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机械发展史论文

上传人:dc****87 文档编号:76729205 上传时间:2022-04-1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3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中国机械发展史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中国机械发展史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中国机械发展史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资源描述:

《中国机械发展史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机械发展史论文(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本 科 论 文题 目:中国机械开展史 学 院:专 业:年级:姓 名: 中国是世界上机械开展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国古代在机械方面有许多创造创造,在近代,中国机械方面也得到迅速的开展。关键词:小型夯实机械;热处理;锻压;铸造;热加工引言中国是世界上机械开展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国的机械工程技术不但历史悠久,而且成就十分辉煌,不仅对中国的物质文化和社会经济的开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且对世界技术文明的进步做出了重大奉献.传统机械方面,我国在很长一段时期都领先于世界。到了近代由于特别是从18世纪初到19世纪40年代,由于经济社会等诸多原因,我国的机械行业开展停滞不前,在这100多年的时间里正是西方资产阶

2、级政治革命和产业革命时期,机械科学技术飞速开展,远远超过了中国的水平。这样,中国机械的开展水平与西方的差距急剧拉大,到十九世纪中期已经落后西方一百多年。夏商西周时期:中国古代金属冶机械铸技术创造时间较早,且技术精湛。如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朴质雄浑,春秋时期的青铜器纤细精巧,形成了中国古代。青铜器的独特风格。已发现的中国最早的青铜器,如东乡马家窑出土的铜刀,距今已有4800年左右的历史。中国在大约4050万年前,就已出现加工粗糙的刮削器、砍砸器和三棱形尖状器等原始工具。45万年前出现磨制技术,许多石器都已比较光滑,刃部也较锋利,并有单刃、双刃、凸刃、凹刃和圆刃之分。 中国在28000年前出现弓箭,这

3、是机械方面最早的一项创造;公元前8000前2800年期间出现了轮(制用转台);农具大约出现在公元前6000前5000年,除石斧石刀外,还有石锄、石铲、石镰、骨镰和骨耜。石斧和石刀上已有用硬质砂子磨削而成的孔。 夏代以前和夏代,先后出现了无辐条的辁和各种有辐条的车轮;殷商和西周时已有相当精致的两轮车;独木舟和筏等水上运输工具早就相继出现。新石器时代晚期,人们已能用石和泥铸造简陋的工具和武器。商殷时期,随着手工业生产的开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形成了灿烂的青铜文化。青铜冶铸技术得到高度开展,青铜铸件司母戊方鼎重达875千克,春秋时期的青铜铸件曾侯乙尊盘已十分精细。 春秋至汉时期(公元前770公元265

4、年)是中国古代机械开场较快开展的 时期。春秋时期铁器和生铁冶铸技术开场出现;黑心可锻铸铁、白心可锻铸铁和锻钢的出现,加速了由铜器向铁器时代的过渡;春秋中期以后创造了失蜡铸造法和低熔点合金铸焊技术;战国时期又有了叠铸和锚链铸造等工艺;西期已炼出灰口铸铁,并出现了壁厚35毫米的薄壁铸铁件。铸铁热处理技术也有所开展。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时期出现弩,控制射击的弩机已是比较灵巧的机械装置。到汉代,弩机的加工精度和外表光洁度已到达相当高的水平。汉弩有一石至十石等八种规格,这些规格的形成说明机械制造标准在汉代已初步确立。弩机上留下了作工、锻工、磨工等的名字。战国时期流传的考工记是现存最早的手工艺专著,其中记有

5、车轮的制造工艺。对弓的弹力、箭的射速和飞行的稳定性等都作了深入的探索。汉代已有各类舰艇和大量的三四层舱室的楼船。有些舰船已装备了艉舵和高 效率的推进工具橹。西汉时的被中香炉构造精巧,无论球体香炉如何滚动,其中心位置的半球形炉体都能经常保持水平状态。汉时期:1980年出土的始皇陵铜车马代表了当时铸造技术、金属加工和组装工艺的水平。东汉以后出现了记里鼓车和指南车。记里鼓车有一套减速齿轮系,通过鼓镯的音响分段报知里程。三国马钧所造的指南车除用齿轮传动外,还有自动离合装置,在技术上又胜记里鼓车一筹。自动离合装置的创造,说明传动机构齿轮系已开展到相当的程度。 东汉时已有不同形状和用途的齿轮和齿轮系。有大

6、量棘轮,也有人字齿轮。特别是在天文仪器方面已有比较精细的齿轮系。衡利用漏壶的等时性制成水运浑象,以漏水为动力通过齿轮系使浑象每天等速旋转一周。公元132年衡创制了世界上第一台地震仪,即候风地动仪。 汉代纺织技术和纺织机械也不断开展,绫机已成为相当复杂的纺织机械。到三国时期,马钧将50综(分组提放经线的综片)50蹑(踏具)和60综60蹑的绫机都改成50综12蹑和60综12蹑,提高了生产效率。马钧还创制了新式提水具翻车,能连续提水,效率高又十分省力。汉代的农具铁犁已有犁壁,能起翻土和碎土的作用,汉武帝时过既已创制三脚耧,一天能播种一顷地。在这一时期,大型铜铁铸件和大型机械构造陆续出现。五代时铸造的

