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技术指引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77149968 上传时间:2022-04-19 格式:DOC 页数:65 大小:322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自然灾害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技术指引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自然灾害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技术指引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自然灾害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技术指引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资源描述:

《自然灾害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技术指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灾害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技术指引(6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自然灾害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技术指南(试行稿)目录一、目的 . 5二、依据与适用范围 5三、自然灾害对传染病发病的影响 5(一)自然灾害对传染病流行因素的影响 51供水系统毁损 52食物短缺 . 63燃料短缺 . 64水体污染 . 75居住条件破坏 76人口迁徙 . 7(二)自然灾害对传染病生物媒介的影响 81蝇类的分布与密度 82蚊类的分布与密度 93其它吸血节肢动物 94寄生虫传播媒介的分布与密度 95做为疾病宿主的家畜 106做为疾病宿主的啮齿动物 10(三)自然灾害对传染病的发病趋势影响 10四、主要自然灾害传染病危险因素特征 11(一)洪涝灾害 . 111环境破坏 . 112水源污染

2、. 113食品污染 . 124. 媒介生物滋生 135. 易感人群的影响 13(二)地震灾害 . 141生态环境破坏 142水源污染 . 143食品污染 . 154媒介生物滋生 15(三)旱灾 . 161生态环境破坏 162水源污染 . 163食品污染 . 164媒介生物滋生 17五、自然灾害条件下的传染病防控对策 17(一)灾害前期 . 181基本资料的积累 182传染病控制预案的制定 183应急队伍准备 184防病物资与器材的贮备 18(二)灾害冲击期 19(三)灾害后期 . 191重建疾病监测系统 192重建安全饮水系统 193做好环境卫生整治 194防止吸血昆虫的侵袭 205及时发现和

3、处理传染源 20(四)后效应期 . 20六、自然灾害传染病防控的主要措施 20(一)风险评估 . 201识别传染病风险因素 202风险评估应关注的重点传染病 21(二)灾后的传染病监测与暴发控制 221灾后传染病监测内容和方法 222灾后传染病监测系统的恢复和建立 233暴发控制 . 24(三)饮水卫生 . 24(四)环境卫生 . 251人类排泄物的处理 252生活中的固体废弃物和液体废弃物的处理 253医疗废弃物的处理 254遇难者遗体的处理 25(五)消毒与媒介生物控制 261消毒 . 262媒介生物控制 26(六)食物与营养 26(七)预防接种 . 26(八)健康教育 . 27七、自然灾

4、害各种重点传染病防控 27(一)自然灾害常见肠道传染病防控 271肠道传染病概述 282 灾区肠道传染病主要流行因素 303 灾区肠道传染病的防控措施 31(二)自然灾害常见自然疫源性疾病防控 321 自然灾害对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影响 332 灾害相关的主要自然疫源性疾病 34(三)自然灾害常见呼吸道传染病防控 551流行环节 . 552监测、发现与报告 563疫情或突发卫生事件的调查 564实验室检测 575防控措施 . 57八、自然灾害条件下的预防接种技术 581. 总体原则 . 582. 目的与目标 583. 监测与评估 594. 我国目前常用的疫苗 605. 灾区预防接种 6265近年来

5、,我国自然灾害频发,特别是地震、洪涝、干旱等较大灾害多次发 生,对当地的公共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此外,自然灾害还伴随着造成了人与其 生活环境间生态平衡的破坏,为传染病的流行创造了流行条件,进一步威胁着 灾区公众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因此,做好自然灾害传染病预防和控制工作, 对保护灾区居民健康、维护灾区社会稳定、减轻灾区损失具有重要意义。为指 导各级疾控机构科学有序开展自然灾害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特指定本指南。一、目的及早发现、识别自然灾害引起的传染病暴发流行风险,有效预防和控制自 然灾害及次生、衍生灾害导致的各种传染病事件的发生,保证自然灾害应急救 援和恢复重建工作的顺利完成。二、依据与适用范围

6、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全国自然灾害卫生应急预案 、自然灾害卫生应急工作指南等规定和技术 文件,制定本指南。本指南适用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应对洪涝、地震、干旱等自然灾害时, 进行自然灾害传染病预防控制时使用。三、自然灾害对传染病发病的影响(一)自然灾害对传染病流行因素的影响1供水系统毁损大部分自然灾害发生后,都可能造成饮用水供应系统的受损或破坏,导致 在灾害发生早期存在引起大规模的肠道传染病暴发流行的风险。在水灾发生时,原有安全的饮用水源因淹没、破坏或淤塞等原因而不能正 常使用,灾害受影响人群被迫利用非清洁水源(如被污染的地表水)做为饮用 水源,这些水

7、往往被上游的人畜排泄物,遇难者遗体和牲畜尸体,以及破坏的 建筑中的污物所污染,特别是在低洼内涝地区,灾区群众较长时间受洪水围困, 更易引起水源性肠道传染病暴发流行。孟加拉国水灾时曾因此而造成大量人群 死亡。在地震时,建筑物的破坏也会波及供水系统,导致供水中断,这对城市 居民的影响较为严重。而且由于管道的破坏,管网残留水极易遭到污染。海啸 与风灾时也可能发生这种情况。旱灾时,由于多数饮用水源枯竭,造成饮用水 源地比较集中。在一些灾害多发的缺水地区,居民往往需要从很远的地方取得 饮用水,一旦水源受到污染,将会造成严重的暴发流行。如四川巴塘曾因旱灾 而发生了较大范围的细菌性痢疾流行。在一些低洼盐碱地

8、区,水旱灾害还会造 成地下水位的改变,从而影响饮用水中的含盐量和 pH值。当水中的pH值与含 盐量升高时,利于霍乱弧茵的增殖。因而在一些传统的霍乱疫区,常会因水旱 灾害而造成霍乱的再发,并且有时延续较长时间。2食物短缺 尽管向灾区输送食物几乎已成为救灾的首要任务,但当规模较大,涉及地 域广阔的自然灾害发生时,局部的食物短缺仍然难以完全避免。加之基本生活 条件的破坏,人们被迫在恶劣条件下贮存食品,很容易造成食品的霉变和腐败, 从而造成食物中毒以及食源性肠道传染病的暴发流行。此外,洪涝灾害常伴随 阴雨天气,粮食极易霉变。而当灾害发生在天气炎热的季节时,食物的腐败变 质极易发生。由于腌制食品较易保存

