高校辅导员工作标准化研究和基于Web的学生奖助学金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是针对目前这种状况而研究的一套辅导员工作体系和基于标准的一套学生奖助学金信息管理系统平台,旨在通过网络来加强学生奖助学金信息管理工作的自动化、条理化,深入挖掘奖助学金信息管理在辅导员工作中的辅助作用,提高信息在奖助补、评奖评优等方面的决

7、策支持作用。管理部门通过对辅导员辅助平台的建设来规范学校管理、学生管理和数据统计和分析,这将会大大提升高校的奖助学金管理水平,优化资源,尽可能地降低成本,实现最大效益化,逐步形成特有的相对固定的管理模式。1.3 课题主要工作鉴于前面提出的课题概况,本课题在深入了解学校奖学金、助学金管理的基本情况下,用数据库系统设计方法对学校的学生奖助学金信息,以及奖助学金发放办法管理信息系统进行设计,以解决奖助学金管理中存在的不足,使教师职工、管理人员能够容易、方便的用计算机进行对奖、助学金进行管理,以实现无纸化操作。主要叙述课题提出背景、目前应用现状、分析开发工具,数据库技术的比较。结合软件工程方法,对系统

8、进行需求分析、功能划分、数据流图设计,并结合数据库原理和功能划分进行ER图的绘制、数据库结构设计, 根据需求分析的结果,用户概念数据模型表示数据及其相互间的联系。 根据需求分析的结果,对系统进行详细设计,总结部分介绍了设计体会和编程体会,并指出了系统设计中的不足和改进的方向。第二章 系统开发工具 本系统使用微软公司的Visual Studio 2005软件作为前端开发的工具,以它基于窗口和面向对象的编程方法,利用其提供的集成开发环境及各种控件,尤其是对数据库的支持完成对数据库的各种操作,能很好的达到辅助教学的目的。采用SQL Server 2000作为系统的数据库。2.1 ASP.NET简介

9、ASP(Active Server Pages动态服务器页面)是一种使嵌入页面中的脚本可由因特网服务器执行的服务器脚本技术。ASP.net不仅仅是Active Server Pages(ASP)是下个版本,而且是一种建立在通用语言上的程序构架,能被用于一台Wed服务器来建立强大的Web应用程序。ASP.net提供许多比现在的Web开发模式强大的优势。 因为ASP.net是基于通用语言的编译运行的程序,所以它的强大和适应性,可由使它运行在Wed应用软件开发者的几乎全部的平台上。通用语言的基本库。消息机制,数据接口的处理都能无缝的整合到ASP.net的Web应用中。ASP.net同时也是langu

10、age-independent语言独立化的,所以,你可以选择一种最适合你的语言来编写你的程序,或者把你的程序用很多种语言来写,现在已经支持的有c#(C#和Java的结合体),VB,Jscript。将来,这样的多种程序语言协同工作的能力保护您现在的基于COM+开发的程序,能够完整的移植向ASP.net。2.2 C#简介C#是微软公司发布的一种面向对象的、运行于.NET Framework之上的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并定于在微软职业开发者论坛(PDC)上登台亮相。C#是微软公司研究员Anders Hejlsberg的最新成果。C#看起来与Java有着惊人的相似;它包括了诸如单一继承、接口、与Java几

11、乎同样的语法和编译成中间代码再运行的过程。但是C#与Java有着明显的不同,它借鉴了Delphi的一个特点,与COM(组件对象模型)是直接集成的,而且它是微软公司.NET windows网络框架的主角。2.3 SQL Server2000简介 SQL Server 是一个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它最初是由Microsoft Sybase 和Ashton-Tate三家公司共同开发的于1988 年推出了第一个OS/2 版本在Windows NT 推出后Microsoft与Sybase 在SQL Server 的开发上就分道扬镳了Microsoft 将SQL Server 移植到Windows NT 系统

12、上专注于开发推广SQL Server 的Windows NT 版本Sybase 则较专注于SQL Server在UNIX 操作系统上的应用在本书中介绍的是Microsoft SQL Server 以后简称为SQL Server或MS SQL Server SQL Server 2000 是Microsoft 公司推出的SQL Server 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最新版本该版本继承了SQL Server 7.0 版本的优点同时又比它增加了许多更先进的功能具有使用方便可伸缩性好与相关软件集成程度高等优点可跨越从运行Microsoft Windows 98 的膝上型电脑到运行Microsoft Windo

