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湘市城市总体设计规划—

上传人:x**** 文档编号:77034322 上传时间:2022-04-19 格式:DOC 页数:67 大小:76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临湘市城市总体设计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临湘市城市总体设计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临湘市城市总体设计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资源描述:

《临湘市城市总体设计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湘市城市总体设计规划—(6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 第一章 概 述一、 城市概况1、历史沿革 临湘春秋战国属楚,属郡地,西汉为国下隽县地,晋属巴陵县地,五代后唐清泰年间(934936)马殷置王朝场。宋淳化五年(994 年)升为王朝县,至道二年(996 年)更名为临湘县。清代属王禾上、下里,民国6 年(1917)粤汉铁路北段通车,设车站于此,遂逐渐发展为集市。民国19 年(1930)县治由陆城搬迁至长安。1984 年4 月6 日,临湘县的部分地区划归市。1986 年1 月27 日,国务院批准(国函199618 号)撤销地区,将临湘、华容、汨罗、平江4 县划归市管辖。1992 年9 月1 日,民政部批准(民行批199296 号),撤销临湘县,设立

2、临湘市,由市代管。2、地理位置及行政区建制临湘地处省东北边陲,素称“湘北门户”。地理位置为东经1139 11321 ,北纬2912 2951,市境南北纵长72.5 km,东西宽31.6 公里。具有独特的交通区位优势,可以概括为“一江环绕,两省交界,五线穿境”,一江环绕即长江黄金水道依境东流38.5km,沿江有儒溪、新洲脑、叶家墩等10 多处渡口。两省交界即地处、两省交界处,与的赤壁、通城、监利、通山、崇阳、洪湖毗邻。五线穿境即京港澳高速公路、杭瑞高速公路、临湖公路、武广高铁、京广铁路穿境而过,优越的地理区位和交通条件,使临湘历来为商贾云集和兵家必争之地。现辖3个街道(长安街道办事处、五里街道办

3、事处和桃矿街道办事处)、10个镇及114个行政建制村,市域总国土面积1718km2。3、自然条件3.1地质地貌临湘市地形多样,地势南高北低,东南群峰起伏,中部丘岗连绵,西北平湖广阔,东南部有药菇山、大云山等28 座海拔800 米以上的山峰,构成雄伟的天然屏障,山势陡峭,峰峦叠嶂,植被繁茂;北部是江湖平原地区,海拔在40 米以下,土壤肥沃,灌溉条件良好;中部地表波状起伏,为丘陵区域,海拔一般在50-300 米之间。3.2水文水系临湘市水资源充足,长江经临湘市境西北边沿流过,全长38.5公里;境有黄盖湖、冶湖等16 个大小湖泊。北有源潭河,流经长安城区和聂市镇,汇入黄盖湖后入长江,全长48公里,流

4、域面积3890 公顷;南有桃林河,流经羊楼司镇、五里街道办事处、忠防镇、詹桥镇、桃林镇等,汇入新墙河入洞庭湖,全长74 公里,流域面积7382 公顷;东有新店河,与省赤壁市交界,流经羊楼司、坦渡两个镇,汇入黄盖湖后入长江,全长63公里,流域面积1495公顷。3.3气候临湘市处在东亚季风气候区中,气候带上具有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性质,属湿润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其主要特征:严寒期短,无霜期长;春温多变,秋寒偏早;雨季明显,夏秋多旱;四季分明,季节性强,生长季中光热水充足,农业气候条件较好。年平均气温16.4,无霜期259 天,日照率41%,降水量1469.1毫米。3.4 植被临湘市植物种类丰富,珍

5、稀树种较多,有国家I级保护植物银杏、红豆杉、莼菜,国家级保护植物香樟、楠木,以及省级重点保护植物松柏、罗汉松、中华猕猴桃、刺揪、水青冈、芡实、睡莲等。临湘市森林覆盖率约为51.11%,2016年林木蓄积量达到261.3万m3,主要分布在五尖山国家森林公园。龙窖山和大云山山区,为众多野生动物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环境。 3.5主要资源临湘是全国著名的“鱼米之乡”、“茶叶之乡”、“竹木之乡”、“浮标之乡”以及“有色金属之乡”。矿产资源丰富,分布较广,矿种较多,尤以稀有金属和非金属为最。地下矿藏30 余种,萤石储量居全国之首;白云矿总储量超过3 亿吨,年产量200多万吨,是钢铁工业、玻璃工业、电子工业不可

6、缺少的原材料;钾长石、石灰石、高岭土、水晶、云母蕴藏丰富,品位极高。 风景旅游资源丰富,包括五尖山国家森林公园,“天下第一人工洞”6501,“南方第一漠”银沙滩,省级风景名胜区龙窖山“千家峒”,以及三国古战场遗址黄盖湖等,形成了“山奇、水秀、洞幽”的旅游资源特色。4、经济社会4.1 人口与城镇化 2015年,临湘市总人口53.75万人,位居市各区县第七名,常住人口51.01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4.28 万人,城镇化率47.6%。低于市54.01%的平均水平,在各区县排名第五,亦低于省50.89%的平均水平。4.2 经济产业 2015 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13.57 亿元,比上年增长8.2

7、%。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7.84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118.4亿元,增长8.2%;第三产业增加值67.33亿元,增长11%。三产业结构比为13:55.5:31 .5。5、城镇建设5.1中心城区(长安城区)建设至2015年末临湘市中心城区(长安城区)建设用地为15.8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建设用地由1995 年的7.8 平方公里增加到2015年的15.8 平方公里,增加8.0 平方公里;城市人口由1995 年的7.2 万人增加到2015 年的14.2万人,增加约7.0万人,年均增加0.35万人。 中心城区建设水平较低,居住用房60%以上为低、多层自建房,土地率利用率低,体育、文化

