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下语文第四单元知识点

上传人:1528****253 文档编号:77179990 上传时间:2022-04-1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6.58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部编版九下语文第四单元知识点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部编版九下语文第四单元知识点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部编版九下语文第四单元知识点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资源描述:

《部编版九下语文第四单元知识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九下语文第四单元知识点(1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精品文档部编版九下语文第四单元知识点13.短文两篇1.读准字音 ,记准字形。怡情(y)藻饰(zo)狡黠(xi)诘难(jinn)滞碍(zhi)味同嚼蜡(jio)吹毛求疵(c)2.理解重要词语的词义。怡情:使心情愉快。傅彩:着色。文中指给言辞增添光彩。狡黠:聪明而狡猾。诘难:诘问 ,为难。滞碍:不通畅。寻章摘句: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段词句。指读书时仅局限于文字的推求。味同嚼蜡: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吹毛求疵:刻意挑剔毛病 ,寻找差错。3.学习谈读书学生朗读课文 ,结合注释 ,理解文句。圈点批注课文论述的不同内容 ,并尝试划分段落层次 ,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全文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从开头到“全

2、凭观察得之”):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先从正面说 ,读书有三种不同的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而后 ,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接着 ,论述读书与经验的关系: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第二层(从“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到“始能无知而显有知”):主要论述读书的方法 ,指出对不同的书应采取不同的读法。第三层(从“读史使人明智”到结尾):主要论述读书的益处。通读课文 ,结合课文内容回答 ,文章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分别论证了什么观点?试举例说明。比喻论证。例如 ,“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 ,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用“自然花草”比喻“人的天性” ,“修剪移接”比喻“求知学习” ,论证了读书对

3、人的天赋的作用。这样写 ,生动形象 ,通俗易懂。对比论证。例如 ,文章开头从正面论述了读书的目的 ,接着从反面论述了读书的三种偏向。正面与反面结合 ,使说理更加全面、有力。归纳论证。例如 ,“读史使人明智 ,读诗使人灵秀凡有所学 ,皆成性格”前六个分句具体论述了读书的作用 ,最后分句对前面的论述内容加以概括。在分述的基础上归纳并得出结论 ,这是归纳论证法。由于前面列举的内容丰富翔实 ,最后得出的论断就会更使人信服。4.学习不求甚解设计相关问题 ,指导学生自读 ,掌握本文的论证思路、方法 ,正确理解作者的观点。(1)“不求甚解”是何意?作者是如何解释“不求甚解”的含义的?“不求甚解”多指读书只求

4、懂得大意 ,不求深入理解。作者认为“不求甚解”有两层意思:一是表示虚心;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 ,不要固执一点 ,咬文嚼字 ,而要前后贯通 ,了解大意。(2)不求甚解一文是驳论文还是立论文?又是如何驳或者立的?谈一谈你的理解。本文是一篇驳论文。在批驳别人观点的过程中 ,又阐述了自己的主张。首先 ,作者摆出了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次 ,介绍“不求甚解”的出处并分析其真正含义 ,然后 ,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诸葛亮、普列汉诺夫)论证读书的要诀在于虚心、会意;接着 ,全面解释“不求甚解” ,先从反面否定 ,又从正面引用陆象山的语录佐证;最后 ,总结全文 ,强调“重要的书必须反复读

5、”的主张。(3)通读课文 ,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道理论证。引用陶渊明“好读书 ,不求甚解;每有会意 ,便欣然忘食”的名词引出论题 ,并加以分析 ,提出论点;引用陆象山的语录强调不因小失大 ,再次论证“不求甚解”。举例论证。以普列汉诺夫为例 ,从反面证明读书一定要虚心 ,不要一味地咬文嚼字 ,而须理解精神实质;以诸葛亮为例 ,证明古代就有以“不求甚解”的态度读书的人。对比论证。将普列汉诺夫和诸葛亮的事例构成正反对比。小组合作探究:谈读书和不求甚解这两篇短文在内容上和写法上有何异同?相同点:两篇短文在思想内容上有相似之处 ,都围绕读书来谈 ,都谈到了读书的态度、方法。论证思路清

6、晰 ,结构严谨。论证方法灵活多变 ,有理有据。不同点:两文论证的方式不同。谈读书是立论 ,从正面提出观点 ,逐层论证;不求甚解是驳论 ,先树立批驳的靶子 ,在批驳别人观点的过程中阐述自己的主张。论证的方法略有不同。谈读书运用了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归纳论证等论证方法;不求甚解运用了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两文语言风格不同。谈读书的语言精练华美;不求甚解的语言严谨质朴。通过对两篇短文的学习 ,你对读书有什么新的认识 ,谈一谈你的看法。明确:读书要仔细推敲、认真思考 ,不可故意挑刺、迷信书本和仅局限于文字推求。对不同的书 ,要用不同的读书方法。提倡把读书和讨论、作文、做笔记结合起来。

