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病因本分试题

上传人:hm****62 文档编号:77081984 上传时间:2022-04-19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38.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本分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本分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本分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资源描述: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本分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基础理论病因本分试题(1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第六章 病因一、选择题一A型题1.明确提出中医三因学说的是: A.仲景 B.弘景 C.无择 D.巢元方 E.完素2.在疾病的开展过程中,原因和结果: A.两者互不转化 B.两者相互作用 C.两者互不关联 D.两者对立制约 E.两者静止不变3.以下属于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是: A.疠气 B.六淫 C.七情 D.瘀血 E.劳逸4.易袭阳位,具有升发向上特性的邪气是: A.暑邪 B.燥邪 C.风邪 D.火邪 E.寒邪5.以下何气能兼其五气: A.暑 B.湿 C.寒 D.风 E.热6.六淫中最易导致疼痛的邪气是: A.寒邪 B.火邪 C.风邪 D.燥邪 E.湿邪7.感受寒邪而致的中寒是指: A.寒邪伤

2、于肌表 B.寒邪入中经脉 C.寒邪自而生 D.寒邪直中脏腑 E.寒邪侵及血分8.六淫中具有病程长,难以速愈的邪气是: A.寒邪 B.火邪 C.风邪 D.暑邪 E.湿邪9.其性趋下的病邪为: A.火邪 B.燥邪 C.湿邪 D.风邪 E.以上都不是10.湿邪、寒邪的共同致病特点是: A.损伤阳气 B.阻遏气机 C.粘腻重浊 D.凝滞收引 E.易袭阴位11.致病后可出现各种秽浊病症的邪气是: A.风邪 B.寒邪 C.热火邪 D.湿邪 E.燥邪12.燥邪致病最易损伤人体: A.津液 B.气血 C.肾精 D.肝血 E.阳气13.温燥病的发病季节一般是: A.夏末秋初 B.近冬深秋 C.长夏季节 D.冬末

3、春初 E.春末夏初14.六淫中最易致肿疡的是: A.风邪 B.湿邪 C.火邪 D.燥邪 E.寒邪 15.以下哪项不属火邪的致病特点: A.易伤津耗气 B.易生风动血 C.易扰乱神明 D.易致肿疡 E.易阻遏气机16.易致肝风动的是: A.寒邪 B.湿邪 C.暑邪 D.热邪 E.风邪17.以下哪一项为哪一项火、燥、暑共同的致病特点: A.上炎 B.耗气 C.伤津 D.动血 E.生风18.六淫致病,季节性最强的邪气是: A.风邪 B.寒邪 C.燥邪 D.湿邪 E.暑邪19.虚邪是指: A.微邪 B.较弱的邪气 C.瘀血 D.贼邪 E.致病邪气的通称20.只有外感而无生的邪气是: A.寒邪 B.燥邪

4、 C.湿邪 D.暑邪 E.热邪21.具有升散而又挟湿特性的邪气是: A.湿邪 B.燥邪 C.热邪 D.暑邪 E.寒邪22.伤于风者: A.上先受之 B.下先受之 C.阳先受之 D.阴先受之 E.外先受之23.异气是指: A.六淫邪气 B.异常气候 C.情志变化 D.气机失常 E.乖戾之气24.怒则: A.气缓 B.气上 C.气下 D.气消 E.气结25.恐则: A.气消 B.气上 C.气泄 D.气耗 E.气下26.劳则: A.气上 B.气下 C.气收 D.气耗 E.气缓27.寒则: A.气结 B.气缓 C.气收 D.气泄 E.气上28.导致心气松散,神不守舍,出现精神不集中的原因是: A.恐则