8、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不足,城市开敞空间不足,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发展需求。5.2镇区建设 现状镇区建设主要沿城市主要交通干线,如107 国道、京广铁路、S201 线等分布,呈明显的“点一轴”分布状态。 因临湘建设条件较好的用地大部分集中在中部区域,且拥有便利的交通优势,而南北两端分布了较多基本农田与山林,发展建设受到限制,因此在现阶段,临湘市整体镇区发展呈现出中部较快,南部和北部较慢的态势。镇区之间的现状联系不畅,道路网密度较低,路面质量较差,导致城镇之间联系不够紧密,难以发挥联动发展的优势。5.3乡村建设 目前,临湘市共有114个自然村,构成中心村基层村两个层次的乡村型

9、居民点,其中具有中心村性质的村庄有7 个,分别是:盛塘村、渔潭村、柳厂村、金盆村、龙窖山村、璧山村、长源村,其余为基层村性质。 临湘乡村建设主要存在了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人均耕地少,人均建设用地大,目前临湘人均耕地约1.12 亩,为全国人均量的70.4,而人均建设用地207 平方米,人均建设用地偏高导致土地利用率低,不利于城镇化进程的发展。二是农村经济结构不尽合理,种植业比重仍然偏大,畜牧养殖业比重偏小,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农业外向度不高。三是基础设施薄弱,乡村道路的技术等级低, 道路质量较差,农村的水、电、气等生活配套设施建设尚需加强;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处理体系尚未建立。四是公共服务设施配套

10、不足,基础性的医疗、教育、文化等社会服务体系尚未形成,制约村镇现代化发展。5.4工业园区建设 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三湾工业园和滨江产业园为主的“一区二园”空间布局。 1) 三湾工业园区建设 三湾工业园区位于长安镇、城南乡三湾地区,东靠京港澳高速,西依五尖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北抵临湘城区,连接京广铁路、107 国道、S301 省道以及武广高速铁路,以轻工业制造、食品加工、生物医药、新型建材及文化附加值较高的传统手工加工业为主导产业。于2003年8月开园至今,实际开发面积为3.2 平方公里。已经完成招商引资项目15 个,协议利用外资8.4 亿元。 2) 滨江产业园建设情况 滨江产业园北临长江,东临赤壁

11、市,南接冶湖和洋溪湖,西与城陵矶新港区毗邻,连接和,沟通沿江和地。滨江产业园由省化工农药产业基地与港临湘港区鸭栏码头合并统一管理,且已初步纳入绿色化工产业园规划建设围,列为市沿江经济带、全省36 个重点产业基地之一,重点发展发展炼油化工产业、催化剂及助剂产业、化工新材料及特种化学品产业、合成材料深加工产业四个产业。2007年8月,临湘滨江产业示园开园,已开发建设1.68 平方公里,基本形成生物药业区、轻工纺织区、机械制造区三大主导产业。被省经信委授予“省化工农药产业基地”称号。2012年省石化行管办会同省农药协会考察了滨江产业园后认为,近几年临湘市举全市之力建设滨江产业园区,园区初具规模,基础

12、设施逐步完善。在招商方面要在延伸产业链方面动脑筋,主动对接湘江流域综合治理和长株潭两型试验区建设过程中产业转移化工农药企业;主动对接石化产业,依托长岭炼化和巴陵石化两大央企,引进一批石化下游产业项目;依托国发绿色化工公司,引进一批光气衍生产品生产企业,要依托园区现有企业,积聚一批产业链延伸和产品互补的企业,逐步做大做强化工农药产业基地。指导了滨江产业园的进一步发展方向。2013年,园区平台不断优化,完成了三湾工业园和滨江工业园的合并,以“一园两区”的产业规划布局整合资源、优化配置,融入绿色化工园,促进规模效应与错位发展。2014年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获批,临湘市是连接两省的重要交通走廊,是洞庭

13、湖经济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利用良好的交通区位及产业优势,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化工产业。2015年,临湘市党政主要领导在园区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应紧紧把握国家推进长江经济带、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省委“一带一部”新定位,及临湘市作为全省融入长江经济带的“桥头堡”、全省特色县域经济化工制造类重点县市,以及拥有8公里长江深水岸线开发的新机遇,奋力打造全市经济发展增长极。二、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近十年来,随着临湘市经济和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发展中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与潜在矛盾,主要体现在:1、土地资源与开发现状矛盾突出。土地开发的粗放型特征造成了土地资源的相对稀缺。由于基础设施的落后

14、和城郊结合部的无序发展,导致大量的零散和城乡插花地段的形成,同时,对于应予保护的山、林、湿地、水面也不断被侵蚀,导致成片成规模可供开发的土地不多,且重复拆迁成本高。土地的粗放型开发导致政府土地收益率低,使政府无从用土地资源作为经济杠杆,通过城市规划对城市发展进行宏观调控。新区开发、旧城改造在宏观上没有对空间和土地资源进行最合理的配置,城市的土地供应盲从局部利益和项目引资,从而导致土地供应的过度自由化,难以达到城市规划要求的土地资源的合理高效配置。2、城市空间格局不清晰,空间结构亟待完善。 截止到2015年底,临湘市中心城区现状空间布局仍是东西向带状发展为主,向北受京广铁路的限制,向南则受地形条

15、件和工业组团的影响较大,现状城区用地主要集中于京广铁路以南至京港澳高速公路以北的东西向狭长区域,缺乏进一步的发展用地。在“95版”规划中,依托高铁站点规划了城北组团,以期拉开城市的发展架构,但由于高铁站迟迟未建设,导致城北组团至今仍未实施。因此,当前城市空间布局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对城市空间结构进行完善。加快三湾工业园“退二进三”建设,突破京广铁路的限制向北寻求城市发展用地,已成为临湘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3、三湾工业园对城市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城区工业用地主要集中于三湾工业园,园区基本形成了以兆邦瓷、新美瓷为龙头的建材矿产产业片区,由于其位于城市河流的上游和夏季风向的上风向,对城

