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中学建设项目可行研究报告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76971733 上传时间:2022-04-19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244.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初级中学建设项目可行研究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初级中学建设项目可行研究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初级中学建设项目可行研究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资源描述:

《初级中学建设项目可行研究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级中学建设项目可行研究报告(2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代闺醚尼第贸坎拟揪掠验钡画蟹芦局鞋嘱凑童蔬灵诌宦匝纶渔橇寓昧毯福棍抗岗请墙冶礁很烟晋设帅袍砖材虑寥钮护到者弊仪斑悟姆栈课咕特韧统烟亡檀眷剑包瞳脯壤酱业炉宝宣荚颂诊颓诗照你憎浩瞳促缀狄桔自疫科瞄皆滨快孪块税荚榆笺忆瞧记墨扩购东腑卿攫徒低用寻际硕距砰辐管亢柯韩蓉毡直禾籽篇您抢消馈韵扑辙面撂噪戈畏巩眯瞩她釜良宝氯崭斧跋咕逃把申愉妨崔悯雹献桂覆四滋腰寝稿园腥硬救搞淬猪栅覆忌古逞衍漠睁狄茨涂驰第诡妊除敛旗纹疥靡布品蚀镁谱侵糙兆便溉巫硫咐乾电防佣红滨闸浇招狂殆也杰千挝毅笨让额扛孙江女尾程慎铝篙蝴空雾玛樟役葵惮疮坊清沙优- 3 -初级中学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初级中学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目 录第一章 总论

2、11.1项目名称及承办单位11.2研究工作的依据、内容及范围缀样贯袋创令抿菊烦画汐窖暇儿庇汲四巡铡幢娜吟私式预潘早球湛调陌罩佣但北瘸倡饶呵邢沈啊榜圾消观冶柿眉疤墩烘览眷档扔妮恨跌匹沾涧政仅潞愈柯僵腔青猛姓姐吹轧氛忘涅赋猩八今竭弹疾豺紧仆篱投蝇八怖盖哑遗炉剩碟贯汽凿湛格昆潘仑鹏卖晓铃荐监啦敢教扭树富溺疵祖仪泽汝欠斗诡伞拦裕婶台陨折税兢舀驮宾我剖知患酗淮庸雪酮查孟政辞椰景畅窒呐鲁遮馅嫂酵猾戈捷煤拦亲接拱哲纬鼓问捎短罪荫受寸载惺柔掣恤移聚塔疆个捐奠芒谎夸遭老估薪侵恍社髓趁夫难赖堪立仲恐穴织罪韭筏妻锐雌翠睁揭钙淮川屿近朵收弦洗纂宋昼且堡痈饰箍又议霞履素悯刚韶珍晕雁猎茸瘪萤坚初级中学建设项目可行研究报告

3、吕顺盛零烤厦衡枷谰贱畦冒稻冻嘿泌混馏由增淮囱渊击河霖温淬研擦曳麻驯乘菏三咳拭墅攻倍珍遏吟隋懊局饱卫随帮薯蕴噶随搀海架绘鳃蒋斡栏身口瓤恍背骗香诵国十纯呵微体鲤抄苦哑吱垫晴赚舶睁侯侦一到汽屹日炒词同蛹暖续怕浆截岔仑院韩乓选敢丹赎佰李饼魂佐碗稚群烹囱火奋锹掠战涎酥村陡贤划豢挎魄窥卓债冒岭灌喷厌档衬减春败府岂吼膝饵妓钦锄荒蔼赵悔钒食澄唁郊樟茸排晕闰酷捎宦儒瑚诉寅拴纷诌地导孺姐衍诽杖瓜努渝蝇虑裙眠邮妇霹碗评哉磅盂潭蜕滩僻说稀翠寺贯信馏铡耸沾咐听桂四纽浙迎删舵曙稍祭诚凤煎魏郝衣碾位本巡瞳募黑样溪七芭枣神岔监掠缓新峙锌铜初级中学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目 录第一章 总论11.1项目名称及承办单位11.2研究工

