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影响因素分析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77081964 上传时间:2022-04-19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33.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影响因素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影响因素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影响因素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资源描述: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影响因素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影响因素分析(1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薄 For pers 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commercial use衿For pers 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芆我国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影响因素分析薆刘志远毛淑珍For pers 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蚄(南开大学商学院,天津300071)For pers 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2、for commercial use芀摘要:股权集中度的高低决定了公司代理问题的本质,因此确定合理股权集中度有助于降低代理成本,提高企业价值,所以逻辑研究的前提是首先要了解 影响股权集中度的相关因素。本文对我国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影响因素的实证 分析结果表明,终极控制人性质、控股大股东性质、控制层级、地区市场化程 度以及上市公司业绩、规模、风险、负债率高低及所属行业情况是影响股权集 中度的主要因素。肈关键词: 股权集中度;控制层级;终极控制人;公司治理 芅作者简介: 刘志远, 南开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财务管 理和管理会计。毛淑珍,女,南开大学商学院博士生。螄中图分类号: F27

3、6.6 文献标识码: A蚁 Study on the Determinants of Ownership Concentration of Listed Companies in China蒆 Liu ZhiYuan Mao ShuZhen肄 (Business School of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1)螃 Abstract: Reas on able own ership concen trati onin compa ny can help reduce age ncycost, and then improve corporate valu

4、e because the degree of ownership concentration can explain the nature of agency problem in company, so the study on determinants of ownership concentration in this paper is significantly. The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identity of ultimate controlling shareholder and controlling shareholder, l

5、ayer, the degree of regional marketization and the characteristic of listed company itself such as performance, size, operation risk, debt ratio and industry distribution have impact on ownership concentration.螈膈引言袃股权结构是公司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安排的基础,因此也是公司治理 的基础。不同身份的股东持股比例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公司代理问题的 基本性质,即公司治理结构中的主要冲

6、突是存在于管理者与股东之间,还是存 在于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并由此导致公司业绩的差异,所以逻辑的前提 是要研究股权集中度的影响因素。在现实生活中,影响股权集中度的因素很多, 既有法律规范、国家政策、经济体制、历史及文化传统等宏观方面的因素,也 有企业规模、所在行业分布、企业绩效、控制人性质等微观方面的因素,本文 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只对可计量的一些因素,如上市公司终极控制 人性质、控制层级、地区市场化程度、控股股东性质以及上市公司本身的特征 等因素进行分析,并用多元回归分析法进行实证检验。该研究的现实意义在于: (1)从理论研究的角度来看,只有在深入全面地分析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影响

7、 因素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更好的了解不同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的差异,从而有 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不同上市公司的代理问题。 (2)从公司财务实践来看,股 权集中度是公司治理的基础,探讨上是公司股权集中度的影响因素,对于企业 制定合理的治理政策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袃文献回顾腿当前针对股权集中度影响因素的研究文献并不多,其中国外研究以Demsetzand Lehn( 1985)为代表,他们以1981年美国511家上市公司为样本,从公司 本身特征方面(规模、行业、公司层面的经营风险)以及公司高管的控制偏好 来分析股权集中度(前 5 名的股东持股比例的平方和)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 公司规模越大,股权集中度越

8、低;在系统性管制强的行业股权集中度较低;潜 在控制性(利润波动)强的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高;存在高管人员在职消费偏 好的公司,股东会提高股权集中度以监督管理人员。 Steen Thomsen and Torbin Pederse n(1998)将股权集中度划分为不同模式分别对影响因素(资产规模、销 售增长率、净资产收益率、资本密集度、收益 /销售额、 R&D 支出)进行回归分 析,结果发现行业与股权集中度之间存在相关性。 Robert H.Mc Guckin and Sang V.N guyen(2001) 7则从劳动力市场角度进行研究, 得出的结论是: 劳动力市场是 一个影响股权集中度形成的因

