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与劳动资源复习资料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77270471 上传时间:2022-04-19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8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人口与劳动资源复习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人口与劳动资源复习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人口与劳动资源复习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资源描述:

《人口与劳动资源复习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口与劳动资源复习资料(1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名词解释1. 人口与人力资源科学:是以具有复杂内容的人口与人力资源现象为研究对象,通过人口现象与人力资源现象的研究,揭示人口现象和人力资源现象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2. 人口与人力资源规律:人口与人力资源是指人口与人力资源现象和发展过程中所固有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了解。3. 人口是:是指生活在特定社会制度、特定地域、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的总称。是一个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活动的基础和出发点,是生产力要素和生产关系的体现者。4. 人口自然增长:出生于死亡是人口自然变动的两个基本因素,两者之差便是人口的自然增长5. 人口结构:是指一定地区和一定时间按一定的质的规定性来划分与组合的人口总体内部的

2、比例关系;或者说,它是人口总体内部依据本身具有的不同的质的规定性来划分的,各个组成部分的数量比例关系6. 人口自然结构:是根据人口的居住地的地域特征来划分的,它反映了人口的自然属性的质的规定性,主要包括人口的年龄结构和性别结构7. 人口地域结构:是根据人口的居住地的地域特征来划分的,它既有反映人口居住地的自然环境特征的一面,又有反映其社会经济环境特征的一面。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结构、行政区域结构、城乡结构8. 人口社会结构:是根据人口的社会经济特征来划分的,它反映人口的社会属性的各种质的规定性,是按一定的经济特征或社会特征来划分和组合的人口结构比例关系。人口的社会结构可以分为经济结构和非经济结构两

3、大类。9. 人口产业结构:是指在业人口按三次产业划分所构成的比例关系和结合状态;严格来说,它是在业人口的产业结构10. 人口文化结构:是指各种文化程度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形成的比例关系与结合状态。因而人口文化结构实际上就是人口文化程度结构,更确切地说是人口教育程度结构。11. 人口城镇化:是指城市人口的集聚和增长所形成的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增长的过程。更严格的说,它是指居住在乡村地区的农业人口转变为居住在城镇地区的非农业人口的过程。12. 人口自然变动:是指由出生与死亡所引起的人口数量的增减,以及人口性别与年龄结构变化的过程。人口的自然变动是人口再生产的自然基础,它对人口再生产的规模和速度有

4、直接的、决定性的影响13. 人口出生率:出生率是指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出生人数与同期平均人口数之比,通常以千分比来表示14. 生育率:通常是指一定时期生育婴儿数和育龄妇女人数之比。生育率是衡量生育水平的人口统计指标15. 总和生育率:育龄妇女如果按计算年度各年龄组妇女生育水平度过其一生的生育过程,可能生育的孩子数16. 人口死亡率:死亡率是指一定时期里(通常为一年)死亡人口数和同期平均人口数之比,通常用千分比来表示17. 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假定一个人按某一分年龄死亡率度过其生命的全过程,在活到某一年龄时,平均还能继续生存的年数。一般的情况是用出生时的平均预期寿命来进行比较分析18. 人口规律

5、:是指在人口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普遍的、必然的内在了解。它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19. 狭义的人口质量:是指微观个体基本素质的总称,包括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等主要内容。20. 广义的人口质量:是指宏观人口结构素质的总和,包括人口规模、年龄与性别结构、地区结构、城乡结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人力资源流动质量以及人力资源存量等主要内容。21. 身体素质:是指人口群体的身体健康水平及大脑的技机能状况。包括生理功能的正常运转、体力和精力的强度、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寿命等。身体素质是人口质量的自然基础和物质承担者,是构成微观人口素质的最基本内容。22. 科学文化素质:

6、是指一个国家居民平均受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基本情况。23. 劳动技能素质:是指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长期积累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24. 思想道德素质:是指人口的思想意识形态及其实践,包括世界观、人生观、思想品质、道德观念、社会化程度等。思想道德素质是人口质量的灵魂,思想道德素质是一种主观能动性。25. 人力资源:是指能够推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具有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能力的人们的总称。或者说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具有劳动能力的人的总称。它包括数量和质量两个指标。26. 人口资源:主要是指生产者人口,即适龄劳动人口,更直接的是其中的经济活动人口。27. 人才资源:是指比较高级的人力资源

7、。根据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源质量高低是由人力资本含量的多少决定的。人力资本含量是通过人力开发投资形成的,其含量的多寡取决于人力形成的先天形态和后天形态及其开发的深度和广度。28. 人力资本:是指通过各种形式的投资而提高了人的素质和技能。人力资本包括多种形式的投资结果。29. 企业人力资源:是指一个企业所拥有的可以用来增加企业效益的存在于员工身上的创造力,它包括员工的体力、技能和知识,其中比较突出的特征是企业对人力资源的使用权,并一般用签订劳动合同的方式来确定企业与人力资源之间的劳动关系。30. 人力资源的数量:是人力资源存量的重要方面,是人力资源量的规定性,表现为某一特征范围内的人口,包括劳动