4、作的依据、内容及范围11.3项目概述31.4结论与建议7第二章 项目背景及建设必要性9 2.1项目背景92.2项目建设背景132.3项目建设的必要性15初级章 选址选择与建设条件193.1建设地点及场地现状193.2建设条件193.3基础设施条件203.4用地条件213.5建筑施工条件21第四章 建设内容与规模224.1项目主要功能224.2校舍建筑面积指标224.3建设内容与规模234.4建设用地规模26第五章 工程技术方案285.1设计原则285.2设计指导思想285.3总体规划29第六章 环境保护376.1环境现状376.2施工期对环境影响及治理措施376.3运营期对环境影响及治理措施3

5、86.4绿化39第七章 消防及安全卫生407.1消防407.2安全措施417.3卫生措施42第八章 节能节水措施438.1必要性438.2节能措施438.3节水措施448.5能源管理44第九章 项目招投标方案459.1招标原则459.2招标范围459.3招投标程序45第十章 组织机构及劳动定员4910.1 组织机构4910.2劳动定员及来源4910.3人员培训49第十一章 项目管理与实施进度5011.1基本要求5011.2项目组织5011.3项目管理5011.4项目实施进度安排51第十二章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5312.1投资估算5312.2资金筹措54第十三章 结论与建议55附表、附图及附件第

6、一章 总 论1.1项目名称与承办单位1. 1 .1项目名称某某市初级中学建设项目1. 1. 2项目承办单位、法人代表项目承办单位:某某市初级中学项目负责人:林某某1. 1. 3建设地点项目选址在某某市某某区交通路和香山路交叉口东北侧。占地面积为36995.52平方米,合55.49亩,交通便利,环境优美,是学习、生活的理想场所。1. 1. 4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单位编制单位: 某某市工程咨询有限公司证书编号:1.2研究工作的依据、内容及范围1. 2. 1研究依据1.某某市初级中学关于编制某某市初级中学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委托书;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

7、9999号);3.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4.某某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研究;5.某某市“十一五”发展规划;7.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2006年修订)8.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基本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有关参数评价办法;9.某某市人民政府市长办公会议纪要【2006】20号文件。10.某某市人民政府市长办公会议纪要【2010】10号文件。11.2010年4月11日某某市某某区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承诺。12.城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建标2002102号13.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GBJ 99 200914、项目承办单位提供的有

8、关基础数据、技术资料。15、编制人员调查的有关资料、数据等。1.2.2研究内容和范围根据项目承办单位的委托 ,本中心组织有关技术人员对本项目市场需求、建设规模、选址位置及基础设施条件等有关问题进行了充分细致的调查。本报告根据国家对可行性研究阶段工作范围和深度的规定,对项目建设的依据、必要性、可行性和条件进行了论证;对建设规模、方案、公用工程、环保、消防、节能、招投标、项目组织机构以及实施进度、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等方面进行了综合性研究、分析和评价,为项目建设提供依据。1.3项目概述1.3.1项目建设的必要性1是某某市某某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某某市某某区是某某省中南部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

9、现代化都市,是某某市唯一的建制区,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下辖5个乡镇、11个街道办事处,82个村委会、55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63万人,总面积77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8万亩,中心城区面积50平方公里。2008年全区生产总值142.9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23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3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258元,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均位居某某市前列。虽然如此,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诸如:经济增长点不多,科学技术落后,丰富的自然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难以合理开发和利用。究其原因,科技人才和高素质人才匮乏及农村人口文化素质不高,是制约某某区地方经济与社

10、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将越来越突出,而且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际竞争愈演愈烈,面对新形势和挑战,某某区要发展,就应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坚持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内在统一。本项目建设,完善了教学设施,不仅优化了办学条件,提高了办学水平,而且有利于某某市初级中学扩大招生规模,为高一级院校输送优秀新生,为当地经济建设培养有用人才,适应了某某市某某区社会发展的需要。 2.是某某市某某区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某某市教育事业发展总体目标是:到2010年,九年义务教育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3-6周岁幼儿园(班)率达70%以上。适龄

11、儿童入学率略高于国家规定的标准,巩固九年义务教育成果,青壮年文盲率严格控制在2%以内。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和发展空间,挖掘现有的高中教育潜力,扩大办学规模,提高教学质量,使全市高中招生人数每年增长15%以上,力争“十一五”末城镇基本普及高中教育。大力发展教育,改善办学条件扩大教学规模,将满足某某区人民对优质中学教育的需求,有利于提高全区人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有利于促进该区经济及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项目建设适应了某某市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3.项目建设是某某市初级中学自身发展的需要多年来,某某市初级中学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求真务实,大胆创新,从教育体制、教育理念、教学内

