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医周文泉学术思想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76929996 上传时间:2022-04-19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79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老中医周文泉学术思想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老中医周文泉学术思想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老中医周文泉学术思想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资源描述:

《老中医周文泉学术思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老中医周文泉学术思想(20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周文泉 精于辨证、治养结合的老年病专家周文泉 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 礼记学记周文泉于年月出生于吉林省吉林市,年毕业于长春中医学院医疗系。在年的学习期间,立志远大,勤奋刻苦,除了掌握教科书上的内容外,业余时间几乎全部是在书馆中度过的,阅读了大量的中医古代文献,写下了百余万字的读书笔记,为将来步入中医学这个广阔的天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毕业后分配到重庆市中医研究所工作,从此,作为一名医生,紧张而忙碌地工作在临床第一线。为了开展中医急症和肾病的研究,收治了大量的急危重病人,虽然十分辛苦劳累,但却提高了业务水平,练就了一身扎实的临床基本功, 周氏长期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的临

2、床、科研及教学工作,先后对心血管病、老年医学(延缓衰老、老年高脂血症、老年高血压病、老年冠心病、脑血管病、糖尿病、骨质疏松症、老年痴呆、震颤麻痹等)进行了研究,有着精湛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是当代知名的中医专家。他学识渊博,躬行实践,扶掖后学,医德高尚。临证时,既坚持中医的辨证施治,又勇于吸收和借鉴现代医学的方法和理论,力求对疾病做出符合实际的全面诊断,从而更有助于正确遣药组方,提高疗效。对于老年病,他十分重视根据老年人的生理特点,用药必周密筹虑,不仅要求祛邪而不伤正,还要做到治养结合,寓防于治,防治结合。 周氏认为,科学研究就是探索未知世界,是永无止境的。永不满足,不断追求是他的人生座

3、右铭。 在繁忙的诊务之余,周氏仍挤出时间,笔耕不辍。多年来在国家各类医学杂志上已发表学术文章余篇,主编中国传统老年医学文献精华、中国养生学精萃、中国传统养生术、老年病学临床研究、实用中医临床手册、实用急症临床手册等,参加编著了实用中医内科学、传统老年医学、传统养生康复医学、实用中医保健学、实用中成药、清宫医案研究、慈禧光绪医方选议、实用中医药膳治疗学等余部医学专著。 学术精华一、注重脏腑辨证,治病求本在临证中,周氏始终提倡以脏腑辨证为纲,坚持对任何疾病以脏腑理论进行辨析。首先应立足于整体辨证。因人是一个有机体,脏腑相关,互相生克制化,任何一种疾病的产生都不是单一的,都与脏腑密切相关。因此,周氏

4、于临床时,擅于透过疾病的某些表现,抓住脏腑病变的本质,并善于对某一局部病变进行整体脏腑辨治。如其治疗心绞痛,不局限于治心,而将其与肝、肾、脾、肺结合起来,分别进行辨证施治,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在治疗其他疾病,如失眠、耳鸣、皮肤科的带状泡疹、老年腰腿痛等,他不仅采用局部对症治疗,而且进行整体辨证,从脏腑失调找病因,从脏腑相关找出路,以调整脏腑而取效。在治疗中,他有时采用直接论治或间接论治,有时上病治下或下病治上,有时内病外治或外病内治,有时局部论治或整体论治,因其治疗范围广,方法灵活而疗效颇佳。 其次,注意辨证论治的全面性。周氏认为“辨证论治”和“审证求因”的根本目的在于探求病之本,即病机。任何疾

5、病在其发展过程中,都会出现一些症状和体征,这些反映于外的症状和体征,都属于疾病的现象,临证时要全面分析综合判断,去伪存真,以抓住疾病的本质所在,进行理法方药的辨治。因此,对于决定和反映证候本质的因素,如病因、病位、病性及正邪关系,应当详加辨析。 辨病因,就是认识引起疾病的原因。任何疾病都是由致病因素所引起的,致病因素分为外感病因,包括六淫及疫戾之邪;内伤病因,包括七情、饮食、劳倦所伤以及痰瘀、虫积、外伤及胎传病因等。由于病因不同,导致疾病的性质亦有所不同。如“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暴强直,皆属于风”、“不得卧,卧则喘,是水气所客也”,皆属辨病因。 辨病位,就是病生何处。病位是指疾病损伤所及

6、的部位,有局部病变,有全身病变。就整体而言,病在皮肤、毛窍、肌肉、经络等为病在外属表,在脏腑、骨髓等组织器官为病在内属里。病在表者,病位浅,病势轻;病在里者,病位深,病势重。 辨病性,就是辨认疾病的性质。张景岳云:“万事皆有本,而治本之法,尤惟求本为首务,所谓本者,惟一而无两也。盖或因外感者,本于表;或因内伤者,本于里;或病热者,本于火也;或病冷者,本于寒也;邪有余者,本于实也;正不足者,本于虚也。万病之本,只此表里寒热虚实六字而已。”在复杂多变的疾病中,如能抓住疾病的性质,则病本可求。 辨邪正关系。邪正关系是指疾病进程中,机体的正气与致病邪气之间相互斗争所发生的盛衰病理变化。在疾病过程中,邪

7、正斗争的消长盛衰,也会影响疾病的转归。正盛邪退,则疾病趋向于好转而至痊愈;邪盛正衰,则疾病趋向于恶化,甚至死亡。 再次,在脏腑辨证中重视脾肾的调治。周氏认为,脾胃为仓廪之官,水谷之海,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人体生长发育,维持生命的一切精微物质都依靠脾胃的供给。肾为先天之本,藏真阴而寓元阳,为水火之宅。肾之真阴真阳对机体脏腑阴阳起着滋养、濡润和温煦、推动的作用。因此,在疾病过程中,既要重视补脾胃,也要重视补脾肾,或脾肾双补,使人体先后天之本旺盛,则有助于疾病的恢复。有鉴于此,周氏用四君、六君、平胃、左归、右归等方最多最精,游刃有余。春夏养阳,常用香砂六君、八珍、十全大补汤以养秋冬脾胃之阳,用八

8、味丸、右归丸等方以温肾阳。秋冬养阴,常用养胃汤、麦门冬汤等方以养脾胃之阴,用六味地黄汤、左归丸以养肝肾之阴。 二、提倡辨病辨证,中西互参当前,我国医学已进入了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并存的时代。三种医学的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使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有了新的发展。辨证论治的方法已由以宏观为主体,发展为宏观与微观并重,由单纯辨中医之证,发展到辨中医之证与西医之病并重。对此,周氏主张,临证,既要掌握用中医四诊,辨中医之证,又要学会运用现代诊疗手段和技术,辨西医之病,要擅于取二者之长,为我所用,以扩大中医的研究范围,促进中医学术的发展。具体而言,应注意以下两方面:(一)宏观结合微观 中医通过四诊收集临床资料进

