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明清元代的行中书制

上传人:sa****i 文档编号:77274981 上传时间:2022-04-19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946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宋元明清元代的行中书制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宋元明清元代的行中书制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宋元明清元代的行中书制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资源描述:

《宋元明清元代的行中书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宋元明清元代的行中书制(1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中國歷史科(中四至中六)必修部分甲部:宋元明清(至鴉片戰爭前夕)宋元的中央集權(2)1中國歷史科(中四至中六)必修部分甲部:宋元明清(至鴉片戰爭前夕)學習重心:元代的行中書省制建議分析內容:元代所設立的地方行政制度對中國歷史發展的影響。探討問題建議:元朝政府如何通過行中書省來管治遼闊的疆土,確立中央集權制?2宋元的中央集權(2)中國歷史科(中四至中六)必修部分甲部:宋元明清(至鴉片戰爭前夕)探討問題建議 :元朝政府如何通過行中書省來管治遼闊的疆土,確立中央集權制?下面的圖表展示了由公元 1234 年蒙古滅金至元世祖二十七年(公元 1290 年),蒙古帝國至後來元帝國之人口發展。註:太宗(窩濶台

2、)六年公元 1234 年憲宗(蒙哥)二年公元 1261 年世祖(忽必烈)至元七年公元 1270 年至元二十七年公元 1290 年參考(明)宋濂著:元史 ?地理志一(北京:中華書局,1976 年),冊 5,卷 58,頁 1345-1346 。宋元的中央集權(2)3中國歷史科(中四至中六)必修部分甲部:宋元明清(至鴉片戰爭前夕)?引自(明)宋濂著:元史 ?地理志一(北京:中華書局,1976 年),冊 5,卷 58 ,頁 1345-1346 。4宋元的中央集權(2)中國歷史科(中四至中六)必修部分甲部:宋元明清(至鴉片戰爭前夕)建議討論問題:1. 根據資料一及二,蒙古和元帝國的人口發展呈什麼趨勢?這

3、個趨勢反映在元帝國的版圖有何變化?2. 元政府在行政制度作出什麼安排以應付這些人口發展趨勢及版圖的變化?宋元的中央集權(2)5中國歷史科(中四至中六)必修部分甲部:宋元明清(至鴉片戰爭前夕)引自(明)宋濂著:元史 ?百官志一(北京:中華書局,1976 年),冊 7,卷 85 ,頁 2119-2120 。引自謝興堯著: 縮小省區平議 ,國聞周報卷 10,期 43。轉引自陳登原國史舊聞 (北京:中華書局, 2000 年)卷 45,冊 3,頁 97。引自張帆著: 元朝行省的兩個基本特徵讀李治安行省制度研事,載中國史研究 , 2002 年第1 期,頁 165 。6宋元的中央集權(2)中國歷史科(中四至

4、中六)必修部分甲部:宋元明清(至鴉片戰爭前夕)行中書省,凡十一,秩從一品。掌國庶務,統郡縣,鎮邊鄙,與都省為表裏。國初,有征伐之役,分任軍民之事,未有定制。中統、至元間,始分立行中書省,因事設官,官不必備,皆以省官出領其事。其丞相,皆以宰執行某處省事繫銜。 凡錢糧、兵甲、屯種、漕運、軍國重事,無不領之。引自(明)宋濂編:元史百官志七 (北京:中華書局,1976 年),冊 8,卷 92,頁 2305。元人王惲說:行省官僚,如平章、左丞相二府各位,特選素著清望(聲望卓著) ,簡揀在帝心,文足以撫綏遺黎(安撫黎民百姓) ,武足以折衝外侮(抵禦外來侵略),盡忠所事,籌策有方,不以利賄為心,使鏟除積弊,

5、矯正枉濫,肅清邊陲。楊維楨也說:夫天子之所委重者,惟一二大臣簡在上心者,為股肱(得力助手)於內外。內相為天子得人,為朝廷中央大臣 ;外相為天子得人,為四方。欲內外無治不可也。轉引自李治安著: 行省制度研究 (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0 年),頁 125-126 。宋元的中央集權(2)7中國歷史科(中四至中六)必修部分甲部:宋元明清(至鴉片戰爭前夕)引自李治安主編: 唐宋元明清中央與地方關係研究(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6 年),頁 185-188 。引自李治安著: 行省制度研究 (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0 年),頁 160。8宋元的中央集權(2)中國歷史科(中四至中六)必修部分甲

