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012002标准华北电网应用规范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76780113 上传时间:2022-04-18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308.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51012002标准华北电网应用规范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51012002标准华北电网应用规范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51012002标准华北电网应用规范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资源描述:

《51012002标准华北电网应用规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51012002标准华北电网应用规范(21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DL/T 634.5101-2002标准华北电网应用规范(试行)华北电网有限公司20073目 录前 言21 互操作性推荐意见31.1 系统或者装置31.2 网络配置31.3 物理层31.4 链路层41.5 应用层41.6 基本应用功能72 信息对象地址及组号分配92.1 信息对象地址92.2 组号分配103 多点设定命令104 几点补充说明115 典型的基本应用功能125.1 初始化过程125.1.1控制站初始化过程125.1.2被控站初始化过程135.1.3通信链路异常造成的初始化过程145.2 用查询(问答)方式数据收集过程155.2.1 控制站无1级数据报告的过程155.2.2 被控站有

2、1级数据报告且可一次完成报告的过程155.2.3 被控站有1级数据报告且无法一次完成报告的过程165.3 总召唤过程175.4 遥控过程185.5 遥调过程195.6 时钟同步过程20前 言根据华北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运行管理的需要,为规范华北电网应用IEC60870-5-101问答方式远动传输规约的标准,结合华北电网的实际情况,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DL/T634.5101-2002/IEC60870-5-101:2002规约标准,即“远动设备及系统第5101部分:传输规约基本远动任务配套标准”,并总结了工程中的经验和生产运行的实际需要,华北电力调度通信中心组织有关专家和技术人员经反复认真

3、讨论、研究、测试,特制定DL/T 634.5101-2002标准华北电网应用规范(以下简称华北电网“101规约”标准应用规范)。本应用规范给出了对DL/T 634.5101-2002/IEC60870-5-101:2002标准中可选参数的推荐选择,并在标准允许的前提下,对被控站相应优先级进行了细化,明确了数据的分类以及优先传送原则,并对各个基本应用过程进行了详细的描述,选择共同的子集以有利于降低规约实现的难度和提高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同时也为进行规约标准的一致性测试提供依据。华北电网“101规约”标准应用规范作为DL/T 634.5101-2002/IEC60870-5-101:2002在华北电

4、网应用的技术标准,完成远动信息状态量、模拟量以及对电气设备的控制与调节命令信息的传输(暂不考虑电能量、文件以及继电保护等信息的传输)。本应用规范中,未进行说明、解释与规定的其它有关内容均以DL/T 634.5101-2002/IEC60870-5-101:2002规约标准为准。本应用规范制定参考标准:DL/ T 634.5101-2002/ IEC60870-5-101:2002本应用规范适用于华北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实时数据传输,并从发布之日起开始执行。其解释权为华北电网有限公司电力调度通信中心。本规范起草单位:华北电网有限公司电力调度通信中心、北京科东电力控制系统有限责任公司、天津汉拓计算

5、机技术研究所本规范的主要起草人员:徐正山、宁文元、吕少坤、袁平、魏小伟、尚学伟、李民、韩锴、王耀鑫、陈连启。在此,特别对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的陆天健和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王首顶等专家,在“华北电网“101”标准应用规范”的编写过程中给与的大力支持与热心指导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对北京四方继保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华北电网“101”标准应用规范”的测试过程中给与的支持合作表示感谢。1互操作性推荐意见本规范对DL/T634.5101-2002标准的第八章互操作性的任选项有如下三种选择:推荐选项,用符号“S”表示可选用选项,用符号“”表示不推荐选项,用符号“”表示1.1

6、系统或者装置(系统特定参数)S 系统定义 控制站(主站)定义 被控站(从站)定义1.2 网络配置根据电力系统通信网络实际情况和需要,网络配置可选择:S 点对点 S 多点共线 S 多个点对点 多点星形1.3 物理层(网络特定参数)根据电力系统通信网络实际情况和需要,选择传输速率:传输速率 (控制方向) 非平衡交换电路 非平衡交换电路 平衡交换电路V.24/V.28 V.24/V.28 X.24/X.27标准 建议 若1200 bit/s 100 bit/s 2400bit/s 2400bit/s 56000bit/s 200 bit/s 4800bit/s 4800bit/s 64000 bit