9、行辨证,从而确定相应治法,这就决定中医对疾病的认识偏重于宏观临床表现,而对微观病理改变认识不足。但是临床所见一些疾病,现代医学检查发现其微观病理变化已经十分严重,而其临床表现却十分轻微,有时甚至无任何异常临床表现,即所谓“无症可辨”,从而延误疾病治疗。如果能够借助西医先进的检测手段,便能对疾病微观病理变化有透彻了解,从而做到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脉造影检查发现粥样斑块已严重堵塞而临床常常表现为心悸、胸闷、气短乏力,没有明显的胸痛,或有时仅有轻微的疼痛。这时,如辨证为心气虚,或心阳虚,或心阳不通,或气阴两虚而采用相应治法,则往往效果欠佳。但如果能结合微观病理改变,辨证为

10、心气虚,或心阳虚,兼有浊阻血瘀,加用活血化浊药,则能有效改善心肌缺血状态,效果明显。 (二)全身结合局部 西药偏重于针对疾病局部病理改变进行治疗,而在全身机能调节上尚嫌不足;中医则偏重于从改善整体机能进行治疗,而比较缺乏具有较强针对性的治疗手段,二者各有所长。治疗上不具备较强的针对性,则不能有效阻止病情的发展;而治疗不重视改善全身机能,提高全身抵抗力,疾病则不易康复,故临床上应注意全身与局部相结合。以治疗老年肺炎为例,如只针对细菌感染的病因而一味清热解毒,或运用抗生素治疗,则很难迅速取效。此时若针对老年人正气不足,邪易伤正而佐以益气养阴治疗,往往会缩短疗程,预后良好。 周氏在临证中多采用辨证与

11、辨病相结合,运用双重诊断以确诊,使传统方法与现代科学方法有机结合,从而更有利于明确诊断,审因论治,处方遣药,不断提高疗效。 三、推崇气化学说,调治有度周氏非常重视对中医气化学说的学习和研究,他认为,人体的气化功能,实指水与气的互化过程。其中包括气机的升降、气的蒸腾雾化、水气的互生互化、水气的输布排泄。而气化功能的实现,又与脏腑功能密切相关,尤其以肾气的温煦蒸腾、膀胱的气化和三焦的气化为主使。如其中某一环节出现异常,则出现水气运行的障碍,气不化水或水不化气。对于上述气化功能,周氏认为当以肾之气化为主,膀胱气化为辅,三焦气化为使。人体要维持正常的气化功能,必须注意对上述脏腑的调治。如曾治一冠心病患

12、者,因其频发室性早搏而症见心悸不安,自觉心中澹澹大动,不能自已。观其舌水滑湿润,故辨证为肾阳不足,水湿不化,水气凌心,投以真武汤加泽泻,连服剂后,症状大减,早搏消失,诸症悉除。 周氏还认为,脏腑各有阴阳升降,并且在相互影响下,形成了机体气化的整体性。五脏主升,六腑主降,然脏气之升,赖腑气之降,腑气之降,又赖脏气之升,相互依存,相反相成,且五脏升中有降,六腑降中有升,堪为曲尽其中奥妙。因此在临证时,他十分重视脏腑之间的升降关系,治一脏兼治它脏,脏病治腑或腑病治脏。如治疗失眠证,夜难入寐,梦多虚烦,心悸易惊,头昏耳鸣,小便短赤者为心阴虚,心肾不交。治以天王补心丹加女贞子、山萸肉,降心火,滋肾水,则

13、每获佳效。治疗老年气虚便秘,根据肺与大肠相表里的关系,常于通腑药中加补益肺气之品,以增肃降之力,为腑病兼治脏;而对于痰火壅肺,气火盛实之哮喘,常于清热化痰药中配以酒军、草决明等通腑之品,以引火下行,为脏病兼治腑,从而将脏腑之间气化升降的规律性纳入辨证施治过程,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 另外,由于气与血关系最为密切,气化失常,常易导致气血不调,故周氏每于临证之时,也十分重视气血的相互影响。如对水气为患的疾病,如肝硬化腹水、肾炎水肿,常在理气水药中加入活血化瘀之品进行治疗,从调整气化功能,调理升降出入及调治气血入手,常取得较好的疗效。 四、用药力求精专,知常达变周氏临证余载,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其中尤为

14、注重对方药的精通和妙用。临证遣方用药以思路清晰,法度严明,用药精专而见长。同时,以“识方全面、用方灵活、调方有度”而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他认为全面地认识方药和熟练地掌握方药,是临证取胜的重要环节。因此,数十年来,他始终孜孜不倦地精研医典,其中对伤寒论、金匮要略、本草纲目、温病条辨等书学习至深,临床时,常运用自如。例如用“奔豚汤”治疗心悸胸痹;以“五苓散”、“防己黄芪汤”治疗肾炎水肿;以“三仁汤”治疗无名低热;以“乌梅丸”治疗寒热错杂之腹泻;以“百合地黄汤”治疗情志病等,均取得较好疗效。在用方时,他主张以灵活准确为原则,以经验用方与理解用方相结合,以有方有药为前提,方以法立,方以法转,反对那种不

15、明君臣佐使,东拼西凑,杂乱无章的盲目用药方法。另外,善于化采古方,也是周氏用方的一大特色。周氏认为,古方是前贤临证经验的总结和宝贵遗产,其配伍和剂量均有其科学性,如果与病证相契合,不宜大增大减。因为,随意加减,使原方面目全非,混淆了原方自身配伍的规律性,则会主治不明,难于中的。同时在调方时,周氏十分注意掌握守方变方的尺度。对于一些慢性病,因其病情相对稳定,非朝夕之功而奏效,应缓而图之。故周氏主张其治当有方有守,切忌朝秦暮楚,忽攻忽补,而对于在疾病过程中,出现变证,应当迅速抓住证候特点,果断变更方药,再立新意。 在临床用药方面,周氏非常重视动静结合用药。所谓静药,是指具有补益作用,但易导致壅滞的

16、药物,如熟地、党参、鹿角胶、龟板之类。所谓动药,是指具有理气活血作用,而易伤正气的药物,如川芎、枳实、肉桂、香附等药物。选静药必佐以动药,用动药必辅以静药,动静结合,制其偏颇,则药力精专,直达病所。另外,周氏还强调“欲求选药精当,首应熟识药性”。如人参、黄芪、党参、太子参均能补气,但以人参补气之力最强,黄芪、党参次之,太子参为最弱。另外,人参兼补心,黄芪兼走表、利水而托毒。在元气大伤,当所急固之时,若用补气力弱之药,则会贻误病情。所以,为医者不可不熟识药性。 五、治养结合,防患于未然周氏认为,防止疾病的发生,是养生长寿的前提,防止疾病发生的各种理论和方法,也是养生学的主要内容,从而把防病与养生