9、,在大规模灾害期间副食品供应中断时, 腌制食品往往成为居民仅有的副食,而这也为嗜盐菌中毒提供了条件。食物短 缺还会造成人们的身体素质普遍下降,从而使各种疾病易于发生和流行。3燃料短缺 在大规模的自然灾害中,燃料短缺也是常见的现象,例如,在洪涝灾害中 被洪水围困的灾区群众,或是由于地震灾害导致交通阻碍受困的灾区群众。燃 料短缺首先是迫使灾区群众喝生水,进食生冷食物,从而增加肠道传染病的发 生与蔓延的可能。在严重的自然灾害短期内难以恢复时,燃料短缺可能造成居民个人卫生水 平的下降。特别是进入冬季,人群仍然处于居住拥挤状态,可能导致体表寄生 虫的寄生和蔓延,从而导致一些本来已处于控制状态的传染病,如

10、流行性斑疹 伤寒等重新流行。4水体污染洪涝灾害往往造成水体的污染,为一些经水传播的传染病大规模流行创造 了条件,如血吸虫病,钩端螺旋体病等。洪水对于水体污染的作用是两方面的, 在大洪灾中,特别是在洪灾期间,由于大量涌入水量的稀释作用,这类疾病的 发病往往并无明显上升,但当洪水开始回落,在内涝区域留下许多小的水体, 如遭到污染,则极有可能造成这类疾病的暴发流行。5居住条件破坏洪涝灾害,地震,台风和海啸等,都会造成居住条件的大规模破坏。在开 始阶段,人们被迫露宿,然后可能在简陋的棚屋中居住相当长的时间,并且造 成人口集中和居住拥挤。唐山地震时,在唐山,天津等大城市中,简易棚屋绵 延数一里,最长居住

11、到一年以上。即使到迁回原居之后,由于大量的房屋破坏, 部分居住拥挤状态仍将持续很长时间。露宿使人们易于受到吸血节肢动物的袭 击。在这一阶段,虫媒传染病的发病可能会增加,如疟疾,乙型脑炎和流行性 出血热等。人口居住的拥挤状态,有利于一些通过人与人之间密切接触传播的 疾病流行,如红眼病等。如果这种状态持续到冬季,则呼吸道传染病将成为重 要问题,如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6人口迁徙自然灾害往往造成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唐山地震时,伤员后送直达位于我 国西南腹地的成都和重庆。在城市重建期间,以投亲靠友的形式疏散出来的人 口,几乎遍布整个中国。而在现今的经济条件下,灾区居民外出从事劳务活动, 几乎成

12、了生产自救活动中最重要的形式。人口的大规模迁徙,首先是给一些地 方病的蔓延创造了条件。历史上的一些著名的疾病大流行,如中世纪的黑死病, 我国云南历史上最近一次鼠疫大流行,就是从人口流动开始的。人口流动造成了两个方面的问题。当灾区的人口外流时,可能将灾区的地 方性疾病传播到未受灾的地区;更重要的是,当灾区开始重建,人口陆续还乡 时,又会将各地的地方性传染病带回灾区。如果受灾地区具备疾病流行的条件, 甚至可能造成新的地方病区。人口流动带来的第二个重大问题,是它干扰了一 些主要依靠预防接种控制的疾病的人群兔疫状态,造成局部的无免疫人群,从 而为这些疾病的流行创造了条件。在我国,免疫规划已相当广泛地开

13、展,脊髓 灰质炎,麻疹的控制已大见成效,甲、乙型肝炎的发病也得到有效控制。由于 灾害的干扰,使计划免疫工作难于正常进行,人群流动使部分儿童漏种疫苗, 这些状态均有可能使这类疾病的发病率升高。一些在儿童和青年中多发的疾病, 人群的自然免疫状态在疾病的流行中起着重要作用。无论是灾区的人口外流, 还是灾区重建时的人口还乡,都会使一些无免疫人口暴露在一自然流行的人群 之中,从而造成这些疾病的发病率上升。(二)自然灾害对传染病生物媒介的影响 许多传染病并不只是在人类间辗转传播,除了人类之外还有其它的生物宿 主。一些疾病必须通过生物媒介进行传播。灾害条件破坏了人类,宿主动物, 生物媒介以及疾病的病原体之间

14、旧有的生态平衡,还将在薪的基础上建立新的 生态平衡。因此,灾害对这些疾病的影响将更加深远。1蝇类的分布与密度 蝇类是肠道传染病的重要传播媒介,它的挛生与增殖,主要由人类生活环 境的不卫生状态决定。大的自然灾害总是会对人类生活环境的卫生条件造成重 大破坏,蝇类的孳生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地震过后,房倒屋坍。遇难者遗体和 动物的尸体被掩埋在废墟下,还有大量的食物及其它有机物质。在温暖的气候 条件下,这些有机成分会很快腐败,提供了蝇类易干摹生的条件。因而,像唐 山地震那样大的地震破坏,常会在极短的时间内出现数量惊人的成蝇,对灾区 居民构成严重威胁。洪水退后,溺毙的动物尸体,以及各种有机废物将大量地 在村

15、庄旧址上沉积下来。如不能及时消除,也会造成大量的蝇类孳生。即使在旱灾条件下,由于水的缺乏,也会造成一些不卫生的条件,而有利 于蝇类的孳生。因此,在灾后重建的最初阶段,消灭蝇类将是传染病控制工作 中的重要任务。2蚊类的分布与密度在传播人类疾病的吸血节肢动物中,蚊类最为重要,与灾害的关系也最为 密切。在我国常见的灾害条件下,疟疾和乙型脑炎对灾区居民的威胁最为严重。 蚊的孳生需要小型静止的水体。因而,在大的洪灾中,行洪期间蚊密度的增长 往往并不明显。但在水退之后,在内涝地区的低洼处往往留有大量的小片积水 地区,杂草丛生,成为蚊类最佳繁殖场所。此时如有传染源存在,常会使该地 区的发病率迅速升高。相反,

16、旱灾可使一些河水断流,湖沼干涸,而这些河流 与湖沼中残留的小水洼,也会成为蚊类的良好孳生场所。在造成建筑物大量破 坏的灾害如地震与风灾中,可能同时造成贮水建筑与管道的破坏。自来水的漫 溢,特别是生活污水在地面上的滞留,也会成为蚊类大量孳生的环境。灾害不 仅会造成蚊类密度升高,还造成蚊类侵袭人类的机会增加。被洪水围困的居民, 由于房屋破坏而被迫露宿的居民,往往缺乏抵御蚊类侵袭的有效手段,这也是 造成由蚊类传播的疾病发病上升的重要原因。3其它吸血节肢动物在灾害条件下,主要表现为吸血节肢动物侵袭人类的机会增加。蚊类有时 会机械地传播一些少见的传染病如炭疽等。人类在野草较多,腐殖质丰富的地 方露宿时,