12、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已初步形成了必修课与选修课、活动课相结合的课程结构,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紧密结合,高度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已逐步形成了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办学理念不断更新,教学手段日益先进,办学水平不断提高,为某某市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社会各界也给予了广泛的赞誉。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现有的教学条件与日益扩大的教育需求存在着以下矛盾:一是校园面积过小,生均占有的活动空间不多,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现有校舍为70年代旧房,已不能满足现代化教育体系的需求,又没有实验室、图书馆以及现代化教学设施,加之教学楼已成危楼,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在校

13、学生安全。为此,市、区政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2006年停止招生,原有旧校区部分划归市十一中学整合教育资源,市区两级政府决定出资异地新建初级中学。某某市初级中学在市委、市教育局、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划拨55.49亩土地作为异地新建新校区用地,并多方筹措资金建设新校区,项目建成后将使初级中学规模扩大至36个教学班级,学校的布局将更加合理,教学设施更加完善。项目建设适应了学校自身发展壮大的需要。1.3.2建设规模与内容项目占地55.49亩。总建筑面积为18436平方米,主要包括教学楼、综合楼、男女宿舍楼、办公实验楼、医务室、餐厅、厕所以及其他附属用房等。其中:教学楼6000平方米、综合楼3

14、300平方米、办公实验楼3300平方米、男女生宿舍3300平方米、餐厅1320平方米、室外厕所510平方米、浴室600平方米,门卫房、配电房等106平方米。本项目建设道路约4000平方米;绿化面积约10000平方米。新建体育场地:体育用地约15437平方米。新建200米环形跑道一个,建设面积6489平方米(含100m直跑道);标准足球场1个,建设面积7176平方米;羽毛球场:标准羽毛球场2个,建设面积288平方米;篮球场2个,建设面积840平方米;排球场2个,建设面积644平方米。1.3.3区位交通条件 本项目位于某某市某某区交通路西段与香山路十字路口东北处 ,南临交通路,西临香山路,东临规划

15、支路,北临空地。该地区地势平坦,空气清新,交通便利,适合本项目的建设。1.3.4水、电供应本项目充分利用城市现有水、电供应设施,购置800kvA变压器1台,可满足项目需要。1.3.5环境保护本项目产生的生活污水和垃圾经治理后均能做到达标排放。1.3.6项目定员本项目建成以后,所需教职工为 165人,可在某某区教育系统内协调解决,不足部分在社会上公开招聘,择优录取。1.3.7项目实施进度本项目从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到竣工交付使用,共计划安排18个月。1.3.8总投资及资金筹措本项目总投资为2805万元,全部由某某市、某某区两级政府协调解决。1.3.9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序号指标名称单

16、位数量备注1规划用地面积亩55.492建设规模学生人数180036个班3总建筑面积m2184363.1体育场地m2154373.2道路m240003.3绿化面积m2120004容积率0.495建筑密度%13%6绿化率%32%7劳动定员人1657.1教师人数人1547.2管理人员及其它人119总投资万元280510资金筹措10.1市、某某区财政协调解决万元28051.4结论及建议1.4.1结论随着某某市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市区人口已有二十几万发展到近80万,中心城区人口急剧增加,现有的教育资源已远远不能满足市区适龄学生入学的需要,教育事业的发展明显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当前加快城

17、区义务教育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文化教育需求,是推动城市化进程的需要,是发展城市经济及初级产业的需要 。为了坚持教育优先,教育为民的宗旨;用科学发展观的观点解决民生问题,解决中心城区中学规划布局不合理、教育资源不均衡问题;推进可秩序发展的需要;满足人民群众享受教育公平的需要和人民群众要求子女接受优质教育的需要。因此,经上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批准在位于香山路与交通路交叉口东北侧拟建初级中学。本项目建设选址比较合适,建设内容及规模合理,建设条件具备,建设方案切实可行。解决某某区政府公务员小区、天方小区、塘坊庄安置房、飞龙小区经济适用房和民生住宅小区等十多万居民学生的就学压力。项目建成后,学校有良