7、/s 300 bit/s 9600bit/s 9600 bit/s 600 bit/s 19200bit/sS 1200 bit/s 38400bit/s传输速率 (监视方向)非平衡交换电路 非平衡交换电路 平衡交换电路V.24/V.28 V.24/V.28 X.24/X.27标准 建议 若1200 bit/s 100 bit/s 2400bit/s 2400bit/s 56000bit/s 200 bit/s 4800bit/s 4800bit/s 64000 bit/s 300 bit/s 9600bit/s 9600 bit/s 600 bit/s 19200bit/sS 1200 bi

8、t/s 38400bit/s1.4 链路层在本配套标准中唯一采用帧格式FT1.2,单个字符E5H和固定的超时时间(时间是3秒)。链路传输过程 链路地址域 平衡传输 不出现(平衡传输) S 非平衡传输 S 一个八位位组 两个八位位组(配电优选) 结构化 非结构化帧长 最长帧长L(八位位组数, 控制方向) (不超过200字节) 最长帧长L(八位位组数, 监视方向) (不超过200字节)报文类型当采用非平衡传输时,下述应用服务数据单元类型用2级报文返回(低优先级)并带有所指出的传送原因。S 下述应用服务数据单元规定为2级报文:类型标识传送原因9、11、13、211(定义的循环传输数据不能采用背景扫描

9、、突发、总召唤传输) 下述应用服务数据单元为2级报文:类型标识传送原因1、3、5、7、9、11、13、20、212(与总召唤的内容相同,由被控站定时形成背景扫描数据)在响应2级用户数据召唤时,被控站要保证1级用户数据优先响应。1.5 应用层应用数据的传输模式 唯一地采用在GB/T 18657.4-2002/IEC 87054:1993的4.10定义的模式1(最低位的八位位组先传送)。 应用服务数据单元公共地址(系统特定参数) S 一个八位位组 二个八位位组(配电系统可选用)信息对象地址 (系统特定参数) 一个八位位组 结构的(对应三个八位位组)S 二个八位位组 S 非结构的 三个八位位组信息对

10、象地址的选择应注意如下几点: 1)在标准7.1中规定“信息对象标识符仅由信息对象地址组成,在大多数情况下,一个特定系统中,应用服务数据单元公共地址连同信息对象地址一起可以区分全部信息元素集,在每一个系统中这两个地址结合在一起将是明确的。类型标识不是公共地址也不是信息对象地址的一部分。”,“类型标识定义了信息对象的结构、类型和格式。” 2)在标准7.2.5中规定“特别是,命令(应用服务数据单元类型4569)和参数(应用服务数据单元类型110119)不能和监视的数据(应用服务数据单元类型144)使用相同的信息对象地址值”。 3)如果既有单点信息,又有双点信息需要认真考虑信息对象地址的安排。 本规范

11、对信息对象地址的推荐附后。传送原因 (系统特定参数)S 一个八位位组 二个八位位组(具有源发者地址) 不采用源发者地址设置为零标准应用服务数据单元 在监视方向的过程信息 (站特定参数,短浮点数可用于继电保护设定值或继电保护动作电流值)S := 单点信息 M_SP_NA_1 := 带时标的单点信息 M_SP_TA_1S := 双点信息 M_DP_NA_1 := 带时标的双点信息 M_DP_TA_1 := 步位置信息 M_ST_NA_1 := 带时标的步位置信息 M_ST_TA_1 := 32比特串 M_BO_NA_1 := 带时标的32比特串 M_BO_TA_1S := 测量值, 规一化值 M_

