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总复习课时作业42“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含解析新人教版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76967187 上传时间:2022-04-1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88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高考历史总复习课时作业42“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课时作业42“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课时作业42“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总复习课时作业42“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含解析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总复习课时作业42“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含解析新人教版(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课时作业(四十二)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作业时间:月日1论语子路记载: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繁荣、人口多)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做)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这()A体现了孔子劝谏统治者实行仁政的主张B有利于儒家思想在当时得到统治者的推崇C表明“富民和教民”是孔子治国思想的重要内容D主张有利于租佃制经济的高度发展答案:C解析:据材料“富之”“教之”,可知孔子用简单的语言,强调了富民与教民对治理国家的重要性,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富之”“教之”,与仁政、以德治国无必然关联,故A项错误;B项与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受统治者重视程度不符,错误;租

2、佃经济是土地私有的产物,故D项错误。2春秋时期,臣弑君、子弑父和“下克上”之风盛行于世。孔子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率弟子周游列国,派弟子子夏访求周史,据此删改,著成春秋。孟子说,“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这说明孔子()A认为分封制已经崩溃 B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C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 D融治国思想于春秋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孔子著春秋的特点。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孔子对于礼崩乐坏现象的态度,没有涉及分封制,故A项错误;材料不能反映孔子对学生发展的要求,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孔子对礼崩乐坏的态度,与开创私人讲学无关,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可知,春秋中体现了孔子治国理念,故D项正

3、确。3孔子把“仁”说成是“至德”,而把“孝悌”“忠信”“礼”等都从属于“仁”的原则之下。以“亲亲”为出发点,认为孝悌是“仁”的根本,又由血亲之爱推及开来。孟子提出“仁义礼智”“孝悌忠信”“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些均反映出()A儒家统一信仰和社会规范B儒家用仁政掩盖等级秩序C儒家思想与宗法制相糅合D儒家用礼义道德遏制人欲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孔孟儒学思想。孔孟处于百家争鸣时期,各学派纷纷提出自己的主张,无法统一信仰,材料也无法体现儒家统一信仰,故A项错误;儒家提出仁政是为了缓和阶级矛盾,进而维护统治秩序,故B项错误;根据“孝悌是仁的根本,又由血亲之爱推及开来”“父

4、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可知孔孟将儒家思想与宗法制相结合,故C项正确;用礼义道德来遏制人欲的是理学,故D项错误。4战国时期思想家荀子说:“礼义生而制法度。法者,治之端也。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君者,国之隆也。父者,家之隆也。隆一而治,二而乱。”以上言论表明荀子()A全面解释传统儒家礼治思想B继承发展传统儒家礼治思想C已经形成君主专制的思想D背离传统儒家礼治思想答案:B解析:传统儒家注重“礼治”思想,材料明显是对传统儒学思想进行了改造,故A项错误;材料中“隆礼至法则国有常”的信息说明荀子强调“礼法并用”,继承了传统儒家中“礼”的思想,故B项正确;君主专制的思想属于法家思想,材料中没有体

5、现该信息,故C项错误;荀子思想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不是背离,故D项错误。5论语述而曰:子钓而不纲(孔子主张捕鱼用钓竿而不用渔网)。下列言论所蕴含的思想与“钓而不纲”相符的是()A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B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C治民无常,唯法为治D人主不公,人臣不忠也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诸子百家思想。材料“钓而不纲”体现的是尊重自然、克制节约的品质。A项表达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B项“节用”与“使民以时”体现了节省民力、顺应农时,突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正确;C项体现了法治的理念,排除;D项体现的是君臣关系,排除。6有学者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津津乐道的“先王之道”,根本无力解决当时

6、诸侯争霸兼并战争连绵不断的现实问题,其“三代”说被普遍认为是“迂阔而不懂世事”。该学者在此强调的是,先秦儒学()A意图复辟西周贵族政治B努力提高社会道德水平C未能顺应当时政治需要D推崇上古贤君治世之道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先秦儒学。“先王之道”是儒家津津乐道的,不等于儒家主张复辟西周贵族政治,故A项错误;儒家的“先王之道”和“三代”说主要是就社会的政治构想而言的,不属于社会道德水平方面,故B项错误;题干认为“先王之道”无力解决社会的现实问题,“三代”说是“迂阔而不懂世事”,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所倡导的“先王之道”和“三代”说不适合当时的社会局势,即其主张没有能够顺应当时政治需要,故C项正确;D