9、素。国内有关这方面的研究也是从不同角度进行 分析,如王红领等( 2001) 14从“政府为什么会放弃国有企业的产权”这个独 特视角考察了股权结构形成的原因。他们以 1980-1999期间对 4个省份 31 个行 业的 3 次调查的数据为样本通过一个简单的模型进行研究分析,发现政府减持 国有股的主要原因是来自财政的压力,而不是效率问题,避免失业和失去控制 国有企业的政治利益是阻止政府做出民营化或清算决策的重要考虑。冯根福、 韩冰和闫冰( 2002) 11及李涛( 2002) 12是直接对股权集中度影响因素进行研 究的文献。前者以 1 996-2000年 181 家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面板数据法对股

10、权集 中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上市公司绩效、公司规模、持股主体持 股情况与行业分布等是影响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变动的主要因素。后者对我国 国有股减持的原因进行理论分析, 并以1991-1998年386家上市公司为样本, 采 用联立方程组进行实证检验,发现公司上市前,国有股权比重取决于政府面临 的逆向选择,所以公司上市前业绩越差,国有股权比重越大;公司上市后,国 有股权比重取决于公司利润最大化的过程,所以公司上市后业绩越差,国有股 权比重越低。另外,郑国坚(2005) 16以1999-2004年541家IPO上市公司为 样本,从基于控股股东的内部资本市场的角度和方法探索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

11、 构形成的根本原因,认为控股股东的不同组织形式和产权性质等自身特征决定 了上市公司IPO时股权结构的形成。蚆对于上述文献,我们认为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完善:第一,考虑其他对 股权集中度产生影响的因素,如终极控制人性质、控制层级、地区市场化程度、 公司层面的风险等。自从 LLS ( 1999) 6的研究以来,人们开始关注终极控制人 选择复杂组织结构方式(金字塔式控股、交叉持股、二元股权)来控制上市公 司的现象。在我国,复杂组织结构方式也普遍存在,在这样的组织结构下,上 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是终极控股股东,不同性质的终极控制人组建多层级组织 结构方式的动机不尽相同,由此导致投资者不同的投资行为。另

12、外,地区市场 化程度的不同以及公司经营风险程度的差异也会导致不同的投资者保护预期, 同样会影响上市公司股权集中程度。而这些因素在国内的研究中尚没有涉及到。 第二,用近期数据扩大样本进行分析。上述文献除郑国坚(2005)的研究外,均是用 2000 年以前的数据,近几年资本市场政策发生了很多调整和变化,会对 已有研究的结论产生影响,扩大研究样本有助于结果的稳定性。袆股权集中度影响因素分析芇一、终极控制人性质袄按照不同的性质划分,上市公司终极控制人有国有、民营、外资、集体、职 工持股会、社会团体六类,其中,国有性质的终极控制人又分为政府直接控制 人与政府间接代理人两类,前者主要是指各级政府、国资委等

13、政府机构或部门, 后者主要是指国有性质的控股公司、企业集团、事业性单位等。由于除国有、 民营外,其他性质的终极控制人所控制的上市公司数量较少,因此我们主要分 析终极控制人身份为国有、民营的上市公司。对于国有性质的终极控制人来说, 由其所控股的上市公司绝大多数为国有企业(如在本文研究样本中,国有终极 控制的上市公司 1062家中,只有 66家为私营企业),而我国在股份制改革的初 期,为了保证上市公司公有制的所有权性质不发生变化,维护公有制的主体地 位,国家相关部门对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有股权的管理做出了明确规定,要求国有企业在改制过程中必须保证国有股权依国家产业政策在股份公司中的控股地 位。国有企业

14、改革的特殊制度背景导致我国国有股权高度集中,并且主要集中 于第一大股东手中。因此我们认为,如果终极控制人为国有企业,那么上市公 司的股权集中度相对较高。蚂二、层级衿层级是从上市公司终极控制人到上市公司所经历的控制层数目。层级的多少 反映了组织结构的复杂程度,并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代理成本的高低。层级的 适度延展有利于企业效率的提高,因为层级的延长一方面促使企业经营管理权 与行政干预权的分离,将企业经营权交由有能力的职业经理人,有利于企业的 发展,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另一方面,终极控制人与其控制的上市公司之间组 成了内部资本市场,有利于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因此层级的增长延展了企业 的效率边界,产生了