17、容易遭到恙螨,革螨等的侵袭,在存在恙虫病和流行性出血热的地 区,对人类的威胁增加。发生在森林地区的灾害如森林火灾迫使人类在靠近灌 木丛的地区居住时,蜱类叮咬的机会增加,可能传播一系列的疾病如森林脑炎, 莱姆病和斑点热等。4寄生虫传播媒介的分布与密度在我国,现存的血吸虫病的分布多处于一些易于受到洪涝灾害的区域,而 钉螺的分布,则受到洪水极大的影响。在平时的条件下,钉螺的分布就随着水 流的冲刷与浅滩的形成而不断变化。洪水条件下,有可能将钉螺带到远离其原 来孳生的地区,并在新的适宜环境中定居下来。因而,洪涝灾害常常造成血吸 虫病的分布区域明显扩大。5做为疾病宿主的家畜家畜是许多传染病的重要宿主,例如

18、猪和狗是钩端螺旋体病的宿主,猪和 马是乙型脑炎的宿主,牛是血吸虫病的宿主。当洪水灾害发生时,大量的灾区 群众和家畜往往被洪水围困在极为狭小的地区。造成房屋大量破坏的自然灾害, 也会导致人与家畜之间的关系异常密切。这种环境,使人与动物共患的传染病 易于传播。6做为疾病宿主的啮齿动物家栖的和野生的啮齿动物是最为重要的疾病宿主,其分布与密度受到自然 灾害的明显影响。大多数与疾病有关的啮齿动物,营地下穴居生活,它们的泅 水能力并不十分强。因而,当较大规模的水灾发生时,总的影响是使啮齿动物 的数量减少,然而,部分啮齿动物可能利用漂浮物逃生,集中到灾区群众居住 的地势较高的地点,从而在局部地区形成异常的高

19、密度。在这种条件下,由于 人与啮齿动物间的接触异常密切,有可能造成疾病的流行。由于啮齿动物的繁 殖能力极强,在被洪水破坏的村庄和农田中通常遗留下可为啮齿动物利用的丰 富的食物,因而在洪水退后,啮齿动物的密度可能迅速回升,在其后一段时间 内,可能造成极高的种群密度,从而促使啮齿动物间疾病流行,并危及人类。 相反,干旱可能使一些湖沼地区干涸,成为杂草丛生的低地。这种地区为野生 啮齿动物提供了优越的生活环境,造成其数量的高度增长。曾有报道在这种条 件下引起了人间流行性出血热的流行。地震等自然灾害造成大量的房屋破坏, 一些原来鼠类不易侵入的房屋被损坏,废墟中遗留下大量的食物使得家栖的鼠 类获得了大量增

20、殖的条件。当灾后重建开始,居民陆续迁回原有的住房时,鼠 患可能成为重大问题,由家鼠传播的疾病的发病率也可能上升。(三)自然灾害对传染病的发病趋势影响自然灾害发生后,传染病的发病可能呈现一种阶段性的特征。在突发性自 然灾害发生时,首当其冲的是饮用水和食品的来源遭到破坏,因此,肠道传染 病将是灾后早期的主要威胁。特别是水型暴发和食物中毒,往往累及大量的人 群,应是灾后早期疾病控制的重点。大量的房屋破坏使大量人口露天居住,容易受到吸血节肢动物的侵袭。但 由于节肢动物的数量和传染源数量需要有一个积累过程,因此,虫媒传染病的 发生通常略晚,并可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人口的过度集中,使通过密切接触 传播的传

21、染病发病上升。如果灾害的规模较大,灾区人口需要在简易条件下生 活较长的时间,当寒冷季节来临时,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病也将随之上升。人口 迁徙可能造成两个发病高峰。第一个高峰由于人口外流引起,但由于病人散布 在广泛的非受灾地区之内,这个发病高峰往往难以觉察,不能得到相应的重视。 当灾区重建开始,外流的灾区人口重返故乡时,将出现第二个发病高峰,并往 往以儿童中的高发病率为特征。最后,灾后实际上是一个生态平衡重建的过程, 这一时期可能要持续二、三年甚至更长一点时间,在这个时期内,人与动物共 患的传染病,通过生物媒介传播的传染病,可能呈现与正常时期不同的发病特 征,并可能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四、主要自然灾害

22、传染病危险因素特征(一)洪涝灾害1环境破坏洪水泛滥会淹没农田、房舍和洼地,灾区群众常被迫大规模迁移,此外, 各种生物群也因洪水淹没而引起结构改变和栖息地变迁,可能会破坏原有生态 系统的平衡状态。2水源污染洪涝灾害使供水设施和污水排放条件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如自来水厂、 饮用水井、厕所、垃圾堆、禽畜棚舍被淹,井水和自来水水源污染严重。水面 有大量漂浮物及动物尸体留,受高温、日照的作用后,腐败逸散恶臭。这些水 源污染以生物性污染为主,主要反映在微生物指标的数量增加,饮用水安全性 降低,易造成肠道传染病的暴发和流行。洪水还将地面的大量泥沙冲入水中, 使水体感官性状差,浑浊,有悬浮物等。一些城乡工业发

23、达地区的工业废水、 废渣、农药及其他化学品未能及时搬运和处理,受淹后可导致局部水环境受到 化学污染,或者个别地区储存有毒化学品的仓库被淹,化学品外泄造成较大范 围的化学污染。3食品污染洪涝灾害期间,食品污染的途径和来源非常广泛,对食品生产经营的各个 环节产生严重影响,常可导致较大范围的食物中毒事故和食源性疾病的暴发。(1)食品原料污染:各种食品仓库被淹没、受潮或漏雨,导致大量食品原 料发生霉烂、腐败和变质。田间农作物长时间浸泡在洪水中,在高温、高湿的 条件下,更易引起霉变和腐败。(2)食品生产经营过程污染:洪水来临时,各种食品生产设备、食品包装 材料、容器受到污染,特别是在生产设备、设施、厕所

24、、下水道和水井同时被 淹的情况下,污染情况就更加严重,生产企业缺乏清洁水,导致被污染的水又 污染食品原料等。(3)食品生产经营环境条件恶化:水中存在的各种动物尸体、人畜粪便及 各种垃圾;鼠类因水淹而向食品工厂、仓库和家庭聚集;灾区群众临时聚居于 一些高地和堤坝,人群密度很高,人畜混杂,蚊蝇滋生,灾区群众缺乏卫生防 护设施,缺乏洁净的水,以及不洁容器、炊具盛放食品等,都是食品污染的可 能来源。洪涝灾害初期,常常发生一时性食品短缺,灾区群众饥不择食,食用 漂浮在水面上的死家禽家畜、鱼类、贝类和其他野生动物尸体。(4)食品的运输和储存污染:发生洪涝灾害时,出于紧急救援的目的,临 时征用各种交通工具运