12、ME_NA_1 := 带时标的测量值, 规一化值 M_ME_TA_1 := 测量值, 标度化值 M_ME_NB_1 := 带时标的测量值, 标度化值 M_ME_TB_1 := 测量值, 短浮点数 M_ME_NC_1 := 带时标的测量值, 短浮点数 M_ME_TC_1 := 累计量 M_IT_NA_1 := 带时标的累计量 M_IT_TA_1 := 带时标的继电保护设备事件 M_EP_TA_1 := 带时标的继电保护设备成组启动事件 M_EP_TB_1 := 带时标的继电保护设备成组输出电路信息 M_EP_TC_1S := 带变位检出的成组单点信息 M_PS_NA_1S := 测量值, 不带品

13、质描述词的规一化值 M_ME_ND_1S := 带CP56Time2a时标的单点信息 M_SP_TB_1S := 带CP56Time2a时标的双点信息 M_DP_TB_1 := 带CP56Time2a时标的步位置信息 M_ST_TB_1 := 带CP56Time2a时标的32比特串 M_BO_TB_1 := 带CP56Time2a时标的测量值, 规一化值 M_ME_TD_1 := 带CP56Time2a时标的测量值, 标度化值 M_ME_TE_1 := 带CP56Time2a时标的测量值, 短浮点数 M_ME_TF_1 := 带CP56Time2a时标的累计量 M_IT_TB_1 := 带CP

14、56Time2a时标的继电保护设备事件 M_EP_TD_1 := 带CP56Time2a时标的继电保护设备成组启动事件 M_EP_TE_1 := 带CP56Time2a时标的继电保护装置成组输出电路信息 M_EP_TF_1在选择采用应用服务数据单元集、或者采用应用服务数据单元集时,对于遥信建议采用长时标。控制方向的过程信息 := 单点命令 C_SC_NA_1S := 双点命令 C_DC_NA_1 := 步调节命令 C_RC_NA_1S := 设定值命令, 规一化值 C_SE_NA_1 (直接控制命今) := 设定值命令, 标度化值 C_SE_NB_1 := 设定值命令, 短浮点数 C_SE_N

15、C_1 := 32比特串 C_BO_NC_1 在监视方向的系统命令 S :=初始化结束 M_EI_NA_1 在控制方向的系统命令S := 总召唤命令(分组召唤) C_IC_NA_1 := 累计量召唤命令 C_CI_NA_1 := 读命令 C_RD_NA_1 S := 时钟同步命令 C_CS_NA_1 := 测试命令 C_TS_NA_1 := 复位进程命令 C_RP_NA_1S := 延时获得命令 C_CD_NA_1在控制方向的参数命令 := 测量值参数, 规一化值 P_ME_NA_1 := 测量值参数, 标度化值 P_ME_NB_1 := 测量值参数, 短浮点数 P_ME_NC_1 := 参数

16、激活 P_AC_NA_1文件传输 := 文件准备就绪 F_FR_NA_1 := 节准备就绪 F_SR_NA_1 := 召唤目录, 选择文件, 召唤文件召唤节 F_SC_NA_1 := 最后的节,最后的段 F_LS_NA_1 := 认可文件,认可节 F_AF_NA_1 := 段 F_SG_NA_1 := 目录 F_DR_NA_1 类型标识和传送原因赋值 系统特定参数,见标准表22。1.6 基本应用功能站初始化(站特定参数)S 远方初始化循环数据传输(站特定参数) 循环数据传输读过程(站特定参数) 读过程突发传输(站特定参数)S 突发传输 带突发传输传送原因的信息对象的两次传输(站特定参数,被监视

17、信息对象突发变位时,首先发送不带时间的类型标识,再发送其相应的带时间的类型标识)单次信息对象状态变位引起下述类型标识连续传输,在工程特定表中定义两次传输的特定信息对象地址。S 单点信息 M_SP_NA_1、M_SP_TA_1、M_SP_TB_1、和M_PS_NA_1S 双点信息 M_DP_NA_1、M_DP_TA_1和M_DP_TB_1 步位置信息M_ST_NA_1、M_ST_TA_1、M_ST_TB_1 32比特串M_BO_NA_1、M_BO_TA_1和M_BO_TB_1(如果在特定工程中定义,见标准7.2.1.1) 测量值、规一化值M_ME_NA_1、M_ME_TA_1、 M_ME_ND_