7、14.山水画的意境(一)疏通字词1.读准字音 ,记准字形。惆怅(chuchng)真挚(zh)渲染(xun)2.理解重要词语的词义。身临其境:亲身面临那种境地。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心中已有充分的考虑。浮光掠影:比喻印象不深刻 ,好像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样 ,一晃就消逝。(二)了解作者及其“意境”观李可染(19071989) ,江苏徐州人。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 ,画家齐白石的弟子。李可染自幼即喜绘画 ,13岁时学画山水。43岁时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49岁时为变革山水画 ,行程数万里旅行写生 ,晚年用笔趋于老辣 ,擅长画山水、人物 ,尤其擅长画牛。李可染先生曾在他的书中写道:“意境是什么?

8、意境是艺术的灵魂 ,是客观事物精粹部分的集中 ,加上人的思想感情的陶铸 ,经过高度艺术加工达到情景交融、借景抒情 ,从而表现出来的艺术的境界、诗的境界 ,就叫意境。”(三)初探文章 ,把握行文思路1.在文中找出作者的原话 ,说说什么是“意境”。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2.要怎样才能获得意境?请你结合全文做简要概括。首先 ,要仔细观察对象 ,深刻认识对象 ,从而产生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然后 ,将这种思想感情与画作结合在一起 ,将对象的精神实质表现出来 ,从而形成意境。3.是否只要把握了“意境”便能创作出好的山水画作品来 ,请结合文章最后两段做简要说明。作者认为除了意境之外 ,还需要

9、有意匠。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 ,简单地说 ,就是加工手段。有了意境 ,没有意匠 ,意境也就落了空。4.结合上述分析 ,请简述本文行文思路 ,并划分结构层次。全文可划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第14段) ,作者先点出“意境”这一概念 ,并做出解答。第二部分(第510段) ,作者谈及获得意境的方法 ,即通过深刻认识对象以把握住对象的精神实质 ,激发出绘画者本身的思想感情并融于画作之中;此外 ,还指出绘画时要站得高于现实 ,认识才可能全面深入;最后谈到想要表达出意境 ,还需要有与其相辅相成的意匠。(四)深入探究 ,理解艺术内涵1.展示山水画图片与山水摄影图片。请学生结合第一部分内容说说:在摄

10、影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 ,山水画是否会被取代?不会。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 ,而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悟。可见 ,山水画具有独特的精神实质 ,这也就意味着它不会被山水摄影所取代。2.作者要说的是山水画的意境 ,为什么要在第一部分大篇幅地分析诗歌的意境?按照作者的观点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两句 ,完全描写自然的景色 ,然而这两句使人深深体会到诗人与朋友的深厚友情。描写自然的景色与绘出的景色无异 ,且作者提到“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 ,可见诗歌中的意境与山水画的意境是相通的 ,并无二致。因此 ,作者在这里以人们更熟悉的诗歌意境为例 ,也就能更好地诠释山水画的意境。3.

11、“意境的产生 ,有赖于思想感情 ,而思想感情的产生 ,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作者是如何论述此观点的?请结合生活实际具体说说你对这个观点的理解。作者以齐白石画虾为例来论证了他的观点。比如当我们在雪地里认真观察 ,会发现松树傲然长青 ,松针贯穿积雪依然向上 ,此刻 ,我们会真正感受到松树坚忍的品质。4.请你理解“无论写诗、作画 ,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 ,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 ,才可能全面深入”一句的深刻含意。写诗和绘画 ,它们或叙事 ,或写景状物;它们都基于现实 ,以现实为原材料。然而 ,它们只有融合了写作者与绘画者自身的情感以及体悟 ,才能高于现实 ,最终创造出客观景物与主观情感相融合的

12、意境。(五)赏析山水画 ,品味意境展示李可染老师的画作万山红遍 ,教师引导做简要赏析。“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是毛泽东词作沁园春长沙中的名句 ,描述了深秋时分 ,湘江之滨的岳麓山古树皆红的壮丽奇景。“万山红遍”这一题材其实很少有画家敢尝试。一方面 ,“万山”之意境颇为辽阔深远 ,极大地考验着画家的空间驾驭能力 ,若非胸有千山万壑 ,根本无法表现“万山”;另一方面 ,“红遍”给中国传统山水画出了个大难题:历来山水画多以水墨描绘 ,仅作为点缀的红色在使用上可谓慎之又慎。然而李可染先生却迎难而上 ,大胆尝试创作“万山红遍”。其时 ,李可染先生恰好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1954年李可染踏上写生之旅 ,