25、送救灾食品,这些车辆大多不是食品运输专用车,缺乏 必要的防护设施,加之大雨不断,食品极易受到污染。此外,由于没有合适的 可供储存食品的仓库,大多数救灾食品临时遮蔽或堆放在帐篷内,极易受潮霉 变或腐败变质。(5)援助食品质量难以保证:大量外地运来的救援食品,由于来源渠道广 泛,食品包装不同,储运时间长短不一,一些外援食品远距离运输常会导致食 品变质。鲜肉类、鱼类及其熟肉、熟鱼、贝类食品、冷冻鲜肉、鱼类等救援食 品,在缺乏冷冻、冷藏设施的条件下,微生物污染途径和机会多,生长繁殖快, 易发生腐败变质导致食源性疾病。(6)食品卫生管理体系受到影响:洪水泛滥时,原有的按行政区域设置的 食品卫生管理网络由

26、于力量所限,不堪重负,或因洪水导致机构松散,直接影 响到食品卫生的管理和宣传指导。此外在洪水期间,食品生产经营部门、集贸 市场食品卫生监管失控,导致食品生产经营的卫生质量显著下降,也是产生食 品污染的一个重要因素。4. 媒介生物滋生(1)蚊虫滋生:灾害后期由于洪水退去后残留的积水坑洼增多,使蚊类滋 生场所增加,导致蚊虫密度迅速增加,加之人们居住的条件环境恶化,人畜混 杂,防护条件差,被蚊虫叮咬的机会增加而导致蚊媒传染病的发生。(2)蝇类滋生:在洪水地区,人群与家禽、家畜都聚居在堤上高处,粪便、 垃圾及腐败的动物尸体等不能及时清运,生活环境恶化,为蝇类提供了良好的 繁殖场所。促使成蝇密度猛增,蝇

27、与人群接触频繁,蝇媒传染病发生的可能性 很大。(3)鼠类接触增多,洪涝期间由于鼠群往高地迁移,与人接触机会也多, 有可能造成鼠源性疾病暴发和流行。5. 易感人群的影响(1)洪涝灾害导致人群迁移引起易感人群增多,由于洪水淹没或行洪,一 方面使传染源转移到非流行区,另一方面使易感人群进入流行区,这种人群的 迁移极易导致疾病的流行。如流感、麻疹和疟疾都可因这种迁移引起流行。其 他如眼结膜炎、皮肤病等也可因人群密集和接触,增加传播机会。(2)居住环境恶劣引起易感人群增多洪水毁坏住房,灾区群众临时居住于 简陋的帐篷之中,白天烈日暴晒,晚上露宿室外;加上营养状况较差,使机体 免疫力降低,对疾病的抵抗力下降

28、,易于传染病的发生。特别是年老体弱、儿 童和慢性病患者更易患病。另外,心情焦虑,情绪不安,精神紧张和心理压抑,影响机体的调节功能, 易导致一些非传染性疾病和慢性传染病增加发作机会,如肺结核、高血压、冠 心病及贫血等都可因此而复发或加重。(二)地震灾害 地震后,由于饮用水供应系统破坏、食物短缺、居住条件被破坏等原因, 极易导致肠道传染病和食物中毒的发生和流行。同时,由于人口迁移、流动, 干扰了一些正常预防接种工作的开展,造成无免疫人群某些疾病的发生和流行。 地震后传染病流行的危害因素特点如下:1生态环境破坏(1)城市供电供水系统中断,群众不得不改用坑水、沟水、游泳池水等不 洁饮用水。(2)粪便、

29、垃圾运输和排污系统及城市各项卫生设施普遍受损或被破坏, 极易造成粪便、垃圾堆积、蚊蝇大量滋生。(3)人员伤亡严重,由于条件限制,许多遇难者遗体只能临时就地处置, 在气温高、雨量多的情况下,遇难者遗体会很快腐败,产生恶臭,严重污染空 气和环境。(4)人员密集,居住拥挤,感染机会多,对传染病患者又缺乏隔离条件。(5)当地各级卫生机构和社区防病组织遭到严重破坏。2水源污染(1)供水条件变化:地震后,城市市政供水设施遭受严重破坏,水处理系 统、泵房、管网受损、供电与供水中断。分散式供水和农村给水有水井淤沙、 井管破裂等,一般破坏程度相对较轻。(2)供水水质恶化: 震后厕所倒塌、 粪便垃圾污物大量堆积、

30、 下水道堵塞、遇难者遗体腐败等,都能污染水源,导致饮用水水质恶化3食品污染(1)灾区群众居住生活环境污染严重,容易造成食品污染。(2)缺乏清洁水、食品、炊具和餐具,灾区群众家庭或集体起伙做饭在震 后初期存在困难。食品、食品容器和餐具没有条件充分洗净、消毒,容易引起 食品污染。多人共用餐具和食品容器,容易引起食源性疾患和经生活接触传播 的疾病的发生和流行。(3)运输和分发救援食品的车辆往往不是运输食品的专用车,容易造成食 品的污染。(4)灾区群众家庭缺乏食品防护设施,食品易受苍蝇、尘土等污染。剩余 食品再加热条件差,饮用开水困难。(5)鼠害严重:地震区在震前有前兆反常现象,表现为鼠成群结队洞外活

31、 动频繁,在各种场所尤其是食品厂、库、店和居民家中,鼠与鼠迹显著增多。 震后初期的建筑物多为简易棚,建筑材料和构筑物基本不具备防鼠作用,使鼠 患严重,到处盗洞作窝,对食品造成污染和损害。(6)灾区的食品卫生违法行为:灾后初期,会出现一时性食品短缺,一些 不法分子会乘机将超期、变质和伪劣食品在灾区销售。(7)灾后初期,由于食品供应暂时紧张,还会出现以下食品卫生问题: 灾区砸死或其他原因致死的畜禽被灾区群众食用; 灾区甩出、抛洒、丢弃的 食品较多,这些食品被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的可能性较大,在灾区有被食用的情 况发生;有些地区居民有采食野菜、野菇的习惯,野菜中毒和毒菇中毒也是 地震灾区应该警惕的问题。

32、4媒介生物滋生(1)蝇类滋生:震灾发生后,遇难者遗体和动物的尸体被掩埋在废墟下, 还有大量的食物及其他有机物质。在温暖湿润的条件下,这些有机成分会很快 腐败,提供了蝇类易于滋生的条件。(2)蚊类滋生:地震造成建筑物(包括贮水建筑与输水管道)大量破坏, 自来水浸溢,特别是生活污水在地面上的滞留,会成为蚊类大量滋生的环境。(3)鼠类增殖:由于地震造成大量的房屋破坏,一些原来鼠类不易侵入的 房屋被损坏,废墟中遗留下大量的食物使得家栖的鼠类获得了大量增殖的条件。(三)旱灾旱灾时,饮用水源相对集中,一旦这些水源受到污染将会造成传染病严重 的暴发流行。同时干旱时媒介生物的生活习性发生变化,也会引起传染病的