17、长寿统一起来,创立养生学中的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其主要内容总结如下: 首先,强调调养精神,内保真气。人的精神活动与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有密切的关系。心情舒畅,精神愉快,则气机调畅,气血和平,可增强其抗邪能力,使正气存内,邪无以干,有利于健康。此正如仲景所云“若人能养慎,不令邪气干忤经络”之意。 其次,节制房事,保全肾气。肾为人体元气之根,水火之宅,五脏六腑的阴阳精气赖此调节补充。若房劳过度,肾精耗伤,元气失充,全身的御邪扶正机能下降,不但容易招致外邪侵袭而罹患病变,在一定程度上也会折损人的寿命。 其三,节制饮食,五味和调。饮食是人体摄取营养,维持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进食是充养正气的必须措施,五

18、味和调才能使人体获得身体所需的各种营养。若饮食过寒过热,或五味有所偏嗜,则可导致机体阴阳失调,或致使某些营养缺乏而损失正气。多食生冷寒凉,则易伤脾胃阳气,导致寒湿内生;偏食辛辣燥热可导致肠胃积热。五味有所偏嗜,长此以往则使相应内脏机能偏颇失衡,久之可损伤内脏而生多种病证。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谓:“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殃。” 其四,早期诊断防邪传变。未病先防是理想的积极措施,如果疾病已经发生则应争取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防疾病的发展与传变。防止疾病传变的方法,应根据疾病的传变规律,先安未受邪之地,使尚未受到病邪侵犯的脏腑得到保护,即所谓:“见肝之病,知肝传脾,

19、当先实脾。” 总之,治养结合,未病先防,既病防变,防患于未然的预防思想,既是中医治疗学,也是中医养生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六、重视学术研究,加强学科建设周氏认为学术研究工作是发展中医学,提高其学术水平的重要途径,无论理论文献研究,还是动物实验研究,都是使一门学科逐渐成熟起来不可或缺的内容。因此,他十分重视学术研究,并以此加强学科建设。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清宫医案研究 早在年代初,周氏等人在陈可冀教授的直接领导下,对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清代宫廷医案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研究,总结出清代宫廷医疗的特色,医案中有关活血化瘀法、泻下法、经方时方的运用特点以及治疗脾胃病、延缓衰老的方法,发掘出许多很有

20、价值的延缓衰老的方药,如清宫寿桃丸、清宫八仙糕等。并通过试验研究证实,这些药物具有抗自由基损伤、改善衰老状态、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等作用,显示出中医中药在延缓衰老方面的巨大潜力,为中医延缓衰老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二)中医标准化研究 中医科研工作需要标准化,只有在运用统一的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的前提下,才能使所得结果避免差错,客观评价药物的作用和疗效,从中找出规律。周氏根据冠心病本虚标实的病理特点,提出其本虚在于脏腑气血阴阳之虚,标实在于瘀血、痰浊、气滞、寒凝、热结。作为主要执笔者,起草了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中医辨证试行标准(年月广东新会冠心病辨证施治研究座谈会制定)。对于延缓衰老的研究,也主持

21、拟定了延缓衰老中药的筛选规程和临床观察规范(第二次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老年医学研究协作组会议通过)。目前这些评定标准,已普遍运用于中医临床和科研工作中。(三)中医老年医学的建立和发展 鉴于国际人口老龄化趋势,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的现状,在年代中期,周氏作为主要的倡导者之一,在全国率先成立中医老年病科,对老年病以及老年养生保健、延缓衰老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专门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充实和发展了中医老年医学,使之目前已成为中医内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临证特色一、治疗冠心病的经验(一)分清标本,重视整体局部 周氏认为,冠心病的病因病机比较复杂,归纳起来主要与情志失调、饮食失节、寒邪内侵和年老体

22、衰等因素有关。情志失调主要导致气机不畅,进而气病及血则血瘀;饮食失节则损伤脾胃,或造成脾气不足,或中气郁滞,二者均导致津液水湿输布失常而生痰浊,脾气不足还可使心失所养而致心气不足;寒邪内侵,客于血脉,血泣不行而致疼痛;年老体衰,肾气不足,气虚血瘀,气血运行不畅以致胸痹心痛。由此可见,以上因素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心肝脾肾等脏器的阴阳气血及经络功能失调,从而产生气滞、血瘀、寒凝等病理变化,痹阻心脉,发生“不通则痛”的胸痹心痛之证。如果气滞、血瘀等实邪痹阻进一步导致阳气不煦,阴血失濡,经络损伤,心失所养,则病变由实致虚,虚实错杂,除可发生“不荣则痛”之外,还可出现气阳虚衰或阴血不足的证候,甚至出现

23、“亡阴”、“亡阳”的危候。因此,就标本而言,情志失调、饮食失节、寒邪内侵等致病因素引起人体内部阴阳失调,气血失和的病理变化,贯穿于冠心病的全过程,这是病之本;由阴阳失调、气血失和所致的气滞、血瘀、痰阻、寒凝为病之标,标本相兼,虚实转化为病之变。 临证时,首当辨其标本虚实。冠心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虚实两方面,一是气滞、血瘀、痰阻、寒凝之实证;一是气阳虚弱和阴血不足为主的虚证。如虚实转化,或由实致虚,或由虚致实,则表现为虚实夹杂证。其次,还要注意辨析全身证候和局部症状。冠心病的全身证候,既是机体阴阳气血失调的表现,又是局部病变在整体的反映。辨析全身证候对辨证论治具有重要意义。冠心病的全身证候主要有气

24、阳虚衰和阴血不足两方面。气阳虚衰者常表现为疲乏无力,汗出气短,精神疲惫,畏寒肢冷,舌质淡胖,脉虚弱或沉迟;阴血不足者常表现为头晕心悸,心烦失眠,唇舌干燥,舌红少苔,脉虚数无力等。由于阴阳互根,气血同源,在冠心病的发展过程中,也可阴病损阳,阳病损阴,从而形成阴阳两虚或气血两亏的病证。在临证过程中,除了着眼整体辨证外,冠心病的局部症状有时也会上升为主要矛盾,成为影响整体的重要因素。在这种情况下,对局部症状的辨析也是十分重要的。冠心病主要的局部症状为心前区疼痛。其疼痛发生的原因,不外本虚与标实。本虚,是因阳气温运无力,阴血濡养不足而导致的“不荣则痛”;标实,是因脏腑经络气滞、血瘀、痰阻、寒凝等邪气痹

25、阻所导致的“不通则痛”。在疼痛的特点上,寒凝气滞的疼痛多急骤剧烈,喜热畏冷,脉象沉缓弦紧;气滞血瘀的疼痛多为胸胁满闷胀痛,或疼痛彻背,或放射肩臂,脉沉或弦;痰浊郁滞的疼痛多为闷痛,伴脘腹痞闷,舌苔滑腻,脉濡缓;以血瘀为主的疼痛多痛如椎刺刀割,舌紫暗或有瘀斑,脉沉涩。一般而言,疼痛属实证者,多急骤而剧烈;疼痛属虚证者,多缓慢而较轻,且伴有气阳虚衰或阴血不足的全身证候。(二)治以通补,明析缓急轻重 鉴于冠心病的病机和辨证特点,其治疗大法当概括为“标本兼顾,通补兼施”。然而,在本病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外邪、情志、饮食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各个阶段所表现的轻重缓急也有所不同,非执一法一方能获全效。因此,应当