8、年龄中具有劳动能力的全部人口以及在劳动年龄以外实际常年参加社会劳动的人口总数。31. 人力资源规模:是指人力资源数量所涵盖的范围体现的分量与格局。32. 人力资源的质量:是指最能体现人的体力和脑力的生理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及两者的综合,即人力资源所具有的体质、职能、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内容。33. 心理素质:即身体素质,它要求有健康强壮的体质,这不仅是体力得以形成和发挥作用的生理基础,而且是智力得以改善和提高的生理基础。34. 思想素质:主要包括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思想品质和传统习惯等。这些内容在阶级社会中包括着各自阶级的性质,它也始终是构成该时代特定社会人的质的规定性的重要方面。35. 科

9、学文化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主要包括文化知识、科学知识水平以及劳动技能和经验。这是人类在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过程中长期积累的知识结晶,是人本身逐步形成的认识世界的能力。科学文化素质是人力资源发挥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的根本源泉。36. 人力资源的自然构成:是根据人力资源的自然特征来划分的,它反映人力资源自然属性的质的规定性。37. 人力资源的社会构成:是根据人力资源的社会经济特征来划分的,它反映人力资源社会属性的各种质的规定性,是按一定的经济特征或者社会特征来划分和组合的人力资源结构比例关系。38. 人力资源的地域构成:是根据人力资源的居住地的地域特征来划分的,它既反映人口居住地自然环境的特征,又有反

10、映其社会经济环境的特征。主要包括人力资源的自然地理构成、人力资源的行政区域构成、人力资源的城乡构成。39. 未来工资报酬折现法:将支付给职工从录用到退休或死亡期间的工资报酬,按一定的折现率折成现值作为人力资源的价值。40. 随机报酬法:将某人在其工作期间一直服务于某一组织的期望条件价值,按其继续留职的概率,调整折算成当前的实现价值,作为人力资源的价值。41. 非购买商誉法:将一个企业的当期收益水平超过同行业正常收益水平的部分予以资本化的价值,作为人力资源价值。这种方法以每年实际收益数字为基础,具有较大的客观性和可操作性。42. 经济价值法:通过预测未来各期收益,并将预测的盈利折成现值,予以加总

11、,最后按照人力资源投资占总投资的比例,计算人力资源的价值。43. 绩效评价法:对某人的工作状况通过打分的方式进行具体评价,并按一定顺序进行级别排列。44. 潜力评价法:确定某人在工作中的发展和职务提升的可能性,其目的是为了计量某人能为组织提供多大的潜在服务。45. 工作态度测定法:衡量工作人员的态度,主要是了解工作人员对某些客观事物的感情倾向,以便估计工作人员对他们所从事的工作、报酬、环境以及整个组织的看法。46. 人力资源开发:是指以人力资源为中心,培养、发掘、充分利用人力资源的能力47. 人力资源心理开发:主要是针对劳动者的需求动机,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劳动动力。48. 人力资

12、源伦理开发:是指唤起劳动者的道德精神,激发起无穷的精神力量。49. 人力资源生理开发:主要是以保护人力资源为目的,按照人的生理规律,科学地组织和安排活动。50. 人力资源利用:是把具有一定的体力、智力的劳动者配置、投入到一定的社会领域中。并让他们在其中发挥作用,以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51. 知识经济:是一种以智力资源占有、配置、生产、分配、使用为最重要经济因素的经济52. 宏观人力资源战略:是指描绘人力资源为实现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而采用的发展途径和方式,它是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53. 微观人力资源战略:是指企业为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和内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自身发展的需要,根

13、据企业的总体战略制定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方向性的发展途径和方式。简答题、论述题(只罗列了要点,答题时需围绕要点适当解释)第一章 导论简述人口与人力资源发展规律的客观性。人口与人力资源发展规律的客观性表现在: .人口与人力资源发展规律产生的条件是客观的。人口与人力资源发展规律产生的条件是: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 .人口与人力资源规律发生作用是客观的。怎样认识和利用人口与人力资源规律?承认人口与人力资源规律的客观性,人们就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认识、利用规律。(1)正确认识人口与人力资源规律。(2)利用人口与人力资源规律。 利用人口与人力资源规律主要取决于如下方面:对规律的认知程度;阶级背景第

14、二章 人口的基本概述如何理解人口的真实内涵? 人口是指生活在特定社会制度、特定地域、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的总称。是一个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活动的基础和出发点,是生产力要素和生产关系的体现者。人口的真实含义可以从自然性和社会性两个方面理解,人口具有双重属性:(1)人口的生物属性也称为人口的自然属性。人口现象首先表现为一种生物现象,人口的生物属性是人类社会生存的自然基础,表现为人口的数量、质量、性别结构、年龄结构、人口再生产周期和生命周期。因此,人口是一种生物现象。(2)人口的社会属性。人类一切生物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影响下进行的。因此,人口更重要的是社会属性。如何理解人口的双重属性?(