33、特 征性流行。蚊、蝇类的滋生,增大了虫媒和肠道传染病流行的机会。啮齿动物 数量的快速增长,有可能引起人间流行性出血热的流行。1生态环境破坏干旱引起森林大火、土壤缺水等,可造成森林植被破坏,植物的蓄水作用 丧失,甚至引起部分植物物种及动物物种的灭绝及迁徙。干旱可能使一些湖沼 地区干涸,成为杂草丛生的低地,为野生啮齿动物提供了优越的生活环境。如 果在相对较长时间的干旱灾害后,出现暴雨天气,甚至洪涝灾害,则将会引起 大量的水土流失、山体滑坡,干旱灾害的恶性循环将有可能发生,生态环境的 破坏和恶化将会越来越明显。2水源污染干旱发生时,降水减少,蒸发量增加,使得一些河水断流、湖沼干涸,许 多饮用水源枯竭

34、,可饮用水资源严重缺乏。同时剩余水源的水质恶化,溶解氧 减少,水质呈现出不同的色度变化或呈现不同的异味。干旱灾害时,由于生活、 饮用、生产用水的相对减少,工业废水(包括有机、无机混合废水、含重金属、 放射性物质的废水、受热污染的冷却水) 、生活污水(粪便和洗涤用水) 、农业 污水(含有多种病原体、悬浮物、化肥、农药等)污染水源的状况更加严重。3食品污染(1)生活用水、饮水相对紧张, 可能转而使用受污染或不洁的水清洗蔬菜、 瓜果等食品而造成食品污染。(2)高温干旱天气下,农作物的病虫害增加,在使用农药的过程中,如果 使用不当,则会造成蔬菜瓜果等的化学污染。(3)干旱灾害期间,由于野外水源水,尤其

35、是放牧区,饮用水及牧草供给 量不足,会引起大量牲畜等动物的死亡。如果居民采用死亡动物作为食品来源, 则会引起食源性疾患的发生。(4)干旱时由于饮用水及食物的相对短缺,则会使老鼠、蟑螂等媒介生物 侵扰食品的机会增加,也增加了食品污染的机会。(5)由于生产用水紧张,部分不法食品生产经营者用不洁水源作为生产用 水,或以次充好,引起食物中毒事故的发生。4媒介生物滋生(1)蝇类滋生: 在旱灾条件下, 由于水的缺乏, 会造成一些不卫生的条件, 而有利于蝇类的滋生。另外,在温暖的气候条件下,死亡的动物尸体中的有机 成分会很快腐败,提供了蝇类易于滋生的条件。(2)蚊类滋生:旱灾可使一些河水断流,河流与湖沼中残

36、留的小水洼会成 为蚊类的良好滋生场所。(3)其他吸血节肢动物接触增多:人类在野草较多、腐殖质丰富的地方露 宿时容易遭到恙螨、革螨等侵扰,在存在恙虫病和流行性出血热的地区,对人 类的威胁增加。(4)作为疾病宿主的啮齿动物增长:在干旱的气象条件下,一些湖沼地区 干涸,成为杂草丛生的低地。这种地区为野生啮齿动物提供了优越的生活环境, 造成其数量的快速增长。五、自然灾害条件下的传染病防控对策 鉴于自然灾害对传染病发病的上述影响,自然灾害后的传染病防治工作, 应有与正常时期不同的特征。根据灾害时期传染病的发病特征,可将传染病控 制工作划分为四个时期。(一)灾害前期我国是一个大国,常有自然灾害发生,一些地

37、区则为自然灾害的易发地区 因此,在灾害发生前,应有所准备,其中也应包括传染病防治工作。1基本资料的积累为了在灾害时期制订科学的防病对策,应注重平时的基本资料积累,包括 人口资料,健康资料,传染病发病资料,主要的地方病分布资料,以及主要的 动物宿主与媒介的分布资料等。这些都是制订防治对策的重要依据。2传染病控制预案的制定在一些易于受灾的地区,如地震活跃区,大江大河下游的低洼地区以及分 洪区等,都应有灾害时期的紧急处置预案,其中也应包括传染病控制预案。预 案应根据每个易于受灾地区的具体情况,确定不同时期的防病重点。可供派入 灾区的机动队伍的配置、训练和人员更新情况,以及急需的防病物资器材的贮 备地

38、点与调配方案等也应在预案中加以考虑。由于自然灾害的突发性质,不可 能针对每一个可能受灾的地区制订预案。应根据一些典型地区制订出较为详细 的预案,以做示范之用。3应急队伍准备由于自然灾害的重大冲击,灾区内往往没有足够的医疗卫生力量以应付已 发生的紧急情况;在突发性的灾害面前,已有的疾病控制队伍也往往陷于暂时 的混乱与瘫痪状态。因此,当重大的自然灾害发生后,都需要派遣机动疾控队 伍进入灾区支援疾病控制工作。针对一些易于受灾的地区,应定期对这些机动 疾控队伍的人员进行训练,使其对主要目标地区的卫生和疾病本底情况,进入 灾区后可能遇到的问题有所了解。在人员变动时,这些机动队伍的人员也应及 时得到补充和

39、调整,使其随时处于能够应付突发事件的状态之下。4防病物资与器材的贮备为了应付突发事件,应当贮备必要的物资与器材,这些物资与器材应当定 期检查和更新。应有必要的重复和纵深配置,以避免自然灾害突然发生时,贮 备在灾区内的物资和器材受到损失。(二)灾害冲击期在大规模的自然灾害突然袭来的时候,实际上无法开展有效的疾病防治工 作。但在这一时期内,以紧急救护为目的派往灾区的医疗队,就应当配备足够 数量的饮水消毒制剂和预防与处理肠道传染病的药物,注意发生大规模传染病 的征兆,并适当处理,以控制最初的疾病暴发流行。(三)灾害后期当灾区居民脱离险境,在安全的地点暂时居住下来时,系统的疾病防治工 作就应开始。以下