7、铁狮子重约40吨, 宋代木构造水运仪象台高3丈5尺,宽2丈1尺。唐代开展:唐末时期机械制造已有较高水平。如出土的唐代银盒,其孔与外圆的不同心度很小,子母口配合严紧,刀痕细密,说明当时机械加工精度已到达新的水平。 在运输工具方面,人力和水力并用,在技术上有进一步开展。南朝齐祖冲之所造日行百里的所谓千里船和南朝粱侯景军中的160桨快艇,都是人力推进的快速舰艇,南北朝时期出现了车船。唐代的皋对车船的改进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水力机械也有新的进展,唐代已有筒车,从人力提水开展为水力提水。南末末期又创造出先进的水转大纺车,三摧、五摧(锭)手摇纺车曾是当时世界上比较先进的人力纺纱机具。元代薛景石所著梓人遗制

8、是木工名家总结亲身经历之作,并详细记述了当时通行的纺织机具和车辆,以古代著名的木制机械技术专著而留世。宋元明清时期:这一时期天文和计时仪器开展迅速。北宋颂和公廉等制成的木构水运仪象台,能用多种形式表现天体时空的运行。它由水力驱动,其中有一套擒纵机构。水运仪象台代表了当时机械制造的高度水平,是当时世界上先进的天文钟。元代的滚柱轴承也属当时世界上先进的机械装置。 明初的造船业已有很大进展。和下西洋的船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队。和所乘宝船长约137米,12帆,舵杆长11米多,是古代最大的远洋船舶。当时的机械制造主要仍靠手工操作。大者如千钧锚,是靠人工先锻成四爪,然后依次逐节锻接。小者如制针用的冷拔钢

9、丝,也用手工制成。明代已有活塞风箱。它是宋元木风扇的进一步开展,风箱靠活塞推动和空气压力自动启闭活门,成为金属冶铸的有效的鼓风设备。 在明中叶或稍前,木帆船已能逆风行驶,并拥有全风向航行的能力。立帆式风轮是将八扇纵帆等距装置在八角形木架上,围绕一个垂直轴旋转,并能自动调节帆面角度。这是中国古代独具特色的木船风帆的进一步开展。长期以来,中国沿海一带多利用它推动翻车,以提取海水晒制食盐。机械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学术研究。王徵于1627年编译和出版了远西奇器图说录最,介绍了西方机械工程的概况。来自西方的自鸣钟表和水铳等也在一定围得到流传。 16341637年 ,明朝的宋应星编著和出版天工开物,记录了许多

10、先进的工艺技术和科学创见。它反映出当时的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技术水平。记载了不少有关机械制造和产品性能的情况。容涉及泥型铸釜、失蜡法铸造以及铸钱等铸造技术,还记述了千钧锚和软硬绣花针的制造方法、提花机和其他纺织机械以及车船等各种交通工具的性能和规格等。天工开物被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清乾隆年间宫廷造办处曾制造大更钟,它依靠悬锤的重力驱动,并增添了准确的报更机构,加工精致,富有中国民族特色。明清两朝中国钟表工匠创制了不少新奇的钟表。当时的、等,成为有名的制造钟表的城市。新中国成立以后: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近三十年来,中国的机械科学技术开展速度很快。向机械产品大型化,精细化、自动化和成套化的

11、趋势开展。在有些方面已经到达或超过了世界先进水平。小型夯实机械20世纪60年代以前,中国小型夯实机械非常缺乏,很多小型场地的夯实根本上采用人工夯实。20世纪60年代初期,建立机械研究所与建筑工程学院等单位合作,在群众性技术革新成果的根底上总结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蛙式夯实机,1962年获国家科技创造奖。蛙式夯实机构造简单,维修、使用方便,很快成为中国60年代夯实机械的主导产品。据不完全统计蛙式夯实机累计产量到达50000多台,在中国经济建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70年代以后,蛙式夯实机逐渐被性能更先进的振动冲击夯和振动平板夯所替代,目前蛙式夯实机已经很少,根本被淘汰。1964年,建立机械研究所开发了

12、HB120型燃式夯实机,开场由工程机械厂生产,后来主要由津市洞庭工程机械厂生产,年产量200台左右。80年代,燃式夯实机产品质量有较大提高,曾出口东南亚和非洲地区。90年代以后,燃式夯实机产销售量也在逐渐减少,目前只有少数小型民营企业生产。1977年,建立机械研究所和市建筑机械厂开发了中国第一台HZR250型和HZR70型振动平板夯,这两种产品分别于1979 年和1982年通过了由建立部组织的鉴定。随后义乌建筑机械厂、建筑机械厂、振动器厂、津市洞庭工程机械厂等多家企业都开场生产振动平板夯。1986年建立机械研究所又开发了较大的HZR450型振动平板夯。上世纪90年代以后,振动平板夯在中国有了较