26、视具体情况,采取相应治法。 心绞痛发作期:此期多表现为气滞、血瘀、痰浊、寒凝之标实之证,缓解疼痛,为其当务之急,治疗当以通为主。周氏常用理气活血、化痰宣痹、温阳宽胸三法,强调“以通为主”、“以通为补”。理气活血法,常选丹参饮、川芎、失笑散、当归、红花、郁金为基本方药。血瘀较重者,选用三棱、莪术、水蛭、虻虫等破血活血药。气滞较重者,选用元胡、沉香、冰片等药以理气止痛。化痰宣痹法,常取金匮要略胸痹方化裁,以瓜蒌、半夏、桂枝、薤白、枳壳或枳实等为基本方药,酌加当归、丹参、红花、香附、郁金等活络理气之品。痰浊化热而见痰热证候者,多仿黄连温胆汤意,用黄连、竹沥、半夏、竹茹、胆星、菖蒲、郁金、枳实等药。温

27、阳宽胸法,常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加良姜、桂心为基本方,或合冠心苏合丸、宽胸丸以芳香温通,加强逐寒回阳止痛的作用。但此类芳香温通药不宜久服,以免耗伤心气心阴,有时可佐以保元汤加炒枣仁、淮小麦等。 心绞痛缓解期:此期多表现为虚实夹杂,治宜标本兼治,通补兼施。心气虚或气阴两虚者,以生脉散为主,心阴虚者用天王补心丹,心阳虚者用保元汤,再视气滞、血瘀、痰浊情况,酌加理气、活血、化痰之品,共奏补虚泻实之功。若兼心功能不全,喘憋,下肢水肿者,加党参、苏木、葶苈子、五苓散、制附子以益气温阳利水;若伴肝阳上亢者,可合以夏枯草、钩藤、石决明、珍珠母以平肝潜阳。周氏认为,在冠心病缓解期,气血阴阳处于一个暂时的相对平衡稳

28、定状态,只有在严重的阴阳失衡状态下,才表现出阵发的胸痹心痛。因此,冠心病病人处于此期者最为多见,需长期服药,才能有助于防止心痛发作或病变的发展。所以,临床除了辨证施治外,还常以散剂,服用方便,如人参三七粉、人参琥珀血竭散等。 急性心肌梗塞:此属冠心病急危重症,其起病突然,病情凶险,与中医“真心痛”相近。对本病的救治,固然西药势在必用,但在其病情演变过程中,及时辨证论治,亦大有裨益。周氏认为,急性心肌梗塞与心绞痛,虽然同属心痛,源于同一病因,但前者因心脉痹阻与心气血阴阳耗伤益甚,常易导致各种变症。因此,应当善于掌握虚实主次,见微知著,及时施治。主要有以下治法: ()益气活血法:适用于发病之初或病

29、情较轻者,症见胸痛胸闷,神疲倦怠,气短汗出,舌淡暗苔薄白,脉细数。常用生脉散,合丹参饮、冠心号方(川芎、赤芍、红花、降香)。 ()益气养阴复脉法:适用于病程中出现心悸怔忡之心律失常以及后期和恢复期,症见神疲乏力,头昏心慌,胸闷气短,舌质红绛或少苔,脉结代。以炙甘草汤加减,参以活血通络之品。()益气温阳利水法:适用于心气虚衰,心肾阳虚,水湿内泛之心力衰竭变证时。症见气喘咳嗽,面浮肢肿,脘腹痞满,纳呆乏力,唇舌紫暗,脉沉细数,治以生脉散、参附汤、真武汤等方加减,常用人参、玉竹、麦冬、制附片、五味子、葶苈子、茯苓皮、丹参、北五加皮等药治之,常能改善心衰症状。 ()回阳救逆法:适用于心气虚衰,心阳衰微

30、,出现阳虚欲脱之心源性休克变证。症见头晕气短,汗出心慌,四肢厥冷,神疲乏力,甚至神志昏朦,面色白光白,唇舌淡,脉微欲绝,以独参汤、四逆汤、参附汤等方加减为治。对于神志尚清楚,能服药者,以抗休克西药配合中药治疗,可较快改善症状,有助于稳定血压。 二、治疗高血压病的经验(一)察病机重视肝脾肾 周氏指出,高血压病属中医“眩晕”、“头痛”的范畴。本病的发生与阴阳失调,气血紊乱有关,其病机涉及肝肾脾胃,病理上相互影响。如七情伤肝,肝郁化火,火盛灼津,则肝阳上亢;劳欲过度,高年肾衰,阴精亏耗,水不涵木,则肝用失于承制,亢而为害;恣食肥甘或饮酒过度,损伤脾胃,脾失运化,痰浊内生,夹肝风而上扰清窍,皆可导致高

31、血压之眩晕头痛。在病机转化上,肝阳上亢,化火动风,下灼肾阴,可导致肾阴亏虚。而肾阴亏虚,水不涵木,肝失所养,则肝阳更亢,如此形成恶性的病理循环,经久不愈。阴耗过度,又可阴损及阳,则出现肾阳不足,或阴亏于前,阳损于后,而形成阴阳两虚证。脾为后天之本,升清之枢,过食肥甘厚味,酿成湿热,热盛伤阴,如医门法律云:“醇酒厚味久之酿成内热。”且脾胃受损,运化失司,水谷不化精微,下充于肾,亦可致肾阴不足,水不涵木,肝阳上亢。而肾阴亏虚,水不涵木,肝失所养,肝气横逆,又可乘犯脾土,脾虚不运,酿湿成痰,痰郁日久,化生痰火,灼伤肾阴,阴虚阳亢。由此可见,在肝脾肾之间形成一个病理循环,从而表现为肝阳、肝风、夹痰夹火

32、等一系列变化。本病的病机可概括为“病位在肝,根源在肾,变化在脾”,临证时,宜多从肝脾肾三脏进行考虑,复其阴阳调其气血,则证合病机,法中肯綮。(二)辨病证掌握虚实夹杂 周氏认为,细究本病,其病机无非上实下虚。上实表现为肝阳、肝火、肝风,症如烦躁易怒,火升面赤;下虚指肾水不足,如腰膝酸软,夜尿频多。阴阳失去平衡,阴虚导致阳亢,这是本病的基本病机。而在其病机演变过程中的乘侮关系,往往涉及于脾,产生痰浊、痰火、瘀血等证,导致虚实夹杂,正如玉机微义云:“眩晕一证所谓虚者,血与气也,所谓实者痰涎风火也。”另外,肝阳、肝火、肝风的证候也有其不同,应予鉴别。 肝火:肝为刚脏,性喜条达而恶抑郁。若肝郁不散,久而