6、部:宋元明清(至鴉片戰爭前夕)建議討論問題:1. 資料三指出元初在中央和地方分別設立了什麼機構?2. 根據資料一至三,元地方行政制度和機構的設置原意是什麼?後來出現何種變化?你認為導致這種變化的原因是什麼?試根據資料六、七及九回答。 (人口和版圖如何影響地方行政制度之確立和變化?) (初時,行省是臨時管理機構。 因事設官,官不必備,它只是中央派出地方之代表。後來因帝國版圖漸大、人口日多,行省變成常設機構。)3. 根據資料七,行中書省丞相從什麼途徑挑選出來的?這如何反映其重要性呢?試分析。4. 根據資料八,行中書省有何功用及職能?5. 閱讀資料九,你同意行中書省是地方最高級的管治機構嗎?試從行中

7、書省的職權、行中書省丞相的地位,以及行中書省與中央之關係三方面分析。宋元的中央集權(2)9中國歷史科(中四至中六)必修部分甲部:宋元明清(至鴉片戰爭前夕)下表所列為元初中書省和各行省所管轄的地區。中書省行中書省管轄路州總數中書省路: 29直轄河北、山東、山西,此區州: 8稱為腹裏河南、江北等處行中書省路: 30府: 7州: 1遼陽等處行中書省路: 7府: 1陝西等處行中書省路: 4府: 5州: 27雲南諸路行中書省路: 37府: 5(當中三個為屬府)江浙等處行中書省路: 30府: 1州: 2湖廣等處行中書省路: 30府: 3安撫司: 13軍: 3州: 13四州等處行中書省路: 9府: 3甘肅等

8、處行中書省路: 7州: 2江西等處行中書省路: 18嶺北等處行中書省統北邊等處參考(明)宋濂著:元史 ?地理志(一至六)(北京 :中華書局 ,1976 年),冊 5,卷 58-63,頁 1374-1562 。10宋元的中央集權(2)中國歷史科(中四至中六)必修部分甲部:宋元明清(至鴉片戰爭前夕)下表所列為中書省與行中書省行政架構與椽屬。職位中書省品第行中書省品第首長中書令多由皇太子兼-領,為虛銜。左、右丞相正一品丞相從一品(各一人)(一人)副相平章正事從一品平章從一品(四人)(二人)左、右丞從二品左、右丞(各正二品(各一人)一人)參知政事從二品參知政事從二品(二人)(二人)參考(明)宋濂著:

9、元史 ?百官志一 (北京:中華書局, 1976 年),冊 7,卷 85,頁 2120-2123 ;及百官志七,冊 8,卷 91 ,頁 2305-2306 。大德九年(公元 1302 年),元中書省批評各行省不詳行體輕重,無問巨細,往往作疑咨稟,以致文繁事弊甚非所宜。中書省要求各行省自主處事,如非重要事情,應自行解決。引文大意:元中書省批評各行省, (凡事)沒有詳細衡量事件之輕重,而不論事情大小,往往都懷疑要向上級報告通知(才覺合理) ,結果導致公文往來頻繁而且行政沒有效率,這是十分不適合的。引自沈家本校: 大元聖政國朝典章 ?朝綱卷之一,聖政二 ?政紀 ?外省不許氾濫咨稟(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10、,1972 年),卷 3,政紀 ?外省不許氾濫咨稟,頁 73 。宋元的中央集權(2)11中國歷史科(中四至中六)必修部分甲部:宋元明清(至鴉片戰爭前夕)引自李治安主編: 唐宋元明清中央與地方關係研究(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6 年,)頁214-221 。12宋元的中央集權(2)中國歷史科(中四至中六)必修部分甲部:宋元明清(至鴉片戰爭前夕)建議討論問題:1.閱讀資料十,嘗試比較行中書省與中書省的管治領域範圍。元11 個行中書省共管治多少地區?有哪些行中書省的管治領域範圍與其他的不同?2.元中書省與行中書省的架構有何特色?與唐宋兩代有何分別呢? (唐宋的中央官員高高在上,各地的官員全是他們的