16、市的污染影响较大。4、滨江产业园现状产业基础较薄弱、未形成“产城一体”格局成为园区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产业基础薄弱:一是园区产业上下游配套不足。从园区目前的引进产业情况来看,传统的化工农药等制造业占比过高,新兴产业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与云溪化工园、临港新区等产业的对接性不强,须加快调整产业结构,使园区的产业发展具有高增长性和可持续性。二是企业业创新能力有待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不高。园区企业以原料粗加工的发展模式为主,亟需转型升级,走精细化发展道路,应打造知识产权优势园区;充分利用好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机遇,多引入技术含量高、产值高、效益好的创新型企业。 “产城一体”格局尚未形成:园区周边配套设

17、施建设滞后,产业生态有待完善。园区目前基本上形成了“七通一平”,但是路网、信息化等方面建设仍需继续不断完善。现有建筑以工业厂房、居住、办公为主,生活娱乐等服务设施缺乏。服务水平还有待提升,与园区产业的服务需求相比还有差距。5、城市交通与过境交通混杂,部交通联系不通畅。临湘市目前的城市东西向主要交通干道即G107,该路过境交通和城市的人行、车行等各类交通混杂,与城市部其他道路网缺乏便捷联系。北部的临江产业带与中心城区的道路联系也有待加强,而且现状京广铁路和桃矿铁路专用线对城市空间分隔较为严重。6、城镇等级体系层次有待进一步完善。 由于受行政建制和交通地理等条件的影响,临湘市域城镇体系形成相对较晚

18、,有待进一步完善;城镇等级体系缺少层次,等级体系不完整;同时等级体系仍以行政体制为层次,形成各自较为封闭、固定的以行政区域为主的服务围。7、城镇职能有了初步的分工,但产业特色不突出。临湘市各乡镇的发展与资源条件和各自发展特点相结合,初步形成了专业化程度较强的特色产业发展方向,如江南镇的化工农药产业、羊楼司镇的楠竹产业、詹桥镇的酿酒产业等,但从总体上分析,大部分乡镇之间存在职能结构雷同、分工不明、产业特色不突出等状况。 第二章 总体规划编制的背景一、“95版总规”(2012年修改)要点城市性质:湘北边贸门户,都市区的重要增长极和综合服务中心,以临港产业为先导的生态宜居山水城市。城市规模:至规划期

19、末(2015年)人口规模为20万人,用地规模控制在 20km2,远景(2030年)预计达到30万人,用地规模控制在 30km2,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100m2以。用地主要发展方向:北拓南优、西延东控。建设时序为近期建南,适时北拓。北拓:利用对接滨江产业新区、武广高铁和平缓的用地优势,向北推进城市建设的发展,城市用地沿长安河两厢向北延伸,通过多条主干道路的联系,实现与南部建成区的快速对接;南优:优化用地布局及企业构成,进行产业置换,建设为功能齐全的高端城市山水生态组团。西延:处理与五尖山森林公园用地的关系,控制城市用地继续向景区延伸。同时引导城市产业用地向西适当延伸,依托临湖公路和铁路线的交通优势

20、,加强与云溪的对接。东控:改造东部老城,考虑城市形态及集中发展的原则,季台坡以东不宜继续发展。城市空间布局结构:规划形成“两心、三轴、四组团”的组团式城市空间结构。两心:北部城市中心和南部城市副中心;三轴:沿107国道、长安河和上港溪的城市发展轴;四组团:根据自然山水和交通线的分隔,形成城北、河西、河东、三湾四个组团。二、“95版总规”(2012年修改)实施情况中心城区实施成效1、正确引导了城市用地发展方向,强化了城市功能。通过十多年的建设,城市用地主要向北、向南发展,建成区规模不断扩大,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力和吸引力不断增强,中心城区长安城区城市建设用地由1995年的7.8km

21、2增加到2015年的15.8km2,增加8.0km2,年均增加0.40km2;城市人口由1995年的7.2万人增加到2015年的14.2万人,增加7.0万人,年均增加0.35万人。2、建设了一批区域性重大项目(1)省化工农药产业基地的设立和启动。(2)鸭栏长江三千吨级码头的建设。(3)临湖公路的提质改造,使临湘城区与市区联系更便捷。3、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促进了中心城区外交通体系和市政公用设施体系的形成与完善 “95”总规实施以来,有效地促进了中心城区主次干路网的形成,城区部交通通行能力极大提高,先后开发建设了福桥路、南太路、北环路、长路和长白路,硬化改造了长五路、南正街、城中南北路、长安河

22、两岸以及40多条背街小巷,拓宽改造了北正街。道路广场用地在1995年0.34 km2的基础上增加到2.1km2,年均增加0.09km2。 对外交通方面,在建和改造完成的公路有杭瑞高速、临湖公路(107国道)、临湘大道连接线、临鸭公路和最江公路。使得中心城区往各个方向的对外交通联系得到极大的改善,同时,临鸭公路的建成对加强市区与滨江产业园便捷的交通联系,对促进临湘产业快速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4、城区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不断完善,城市服务功能不断强化临湘市城市建设在“95版总规”的指导下,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城市服务功能不断强化。城区商业服务规模不断扩大,商业网点体系不断完善,各类商

23、业网点1.89万个,有各类市场42个,其中批发市场6个,农贸市场20个,综合性市场16个。全市5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商业网点8个,其中百货店1个,超市2个,商品交易市场3个,建材市场2个。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多功能、商业网点密布的商品流通市场体系,商业设施的日臻完善拉动了临湘市的经济增长。2015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52.38亿元,有8个市场成交额过亿元。文化娱乐设施不断完善,临湘市荣获“全国文化先进县(市)”,图书馆蝉联“国家一级图书馆”,文化馆被评为“国家一级文化馆”。全市卫生系统现有卫生医疗机构485家。其中市直医疗卫生单位6家(县级综合医院一家、县级专科医院三家,二级甲等