40、几个方面应为工作的重点:1重建疾病监测系统由于重大自然灾害冲击,抗灾工作的繁重以及人员的流动,平时建立起来 的疾病监测和报告系统在灾后早期常常陷于瘫痪。因此,卫生管理部门及机动 防疫队伍所要进行的第一项工作,就是根据灾区群众聚居的情况重新建立疫情 报告系统,以便及时发现疫情予以正确处理。监测的内容不仅应包括法定报告 的传染病,还应包括临时安置地群众的主要疾病的发生情况,以及灾区群众临 时安置地及其附近的啮齿动物和媒介生物的数量。应当注意的是,在灾害冲击 下,疾病监测工作的精确性是无法与正常时候相比的,因而,要特别注意对病 情及其他有关情况的核实,并经常进行检查和督促。2重建安全饮水系统由于饮水

41、系统的破坏容易引起肠道传染病等疾病,对人群健康构成最严重 的威胁,应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优先恢复并保障安全的饮用水供应。3做好环境卫生整治改善灾后临时住地的卫生条件,是减少疾病发生的重要环节。因此,当居 民基本上脱离险境,到达安全地点开始,就应组织居民不断地改善住地的卫生 条件,清除垃圾污物,定期喷洒杀虫药以降低蚊、蝇密度,必要时进行灭鼠。 在灾害过后开始重建时,也应在迁回原来的住地之前首先改善原住地的卫生条 件。4防止吸血昆虫的侵袭 在居民被迫露宿的条件下,要将吸血昆虫的密度降至安全水平几乎是不可 能的,因此,预防虫媒传染病的主要手段是防止昆虫叮咬。可使用一切可能的 办法,保护人群少受蚊虫等

42、吸血昆虫的叮咬。如利用具有天然驱虫效果的植物 熏杀和驱除蚊虫等,并应尽可能地向灾区调入蚊帐和驱避剂等物资。5及时发现和处理传染源 在重大自然灾害的条件下,人口居住拥挤,人畜混杂等现象往往难于在短 期内得到改善。因此,及时发现患者、正确地隔离与处理传染源是降低传染病 发病率的基本手段。对于人是唯一传染源的疾病,如肝炎,疟疾等,应特别注 意及时发现,并将其转送到具有隔离条件的医疗单位进行治疗。(四)后效应期 在这个阶段,由于灾后恢复重建和转移安置,导致人口大量的流动,增加 了传染病预防、发现和控制等管理的难度,特别是流动人口改变了原来地区免 疫屏障,增加了传染病流行的风险。因此做好灾后流动人口的管

43、理、对其采取 如加强监测、补充免疫等措施,也是灾后传染病控制工作的非常重要的方面。六、自然灾害传染病防控的主要措施(一)风险评估 灾后开展自然灾害相关的传染病风险评估,是提高灾后传染病控制工作针 对性和有效性,避免有限资源浪费的必要技术措施和手段。和一些专项的突发 公共卫生事件风险评估类似,自然灾害传染病风险评估也遵循风险评估的基本 原则和步骤。但由于自然灾害相关的传染病事件危险因素较多,考虑、分析和 评估相应的风险往往比单一某一种传染病更为复杂。1识别传染病风险因素(1)识别灾区的传染病病源: 当地传染病的地域分布、时间分布及人群 分布情况; 传染病流行强度; 当地病媒生物种类、数量密度、分

44、布、活动 性和季节变化情况。(2) 分析灾区灾后传染病发生的脆弱因素: 人口迁移情况,包括迁移人 口数量、规模、范围和持续时间; 供水系统受损情况及灾后饮用水供应情况; 安置点公共卫生设施状况,是否有可用的厕所及垃圾处理场所; 儿童的健 康状况及营养状况; 安置点人群聚居密度; 儿童各类疫苗的接种率; 灾 后常规医疗和卫生保健服务情况; 灾区病媒生物孳生地环境改变情况; 灾 区家禽家畜活动习性改变情况。(3) 分析灾区的传染病防控能力: 判别服务能力需求。通过了解受灾地 区的人口资料和灾情资料,如受灾范围、受灾人口数、妇女和儿童受灾数量等; 死亡和受伤人群数量,伤情特征,儿童受伤数量等,明确服

45、务对象及需要提供 的服务规模。了解医疗卫生机构能力现状。主要了解当地医疗卫生机构和人 员受灾状况,能够用于医疗预防工作的人力、药品、设施和设备状况等资源情 况;了解当地基础设施受损对医疗卫生服务的影响。包括交通、电力、通信、 水、食品卫生设施等。上述资料主要是用于制定灾后传染病防控方案,大部分 资料都可从地方政府和救灾指挥部获得,伤病及死亡资料和信息可直接从现场 医疗急救点和收治医院调查中得到。2风险评估应关注的重点传染病(1)呼吸道传染病:结合灾后疏散人口的聚集程度、居住环境、人群免疫 接种率,尤其是在 15 以下儿童的接种率的基本状况等,对麻疹、流感、风疹、 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46、、肺结核、水痘等进行风险评估。( 2)消化道传染病:综合分析水源破坏情况、饮用水污染状况、食物供应 情况、公共卫生等因素,评估腹泻、霍乱、伤寒、甲肝、戊肝等的发病风险。(3) 虫媒传染病:分析自然灾害对病媒生物孳生地的影响,监测当地病媒 生物种类、密度、分布及季节变化等情况,评估灾后虫媒传染病发病风险,包 括疟疾、乙脑、肾综合征出血热、登革热等。( 4)其他:结合灾后环境破坏程度、人类救灾活动、动物接触机会等,评估炭疽、狂犬病、破伤风、鼠疫、钩体病等发病风险。(二)灾后的传染病监测与暴发控制加强对传染病疫情监测是预防灾后传染病流行和暴发的重要环节。 1灾后传染病监测内容和方法(1)重点传染病监

47、测:流行病学研究已经对各种传染病流行的特点和规律 积累了大量的知识。根据这些知识,结合灾区的地理、气候、灾情、灾害发生 的季节等情况,可以判断灾后可能发生流行的疾病种类,以此作为防控的重点, 同时也是流行病学监测的重点。例如:冬春季节常见传染病主要有麻疹、流行 性脑膜炎、流感、百日咳、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等疾病; 夏秋季节常见传染病主要有痢疾、流行性乙型脑炎、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手 足口病、沙门菌病、伤寒、致病性大肠杆菌肠炎、霍乱、疟疾、钩端螺旋体病、 血吸虫病、鼠疫等。(2)症状监测:在灾后的危机状况中,为了尽快掌握疫情发生的预兆,常 常收集症状发生频度的资料,作为疾病监测