33、化火,即所谓“气有余便是火”。由于火性上炎,其症见于上,以头痛,头胀,头面烘热,口苦,面赤,耳鸣为常见。 肝阳:肝阳上亢之因,一为肝热,使阳升于上;一为阴虚,阳无所敛而浮于上,其症以头晕为多,伴有面红目赤,口干苦,舌红脉弦。 肝风:肝阳亢极而化生肝风,如叶天士所云:“内风乃身中阳气之变动。”因风性主动,故其主症为眩晕,甚至昏仆,肢麻,振颤。 肝火、肝阳、肝风三者之间存在有相互转化的关系,如“热极生风”、“肝阳化风”、“风火相煽”。而在其相互转变过程中,往往导致因虚致实,或因实致虚,临证时应分清虚中有实,不可执其一偏。(三)立治法调肝、补肾、理脾 高血压病的病机重在肝脾肾,其治疗以调肝、补肾、理

34、脾为重点,知常达变,灵活运用。调肝法常用苦寒泻肝、甘寒柔肝和降气平肝药,用以治疗肝火亢盛,阴虚阳亢,肝气升发太过之证。苦寒泻肝药主要有龙胆草、夏枯草、白蒺藜、黄芩、栀子;甘寒柔肝药主要有生地、白芍、玄参、枸杞子、麦冬、五味子;降气平肝药常用天麻、钩藤、生龙牡、石决明。补肾法常用甘温滋养,阴阳兼顾药。肾为肝之母,肾阴为各脏阴液的源泉,对肝的滋养尤为重要。叶天士云:“精血衰弱,水不涵木,木少滋荣,故肝阳偏亢,内风时起。”因此,补肾是治疗本病的关键,尤其是长年不愈,病势缠绵者,补肾不仅可养肝以敛其亢阳,而且在巩固疗效方面作用显著。常用补肾阴药有熟地、山萸肉、桑椹、首乌、桑寄生;补肾阳药有巴戟、杜仲、

35、仙灵脾、仙茅。理脾法常用健脾和胃,升清降浊之品。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饮食失当与高血压病有密切关系。脾胃损伤,中湿不化,湿聚生痰,痰壅肝郁,可致肝风夹痰上扰而发病,故治疗本病,调理脾胃也十分重要。脾胃健运则升降有序,枢机得平,风痰自消。常用健脾和胃药有陈皮、茯苓、山楂、枳实。如有食滞,可加莱菔子、炒二芽;痰瘀同病者加丹参、地龙、瓜蒌、胆星。 叶天士云:“凡肝阳上亢,必须用介类以潜。”临床证明,治疗高血压病,用介类、石类、化石类药以潜降上亢之阳颇为有效,但应掌握其不同的作用特点。石类药如生磁石、紫石英,宜用于肝火上扰之实热证;介类药如生龙牡、玳瑁、珍珠母、石决明之类,其味咸寒具有滋阴潜阳

36、之功,适用于肾水不足之阴虚阳亢证;化石类药如生龙骨、生龙齿类,具有安神除烦作用,适用于阴虚阳亢,神明被扰而见多梦易惊、烦躁不安者。另外,介石类药物,性质重坠,易碍胃气,多配伍健脾和胃药,以纠其弊。 三、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经验(一)界定病种的范畴 老年期痴呆目前已成为老年人的常见病和疑难病,国外的统计资料显示,岁以上的人群中,痴呆的患病率约为。在我国,据不完全统计,老年期痴呆者约有万左右。老年期痴呆已被认为是引起老年人致残的三大疾病之一。因此,对老年期痴呆的预防和治疗已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 老年期痴呆主要包括阿尔采默型痴呆和血管性痴呆,约占以上。阿尔采默病,又名老年性痴呆,是以脑的退行性病变,

37、脑细胞萎缩为其基本病理的痴呆证候群,而血管性痴呆是因脑血管病变而引起的痴呆综合征。因此,周氏指出,在临床上要注意二者的鉴别。从中医角度而言,血管性痴呆主要是中风以后的病理变化,必然与中风有一些相同的病理基础和体质因素,临证之时,应当详细收集四诊所获材料,明辨差异,组方遣药才能切中病机。另外,对于血管性痴呆的中医病名,周氏认为冠以“中风后痴呆”更为贴切。因为,虽然在中医古代文献中无此病名的记载,但已有医家认识到中风与痴呆之间的内在联系,如灵枢调经论云:“血并于下,气并于上,乱而善忘。”临证指南医案也云:“中风初起,神呆遗尿,老人厥中显然。”杂病源流犀烛中风也有“中风后善忘”之议。(二)辨析发病机

38、理的异同 周氏认为,老年性痴呆与血管性痴呆在中医病机上有显著不同。老年性痴呆大抵以本虚为主,多为肾虚精亏,不能上充于脑。正如王清任所言:“高年无记性者,脑髓渐空也。”兼有标实之证;而血管性痴呆因其发生于中风之后,中风形成的病理产物痰浊瘀血尚停留于脑窍,形成窠囊,神明失用而致智能障碍,故血管性痴呆以标实为多见。但是,在血管性痴呆的发病过程中,医者应注意虚实的演变规律。一般而言,大致可分早、中、晚三个阶段,早期阶段疾病初起,多为实多虚少,以痰瘀阻窍,阴虚阳亢为特点;中期阶段,疾病迁延,耗伤正气,虚实并见,以痰瘀阻窍与肝肾不足并重为其特点;晚期阶段,虚多实少,以肝肾阴虚,兼有痰瘀阻窍为其特点。从中不

39、难看出,在血管性痴呆发病机制中,包含着肝肾阴虚和痰瘀阻窍两个方面。 肝肾阴虚:老年之人,“阴气自半”,肝肾阴亏,或因将息失宜,或情志所伤,而使阴不敛阳,肝阳上亢,亢阳化风。且肝气肆虐,乘克脾土,脾虚不运,酿湿成痰,痰瘀同源,痰瘀同病,肝风遂夹痰瘀,闭塞脑络,发为中风。中风之后,痰瘀停留脑窍,气血津液难以上充清窍,元神失聪,从而表现为神情木呆。 痰瘀阻窍:“老年多虚”是老年病的特点,也是中风之因,因虚而致瘀。张景岳谓:“凡人之气血,犹源泉也,多则流畅,少则壅滞,气血不虚则不滞,虚则无有不滞者。”显然,瘀乃虚所致。痰乃津血之变异,血与津液同行脉中,瘀血阻滞,津液输布亦不畅,聚而为痰。痰瘀蒙闭清窍,