24、医院两家),中心卫生院4家,乡镇卫生院1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家,基层血防站3家,村卫生室和城区合法诊所349家。2015年末,全市共拥有病床1993,每千人拥有床位数4.7;医疗工作人员1843人,其中主治医生373人,卫生技术人员1545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00%使用基本药物,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7.7。基本健全了市、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至2015年底,临湘市中心城区现有环卫公厕35座,独立式公厕23座,附件式公厕12座;铁质果皮箱285只,胶质垃圾桶3200只;垃圾中转站31座,垃圾屋及垃圾池147个,现有各种机械设备28辆;消防设施现有各类消防车辆6台,其中行政执法车一台,16

25、米高举喷射消防车一台,泡沫消防车一台,抢险救援车一台,水罐消防车两台。另外还新建了二水厂、污水处理厂等一批民生所需的市政建设项目。5、城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伴随着临湘市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明显加强,公共服务设施的大力完善,城市市容市貌不断改善,同时一批高品质的居住小区,如富临家园、吉祥嘉年华、扬德云水湾、盈泰城、锦富豪庭、名流花园等居住区的建设,使得临湘市的人居环境有了明显的改善。6、城市景观绿化建设加快,城市品质不断提高 按照城市总体规划要求,结合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先后开工建设了长安河风光带、白云湖公园、星河广场等公共绿地,中心城区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0km2。其中白云

26、湖公园为城市综合性的水上公园,面积37公顷;长安河风光带沿长安北流向,贯穿城区中央,长安一桥、二桥、三桥依河而建,横跨河面。两侧河坡、河岸的绿化乔灌木、草坪及绿化设施与河道水面组成了游园,共有绿地面积15公顷,城区沿街绿地主要有临湘大道及107国道绿化带,是城区主要的道路绿化带,包括道路和交叉路口的绿化总面积约为10公顷,为城市绿心、绿轴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近几年,园林绿化加大“建绿”、“创绿”、“养绿”力度,全面加强了行道树截顶改造和补栽工作,全年提质改造绿化面积15公顷,新增绿化面积3. 5公顷,已有建设局、直属粮库等7家单位获得“省级园林式单位”称号。7、指导多项控规、专项规划的编制,城市

27、规划建设管理水平不断提高。自“95版”总体规划批准实施以来,市域规划编制工作全面开展,完成了市域村镇体系规划和江南镇总体规划、源潭镇总体规划、羊楼司镇总体规划、聂市镇总体规划和忠防镇总体规划等,2015年初,完成了市域村镇体系规划全覆盖,启动了全市村庄布局规划编制和乡镇建管站的复建工作,为城乡健康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与组织管理保障。城市规划加强控详规划编制与执行,详规面积达10平方公里,覆盖率达到62%,分别为北环路片区控详规划、城北新区控详规划、临湖大道小区控详规划、白云湖新区控详规划、三湾工业园控详规划、向阳路片区控详规划和工贸小区控详规划。控规的编制较好的落实了总规对于基础设施与公益设施

28、用地控制,逐步优化形成了城市主干道路网框架,有效的指导了城市土地开发的健康发展。三、规划编制的必要性1、国家宏观规划和政策红利为临湘市城市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1) 国家新型城镇化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中提出推进中小城市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符合条件农业人口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有序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52020年)提出,实行总体宽松、差别引导的城镇落户政策。全面放开城区人口50万以下的小城市和城镇落户限制,逐步解决在城镇就业居住但未落户的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问题,进一步吸引农业人口向城区的转移和集聚。控制大城市的人口增长,为中小城市预留更

29、多空间,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配置要向中小城市和县城倾斜。对吸纳人口多、经济实力强的镇,可赋予同人口和经济规模相适应的管理权。2) 多规合一试点政策,为临湘市提升城市治理水平注入强大推力 2014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城乡建设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市县“多规合一”试点工作的通知(发改规划20141971号)文件,临湘市被列入“多规合一”工作试点县市之一,为推动试点城市的规划改革,国家将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多规合一”的实施可推动临湘市优化城乡空间布局,有效配置土地资源,促进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提高政府行政效能。“多规合一”工作不仅是规

30、划的协调统一,更是城市管理流程、管理体系的再造。随着多规合一试点工作的开展,将大大减少项目的审批流程和城市管理效率,减少各自为政的管理弊端。3) 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对城市转型提出新的要求临湘属于国务院公布的141个资源成熟型城市之一,在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中,对其产业转型和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以满足城市可持续发展,推动新型工业化和生态文明发展;延伸产业链条,尽快形成若干支柱型接续替代产业;高度重视生态环境问题,将企业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成本部化,切实做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和矿区土地复垦。临湘依托资源型城市产业基础,大力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积极推进新

31、型工业化,提升产业竞争力,实现产业多元发展和优化升级。对临湘而言,延长矿石产业链条,变粗加工为深加工,变原石贩卖到就地加工,是城市转型最为重要的策略,同时还应关注与资源型产业关联度高的替代产业培育。2、长江及洞庭湖地区的区域发展红利将加速临湘城市发展(1) 长江经济带建设长江经济带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河经济带、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对外开放带、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带。在这一战略目标下,提出沿江城市发展,培育多个增长极。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建设综合立体交通走廊,为东中西协调发展奠定基础。临湘作为省的滨江门户城市,在长江经济的带动作用下,迎来城市转型升级的发展际遇。临