5、气下 B.惊则气乱 C.怒则气上 D.喜则气缓 E.悲则气消29.七情太过首先伤及: A.肝气 B.脾阳 C.肾精 D.肺津 E.心神30.疠气最主要的致病特点是: A.发病急 B.病势重 C.病症相似 D.传染性强 E.老少皆能致病31.素问宣明五气篇提出:久卧伤: A.气 B.血 C.肉 D.精 E.筋32.百病多由痰作祟是指痰: A.致病广泛 B.病势缠绵 C.阻滞气机 D.阻碍气血 E.扰动神明33.痰致病广泛,变化多端的原因是: A.痰可扰乱神明 B.痰可化火化风 C.痰阻碍气血运行 D.痰似风善行数变 E.痰可随气升降无处不到34.与痰饮成因关系较小的脏是: A.脾 B.心 C.肺

6、 D.肾 E.三焦35.瘀血形成之后可致疼痛,其特点为: A.胀痛 B.掣痛 C.隐痛 D.灼痛 E.刺痛36.瘀血引起出血的特点: A.出血量多 B.出血颜色鲜明 C.出血量少 D.出血伴有血块 E.出血色淡质清稀37.结石致痛一般表现为: A.胀痛 B.灼痛 C.刺痛 D.隐痛 E.冷痛38.痰饮、瘀血、结石在形成过程中均与以下哪项有关: A.寒凝 B.气虚 C.气滞 D.血热 E.湿热39.寄生虫病的发生,除与饮食不洁有关外,还与以下哪项有关: A.寒湿停 B.气血缺乏 C. 恣食厚味 D.过度劳累 E.湿热积40.以下哪项不属于寒邪的致病特点: A.寒为阴邪 B.寒性黏滞 C.寒性收引

7、 D.寒性凝滞 E.易伤阳气41.以下哪项不属于疠气形成和疫病流行的原因: A.气候反常 B.环境污染 C.社会因素 D.暴饮暴食 E.饮食不洁42.以下不属于水湿痰饮致病特点的是: A.致病广泛 B.变化多端 C.扰乱神明 D.局部刺痛 E.阻滞气机43.在水湿痰饮四者关系中,哪项是错误的: A.饮之凝聚成痰 B.水乃湿聚而成 C.水液积聚成饮 D.水聚稠浊为饮 E.湿乃水液弥散之态44.以下哪项不属瘀血致痛的特点: A.痛处固定 B.刺痛 C.疼痛喜按 D.疼痛拒按 E.疼痛夜间加重45.以下不属于瘀血的别名是: A.恶血 B.败血 C. 衃血 D.蓄血 E.溢血46.以下哪项不属于蛔虫病

8、的临床表现: A.脐周疼痛 B.时发时止 C.寐时磨牙 D.脘腹剧痛 E.皮下结节47.以下哪项与绦虫病的形成与临床表现无关: A.肛门奇痒 B.食欲亢进 C.形体消瘦 D.大便中有白色虫体节片 E.食生的或未经煮熟的猪、牛肉48.在钩虫病的形成及临床表现中,哪些是错误的: A.有异食癖 B.脐周疼痛 C.初起见皮肤瘙痒 D.手足皮肤直接接触粪土 E.面色萎黄,甚至周身浮肿二B型题 A.易耗气伤津 B.易损伤阳气 C.易袭阳位 D.易袭阴位 E.易阻滞气机1.风邪致病2.暑邪致病3.寒邪致病 A.上先受之 B.外先受之 C.阴受之 D.阳受之 E.下先受之4.伤于风者5.伤于湿者6.犯贼风虚邪

9、者 A.风邪 B.湿邪 C.暑邪 D.燥邪 E.火邪7.六淫中致病季节性最强的邪气是:8.为百病之长的邪气是:9.易致疮痈的邪气是: A. 气消 B.气结 C.气下 D.气收 E.气耗10.悲则:11.劳则:12.寒则:三D型题1.中医探求病因的主要方法是: A. 详细询问发病的经过及有关情况,推断病因 B.以临床表现为依据辨证求因 C.从一般到个别进展思维演绎 D.主要研究六气的变化 E.以五行为依据推衍2.广义之火是指: A. 宿食滞留 B.具有温煦作用的阳气 C.炽热之邪 D.血运不畅的病理产物 E.津液代障碍的病理产物3.寒邪、湿邪共同的致病特点是: A. 均为阴邪 B.易伤阳气 C.