40、气血凝于上,神失所养则智能障碍。(三)分型分期论治 诊断依据 主症:发病前有中风病史,或有一过性中风的多次发作史。智能障碍。早期以记忆力减退为主,逐渐出现远记忆、计算力、定向力、判断分析减退。 兼证:行动迟缓,抑郁寡欢,或烦乱多语,二便失禁,或兼有功能障碍。病起缠绵,多呈进行性加重。检查证明有“脑梗塞”存在。 分型证治 肝肾阴亏:精神不振,两目少神,烦躁时起,双膝无力,足软痿弱,升火潮热,舌质嫩红,苔薄或光,脉弦细,治以补益肝肾,方选左归丸。 痰瘀阻窍:体禀丰腴,表情淡漠,动作迟缓,痰多吐涎,言语謇涩,舌强或不利,或肢体麻木,纳呆脘痞,舌质暗,苔白腻,脉弦滑,方选菖蒲郁金汤酌加地龙、赤芍、鸡血

41、藤、路路通、水蛭等活血通络之品。 分期论治 疾病早期,实多虚少,以痰瘀阻窍为主,治以化痰逐瘀,开窍醒神,方用菖蒲郁金汤酌加地龙、赤芍、鸡血藤、路路通、水蛭等活血通络之品。病在中期,虚实并见,阴虚阳亢,痰瘀阻窍并重,治以平肝潜阳,化痰逐瘀,以镇肝熄风汤合菖蒲郁金汤化裁。疾病后期,虚多实少,以肝肾阴亏为多见,治以滋补肝肾,方用左归丸加减。若兼见气血不足者,可合以八珍汤。 四、治疗老年病的经验 (一)老年人的疾病特点 周氏擅于治疗老年病,他认为,人至老年,身体日渐衰弱,五脏虚损,气血亏耗,易于生病。虽然病仍不外缘于外感、内伤所致,但因其“年力俱衰,真阴内乏,不能灌溉营卫,渐至衰羸”(顾松园医镜),故

42、大凡老年人与常人不尽相同。其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气血虚损,隐袭起病:气血乃人身之根本,气血正常运行,则周身百脉通畅,五脏安和,身体康健,即灵枢天年所谓:“五脏坚固,血脉和调,肌肉解利,皮肤致密,营卫之行,不失其常。”而老迈之人,脏腑亏损,气血不足者多。如气虚不用,或血亏失于濡养,则致身体状况低下;或卫外失固,邪气乘虚侵犯人体;或生化不及,精乏气养而脏腑功能益损,均可招致疾病发生。因有外邪侵袭,“壮者气行则已,弱者着而为病”(医旨绪余),常人尚未受感,但老年人因于气血亏弱,则病已隐袭于内,虽未知晓,其病已发。 多病相兼,病势缠绵:年高之人,脏腑亏损,气血不足,患病容易去病难,一病尚未愈,

43、而另一病又生,常波及它脏。其致病原因,除脏腑增龄而逐渐虚损外,尚由于高年之人易于激动,情志多变,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等七情所伤,亦可导致脏腑亏损,而致诸病丛生。所患之病不仅不易痊愈,而且各病之间亦相互影响,从而使病势缠绵不已,甚至势至沉疴。 阴阳失调,易生突变:年高之人,或阴虚阳盛,或阴阳失和,或阴阳两虚等等,均可致体内阴阳失调。而阴阳之变与生命活动密切相关,素问宝命全形论:“人生有形,不离阴阳。”若阴或阳有一方虚损,亦常导致另一方也同样虚衰,即所谓“阴损及阳”或“阳损及阴”,出现阴阳两虚的情况。年迈之人,阴阳失调乃至两虚,或阳气虚而累及阴精生化不足

44、;或因阴精亏损而波及阳气生化无源,均可导致体力虚衰,偶因外邪侵袭,或缘于七情不遂,或缘于饮食劳倦,便可致病。因其阴阳失去平衡,故受邪之后,病势发作甚重,易生突变。 易受外邪,虚实夹杂:四时气候变化无常,风、寒、暑、湿、燥、火在正常情况下可以适应,而老年人身体本虚,腠理不密,顺应能力低下,易于受邪,正常人与老年人相异之处亦在于此,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评热病论)。且老年人脏腑功能虚弱,感受外邪,每易致生痰浊瘀血等病理产物,而成虚实夹杂之证,故有“老年多虚”、“老年多瘀”之说。 (二)老年病治疗原则 周氏指出,老年病的治疗及用药原则是由老年人的体质特点和老年病的病理机制所决定的。大凡年老

45、之体,身体抵抗能力低下者多,有阴阳失调,气血不足,脏腑虚损之情况。因此,对于老年病的治疗,有其自身特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补虚重在脾肾:老年病与脏器组织功能减退密切相关。中医认为,五脏虚损,精气神渐减是老年发病的一个主要方面,如灵枢天年论述人自岁后,五脏功能逐渐减退的征象。因此五脏虚损是人体衰老的原因,也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但是五脏之中,尤以脾肾为关键。因为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肾为先天之本,水火之宅,能调节阴阳。治疗老年病,脾肾二脏功能保持正常,则其他脏腑病变就容易恢复。所以在治疗老年病时,调补五脏,尤重调补脾肾。常以四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等方以治脾,以肾气丸、六味

46、地黄丸、左归丸、右归丸等方以治肾。又因老年人脏腑功能逐渐老化迟钝,因此,用药不宜过重、过偏,宜调补,而不宜纯补,主张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适当加入调补脾肾,兼顾阴阳的药物,既可促进补药吸收,又可鼓舞人体正气,使邪不伤正。 祛邪宜攻补兼施:老年脏腑机能衰退,虚证固多,但因抗邪之力减弱,机体调节适应能力锐减,易受外邪侵袭,故病则寒热虚实夹杂,阴阳平衡失调,所以,治疗老年病应做到“寓攻于补,攻补兼施”。如治疗老年久嗽,咳痰,喘息者,以补肾纳气之药,参在肃肺化痰方剂之中,常以肾气丸或六味地黄丸与泻白散、定喘汤化裁。再如治疗老年便秘,常以润下通便之麻仁润肠丸为主方,配以益气、滋阴增液之品,如黄芪、肉苁蓉、

47、熟地、当归等药。总之,老年得病无外体虚而感,因病致虚,治疗宜攻补兼施,攻邪不伤正。 用药以疏通为贵:年迈之人,气血多有郁滞,即所谓“老年多瘀”。盖因老年人脏腑功能衰退,气机升降出入不畅,气滞则血凝;或人入老境,性情多趋抑郁,致肝气不疏,百病皆生于气,致气血失于条达而为郁滞;或老年多病,致气血衰少而郁,如素问痹论所云:“病久入深,营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通。”因此,临床治疗老年病多配以调理气血,解除郁滞之品,常用逍遥散、柴胡疏肝散、四逆散等方以疏理气机,以达“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 调养当重食疗:注重饮食调摄,不仅是健身长寿的一项重要措施,同时也是治疗老年病的一大疗法。正如养老奉亲书