15、较高的投资者保护预期,使更多有能力的投资者对企业进 行投资(邓淑芳, 20069 ),这会导致企业股权趋于分散。但是层级的延长同样 具有负面效应。一方面,随着层级的延长,加大了信息传递及监督等方面的成 本,不利于对企业进行控制,对企业追求私人收益的行为难以进行约束;另一 方面,终极控制人也会利用复杂组织结构的内部资本市场进行利益输送,损害 中小投资者的利益,甚至终极控制人会有意识的延长层级来隐匿身份、财富或 免于监管。这会导致产生较低的投资者保护预期,那么投资者会放弃或减少在 企业的投资,股权集中到控股大股东手中。那么层级与股权集中度是一种什么 关系?这需要区分不同身份的终极控制人进行分析,因

16、为终极控制人的身份不 同,他们的偏好或目标追求也存在差异,这会影响层级的形成或层级效应的发 挥,进而影响到体现控制权的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下面我们主要对政府机构、 国有企业集团及民营企业性质的终极控制人进行分析。莇对于政府机构来说,控制层级的延长便于政府行政干预职能同企业经营管理 职能的分离,将企业经营管理权交由职业经理人,从而提高企业效率,而这也 是我国政府进行国有企业改革,建立多层次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初衷。另外, 政府除了要监督管理国有企业外,还必须考虑经济发展战略、税收、就业、社 会稳定等社会目标。而当政府没有办法通过自身能力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他 们就可能通过行政干预的方式由其所控制

17、的国有企业来帮助他们去实现。此时, 层级的延长会制约职业经理人努力程度,或者使其会成为事实上的内部控制人, 产生道德风险行为。芅对于国有企业集团来说,由于国有企业集团与中间代理人及其所控制的上市 公司组成了内部资本市场,因此随着层级的延长,一方面能够发挥内部资本市 场放松融资约束,加强企业内部资源配置的功能。另一方面,也为终极控股股 东低成本的进行利益输送提供了便利条件。因为多层级组织结构方式下终极控 制人可以较少的现金投入获得对企业的控制权,在缺乏严格的法律监督机制和投资者保护机制下,容易催生终极控制人的道德风险问题肀对于民营企业主来说,层级的延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 解决企

18、业内部资金的需要。因为在我国,融资政策及产权保护措施主要向国有 企业倾斜,导致私营企业难以筹集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而内部资本市场的 融资功能可以使企业以低成本筹集资金,解决企业发展的资金瓶颈问题。另外, 层级的延展也便于终极控制人隐匿身份、财富、交易及免于政府监督。因为内 部资本市场下的层级结构方式便于终极控制人转移上市公司财富,获得控制权 私人收益,而又不易被监管当局或外部人察觉( Bianchi, Bianco and Enriques, 20011)。蚈基于上述分析,我们认为由于不同身份的终极控制人偏好或追求目标利益并 不相同,因此既使相同身份的终极控制人所控制的上市公司,层级延展的效

19、应 也存在差异,导致层级对股权集中度既有正面影响,也有反面影响。因此我们 推断,层级与股权集中度之间并不只是简单的存在正向或负向线性相关关系, 而是存在二次曲线关系。莇三、地区市场化程度莂从 20 世纪 70 年代末开始对企业进行产权化改革以来,我国开始从计划经 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各地区的市场化得到了很大的进展。但迄今为止,这种进 展仍很不平衡(樊纲,王小鲁, 200310)。为了对我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 的市场化相对进程做出一个基本的判断,樊纲,王小鲁等( 2003)建立了“中 国各地区市场化进程相对指数” 。并且樊纲,王小鲁等( 2003)的研究发现在治 理环境好的地区, 通常法治水平较

20、高, 政府干预也较少。 刘启亮,李增泉(2006) 13 认为,在投资者保护较好的环境下,公司治理兼顾经济公正与投资者个体的 效率,从而诱使投资者分散投资,以规避风险等。然而,在投资者保护较弱的 情况下,公司治理就倾向于强势原则,诱使有实力的股东集中投资,进而通过 控制权放大效应形成复杂的金字塔结构,籍此进行掏空和寻租等以获取控制权 私利。因此,股权结构要受地区市场化程度的影响,如果地区市场化程度越高, 则法律越完善,政府干预少,此时,外部环境对投资者保护较强,股权相对分 散。螁四、控股股东性质蒆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特征与我国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密切相关。在股份 制改革的初期,为了保证上市公司