15、1)人口的自然属性。人口现象首先表现为一种生物现象,表现为人类个体的出生、成长、繁殖、衰老和死亡的生命历程都要服从生物学规律。人口的生物属性是人类社会生存的自然基础,表现为人口的数量、质量、性别结构、年龄结构、人口再生产周期和生命周期,因此,人口是一种生物现象。(2)人口的社会属性。人类是社会化动物,人类一切生物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影响下进行的。人类的生物属性深受社会属性的影响和制约。因此,人口更重要的是社会属性。人口的社会属性有哪些表现? (1)人口发展过程、人口结构和人口变迁都是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下进行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人口的生存和发展,社会生产和分配制度影响和制约人口的生

16、物属性。 (2)人口发展过程、人口结构和人口变迁都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中进行的。表现为社会成员的生活方式、全部人文环境以及婚姻家庭制度影响人口的生物属性。 (3)人口发展过程、人口结构和人口变迁都是在一定的政治制度下进行的。表现为维持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性的规范和控制力量影响和制约人口的生物属性。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特征是:社会属性。人口现象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现象。人类增殖与动物增殖的根本区别。两者与自然界的关系不同;动物是消极地适应自然界,靠自然界提供天然食物,以维持生命和繁殖后代,自然界支配着动物。而人类不同,人类是通过制造和使用劳动工具,运用劳动工具积极地、主动改造自然。两者个体间的关系不

17、同;动物的个体相互关系纯粹是生物性的,动物之间雌雄结合与交配、生殖与养育下一代,仅仅是为了生存和延续后代。而人类个体间的相互关系已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制度,人类增殖过程建立了夫妻关系、父母与子女之间关系即家庭,是与家庭这种社会制度分不开的。两者生活的环境不同;动物生活的环境是自然界和人类的影响力,动物的繁殖与社会生产方式不存在任何关系。而人类增殖不仅受自然环境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两者决定性的因素不同。动物增殖的决定性因素是生物学上繁殖下一代的规律,是动物的天然本能。而人类增殖的决定性因素除了生物因素外,主要是人类所生活的社会生产方式及其影响下的一切社会经济制度。人口在社会生产中的地

18、位和作用。人口是全部人类社会生产行为的基础和主休;人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基本因素,如果没有一定最低数量的人口,就不可能有任何社会物质生活,就不会存在人类社会生产行为。人是自然界的支配者,而自然界则是被支配者,这是人所特有的主观能动性的必然表现。人是生产力中的决定因素;从人与生产力的关系来看,社会生产力是社会生产方式变更和发展的基础,在社会生产方式中起着主要的决定的作用。在构成社会生产力的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中,作为劳动者的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既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又是社会财富的消费者。从人与社会财富的关系来看,首先人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其次人作为社会财富的消费者,同样是重要的,消费反作用于

19、生产,促进生产的发展。简述人口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前提。(1) 一定数量的人口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前提。(2) 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分工的物质前提。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的主要内容。().构成人口理论的两个原理。一是食物是人类生存所必需的;二是人类两性间的性欲是必然的。.两个级数的论断。在不限制的条件下,人口是以几何级数增长的,其增殖力是无限的;而生活资料生产是以算术级数增长的,比人口增长要慢得多。.减少人口的两种途径。一种是“积极抑制”;另一种是“预防性抑制(4)人口波动规律的理论:.人口增加必然要受到生活资料生产的限制;.只要生活资料增长,人口一定会不断增长(除非受到抑制);.抑制

20、人口增长力量使现实人口与生活资料相平衡。对马尔萨斯人口理论的评价马尔萨斯人口理论代表资产阶级利益并为资产阶级服务的理论,存在许多不科学甚至错误的观点。主要是:(1) 两个级数的论断是片面的(2) 减少人口的两种途径和手段是违背人性的(3) 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是建立在纯自然的基础之上,撇开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的性质。马克思“两种生产”理论的主要内容。. “两种生产”之间的关系。(“两种生产”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制约、互相影响的关系。). “两种生产”的各自作用。(物质资料生产对社会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人口的生产和增长对社会发展有影响,它促进或者迟缓社会的发展.)“两种生产”的各自

21、特点。(物质资料生产的特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人类自身生产特点是:生产者、消费者与生育者的统一。).“两种生产”之间的比例关系。“两种生产”之间在数量上存在着一定的比例关系。“两种生产”之间的比例关系主要有: 社会劳动者人数增长与社会生产资料数量增长之间的比例 社会总人口的增长与社会消费资料增长之间的比例 人口的增长速度与新创造的物质财富增城速度之间的比例 人口质量的提高速度与人口投资的增长速度之间的比例第三章 人口发展与人口结构现阶段我国人口发展呈现出哪些特征?或者现阶段我国人口发展的主要问题?()人口基数巨大且继续保持增长势头;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人口问题

