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优秀教案

上传人:清*** 文档编号:77173588 上传时间:2022-04-1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3.5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荷塘月色》优秀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荷塘月色》优秀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荷塘月色》优秀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资源描述:

《《荷塘月色》优秀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荷塘月色》优秀教案(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荷塘月色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品味语言,学习赏析散文的艺术手法。 2通过把握本文的情感脉络,学习鉴赏抒情散文。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颇不宁静的感情。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教学方法: 通过听录音、默读,让学生读文入境。 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品味作品语言。 通过提问思考讨论,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设计: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释题 1.在一次“中学生最喜爱的十大课文”问卷调查中,名列榜首的是荷塘月色。 2.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月色,则点明了时间,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 二、自读感知 1.

2、要求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整篇课文,了解作品的基本内容,初步把握作品的基本结构框架和作者的感情。 首先自读课文,疏通文句,借助注解和词典,弄清以下词语的读音和意思: 幽僻、蓊蓊郁郁、弥望、袅娜、宛然、凝碧、斑驳、峭楞楞 借助注解和词典读懂采莲赋。 2.其次给文章八个小段标上序号,找出文章主要写景的段落和抒情的段落,找出文章抒情的语句。 明确: 文章主要写景的段落是第四段、第五段、第六段。 文章主要抒情的段落是第三段。 文章抒情的语句主要有: 第一段: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第二段: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第三段: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我爱热

3、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便觉是一个自由的人。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第六段: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第七段: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第八段: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3.提问:你的最大感受是什么? 明确:主要表现在三方面:景物优美;感情真挚;语言新而不失自然。 (1)写景。主要写什么景?(荷塘、月色) (2)是写景散文,也是抒情散文。 明确: 从情感上看,作者由颇不宁静渴求宁静片刻宁静走出宁静。形与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种圆形结构,说明作者无论如何也摆脱不了苦闷忧愁; 从空间上看,作者从家里出来,经小径到荷塘,最后又回到家里;从情感上看,作者由颇不宁

4、静渴求宁静片刻宁静走出宁静。形与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种圆形结构,说明作者无论如何也摆脱不了苦闷忧愁。 由此说,本文的文眼句是什么? 提示: 题有题眼,文有文眼。所谓文眼,就是文中最紧要的语言。比如一个人,人没有眼睛,就不能看到五彩缤纷的世界;反过来,他人读你的眼睛,就能读到你的内心世界。所以,文眼,就是最能揭示主题思想、透露作者感情的传神语句。清代刘熙载曰:“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此即文眼之说。所以读一篇文章,要注意文眼的把握。朱自清先生善于设置文眼。 三、再读质疑 (一)学生再次仔细阅读课文,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和有必要深究讨论的问题。学生可能提出如下一些问题: .1.

5、为什么作者要反复写“爱热闹也爱冷静”的双重性格? 2.课文第五段,写月光用“泻”不用“照一铺”,其好处是什么? 3.作者说自己心里颇不宁静,为什么写出如此宁静的文章? 4.第四段景物描写,为什么叶子写得多? 5.课文最后一句话“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熟睡好久了”是否多余? 6.心里颇不宁静表现了什么? 7.第五段酣民、小睡各指什么?有无深层含义? 8.采莲与文章主体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要写采莲的事情? 9.作者为什么会由光和影联想到名曲? 10.第六段写“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作者为什么会如此伤感? 11.荷塘月色为什么如此出名?我好像看不出它的好处。 (二)教师和学生一起

6、梳理上述问题,重新整合。 第一类问题是关于文章主旨、作者思想感情的问题。如上1.3.6. 第二类问题是文章局部的细节问题。如上4.2.7.9.10.8. 第三类是关于对本文的评价的问题。如上11. 四、讨论交流 首先讨论第一类问题,即关于作者思想感情的问题。 教师提示,要搞清作者说自己心里颇不宁静的问题,首先要搞清为什么作者会颇不宁静,这必须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必须联系作者自身来看。 明确: (一)投影作者 朱自清,原名自华,串佩弦,号秋实,生于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初(1898年11月22日),卒于1948年8月12日。原籍浙江绍兴。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

7、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他是现代著名的作家和学者。朱自清有著作27种,共约190万言,包括诗歌、散文、文艺批评、学术研究等。朱自清虽在五四运动后开始新诗创作,但是,1923年发表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却显示出他在散文创作方面的才能。从此以后他致力于散文创作,取得了引入注目的成就。1928年出版的散文集背影,使朱自清成为当时负有盛名的散文作家。 (二)投影时代背景 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败,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在此之前,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呐喊和斗争,但是在四一二政变之后,却从斗争的“十字街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但是作者既做不到投笔从戎

8、,拿起枪来革命,但又始终平息不了对社会现实产生的不满与憎恶,作者对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内心是抑郁的,是始终无法平静的。这篇散文通过对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写,流露出作者想寻找安宁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脱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的复杂心情,这正是那个时代在作者心灵上的折射。 心里颇不宁静表现了什么? 明确:荷塘月色表现了作者为国家民族命运而焦躁不安的矛盾心情,既表现了作者不愿同流合污,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格;也表现了他不愿意投身武装革命,反映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弱点。这是他当时的真实心态的反映。 为什么作者要反复写“爱热闹也爱冷静”的双重性格? 明确:因为这是作者性格的真实写照,也是因为当时作者这种矛盾心

