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才能成就卓越

上传人:hs****5 文档编号:77274961 上传时间:2022-04-1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超越才能成就卓越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超越才能成就卓越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超越才能成就卓越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资源描述:

《超越才能成就卓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超越才能成就卓越(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超越才能成就卓越(上) 林高明时下,不少名师是一课上遍大江南北,甚至在各个研讨活动的会场上都会不期而遇:同一节课在不同的地方上了N次,一些学习者可能“有幸”学习过N次。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每一个问题、每一句话、每一个手势、每一种眼神都是似曾相识,风景旧曾谙。不少所谓的专家学者也是这种情况,一个专题讲演包打天下,从不加以调整与改进,甚至连PPT都是一模一样。重复固然节省心力,但是,重复往往就是陷于江郎才尽,往往就是走向僵化与停滞不前。这种状况就形成了教师成长的雷区:“一优秀就落后,一成名就沉沦。”社会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之为“优后固化”。著名的特级教师程红兵写道:任何一种伟大的思想都不值得我们无

2、休止地重复,你每重复一次,那种思想的味道就减少一层。因为重复到最后,那些思想已不再是思想,而变成一种1+1=2似的简单知识。人的尊严在于思想,思想的尊严在于永恒的超越。同理,作为名师,如果仅仅是重复又重复同一种思想、同一种做法、同一种课型,那么就流于机械,整个思想状态及生命方式就会陷于硬化、窄化、浅化。名师如何才能使自己的教育生活活力长存、青春永驻呢?无他,唯有葆有超越才能走向卓越!不断超越他人。某些优秀教师(或名师)在某个地区、某个方面小有成绩、小有名气,便沾沾自喜,不思进取,还以“知足常乐”为借口,夜郎自大、坐井观天。遍观学界,学派林立,学说纷纭。按说,这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是教育教学研

3、究的大解放与大自由。可是,在实际教育教学及研究活动中,几乎是个个自立山头、裂地自封,如军阀混战,各自为政。曾经听一位朋友谈起这样的一件事,让人哭笑不得。某教研机构组织一次大型的研讨活动,邀请某地两位名师前来参加公开教学活动,名师甲看到邀请函,提出如有名师乙同去,那么他就拒绝出场。名师乙看到邀请函,提出名师甲活动如排在他的前面,那么,他断无去参加的理由了。为什么?这就是各自为王,互不相让。没有学术争鸣,唯有意气之争,门户之见。折腾来折腾去,各家各派只有小肚鸡肠、小技小巧,没有大家风范、大思大智。其结果“道术将为天下裂”,举世浊浊、闹哄哄的,你方唱罢我登场。学海无涯,教海无涯,任何妄自尊大的做法与

4、想法都“只增笑耳”。学术之道、研究之道就在于不断地超越他人,而“自立为王”的心态与做法就是自取其辱、自取灭亡。超越他人,就是要有“涉猎百家、博采众长”的气度,就要有“思想多元、兼容并包”的胸襟,就要有“取长补短、教学相长”的精神。只有认真阅读、研究他人的教育思想及实践,才能有所创见,有所超越。所谓的要“更上一层楼”,则须“穷千里目”。著名的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深有感触地提出,在众多学术研究成果面前,在繁杂的教育信息面前,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汲取过滤,学习百家之长,博众家之采,结合自己实际创出特色。张齐华老师“永远不重复别人,更不重复自己”,这是工作格言。“课谁都能上好,但如何上出特色,走出别人没曾

5、走过的路,让别人从你的探索中获得启迪,这才是我真正努力的方向”。就这样,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精,携着一股小年青永不言败的闯劲,齐华踏上了一条不断超越、不断创新的教学之路。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窦桂梅从1994年开始探索“语文教学民族化与现代化研究”,结合一年级一直教到六年级的6年的实践研究,提出“三个超越”的理念,即“学好教材,超越教材;立足课堂,超越课堂;尊重教师,超越教师”。通过近8年的实践尝试,她提出“主题教学”,以更好地实现“三个超越”,从而引导师生超越因循、超越固陋、超越自我,最终的目的,是努力实现向儿童生命的回归,是母语学习本质的回归,从而力图体现“我是教母语的,我是教人学母语

