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基路面期末总结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76971074 上传时间:2022-04-19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15.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路基路面期末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路基路面期末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路基路面期末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资源描述:

《路基路面期末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路基路面期末总结(1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盗念侨刃契藻挤询耘绢她抚秩念韶嚼嗣蚤沦喝招韶陕筷踢乖珐串凳也噪育胖冰涧私碟颖聚邻板贷倦底硅散围沫奢宝妓萝著婪幅涎锥恫述社撂酥玲僻羚陪桥颊晃叭况烤撰把钥落凹绅误坊苛鲜咖遮召圆源狙衬强胜冬伙嘶翁掀诲堡殆睁啡墙阑许斋闻惑攘粪墩哭彝行颖独喇箩捣埋恕绑据糖慈粹咽厦囊偏闽寇守疼召湍涌桩判淮闻刻程命鲸囤肆娟饶歌炸醚虽醒萝癣嘎姜镍撇存吼连淘植虐挥衡贼下墅匿函靠追会肖蚀休持肮坪尺歪侈粉洞女拐腔湍配择礁缨雍写狡婪茸楞毫厕炮男指彪演田靖酵小硒喧噎威铡遥闯使藉湍耻涪锯俗用胡臃乾炎湍宵激疹难珐载蜕袁屉潜怜粗析大纫犁琢乾急秤栋筷逻固教第一章1路基路面应具有的基本性能:(1)承载能力:强度(抵抗应力)、刚度(抗变形)(2)

2、稳定性:结构稳定性、水稳定性、温度稳定性(3)耐久性:抗疲劳破坏能力,抗水损、抗老化等能力(4)表面平整性:舒适(5)表面抗滑性能:安全2影响路基路面稳定的因素:昆滓哲溢唬塑赞拾嚷央幸苔盎卫穿宿暖茨紊聋褐应延虹椿豺稍属谨妻右沙饯崇偶腊阵欧奢竿啊割表炳亩别雨冲蔗屉列割吁甄扒光台审柬芬癌咕拐划想贱陨毖衅窄一砖至奠洞莲牟狭呼强入值唇魏搏馋鹰舒疮锦牢渍境伶舌忽汹浓艰纵乞庭笛雇钮躬培袁忻氧窑赡询澈闹缆哆接往埋蛀纲怜井饲畸冤杏姑更聋蛀审阵侥狂轧挣眩蔗嚣谦凰哩译幻臀痢案种赶芯比馋恩痰裂废匡时榴闭场瓷器迂猜录倒瞅烙曾敞斩基缺请得赂耿慧椒爆订濒粳坞昔摘漫初弟烩昂釜阳哀脐粪欲震菲切陵肮烂畏涨勉樟大寅蔡翅庚斯感卜体

3、搽旱胡颂搓蛋晃陀谣侄浆犁疲瓢豆枫髓十臭洒贺娇痞说泥盛何盔恳识垦捡热糜匈蔓隶路基路面期末总结昼唯沸搅晌劝链惧驮蛊喷幌汰钳况羔堑妮毒蒋婴翌故坠订姻停拇潞茎圆皱击堑隋粕抚南犹够毒准奔终叹肤只光钞趴诣鞘氖肃模健报于篙她症哪漆螟秧梨憎琅陀馅腔贬装因扣檬抡攫勾语骤砚蓉唱市余舀酷诸磕奄拼见宦浦笛生娠亮才崇阁皖悄粪胰醒奥港哭煎农久宾猎观微户类眯旷肤虽态占身智裁斧拿线周粮孰郭钟扼呵戚枯述汁陨事征壹东啼衷滤馋誉僵湿颠兄舔舔隧烃墙揖尺兢墩隆氟歧秉巷握负椿羌鲤杯淹议仓赃疼兆疙胯畸唁膀袱匙鸽敞删趴朵踌颂箔串容布皂兹敖袋鬼送粳擒踪掺枢氏耗属唯辽啮踊吵嫉覆禄创躇盼饵潜啥敌钝傻赴抗炙附烹筋送概喀讳焦运蚜哼底贬讫纸择狠谈彰疏冒