22、仍将迅速持续增长。人口文化素质偏低;我国人口文化素质不高,整体受教育水平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人口年龄结构趋于老化;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是发展快、总量大,而且是在经济尚不富裕,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很不健全的情况下到来的。就业人口持续增加,就业压力进一步增大;庞大的劳动人口将对我国就业市场构成长期的、巨大的压力。人口性别比偏高。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表明,我国出生人口男女性别比例达117:100,大大超过国际公认正常值范围。简述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的主要特征。()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人口年龄结构或者说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过程及其未来趋势主要有以下特点: (1) 人口老龄化的起点比西方国家晚,但是它的速度快、来势

23、猛、规模大。(2) 中国人口老龄化是在严格控制人口增长,通过全面实行计划生育使人口出生率、生育率和自然增长率急剧下降的人为条件下进行的,因此明显地表现为一种刚性的过程。(3) 中国人口老龄化过程较早地出现了西方国家高度老龄化社会所有的现象,也就是70或80岁以上的老龄中后期人口的比重提高得较快。人口城镇化过程主要包含哪些内容?()(1) 乡村农业人口向非农人口转化并集聚和居住在城镇,他们的居住方式和生活方式逐渐脱离农村而转向城镇。(2) 在城镇人口数量和比重增加的同时,城镇数量随着增加并逐渐形成各种规模和不同类型相结合的城镇体系。(3) 随着非农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占绝对

24、多数,城镇日益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心,对乡村地区以至全国产生日益强大的影响。(4) 传统农业社会转变为现代工业社会。人口城镇化是社会劳动分工不断完善和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我国人口城镇化的发展滞后于工业化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城镇化的发展滞后于工业化的发展,原因如下: (1)长期实行城乡村双重体制和严格限制城乡迁移的政策,这些做法既影响城镇化的发展,也妨碍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变(2)长期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而重工业为资金技术密集型,和发展轻工业相比,不利于大量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并使之转化为城镇非农人口(3)长期全面实施指令性计划经济,严重限制市场经济和个体经济的发展,把它们等同于资本主义

25、经济而加以打击和取缔,甚至限制沿海大城市的发展,使它们难以发挥经济中心的作用分析人口的社会结构的变化所取决的社会经济因素及其发展。(1) 人口社会经济结构反映人口社会属性的各组质的规定性,是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人口因素、社会因素,特别是经济因素的发展过程综合作用的结果。(2) 人口社会经济结构是一个历史范畴,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历史发展,经历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3) 作为人口结构的社会经济类型,人口社会经济结构表现为以社会经济特征来划分的不同部分的人口组成的比例关系,这种比例关系有内在了解和变动规律。第四章 人口的自然变动为什么说育龄妇女的数量及其生育水平是人口出生规模

26、的决定性因素?(1) 从育龄妇女的数量来看,在生育水平一定的情况下,如果育龄妇女数量较大,人口出生的规模相应也较大;(2) 从育龄妇女生育水平来看,在育龄妇女数量一定情况下,如果生育水平越高,人口出生的规模相应较大;(3) 如果育龄妇女的数量较大,同时生育水平很高,则人口出生规模巨大。婴儿死亡率的高低对人口自然增长有哪些影响?(1) 在一般情况下,婴儿死亡率较高,净增的新生人口就较少,从而人口的自然增长就比较缓慢,反之情况就反过来。(2) 一般来讲,死亡对出生可以产生“反馈”作用。较高的婴儿死亡率,往往伴随着高婴儿出生率(3) 婴儿死亡率的高低影响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长短。婴儿死亡率较高,人口平

27、均预期寿命就低,反之就高。分析影响人口死亡率的自然、社会经济因素:()自然生态因素;死亡率作为人口自然变动的一种重要变量,无疑会受到自然生态因素的影响。经济因素;从宏观上看,最根本的是社会生产方式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性质与发展水平。从历史经验得出结论:人均收入水平和死亡率水平通常是反向关系。医疗卫生条件;一般说来,医疗卫生条件的好坏同死亡率水平的高低成负相关关系。婚姻家庭关系;大量资料证明,婚姻家庭关系恶劣,以及大龄未婚,离婚或丧偶的人口死亡率较高,一般高于婚姻家庭关系良好的人口的死亡率。文化水平。最明显的事例就是母亲文化水平对婴儿死亡率的影响,二者是负相关关系。分析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因素。(

28、)出生、死亡与婚姻是影响人口自然变动的三大要素。对人口增长有直接影响的,就是出生与死亡,其他因素都只能视为间接因素。(一)政策因素国家对生育的政策,是鼓励生育还是限制生育,是提倡计划生育还是放任自流,这对人口的生育行为有一定的影响。(二)婚姻状况。婚姻对生育的影响,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婚姻的年龄,二是婚姻的稳定程度。一般来说离婚率和不婚率高的地方,生育水平低;而婚姻稳定程度高的地方,生育水平也高。(三)文化因素妇女文化教育程度的提高有促使生育率下降的作用,主要是因为:(1) 妇女受教育水平越高,求学时间就越长,为此必然推迟结婚(2) 妇女受教育程度高,其事业和职业要求投入极大的精力和时间,