13、ws 2000 的大型多处理器的服务器等多种平台使用。2.4 Visual Studio2005简介 Visual Studio 是微软公司推出的开发环境。是目前最流行的 Windows 平台应用程序开发环境。目前已经开发到 9.0 版本,也就是 Visual Studio 2008。 Visual Studio 可以用来创建 Windows 平台下的 Windows 应用程序和网络应用程序,也可以用来创建网络服务、智能设备应用程序和 Office 插件。1998 年,微软公司发布了 Visual Studio 6.0。所有开发语言的开发环境版本均升至 6.0。这也是 Visual Basic

14、 最后一次发布,从下一个版本 (7.0) 开始,Microsoft Basic 进化成了一种新的面向对象的语言:Microsoft Basic.NET。由于微软公司对于 Sun 公司 Java 语言扩充导致与 Java 虚拟机不兼容而 Sun 被告上法庭,微软在后续的 Visual Studio 中不再包括面向 Java 虚拟机的开发环境。 2002 年,随着 .NET 口号的提出与 Windows XP / Office XP 的发布,微软发布了 Visual Studio .NET(内部版本号为 7.0)。在这个版本的 Visual Studio 中,微软剥离了 Visual FoxPro

15、 作为一个单独的开发环境以 Visual FoxPro 7.0 单独销售,同时取消了 Visual InterDev。与此同时,微软引入了建立在 .NET 框架上(版本1.0)的托管代码机制以及一门新的语言 C# (读作 C Sharp,意为 C+。C# 是一门建立在 C+ 和 Java 基础上的现代语言,是编写 .NET 框架的语言。 .NET 的通用语言框架机制(Common Language Runtime, CLR),其目的是在同一个项目中支持不同的语言所开发的组件。所有 CLR 支持的代码都会被解释成为 CLR 可执行的机器代码然后运行。 Visual Basic、Visual C+

16、 都被扩展为支持托管代码机制的开发环境,且 Visual Basic .NET更是从 Visual Basic 脱胎换骨,彻底支持面向对象的编程机制。而 Visual J+ 也变为 Visual J#。后者仅语法同 Java 相同,但是面向的不是 Java 虚拟机,而是 .NET Framework。 2003 年,微软对 Visual Studio 2002 进行了部分修订,以 Visual Studio 2003 的名义发布(内部版本号为 7.1)。Visio 作为使用统一建模语言(UML)架构应用程序框架的程序被引入,同时被引入的还包括移动设备支持和企业模版。.NET 框架也升级到了 1

17、.1。 2005 年,微软发布了 Visual Studio 2005。.NET 字眼从各种语言的名字中被抹去,但是这个版本的 Visual Studio 仍然还是面向 .NET 框架的(版本2.0)。它同时也能开发跨平台的应用程序,如开发使用微软操作系统的手机的程序等。总体来说是一个非常庞大的软件,甚至包含代码测试功能。 这个版本的 Visual Studio 包含有众多版本,分别面向不同的开发角色。同时还永久提供免费的 Visual Studio Express 版本。 2008年,Visual Studio9也就是Visual Studio 2008将和Windows Server 20

18、08同时发布,创建满足关键性要求的多层次的智能客户端、Web、移动或基于Microsoft Office的应用程序。使用Visual Studio 2005, 专业开发人员能够: 使用改进后的可视化设计工具、编程语言和代码编辑器,享受高效率的开发环境,在统一的开发环境中,开发并调试多层次的服务器应用程序,使用集成的可视化数据库设计和报告工具,创建SQL Server 2005解决方案,使用Visual Studio SDK创建可以扩展Visual Studio IDE的工具 。Microsoft为单独工作或在小型团队中的专业开发人员提供了两种选择,Visual Studio 2005 Prof

19、essional Edition和用于Microsoft Office系统的Visual Studio 2005工具。每种版本都在标准版的特性上进行了扩展,包括用于远程服务程序开发和调试、SQL Server2005开发的工具,以及完整的、没有限制的开发环境。专业开发人员喜欢自由的使用.NET Framework 2.0,它是一种稳健的、功能齐备的开发环境,支持创建扩展Visual Studio集成开发环境的工具。 第三章 系统总体设计3.1 总体结构面向后台管理员用户,系统后台包括用户管理模块、学生信息模块、成绩管理模块、奖助学金信息发布模块、奖惩管理模块、留言本模块六个主要模块,其中本人设