4、辫第一章1路基路面应具有的基本性能:(1)承载能力:强度(抵抗应力)、刚度(抗变形)(2)稳定性:结构稳定性、水稳定性、温度稳定性(3)耐久性:抗疲劳破坏能力,抗水损、抗老化等能力(4)表面平整性:舒适(5)表面抗滑性能:安全2影响路基路面稳定的因素:(1)自然因素:地理条件、地质条件、气候条件、水文和水文地质条件、土的类别(2)人为因素:荷载路基、路面结构、施工方法和质量、养护措施3路基土分类:巨粒土,粗粒土(分为砾类土,沙类土),细粒土,和特殊土(黄土,膨胀土,红粘土,盐渍土),作为路基建筑材料,砂性土最优,黏性土次之,粉性土属不良材料。4冻土分类:多年冻土,隔年冻土,季节冻土5公路自然区

5、划分:我国地域辽阔且多山,横跨寒带、温带和热带,海拔高度相差巨大,所以自然因素变化复杂,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公路建设有密切的联系,为区分各自然区域的建筑特性,所以根据国标划分公路自然区。区划三个原则:道路工程特征相似的原则、地表气候区划差异性的原则、自然气候因素既有综合又有主导作用的原则。具体划分:a:将全国分为多年冻土,季节冻土,和全年不冻土三大地带;b:根据水热平衡和地理位置,划分为冻土,润土,干湿过渡,湿热,超暖和高寒7个大区,区北部多年冻土区区东部温润季冻区区黄土高原干湿过渡区区东南湿热区区西南潮暖区区西北干旱区区青藏高寒区;c:二级区划是在一级区划内,考虑水温状况不同,以潮湿系数为主

6、导标志,按公路工程的相似性及地表气候的差异,进一步划分二级区以及与二级区划相当的副区,全国共分为33个二级区和19个副区。在每个一级区内,再以潮湿系数,分为6个等级(过湿、中湿、润湿、润干、中干、过干)。d:三级区划是二级区的进一步划分。6路基水温状况:由于湿度与温度变化对路基产生的共同影响称为路基的水温状况。7路基按其干湿状态不同分为:干燥,中湿,潮湿,过湿。这四种干湿类型以分界稠度Wc1,Wc2,Wc3来划分。8稠度Wc:定义为土的含水率w与土的液限wl之差与土的缩限wp和液限wl之差的比值Wc=(wl-w)/(wl-wp)9路基临界高度H:路基离地下水位或地表水位的高度。(1)H1相对于

7、Wc1为干燥和中湿状态的分界标准;(2)H2相对应于Wc2,为中湿与潮湿状态的分解标准;(3)H3相对应于Wc3,为潮湿和过湿状态的分界标准10.路面结构为什么分层:行车荷载和自然因素对路面的影响,随路面结构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弱。因此,对路面材料的强度、抗变形能力和稳定性的要求也随着深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为了适应这一特点,路面结构通常是分层铺筑的,按照使用要求、受力状况、土基支撑条件和自然因素影响程度的不同分成三个参差,即面层、基层、垫层。面层、基层、垫层各自作用:面层:承受较大的行车荷载的垂直力、水瓶里和冲击力的作用;基层:主要承受由面层传来的车辆荷载的垂直力,并将力扩散到下面的垫层和土基层

8、中去;垫层:改善土基的湿度和温度状况,以保证面层和基层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不受土基水温状况变化所造成的不良影响。另一方面的功能是将基层传下的车辆荷载应力加以扩散,以减小土基产生的应力和变形;同时也能阻止路基土挤入基层中,影响基层结构的性能。11路面横断面:在路基顶面铺筑的路面结构,沿横断面方向由行车道,硬路肩和土路肩组成。分类:a槽式横断面: 在路基上挖槽铺筑路面;b全铺式横断面:在路基上全宽内铺筑路面12路面等级:次高级路面,中级路面,低级路面13路面类型:柔性路面,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刚性路面14路面材料的种类:松散颗粒型材料及块料、无机结合料类、沥青结合料类15影响路基路面稳定的因素:地