9、态非常强烈。 作者说自己心里颇不宁静,为什么写出如此宁静的文章? 明确:作者主观上想通过游览荷塘平息一下自己不宁静的心态,客观上确实在观赏月色下荷塘、荷塘上月色的时侯,作者完全陶醉于自然美景之中,但是很快又回归不宁静,又重新忧郁起来,“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就是他不宁静的表现。 其次讨论局部细节问题。 第四段景物描写,为什么叶子写得多? 教师要求学生阅读第四段,看作者依次写了什么?又是怎么写的? 明确:先写茂密的荷叶,次写多姿多态的荷花以及阵阵传来的荷香,最后写叶子和花的一丝颤动和脉脉的流水。本段是按照驻足观察的顺序,视线由近及远、由上而下来写的。本段可分两层,第一层写静物,叶子像“舞女

10、的裙”,静中写动,写出了动态美。花“袅娜”羞涩”,像人一样娇美,写出了静态美;像“明珠”“星星”,则写出了荷花在想象中的光华。花香像“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激活了读者的美好想象。第二层写动态。有视觉形象,“叶子”有一丝的颤动”,化为“一道凝碧的波痕”。有听觉形象,风吹花叶的颤动声音。动静结合,给读者以不同的感觉。 之所以叶子写得多,是当时当地景物的实际情况。作者创造出了清幽恬静的氛围。 由此可以看出本文景物描写的特征,本文的特点是将描写荷塘和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荷塘,是月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突出了优雅、朦胧、幽静的物境之美。第四段没有直接写月,但处处有月,荷叶、荷花都处在月光

11、的照耀下,月光之下,荷花也是银白色的,这是它和“明珠”星星”的相似点。写荷花的香味,缕缕清香,微风传送,像远处飘来的歌声一样动人心怀,这幽雅淡远的感受也只能在月夜独处时才会有,如在嘈杂的白天,绝不会有这样的感受。 阅读第五段,思考本文是如何描写月色的。 明确:作者把荷叶和荷花放在月光下面,一个“泻”字,给人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实感;一个“浮”字又表现出月光下荷叶、荷花那种缥缈轻柔的姿容。文章似乎仍在写荷叶、荷花,其实不然,作者是通过写叶、花的安谧、恬静,衬托出月色的朦胧柔和。又如文章写“黑影”和“倩影”,还是写月色,因为影是月光照射在物体上产生的。树影明暗掩映,错落有致,反衬月光轻盈荡漾。

12、月色本是难以描摹的,所以作者透过不同的景物,从不同的角度去写月色,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 课文第五段,写月光用“泻”不用“照”铺”,其好处是什么? 解答这个问题,不妨请学生把“照”和“铺”字代人句中读一遍,学生就知道了。 明确:“泻”是承上面比喻句“如流水一般”而来的,“泻”字有向下倾的势态。“照”和“铺”字就没有这个效果。 第五段酣眠、小睡各指什么?有无深层含义? 明确:“酬民”比喻朗照,“小睡”比喻被一层淡淡的云遮住的月光。至于它的深层含义应该联系作者的心态来看,他不希望过于激烈的行为,他喜欢一种平和的心态,正如我们前面分析的那样,他做不到投笔从戎,他要寻找安宁平和的生活。对景物的喜好折射出

13、作者的心态。 作者为什么会由光和影联想到名曲? 明确:这是使用通感的修辞手法,光与影是视觉形象,作者却用听觉形象来比喻,这就是通感的一种,其相似点就是和谐。第四段写荷花的缕缕清香,微风传送,像远方飘来歌声一样动人心怀,这幽雅淡远的感受也只有在月夜独处时才会有,这也是通感,把嗅觉形象转化为听觉形象,它们之间的相似点就是似有似无、时断时续、捉摸不定。 第六段写“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作者为什么会如此伤感? 明确:作者想寻找美景,使自己宁静,平息自己矛盾的心态而不得,当然伤感。 第七段采莲与文章主体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会想起采莲的事情? 明确:以采莲的热闹衬托自己的孤寂,且荷莲同物,作者又是扬

14、州人,对江南习俗很了解。 第八段课文最后一句话“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熟睡好久了”是否多余? 明确:一方面有照应文章开头的作用,但主要目的还是以静写动,以静来反衬自己,心里的极不宁静。心里的不宁静,是社会现实的剧烈动荡在作者心中引起的波澜。全篇充满着动与静的对立统一:社会的动荡与荷塘一隅的寂静,内心的动荡与内心的宁静形成对立统一,文章开头心里不宁静,在月夜荷塘幽美的景色的感染下趋于心静,走出荷塘又回到不宁静的现实中来,也形成对立、转化。 最后讨论本文的评价问题:荷塘月色为什么如此出名?我好像看不出文章的好处。 播放课文录音,学生完全陶醉在作品的意境之中。这个问题不言自明了。 小结

15、:本文写夜游的动机、夜游的联想。从出门到回家,叙述线索清晰而有变化,结构自然严谨。写景层次分明而富有特征,朦胧的景色与淡淡的喜悦和哀愁交融在一起。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语言优美、凝练而传神。运用比喻、联想、衬托等手法把景象表达得极其真切而富韵味。 五、存疑留问 给学生一个探究的题目让他们做进一步的研究。 在荷塘月色里,显然有两个世界:朱自清生活于其中的现实世界与自我心灵升华的超越世界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这是朱自清的一个“梦”。说说你对这个“梦”的理解。 六、作业 学生背诵第四、第五、第六段。 教师提示:诵读时要把握好感情的“度”,以含蓄为主,“内在”情感要丰富,表现出优美的“韵味”,语速宜缓,节奏分明。 教后札记: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