20、计的模块有三个,用户管理模块、成绩管理模块、奖助学金发放模块。 学生奖助学金信息管理系统用户管理模块奖助学金发放模块模块成绩管理模块 : 图:3-1系统机构图3.2各个模块结构: 用户管理模块添加用户修改用户删除用户查看用户 成绩管理模块添加学生成绩修改学生成绩删除学生成绩查看学生成绩统计学生成绩按学院查询按年级查询按班级查询 奖助学金发放模块按成绩方式发放奖学金添加奖学金获得人修改奖学金获得人删除奖学金获得人查看奖学金获得人按投票方式评比助学金添加投票主题修改投票主题删除投票主题添加助学金获得人修改助学金获得人删除助学金获得人查看助学金获得人 图:3-2系统各模块机构图3.3 系统流程图 管

21、理员普通用户成绩录入修改删除及统计修改并查看学生信息登 录 学生成绩学生基本信息按成绩名次发放奖学金首先看学生信息,然后在线投票 奖学金 助学金系统前台图 3-3 学生奖、助学金管理局部(流程图)3.3 用户类型机构3.3.1管理员登录页面 管理员登录以后授权所有的功能。3.3.2学生登录页面 学生登录页面查看学生统计成绩按投票方式评比助学金按班级查询修改用户及密码按学院查询按年级查询查看学生基本信息查看奖学金获得人查看助学金投票结果查看奖学金获得人 图:3-4 学生后台登录页面3.3.3教师登录页面 教师登录页面修改用户及密码修改学生成绩查看学生统计成绩按学院查询按年级查询按班级查询查看奖学

22、金获得人查看助学金获得人查看留言 图:3-5 教师后台登录页面第四章 数据库设计4.1 概念设计及E-R图4.1.1 概念设计概要设计基础是完成需求分析后提供的需求说明书,用概念数据模型表示数据及其相互间的关系,这种数据模型是与DBMS无关的、面向现实世界的、易如理解的数据模型,其独立于计算机的数据模型,独立于计算机的软硬件系统,与用户进行交流十分方便。概念性数据模型关心的是如何完整、正确地反映客观实际情况,不关心在数据库中如何实现。这种数据模式能真实地反应用户要求的实际情况,是一种容易被人们理解的直观的数据库结构模式。同时也是一种相对稳定统一的数据模式,一般情况下很少变动。概念性数据在用户和

23、设计者之间建立了桥梁。是设计数据库结构的基础。概念设计中自顶向下的实体分析方法,即常用的实体联系模型(简称E-R模型),对具体数据进行抽象加工,将实体集合抽象成实体类型。用实体间联系反映现实世界事物间的内在联系。E-R模型是建立概念性数据模型的有力工具。4.1.2 E-R图 E-R图设计模式分为两种:一种是以局部E-R图为基础设计全局模式,称为集中式模式设计;另一种是先设计局部E-R模型图,再由若干个局部E-R模型图综合成为全局E-R模型图,称为综合设计法。这两种设计方法的设计思想是有区别的:综合设计法是以局部需求说明作为设计的基础,在集成时尽管对局部E-R图要做必要的修改,但局部E-R图是设

24、计的基础,全局模式是局部E-R图的集成;集中式模式设计法是在统一需求说明的基础上,设计全局模式,全局模式是设计的基础。综合设计法比较适合于大型数据库系统的设计,可以多组并行进行,免除综合需求说明的麻烦。目前,综合设计法用得较多,下面将以综合设计法为主介绍概念模式设计。综合设计法分为两个步骤:设计局部概念模式由局部概念模式综合成全局概念模式。设计局部概念模式:局部概念模式设计可以由用户独立完成,也可以由数据库系统设计者协助完成。一般分为以下几个步骤:根据局部需求分析的结果产生局部实体集。局部实体集应该是局部应用领域中的事物,能够满足局部应用的要求。局部实体集的产生包括确定局部实体集的属性和键码。