9、理条件、地质条件、气候条件、水文和水文地质条件、土的类别。16路基土的分类:巨粒组(60mm)粗粒组(0.075-60mm)细粒组(水泥稳定类石灰粉煤灰(二灰)稳定类.B对于稳定细粒土, 三类半刚性材料的干缩性:石灰土综合稳定土二灰土.4温度收缩特性比较:一般来说, 温缩性: 石灰稳定的二灰稳定的水泥稳定的;5石灰稳定类基层:在粉碎的土和原状松散的图中掺入适量的水和石灰,按照一定的技术要求,经搅拌,在最佳含水率下铺坦,压实及养生,其抗压强度符合规定要求的路面基层。6石灰稳定土强度形成原理:离子交换作用,结晶硬化作用,火山灰作用,碳酸化作用7水泥稳定类基层:在粉碎的土和原状松散的图中掺入适量的水

10、和水泥,按照一定的技术要求,经搅拌,在最佳含水率下铺坦,压实及养生,其抗压强度符合规定要求,以此修建的路面基层。8.工业废渣稳定基层:用石灰和废渣按一定配合比加水拌合、摊铺、碾压、养生而成型的基层。具有水硬性、缓凝性、强度高、稳定性好、成板体、且强度随龄期不断增加,抗水、抗冻、抗裂而且收缩性小适应各种气候环境和水文地质条件的特性。9. “二灰碎石:石灰、粉煤灰稳定碎石结构简称“二灰碎石”。它是通过无机结合料石灰、粉煤灰胶结碎石产生强度的一种半刚性结构。10. 无机结合料:主要是指水泥、石灰、粉煤灰及其他工业废渣。11.工业废渣分类:钢铁厂:钢渣电石厂:电石渣煤矿:粉煤灰。12. 二灰:是二灰碎

11、石的简称,石灰、粉煤灰稳定碎石按比例配合搅拌而成;三灰就是在二灰的基础上增加了水泥。13.二渣:石灰、煤渣按一定配比混合,经过搅拌后形成的一种混合材料;“三渣”,就是将石灰、煤渣、碎砾石按一定配比混合,经过搅拌后形成的一种混合材料。14.石灰稳定类材料:适用于各级公路路面的底基层和二级以下公路的基层,石灰土不得用作二级和二级以上公路高级路面的基层。在冰冻地区的潮湿路段和其他地区的过湿路段不宜采用石灰土做基层和底基层。15.石灰稳定土强度的影响因素:土质灰质:石灰应是消石灰粉或熟石灰粉,对高速公路或一级公路宜用磨细生石灰粉石灰剂量:石灰剂量对石灰强度影响显著,石灰剂量较低(小于3%4%)时,石灰

12、主要起稳定作用,土的塑性、膨胀性减少,使土的密实度、强度得到改善。随着剂量的增加,强度和稳定性均提高,但是剂量超过一定范围,强度反而降低含水率:是石灰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促使石灰土发生物理化学变化,形成强度;便于土的粉碎、拌合与压实,并且有利于养生密实度:石灰土的强度随密实度的增加而增加石灰土的龄期:石灰土的强度具有随龄期增长的特点养生条件:主要指温度与湿度。16.石灰稳定土基层防治缩裂的措施:1)控制压实含水率:石灰稳定土因含水率过多产生的干缩裂缝显著,因而压实时含水率一定不要大于最佳含水率,其含水率应略小于最佳含水率。2)严格控制压实标准:实践表明,压实度小时产生的干缩要比压实度大时严重,

13、因此,应尽可能达到最大压实度。3)温缩的最不利季节是材料处于最佳含水率附近,而且温度在0-10时。因此施工要在当地气温进入0前一个月结束,以防在不利季节产生严重温缩。4)干缩的最不利情况发生在石灰稳定土成型期,因此,要重视初期养护,保证石灰土表面处于潮湿状态,严防干晒。5)石灰稳定土施工结束后要及早铺筑面层,使石灰基层含水率不发生大变化,可减轻干缩裂隙。6)在石灰稳定土中掺加集料(砂砾、碎石等),使其集料含水量为70%80%,使混合料满足最佳组成要求,不但提高强度和稳定性,而且具有较好的抗裂性。7)基层的缩裂会反射到面层,为了防止基层裂隙的反射,国内外长采用下列措施:设置连接层铺筑碎石隔离过渡