48、的第一步,这种做法被称为症状监 测。如果在人群中某一类症状短时间内集中出现,可能预示某种疾病的发生或 开始流行。用于灾后症状监测的症状主要有:第一类是发热,很多传染病的前躯症状 都是发热,如果发热患者增多,就应该警惕。第二类是腹泻,一些肠道传染病 常表现为腹泻,同时,腹泻增多,提示肠道传染病的流行。对这两类症状的监 测,可以得到很高的敏感性,而对疾病监测的特异性不高。为此,可采用症状 组合的方法:腹泻的症状组合:腹泻伴粪便带血,可能与痢疾发病相关;腹 泻伴水样便,可能与轮状病毒性肠炎相关;腹泻伴大量米汤样便,则预示霍乱 的危险。发热的症状组合:发热伴咳嗽、呼吸增快,可能与肺炎有关,发热 伴卡他

49、症状和皮疹,可能预示麻疹发生,发热伴头痛、呕吐、惊厥,可能预示 脑炎发生等。当监测到具有某一症状的病例增加时,就应迅速进行专题调查, 配合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尽快明确诊断。在诊断确定前就要对风险作出初步评估,并采取必要的临时防控措施。最终可能撤销预警,但也比在灾区延误某种 传染病的控制要安全。2灾后传染病监测系统的恢复和建立(1)恢复和建立灾后传染病监测系统的基本原则: 在重大的灾害发生以后, 要迅速建立疾病监测和报告系统。监测系统应覆盖所有临时医疗急救点、当地 的卫生机构、临时居民安置点。明确监测的疾病和症状,以及信息报告的途径、 方法和人员。要实行零报告制度。对重大疾病及可疑病例要实行个案即

50、时报告 制度。重点疾病要开展哨点监测,作为对常规监测的补充和加强。对资料要及 时分析和反馈,缺乏反馈会降低基层报告人员的积极性。灾区人员流动性大, 参与监测和报告的人员更换时,要确保新的人员熟知自己的职责、任务和报告 途径。(2)设计监测系统:在开始设计监测系统之前,应明确下列问题:明确监测的目标人群:是转移安置人群还是当地人群;应收集什么数据,用途是什么;谁提供数据;数据收集的期限;数据怎样传输(数据流);谁对 数据进行分析,多长时间分析一次; 报告如何发布,多长时间发布一次。(3)确定监测的优先项目: 没有必要对灾后面临的所有传染病都进行监视, 必须优先明确出对灾区群众健康形成威胁的疾病种

51、类。在确定优先监测的项目 时,需考虑这种情况是否会引起严重的疾病后果(发病率和死亡率) 、是否有明 显的流行性(如霍乱、脑膜炎和麻疹)等问题。灾后最需报告的主要疾病种类 应包括感染性腹泻、病毒性肝炎、麻疹、脑膜炎、水痘和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乙脑、疟疾等。( 4)监测数据收集方法:灾后监测数据收集有常规报告(包括易暴发并需 要及时报告的疾病) 、多次重复调查和暴发调查等 3 种方法。其中,常规报告是 由临床工作者将重点监测疾病的病例数和死亡数记录在住院部或门诊部以及临 时医疗点的就诊登记表上,然后在规定时间内由监测信息收集人员进行汇编和 分析;重复调查是对特定的监测对象进行连续不断的跟踪;暴发调

52、查是在发生 暴发后,进一步搜索病例,并深入的调查,从而发现异常的病例数和死亡数产 生的原因并实施控制措施。(5)监测工作实施: 医疗卫生机构首先需强化常见传染病诊断和报告, 必要时启动传染病零报告制度; 采取多种途径,尽快恢复传染病病例和突发 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 指定专人负责疫情报告工作的指导、培训和督导;同 时要做好疫情信息的审核订正和分析报告工作;及时浏览、分析报告数据,对发现的“异常情况”及时进行核实。报告数据既要以行政区划为单位进行分 析,又要以报告点为单位的进行分析。同时要注意观察分析数据的变化及趋势, 以便及时发现病例的聚集现象; 根据当地传染病疫情历史数据、人口学数据、 灾区群

53、众安置状况、医疗服务资源分布情况以及不同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点、 公共卫生影响等,设定疫情异常信号的发现阈值,做好疫情的预警和调查处置 工作;及时评估传染病监测系统状况,及时掌握报告单位数量的变化,及时 发现疫情报告的盲点,根据发现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解决; 建立疫情分 析会商机制,及时对疫情信息、实验室检测数据、现场调查处置以及疫情报告 情况进行通报、交流和研判; 及时将灾区疫情监测日报、周报、月报、阶段 性分析报告和应急疫情分析报告等向上级疾控机构和同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同时,向基层疾控机构和疫情报告单位反馈; 对暴发疫情和有重要公共卫生 影响的重点传染病(如鼠疫、霍乱、急性迟缓性麻痹、

54、脑炎及脑膜炎、病毒性 肝炎、出血热等)散发病例开展实验室诊断。3暴发控制 通过上述监测发现疑似传染病暴发,应立即组织灾区救灾人员,特别是流 行病学人员开展调查和处置,具体处置方法和措施参见第六章暴发(流行)控 制措施。(三)饮水卫生 灾害发生后,应将饮用水安全作为工作重点,重点解决集中式供水、集中 安置点的饮水安全问题。切实保护好饮用水源,防止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等引 起的水质污染;加强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引导受灾群众科学搞好环境卫生,特 别是水源附近的环境卫生工作;建立水质卫生监测体系,保障供水安全。根据 当地地质条件和居民安置点地理位置,科学选择水源;根据水源情况采用必要 的净化措施;在有条件

55、的地方尽量采用集中式供水,加强水资源调度,在缺水 地区优先保证饮水,提倡饮水和生活用水分开供给;同时开展健康教育,宣传 普及饮水安全知识,大力提倡饮用开水,强化饭前便后洗手意识。(四)环境卫生 关键是做好人类排泄物、生活垃圾、医疗垃圾、遇难者遗体的正确处理, 减少环境因素对人类健康的危害。1人类排泄物的处理 在灾害初期,即应当对排泄物进行处理,避免粪便直接污染水源。 2生活中的固体废弃物和液体废弃物的处理在灾害初期就必须建立固体废物的贮存、收集和处理系统。并引导群众不 要随意丢弃生活垃圾。同时,灾后需为灾区群众提供必要的设施,设立单独的 洗衣洗澡区域,生活污水池和排污沟渠要避开饮用水源。3医疗

56、废弃物的处理由于灾后大量紧急医学救援队伍奔赴灾区参与救援,需要明确医疗废弃物 的收集、处理医疗废弃物的责任单位和人员,进行集中收集、处理。4 遇难者遗体 的处理因灾遇难者遗体一般不具有严重的健康危害,遗体的处理必须对逝者给予 充分尊重;当死亡是因具有高度感染性的疾病,应尽快处理。但及时消毒,尽 快处理;无法确认身份而不能马上处理者,存放时间应尽量缩短,存放地点应 远离水源、避开人员活动区,避开低洼地。遗体处理可能是灾后一项非常重要 的工作,要做好喷、包、捆、运、埋 5 个环节。(五)消毒与媒介生物控制1消毒由于传统认为消毒是控制传染病最有效的手段之一,灾后消毒工作被有些 政府部门领导和社会寄予