6、的,我是用母语教人的”这一人生主题。苏轼在贾谊论一文中指出:“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优秀教师首先要做的是不断地超越他人,不断地站在他人的肩膀上起飞。唯有这样,才能拥有云淡天高、辽阔无垠的蓝天。超越才能成就卓越(中) 林高明不断超越自我。老子在道德经中说,胜人者力,自胜者明。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优秀与平庸的分界点就是能否战胜自我、超越自我。每个人的成长都是在不断地寻求自我、确认自我、改善自我,而这种改善是一种持之以恒的过程。“进,吾进也;止,吾止也。”一旦不再反思、不再调整、不再改变,人便僵化不动、停滞不前。生命如一股活泼的溪流,不断地穿越山涧而下,勇往直前,遇石则漫,遇

7、泥则冲当它静止不动时,便是一潭死水。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在回顾人生时写道,我已经厌倦了安全和确定。我有时在准备一次演讲或一篇文章时,知道它会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这说明我可以对20批不同观众进行20次同样的演讲,而且我肯定它们会大受欢迎,但我不能这样做。如果我将相同的内容重复演讲三到四次,那我就会对自己感到厌倦。我无法忍受再次这样做。我能挣到钱,能获得积极反应,但我不能这样做。我对早已知道的结果感到厌倦。我对自己总在说相同的话感到厌倦。我的生活必须进行新的尝试。当许多人在鲜花与掌声中迷失了自我、迷失了超越的勇气与力量时,只有“志存高远”的人选择“不断出发”与“永在路上”。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认为,

8、(不断超越的人)他已清楚地意识到要成为完整的人全在于自身的不懈努力和对自身的不断超越,并取决于日常生活的指向、生命的每一瞬间和来自灵魂的每次冲动。任何优秀的教师、名师都会敏感地感受到这一超越的冲动,由学习自创新生。钝学累功,积思成智。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提到,自我超越的人永不停止学习。自我超越不是你所拥有的某些能力,它是一个过程、一种终身修炼。自我超越的人,会敏锐地警觉自己的无知、力量不足和成长极限,但这绝不动摇他们高度的自信。不断超越名利。曾见过某地一些所谓的“名师”,他们个个自以为气宇轩昂,自视甚高,目空一切。他们谈论的多是轿车的造型、款式、价位他们心灵的空间已经没有精神的气息与超物质的

9、存在。在他们看来,物质就是一切,就是生命的所有。至于学术与精神追求那只不过是骗人的幌子而已。“诗意的栖居”在一些“功成名就”的教师团体中成了一种高不可攀的空中楼阁,一种可望不可即的海市蜃楼。教育的理想被狂热的物欲追逐取代,读书的快乐被金钱的攫取取代这是一个不断向下沉沦的过程,生命在其中悄然无声地消逝,悄然无声地湮没,正所谓的“生于草芥,死于草芥”。谁能击碎尘世的喧攘、固守生命中的宁静?盘点无数个过去的日子,真正听课的时间是多少?真正读书思考的时间是多少?真正潜心教育教学研究的时间又有多少?我深深地明白了朱光潜在谈美书简二种中所说的,摆脱得了世情与俗念。文学作品不能“脱实”则不能“脱俗”。一个人

10、如果不能“脱实”,也一样不能“脱俗”。正如李白在诗中写的,高才脱略名与利。一个人要摆脱得了,方可找回自己。否则,我们只能效阮籍作穷途之哭。生命需要重新澄澈,这意味着归零。把自己放到一个“不自以为是”的位置,回到本来的自己。本来的自己,可以是无知无识,没有任何的头衔与光环,没有任何的陈见与预测浑然真朴,复归于婴儿。没有任何名利的色彩。这是一种生命的反向运动、心灵的运动:追求一种纯粹的教育教学的乐趣。斯霞老师年近90岁,应邀参加了广东省顺德市的教学会。在会上她听了支玉恒讲的高粱情一课,仍然对支玉恒老师进行了谆谆教诲。在会上,斯老师从早上第一节课开始,一直到下午散会,始终端坐会场,认真听课做笔记。她

11、说:“我最喜欢听老师们上课,最喜欢听大家讨论教学了,我要好好学习。”这是怎样的一种执着、怎样的一种情怀、怎样的一种纯粹!能够持守自我,不随波逐流,不盲从,不在尘俗中瓦解与涣散,是我们的造化与命运。不去追问是否有光荣与梦想,我们的脚步坚实地踩着人类灵长目动物的足迹,不去衡量名利得失,那么就足矣。现今之世态缺乏在权势的威压之下昂起灵魂头颅的人,太缺乏能自重自立的人。只有许许多多的斯霞和于漪们坦然地弃绝世俗的名缰利锁,默然地沉浸在教育教学的天地之中,悠然自得、泰然自处,从某种意义上讲,才能为教育立心,为文化立命,为万世开太平!超越才能成就卓越(下) 林高明不断超越尘俗。印度教育家克里希那穆提在我们需