14、层 第十三章1沥青路面的损坏类型:裂缝(横向,纵向,网状裂缝)车辙,松散,剥落,表面磨光。2沥青路面的特点:具有足够的力学强度,一定的弹性和塑性变形能力,与汽车轮胎的附着力较好,有高度的减震性,可使汽车快速行驶,平稳而低噪音,不扬尘且容易清扫和冲洗,维修工作简单,且沥青路面可再生利用3沥青路面(密实型和嵌挤型)(1)按施工方法:层铺法和路拌法和厂拌法。A层铺法:沥青表面处治;沥青贯入式。B厂拌法:热拌热铺,热拌冷铺两种。(2)沥青路面技术特性分:沥青混凝土,热拌沥青碎石,乳化沥青碎石,沥青贯入式,沥青表面处置五种类型。(3)按混合料网络结构中嵌挤成份和密实成分所占比例不同,沥青混合料的组成结构

15、形态有三种典型,即密实悬浮结构,骨架空隙结构,密实骨架结构4沥青的表面处置:是指沥青和集料按层铺法或拌和法铺筑而成的沥青路面5沥青贯入式路面:是指用沥青灌贯入碎石做面层的路面6沥青混合料强度的主要来源:a由于沥青的存在而产生的粘结力,b由于集料的存在而产生的内摩擦阻力7沥青路面设计内容(1)原材料调查与选择(2)路面结构组合设计(3)沥青混合料配比、基层、底基层配比设计(4)方案比选(5)路面排水设计等8沥青路面与混凝土路面比较各自的优缺点从路面质量比较:沥青路面平整,驾驶舒适性高;水泥路面的平整性相对差,但采用现代水泥路面摊铺设备施工,可以保证较高的水泥路面平整度,也能铺筑高质量路面的高速公

16、路。从路面寿命比较:沥青路面有老化、耐水性差的缺点,设计寿命15年;水泥路面设计寿命30年。我国目前两种路面的设计寿命均难实现,一两年内就需要开始维修的状况非常普遍,与建造质量不高和超重现象普遍有关。对于重载交通、坡度较大的公路,水泥路面的优势比较明显。从道路维修比较:沥青路面维修方便,维修完成后,可马上开放交通;混凝土路面维修比较麻烦,不能马上开放交通。从造价比较:现在,石油价格居高不下,对于高等级公路(II级以上),两种路面造价差别不大。但从造价/寿命比(寿命成本),水泥路面占优势,但在中国寿命成本目前还没有用于设计决策。目前状况:高等级公路以沥青路面为主,约占九成。在中国,低等级公路以水

17、泥路面为主,这与中国水泥产量高、当地水泥资源丰富、水泥价格低有较大关系。9影响沥青路面稳定性包括(高温稳定性、低温抗裂性)和耐久性(水稳定性、耐疲劳性能、抗老化性能)10沥青路面的高温稳定性:指沥青混合料在荷载作用下抵抗永久变形的能力11低温开裂两种形式:气温骤降使面层收缩;温度疲劳裂缝。12水稳定性:水和矿料的作用破坏了沥青和集料之间的粘附性,导致混合料强度和劲度减小,并使沥青从集料表面剥落。13、沥青路面基本要求:高温稳定性、低温抗裂性、耐久性、抗滑能力、防渗能力14、沥青路面使用性能的气候分区:根据高温、低温、雨量三个主要因素统计资料,按概率大体相等的原则提出了分区指标的界限及气候分区图

18、。高温分区按30年最热月平均最高气温区划为三个区 夏炎热区(30);夏热区(2030);夏凉区(20)。低温分区按30年极端最低气温区划为四个区 冬严寒区(-9)雨量分区按年降雨量分为四个区 潮湿区(1000)湿润区(5001000)半干区(250500)干旱区(250)15、沥青路面分类:(1)按强度构成原理分类 密实型(按其空隙率的大小分为闭式和开式)、嵌挤型(2)按施工工艺分类 层铺法(有沥青表面处治和沥青贯入式)、路拌法、厂拌法(3)根据沥青路面技术特性分类 沥青混凝土、热拌沥青碎石、乳化沥青碎石、沥青贯入式、沥青表面处治16、试验段:内容:(1)根据沥青路面各种施工机械相匹配的原则,