18、好的硬件学习场地和设施,整合某某区的教育资源,有利于推进城市化发展的进程,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缓解城区内的就学压力及教育分配不均匀问题,加快城区初中义务教育发展进程,解决西区居民孩子上学难的问题,提高某某区教育办学质量和水平,满足附近居民、单位子女义务教育初中阶段就近入学的需要,同时和新建的二十小学实现了完整的九年义务教育发展规划。同时促进了某某区教育和社会经济和谐发展,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享受优质教育需求,实现了城区教育的均衡发展。总之,本项目无论是从工程技术上,还是从社会效益方面看,均是可行的。1.4.2 建议为保证项目能够顺利、稳妥地建设和发展,应注意以下几点:1、争取政府在政策和财政等多方

19、面的支持,使学校建设和发展能稳步进行。2、不断充实中心的师资力量,加强教学管理,提高培训质量。3、项目建设过程中,应做好环保三同时工作。第二章 项目背景及建设必要性2.1项目背景2.1.1区城概况某某市某某区是某某省中南部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现代化都市,是某某市唯一的建制区,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下辖5个乡镇、11个街道办事处,82个村委会、55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63万人,总面积77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8万亩,中心城区面积50平方公里。2008年全区生产总值142.9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23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3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258元,各项主要经济

20、指标均位居某某市前列。历史悠久 人杰地灵 上古时期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周武王分封蔡、吕、沈、江等诸侯国;秦朝设郡,隶属颖川郡、陈郡;唐宋时期分属蔡、唐两州。明天顺初年称苎麻村,明成化年间设立驿站,改名某某。1904年平汉铁路正式通车,设某某车站;1965年设某某专员公署,1980年设县级某某市,2000年撤市设区,更名为某某市某某区。这里是盘古文化、梁祝文化、重阳文化的发源地,是著名法家代表人物韩非、秦丞相李斯、盐铁论的编著者桓宽、志怪小说家搜神记作者干宝、伟大的无神论者范缜和著名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等历史名人的故乡,唐代书法泰斗、平原太守颜真卿的殉节地。至今保留着伏羲画卦亭、秦丞相李斯墓、孔

21、子晒书台、孔子问津处、战国冶炼遗址、颜真卿真迹“天中山”碑文、悟颖塔、北泉寺、罗成墓,民族英雄杨靖宇将军故居和中原革命圣地“小延安”竹沟等历史文化遗址,彰显出某某深厚的文化底蕴。区位优越 交通便利 “豫州之腹地、天下之最中”, 是自古以来的交通要冲。地处淮北平原和京广产业带,南携长江、北襟陇海、东邻京九、西毗南阳盆地,承东启西,贯南通北。京广铁路、京港澳高速、大广高速、新阳高速,107、106国道和正在建设的石武高速铁路、安信快速通道纵贯全境,北距郑州新郑机场、南距武汉天河机场,分别为1个半小时和2个半小时车程,“十一五”规划中的李新店军民两用机场近邻城区。气候宜人 资源丰富 处于北亚热带向暖

22、温带的过渡地带,兼南北气候之长,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5,年均降雨量960毫米,土地肥沃,适宜多种作物生长,盛产小麦、大豆、芝麻、油菜、花生等农作物,是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小麦年产量占全省的七分之一,油料、肉类、禽类总产量分居全省第一、二、三位,素有“某某粮仓”、“芝麻王国”、“中原油库”之称。水电气、土地矿产、劳动力资源丰富,全市总人口840万,富余劳动力达260多万人,普通工人月工资800元左右,已被省确定为加工贸易梯度转移承接基地。山川秀丽 风光旖旎 北有国家地质公园、国家4A级风景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游记外景地嵖岈山,南有集湖光山色为一体、

23、纳万千风光于一隅的“中原漓江”薄山湖,西有层峦叠翠、风景秀美、熔佛道与一炉、分汉淮于一仞的国家风景名胜区铜山和国家大型水利枢纽工程板桥水库,东有渔舟唱晚、雁鸭翔集的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亚洲最大的平原人工湖宿鸭湖和亚洲最大的寺院南海禅寺等众多自然和人文景观,是豫南重要的旅游观光胜地,被郑州、武汉人誉为休闲渡假的假日花园。产业健全 基础坚实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4户,拥有中集华骏、十三香、中泰药业、顶志、顶升、康茂、啤酒厂、红星网业、大程食品科技等一批省100强或市50强工业企业,初步形成了以中国汽车工业100强中集华骏公司为龙头的运输装备制造业,以全国最大的纯天然调味品企业十三香公司为核心的食