57、了很高的期望,因此,灾后过度消毒的情况较为常见 然而,一般来说,正确的饮用水消毒是必须的;必要的时候,可使用消毒剂对 污染的环境进行适当的消毒处理,改善群众对环境卫生恶化的担心。但灾后消 毒工作要避免没有明确的消毒处理的对象,也要注意正确的处理方法和人员保 护措施,开展消毒活动要注意保护环境。2媒介生物控制要坚持监测与控制相结合,孳生地治理与药物控制相结合,科学用药,综 合治理的原则。首先要选择适合本地、简便易行的方法进行蚊、蝇、鼠的密度 监测。及时汇总上报蚊蝇鼠密度监测数据,定期对监测结果分析总结。并根据 监测结果,适时调整用药频率。当蚊、蝇、鼠数量较多时,即应采取必要的控 制措施。在安置区

58、的规划和建设中应考虑厕所、垃圾的有效管理,对各种孳生 地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减少孳生地和蚊蝇的孳生。(六)食物与营养灾后食品安全往往是最受关注的问题之一,也容易造成广泛的影响。因此 坚持食品卫生“全程控制”的原则做好食品安全工作成为灾后防病工作重 点。另外,在自然灾害条件下,大多数可防止的疾病都是由营养不良与感染结 合而引起,因此需要重视人群的营养需求评估,保证人群的食物需求能够通过 提供足够的基本定量得到满足的目标。(七)预防接种对传染病流行的控制,预防接种是最经济、有效的方法。灾后的预防接种 工作,首先是要做好灾后预防接种需求评估,了解灾区预防接种服务能力、评 估疫苗可预防传染病风险,然

59、后根据受灾地区传染病监测和风险评估结果,并 结合灾区实际情况,可分别开展群体性预防接种、应急接种和重点人群的预防 接种工作。其中群体性预防接种针对可能受某种传染病感染的特定人群; ;应急 接种在传染病流行开始或有流行趋势时采用;重点人群的预防接种对象包括来 自非虫媒传染病疫区的救援人员在病媒生物活跃期间驻留的、发生创伤机会较 多、任何可疑接触狂犬病毒的人员等。预防接种的组织实施包括组织领导和社 会宣传、接种点设置、接种人员组织和培训、疫苗储存和冷链管理、开展预防 接种、接种后异常反应监测和处理、疫苗预防接种记录和评估等关键步骤。同 时,应急救援阶段过后,要尽快恢复和建立儿童常规免疫接种服务体系

60、。包括: 恢复和重建冷链系统;尽快调拨常规免疫接种用疫苗;整理预防接种资料;组 织培训免疫规划人员;尽早恢复常规免疫接种服务;对接种工作进行评估,必 要时开展疫苗查漏补种工作,根据灾区实际情况,确定补种工作重点;预防接 种证如有损坏或遗失,接种单位应及时进行补办;有条件的地区可恢复预防接 种信息管理系统,提高灾区免疫规划服务和管理水平等免疫服务工作。(八)健康教育 灾情发生后,由于可能对灾区群众群体特征、灾后健康教育需求分析认识 的不足、针对灾害的健康传播材料和策略准备不足,以及健康教育专业人员缺 乏等原因,使得传播材料的信息准确性、传播形式和内容的针对性、传播材料 发放的计划性和有效性等方面

61、存在一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健康传播的 效果。因此,需要建立并完善县、乡、村及灾区群众集中安置点开展健康教育 工作的机制。科学评估确定优先解决的健康问题、确定目标人群和传播的核心 信息。针对不同目标人群采取不同的工作措施。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动员 灾区群众积极参与讲究卫生、减少疾病行动中。七、自然灾害各种重点传染病防控(一)自然灾害常见肠道传染病防控 自然灾害发生后,往往会产生一些公共卫生问题,历史上屡见洪涝、地震、 旱灾等自然灾害后,出现霍乱、伤寒、菌痢等肠道传染病暴发流行,发病和死 亡人数远远超过灾害本身造成的人员伤亡。因此,灾后必须组织有效的卫生防疫工作,严防肠道传染病的暴发和流行

62、,达到灾后无大疫的目标。1肠道传染病概述 肠道传染病是病原体经口侵入肠道并引起腹泻和 /或其他脏器及全身性感染 的一类疾病,包括甲类传染病中的霍乱,乙类传染病中的伤寒和副伤寒、细菌 性痢疾和阿米巴痢疾、脊髓灰质炎、甲、戊型病毒性肝炎,丙类传染病中的除 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以及其他通过肠道传播的传 染病,本指南重点论述细菌性和病毒性两类常见肠道传染病。1.1 细菌性肠道传染病 细菌性肠道传染病主要有霍乱、伤寒、菌痢及感染性腹泻病等。1.1.1 霍乱的症状与治疗霍乱是由 O1 群和 O139 霍乱弧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 发病急、传播快、 波及面广、危害严重的甲类传染病。

63、临床特点为起病突然,剧烈腹泻。一般为 无痛性腹泻 (偶有腹痛 )。每日几次至几十次的腹泻,大便呈黄水样,米泔样, 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脱水,肌肉痉挛 (小腿痉挛 )。治疗原则:轻度脱水,以口服 补液为主,中、重型脱水者,立即进行静脉输液抢救,症状减轻后改为口服补 液。同时给予抗菌药物治疗,以减少腹泻量和缩短排菌期,可选用四环素、强 力霉素与氟哌酸。1.1.2 伤寒的症状与治疗 伤寒、副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和副伤寒杆菌甲、乙、丙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 染病。临床上以持续高热、相对缓脉、特征性中毒症状、脾肿大、玫瑰疹与白 细胞减少等为特征,肠出血、肠穿孔为主要并发症。治疗原则:首选药物为氟 喹诺酮类,儿童、孕妇可用头孢曲松、氯霉素等。肠出血者应暂禁食,大量出 血者应输血,肠穿孔时应及早手术治疗。1.1.3 痢疾的症状与治疗 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急、慢性肠道传染病。急性菌痢临床表现为腹泻、 腹痛、里急后重、可伴有发热。脓血便或粘液便,左下腹压痛,申毒型可急性 发作,高热,并有感染性休克症状,有时出现脑水肿,甚至出现呼吸衰竭。治 疗原则:要注意水电解质平衡,可给口服补液盐,必要时可输液,其它如对症 治疗,降温、治腹痛。药物治疗可用吡哌酸、诺氟沙星,中毒型菌痢用环丙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