29、就必然减少其自身由于生儿育女的精力和时间(3) 妇女文化水平高,容易接受计划生育政策的宣传,能够按政策的要求,安排自己的生育活动。这样,就表现为文化程度高的妇女,生育水平低;文化水平低的妇女,往往生育子女就多一些。(四)社会经济因素 城市人口的生育水平低于农村,归根结底是经济发展水平所致。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将导致下述系列变化: 1.劳动力培养费用的变化 2.老有所养的变化3.经济发展水平高时,劳动力本人的受教育和再学习所需时间长,导致晚婚、晚育、少育。 妇女文化教育程度的提高对促使生育率下降有哪些作用?(1) 妇女受教育水平越高,求学时间就越长,为此必然推迟结婚(2) 妇女受教育程度高,其事业

30、和职业要求投入极大的精力和时间,就必然减少其自身由于生儿育女的精力和时间(3) 妇女文化水平高,容易接受计划生育政策的宣传,能够按政策的要求,安排自己的生育活动。这样,就表现为文化程度高的妇女,生育水平低;文化水平低的妇女,往往生育子女就多一些。为什么说城市人口的生育水平低于农村是经济发展水平所致?1、劳动力培养费用的变化。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培养一个儿童成为合格劳动力,需要较多投资,较长培养周期,消费父母较多精力,其结果就是不允许,也不可能多育。在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地区,如农村,劳动力培养费用低,从事劳动的年龄早,投资不多,收入较大。而且随着子女数目增加,投资费用逐步递减,因此多育现象普遍。2、

31、老有所养的变化。经济发展水平低,劳动者年经时的劳动支出,不足以支付丧失劳动能力之后的需要,不得不依赖子女给予经济上的资助,多子女有可能使晚年生活富裕些,随着经济的发展,父母在年老时对子女的经济依赖逐步减轻,从而导致少育。3、经济发展水平高时,劳动力本人的受教育和再学习所需时间长,导致晚婚、晚育、少育。经济发展水平低,劳动多是简单劳动,不需要或稍加学习即可胜任,故有较多精力参与婚姻生育,导致多育。农村妇女婚龄、育龄比城市低,而生育水平却较高,就是这个道理。如何从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两方面理解人口发展的一般规律?(1) 人是生物的一部分,人口作为一个生物群体,有遗传、变异及各种生理机能。人口的这种生

32、物属性影响人口的数量和质量,是人口存在与发展的生物基础。如妇女生育力、父母健康状况对子女的影响、男女比例大体自然平衡等,这些都是生物人口的规律。(2) 人类的生存条件与增殖条件直接决定于一定社会生产方式下的社会机体。因此,人口规律也不能离开一定的社会经济机体而存在和发生作用,即人口规律具有社会属性,它本质上属于社会规律。第五章 人口与经济发展及教育人口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论述)()(一)人口和经济发展之间存在互相影响与互相制约的辩证关系(二)在人口和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中,经济发展对人口发展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可单独出简答题)(1)经济发展是人口变动与发展的前提。社会经济条件是决定人口存在

33、和增殖的基础(2)人是社会化的主体,它只能生活在有一定社会生产方式决定的社会关系中(3)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人口自然变动与社会变动的社会因素与生理因素的变化,人口数量、质量、结构的一切变化归根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4)人口发展受一定的人口规律支配,而一定的人口规律必然要体现特定的社会生产关系的内容、性质与特点。同时,人口规律的作用范围也受社会的基本经济规律支配。(三)人口的发展水平对经济的发展方向与水平具有重要的影响与制约作用(可单独出简答题)1.人口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2.人口是经济发展的主导;3.人口是生产者、消费者、生育者的统一论述经济发展对人口发展的客观影响:()(一)社会经济

34、对人口自然变动的决定性影响;人口的出生和死亡是一种自然的生理现象,同时也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发生的社会行为。生产力和生产方式对人口自然变动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二)从人口发展的基本趋势来看,人口自然增长率同经济的发达程度成反比关系;生产力发展水平越高,生活质量指标越高,出生率和死亡率就越低,人口自然增长率也越低。(三)社会经济对人口迁移变动的决定性影响;(可单独出简答题)自然环境只是人口分布和迁移变动自然基础,社会经济发展才是最终决定人口分布和迁移变动社会因素。(1) 人口分布及其发展趋势,取决于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力的分布;(2) 人口迁移变动同一定生产力发展水平下获得生活资料的难易程度和方式有