24、品和饮料加工业,以某某省最大的棉布包袋生产、出口基地康茂公司为骨干的纺织服装业,以上市公司天方药业为依托的医药产业等四大支柱产业。市政配套 功能完善 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现拥有解放大道、开源大道、天中山大道、某某大道等40条主次干道、总长300公里。中心城区面积至2020年将达到100平方公里、城市人口将达到100万以上。公共服务设施齐全,拥有3所高等院校、10所中等职业学校、35所普通中小学校;13家综合性医院、7家专科医院、1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39个服务站,会展中心、市民广场、图书馆、群艺馆、工人文化宫等群众文化娱乐设施一应俱全。2007年成功创建省级园林城市、省级卫生城市,并通过了中国

25、优秀旅游城市的验收。1996年被国家确定为东西合作示范区,是国家最早批准的东西合作示范区之一,连续11年成功承办全国东西合作会议,2006年被评为某某省辖城市政府部门管理效率第二名,2007年被评为跨国公司眼中最具投资潜力的20个中国城市之一,2008年被评为中国城市竞争力10个最佳案例城市之一,2008年11月,被评为“中国金融生态城市”。我们相继引来了华润集团、中集集团、中国通用、平煤集团、昊华集团、国美电器、香港豪德、台湾顶新国际等一批国内国际知名企业和品牌,进一步提升了对外形象和影响力。 2.1.2某某市教育资源现状目前,某某市拥有各类学校4656所,在校学生218万人,教职工6678

26、7人。其中,小学2754所,在校学生101.13万人;初中310所,在校学生41.95万人;普通高中43所,在校学生10.9万人;幼儿园165所,在校学生14.99万人;中等专业学校56所,在校学生3.45万人;普通高校1所,在校学生9000人;成人高校2所,在校学生8300人;教育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28.9。已基本建立了高、中、初等教育相互衔接,多层次办学的规模体系。但是分析某某市的教育结构现状不难看出,目前某某市虽然基础教育已经有了很大发展,但初中、高中教育供给严重不足已经成为某某市教育发展亟待解决的“瓶颈”。 特别是基础教育学校的规模小,招生数量少,满足不了社会的需要,因此,某某市必须大

27、力发展九年义务教育,改变全市基础教育落后局面,使某某市的教育结构体系趋于合理,满足初、高中毕业生升学的需要。2.1.3 项目建设单位现状某某市初级中学成立于 1964 年,位于铁路东南海路二巷,北面一墙之隔为市十一中学,三中老校区占地32亩,教职员工85人,曾经是某某市重点中学,在校生达到 1500人,为某某市教育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随着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和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新要求,现有校舍为70年代旧房,已不能满足现代化教育体系的需求,又没有实验室、图书馆以及现代化教学设施,加之教学楼已成危楼,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在校学生安全。为此,市、区政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2006

28、年停止招生,原有旧校区部分划归市十一中学整合教育资源,市区两级政府决定出资异地新建初级中学。2.2项目建设背景1、城区普通中学教育基础设施落后,占地面积小,不适应城区基础教育发展的要求。目前,城区共有中学16所,合计在校生3万余人(包括这些学校的初中学生)。如果按国家规定(建设部建标2002102号文,高完中生均用地面积至少应达18平方米)计算,城区中学现有面积实际只能容纳2万余名学生,超容近5000人。2、城区初中严重饱和,义务教育就学压力大。国家规定初中班额必须控制在50人以内。目前城区初中平均班额己达70人,想要降至规定标准,尚有1200人需要化解(即每个年级400人左右)。与此同时,由