25、在局部概念模式设计过程中,我们可能会发现有些事物既可以抽象为实体集也可以抽象为属性或实体集间的联系。对于这样的事物,我们应该使用最易于为用户理解的概念模型结构来表示。在易于被用户理解的前提下,既可抽象为属性,又可抽象为实体的的尽量抽象为属性。需要注意的是,每个事物必须由一种而且仅有一种概念模型结构表示。1. 学生的成绩录入之后,把所有学生的成绩统计出来以后,按照名次排列方法来给学生奖学金。班级编号学院年级学院学年编号班级学号年级奖学金姓名成绩姓名语文藏文等级现金总分备注 图4-1 学生奖学金管理系统局部2. 学生的基本信息,尤其是学生的家庭经济来源和家庭情况录入到数据库中,如果你想投票一个学生

26、,那首先查看学生的基本信息以及学生的家庭情况和家庭的经济来源。然后你只能投票一个学生。姓名编号性别民族编号标题出生日期在线投票学生基本信息内容学院备注家庭情况专业 图4-2 学生助学金管理系统局部4.2 数据库设计的主要步骤4.2.1数据库的概念数据库处理在信息系统的研究中一直是非常重要的主题,然而,近年来,随着World Wide Web(WWW)的猛增及Internet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数据库技术之时成为最热门技术之一。数据库技术能使Internet应用超越具有早期应用特点的简单的发布。同时,Internet技术提供了一种向用户发布数据库内容的标准化的访问方法。这些技术没有脱离经典数据库

27、技术的要求。它们只是加重了数据库技术的重要性。数据库的设计和开发及包括艺术有包括工程。理解用户的需求,然后,把它们转变为有效的数据库设计是一个艺术过程。把设计转变为实际的数据库,并且这些数据库带有功能完备、高效能的应用,是一个工程过程。数据库的目的是帮助人们跟踪事务。经典的数据库应用涉及诸如订单、顾客、工作、职工、电话之类的项,或其它数据量较大、需要密切关注的事务。最近,由于数据库的普及,数据库技术已经被应用到了新的领域,诸如用于Internet的数据库或用于企业内联网的数据库。数据库也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生成和维护多媒体应用程序上。数据库在一个信息管理系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数据库结构设计的

28、好坏将直接对应用系统的效果产生影响。合理的数据库设计可以提高数据库存储效率,保证数据的完整和一致。同时合理的数据结构也将有利于程序的实现。设计数据库系统时,应该首先了解用户的各个方面的需求,包括现有的以及将来可能增加的。本设计一共用到了7张表,内容如下所示4.2.2 系统用户表 表4-1 用户表 字段名称 字段类型 说明 大小 YHM Varchar 用户名 50 XB Varchar 性别 50 MM Varchar 密码 50 CFMM Varchar 重复密码 50 XM Varchar 姓名 50 NL Int 年龄 4 SFZ Varchar 身份证号 50 SZCS Varchar

29、 所在城市 50 DZYX Varchar 电子邮箱 50 YHLX Varchar 用户类型 504.2.3.学生成绩表 表4-1 学生成绩表 字段名称 字段类型 说明 大小 YX Varchar 院系 50 BJ Varchar 班级 50 NJ Varchar 年级 50 XN Varchar 学年 50 XH Int 学号 4 XM Varchar 姓名 50 YW Int 语文 4 SX Int 数学 4 XW Int 藏文 4 ZF Int 总分 44.2.4学生助学金投票表 表 4-3 学生助学金投票表 字段名称 字段类型 说明 大小Title Varchar 标题 500Con

30、tent Varchar 内容 5004.2.5学生奖学金表 表4-2-5 学生奖学金表 字段名称 字段类型 说明 大小 XY Varchar 学院 50 NJ Varchar 年级 50 BJ Varchar 班级 50 XM Varchar 姓名 50 DJ Int 等级 4 XJ Float 现金 8 FFSJ Datetime 发放时间 8 BZ Varchar 备注 200第五章 系统实现5.1 系统功能界面 5.1.1 用户登录图5-1 用户界面用户登录代码:using System;using System.Data;using System.Data.SqlClient;usi

31、ng System.Configuration;using System.Collections;using System.Web;using System.Web.Security;using System.Web.UI;using System.Web.UI.WebControls;using System.Web.UI.WebControls.WebParts;using System.Web.UI.HtmlControls;public partial class login : System.Web.UI.Page protected void Page_Load(object se

