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教案

上传人:wkd****90 文档编号:77196796 上传时间:2022-04-1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9.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杜甫诗三首》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杜甫诗三首》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杜甫诗三首》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资源描述:

《《杜甫诗三首》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杜甫诗三首》教案(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设计语文 编者:詹静民 第 周星期 25 杜甫诗三首教学目的: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2、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3、理解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教学重点: 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2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3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教学难点:1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2初步掌握一些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并体悟其表达效果。教学方法:1朗读教学法。2古诗五步教学法。3诗歌境界教学法。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2、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到了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今天,让我们走近被后人称为“诗圣”的杜甫,聆听他笔下流淌出来的歌声。二、简介作者及背景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杜甫:号称“诗圣”,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朝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诗史”。 这三首诗写于不同的历史时期:望岳写于所谓“开元盛世”,其时诗人才二十四五岁,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3、春望和石壕吏写于“安史之乱”前期,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注与同情。三、辨音识字,扫除文字障碍1给加粗字注音。(1)岱宗夫如何岱(di ) (2)决眦入归鸟眦(z )(3)白头搔更短搔(so )(4)浑欲不胜簪簪(zn )2解释下面加粗的词。(1)造化钟神秀钟:聚集(2)阴阳割昏晓阴:山的北面 阳:山的南面(3)会当凌绝顶会当:终当、终要凌:不尽(4)浑欲不胜簪浑:简直(5) 荡胸生曾云曾:通“层”四、朗读课文1、播放录音,学生朗读。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感、正音正字。2、指名读课文,学生互相评议,教师从节奏、语调、情感等方面加以指导。3、师生同读,同时多媒体显示朗读节奏、重音,要求学

4、生读出感情。4、分组朗读交流,理解诗歌的竟境美。五、阅读赏析望岳1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首句“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泰山到底怎样呢?苍翠的山峦在齐鲁大地连绵不断望不到尽头。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那种欣喜惊叹仰慕的情形,非常传神。语出惊人,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欣赏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烘托泰山之高。这两句是远望泰山所见的高大形象。“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这是近望泰山所见的景象。“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写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仔细看才能看见。这

5、是细望泰山时所见的景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这显然是诗人神游玉皇顶之所见。2、理解赏析诗歌的竟境美。(1)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这首诗主要描写了泰山地域之广阔(齐鲁青未了),景色之秀美(造化钟神秀),山势之高峻(阴阳割昏晓;会当凌色顶,一贤众山小)。(2)全诗中最让你感到心胸激荡的两句?说说偏爱这两句的理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出了诗人凌云的壮志,勃发的雄心,表达了诗人早年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3)作者当时为什么有这样的理解呢?1、唐朝盛世。2、诗人年轻,意气风发。3、漫游泰山,热情歌颂

6、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进而透露出诗人早年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3、学生齐背望岳。春望赏析“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写春望所见: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样子;春天降临到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如此强力的反差怎能不使人触目惊心呢!一座繁华似锦的城市,曾几何时,竟被毁坏到了“无余物”“无人”的地步,是何等可悲啊!这一联虽是写景,却也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写春望所感,作者触景生情。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诗的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

7、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所盼: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多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急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写所思: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

8、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得铿锵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而不衰。五、比较两首诗风格的异同1学生齐背望岳春望。2请学生辨析两首诗的风格。明确:望岳形象高大,境界壮阔,显示出气势磅礴、雄放健拔的风格。春望感情凝重,景象凄清,风格沉郁,具有悲怆美。六、布置作业1默写望岳春望。2预习石壕吏。板书设计:远望所见:寄情于物望岳 近望

9、望翘首望景 忧 细望所感:触景生情 国 春望 思所盼: 亲 盼低头思亲所思:第二课时教学要点学习石壕吏。了解背景;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赏析本诗情节生动、构思巧妙的艺术特色;背诵全诗。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在前面已经讲解了杜甫的两首写景抒情的诗,大家也了解到杜甫是作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人们称道的。那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石壕吏就是杜甫在安史之乱以后,面对人民遭受的苦难,表示深切的同情。二、简介作者及背景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看战乱后的故乡。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河阳一带又骚动起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

10、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三、辨音识字,扫除文字障碍(1)第一段:石壕吏(ho)暮:傍晚。逾(y)走(古今异义):跑。行:走。(2)第二段:呼:大声吆喝。怒:凶狠。啼:啼哭。苦:痛苦。(3)第三段:邺(y)戍(sh)戌(x)戊(w)戍点戌横戊中空,注意区别。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活着的不过是苟且偷生,死了的就永远完结了。存者,活着的,生存的人。且,暂且。已,动词停止,这里引

11、申为完结。更,再也。妪(y)虽:即使,虽然。衰:衰弱、衰微。备:准备。炊:烧火做饭。(4)第四段:泣:小声抽泣,啼哭。咽(y)登:踏上。前途:前行的路途。二、播放背景音乐,朗读诗歌,创设学习氛围。1教师配乐朗读石壕吏,提示学生这是一首古体诗,应注意停顿、节奏、语调。2学生自由读。3选一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点评。4全班齐读。三、引导学生深入诗的意境,把握本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1、写了一个什么故事?用诗中的词简括老妇人一家各个人的糟遇。官差深夜捉丁不得,拉老妇人充数的故事。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2、这首诗的重点是讲的什么啊?以老妇人给吏致词为重点,也就是本文的第二、三

12、段。3、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理清故事情节,并概括诗歌的思想内容。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诗的前四句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最后四句是结局和尾声,暗示老妇已被抓走。老妇致词又可分为两层:5-16句老妇人叙述家中的不幸;17-20句老妇人主动请求从军。 结构开端(1)致词的由来:写诗人日暮投宿,夜遇捕吏捉人,烘托紧张气氛。发展、高潮(23)致词的内容:写老妇自述,展示一个饱受战祸家庭的悲剧。结局(4)致词的结果:写诗人独与老翁告别,暗示老妇被捉。5、了解故事的内容,倾注自己的感情再一次朗读课文。(悲愤沉郁)选两位学生口述浮现在脑海中的画面,发动其他同学补充,共同丰富画面、情节。6、请同学用词语形容石壕吏。凶暴蛮横 不可一世四、作业:1、 把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要求通过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进行合理想象,有一定的环境描写,用多种方法刻画人物。2、背诵并默写石壕吏。五:板书 石壕吏 时间 地点 事件 (暮) (石壕村) (有吏夜捉人 )社会动荡 不得安宁 老翁:逾墙走 睡卧不宁 官吏:呼 一何怒 凶暴蛮横 不可一世 老妇:啼 一何苦 值得同情 勇挑重担 杜甫:沉默 关心时局 同情百姓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