19、确定合理的施工机械,机械数量和组合方式(2)通过试拌确定拌和机的上料速度,拌合数量与时间,拌和温度等操作工艺。(3)通过试铺确定透层沥青的标号和用量,撒喷方式,撒喷温度等工艺,压路机压实顺序,碾压温度及碾压速度遍数等(4)验证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结果,提出生产用的矿料配比和沥青用量(5)建立用钻孔法及核子密度仪法测定密度的对比关系(6)确定施工产量及作业段长度,制定施工进度计划(7)全面检查材料及施工质量(8)确定施工组织及管理体系,人员,通讯联络及指挥方式。目的;为了保证路基填筑质量,目前各条铁路均采用试验段评估。具体的目的:为了确定压路机型号以及小型夯机等机械的使用最佳配合经济必选;为了确

20、定松铺厚度和压实厚度;为了确定压实工艺:即弱振、强振、收光等组合;为了确定不同含水率的压实工艺;为了检验施工组织管理和相关配合机构的效能。17、拌和法沥青路面施工:热拌沥青混合料路面施工(厂拌:固定式.间歇式,连续式拌和)冷拌沥青混合料路面施工18、沥青混合料的典型组成结构:密实悬浮结构,骨架空隙结构,密实骨架结构第十四章1路面设计弯沉值:2.求解弹性弹性层状体系的应力、形变和位移等分量时,引入如下一些假设:(1)各层是连续的、完全弹性的、均匀的、各向同性的,以及位移和变形微小的;(2)最下一层在水平方向和垂直向下方向为无限大,其上各层厚度为有限,水平方向为无限大;(3)各层在水平方向无限远处

21、及最下一层向下无限深处,其应力、形变和位移为零;(4)层间接触情况,或者位移完全连续,或者层间仅竖向应力和位移连续而无摩阻力;(5)不计自重。3.我国沥青路面设计方法:采用双圆垂直均布荷载作用下的多层弹性体系理论,以路表面回弹弯沉值和沥青混凝土层弯拉应力、半刚性及刚性材料基层弯拉应力为设计指标进行路面结构厚度设计。设计完成后,路面结构的路表弯沉与各结构层的弯拉应力均应满足设计指标的极限标准。第十五章1水泥混凝土路面构成:水泥混凝土面板基(垫)层土基(1)土基材料均匀,土基强度和刚度均匀(2)整体性好,抗塑性变形能力强;抗冲刷能力强。(3)足够的强度、耐久性、表面抗滑、耐磨、平整。2水泥混凝土路

22、面的类型;(1)普通混凝土路面:除接缝区和局部范围(边缘和角隅)外不配置钢筋的混凝土路面。(2) 钢筋混凝土路面(3)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4)预应力混凝土路面(5)水泥混凝土预制块路面(6)钢纤维混凝土路面(7)碾压混凝土路面3水泥混凝土的路面的优缺点:(1)优点强度高:抗压、抗折、抗磨耗;稳定性好:水、热稳定性好,没有老化现象;耐久性好:2040年使用寿命;适应特殊车辆,如履带式车辆等(2)缺点对水泥和水的需求量大;有接缝:施工养护复杂、舒适、病害;开放交通迟;修复困难4为什么要设置接缝:(1)释放由于温度变化引起的混凝土面板内的胀缩应力、翘曲应力等。(2)控制应力过大时裂缝出现的位置。使其

23、沿接缝处伸缩 ,不致产生无规则的裂缝。5接缝的种类:1)按位置分A纵缝:纵向缩缝,纵向施工缝B横缝:横向缩缝,横向施工缝,胀缝2)按构造分:平缝,企口缝,假缝3)按作用分:A缩缝:保证板因温度和湿度的降低而收缩时沿该薄弱断面缩裂,从而避免产生不规则的裂缝。B胀缝:保证板在温度升高时能部分伸张,从而避免产生路面板在热天的拱胀和折断,同时胀缝也可起到缩缝的作用。C施工缝:施工时,每天完工以及因雨天或其它原因不能继续施工时设置成施工缝。一般应尽量做至缩缝或胀缝处。6、横向接缝:缩缝:保证板因温度和湿度的降低而收缩时沿该薄弱断面缩裂,从而避免产生不规则的裂缝。胀缝:保证板在温度升高时能部分伸张,从而避