10、耗气伤津 D.粘腻重浊 E.易袭阴位4.热邪、暑邪皆有的致病特点是: A. 均为阴邪 B.均为阳邪 C.均可挟湿 D.均伤津耗气 E.均可致疮痈5.虚邪是指: A. 五邪之一 B.较弱的邪气 C.微邪 D.贼邪 E.致病邪气的通称6.过度安逸可致: A. 伤津耗液 B.耗损肝血 C.全身虚弱 D.损伤肾精 E.气血运行不畅7.偏嗜饮酒可致: A.损伤心肺 B.损伤肝肾 C.损伤脾胃 D.生湿热 E.气滞血瘀8.过食生冷寒凉之品可致: A. 生寒湿 B.损伤脾胃阳气 C.阴虚火旺 D.损伤心肺气血 E.损伤肝肾精血9.瘀血可致体癥块,其特点是: A.时聚时散 B.柔软喜按 C.腹胀喜暖 D.位置

11、固定 E.质硬拒按10.病因中先天因素是指: A. 婴儿阶段喂养不当 B.婴儿阶段体弱多病 C.婴儿阶段发育不良 D.胎儿早期,其母感受邪气或误用药物 E.人未出生前父母体质差,影响胎儿发育11.风性善行而数变主要是指: A. 病位游走不定 B.风为百病之长 C.风有向外的特性 D.风有向上的特性 E.变幻无常,发病迅速12.六淫中属阴邪的有: A. 寒邪 B.火邪 C.湿邪 D.风邪 E.暑邪13.易致人体上部头面发病的邪气是: A. 风 B.寒 C.湿 D.燥 E.火14.易使人体腠理开泄而汗出的邪气是: A.燥邪 B.风邪 C.湿邪 D.寒邪 E.暑邪15.劳神过度则耗伤: A.心血 B

12、.肺气 C.肝血 D.脾气 E.肾精四*型题1.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是: A.外感性 B.季节性 C.地域性 D.相兼性 E.变化性2.易耗伤津液的病邪有: A. 风邪 B.燥邪 C.暑邪 D.火邪 E.寒邪3.疠气的致病特点是: A.发病急骤 B.病情较重 C.病症相似 D.传染性强 E.易于流行4.饮食不节致病表现为: A. 脾胃损伤 B.饮食停滞 C.气血衰少 D.聚湿成痰 E.化生热5.形成瘀血的原因有: A.气虚 B.气滞 C.血寒 D.血热 E.外伤6.与痰饮形成有关的是: A.外感六淫 B.饮食不节 C.七情伤 D.三焦水道不利 E.肺脾肾功能失常7.目前根据病因发生的途径及形成过

13、程,将病因分为: A.外感病因 B.伤病因 C.外伤病因 D.其他病因 E.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8.无择将病因分为: A. 因 B.其他病因 C.外因 D.不外因 E.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9.热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是: A. 热性干涩 B.热为阳邪 C.易扰心神 D.易生风动血 E.善行数变10.导致发病病程较长的病因有: A.湿邪 B.水湿痰饮 C.瘀血 D.七情伤 E.结石11.疠气又称: A.疫气 B.戾气 C.异气 D.毒气 E.乖戾之气12.过劳包括: A.劳力过度 B.劳神过度 C.房劳过度 D.安逸过度 E.饮酒过度13.瘀血又称为: A.恶血 B.溢血 C.败血 D. 衃血 E.蓄血

14、14.与水湿痰饮形成的相关脏腑是: A.肺 B.膀胱 C.三焦 D.脾 E.肾15.结石多发于: A.大肠 B.胃 C.胆 D.膀胱 E.肾16.结石的致病特点是: A.多发于五脏 B.多发于六腑 C.易阻滞气机 D.发生绞痛 E.损伤脉络17.水湿痰饮、瘀血,结石致病均为: A.导致疼痛 B.致病因素 C.阻滞气机 D.有形病理产物 E.致病广泛,病程较长二、填空题1._代_明确提出三因学说。2.目前根据病因发生的途径,形成过程,将病因分为_、_、_、_、_、_、以及_七大类。3.六淫之邪多从_、_侵犯人体而发病。4.自然界中具有_、_、_、_特性的外邪,称为风邪。5.素问痹论说:痛者,_多