13、从江南到桂林、从中国到欧洲 ,可谓走过了千山万水。1960年先生重回画室时 ,已然是胸中有丘壑。这时 ,他动笔作出此画 ,而“红遍”的问题也在此间解决了。他采取了大面积使用朱砂的方法来表现秋色 ,红为主调 ,以墨作底 ,既强调了“遍”字 ,也使秋色更红火、更热烈、更带有丰收后喜悦的气氛。15.无言之美一、认识作者朱光潜(18971986) ,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安徽桐城人。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 ,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他以自己深湛的研究沟通了西方美学和中国传统美学 ,沟通了旧的唯心主义美学和马克思主义美学 ,沟通了“五四”以来中国现代美学和当代

14、美学。他是中国美学史上一座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 ,是我国现当代最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二、把握行文思路 ,理解课文内容1作者是如何引出“无言”这一话题的?作者认为“无言”的意蕴 ,应该从哪方面着手研究?作者首先从孔子与子贡的对话引出“无言”的话题;作者认为要探究“无言”的意蕴 ,应该从美术的观点去研究。2请阅读表现言意关系的语段 ,用一句话概括言和意之间的关系。言所以达意 ,然而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因为言是固定的 ,有迹象的;意是瞬息万变 ,是缥缈无踪的。言是散碎的 ,意是混整的;言是有限的 ,意是无限的。以言达意 ,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 ,只能得其近似。用一句话概

15、括言与意的关系 ,即“言不尽意”。3作者对文学的定义是怎样的?所谓文学 ,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4作者在文中提到了一个尽善尽美的条件 ,作为以言达意的文学 ,能否满足这个条件?不能达到这个条件 ,文学是否还能达到美呢?“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完全传达情绪意旨” ,因此难以满足“尽善尽美”的条件。但文学依然有“美”的境界 ,因为作者认为对于表达全部意旨 ,不仅是文学 ,“一切美术作品也都是这样 ,尽量表现 ,非唯不能 ,而且不必” ,意思是意志不能也无必要全部清楚地用言语表现出来 ,就算言语不能表现所有意志也能达到美。5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证明“无言”也能产生美的?作者在此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作者

16、一共从四种艺术入手 ,运用了举例论证 ,论证了“无言”也能产生美。(1)以“言尽一切”的相片与“言及部分”的图画相比 ,图画之美证明了无言之美;(2)以文学作品的含蓄之美凸显无言之美;(3)从音乐中的“无声胜有声”论证无言之美;(4)从雕刻艺术的含蓄不流露来论述无言之美。6你能简要说说文本的论证思路吗?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述“无言”之美的。作者首先从孔子与学生的对话中引出无言的话题 ,并点明要从艺术的角度关注无言之美。接着论证言意关系 ,并以言达意的文学为例 ,说明文学乃至一切艺术都是尽量以言表意 ,而不能全然用言表意 ,也无须全然用言表意 ,即说明有无言之美。为了论述自己的观点 ,作者分别从绘画

17、的选择之美、文学的意蕴之美、音乐的无声之美、雕刻的含蓄不露之美来论证。三、深入理解 ,体会“无言之美”1请你结合作者的任意一则论据 ,说说你对“无言之美”的感受。正如作者探讨文学作品时的数个例子 ,诗歌本是极其简短的几句话 ,但是其包含的意境却是极其宽广的。如“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言语只有短短的十个字 ,但是读来却似看见大漠的宽阔宏伟之景 ,悲凉之意 ,予人以悲凉雄壮的美感。然而 ,作者要描写出这宽阔宏伟之景 ,悲凉之意 ,恐怕书万言都难以说尽 ,这不是意味着作者将它们寓于无言之中了吗?这就是古典文学中深蕴的无言之美。2拓展延伸:品味下面一段话 ,说说你品味到“无言之美”的例子。拿美

18、术来表现思想和情感 ,与其尽量流露 ,不如稍有含蓄;与其吐肚子把一切都说出来 ,不如留一大部分让欣赏者自己去领会。因为在欣赏者的头脑里所产生的印象和美感 ,有含蓄比较尽量流露的还要更加深刻。以课文孤独之旅为例 ,文章以鸭子下蛋结尾 ,这就给读者留下了足够大的想象空间 ,鸭下蛋了杜小康可能就要回去了;杜小康也许要抒发自己长大的感慨了。作者不出一言 ,促使着我们在脑中构造图景 ,这就是一种“无言之美”。16.驱遣我们的想象一、走进作者叶圣陶(18941988) ,原名叶绍钧 ,字秉臣 ,江苏苏州人 ,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 ,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