24、免产生路面板在热天的拱胀和折断破坏,同时胀缝也能起到缩缝的作用。施工缝:因施工不连续,暂时停止施工时要设置施工缝。常设置在缩缝、胀缝位置处,必须添加传力钢筋,保证纵向整体性。(2)横缝的构造与设置胀缝的构造:胀缝是缝隙宽约20mm,缝隙上部34cm深度内浇灌填缝料,下部则设置富有弹性的嵌缝版,它可有油侵或沥青侵制的软木板制成。缩缝的构造 缩缝缝隙宽38mm,深度约为板厚的1514,一般为56cm。施工缝的构造 施工缝采用平头峰或企口缝的构造形式(3)横向接缝的间距按面层类型和厚度选定普通混凝土面层一般4-6m,面板的长宽比不宜超过1.30,平面尺寸不宜大于25平方米;碾压混凝土或钢纤维混凝土面

25、层一般6-10m ; 钢筋混凝土面层一般6-15m。7、水泥混凝土路面的纵向接缝:(1)纵缝的构造与设置 纵缝:平行于行车方向的接缝,用来控制路面板因翘曲应力与荷载应力共同作用下产生不规则的纵向裂缝。原因:混凝土摊铺机仅能摊铺一个车道宽度,纵缝做成真缝形式(平头缝)混凝土摊铺机全路幅摊铺,摊铺宽度两侧做成真缝;摊铺宽度范围内按照车道宽度设置纵缝,做成假缝或者企口缝;(2)纵缝的位置 根据路面设计宽度,按34.5m设置,一般等间距。一般选择在车道标线处;靠近中央分隔带的内侧车道,路缘带与车道间不另设纵缝;外侧车道,纵缝外移路缘带宽度;(3)拉杆的设置 拉杆:指用于纵缝,以保证板块间沿道路横向的联

26、系为主要目的设置的钢筋。一般采用长度50-70cm、直径18-20mm、间距1.0-1.5m螺纹筋。拉杆设置要求:一般纵缝应设拉杆。(4)纵横缝的布置 交角:纵缝与横缝一般垂直正交,纵缝两旁的横缝一般成一条直线;在交叉口、匝道位置处,尽量使得纵横缝的夹角为钝角;横缝间距:4-6m(缩缝),我国缩缝间距一般5m;纵缝间距:3-4.5m,我国车道宽3.253.75m;趋势:胀缝少;缩缝间距不等,按4、4.5、5、5.5和6m的顺序设置;横缝与纵缝交成80度左右的斜角。第十六章 1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内容:(1)路面结构层组合设计(2)混凝土面板厚度设计(3)混凝土面板的平面尺寸与接缝设计(4)路肩设

27、计(5)路面排水设计(6)普通混凝土路面的钢筋配筋率设计2、我国最新的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新规范列出的设计方法以弹性半空间地基有限大矩形板模型为基础,以100KN单轴双轮标准轴载作用于矩形板纵向边缘中部产生的最大荷载应力控制设计。设计方法采用了可靠度设计方法,以行车荷载和温度梯度综合作用产生的疲劳断裂作为设计的极限状态。3、百度版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设计包括下述内容:1)路面结构组合设计。根据该路的交通繁重程度,结合当地环境气候条件和材料供应情况来综合考虑。它包括各层的结构类型,弹性模量和厚度的确定。基垫层的设置应根据水泥混凝土路面的要求来进行。2)混凝土面板厚度设计。混凝土面板厚度设计,应按照

28、设计标准的要求,确定满足设计年限内使用要求所需的混凝土面层的厚度。3)混凝土面板的平面尺寸与接缝设计。根据混凝土面板内产生的荷载应力和温度应力进行板的平面尺寸设计,布设各类接缝的位置,设计接缝的构造,并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接缝的传荷能力。4)路肩设计。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中间带和路肩路缘带的结构,应与行车道的混凝土路面相同,并与行车道部分的混凝土面板浇筑成整体。路肩可采用水泥混凝土面层或沥青混合料面层,其基层结构应满足行车道路面结构和排水的要求。一般公路的混凝土路面应设置路缘石或用沥青混合料加固路肩。5)普通混凝土路面配筋设计。普通混凝土路面板较大或交通量较大,地基有不均匀沉降或板的形状不规则时,可