18、1和M_ME_TD_1 测量值、标度化值M_ME_NB_1、M_ME_TB_1和M_ME_TE_1 测量值、短浮点数 M_ME_NC_1、M_ME_TC_1和M_ME_TF_1站召唤 (站特定参数)。对于特定远方终端采用的组数由具体情况确定。 S 全局 组1 组7 组13 组2 组8 组14 组3 组9 组15 组4 组10 组16 组5 组11 组6 组12 应有专门的表格定义组地址。 时钟同步(站特定参数) S 时钟同步 控制命令传输(对象特定参数) 直接命令传输S 直接设定值命令的传输S 选择和执行命令 选择和执行设定值命令 采用C_SE ACTTERMS 无附加定义 短脉冲持续时间(在

19、被控站由系统参数确定持续时间) 长脉冲持续时间(在被控站由系统参数确定持续时间) 持续输出 累计量传输(站或者对象特定参数) 模式A:突发传输的当地冻结 模式B:计数量召唤的当地冻结计 模式C:由计数量召唤命令冻结并传输 模式D:由计数量召唤命令冻结,冻结值突发报告 计数量读 计数量冻结不复位 计数量冻结带复位 计数量复位 总请求计数量 请求计数量组1 请求计数量组2 请求计数量组3 请求计数量组4 参数装载(对象特定参数) 门限值 滤波因子 传输测量值的下限 传输测量值的上限参数激活(信息对象特定参数) 信息对象在被寻址时激活或者停止激活。 测试过程(站特定参数) 测试过程 文件传输 (站特

20、定参数) 在监视方向文件传输 透明文件 继电保护设备的扰动数据 事件序列传输 被记录的模拟量序列传输 在控制方向文件传输 透明文件背景扫描(站特定参数) 背景扫描 传输延时获得(站特定参数)S 传输延时获得2 信息对象地址及组号分配2.1 信息对象地址 信息对象地址 =UI16116 = 无关的信息对象地址 = 信息对象地址遥信信息对象地址范围为1H1000H(4096)。继电保护信息对象地址范围为1001H4000H(12288)。遥测信息对象地址范围为4001H5000H(4096)。参数:信息对象地址范围为5001H6000 H (4096)。遥控、升降:信息对象地址范围为6001H62

21、00H(512)。设定:信息对象地址范围为6201H6400H(512)。电能累计量:信息对象地址范围为6401H6600H(512)。步位置:信息地址范围为6601H6700H(256)。二进制信息:向被控站传送二进制信息地址范围为6701H6800H(256)。远动终端状态:地址为6801H。(建议多留一些,至少预留64个地址)文件传送:地址范围为6802H7000H。2.2 组号分配第1组第8组 遥信第9组第14组 遥测第15组 步位置信息第16组 远动终端状态3 多点设定命令为满足AGC应用的需要,特定义一种专用范围的多点设定值命令,一帧可以传送i个设定值。类型标识=136 :C_SE

22、_ND_1多点设定命令多个信息对象(SQ=0)10001000类型标识(TYPE)数据单元标识符在标准7.1中定义0 i可变结构限定词(VSQ) 在标准7.2.3中定义传送原因(COT) 在标准7.2.4中定义应用服务数据单元公共地址在标准7.2.5中定义信息对象地址 信息对象 值1 NVA=规一化值, (在标准7.2.6.6中定义)S 值在标准7.2.5中定义信息对象地址 值i NVA=规一化值, (在标准7.2.6.6中定义)S 值S/E QLQOS=设定命令限定词(在标准7.2.6.39中定义) 应用服务数据单元:C_SE_ND_1 多点设定命令, 规一化值 C_SE_ND_1:= CP