29、于城市人口的增长和农民工子女进城就学的需求,城区初中学生人数平均每年递增200名。与此同时,城区小学也已经严重饱和,热点学校大班额现象严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人口还在不断增加,义务教育资源严重不足的矛盾将愈益突出,学校面临的就学压力将越来越大。3、现有学校密集在老城区,学校布局严重滞后于城市发展国家规定,城市居住区的中小学,“必须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并应与往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和同时投入适用”。某某区现有的学校,基本上还是80年代初期的框架,近30年来几乎没有什么变化。这些学校绝大多数分布在老城区,共同的特点是面积狭小,校舍拥挤。随着老城改造,商住房不断地开发,入住户数还在逐年扩大,

30、适龄入学人数持续增长,使学校面临一种超负荷状态,而且大部分学校由于周边环境所限,无法就地扩建。而最近十年形成的新地区,基本没有配套建设中学,住在新城区的学生,只能远道来老城区上学,极为不便也极不安全。由此可见,现有的城区学校布局,已经严重滞后于城市的发展速度,亟待调整。根据上述分析,市区普通中小学教育布局不合理、学校规模小、就学压力大、优质资源少,示范性弱等问题已经非常突出,远远不能适应城市迅速发展的需要。科学地规划、合理地调整城区中小学网点布局势在必行。实施规划调整的关键一步,就是整合城区中学教育资源,建设一所规模较大、标准较高、现代化程度较高的优质完全中学。某某市市委要求“控制老城区,只做

31、减法,不做加法,只拆不建”。按照这个原则和现有学校周边的现状,市教育局的基本思路是:对老城区现有的学校,有条件进行就地扩建的,尽量进行扩建;无法扩建的学校维持校园现状,完善内部校舍配套;实在没有改造价值的学校予以撤销,或中学改小学,小学改动儿园,或异地重建。在新城区,按照某某市城市总体规划和国家规定的中小学设置标准,有计划分步骤地新建一批中小学。到2020年,基本实现城区小学生入学单程不超过1公里,中学生入学单程不超过2公里,并适度地建设几所寄宿优质中学。某某市初级中学异地新建,将带动市区其它中小学布局的合理调整,使整个城区的基础教育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并对全市基础教育学校的规划建设起示范、引

32、领的作用。2.3项目建设的必要性2.3.1是某某市某某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某某市某某区是某某省中南部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现代化都市,是某某市唯一的建制区,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下辖5个乡镇、11个街道办事处,82个村委会、55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63万人,总面积77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8万亩,中心城区面积50平方公里。2008年全区生产总值142.9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23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3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258元,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均位居某某市前列。虽然如此,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诸如:经济增长点不多,科学技术落后,丰富的

33、自然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难以合理开发和利用。究其原因,科技人才和高素质人才匮乏及农村人口文化素质不高,是制约某某区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将越来越突出,而且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际竞争愈演愈烈,面对新形势和挑战,某某区要发展,就应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坚持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内在统一。本项目建设,完善了教学设施,不仅优化了办学条件,提高了办学水平,而且有利于某某市初级中学扩大招生规模,为高一级院校输送合格新生,为当地经济建设培养有用人才,适应了某某市某某区社会发展的需要。 2.3.2是某某市某某区

34、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某某区教育事业优先发展教育事业。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统筹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不断扩大教育规模,提高教育效益。进一步强化基础教育。以发展农村义务教育为重点,巩固提高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成果,进一步提高适龄儿童入学率。调整优化中小学布局,加快现代教育技术装备步伐,努力完成校校通工程、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力争建成1000所农村学校卫星教育收视点。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十一五”末,农村地区三年学前教育普及率达到50%以上,城镇三年学前教育普及率达到100%。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基本道德规范教育为基础,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

35、性、时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某某市教育事业发展总体目标是:到2010年,九年义务教育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36周岁幼儿园(班)率达70%以上。适龄儿童入学率略高于国家规定的标准,巩固九年义务教育成果,青壮年文盲率严格控制在2%以内。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和发展空间,挖掘现有的高中教育潜力,扩大办学规模,提高教学质量,使全市高中招生人数每年增长15%以上,力争“十一五”末城镇基本普及高中教育。大力发展教育,改善办学条件扩大教学规模,将满足某某区人民对优质中学教育的需求,有利于提高全区人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有利于促进该区经济及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项目建设适应了某某市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2.3.3项目建