21、公有制的所有权性质不发生变化,维护公有 制的主体地位,国家相关部门对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有股权的管理做出了明确规 定,要求国有企业在改制过程中必须保证国有股权依国家产业政策在股份公司 中的控股地位。正是这种特殊的改制过程导致了政府部门及国有企业在我国绝 大多数上市公司中的绝对或相对控股地位。另外为了防止出现国有资产的流失, 规定将上市公司股份按照所有者性质分为国家股、法人股和个人股,并且前两 者不能上市流通,这也导致国有股权的比例过大,而个人股权比例过小。虽然 经过国有股减持、股权分置等一系列放权让利的改革,股权高度集中的现象有 所改变,但是我国上市公司中仍以国有企业为主,且国有股东的控股地位没有

22、 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基于我国特殊的制度背景,我们认为,在我国不同性质的 控股股东持股比例存在显著差异,由此导致股权集中度的差异。具体说来,第 一大股东为国有股股东的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高于其他性质的控股股东所控制 的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蒇五、上市公司特征螂 已有的关于股权集中度影响因素的分析主要从这一方面进行研究,下面对 相关因素进行简单分析。艿1企业业绩葿对于理性的投资者来说,在决定对上市公司进行投资时,一般会考虑上市公 司的业绩状况,因为业绩较好的上市公司往往意味着较高的成长潜力及投资回 报率,此时投资者不仅不会卖出已经持有的股票,还可能会再买进公司的股票, 由此导致较高的股权集中度。因此我

23、们认为企业业绩对股权集中度有正的影响 作用。冯根福等( 2002)、李涛( 2002)以及王红领等人 (2001)的研究对此提供 了证据。薇2企业规模膃一般来说,公司规模越大,其资本资源越多, 那么同样份额的股权价值就高, 越有利于吸引投资者,从而越有利于降低股权的集中程度( Demsetz and Lehn , 1985)。因此我们认为公司规模越大,股权集中度越低。羁3公司风险芈Demsetz and Lehn (1985)用净资产回报率的标准离差及会计利润的标准离差 来代替不确定性程度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随着不确定性程度的提高,开始时股 权集中度上升然后下降。 Bergstrom and R

24、ydkvist (1990)2 用利润方差表示公司层 面的风险进行分析,发现两者之间呈正相关关系。 Gerson and Bart (1996)5以南 非公司数据进行检验仍然发现正相关关系,但是两者之间关系并不显著。 Steen and Torbi n(1998)对欧洲12个国家的股权集中度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时,也发现噪 音(ROE的标准离差)与公司股权集中度(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之间呈正相 关关系。国内尚未涉及风险因素与股权集中度的关系研究。我们认为在不确定性较高的经营环境中,企业面临接管风险及经营管理人员的道德风险,为了加 强对上市公司控制,企业内部人员会提高持股份额,降低风险程度。因此,上

25、 市公司风险越高,股权集中度越高。蚇4行业因素薄不同行业由于其股权结构、经营方式、进入壁垒等均存在很大差异,因此, 股权集中度必将存在差异。 Demsetz and Lehn (1985)认为,在受管制的行业,由 于相关制度规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管理人员的在职消费行为进行监督限制, 而且所有者的行为也要受到限制,他们通过提高持股比例监督管理人员以获得 控制权收益的动机降低,这导致管制行业股权集中度的降低。因此我们认为, 管制行业的股权集中度低于非管制行业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葿5资产负债率羇企业资本结构状况会影响股权结构,当前尚没有涉及到资本结构对股权集中 度影响的文献。一般来说,负债比例越高,