35、关;(3) 人口流动的流向和流量,归根到底也取决于社会经济。(四)社会经济对人口社会结构变动的决定性影响。(可单独出简答题)社会经济对人口社会结构变动决定性影响更为明显,主要表现在三方面:(1) 人口社会结构的性质与内容归根到底取决于社会经济;(2) 人口社会结构变动和发展的基本趋势也取决于社会经济;(3) 社会经济制度变革是人口社会结构急剧变动最重要的原因。人口(劳动力人口)对生产的影响(简答) 1、一定数量和密度的人口的存在是人类历史的开端,也是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开端 2、人口增长在一定意义上要同社会生产的增长成比例,同时人口增长必然要求社会生产能提供更多必要的生活资料。 3、人口的数量

36、、素质和结构在一定的生产条件下对提高劳动生产率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4、人口的自然结构(年龄、性别)、地域结构和社会结构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生产和经济发展 5、人口分布和人口迁移流动对生产和经济发展具有不容忽视的影响简述人口数量与人口质量之间的关系。人口数量与人口质量的辩证统一关系,是人口的基本关系。人口数量与人口质量是互为条件、互相依赖而存在。1.人口数量与人口质量相互促进2.人口数量与人口质量相互制约3.人口数量与人口质量存在替代转换关系分析教育与人口的关系。(一)发展教育有利于提高人口的素质(二)发展教育事业有利于控制人口数量第六章 人力资源概述人力资源八个方面的特征(简答):一、人力资源的能动

37、性和创造性;二、人力资源的形成是人们社会劳动和生命过程的结果;三、人力资源的再生性和可塑性;四、人力资源的持续性和时代性;五、人力资源的时效性和无限性;六、人力资源的流动性和共用性;七、人力资源的个体性和社会性;八、人力资源的进步性和发展性人力资源的能动性表现在哪些方面:自我强化;选择职业;积极劳动。人力资源的再生性体现在哪些方面:人口的再生产;劳动力的再生产;劳动能力的再生产。如何理解人力资源的个体性和社会性:人力资源具有个体性;人力资源潜藏在一个个有生命力的个体人生过程中。人类社会全部人力资源只不过是个体人力资源的集合,开发人力资源必须抓住一个个有生命力的个人。无可否认的事实是,没有一个个

38、有生命力的个人,就没有人力资源。人力资源具有社会性。人是社会的产物,人类存在的第一个前提是必须进行生产,因为只有进行生产才能解决人们生存发展需要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物质资料。人在本质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的能力的可融合性或可集中性,社会可以把个人的能力汇集成统一的力量。人力资源的地位:() (一)人力资源是国民经济的特殊资源(可单独出简答)(1) 它是生产力要素中唯一的能动的主体要素,是第一资源;(2) 它是现代经济增长的内生因素;(3) 它既可以创造价值,又可以增加价值 (二)人力资源是稀缺性资源(可单独出简答)(1) 人力资源生成是有条件的,并非随意取来即用(2)

39、人力资源可以不断利用、改造大自然,发现、发明、创造物资资源(3) 人力资源即是消费力,更是生产力,是财富创造和增加的源泉(三)人力资源是最重要的宝贵资源,是财富,不是包袱(四)人力资源需要开发,而且开发具有投资的连续性人力资源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1、它是国民经济的根本要素;是构成社会经济运动的基本前提;2、它能够自动适应和推动物质资源;3、它是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潜力;它是所有资源中的核心和主导力量第七章 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如何理解人力资源数量的规定性?(1) 人力资源的数量:是人力资源存量的重要方面,是人力资源量的规定性,表现为某一特征范围内的人口,包括劳动年龄中具有劳动能力的全部人口以

40、及在劳动年龄以外实际常年参加社会劳动的人口总和。(2) 劳动年龄是人力资源数量的重要标识。劳动年龄的规定通常由一个国家的劳动法规或有关制度加以规定或确认。简述人力资源质的规定性的主要内容。人的身体素质、思想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劳动技能素质是人力资源质的规定性的主要内容。(1) 身体素质是人力资源质量的自然条件和基础;思想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则是人力资源社会属性质量高低的主要标志。(2) 人的思想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的提高,有利于身体素质的提高;而身体素质的提高,又为增强思想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提供了更为优越的条件和基础。如何理解人力资源质量的自然属性:人力资

41、源质量的自然属性是指每个个体的身体素质方面的内容,是个体之间区别的表面特征。身体素质要求有健康强壮的体质,这不仅是体力得以形成和发挥的重量基础,而且是智力得以改善和提高的生理基础;身体素质的提高,又为增强思想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提供了更为优越的条件和基础。如何理解人力资源质量的社会属性(1)人的社会属性,从两个方面表现了人的重要素质,一方面表现为人的思想素质,另一方面表现为人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素质:主要包括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思想品质和传统习惯等。这些内容在阶级社会中包括着各自阶级的性质,它也始终是构成该时代特定社会人的质的规定性的重要方面。科学文化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主要包括