23、数据单元标识符,信息对象地址,iNVA,QOS 传送原因用于 类型标识136:C_SE_ND_1传送原因在控制方向 : 激活 : 停止激活在监视方向 : 激活确认 : 停止激活确认 : 激活终止(任选) : 未知的类型标识 : 未知的传送原因 : 未知的应用服务数据单元公共地址 : 未知的信息对象地址4 几点补充说明n 除不推荐选项外,该应用规范的可选用选项“”,控制站和被控站都应该支持。如模拟量浮点格式 ,读命令,测试命令,规一化参数,短浮点参数,步位置,步调节命令,浮点数设点命令等。n 关于带变位检出的成组单点信息的使用,要求系统支持类型标识20:M_PS_NA_1成组单点信息。当被控站遥

24、信信息量大时(暂定大于256个遥信),为提高传输效率,全数据报文传送时使用该报文(品质因数无意义),变化数据不采用该报文。n 遥测数据格式统一为2个字节,16位,负数以补码表示。n 关于报文优先级,建议采用如下优先级别:参照DL/T634.5101-2002标准表16:被控站的响应优先级请求应用服务数据单元描述注释70初始化结束在监视方向4569命令传输106收集传输延时1、3事件报告在监视方向,传送原因=3103时钟同步100站召唤30、31、9在监视方向,传送原因=3n 由于DL/T634.5101-2002标准规定,只有传送原因是1和2的周期循环和背景扫描的数据是二级数据,其余全部是一级

25、数据。为保证遥信变位及时上传,系统定义遥信突变优先传送。n 系统同时支持类型标识48:C_SE_NA_1设定值命令和类型标识136:C_SE_ND_1多点设定命令n 参照DL/T634.5101-2002标准表5超时时间(T0)和帧长、传输速率和工程特定参数有关。在通道为1200波特率时,超时时间T0选择为3秒。n 若响应帧受到干扰或超时未收到响应帧,控制站则不改变帧计数位的状态重发原报文,重传次数为3。n 系统支持延时采集、装载延时和对时命令。n 通道下行中断后,被控站不能上送报文。5 典型的基本应用功能5.1 初始化过程 5.1.1控制站初始化过程控制站的初始化可以由系统电源的重启、通信任

26、务重启引起。在通信恢复时,由于所有数据均为无效,因此所有数据均需立即重新召唤。控制站初始化过程包括: 控制站的链路层通过发送“请求链路状态(Request status of link)”的报文与被控站的链路层建立联系。 被控站的链路层通过发送“链路状态(Status of link)”的报文作为对控制站的响应。 控制站的链路层发送“复位远方链路(Reset of remote link)”报文。 被控站的链路层发送“确认(ACK)”报文,用以明确被控站具备链路层的启动条件。初始化完成后,控制站必须向被控站发送时钟同步命令来实现两站间的时钟同步,以及总召唤命令来进行数据更新。控制站的应用功能

27、通信服务控制站初始化的过程顺序在图1中表示。注意,链路报文使用的是固定帧长报文,其信息位PRM和功能码FC均已注明。被控站的应用功能正常通信过程 PRM=1 正常通信过程 PRM=0 控制站初始化开始. 通道空闲.控制站系统正在初始化链路无效链路有效 PRM=1 FCB=0 FCV=0 FC=9 请求链路状态 PRM=0 ACD=0 FC=11 链路状态 PRM=1 FCB=0 FCV=0 FC=0 复位远方链路 PRM=0 FC=0认可(ACK) 链路被复位期待下一帧的FCB=1初始化完成后续命令:时钟同步和总召唤图1特别提示:某些原因(例如重启时间过长)引起的控制站初始化可能造成数据信息的

28、不可信,建议控制站EMS系统的控制类命令下发在时钟同步过程和总召唤过程完成后进行。5.1.2被控站初始化过程被控站的初始化可以由电源的重启引起。被控站的初始化过程包括: 控制站经过规定的超时时间间隔和重传次数后仍无法得到被控站的正确应答,断定已与被控站链路层失去联系。 控制站通过重复发送“请求链路状态”帧试图与被控站建立链路连接。 当被控站链路可用时,被控制站以“链路状态”帧回答。 得到“链路状态”应答后,控制站发送“复位远方链路(Reset of remote link)”报文。 被控站的链路层发送“确认(ACK)”报文,用以明确被控站具备链路层的启动条件,同时ACD位置1表示有1级用户数据