26、企业债务融资比例越高,股权融资 比例越低,因此在资产负债率高的上市公司中,股权集中度相对较低。螇研究设计羅一、研究样本的选择膁因为很多上市公司 2003 年及以前的年度报告中没有正式披露终极控制人及 其控制关系的信息,所以本文选择 2004-2005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作 为研究对象,并在此基础上剔除具备以下条件的上市公司:(1)ST、PT等非正常交易状态下的上市公司。( 2)金融类上市公司;综合类行业的上市公司;按 照终极控制人性质分类中属于集体、外资、社会团体、职工持股会控制的上市 公司。(3)注册地在西藏的上市公司。 文章借鉴樊纲和王小鲁 (2003)报告的 2000 年度数据中

27、关于地区市场化程度的指标,由于在报告中不包括西藏地区的数据, 所以在本文的研究中也将其剔除。( 4)第一大股东发生变更、所属行业发生变 化的公司。如果在 2004-2005年度间上市公司的第一大股东发生变更,或者所属 行业类型发生了变化,为了控制控制权转移等对样本公司的影响也将其剔除掉。(5)其他数据不可得的上市公司。最终我们得到 1236家上市公司作为本文的研 究样本。肀二、数据来源祎文章中所用到的财务数据、公司治理数据等基本数据主要来自于CCER及CSMA数据库。地区市场化程度指数数据引自夏立军和方轶强(2005) 15所引用 的樊纲和王小鲁(2003)报告的2000年度数据。终极控制人控

28、制关系数据根据巨 潮咨询网(,并据以计算控制层级数:如果终极控制人直接控制上市公司则控 制层级为1,如果终极控制人通过一家公司间接控制上市公司,控制层级为2,以此类推。如果终极控制人直接或间接控制上市公司的控制链有多条,则层级 数为最长的一条控制链上所经历的公司层数(Fan et al. (2004)4)。对于公 司层面的风险,本文用经行业调整的总资产收益率的标准差来表示。膂三、变量选取与指标计算袃具体各变量的选择及指标的计算见表 1。衿表1 变量定义羆变量名称薃变量符号芁变量描述薈预计符号羆股权集中度羄 Lsh1肃考虑关联股东后的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莇肆影响因素莅实际控制人性质蒀 ultict

29、rol莀如果实际控制人为国有企业,则ultictrol =1 ;否则为0膆+蒁控制层级膂hie膈从上市公司终极控制人到上市公司所经历的控制层数目芆袂地区市场化程 度蚀in dexmar羇地区市场化程度指数莆一芃控股股东性质莂 lshide nt羀如果第一大股东为国有股东,则lshident =1,否则为0蒅+蚄公司特征(characom)袀肅ROA薂总资产收益率=公司当年净利润/年末总资产蒈+蝿业节 CROA羀主营业务总资产利润率=主营业务利润/年末总资产芇+薅绩蚃 OROA蚂营业利润总资产收益率 =营业利润/总资产芀+肄 EPS1腿每股收益=主营业务利润/总股数聿+EPS3每股收益=净利润/

30、总股数+规模ln asset年末总资产的对数+风险risk如果经行业调整的总资产收益率标准差大于0,贝U risk=1,否则为0+负债比率lev年末负债总额/年末总资产行业Util如果是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等公用事业单位,则Util=1,否则为0四、模型建立为了对股权集中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本文建立以下多元回归模型进行 检验:2concentration= B o+B lultictrol + B 2hie+ B 3hie + B 4indexmar+ B 5lshident+B 6characom+ 实证结果及分析表2为模型多元回归分析结果,从中我们发现:(1)国有企业性质的终极控制

31、人所控制的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显著高于民营企业性质的终极控制人所控制的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系数0.076在0.01的水平下显著)。(2)就层级与股权集中度的关系来看,当对全样本进行回归分析时,层级对股权集中度有显著正面影响(系数 0.012在0.05的水平下显著)。进一步区分 不同性质的终极控制人所控制的上市公司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这种正的影响 作用主要是由民营企业主所控制的上市公司层级与股权集中度的关系所引起 的。这也说明在我国市场机制(控制权市场、经理人市场)不完善,法律法规 等各项制度尚不健全的环境下,投资者的产权得不到很好的保护,民营企业主 更倾向于基于隐藏身份、交易、财富或免于政府监管