15、也,有_故痛也。6.自然界中具有_、_、_特性的外邪,称为湿邪。7.湿性黏滞,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_;二是_。 8.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是_、_。9.素问热论有先夏至日为_,后夏至日为_之说。10.七情太过,可损伤相应脏腑,从临床上看,以_、_、_三脏为多见。11.饮食失宜主要包括_;_;_三方面。12.燥易伤肺,肺为_脏,喜润而恶_。13.温为热之_;火为热之_。14.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包括有_、_、结石三大类。15.瘀血的疼痛特点,多为_,痛处_,_间痛甚。16.六淫致病具有_、_、_、_等共同特点。17.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是_、_ 、_ 。18.素问痹论说:饮食_,_乃伤。19.药

16、邪的形成主要由_、_、_、_所致。20.病因就是引起疾病的原因,包括、劳倦、外伤以及痰饮、瘀血、结石等。21.是中医探求病因的主要方法。22.中医病因学的特点为:和。23.风性数变,是指风邪致病具有、的特点。24.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为:、风性主动,并为。25风性主动是指风邪致病具有的特征。26.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是:寒邪以、为根本特征。27.寒邪束表,阻遏卫阳,称为;寒邪直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则称为。28.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是:、。29.称为少火;称为壮火。30.少火又可分为和。31.热(火)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是:火邪具有、等特性。32.热邪易生风动血,是指炽热之邪侵犯人体,易于引起和

17、的病症。33.疠气的致病特点是、。34.七情伤的致病特点是:、_。35.七情致气机逆乱主要表现为怒则气;喜则气;悲则气;恐则气;惊则气;思则气。36.饮食失宜包括、等。37.过劳包括、三个方面。38.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包括有、结石三大类。三、判断题1.外感六淫、疠气、外伤等均属于外感病因。 2.风寒暑湿燥火合称六淫。 3.六淫致病与工作环境无关。 4.风为百病之长是指风性主动而言。 5.寒湿之邪只能伤阳,不能化火。 6.暑邪伤人,易致气津两伤。 7.燥性干涩,最易伤津耗气。 8.少火即指阳气缺乏,温煦机能减退而言。 9.炽热、暑邪侵入,均能伤津耗气、扰神 。 10.素问举痛论说:悲则气下,惊则

18、气缓。11.饮食失宜,可致聚湿生痰。 12.瘀血日久不去,可以影响血液的生成。 13.结石属于病理产物,不属于致病因素。 14.所谓药邪,是指医生的过失。 15.气虚之人,不会导致瘀血形成。 16.凉燥多见于深秋近冬之际。 17.房劳过度,多耗伤心血,损伤脾气。 18.医生的过失也属于引起疾病的原因之一。 19.燥邪易伤阴,尤以损伤肾为多见。 20.寒邪直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则为伤寒。 四、名词术语解释:1.病因2.少火 3.壮火 4.疠气5.七情 6.痰饮7.瘀血五、简答题:1.简述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2.寒邪致病的原因有哪些3.六淫致病和七情致病有何不同4.为什么说燥易伤肺5.为什么说

19、伤于湿者,下先受之6.为什么说伤于风者,上先受之六、论述题1.何谓六气与六淫两者有何联系与区别2.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是什么3.为什么说暑性升散,耗气伤津及暑多挟湿4.寒邪和湿邪在致病特点上有何异同试 题 答 案一、选择题一A型题1.C 2.B 3.D 4.C 5.D 6.A 7.D 8.E 9.C 10.A 11.D 12.A13.A 14.C 15.E 16.D 17.C 18.E 19.E 20.D 21.D 22.A 23.E 24.B25.E 26.D 27.C 28.D 29.E 30.D 31.A 32.A 33.E 34.B 35.E 36.D37.A 38.C 39.E 40.