42、文化知识、科学知识水平以及劳动技能和经验。这是人类在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过程中长期积累的知识结晶,是人本身逐步形成的认识世界的能力。(2)科学文化素质是人力资源发挥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的根本源泉。思想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是人力资源社会属性质量高低的主要标志,人的思想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的提高,有利于身体素质的提高。论述影响人力资源质量的主要因素:()先天因素即遗传因素的影响;心理学家研究表明,血缘关系越近,智力发育程度也就越近。许多优秀科学家和艺术家其子女或孙子女不少人也成为优秀科学家和艺术家就是明证。当然我们并不是在宣扬“血统论”,也不能把这种影响绝对化。社会历史文化遗

43、产和教育因素的影响;人力资源中的智力的发展无法单独孤立地进行,而必须在社会群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智力作为信息传递和处理方式,可以被分割,可以为他人所分享。所以,后人可以继承前人的智力成果,其主要方式就是靠教育。个人努力的影响。一个人的智力主要是后天获得的,一个人即使很聪明,一个国家或地区历史文化遗产即使很丰富,如果没有个人后天的努力学习,那么这个人的智力水平也不会很高的,也许是个平庸之辈。由此可见,影响人力资源质量的至关重要的因素是教育和学习。分析提高人力资源质量的重要意义。()我国是世界上人力资源数量最多的国家,最大限度挖掘现有人力资源的关键是提高人口的素质,即改善人力资源的质量。(一)

44、人力资源质量是人力资源开发的出发点。(二)人力资源质量对生产力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三)人力资源的内在质量对于财富生产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提高人力资源质量的途径。()(一)加快教育事业的发展,是提高人力资源质量的基础工程。(二)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形成有利于提高人力资源质量的外部环境。(三)发展和完善人力资源市场,是提高人力资源质量的内在动力。(四)建立一套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激励机制第八章 人力资源的发展和构成目前世界人口增长呈现哪些态势:人口高增长率;人口的负增长;人口老龄化。中国高级人才缺口有哪些表现?(1)高层次人才短缺。(2)公派留学生数量不足(3)引进国外人才的

45、规模小(4)缺乏高端技术专家和复合人才(5)高级技工人才总量严重不足影响中国人力资源素质的因素:()中国人力资源的最大问题是整体国民素质偏低,人力资源素质较低的问题已越来越明显地影响到我国经济发展和各项管理工作。影响人力资源素质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一)人才政策法规环境分析。1、人才政策体系建设滞后.2、人才政策尚处于完善阶段.3、人才政策的稳定性不够。(二)人才管理机制环境分析。1、人才培养制度相互脱节。2、人才选拔、使用制度不健全。3、人才流动渠道不畅。4、人才激励、约束制度不完善。5、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不顺(三)人才的教育环境分析。1、高等教育发展明显滞后.2、人才资源开发投入不足.3、教

46、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我国人力资源构成面临的问题有:1.人才专业机构和行业分布不合理2.人力资源在层次、地区和所有制结构间失衡.3.竞争激励机制不够健全、完善,各类人员的潜能得不到充分发挥。 第九章 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关系。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有着紧密的了解。(1) 人力资源开发是人力资源利用的前提(2) 人力资源利用是人力资源开发的目的(3) 人力资源开发先于人力资源利用进行人力资源开发的理论基础(一)学习理论(二)系统理论。不是把人力资源开发看作是组织中一个孤立的事件(三)绩效理论。学习从个人层次上升到组织层次,目的是为了提高组织绩效(四)经济学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在人力资源

47、开发的学习、系统、绩效和经济学这四种理论的关系中:学习是人力资源开发的手段;绩效是人力资源开发的目的;系统是设计、组织和实施学习活动的一种机制;经济学是衡量绩效的一种途径。人力资源心理开发的主要内容:生存动力开发,是人类劳动最根本的动力;自主动力开发,是指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主人翁意识和主人翁责任,这是对其行为的激发力量;社会压力开发,主要包括竞争机制和群体压力。人力资源伦理开发的主要内容:人力资源伦理开发:是指唤起劳动者的道德精神,激发起无穷的精神力量。主要包括: 1.主人翁的劳动态度2.忠于职守3.团结协作4.业务技术精益求精5.为社会公众服务人力资源生理开发的主要内容:人力资源的生理开发

48、:主要是以保护人力资源为目的,按照人的生理规律,科学组织和安排劳动。包括: (1) 疲劳的形成与精力的恢复 (2) 劳动环境与人体生理效应人力资源智力开发的主要内容:人力资源开发的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对人力资源的智力开发,以提高劳动者的知识水平和技能。主要包括1、言语智力2、逻辑数学智力3、空间智力4、音乐智力5、身体运动智力6、人际智力7、内省智力等的开发人力资源开发的途径:()(一)控制人口数量(二)科教兴国(三)劳动干事和干部管理制度改革人力资源利用与哪些方面有关?(一)人力资源的利用与社会制度的性质有关资本主义制度下,人力资源不可能真正实现充分利用(二)人力资源的利用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