29、报告。 控制站召唤1级用户数据 被控站报告“初始化结束”。初始化完成后,控制站必须向被控站发送时钟同步命令来实现两站间的时钟同步,以及总召唤命令来进行数据更新。被控站初始化的过程顺序在图2中表示。注意,链路报文使用的是固定帧长报文,其信息位PRM和功能码FC均已注明。被控站的应用功能通信服务控制站的应用功能 PRM=1 (N次N=3)规定超时时间及重发次数的超时重发不成功例如被控站电源关闭、设备故障超时 请求链路状态 PRM=1 FCB=0 FCV=0 FC=9超时链路无效 PRM=1 FCB=0 FCV=0 FC=9 请求链路状态. .例如被控站电源重启、故障修复被控站系统正在初始化链路无效

30、 请求链路状态被控站初始化完成、链路有效 PRM=1 FCB=0 FCV=0 FC=9 PRM=0 ACD=0 FC=11 链路状态 复位远方链路 PRM=1 FCB=0 FCV=0 FC=0认可(ACK) 链路被复位期待下一帧的FCB=1 PRM=0 ACD=1 FC=0 召唤1级用户数据 PRM=1 FCB=1 FCV=1 FC=10回答1级用户数据(初始化结束) PRM=0 FC=8初始化完成后续命令:时钟同步和总召唤图2特别提示:某些原因(例如重启时间过长)引起的被控站初始化可能造成数据信息的不可信,建议控制站EMS系统的控制类命令下发在时钟同步过程和总召唤过程完成后进行。5.1.3通

31、信链路异常造成的初始化过程通信链路异常引起的初始化过程包括: 控制站经过规定的超时时间间隔和重传次数后仍无法得到被控站的正确应答,断定已与被控站链路层失去联系。 控制站通过重复发送“请求链路状态”帧试图与被控站建立链路连接。 当被控站链路可用时,被控制站以“链路状态”帧回答。 得到“链路状态”应答后,控制站发送“复位远方链路(Reset of remote link)”报文。 被控站的链路层发送“确认(ACK)”报文,用以明确被控站具备链路层的启动条件。初始化完成后,控制站直接进入“用查询方式进行数据收集”流程。注意:在控制站需要全数据更新时,由控制站手动下发“总召唤”命令。初始化的过程顺序在

32、图3中表示。注意,链路报文使用的是固定帧长报文,其信息位PRM和功能码FC均已注明。被控站的应用功能通信服务控制站的应用功能 PRM=1 (N次N=3)规定超时时间及重发次数的超时重发不成功超时 请求链路状态 PRM=1 FCB=0 FCV=0 FC=9超时 PRM=1 FCB=0 FCV=0 FC=9 请求链路状态链路无效. . 请求链路状态链路有效 PRM=1 FCB=0 FCV=0 FC=9 PRM=0 FC=11 链路状态 复位远方链路 PRM=1 FCB=0 FCV=0 FC=0认可(ACK) 链路被复位期待下一帧的FCB=1 PRM=0 FC=0初始化完成+总招后续命令:召唤2级用

33、户数据、1级用户数据、周期命令、控制命令图3特别提示:某些原因(例如通道恢复时间过长)引起的初始化可能造成EMS系统数据信息的不可信,建议控制站EMS系统的在允许控制类命令下发前作必要的数据有效性判断。5.2 用查询(问答)方式数据收集过程工作在非平衡传输过程的数据采集和监视控制系统(SCADA),采用查询(问答)方式进行数据收集,用以将各个被控站的过程变量的实际状态来刷新控制站的数据库。被控站仅当被查询(询问)时才传输。因为本细则规定不采用2级数据,所以数据收集过程可划分为3种过程描述,它们是:5.2.1 控制站无1级数据报告的过程通信服务被控站的应用功能控制站的应用功能 PRM=1 FCV