32、湘市区域性交通资源较好,且具有建设水运交通的自身优势,可充分依托并发挥长江黄金水道优势,使其临湘成为的一个重要增长极。临湘可充分利用边界城市和长江经济带的对外联系的窗口优势,积极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对接沿长江工业与物流产业带,发展绿色化工、新材料制造、生物医药、港口物流等产业,有利于促进临江新区的建设和临湘市经济发展。(2) 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规划提出依托沿江重点轴线,形成多中心、网络化发展格局,促进省际毗邻城市合作发展,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在设施上,统筹推进城市群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和水利、能源、信息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在产业上,建立城市群产业协调发展机制,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壮大

33、现代农业基地,有序推进跨区域产业转移与承接。规划确定打造沿江发展轴,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优势,加快沿江铁路、高速公路和集疏运体系建设,合理推进岸线开发和港口建设,构建通外联的综合运输体系,增强长 江新区的带动辐射功能,提升沿江城市的综合经济实力,优化产业分工协作,引导工程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港口物流、汽车、食品等产业集聚发展,推动石油化工、钢铁、有色金属产业淘汰落后产能和转型升级,打造沿江产业走廊。临湘作为省际毗邻城市位于长江中游城市群,借助区域合作的战略契机,受长江新区的辐射和沿江城市的带动可共享区域上的资源,并实现与周边城市差异化发展的导向,提升其综合竞争力。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34、应紧抓城市群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和水里、能源、信息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契机;在产业发展方面,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在区域交通方面,加强与及周边区域的联系,有序推进跨区域转移和承接。(3)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提出到2020年把洞庭湖区域建设成为长江中下游安全保障区、国家生态农业带动区、全国绿色经济示区、综合改革先行区、国际生态经济合作交流区。临湘作为“岳临荣都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享有基础设施和加速产业转型发展的机遇,借助区域合作的战略契机,面向,面向区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条件,并实现与周边城市差异化发展,全面转型发

35、展。临湘地处洞庭湖平原,沿江沿湖资源丰富,随着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旅游开发的迅速推进,滨江滨湖旅游产业将会得到进一步发展升级。临湘要借助洞庭湖旅游开发的优势良机,大力发展旅游业,培育“神秘临湘”的旅游品牌。(4)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规划定位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的示区,中部崛起的重要增长极,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以及交通运输设备、工程机械、节能环保装备制造、文化旅游和商贸物流基地,区域性的有色金属、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是3+5城市群之一,是对接城市圈和长江经济带,呼应长三角的前沿与中心城市,以农产品供应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石化中心、有色金属加工基地为侧重,打造

36、优势产业集群。临湘作为的一部分,在长江经济带对的大好形势下,在长株潭城市群建设的驱动下,发挥地区优势,成为中部地区产业强心。主动参与长株洲潭城市群、长江经济带、长江中游城市群等区域化工、建材、农业等大产业链的协作,全面融入产业集聚区以及长江沿线经济产业带。3、根据建设“1+4+2”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性中心城市要求,明确临湘在的地位 结合市城市总体(20082030)(2017年修改)提出建设“1+4+2”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性中心城市要求,岳-临-荣都市圈的建立明确了临湘在的角色定位,使其融入中心城区,加强区域对接,联动发展产业导向。在农业方面重点要充分发挥近中心城区的区位优势,以农业商品化为中

37、心,建立多品种的现代近郊农业商品基地;工业以现有中央、省属企业和园区、基地为节点,建立沿长江走向、连接纸业华能电厂巴陵石化、松阳湖临港产业区及云溪绿色化工工业园长岭炼化临湘生化工业园的沿江工业带,重点发展发展石油化工、电力、造纸、机械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研发、生物化工工业,同时要努力做大做强县和临湘市的瓷工业集聚区;利用临湘市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建立洞庭湖航运物流带和长江航运物流带。4、城区发展空间受限,急需明确新的城市发展方向由于受到对外交通线路的限制,临湘现状城区用地主要集中于京广铁路以南至京港澳高速公路以北的东西向狭长区域,用地较为局促。随着三湾工业园的建设,京

38、广铁路以南的城市可建设用地已基本告罄,通过对京广铁路以北用地进行用地适宜性评价分析,突破京广铁路的限制向北寻求城市发展用地已成为临湘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5、临湘工业园的建设将对城市格局的调整产生深远影响2011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快长江等河水运发展的意见,提出要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和重大交通干线,加快构建沿长江经济带,面对这一千载难逢的机会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要求“打造属于也属于的长江经济带”。临湘工业园呈一园两区的工业空间布局,包括滨江工业园和三湾工业园,滨江工业园处于长江经济带的有利位置,依托黄金水道,布局沿线优势传统产业,以产业园区和龙头企业为依托,大力发展建材、机械制造、化工新材料、

39、特色化工、物流等产业集群。目前,城区工业用地主要集中于三湾工业园,由于其位于城市河流的上游和夏季风向的上风向,对城市的污染影响较大。城市与产业发展要求矛盾日益突出,产业园区面临迁移与更新,这对城区工业用地位置和规模的选择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通过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对城市功能结构和布局进行调整以适应新的变化。6、适应“新常态”,紧抓区域合作机遇 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倡导综合发展,关注生态、生活、生产的互动平衡,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临湘利用这一发展契机,推动本市传统工业向现代化转变,有序进行新型工业化项目改革。强调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推动城市转型,改善产业结构和

40、提高产业素质与效率,优化生产要素的组合,实现产业升级;调整与周边城市产业发展的竞合关系,优势互补,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体系,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增强区域竞争力。进一步承接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优化临湘市的产业结构,发挥地区资源优势,筑巢引凤,在新一轮的产业转移中,脱颖而出,成为中部地区产业转移热点。 结论:随着近年来宏观政策背景、经济建设大环境的变化,城乡规划法的颁布实施以及城市规划一系列新的理念的提出,临湘市、外围环境的变化和改善,对临湘市城市总体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规划重新编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也日益突出。新一轮的城市总体规划,需要从大区域协调发展的角度对临湘市城市发展进行战略部署,统筹