49、平有关。在手工操作为主的时代,对人力资源的利用主要表现在数量上。机器大工业至现在的知识经济时代,对人力资源的利用主要表现为越来越偏重于质量。分析社会主义人力资源利用的特点:()人力资源利用不包含阶级对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社会生产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因此,社会主义人力资源不是哪个特殊阶级的人力资源,是全社会的人力资源,出现人力资源过剩即失业是全社会的事,其后果也由全社会来承担和解决。人力资源利用直接影响经济发展;社会主义的社会经济活动从本质上来说,是不需要人力资源过剩现象的存在的。实际上,任何人力资源过剩现象的存在,都会对经济发展带来直接的严重影响。人力资源过

50、剩是“供给不足”型的过剩。社会主义社会没有资本主义那种“资本过剩”的人力资源过剩,是生产力发展不够引起的,正是由于生产力水平低,积累总量不够才产生人力资源未能充分利用的现象。分析我国人力资源利用的制约因素:()人口数量膨胀限制了人口质量的提高;人口的高速增长,形成了一种人口数量替代人口质量的恶性循环直接导致人口质量下降。教育水平相对落后导致人口素质偏低;尽管建国以来我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但按经济发展的要求,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着很大差距。分布不平衡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由于众多原因,我国人力资源分布极其不平衡,这些不平衡体现在地区差异、行业差异、城乡差异等方面。不合理的

51、劳动管理制度制约着人力资源的流动。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和人事管理制度,使得人们不能够自由地选择自己的职业和岗位,工作积极性得不到充分发挥,也不能产生相应的经济效益。第十章 人力资源发展战略过多的人口会阻碍经济发展主要有哪些方面表现:()人口的过快增长会降低人均收入水平;人口过快增长会影响到教育和健康;人口增长会加重环境污染。人力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影响:()高素质的人口有利于规模经济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人口数量对经济发展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人力资本具有收益递增的特点;人力资本的增强会使生产过程中的技术系数发生变化,因而人力资本会带来投资的高回报,是一种高增值性资本

52、。其与物质资本投资不同,它从总体上和长期上具有收益递增的特点。高素质人力资源还是保证外资利用效果先决条件;历史表明,通过增加投资而且靠吸引外资来发展经济的地区,增加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具有关键性的作用。人力资源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最重要战略性资源。知识经济的发展使知识成为最重要的终极资源,人力资源作为知识的载体和知识的创造者、传播者、应用者和发展者,已成为关键的战略资源。社会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源的要求。()(一)知识经济的崛起:重新认识人力资源及其发展趋向知识经济:也称智力经济,它是一种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生产、分配、使用为最重要经济因素的经济。 知识经济中无形资产比有形资产更具有决定性作用 知识

53、经济强调人力资源开发在经济中的作用 知识经济更崇尚个人自主精神和创造力 知识经济倡导不断学习 知识经济更能体现人力资本的价值(二)全球竞争的加剧:企业工作重点转移到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工作上(三)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构建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新战略的迫切性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发达国家企业相比存在的差距表现在哪些方面?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发达国家企业相比存在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1.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地位较低 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设置水平低 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主要局限于行政事务性工作2.企业还未真正树立“以人为中心”的意识3.企业人力资本存量和利用效率较低现代化对人力资源发展的客观要求。()

54、(1) 人力资源战略研究日益成为世界性的课题(2) 中国应将人力资源作为第一资源加以战略考虑(3) 将“人口负担”转为人力资源应该成为中国人力资源战略的重要思路(4) 人力资源优势发挥的前提是人力资源开发、人力质量提高(5) 人力资源的优先开发,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为什么说人力资源质量提高比物质资本和人力数量的增加对经济增长更为重要?人力资源质量提升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 (1) 在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可以替代自然资源,以缓解资源的短缺(2) 高质量的人力资源不仅可以深度开发和有效利用自然资源,而且能够创造出新的物质资源以弥补原有的不足(3) 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对经济增

55、长可以发挥倍数效应 宏观人力资源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1) 控制人口数量,减轻劳动就业压力(2) 加强教育投资,提高人力资源素质(3) 逐步实现有中国特色的人口城镇化(4) 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要求配置资源,允许人力资源合格流动(5) 调整人力资源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论述制定人力资源战略的重要意义。(1) 人力资源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可以保证企业总体战略目标的实现(2) 人力资源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有助于将企业利益和职工个人利益结合起来(3) 人力资源战略可以指导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工作(4) 人力资源战略可以帮助企业改进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方法,使其更加合理、更富有激励作用。分析企业

56、人力资源战略发展的内容。()1.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高度重视人力资源2.重新定位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目标,营造人才辈出的良好氛围3.构建战略性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模式,发挥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作用4.完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有效开发运用人力资源5.做好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基础工作,变人力资源为人力资本6.培育人力资源竞争特性,获取企业持久竞争优势7.加强人力资源管理队伍建设,提高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水平8.深化分配领域的改革,构建人力资本投资与回报的合理机制9.加速人力资源市场制度体系的建设,优化人力资源配置通过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哪些基本途径?1、数量调节2、合理配置3、人力资本投资4、人员激励友情提示:部分文档来自网络整理,供您参考!文档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15 / 15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