48、云:“高年之人,其气耗竭,五脏衰弱,全赖饮食,以资气血。”太平圣惠方也云:“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故治疗老年病时不能忽视饮食在治疗和调养中的作 用。重视食疗,首先要考虑食物在疾病治疗过程中,与药物的配合作用。其次,是在病退邪去,正气尚弱时,以食疗进行调补。再次,老年之人,身体虚弱,元气不足,通过食疗可以增强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名案评析一、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案患者高某某,女,岁,年前出现心慌,胸闷,无胸痛。心电图示:窦性心律不齐,窦性心动过缓。经阿托品、等药治疗,心律转齐,心率维持在次分,仍然有胸闷、心悸、乏力、不寐等症状出现,时或加重。曾在我院及外院门诊治疗,服用中药汤剂及复方丹参片等,效果

49、不显。近月来,自感喉中有球状物,欲吐不能,欲咽不下,甚感苦楚,渐至胸闷心烦,多寐,善太息。天前因家事纠纷,怒后手足发凉,麻木,旋即不省人事,经针刺人中、内关等穴位后苏醒,次日又作昏厥,数分钟后苏醒。入院时症见:心悸,胸闷,头晕乏力,咽中如有炙脔,口干而苦,痰不易出,午后诸症尤为明显,全身畏冷,小便清长。查体:体温、呼吸正常,血压 ,心率次分,律齐,心脏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余未见明显的阳性体征,舌质暗,苔薄白,脉弦细。心电图未见缺血改变,阿托品试验诊断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咽神经官能症。 中医诊断:()心悸:心肾阳虚。()梅核气:肺阴不足,痰气交阻。西医诊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咽

50、神经官能症。治疗先拟润肺化痰散结以缓其急,次视病情而再议治法。投麦门冬汤加减: 麦门冬克、半夏克、川贝克、桔梗克、枇杷叶克、天门冬克、西洋参、生甘草克、大枣枚。 再诊:甫进剂,自感咽部痰已上移,有轻松感,痰易咯出。剂后咽部症状大减,唯感胸闷乏力,心率有所下降,最慢时次分,动则心悸,手足发凉,舌暗红,苔薄白。前投润肺化痰,咽部症状有所减轻,而心悸症状反而加重,盖因育阴而阳虚更甚之故,当温阳育阴,心肺同治,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化裁: 麦门冬克、天门冬克、西洋参克、半夏克、桔梗克、枇杷叶克、川贝克、炙麻黄克、制附子(先煎)克、细辛克、龙眼肉克。 三诊:上方连进剂,心悸胸闷大减,咽中异物感亦减轻,心率次分

51、,律齐。剂后,病情大为改善,唯痰少而粘,此为温阳育阴之药用量应适当调整之兆。遂于上方中略加育阴之品,以监制温阳之药的燥性,又进剂后,胸闷心悸、咽中异物感等均消失,心率次分,心电图检查正常,痊愈出院。 评析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第七云:“火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显然,麦门冬汤是针对肺胃津液亏损,虚火上炎,肺气上逆之咽喉不利而设,它的主要功效是止逆下气。方中人参、甘草、粳米养胃益气,使胃得养而气能生津,津液充肺则虚火自敛,咳逆气喘、咽喉不利诸症亦随之而消。本案中运用麦门冬汤,即考虑病人平素心烦易怒,木郁化火,一方面木火刑金,耗伤肺气;另一方面,热邪煎烁津液而为痰

52、,痰气互结,上逆咽喉而作梅核气,故仿麦门冬汤法,以西洋参、麦门冬、天门冬益气养阴;以半夏、川贝、桔梗、枇杷叶下气化痰散结,共奏养阴润肺、化痰散结之功。 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仲景用麻黄之义在于温经宣肺,且有“咽喉干燥,不可以汗”之禁,故临床上一般肺胃津液不足,不宜用麻黄。但是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麻黄具有兴奋心脏,增加心肌收缩,增快心率的作用。同时受麻黄附子细辛汤配伍方法的启示,阳虚外感可在附子温阳的基础上,用麻黄发散表寒,不拘于阳虚不宜用麻黄之禁。同理,肺胃津液不足者,亦可在滋养津液的基础上用麻黄,不取其发汗,而用其温阳通脉,发挥肺主治节,协助心君通调血脉之作用,与附子、细辛一起共同振奋心阳。这

53、样,既从理论上突破了原有的局限,又从临床上扩大了“经方”的运用范围。 二、尿崩症案患者王某某,男,岁,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口干渴多饮,尿量多,饮食大减,日渐消瘦,并伴有心慌,乏力,曾在北京某医院检查,诊断为“尿崩症”,经用氯磺丙脲治疗,因发生一次水中毒而停用,遂来我院求助于中医治疗。患者入院时症见面容憔悴,语音低微,身体消瘦,神疲乏力,腰膝酸软,形寒肢冷,每天饮水量约达,小便量约。查体:,:次分,:次分,:。口唇干裂,全身皮肤干燥,心肺肝脾无异常。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实验室检查:, ,尿比重,血, ,血糖。禁水试验阳性,血、尿常规正常。中医诊断:消渴,属肾元亏虚,气阴两伤。西医诊断:尿崩

54、症。治以温补脾肾,气阴双补,方用青娥丸、肾气丸合缩泉丸化裁: 补骨脂克、杜仲克、胡桃肉克、熟地克、山药克、山萸肉克、泽泻克、茯苓克、丹皮克、制附子(先煎)克、肉桂克、乌药克、益智仁克、玉竹克、炙甘草克。 再诊:上方连服剂,口渴、多饮、尿多、怕冷等症减轻,精神好转,每天饮水量约为,小便量约为,尿比重,舌苔薄白少津,脉沉细。仍守上方继服。 三诊:上方服用剂,口已不渴,尿量基本恢复正常,每天饮水量约,小便量每天约,纳食欠佳,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缓。上方加炒白术克、陈皮克。继服剂,尿量正常,尿比重,临床基本治愈。 评析尿崩症是垂体后叶分泌抗利尿激素不足所致的疾病,临床以口渴、多尿为主要症状。目前虽有尿

55、崩停、氯磺丙脲等药物治疗,但可发生水中毒或肝损害等副作用。尿崩症在中医中无特定的病名,金匮要略中有“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的记载,与尿崩症之症状相近,故一向把尿崩症归属“消渴”的范畴。 本病症状以尿频、尿多为主,为肾开合之权失衡,关门不利,水液直趋于下所致。肾为阴阳水火之脏,肾阴肾阳互根互用。本案患者症见皮肤干燥,身体消瘦,口干喜饮,口唇干裂,舌苔少津,乃为无阳则阴无以生之故,且临床所见腰膝酸软,形寒肢冷,语音低微,皆为一派肾阳虚之象。方以青娥丸之补骨脂、胡桃肉,以补肾阳、壮命门之火,而以金匮肾气丸之“三补三泻”,阳中求阴,阴中求阳,辅以缩泉丸温阳收涩,共成补肾阳、止消渴之剂