41、考虑城市定位、城乡统筹、发展空间、产业结构、交通网络、基础设施、资源保护、城市安全等关键问题。作为城市建设的行动纲领,该规划将带动临湘市社会经济开放发展、重点发展、跨越发展。第三章 规划期限和规划依据一、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修编期限为2016年至2030年,近期为20162020年,远期为20212030年,远 景2030年以后。二、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国城乡规划法 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3、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城乡规划部分)(2013年版) 4、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 5、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6、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 7、全国资源

42、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 8、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 9、临湘市市域村镇体系规划(20092030) 10、临湘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5)(2012修改)11、临湘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 2020)12、临湘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 13、临湘市发展总体规划(2014 2030)(多规合一) 14、国家、省、市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及各行业相关规划 第四章 规划指导思想和原则一、规划指导思想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等战略政策,对接国家十三五规划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五

43、大战略发展新思路,结合临湘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精彩北大门,品质新临湘”的战略新目标,努力做美城区,做强园区,做旺景区,逐步将临湘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生态、安全、宜居的山水城市。 1、体现城市发展带动战略,提高城市综合实力。从区域经济一体化着眼,强调将临湘放在长江中游城市群远景发展和战略的高度进行规划布局研究,把握好城市未来发展的方向和要求,带动市域城乡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适度扩大城市规划区围,促进城乡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构筑良好的城乡发展环境。2、明确其作为副中心城市的地位。加强城市服务职能,提升城市产业素质,完善城市空间结构,提高城市环境品质,全面进行制度创新,培育城

44、市现代文明风尚,达到全面提高城市品位的要求。 3、坚持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模式。建设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为城市各行各业提出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尽力减少各种资源的消耗,在社会不断进步中保护好临湘人民生存的环境。4、体现“以人为本”的宗旨,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为市民提升良好的生活、工作、物质和休闲环境。建设文明、优美、安全、舒适的现代化的生态、安全、宜居的山水城市。二、规划原则1、区域统筹、协调发展原则。充分利用其西临,北连长江的区位优势,促进区域一体化。注重统筹兼顾,促进临湘市与周边中心城市的经济社会联系,达到区域、城乡协调发展。2、战略引

45、领、突显优势原则。突出战略规划的引领作用,顺应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注重研究区域格局变化、产业发展对临湘的影响,突出临湘市的发展特色和比较优势,加强区域中心城市职能建设,强化临湘市在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及市的综合竞争力。3、可操作性、延续性原则。在现行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进行编制,增强规划的延续性和可操作性,加强对各类建设用地的宏观调控。4、多规统筹、优化布局原则。对接多规合一,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及临湘市各部门、行业等专项规划衔接,增强规划的可操作性。确保同一个空间、同一蓝图,实现有效统筹城乡空间资源配置,优化城市空间功能布局。 第五章 城乡发展目标和战

46、略一、发展基础与条件1、“湘北门户”便利的区位交通条件临湘市位于湘、鄂两省交汇处,省际边贸优势明显,地理区位条件较为优越。临湘市位于长江经济带中部,与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毗邻,南距、北距各180 公里,既处在 “长三角经济带”和“珠三角经济带”的经济辐射区,也处在长株潭城市群辐射围,区位优势较为明显。临湘城区处于湘、鄂毗邻9 县(市)的轴心位置,具体位于临湘市的中西部,京广铁路、京港澳高速公路和临湖公路由西南向东北穿越市区,武广高速铁路穿越城市北部边缘,其西部紧邻市,距市中心城区仅45 公里,为“岳临荣”城镇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湘北地区重要的边界商品集散中心,并且滨江产业园区拥有3000吨级鸭

47、栏长江货运码头和丰富的长江岸线资源,货物可以通江达海。2、“黄金水道”优质的长江岸线资源 1)拥有38.5公里的长江岸线,为沿江产业提供空间 临湘市处在长江中游城市群、长江经济带重要的节点位置,并拥有38.5公里的优质长江岸线资源,但实际可使用的岸线资源仅2.47公里,岸线码头资源非常稀缺,规划充分发挥岸线资源优势,对岸线资源进行整合,利用省级毗邻资源,加强区域对接,开展区域合作,利用长江黄金水道,推动城陵矶新港区、新港和港区口岸合作,启动建设临湘、云溪、城陵矶港、赤壁、洪湖流域协作示区。 2)通航能力强,岸线腹地较大 目前,长江段尚未开发深水岸线仅有20公里,其中临湘段未开发深水岸线占比超过

48、三分之一,官洲至大清江段8公里为深水岸线,常年通航水深超过4.5米,可以较好的解决上游城陵矶港至航道的通航能力低的问题;在枯水位时,靠近长江江南镇长江村地段堤岸,水深有14米,临近岸线腹地较大,规划可充分挖掘深水岸线资源,建设深水港区,发展壮大航运物流业。3、“资源型城市”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临湘市作为资源成熟型城市,已发现的矿种有:金、银、铜、铁、钒、铅、锌、钨、铍、锑、锂、铌、白云岩、石灰岩、花岗岩、粘土、矿泉水等35种之多。其中钨、铅锌、白云石、石灰石、长石、独居石砂矿等均为大型矿床。享有稀有、有色金属和非金属之乡的美誉,一直是我国瓷、玻璃、电子、钢铁工业重要原材料供应地。依托资源,形成了