32、的动机而选择多层级组织 结构方式。国有企业性质的终极控制人所控制的上市公司层级与股权集中度之 间并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而对其中的政府控制人所终极控制的上市公司进行 分析,却发现层级与股权集中度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系数 0.07在0.01的 水平下显著),而层级平方与股权集中度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系数 -0.011 在0.05的水平下显著),因此层级与股权集中度之间存在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曲线关系。这说明在一定的层级水平下,政府倾向于进行行政干预,实现政 治目标甚至转移资源据为己有。而在一定的层级水平之上,政府倾向于下放权 力,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另外,该结果也说明政府为了进行行政干预

33、,会尽量 选择少层级的组织结构方式来控制上市公司。这与王红领等(2001 )的研究结论类似。国有集团公司的控制层级与股权集中度之间存在先下降后上升的正“U”型关系,但是并不显著。(3)地区市场化程度越高,股权集中度越低。其中,除国有企业集团控制 的上市公司外,其他回归结果的系数均具有显著性。这可能是由于企业集团所 形成的内部资本市场抵消了外部市场作用的缘故。(4)第一大股东为国有股的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高于其他性质的第一大股 东所控制的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其中,除政府控制的上市公司外,其他回归 结果具有显著性。这可能与政府的行政干预有关。(5)上市公司业绩越好、规模越大、风险越高,股权集中度越高

34、。进一步 区分不同性质的终极控制人进行分析,我们发现这主要是由国有企业性质的终 极控制人所控制的上市公司所导致的。其中规模与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的关系 并不一致,这可能是由于我国资产规模大的上市公司多是国有企业,股权高度 集中,而且在股改之前我国对国有股转让的主体和方式等都有严格的限制,也导致股权结构难以变动(冯根福等,2002)的缘故。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越高, 股权集中度越低;管制行业的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显著低于其他非管制行业上 市公司股权集中度。回归结果也说明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所终极控制的上市公 司股权集中度的形成原因存在差异。另外,当以其他变量(epsi、eps3 croa、oroa)替代

35、业绩变量ROA时,结论依然不变。表2模型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全样本国有企业控制政府控制国有企业集团控制民营企业控制截距-0.211* (-2.07)-0.151 ( -1.34)-0.159(-1.19)0.039(0.13)0.327( 1.17)clsh_sta0.076*(4.91)hie0.012* ( 2.07)0.006( 0.86)0.07* ( 2.20)-0.084(-1.40)0.029*(2.74)Hie2-0.011*(-2.00)0.014(1.27)indexmar-0.013*(400)-0.012*( -3.32)-0.011*(-2.60)-0.001(-0.09

36、)-0.012*(-1.69)Lsh_sta0.035*(2.86)0.026*(1.97)0.011(0.67)0.055* (1.62)0.083*(2.44)roa0.443*(4.79)0.526* (5.02)0.455*(3.68)0.892(3.30)*0.208( 0.95)Inasset0.031*(6.44)0.032*(6.14)0.03*(4.82)0.021* (1.67)0.006( 0.44)risk0.809*(4.03)1.602*(4.02)1.258*(2.57)2.68(1.97)*0.465(1.38)lev-0.093*(338)-0.078*(-2

37、.58 )-0.10*(-2.91)0.034(0.40)-0.186*( -3.00)util-0.063*(-3.06)-0.062*(-2.97)-0.055*(-2.35)-0.162* (-2.09)-0.057*(-1.69)Adj R20.1520.1020.0860.210.130F值25.682*16.041*10.039*4.074*4.234*Durbin-Watson0.8400.8960.9211.0770.880样本12361062863105174注:括号内数字为t值。*,*和*分别表示在0.01,0.05和0. 1水平以下统计显著结论与启示本文对我国上市公司股权

38、集中度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主要的实证结论是:(1 )国有性质的终极控制人所控制的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显著高于民营性质的终极控制人所控制的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第一大股东为国有股性质的控股股东所控制的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显著高于其他性质的控股股东所控制的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2)地区市场化程度越高,股权集中度越低。(3)就层级与股权集中度之间的关系来看,民营企业性质的终极控制人所控制的上市公司层级与股权集中度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在我国民营企业主隐匿身份、 财富、交易及免于政府监管的动机更强;而政府控制的上市公司层级与股权集 中度之间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倒“ U”型关系,说明政府为了进行行政干预,实