32、nder, EventArgs e) protected void Button1_Click(object sender, EventArgs e) SqlConnection sqlcon = new SqlConnection(ConfigurationManager.AppSettingsConnectionString); sqlcon.Open(); SqlCommand sqlcom = sqlcon.CreateCommand(); sqlcom.CommandText = select count(*) from admin where YHM= + TextBox1.Tex

33、t + and MM= + TextBox2.Text + and YHLX= + DropDownList1.Text + ; SessionYHM = TextBox1.Text; SessionYHLX = DropDownList1.Text; if (SessionYHLX.ToString() = 教师) Response.Redirect(teacher_fream.aspx); if (SessionYHLX.ToString() = 管理员) Response.Redirect(admin_fream.aspx); if (SessionYHLX.ToString() = 学

34、生) Response.Redirect(student_fream.aspx); else Response.Write(alert(对不起,用户名或密码不正确,请重新输入!);location=javascript:history.go(-1); return; sqlcon.Close(); 5.1.2 学生成绩录入界面及实现功能 图 5-2 成绩录入界面成绩录入代码:using System;using System.Data;using System.Data.SqlClient;using System.Configuration;using System.Collections;

35、using System.Web;using System.Web.Security;using System.Web.UI;using System.Web.UI.WebControls;using System.Web.UI.WebControls.WebParts;using System.Web.UI.HtmlControls;public partial class charuchengji : System.Web.UI.Page protected void Page_Load(object sender, EventArgs e) protected void Button1_

36、Click(object sender, EventArgs e) try SqlConnection sqlcon = new SqlConnection(ConfigurationManager.AppSettings ConnectionString); sqlcon.Open(); string my1 = TextBox1.Text; int my2 = Convert.ToInt32(TextBox2.Text); int my3 = Convert.ToInt32(TextBox3.Text); int my4 = Convert.ToInt32(TextBox4.Text);

37、int my5 = Convert.ToInt32(TextBox5.Text); string sqlinsert = insert XS_cj(XM,YW,SX,ZW,XH,YX,BJ,NJ,XN) values ( + my1 + , + my2 + , + my3 + , + my4 + , + my5 + , + DropDownList1.Text + , + DropDownList2.Text + , + DropDownList3.Text + , + DropDownList4.Text + ); SqlCommand com = new SqlCommand(sqlins

38、ert, sqlcon); com.ExecuteNonQuery(); Response.Write(alert(成绩添加成功!); sqlcon.Close(); catch Response.Write(alert(成绩添加失败!); 5.1.3 成绩修改功能及界面 图 5-3 成绩修改界面成绩修改代码:using System;using System.Data;using System.Data.SqlClient;using System.Configuration;using System.Collections;using System.Web;using System.Web

39、.Security;using System.Web.UI;using System.Web.UI.WebControls;using System.Web.UI.WebControls.WebParts;using System.Web.UI.HtmlControls;public partial class SC_xg : System.Web.UI.Page protected void Page_Load(object sender, EventArgs e) if (!Page.IsPostBack) if (Request.QueryStringid != null) SqlCon

40、nection sqlcon = new SqlConnection(ConfigurationManager.AppSettingsConnectionString); sqlcon.Open(); SqlDataAdapter ada = new SqlDataAdapter(select * from XS_cj where id= + Request.QueryStringid + , sqlcon); DataSet ds = new DataSet(); ada.Fill(ds, XS_cj); DataRowView drv = ds.TablesXS_cj.DefaultVie

41、w0; TextBox1.Text = drvXM.ToString(); TextBox2.Text = drvYW.ToString(); TextBox3.Text = drvSX.ToString(); TextBox4.Text = drvZW.ToString(); TextBox5.Text = drvXH.ToString(); DropDownList1.Text = drvYX.ToString(); DropDownList2.Text = drvBJ.ToString(); DropDownList3.Text = drvNJ.ToString(); DropDownL

42、ist4.Text = drvXN.ToString(); protected void Button1_Click(object sender, EventArgs e) try SqlConnection sqlcon = new SqlConnection(ConfigurationManager.AppSettings ConnectionString); sqlcon.Open(); string sqlupdate = update XS_cj set XM= + TextBox1.Text + ,YW= + TextBox2.Text + ,SX= + TextBox3.Text