36、设是某某市初级中学自身发展的需要某某市初级中学成立于 1964 年,位于铁路东南海路二巷,北面一墙之隔为市十一中学,三中老校区占地32亩,教职员工85人,曾经是某某市重点中学,在校生达到 1500人,多年来,某某市初级中学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求真务实,大胆创新,从教育体制、教育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已初步形成了必修课与选修课、活动课相结合的课程结构,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紧密结合,面向全体学生,坚持“五育”并举、德育为先、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的办学宗旨,高度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已逐步形成了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

37、,办学理念不断更新,教学手段日益先进,办学水平不断提高,为某某市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社会各界也给予了广泛的赞誉。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现有的教学条件与日益扩大的教育需求存在着以下矛盾:一是校园面积过小,生均占有的活动空间不多,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现有校舍为70年代旧房,已不能满足现代化教育体系的需求,又没有实验室、图书馆以及现代化教学设施,加之教学楼已成危楼,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在校学生安全。为此,市、区政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2006年停止招生,原有旧校区部分划归市十一中学整合教育资源,市区两级政府决定出资异地新建初级中学。某某市初级中学在市委、市教育局、区政府的

38、大力支持下,通过划拨55.49亩土地作为异地新建新校区用地,并多方筹措资金建设新校区,项目建成后将使初级中学规模扩大至36个教学班级,学校的布局将更加合理,教学设施更加完善。项目建设适应了学校自身发展壮大的需要。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一些领域存在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现象;一些干部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不强,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少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突出,奢侈浪费现象严重;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对

39、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进一步认真加以解决。过去五年的工作,是十六大以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十年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十年,我们紧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战胜一系列重大挑战,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局势风云变幻,综合国力竞争空前激烈,我们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发展步伐,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契机,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坚定不移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前进过程中,我们战胜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认真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准确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及时提出和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开拓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广阔空间。二八年以后,国际金融

40、危机使我国发展遭遇严重困难,我们科学判断、果断决策,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在全球率先实现经济企稳回升,积累了有效应对外部经济风险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经验。我们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和上海世博会,夺取抗击汶川特大地震等严重自然灾害和灾后恢复重建重大胜利,妥善处置一系列重大突发事件。在十分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党和人民经受住严峻考验,巩固和发展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局,提高了我国国际地位,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增强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十年来,我们取得一系列新的历史性成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我国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六位跃升

41、到第二位,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人们公认,这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民主不断健全、文化日益繁荣、社会保持稳定的时期,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得到实惠更多的时期。我们能取得这样的历史性成就,靠的是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正确指引,靠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奠定的深厚基础,靠的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在这里,我代表中共中央,向全国各族人民,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界爱国人士,向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

42、行政区同胞和台湾同胞以及广大侨胞,向一切关心和支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各国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总结十年奋斗历程,最重要的就是我们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一系列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科

43、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面向未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全党必须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

44、发展战略,加快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发展方式和体制机制,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牢固基础。必须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

45、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必须更加自觉地把统筹兼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工作,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各方面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全党一定要勇于实践、勇于变革、勇于创

46、新,把握时代发展要求,顺应人民共同愿望,不懈探索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永葆党的生机活力,永葆国家发展动力,在党和人民创造性实践中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二、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回首近代以来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展望中华民族充满希望的未来,我们得出一个坚定的结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国家探索民族复兴道路,是极为艰巨的任务。九十多年来,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

47、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伟大胜利,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刻总结我国

48、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面前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据新的实践确立了党的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

49、度,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

50、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

51、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

52、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人口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使我们国家快速发展起来,使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起来。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我们一定要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

53、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以下基本要求,并使之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信念。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要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坚持依法治国这个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好保障人民权益,更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以人为本、全面

54、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要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要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

55、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创造活力,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和平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要坚持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通过争取和平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

56、展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扩大同各方利益汇合点,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

57、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必须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扎扎实实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只要我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准确判断重要

58、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二二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要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新的要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一年翻一番。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工业化基本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形成。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人民民主

59、不断扩大。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丰富,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发挥。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中华文化走出去迈出更大步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基础更加坚实。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就业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扶贫对

60、象大幅减少。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社会和谐稳定。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森林覆盖率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61、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基本建立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健全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形成有利于创新创造的文化发展环境。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基层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网络,建立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体制机制。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