11、下屬。元代則不然,因為各行省官員本身就是中央官員。元朝實際上是一個聯合王國,各行省都是自成體系的朝廷。腹裏與各行省的性質沒有分別,都是平行的機構,只是共同事奉同一位皇帝而已。)3. 資料十二顯示中書省對行中書省進行何種批評?從這種批評反映中書省與行省之間有何關係?請嘗試利用資料十三加以說明。4. 總括來說,你認為元代行中書省的權力較中書省大嗎?試提出你的看法。宋元的中央集權(2)13中國歷史科(中四至中六)必修部分甲部:宋元明清(至鴉片戰爭前夕)降元南宋大臣程鉅夫在論行省指出, 竊謂省者,古來宮禁之別名,宰相常議事其中,故後來宰相治事之地謂之省。今天下疏遠去處亦列置行省,此何義也?當初只為伯顏

12、丞相等帶省中相銜出平江南,因借此名以鎮壓遠地,止是權宜之制。今江南平定已十五年,尚自因循不改,名稱太過,威權太重,凡去行省者皆以宰相自負,驕倨縱橫,無敢誰何。引文大意:我(程鉅夫)認為省的意思是古代宮禁部門的別稱,宰相常常在當中議政,因此後來宰相辦事的地方也稱為省。現在國家的邊疆地方亦加設行省,為什麼呢?當初只為伯顏丞相等帶著省的相銜來領兵平定江南,要以這個名稱來鎮壓遠方,但這只是權宜的方法。現在江南已經被平定十五年,還因循不改,此名稱太過大,威權太重,凡到行省的官員都以宰相自居,行事目空一切,不畏懼任何人。引自(元)程鉅夫著: 雪樓集 ?論行省 (卷 10),見叢書集成續編 (台北:新文豐,

13、 1989 年),冊135,頁 115。元成宗即位初年,王惲稱: 今四海一家,廓然無事,收攬威權,正在今日,朝廷宜重而惜之不輕與。人謂如李唐季年使職或帶相銜,初無分省實權。何則?既遠闕廷,豈容別置省府。所以然者,蓋亡金南渡後一時權宜,不可為法。引文大意:現今國家一統,平安無事,朝廷應珍惜並乘機收回地方權力,不能輕易分與別人。正如有人說唐朝末年使職或帶相銜,其實在起初時也無實權。為什麼呢?因為地方既遠離朝廷,又怎會容許它們設立省、府(擁有實權)?本朝地方之設立省府,只是消滅金朝南渡後的一時權宜辦法,不可成為定制。引自(元)王惲著: 元貞守成事鑒 ?慎名爵 ,見秋澗集(卷 79 ),載四庫全書(集

14、部別集類)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 年),冊 1201 ,頁 162。14宋元的中央集權(2)中國歷史科(中四至中六)必修部分甲部:宋元明清(至鴉片戰爭前夕)從法理上說,中央政府以命令授權形式將部分權力交予行省行使,一切治權皆屬中央政府,行省只是中央的代理而已。無論行政、財政、軍事、司法諸事權,朝廷總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權力(如軍隊、官吏任用等)的同時,把相當一部分權力分寄於行省,然後借行省集權於中央。顯而易見,元代行省制中央集權是秦漢以來郡縣制中央集權模式的較高級演化形態,也是兩宋否定唐後期藩鎮分權的繼續。元行省制所體現的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的主輔結合,明顯優於單純的中央集權或單純

15、的地方分權。引自李治安著: 行省制度研究 (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0 年),頁 527。元朝同宋一樣,把地方分成路、府、州、縣,而實際上元代的地方政權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書省管理。行省長官是中央官而親自降臨到地方。在當時,並不是說把全國劃分成幾個地方行政區,乃是這幾區地方各駐有中央宰相,即成為中央宰相府的活動分張所。所以行中書省正名定義,並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動的中央政府。換言之,是中央侵入了地方。中央需要派一個大員來鎮壓某地方,就派一個外駐的宰相。引自錢穆著: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台北:東大圖書,1990 年),頁 108-109 。宋元的中央集權(2)15中國歷史科(中四至中六)必修部分甲部:宋元明清(至鴉片戰爭前夕)建議討論問題:1. 元程鉅夫和王惲建議廢除行中書省制,為什麼呢?請根據資料十四和十五回答。2. 有元一代,行中書省制依然存在,你認為元朝君主為什麼保留這個制度呢?3. 資料十六和十七對元的行中書省制度有何評價?試分析兩者之異同,並提出你的看法。4. 大部分學者均同意,宋元是中央集權制度的強化階段。究竟兩代的中央集權手法有沒有分別呢?試舉例分析。5.16宋元的中央集權(2)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