43、 + ,ZW= + TextBox4.Text + ,XH= + TextBox5.Text + ,YX= + DropDownList1.Text + ,BJ= + DropDownList2.Text + ,NJ= + DropDownList3.Text + ,XN= + DropDownList4.Text + where id= + Request.QueryStringid + ; SqlCommand com = new SqlCommand(sqlupdate, sqlcon); com.ExecuteNonQuery(); sqlcon.Close(); Response.W

44、rite(alert(成功修改数据库表中的一条数据记录!); catch Response.Write(alert(修改数据库表中的数据修改失败!); 5.1.4 按班级成绩查询界面以及实现功能。 图 5-4 成绩查询界面 按班级成绩查询代码:using System;using System.Data;using System.Data.SqlClient;using System.Configuration;using System.Collections;using System.Web;using System.Web.Security;using System.Web.UI;usin

45、g System.Web.UI.WebControls;using System.Web.UI.WebControls.WebParts;using System.Web.UI.HtmlControls;public partial class SC_bj_chaxun : System.Web.UI.Page protected void Page_Load(object sender, EventArgs e) if (!Page.IsPostBack) SqlConnection sqlcon = new SqlConnection(ConfigurationManager.AppSet

46、tings ConnectionString); string sqlstr = select YX,BJ,NJ,XN,XH,XM,YW,SX,ZW,ZF=(YW+SX+ZW) from XS_cj; SqlDataAdapter ada = new SqlDataAdapter(sqlstr, sqlcon); sqlcon.Open(); DataSet ds = new DataSet(); ada.Fill(ds, XS_cj); GridView1.DataSource = ds; GridView1.DataBind(); sqlcon.Close(); string sqlstr

47、1 = select Distinct YX from XS_cj ; SqlDataAdapter ada1 = new SqlDataAdapter(sqlstr1, sqlcon); sqlcon.Open(); DataSet ds1 = new DataSet(); ada1.Fill(ds1, XS_cj); DropDownList1.DataSource = ds1.TablesXS_cj; DropDownList1.DataTextField = BJ; sqlcon.Close(); protected void Button1_Click(object sender,

48、EventArgs e) SqlConnection sqlcon = new SqlConnection(ConfigurationManager.AppSettingsConnectionString); string sqlstr = select YX,BJ,NJ,XN,XH,XM,YW,SX,ZW,ZF=(YW+SX+ZW) from XS_cj where BJ= + DropDownList1.Text + ; SqlDataAdapter ada2 = new SqlDataAdapter(sqlstr, sqlcon); sqlcon.Open(); DataSet ds2

49、= new DataSet(); ada2.Fill(ds2, XS_cj); GridView1.DataSource = ds2; GridView1.DataBind(); sqlcon.Close(); 5.1.5 成绩统计界面以及实现功能。 图 5-5 成绩统计界面成绩统计代码:using System;using System.Data;using System.Data.SqlClient;using System.Configuration;using System.Collections;using System.Web;using System.Web.Security;u

50、sing System.Web.UI;using System.Web.UI.WebControls;using System.Web.UI.WebControls.WebParts;using System.Web.UI.HtmlControls;public partial class MC : System.Web.UI.Page protected void Page_Load(object sender, EventArgs e) string SqlStr = select YX,BJ,NJ,XN,XH,XM,YW,SX,ZW,YW+SX+ZW as ZF,(select coun

51、t(0) from XS_cj where YW+SX+ZW=t.YW+t.SX+T.ZW) as MC from XS_cj t order by ZF desc ; SqlConnection sqlcon = new SqlConnection(ConfigurationManager.AppSettingsConnectionString); sqlcon.Open(); SqlCommand sqlcom = new SqlCommand(); SqlDataAdapter ada = new SqlDataAdapter(SqlStr, sqlcon); DataSet ds = new DataSet(); ada.Fill(ds, XS_cj); GridView1.DataSource = ds; GridView1.DataBind(); sqlcon.Close(); 第六章 系统测试由于条件限制,系统未能经过大规模访问及超大容量数据库测试,仅进行范围较小数据库测试。6.1 测试环境服务器端:Windows XP,IIS5.1,SQL Server2000个人版.客户端:Windows XP.IE6.0.6.2 测试过程用于测试系统基本功能的实现情况和系统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