34、=1 FC=11请求2级用户数据无数据需要报告否认回答NAK或单字符E5H PRM=0 ACD=0 FC=9或E5HI请求2级用户数据 PRM=1 FCB翻转 FCV=1 FC=11应答过程、5.2.2 被控站有1级数据报告且可一次完成报告的过程被控站的应用功能通信服务控制站的应用功能 请求2级用户数据 PRM=1 FCV=1 FC=11直接用1级用户数据回答 PRM=0 ACD=0 FC=8I PRM=1 FCB翻转 FCV=1 FC=11请求2级用户数据应答过程、5.2.3 被控站有1级数据报告且无法一次完成报告的过程请求1级用户数据请求2级用户数据被控站的应用功能通信服务控制站的应用功能

35、 PRM=1 FCV=1 FC=11直接用1级用户数据回答 PRM=0 ACD=1 FC=8I PRM=1 FCB翻转 FCV=1 FC=10用1级用户数据回答 PRM=0 ACD=1 FC=8I请求1级用户数据 PRM=1 FCB翻转 FCV=1 FC=10用1级用户数据回答 PRM=0 ACD=1 FC=8. .I请求1级用户数据 PRM=1 FCB翻转 FCV=1 FC=10用1级用户数据回答 PRM=0 ACD=0 FC=8I PRM=1 FCB翻转 FCV=1 FC=11请求2级用户数据应答过程、5.3 总召唤过程向被控站召唤功能被用于在站初始化过程以后或者控制站检出信息丢失用以刷新

36、数据库之用。控制站的总召唤功能请求被控站传送其全部过程变量的实际值。被控站接受到召唤命令以后,被控站传送被召唤的信息。被控站必须由一个召唤服务的终结来表明召唤过程的终结。召唤过程可以被可能随时发生在被控站的事件所中断,然而必须十分小心以避免发生混乱,这些混乱可能是由于接受到已经过时的被召唤信息所引起。总召唤周期为530分钟(建议)。被控站的应用功能通信服务控制站的应用功能 PRM=1 FCV=1 FC=3 TI=100 COT=6总召唤命令PRM=0 FC=0链路层确认请求1/2级用户数据I PRM=1 FCB翻转 FCV=1 FC=10/11 PRM=0 ACD=1 FC=8更高优先级插入报

37、告或同级更早的插入报告I PRM=1 FCB翻转 FCV=1 FC=10请求1级用户数据如此时没有更高优先级插入报告或同级更早的插入报告,则无此段报文更高优先级插入报告或同级更早的插入报告 PRM=0 ACD=1 FC=8. . PRM=1 FCB翻转 FCV=1 FC=10I请求1级用户数据 PRM=0 ACD=1 FC=8 TI=100 COT=7总召唤命令镜像I请求1级用户数据 PRM=1 FCB翻转 FCV=1 FC=10更高优先级插入报告或召唤的数据信息 PRM=0 ACD=1 FC=8I请求1级用户数据 PRM=1 FCB翻转 FCV=1 FC=10更高优先级插入报告或召唤的数据信

38、息 PRM=0 ACD=1 FC=8. .I最后的更高有先级插入报告或召唤的数据信息 PRM=1 FCB翻转 FCV=1 FC=10请求1级用户数据 PRM=0 ACD=1 FC=8I请求1级用户数据 PRM=1 FCB翻转 FCV=1 FC=10 PRM=0 FC=8 TI=100 COT=10总召唤结束帧总召唤完成,进入循环数据收集过程5.4 遥控过程被控站的应用功能通信服务控制站的应用功能 PRM=1 FCV=1 FC=3 TI=45/46 COT=6 S/E=1遥控选择命令(TI=45/46)链路层确认并传输命令到遥控子系统PRM=0 FC=0I PRM=1 FCB翻转 FCV=1 F

39、C=10/11依据ACD位标志,请求1/2级用户数据数据应答过程、 PRM=0 FC=8/9 或E5.I依据ACD位标志,请求1/2级用户数据 PRM=1 FCB翻转 FCV=1 FC=10/11遥控子系统返回选择命令判断结果 PRM=0 FC=8 TI=45/46 COT=7/44/45/46/47选择命令镜像I依据ACD位标志,请求1/2级用户数据依据返校时刻与命令下发时刻时间差合法性判断及返校结果确定使用执行/撤消命令,并提示调度人员,等待调度人员确认 PRM=1 FCB翻转 FCV=1 FC=10/11数据应答过程、 PRM=0 FC=8/9 或E5.PRM=1 FCV=1 FC=3