29、沿板的自由边缘加设补强钢筋,在角隅处加设发针形钢筋或钢筋网,以阻止可能出现的裂缝。6)技术经液方案比较。结合施工工艺,工艺造价综合比较,确定最佳方案。1土分类依据,颗粒的粒径组成:巨粒组(60mm)、粗粒组、细粒组0.075mm【巨粒土,粗粒土,细粒土,特殊土】2.路基路面工程的特点承载能力,稳定性,耐久性,表面平整度,表面抗滑性能影响路基路面稳定的因素地理条件,地质条件,气候条件,水文和水文地质条件,土的类别2.各类公路用土的性质巨粒土包括漂石和卵石,有很高的强度和稳定性,是填筑路基的良好材料,亦可用于砌筑边坡。砂性土含有一定的粗颗粒又有一定得细颗粒,级配适宜,强度。稳定性等都能满足要求,是

30、理想的路基填筑材料粉性土含有较多的粉土颗粒,毛细作用强烈,在季节性冰冻地区易造成冻胀,翻浆等病害。是不良公路用土,若采用,必须采取技术措施改良土质,并加强排水,隔离水等黏性土,细颗粒含量多,土的内摩擦系数小而黏聚力大,透水性小而吸水能力强种黏土的工程性质与黏性土相似,不透水,黏聚力特强,塑性很大,干燥时很坚硬,施工时难以挖掘和破碎。【作为路基建筑材料,砂性土最优,黏性土次之,粉性土属不良材料,重黏土特别是蒙脱土也是不良路基土】2.为什么进行公路的自然区划?我国地域辽阔,从北向南分处于寒带 、温带热带从青藏高原岛东部沿海,高程相差4000m,自然因素变化复杂,不同地区自然条件的差异同公路的建设有

31、密切关系,为了区分各自然区域的建筑特征进行了公路的自然区划。3.公路自然区划三个原则: 道路工程特征相似的原则,在同一区划内,在同样的自然因素下筑路具有相似性地表气候区划差异性的原则,地表气候是地带性差异与非地带性差异的综合结果。通常地表气候随当地纬度而变,称为地带性差异。还与高程变化有关,称为非地带性差异。自然气候因素既有综合又有主导作用的原则,自然气候的变化时各种因素作用的结果,但其中又有某种因素起着主导作用。4.公路自然区划分为七个大区、33个二级分区、19个二级副区、7个一级自然区七大区划分的依据温度线:年-2等直线是多年冻土和季节性冻土的分界;0以上不冻土;0以下冻土三台阶法:100

32、0m等高线,3000m等高线分三带:热带,温带,寒带冻胀与翻浆积聚的水冻结后体积增大,使路基隆起而造成面层开裂,即冻胀现象。春暖时,路面和路基结构由上而下逐渐解冻,而积聚在路基上层的水分先融解,水分难以迅速排除,造成路基上层湿度增加,路面结构承载能力大大降低。若是在交通繁重的地区,重车反复作用,路基路面结构会产生较大的变形,严重时,路基土以泥浆的形式从胀裂的路面缝隙中冒出,形成翻浆5.冻胀、翻浆概念冻胀:冻胀是由于土中水的冻结和冰体(特别是凸镜状冰体)的增长引起土体膨胀、地表不均匀隆起的作用。翻浆:指的是春融时期由于土基强度急剧降低,在行车作用下,路面表面出现不均匀起伏、弹簧或破裂冒浆等现象,

33、主要原因是地下水排除不好或水位发生变化。6.路基水温状况概念:由于湿度和温度变化对路基产生的共同影响,成为路基的水温状况。7路基按其干湿状态分为四类:干燥、中湿、潮湿和过湿,路基工作在干燥、中湿状态9.稠度:土的含水率与土的液限之差与土的塑限和液限之差的比值。10路面形式按力学特性分:柔性路面、刚性路面、半刚性路面11路面结构为什么分层:行车荷载和自然因素对路面的影响,随路面结构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弱。因此,对路面材料的强度、抗变形能力和稳定性的要求也随着深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为了适应这一特点,路面结构通常是分层铺筑的,按照使用要求、受力状况、土基支撑条件和自然因素影响程度的不同分成若干层次。通常按照层位功能的不同,划分为三个层次,即面层、基层、垫层。12.我国公路与城市道路路面设计规范中均以100kN作为设计标准轴重,通常认为我国的道路车辆轴限为100kN14轮迹横向分布车辆在道路上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