7、项所述内容不符合题意,错误。7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等级社会,占支配地位的是等级秩序思想,但不乏平等思想的主张和要求,儒家在意识到人有差别的同时也主张人格的平等。这种人格平等精神主要表现在()A“有教无类”“法不阿贵”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民不患寡而患不均”D“贤者在位,能者在职”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先秦儒家的平等精神。“法不阿贵”是法家思想,故A项错误;己和人的关系,与材料中“人格平等精神”相符,故B项正确;患寡是财物方面,与材料中“人格平等”不符,故C项错误;推崇贤能,与材料中“人格平等精神”不符,故D项错误。8韩非子指斥儒家“礼、乐、诗、书”的教条和“仁、义、孝、悌”的道德准则都是“

8、愚诬之学”“贫国之教”“亡国之言”。这反映了韩非子()A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制度B推崇以法治国的原则C对儒家思想存在抵触心理D认为儒家影响力较小答案:C解析:据材料“韩非子指斥儒家礼、乐、诗、书的教条和仁、义、孝、悌的道德准则都是愚诬之学贫国之教亡国之言”可以得出韩非子对儒家思想存在抵触心理,故C项正确。9礼记中说:“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孟子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韩非子中说:“言无二贵,法不两适。”这反映当时的学者们()A相互竞争、百家争鸣 B强调变革和法律C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D重视规则和秩序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诸子百

9、家思想的共同点。从题干材料中可以看出,当时学者在某些问题上有着相同的见解,并不是强调百家争鸣,故A项错误;强调变革和法律是法家的基本主张,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君主专制统治秦朝才建立,故C项错误;从题干材料中可以看出,当时学者们的共同见解是重视规则和秩序,故D项正确。10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收录了先秦时期儒、道、墨、法、阴阳、名、农等各家学说,提出了关于天文、地理、政治、经济、治国等方面的论说,司马迁说它“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这反映了当时()A百家争鸣的结束 B思想兼容的走向C国家统一的实现 D各种学派的诘难答案:B解析:百家争鸣的结束是在汉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故A项错误;根据

10、材料“收录了各家学说”能够体现各家思想兼容的特点,故B项正确;国家统一的标志为秦朝的建立,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各学派之间的斗争,故D项错误。11春秋之义,“内诸夏而外夷狄”。战国时,孟子则逐渐以是否行仁义、知礼仪,是否接受华夏文化来区分华夏与夷狄。这一变化说明()A民族融合趋势日益加强B儒家逐渐放弃夷夏观念C中原文化优于周边文化D孟子背离孔子的民族观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先秦时期的文化融合。“内诸夏而外夷狄”中“诸夏”指中原地区,“夷狄”指少数民族,这是“华夷之辨”思想的具体反映,它具有以华夏为中心甚至歧视少数民族的色彩。其后孟子提出“用夏变夷”的概念,发展了儒家民族思想,以是否行仁义、知礼

11、仪,是否接受华夏文化来区分华夏与夷狄,说明战国时民族融合趋势日益加强,单纯强调“华夷之防”已经不适应时代要求,故A项正确;根据材料,从孔子的“华夷之防”发展到孟子的“用夏变夷”,其实都在坚持夷夏观念,并未放弃,故B项错误;C项内容不符合客观事实,错误;分析材料,孟子发展了孔子的民族观,适应了时代需要,并未背离孔子的民族观,故D项错误。12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政见各异,但其理论目标都在论证“治道”。这说明诸子学派()A具有较高的政治热情B具有相似的政治诉求C主张对社会革故鼎新D高度重视社会伦理道德答案:A解析:诸子百家虽政见各异,但都在论证“治道”,即治理国家的方法,说明诸子学派都关心国家发展