19、话集稻草人等。二、字词积累1、重点字歌谣(yo) 契合(q)旷远(kung) 苟安(gu) 拘泥(j) 桥堍(t) 驱遣(qin)怅然(chng) 舒适 (sh) 萌生(mng) 激昂(ng)易错警示:“契合”中的“契”读“q” ,不读“qi”。2.重点词受用:受益。契合:投合 ,意 气相投。说计(旷远广阔辽远。苟安:只顾眼前 ,暂且偷安。拘泥:拘守;固执成见而不知变通。三、目标导学目标导学一:把握文章观点 ,理清行文思路1.请你阅读全文 ,在文中找出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1)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 ,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道桥梁 ,读者才和作者会面。(2)作者想做到的是

20、:写下来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3)读者看到的是写在纸面他们的目的。他们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4)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 ,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2.结合上述观点 ,并结合文题尝试总结作者在全文中想表达的中心观点。欣赏文艺作品 ,要学着驱遣自己的想象力 ,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3.思考:作者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 ,为什么在开篇大篇幅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 ,首先要认识到文艺作品的本质 ,即什么是文艺作品的问题。以文字为载体 ,作者想要传达的所见所感 ,读者想要接触的作者的所见所感 ,就是文艺作品的本质。

21、因此 ,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是为了明确文艺作品的本质 ,是表达中心观点的前提。4.阅读第810自然段 ,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证欣赏文艺作品需要驱遣想象力的 ,作者在论证的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请做简要分析。作者以赏析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入手 ,首先以纯理性思考的方式对诗句进行赏析 ,如“疑问:大漠上也许有几处地方聚集着人 ,难道不会有几缕的炊烟吗?”这样的赏析全然得不到诗句中所蕴藏的壮景与情感 ,换句话说 ,这是不驱遣想象力的结果;同时又论述在想象中睁开眼睛来看这十个文字所构成的画面 ,便能感受到诗中静寂的境界。作者通过举例论证与对比论证 ,得出了结论:“像这样

22、驱遣着想象来看 ,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5.请你根据前面的探究 ,总结本文的论证思路。作者首先通过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来明确读者欣赏文艺作品的本质 ,即“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然后以赏析王维诗句为例 ,从正反两个角度论述了驱遣想象力的重要作用。目标导学二:赏析语言 ,领悟内涵文中有许多句子 ,都有十分深刻的文艺观 ,它们或有十分深刻的内蕴 ,或有写作值得借鉴的实用价值 ,请阅读下面几句 ,谈谈你对它们的理解。(1)文艺的创作决不是随便取许多文字来集合在一起。任何一篇文艺作品 ,都是文字集合起来的 ,但这是一种有着内在逻辑顺序的结合 ,具有文本表现中

23、的一般技法 ,既表现了内容也传递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 ,这样的文章绝不可能随意拼凑 ,须由作者有意识、有目的、有逻辑地创造 ,而在完成时又符合自然的特点。(2)作者着手创作 ,必然对于人生先有所见 ,先有所感。“见”可指代材料 ,无“见”便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不可能有所创造;“见”也可理解为见识、见解 ,没有思考与见解 ,纵然下笔也只能写就平庸文章 ,难见深度;“感”是体悟与情感 ,倘若下笔无情感寄寓其中 ,写出来的文字必是冷冰冰的。这也提示了我们在写作之前要学会多积累 ,多观察 ,积累一定材料;同时要多思考 ,多感悟 ,这样才能写出优秀文章。(3)假如死盯着文字而不能从文字看出一幅图

24、画来 ,就感受不到这种愉快了。文艺作品一般都具有形象性 ,尤其是诗歌、散文等文艺作品 ,形象性尤其突出 ,且情感表达也尤其浓烈。这些情感常常寄寓在形象之中 ,所谓“言不尽意 ,立象以尽意” ,就是此道理。因此 ,想要理解一篇文艺作品 ,就必须把握其情感 ,必须通过想象还原形象的描述 ,进而去体味。目标导学三:拓展延伸 ,学会鉴赏文章以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为例 ,论证了想象力于鉴赏文学作品的重要性 ,你能在你读过的诗或散文中 ,再举一个例子来论证作者的观点吗? 以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为例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 ,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 ,显出努力的样子。”这句描述父亲攀爬月台背影的文字 ,能因我们的想象力变得更生动。他的身子微胖 ,我们可以想象两手上攀时定费了不少劲 ,甚至青筋凸起;还是因为胖 ,我们可以想象腿并不是缩了一次 ,而似是挣扎缩了好几次;更是因为想象 ,身子微微一倾 ,这形象便如拍照一般在脑中定格。有了想象中还原的这一幕 ,父亲的形象真切起来 ,切实地打动了读者的心灵。四、课文图解作者与读者关系:作者(写文字)所感所想(读文字)读者读者如何欣赏文艺作品:读者(读)文字(想象)画面(感悟)意境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