56、。火能生土,脾阳赖肾阳之温煦,若肾阳虚久,可致脾阳亦虚,运化失职,故出现纳食不佳,后加炒白术、陈皮,在温补肾阳的同时,温运脾阳,则诸症悉除。 三、血管性痴呆案患者万某某,男岁,工程师。年前在家中无明显诱因,突感头晕,左侧肢体麻木,继之活动不利。遂由家人送至某医院就诊,查头颅示:右基底节区脑梗塞。经治疗,左侧肢体活动不利有所改善,生活能自理。但近半年来,逐渐神情呆滞,面容呆钝,记忆力锐减,常与家人争吵,思维迟钝,言语謇涩,行动迟缓,步履不稳,经常木呆枯坐,懒于动作,间或二便失禁。曾服用都可喜、喜得镇等药,效果不佳,遂来我院治疗。入院查体:。神志清楚,表情呆钝,记忆力差,计算力下降,长谷川痴呆量表

57、()得分,简易智力量表()测定得分,情绪表现为孤僻,双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应灵敏,口唇左偏,左下肢肌 力约为级,肌张力正常,左膝腱反射活跃,未引出病理征。舌淡黯,苔白腻,脉弦滑。 中医诊断:()中风后遗症,属气虚血瘀,痰浊阻窍。()痴呆,属气虚血瘀,痰浊阻窍。 西医诊断:()脑梗塞后遗症期。()血管性痴呆。治以益气化瘀,涤痰开窍,方用补阳还五汤合菖蒲郁金汤化裁: 黄芪克、赤芍克、川芎克、红花克、桃仁克、地龙克、川牛膝克、石菖蒲克、郁金克、远志克、丹参克、全蝎克、竹茹克、胆星克、炙甘草克。 以上为基本方,随证加减,连服月余,患者精神明显好转,逐渐有表情,主动与人交谈,喜欢散步、聊天,二便能自控,

58、记忆力和计算力均有恢复,得分,得分,后出院巩固疗效。 评析血管性痴呆是指继发于中风之后而出现的以精神呆钝,遇事善忘,定向不清,计算不能,判断理解多误等为主要临床特征的智能障碍病,是老年期痴呆的一种常见类型。从中医发病学的观点来看,年迈之人,阴气至半,气血渐衰,若将息失宜,或情志所伤,肝阳化风,气血上逆,夹痰夹火,直冲于脑,蒙蔽清窍,遂成卒中。卒中之表现除中脏腑不省人事外,多为中经络,仅表现为肢体功能活动障碍,一般不会立即出现痴呆之证。若中风日久,病久入络,风痰瘀阻于清窍,阻碍神明,才会出现神情呆钝,精神抑郁,行为孤僻等痴呆表现。因此,痰瘀是血管性痴呆的主要病机,涤痰开窍是其主要治法。本病案患者

59、系中风之后,肢体活动不利,为气虚血瘀所致。气虚日久,又可导致痰瘀同病,痰瘀阻滞脑窍,神明失用,则发为痴呆。故以补阳还五汤益气活血,用菖蒲郁金汤涤痰开窍,全蝎搜风逐络,远志益智健脑,共奏益气活血,化痰开窍之功。 四、老年慢性膀胱炎案患者陈某某,女,岁,年前在夏末秋初之时,下到鱼塘中打捞水草后,即出现发热,下腹疼痛,伴有尿急,尿频,在当地乡卫生院就诊,诊断为“急性膀胱炎”,经给予庆大霉素、吡哌酸等药物治疗后,症状缓解出院。但从此以后,经常出现尿急、尿频、尿痛,腰酸痛,下腹阵发性疼痛,曾服用氟哌酸、环丙沙星和清热利湿中药,效果不明显,病情缠绵难愈,痛苦万状。入院时症见时有尿频、尿急、尿痛,下腹部隐隐

60、作痛,口舌干燥,心慌易汗,纳呆乏力,精神倦怠,失眠多梦,五心烦热,腰膝酸软。查体:,:次分,:次分,:。精神倦怠,面色萎黄,表情焦虑,心肺无异常,腹平软,肝脾未触及,脐下有轻压痛,无反跳痛。舌红少苔,脉细数。实验室检查:血、便常规正常,尿检:白细胞,红细胞,蛋白,尿培养有大肠杆菌生长,膀胱镜检查诊断为膀胱炎。 中医诊断:淋证,属气阴两虚,湿热下注。西医诊断:慢性膀胱炎。治以益气养阴,清利湿热,方以清心莲子饮化裁: 石莲子克、茯苓克、车前子(包)克、黄芩克、生地克、麦冬克、黄芪克、地骨皮克、滑石克、太子参克、生甘草克。 再诊:服上方剂后,尿急、尿频、尿痛、五心烦热有所缓解,仍感下腹疼痛,呈针刺样

61、隐痛,腰膝酸软。上方去车前子、黄芩,加香附克、赤芍克。 三诊:服药剂后,诸症大减,但下腹部稍感疼痛,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化验:尿脓细胞,红细胞。上方去生地、太子参,易生熟地各克、川断克。 四诊:服药剂,腰酸,下腹痛,及尿急、尿频、尿痛等症状均愈,饮食如常,精神明显好转,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缓。化验尿常规正常,尿培养及膀胱镜检查均正常,病告痊愈,随访个月,未再复发。 评析泌尿系感染属中医的“淋证”、“腰痛”等病范畴,其主要临床表现,历代医籍均有论述,如中藏经中云:“热淋者,小便涩,而色素如血。”丹溪心法也云:“淋者,小便淋漓,欲去不去,不去又来。”一般认为,本病的病机多为湿热蕴结膀胱所致,治

62、疗上以清利湿热为首选,如八正散、导赤散、五淋散之属。但是,患者病程长、体质弱,每多表现为虚实夹杂,临证之时,应当仔细辨证始为不误。 本案之淋证,患病年,病势缠绵病久多虚,见口干欲饮,五心烦热,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可知其阴分已伤,而神疲乏力,心悸易汗,可知其气分亦伤,故选清利湿热,益气养阴之方,尤为契合病机。清心莲子饮出自局方,方中石莲子为主药,清心火,利湿浊,配以黄芩、地骨皮清热,茯苓、车前子利湿,黄芪、太子参、麦冬益气养阴,如此补虚泄实,清补并用,对于老年淋证之经年不愈,气阴两伤者,效果颇佳。 医论医话一、本草求真评介黄宫绣(约公元年),字锦芳,清代江西抚州宜黄人,出身于儒医世家,学识渊博,精通医药。有感于当时本草书多“理道不明,意义不疏”,况有“补不实指,泻不直论,或以隔一隔二以为附合,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