49、化工等传统工业发展基础目前已形成了化工农药、建材加工、浮标制造、采矿等数个产业集群,这些产业集群是临湘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的主要支撑。滨江产业园区邻近长岭炼化、巴陵石化和云溪绿色化工园,石化资源丰富,生产原料互补,可形成一个规模较大的以高端化、集群化、集约化和生态化为特征的化工产业集群,有利于发展石化产业和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4、“山环水抱,天人合一”有机的山水城市格局 临湘市境南高北低,东南群峰起伏,中部丘岗连绵,西北平湖广阔,大体为五山一水两分田,二分道路和庄园。最高山药菇山海拔1261.1米,最低点江南镇谷花洲海拔23米。长江流经市境西北边沿,全长38.5公里。境河流众多,桃林河、坦渡

50、河、源潭河蜿蜒北注长江。临湘山峻水曲,阡陌纵横,自然山水秀丽灵动,多样的地貌类型和丰富的河流水系共同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临湘山水风貌,山水环境是临湘的优势资源之一,也是临湘未来立足于区域发展格局中重要的核心竞争力。临湘城区现状整体格局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长安河从城市中间穿过,五尖山及余脉等或大或小的自然山体环绕整个城市,形成了山环水抱的城市生态景观格局。城市的发展和自然山水结合在一起,营造出山水城市 “景城一体”、“山城一体”的独特城市风貌。5、“神秘临湘,千载传承”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旅游资源临湘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千百年来,湖湘文化和楚文化在这里融合、积淀,加上“屈原遗

51、风”和“三国文化”的熏,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三国文化、移民文化、红色文化和瑶族文化多种主题文化交汇,挖掘潜力较大。临湘旅游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势得天独厚,有全国湿地旅游示基地黄盖湖、全球300万瑶胞寻根的精神家园千家峒遗址、城郊公园五尖山国家森林公园、天下第一人工洞6501、中国地区最大人工沙漠江南大漠、白云湖城市风光带、大云山风景区、棋子山风景区、聂市古镇等八大景区资源。二、面临机遇与挑战 1、紧握区域发展机遇,国家政策红利,积极参与到区域中,注重与城市的对接和融合,在资源共享优势下,谋求共荣发展。融入区域,共享资源。临湘应积极融入城区,作为岳临荣都市区新的经济增长极推动市在国家宏观发展背

52、景下的新发展。利用自身临江和省际边界城市特征,为区域资源共享、产业合作和人才交流等打造平台。紧抓“多规合一”试点政策,重新审视城市空间、管理和资源的多方协调,为城市的战略发展找寻新的定位和机遇。 2、理性看待外在挑战,不断完善自身的战略发展,解决城市发展中各项因素带来的矛盾与挑战,明晰角色定位,谋求协同发展。如何在城市空间拓展中,实现建设行为与土地资源的契合临湘未来面临着快速的发展机遇,在空间上要对体系进行完善,融入区域,就会有空间上的拓展对接,而建设用地会与基本农田等生态保护用地有所冲突,开发与保护应在生态优先的前提下,予以协调平衡。临湘市自采矿以来,陆续出现了泥石流等较为严重的自然灾害,受

53、强降雨的袭击,全市受洪涝灾害影响严重。良好的发展机遇与生态环境破坏、资源不节约的风险并存。山水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临湘市的优势所在,如何在严格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利用山水资源的背景下寻求发展,是临湘市下一步思考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在对产业的引进和发展指引上强调绿色发展的理念,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提高企业的准入门槛。积极承接长三角与珠三角的产业梯度转移,产业转移是把双刃剑,一方面给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发展活力,另一方面容易将一些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引入。在“四化两型”建设的背景下,临湘市需要对引进的产业进行甄别。三、城乡发展目标1、实现“经济跨越”借助区域合作的战略契机,共享区

54、域提供的资源,争取国家和区域层面的战略支持,结合各乡镇土地承载力,实施分区发展,增量发展与存量同期展开,同时促进资源型城市产业跨越性转型,实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构建自然与经济协调的长江中游生态经济示区。2、保障“城市安全”以保障山地型城市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为前提,以生态安全格局为基础,进行市域层面的产业和城市建设的统筹部署以及城市用地的综合布局,尽可能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本底的干扰,构建自然与社会协调的生态安全示区。3、建设“宜居城市”依托生态资源及景观资源优势、历史文化积淀、山水城市特色,促进社会和谐、经济健康持续增长,构筑社会与经济协调的生态宜居城市示区。四、城乡发展战略1、空间发

55、展战略西融,北连长江依托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以及省提出的长江经济带开发开放战略政策机遇,加强环长株潭城市群、都市圈的发展联系,切实发挥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区位优势,全面融入长江经济带,利用长江黄金水道,推动城陵矶新港区、新港和港区口岸合作,启动建设临湘、云溪、城陵矶港、赤壁、洪湖流域协作示区;结合市城市总体(20082030)(2017年修改)提出建设“1+4+2”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性中心城市要求,与“岳临荣”都市圈形成一体化发展格局,并构筑沿“岳临荣”直至的区域银带;与此同时,推进楼区城陵矶新港区云溪区临湘市一体化建设,构建滨江产业走廊,打通中部城市群黄金走廊。 2、产业发展战略产城互动,

56、融合发展在区域融合中实现全产业链对接,紧抓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产业梯度转移的契机,发挥地区优势,融入省“一带一部”发展战略,成为中部地区产业强心。对接沿长江工业与物流产业带,发展绿色化工、高新技术、航运物流等产业;对接长江中下游城市群、推进湘鄂商贸物流、旅游休闲一体化,融入区域产业格局;改善产业结构和提高产业素质与效率,优化生产要素的组合,实现产业升级;与周边城市产业发展进行优势互补,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体系,优化产业结构的同时增强区域竞争力。重点加快北部临江新区滨江产业园发展、南部三湾工业园区产业转型,通过对临鸭公路实施改造以及规划新建道路加强临江新区与长安城区的联系,缩短两组团间的空间距离,