20、B 41.D 42.D 43.D 44.C 45.E 46.E 47.A 48.B二B型题1.C 2.A 3.B 4.A 5.E 6.D 7.C 8.A 9.E 10.A 11.E 12.D三D型题1.AB 2.BC 3.AB 4.BD 5.AE 6.CE 7.CD 8.AB9.DE 10.DE 11.AE 12.AC 13.AE 14.BE 15.AD四*型题1.ABCDE 2.BCD 3.ABCDE 4.ABCDE 5.ABCDE 6.ABCDE 7.ABDE 8.ACD9.DCD 10.ABDE 11.ABCDE 12.ABC 13.ACDE 14.ABCDE 15.BCDE 16.BC

21、DE17.ABCDE二、填空题1.宋;无择2.六淫 疠气 七情伤 饮食失宜 劳逸失度 病理产物 其他病因3.肌表 口鼻4.轻扬;升发;向上;向外5.寒气;寒6.重浊;黏滞;趋下7.病症的粘滞性;病程的缠绵性8.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易伤肺9.病温;病暑10.心、肝、脾11.饮食不节;饮食不洁;饮食偏嗜12.娇;燥13.渐;极14.水湿痰饮;瘀血15.刺痛;固定;夜16.外感性;季节性;地域性;相兼性17.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性升散,扰神耗气伤津;暑多挟湿18.自倍;肠胃19.用药过量;炮制不当;配伍不当;用法不当20.六淫 疠气 七情 饮食21.辨证求因22.整体观念 辨证求因23.变化无常

22、 发病急骤24.轻扬开泄 善行数变 百病之长25.动摇不定26.寒冷 凝滞 收引27.伤寒 中寒28.湿为阴邪,阻遏气机,损伤阳气 其性重浊 黏滞 趋下29.生理之火 病理之火30.君火 相火31.为阳邪 趋上 耗气伤津 生风动血 扰心神 易致疮痈32.肝风动 血液妄行33.发病急骤,病性重笃 传染性强,易于流行 特适性与偏中性34.与精神刺激有关 直接伤及脏腑 影响脏腑气机 情志波动,可致病情改变35.上 缓 消 下 乱 结36.饥饱无度 饮食不洁 饮食偏嗜37.劳力过度 劳神过度 房劳过度38.痰饮 瘀血三、判断题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23、13. 14. 15. 16. 17. 18. 19. 20.四、名词术语解释1.指破坏人体相对平衡状态而引起疾病的原因,又称致病因素。2.指正常的、具有温煦生化作用的火,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阳气。3.指阳热过亢的、能耗损人体正气的病理之火。4.疠气是指一类具有强烈致病性和传染性的外邪。又称疫疠、疫气、疫毒、戾气、异气、乖戾之气等。5.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平时属于正常精神活动围。但假设七情太过或持久刺激而使人发病,则成为致病因素。因病由生,故称七情伤。属精神致病因素。6.是指人体水液代障碍而形成的病理产物。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广义的痰饮泛指一切水液代障碍而形成的病理产物

24、。包括痰和饮两大类。狭义的痰饮属于饮证中的一种,即与悬饮、支饮、溢饮并列为 四饮的痰饮。 7.又称为蓄血、恶血、败血、衃血。指体有血液停滞,包括离经之血积存体,或血运不畅,阻滞于经脉及脏腑的血液,均称为瘀血。五、简答题1.风性轻扬开泄,易袭阳位;风性善行数变;风性主动;风为百病之长2.不注意防寒保暖;淋雨涉水;汗出当风;贪凉露宿;饮食过于寒凉3.六淫自肌表口鼻而人,侵犯人体,属外来之邪,故称外感六淫;七情是直接影响有关的脏而发病,病由生。故称伤七情。4.肺为娇脏,喜润恶燥;肺主皮毛,开窍于鼻,肺通于天气。所以燥邪从口鼻、皮毛侵入人体,最易伤肺。燥邪犯肺后可出现干咳,少痰,甚则胸痛的病症。5.这