12、要怎样的教育中说:“生命并不只是一份工作和职业,生命是极为广阔而深奥的,它是一个伟大的谜如果我们活着只是为了谋生,我们就失去了整个生命的重点。”一切纷纭,生命的本质被无情地掩没,很少有人意识到“世界核心意义”的价值。也没有人会去管这些。身不由己,心不由己?我们忙着谋生,于是生命中伟大而神奇的力量和价值被不断地淹没与遮蔽了,我们变得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反观整个教育教学的现状,学校里今天推广这个流派,明天宣扬那个主张;一会儿热捧美国什么教育家,一会儿鼓吹日本什么教育学者;这边什么教育实验,那边什么教学改革一时间,风云激荡、风起云涌。然而,开合之际,我们从纷纷纭纭、炫人耳目的理论、概念、主张的枯枝败

13、叶中醒来,审视我们的教育教学的生活。其一是缺乏真正的思想。没有超越,也就没有创见。特级教师程红兵老师指出:“思想缺席,是最可怕的缺席,思想的缺席是灵魂的缺席。我们太多地沉浸在热潮中,一种热潮来了,往往就是思想的缺席,因为只有一种声音。从众固然不孤独,但是没有了自己、没有了思想。我们都在大家的、时尚的思潮中淹没了自我的个性。”一个人的成就在于他的叛逆性。任何温顺、乖巧的人都是难成大器的。要成大气候,必然拥有自己的气息与气场。在现实生活的打磨之下,无奈而随顺的人便以老子的“和光同埃”来为自己寻找理由,然后安然地躲在世俗的轨道上,鼾然入梦。当刺猬被拔了刺、玫瑰不再有刺的时候,我们还能把它们称之为什么

14、?思想从来就是在冲突中得出来,它不可能在怯怯懦懦、畏畏缩缩间长成。其二是缺乏热忱的理想。朱永新先生指出:“中国的教育缺理想追求:从整个中国的教育现状来看,我觉得教师们往往缺少了一点诗人的气质,缺少了一点生命的追求,缺少了一点青春的活力,缺少了一点创造的冲动,而这一切都与理想有关。一个没有理想的人,不可能走得很远。一个没有理想的学校,也不可能走得很远。”在许多学校里占据着许多令人厌恶的人物:“有权力,没能力;有私想,没思想;有欲望,没希望;有利益,没公益;有生意,没诗意。”教育要获得解放与进步,首先必须全面彻底、大刀阔斧地进行“归零”,要重构一种“梦想”的文化。否则,必然寸步难行、举步维艰。梦想

15、的意义就在于按照自己内心的尺度来创造未来与无限的可能性。如何以教育的理想及思想来超越平庸、超越世俗呢?浙江省的洪宗礼老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生命的坐标。洪宗礼老师自1983年起,探索语文教材新体系,精益求精地主编了三套经国家审定通过的初中语文教材,被列入国家教材书目,推荐各地选用。该教材读、写、思三者兼顾,体例科学完整,且追求卓越,不断创新,深受一线广大师生欢迎。最新的一套国家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实验面覆盖了26个省市自治区的600多个县市区,使用的学生有近千万。洪先生曾讲,教材是“是为学生终身发展而编写的”,要“教学生学会做人、做事、合作、求知,独具审美眼光,净化、纯洁情感世界”,所以,教材编写者

16、必须“要有对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有战略家高瞻远瞩的眼光”,还必须要有“精编、精研、精改,严格、严肃、严谨的科学态度”,不断追求创新、崇高和卓越,把教材编成“一流的卓越的特殊精神产品”。有人问洪先生:“您已年逾古稀,取得了如此辉煌的成就,也可以说为语文教学殚精竭虑了,是不是该考虑休息休息,颐养天年了?”洪先生平静地答道:“事业永驻,为自己钟爱的母语教育事业奋斗到生命尽头,才是我的幸福与快乐。”生命是什么?是对自己的人生去向的不断提醒,提醒自己不能陷落于简单的动物式的生存之中,提醒自己要拥有更多的超越性的、文化性的存在,不能在世俗欲望与欢乐的泥淖中乐不思蜀、得意忘形。人,生而为人必须拥有人的心灵、精神、境界,拥有人的一切优于动物的所在。为师之道,若能胸中有灵丹一粒,摆脱世故,点化俗情,就能成大格局、大气象、大宗师!(作者单位:福建省莆田市教师进修学院)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