57、推动产城融合发展,构建产城人互动的有机体系,完成“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人融合”目标。实现农产品品牌化经营,由传统农业产业链向休闲农业产业链衍生,重点提高楠竹、茶叶及水产品的产量和品质,加大科技投入,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加快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功能区和羊楼司为副中心的综合经济区、黄盖湖生态旅游经济功能区、龙窖山生态旅游功能区现代服务业发展,促进城乡产业高效、联动发展。战略型产业:生态旅游、现代航运物流、高新技术、绿色化工、新能源、节能环保。积极争取国家和区域层面在政策、资金和项目上的支持,强化地方政府在土地、税收、财政、人才、配套服务等多方面的扶持力度,鼓励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和开展技术攻关,鼓励多种

58、形式的研究合作,加大对新技术、新产品的推介宣传力度。支柱型产业:化工农药、建材加工、现代农业、浮标制造。有序推动产业规模的扩大,增强规模效益;积极引进新设备、新工艺和人才,改善管理,增加产品科技含量,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降低能耗和污染物排放。优化型产业: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业、采矿及加工、机械制造。大力推行清洁能源,提高产业准入环境标准,提高产业的技术含量,推动企业合并、促进企业部与企业之间的专业化和协作化。中远期通过政策逐步引导造成生态破坏和高能耗产业的有序退出。3、生态发展战略保护山水环境,融入海绵城市理念1)通过划定环境功能分区,进一步加强环境监管通过划定环境功能分区、加强生态环

59、境空间管制,对经济和建设活动进行选择,以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依据省环境功能区划纲要和发改规划20142477号:关于“十三五”市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改革创新的指导意见并结合临湘市环境总体规划(2015-2030)。将临湘市共划分为5大环境功能区:自然生态保留区、生态功能保育区、食物环境安全保障区、聚居环境维护区和资源开发环境引导区。2)建设宜居优美的城市环境,融入海绵城市理念海绵城市不仅可以解决当前城市涝灾害、雨水径流污染、水资源短缺等突出问题,有利于修复城市水生态环境,还可以带来综合生态环境效益。如,通过城市植被、湿地、坑塘、溪流的保存和修复,可以明显增加城市“蓝”、“绿”空间,减少城市热岛

60、效应,改善人居环境。因此建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低影响开发模式,是系统解决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问题的有效措施。同时应加强水土流失防治,加强长江沿岸和港口水利环境保护,加强对龙源水库、团湾水库、五家塘水库、栗楠水库等水源涵养地的保护,重点建设黄盖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减少建设排水管道和钢筋混凝土水池的工程量,利用适宜当地的生态化设施,如植草沟、湿地、雨水塘、多功能调蓄水体等,与自然景观相结合,与城市绿地和水体相结合,充分利用雨水资源,缓解城市径流污染和涝风险,降低水环境污染巨额治理费用,减少城市涝造成的巨额损失。同时,加强五尖山森林公园的保护,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推进生态示村建设等,加强工业污染

61、防治,大力建设城镇环境设施,推动绿色化发展,大力发展生态产业。4、文化旅游发展战略全景临湘,全域旅游1) 发展全域旅游。立足临湘山水生态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对接国家十三五规划“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五大发展战略新思路,围绕树立“全景临湘、全域旅游”的发展理念和目标,构建 “全景、全时、全业、全民” 的全域旅游发展体系,力争把临湘建成以文化为核心吸引、以休闲度假为功能主导的自驾体验型全域旅游目的地,实现临湘旅游全域发展、强势崛起。2) 提升服务水平。关注国外科技创新和旅游市场变化态势,重点贴近散客特征,大幅提升临湘旅游亲切感与舒适度。构建网络一体化的旅游交通和服务体系,

62、制定人性化的旅游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和保障机制,提供主客共享、国际水准、安全舒适的旅游公共服务,全面提升临湘旅游服务水平,为打造区域一流的休闲自驾旅游提供服务保障。3)龙头引领。整合空间资源,以大项目带动临湘旅游全域升级。重点培育“神秘临湘”、“三国水岸”两大旅游名片,优先开发五尖山、6501景区两大龙头抓手项目,有步骤、分批次逐步推进龙窖山、黄盖湖、聂市古镇、棋子山、大云山等景区开发,形成景区系列品牌名片,通过复合型发展,做大新产品业态、做足文旅融合功能、做优休闲度假功能、做强旅游度假经济、做响自驾旅游品牌,形成产业集聚和辐射带动。4)主动承接。主动承接城市圈、长株潭、珠三角等周边区域旅游市场,

63、对接长江旅游带沿线城市群,不断推动临湘旅游与、长株潭、珠三角旅游的互动和联合,形成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湘鄂粤旅游旺三角发展新格局。重点实施“北接”的发展战略,借助国际重要客源市场的旅游知名度和吸引力,积极推动实现与的交通互联、产品互补、信息互通、客源互送、营销互动,积极融入城市圈,实现互利共赢。 第六章 市域村镇体系规划一现状特征 临湘市现辖3个街道、10个镇以及114个行政建制村,市域总国土面积1718km2,市域总人口为53.75万人,人口密度312.9人/km2。市辖街道包括长安、五里、桃矿3个街道办事处,建制镇主要包括江南、聂市、黄盖、忠防、坦渡、羊楼司、桃林、詹桥、长塘、白羊田10个镇。1、城镇化水平偏低,但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2015年,临湘市总人口53.75万人,位居市各区县第七名,其中城镇人口24.3万人,城镇化率47.6%。低于市54.01%的平均水平,在各区县排名第五,亦低于省50.89%的平均水平。2、资源利用粗放,产业结构有待调整临湘市GDP在市各县(市、区)的排名较低,还处于工业化主导城市发展阶段,传统重工业占绝对主导地位,且粗放式经济增长与资源依赖型发展模式很大程度上制约工业进一步发展。农业产业化进展较慢,种植业比重仍然偏大,畜牧养殖业比重偏小;低档次、大路货农产品供给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