40、TI=45/46 COT=6/8 S/E=0COT=8时 S/E无效调度人员确认下发执行/撤消命令执行/撤消命令下发链路层确认并传输命令到遥控子系统,遥控子系统进行超时时间合法性判断、命令类型判断、传输原因判断等PRM=0 FC=0I依据ACD位标志,请求1/2级用户数据 PRM=1 FCB翻转 FCV=1 FC=10/11数据应答过程、 PRM=0 FC=8/9 或E5.I依据ACD位标志,请求1/2级用户数据 PRM=1 FCB翻转 FCV=1 FC=10/11遥控子系统返回开始执行/撤消结果执行/撤消命令镜像 PRM=0 FC=8 TI=45/46 COT=7/9/44/45/46/47

41、.I依据ACD位标志,请求1/2级用户数据 PRM=1 FCB翻转 FCV=1 FC=10/11遥控子系统返回执行完成报文 PRM=0 FC=8 TI=45/46 COT=10执行命令镜像遥控过程完成5.5 遥调过程被控站的应用功能通信服务控制站的应用功能 PRM=1 FCV=1 FC=3 TI=48/49/50/136 COT=6设定命令(TI=48/49/50/136)链路层确认并传输命令到遥调子系统PRM=0 FC=0I PRM=1 FCB翻转 FCV=1 FC=10/11依据ACD位标志,请求1/2级用户数据数据应答过程、 PRM=0 FC=8/9 或E5.I依据ACD位标志,请求1/

42、2级用户数据 PRM=1 FCB翻转 FCV=1 FC=10/11遥调子系统开始执行 PRM=0 FC=8 TI=48/49/50/136 COT=7/44/45/46/47设定命令镜像遥调过程完成注释:1、符号说明:PRM : 信源信息位 Primary Message Bit FCV: 帧计数有效位 Frame Count Bit ValidFCB : 帧计数位 Frame Count Bit FC : 功能码 Function Code ACD : 要求访问位 Access Demand TI : 类型标识 COT: 传输原因I2、 的含义: 表示此处为控制命令(遥控、遥调)和周期命令(

43、总召唤、时钟同步)的可插入位置。5.6 时钟同步过程初始化结束后时钟同步一次,控制站与被控站的正常通讯过程中每小时时钟同步一次,如果RTU有GPS可不进行时钟同步,初始化结束后时钟同步过程分为采集延时,装载延时和时钟同步三个命令。正常通讯过程中, 时钟同步可以不发送采集延时和装载延时命令。发送收集传输延时的规约数据单元(C_CD ACT PDU),此规约数据单元包含发送规约数据单元的第1位的瞬间的时钟时间(时间SDT),被控站用接受的时间来同步其内部时钟(或者辅助时钟),被控站的时间就和时间SDT同步,被控站返送一个规约数据单元(C_CD ACTCON PDU),此规约数据单元包含的时间为发送

44、此帧的第1位瞬间的被控站的时钟时间(SDT+tR),控制站在RDT的瞬间接受了响应规约数据单元。传输延时tD可以由控制站按公式进行计算:tDRDT-(SDT+ tR)/2对于DL/T 634.5101-2002(IEC 101)规约的对时过程,装载延时C_CD_NA_1ACT只是COT=3突发传输,用来传送传输延时tD到被控制站。 如下图所示:被控站的应用功能控制站的应用功能 通信服务延时获取命令(TI=106) PRM=1 FCV=1 FC=3 TI=106 COT=6被控站将命令所带毫秒数设置到本地链路层确认PRM=0 FC=0I依据ACD,请求1/2级用户数据 PRM=1 FCB翻转 FCV=1 FC=10/11 PRM=0 FC=8/9 或E5数据应答过程、.I依据ACD,请求1/2级用户数据 PRM=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