13、快的开展,产品品种、规格和生产企业增多,国外的振动平板夯陆续进入中国市场。1983年,建立机械研究所和振动器厂联合开发了中国第一台HZR70型振动冲击夯,1984年通过了由建立部组织的鉴定,1985年获建立部科技进步三等奖。由于振动冲击夯具有压实效果好、生产率高、体积和重量小、轻便灵活等突出特点,深受用户欢迎,得到了迅速的推广使用,并很快开展到资江机器厂、第三机床厂和津市洞庭工程机械厂等几十家企业生产。振动冲击夯虽然比振动平板夯开发晚,但开展速度、产销量和使用广泛性比振动平板夯大得多,目前已成为中国夯实机械中产销量最大的主导产品。上世纪90年代以后,国外的振动平板夯陆续进入中国市场。振动冲击夯

14、和振动平板夯在中国的成功开发,不仅为中国建立施工部门提供了性能先进的夯实机械,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使中国夯实机械技术向前跨进了一大步,缩短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促进了中国夯实机械的开展。加工机械铸造:20世纪50年代以前,在铸造上采用粘土砂手工造型。1955年,第一机床厂开场采用漏模造型、 双面模型型板及铁型板和标准砂箱造型。1965年,开场采用塑料模型。 1980 年,市机电研究院与玛钢厂研制成功工频无芯塞杆底注式保温浇注电炉。1982年,该院与机床铸造二厂研究成功冲天炉风口吹氧技术。 19851988年,机床研究所试验成功浮动端面密封环的压力铸造工艺。 锻压:锻压:195

15、9年,第二通用机械厂(后改名重型机器厂)建成2500吨水压机。1971年,该厂制造出6000吨水压机,这是当时最大的锻压设备。 19681979年,起重机器厂先后采用300吨油压机和2000吨油压机制造出起重机吊臂和大型覆盖件。80年代,市机电研究院和市模具中心研制出一系列高精度多工位冲裁模具,接近或到达进口模具水平,改变了精细冲裁模具依赖进口的局面。 热处理:热处理:1949年前,已采用电、盐溶炉、热电偶等手段进展零件退火、回火、淬火、正火、调质、渗碳等热处理。 1956年,第一机床厂开场采用高频感应淬火。1961年,第二机床厂开场采用气体氮化淬火。1969年,量具刃具厂开场采用光亮淬火。

16、1978年,机床研究所研究完成机床导轨外表接触淬火工艺及设备、淬火质量检查技术条件的研究。1979年,铁道科学研究院和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等合作完成大功率柴油机缸套外表的激光改性处理的研究。 1979年,市机电研究院研制成功千瓦级二氧化碳激光器,并于80年代初分别应用于汽缸套和邮票印刷设备的激光热处理。其中,清华大学、市机电研究院、邮票厂共同完成邮票厂七色机打孔器外表激光强化研究。 19841990年,市热处理研究所研究成功真空热处理、 (与航空航天大学合作)、稀土软氮化、粉末冶金制品外表强化、煤油加甲醇小滴量法微机可控渗碳、固体渗硼、渗碳过程微机辅助工艺设计及跟踪控制系统等热处理新技术,并应

17、用于生产。 焊接与切割 1949年,已有气焊、电弧焊及氧乙炔火焰切割等手工作业。 1963年,金属构造厂与一机部机械科学研究院合作开发出钨极氩弧焊,并实现了氮气等离子切割不锈钢。1964年,用直流钨极氩弧焊及焊丝合金化技术解决了核工业用倾斜式电解糟纯镍焊接。 1966年,机械构造厂开发出了使被焊球体旋转的埋弧自动焊。1968年,该厂开场以液化石油气代替乙炔切割。 80年代初,清华大学创造了新型MIG焊接电弧控制法,在控制电弧技术上取得突破。 80年代初,城建等完成液化石油气移动式气压焊轨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1990年,金属构造厂开场采用数控精细切割和具有光电跟踪及数控寻踪读入自动编程的大功率等离子切割技术。 结论总的来说,就中国机械科学技术的成就是巨大的,开展速度之快,水平之高也是前所未有的。这一时期还没有完毕,中国的机械科学技术还将向更高的水平开展。只要能够采取正确的方针、政策、用好科技开展规律并勇于创新,中国的机械工业和机械科技一定能够振,重新引领世界机械工业开展潮流 参考文献1 陆敬严 中国机械史 台北:越吟 2003-32 路甬祥 胡维佳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纲 教育 1996 2513183 王玉仓 科学技术史 中国人民大学 1993 91504 西祠胡同 .*5中国机械开展史 .hugongbbs./read.phptid=47638. z.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