12、,具有较高的政治热情,故A项正确;诸子学派虽都论证“治道”,但政治诉求是不一样的,有的主张维护奴隶制,有的则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故B项错误;并非诸子学派都主张对社会革故鼎新,儒家学派如孔子主张维护“周礼”,维护奴隶制度,故C项错误;儒家学派高度重视社会伦理道德,故D项错误。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孔丘反对门人冉求为季氏征课重税,要求统治者“事举其中,敛从其薄”和“使民以时”,后来概括为“时使薄敛”。政治家管仲提出:“沟渎遂(通)于隘,障水安其藏,国之富也;桑麻殖于野,五谷宜其地,国之富也。”战国晚期的荀况主张:“轻田野之税,省刀布之敛,罕举力役,无夺农时,如是,则农夫莫不朴力而

13、寡能矣。”商鞅指出,“民无逃粟,野无荒草,则国富,国富者强”。摘编自葛金芳中国近世农村经济制度史论材料二冯桂芬曾言:“然则,居今日而言裕国,宜何从?曰:仍无逾于农桑之常说,而佐以树茶开矿而已。上海一口,贸易岁四五千万,而丝茶为大宗。诸夷以开矿为常政,不闻滋事。且夷书有云:中国地多遗利。设我不开,而彼开之,坐视其捆载而去,将若之何!”梁启超指出,“衣食之原”的大小,“不以地为界,不以人为界,不以日为界,当以力为界”。“凡欲加力使大莫如机器”,中国“他日必以工立国”。“以富者之财,贫者之力,合而用之,以取无量之财于地。”在中西文明的碰撞冲突之中,他们开始用一种世界眼光来看待这一切的变化,这无疑是社

14、会的一大进步。摘编自冯桂芬筹国用议,叶世昌梁启超的经济思想(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的富国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冯桂芬、梁启超等人富国思想的新内涵,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其历史作用。答案:(1)思想:轻徭薄赋;发展农业,兴修水利,藏富于民;主张节俭。(任答两点即可)原因:小农经济兴起;赋役沉重,民众不堪重负;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影响。(2)新内涵:劝课农桑,扩大出口;鼓励开矿,维护利权;主张采用机器生产代替人力,以工立国;实行保富政策,鼓励富人投资新式企业。(任答三点即可)历史作用:冲击了落后的自然经济,有利于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方式;有利于推动清政府经济

15、政策的调整;促进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初步体现了民族意识,有利于抵制外来经济掠夺;是对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无法真正实现。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法者,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赏存平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治民无常,唯治为法明主之所导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法者,王之本也。”摘自韩非子材料二事实上存在着一种符合自然的,适用于一切人的、永恒不变的、真正的法正确的理性。这个法通过自然的命令鼓励人们履行他们的责

16、任,又通过自己的禁令制止人们为非作歹。用人为法来削弱它,在道义上永远是不正当的;限制它发挥作用,也是不允许的;使它全部无效,更是完全不可能的。元老也好,人民也好,都不能解除我们服从这一律法的责任。它不会在罗马立下一条规矩,在雅典定下另外一条;它更不会今天立一条规矩,明天另立一条。摘自古罗马西塞罗论共和国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取两条关于韩非子与西塞罗的法律思想不同的信息,并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说明合理,史论结合)答案:示例信息1:内容不同。韩非子:强调法律的权威性和实用性,主张严刑峻法,认为法律是统治者强化统治的工具。西塞罗:强调自然法的理性、正义原则,认为自然法具有指导性、普

17、遍性和永恒性。说明:韩非子时期,诸侯国变法图强,兼并战争频繁;思想上百家争鸣,文化繁荣;小农经济产生,韩非子从维护专制统治的角度形成了严刑峻法的法律思想。西塞罗时期,罗马法成为调节社会矛盾的重要工具;人文精神传播;奴隶制工商业经济繁荣,因此他的法律思想体现自然法观念。信息2:效果不同。说明:秦朝以法家思想治国,强化了统治,完成了大一统,开创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为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奠定了基础。但因其严刑峻法,残暴统治,激化了阶级矛盾,使其短暂而亡。西塞罗的法律思想指导了罗马法的制定与实施,为罗马法的成熟奠定了思想基础,维护了罗马的统治。西塞罗的一些法学思想成为近现代制定法律的基本原则。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