25、是因为湿类于水,水性趋下,故湿邪侵犯人体,多表现为下部的病症。如水湿停可见下肢水肿、下肢溃疡、泄痢,妇女带下等下部病症。6.这因为风为阳邪,具有轻扬升发、向上、向外的特性,风邪侵犯人体,常伤及人体上部及肌表,出现头痛、鼻塞流涕、汗出恶风等病症。六、论述题1.六气,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正常的自然界气候变化。是万物生长变化的自然条件。六气对人体是无害的。人体在生活实践中,通过自身调节对六气产生了一定的适应能力,所以正常的六气不易于使人致病。六淫,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常因气候变化异常,或太过、不及,或是机体的适应力下降,则风、寒、暑、湿、燥、火变成为致病之因,故六淫

26、又称为六邪。六气和六淫都是指自然界的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现象。只要不使人得病,即使狂风暴雨,严寒酷暑,也应称之为六气。反之,即使微风细雨,气候变化正常,但因有人适应能力低下而得病,这时,对患病机体来说也应称之为六淫。可见,六气与六淫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2.外感性:六淫之邪多从肌表、口鼻侵犯人体而发病;季节性:六淫致病常有明显的季节性,如春季多风病,夏季多暑病;地域性:六淫致病常与居住地区和环境密切相关,如西北多寒、燥,东南多湿、热等;相兼性:六淫之邪既可单独侵袭人体,又可两种以上相兼同时侵犯人体致病,如风寒感冒等;转化性:六淫侵犯人体发病后,在一定条件下,其临床证候可发生转化,如寒

27、邪人里可以化热等。3.暑为阳邪,易升易散,可使腠理开泄,汗泄过多而津液损伤,故见有口干渴、喜饮,尿缺少黄赤等病症。 汗大泄,气亦随汗外泄,往往在津伤的同时,伴有气虚之病症,如气短乏力,甚则昏倒,不省人事,故说暑性升散,耗气伤津。暑季炎热,且多雨潮湿,热蒸湿动,空气中湿度增加,故暑邪致病,多挟湿邪侵犯人体。临床中,除见有壮热,烦渴等暑热病症外,常兼见胸闷呕恶、肢体困重、便溏苔腻等湿阻病症。 4.一样点:寒邪和湿邪同属阴邪,侵袭人体后.都具有损伤阳气的特点。不同点为:A.寒邪致病直接损伤机体阳气。寒为阴盛表现,能使机体的温煦、气化、推动的作用减弱,表现出一系列寒性病症,如恶寒、脘腹冷痛、下利清谷等

28、;湿邪伤阳,多因阻遏脏腑经络的气机升降,尤易困阻脾胃,损伤脾阳,脾运失职,水湿停,出现胸脘痞闷、腹部胀满、大便溏泄等症。B.寒性凝滞收引而主痛。寒邪伤人,易使气血凝结阻滞于经脉,导致筋脉、经络、腠理、毛窍的收缩闭塞,阳气不得布散,而出现恶寒、无汗、肢体屈伸不利、脉紧等症。又寒凝气收,血脉拘急,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故受寒常有头身肢体关节疼痛之症;湿性重着,湿邪犯人,常见头沉如裹、周身困重、四肢酸沉、关节重着等。C.两邪在致病中,其分泌物和排泄物在形态上不同。寒邪伤阳,使阳气的气化温煦功能减退,故分泌物和排泄物清彻寒冷,如鼻流清涕、呕吐清水、咳吐稀痰、小便清长、下利清谷等;湿性粘滞秽浊,故分泌物和排泄物是秽浊不清或排泄不爽,如小便浑浊涩滞、大便粘滞不爽、带下黄白秽臭等。又湿性趋下,易袭人体下部,出现下肢水肿、带下、下利等症。.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