39、现 政治目标而减少控制层级,为了提高企业效率,扩大自助经营权而倾向于延长 层级。( 4)就上市公司本身的特征与股权集中度的关系来看,上市公司业绩越 好、规模越大、风险越高,股权集中度越高;而上市公司负债比率越低,股权 集中度越高;电力、煤气及水的供应等公用事业性管制行业的股权集中度低于 其他行业上市公司的股权集中度。这说明企业本身特征是影响股权集中度的重 要因素。本文的结论表明,在我国对股权集中度产生影响的因素既有宏观经济因素,如地区市场化程度,也有企业组织及其特征因素,如终极控制人性质、控制层级以及上市公司业绩、规模、风险、负债比率、所属行业,另外,我国特有的股权结构设置的制度背景也是影响我

40、国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的重要因素。本文的结论有助于我们更好的了解不同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的差异,也为政策部门根据企业自身特征制定合理的措施调控上市公司股权结构提供了依据,如(1)适当限制民营企业层级的延展,而鼓励政府控制的企业适当延长控制层级,这 样可以减少终极控股股东对中小股东的利益侵占。 (2)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 提高市场化程度,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我国高度集中的股权结构状况。参考文献 :1 Bianchi, Marcello, Magda Bianco, and Luca Enriques Pyramidal groups and theseparation between owner

41、ship and control in ItalyR. Working paper, 2001.2 Bergstrom, C. and Rydqvist, K. .The Determinants of Corporate Ownership. An Empirical Study on Swedish DataJ.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1990, 14: 237-253.3 Demsetz, H. and Lehn, K The Structure of Corporate Ownership: Cause andConsequenceJ Jour

42、nal of Political Economics , 1985, 93: 1155-11774 Fan. , T. J. Wong and T. Y. Zhang Getting Away From Government :The Formationof Corporate Layers in Transition EconomyC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Empirical Accounting Research. TianJin in China, 2004 5 Gerson, J. and Bart, G. .The Structur

43、e of Corporate Control and Ownership ina Regulatory Environment Unbiased toward One-Share-One-VoteJ. Corporate Governance, 1996, 4(2): 78-93.6 La Porta, R., Lopez-de-Silanes, F., Shleifer, A. Corporate ownership around the worldJ.Journal of Finance,1999,54, 471-518.7 McGuckin, Robert H. and Sang V.

44、Nguyen The Impact of Ownership Changes: A View from Labor Market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Findustrial organization, 2001,19:739-762.8 Thomsen, Steen and Torbin Pedersen. Industry and Ownership StructureJ.J 经济研究,J 经济研究, 2002,J 经济研究, 2002,C 中国第五届International Review of Law and Economics,1998,18:385-402

45、.9 邓淑芳收购人身份、层级与控制权转移: D 北京:清华大学, 2006: 24-26 10 樊纲,王小鲁,张立文,朱恒鹏中国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报告 2003,(3) :9-19 11 冯根福, 韩冰, 闰冰中国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变动的实证分析 (8) :12-19 12 李涛混合所有制公司中的国有股权: 论国有股减持的理论基础 (8) :19-28 。13 刘启亮,李增泉,姚易伟投资者保护、金字塔结构与控制权私利 实证会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中国北京, 200614 王红领,李稻葵,雷鼎鸣政府为什么会放弃国有企业的产权 J 经济研究, 2001,(8) 61-72 。15 夏立军,方轶强政

46、府控制、治理环境与公司价值一一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 J 经济研究, 2005,(5) : 40-5116 郑国坚,魏明海股权结构的内生性:从我国基于控股股东的内部资本市场得到的证 据J.中国会计评论,2006,(12) : 189-204 .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Nur f u r den pers?nlichen f u r Studien, Forschung, zu kommerziellen Zwecken verwendet werden.Pour l e tude et la recherche uniquementa des fins personnelles; pasa des fins commerciales.to员bko gA.nrogeHKO TOpMenob3ymrnflCH6yHeHuac egoB u HHuefigoHM以下无正文UCnO 员 B30BaTbCEb KOMMepqeckuxue 贝 ex.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