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地接讲解部分内容沿途导游词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76688270 上传时间:2022-04-18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6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绍兴地接讲解部分内容沿途导游词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绍兴地接讲解部分内容沿途导游词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绍兴地接讲解部分内容沿途导游词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资源描述:

《绍兴地接讲解部分内容沿途导游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绍兴地接讲解部分内容沿途导游词(1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说古典绍兴是因为无论是我儿时的记忆,我对绍兴的最初印象来自中小学课文里鲁迅文章对家乡的描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故乡、孔乙己、社戏描写的人物和地方都是我少年时期熟悉的。那个时候觉得这些个地方很美,也可能是鲁迅先生记忆中生活中最美好的时光。再熟悉绍兴这个名字就是小时候看的越剧电影红楼梦、梁山伯与祝英台,那悠远曲婉的唱腔,久久地萦绕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绍兴是一个梦,一个古老而美丽的梦。 还是今天我来到绍兴,以及绍兴的过去,都是一致的:绍兴是古典的、文化的、历史的。绍兴就象一本古典的书,从儿时的记忆延续到今天的眼见。从新石器时代中期的河姆渡文化开始,绍兴至今已有约7000年历史。越国古都建于公元前49

2、0年,距今已有近2500年建城史。春秋时期,於越民族以今绍兴一带为中心建越国,成为春秋列国之一。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定江南,降越君,以越地置会稽郡,辖今江苏南部和浙江大部20余县,治吴(今苏州)。足见当时绍兴政治经济发展之繁盛。1983年7月设省辖绍兴市至今,为全国68个省会和中心城市之一,被国家列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绍兴历史悠久,名人荟萃,素有水乡、桥乡、酒乡、书法之乡、越剧之乡、名士之乡的美誉。 绍兴自古就是著名的水乡。去过绍兴乡间的人一定看到过河道里来来往往的乌篷船,这和鲁迅社戏描绘的一模一样。绍兴河道众多,四通八达,水路自然是这里自古的交通动脉。绍兴的

3、水路不仅村村通镇镇连,而且有和京杭大运河连接的水道,这样绍兴在古代实际具备了北上京城东去出海的便捷交通网络。据说大禹治水也曾经到过绍兴,足见绍兴之水乡名声之大历史之悠久。 水路多自然桥也就多。特别是绍兴老城区,有很多中国古桥之最:有中国现存之最早的立交桥八字桥,八字桥位于绍兴市区八字桥直街,南宋嘉泰会稽志已有记载,桥孔墩柱上刻有“时宝佑两辰仲冬吉日建”,宝佑丙辰为1256年,应是重建时间,这是我国现存有文字标记最古的城市桥梁。该桥为石壁石柱墩式石梁桥,三向四面落坡,其中二落坡下再没二桥洞,解决了一桥跨三河的复杂交通问题,被称为我国最早的立交桥;有特长型古桥梁之最纤道桥,纤道桥建于晋代贺循疏凿的

4、西兴运河阮社段南侧,现存古纤道桥为唐元和十年(公元815年)浙东观察使孟简整治运河时修建,连绵百余里。其中阮社段东起双梅上谢桥,西至钱清板桥,全长7160米,由1285孔石梁桥组成,每跨净2米, 桥面用三块条石拼成,宽1.5米,桥墩用条石干砌,桥低接近水面,东端45跨较高,可通小舟,该桥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准悬链线拱桥之最迎仙桥,迎仙桥位于新昌县桃源桃树坞村,始建于明代, 后圮, 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重建。该桥为单孔石拱桥,准悬链线型,造型独特,甚为少见。桥长25米,净跨15.6米,桥面宽4.5米,高7.7米;国内最早独塔斜拉桥章镇桥,章镇独塔斜拉桥在上虞市章镇西的曹娥江上,全长3

5、03.69米,宽12.8米,桥高15米,塔高30.31米,5对斜拉索。1978年11月动工,1983年10月竣工。为国内第一座独塔斜拉桥。无论是古代还是今天,桥文化和绍兴人息息相关,无法分离。 说绍兴是酒乡,是因为这里是绍兴黄酒的故乡,绍兴酒、女儿红、古越龙山、绍兴花雕等都是闻名全国的黄酒品牌。绍兴市被中国首届酒文化节评为5个中国酒文化名城之一。绍兴酒的历史悠久,最早的就有大禹杜酿、勾践“箪醪劳师”等传说和典故。南北朝时,绍兴酒被列为给皇帝的贡酒。唐朝时,著名诗人贺知章、李白、白居易、元稹、方干、张乔等,都以饮绍兴美酒、赏稽山鉴水、留千古诗篇为畅事。明清之际,绍兴出现了大酒坊,清嘉庆年间绍兴酒

6、被列为全国十大名酒之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绍兴女儿红,据说民间家庭有女孩子出生,父母就在院子里窖藏下几坛子黄酒,等到女儿出嫁才挖出来待客,故名女儿红。绍兴黄酒之所以受人欢迎,除了其独特工艺和口味外,酒精度适中富含各种营养元素也是重要原因。绍兴酒营养之丰富,在世界酒类中可说是不多见的。 说绍兴是书法之乡,当然是因为这里诞生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书法二圣”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王羲之(303361),字逸少,原籍琅琊,定居山阴。王羲之48岁任会稽内史,永和九年(353)三月初三,与谢安、孙绰等42 人修禊兰亭,写下了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据记载,当时参与其会的42人中,12人各赋诗二首。九岁

7、的王献之等16人拾句不成,各罚酒三觞。王羲之将37首诗汇集起来,编成一本集子,并借酒兴写了一篇324字的序文,这就是著名的兰亭集序。传说王羲之以后曾多次书写兰亭集序都不能达到原来的境界,这不仅表现了艺术珍品需要在天人合一的环境下造就的,也表明了酒的神力和作用。这篇序言,不仅文采斐然,书法艺术更是精美绝伦,为千余年来书家所公认。这实际上也是王羲之书法艺术的顶峰。正因为此,兰亭雅集也被千古传颂,流传至今。王羲之的书法艺术成就很高,不仅全面精通古代各种书体,而且创造出一种适应时代需要的新体,并构建了一个完整的风格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绍兴是中国著名剧种越剧的发源地。绍兴戏曲传统绵长,剧种、

8、曲种多样,声腔丰富,剧作高超,作家、艺人辈出,是绍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戏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中以越剧最为著名,影响最大,成就最高。越剧演出团体遍全国包括台湾在内的二十几个省、市、自治区,成为除京剧以外的全国第二大剧种。越剧在长期实践中,进一步形成了一种优美忬情、诗情画意的独特风格,而且出现了一批代表性剧目,如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红楼梦、祥林嫂、山花烂漫、胭脂等,其中绝大部分已摄制成影片。 说绍兴是名士之乡一点也不过分。这里不但出了共和国总理周恩来,而且诞生了中国现代最伟大的作家鲁迅,中国书法二王书圣王羲之小圣王献之,中国四大美女西施,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伟大爱国诗人陆游,巾帼英

9、雄女革命家秋瑾。此外还有著名的文学家:嵇康、谢灵运、贺知章、范仲淹、蔡东藩、朱自清、等;著名的政治家:范蠡、文种、谢安;著名的学者科学家:蔡元培、马寅初、刘大白、范文澜、孙伏园、胡愈之、竺可桢、钱三强等等。 兰亭集序(晋)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10、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王羲之是东晋伟大书法家,他一变汉魏朴质书风,开晋后妍美劲健之体,创楷、行、草之典范,后世莫不宗法。他行书字帖兰亭序是他的的代表作,被书法界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千百年来倾倒了无数习书者。王

11、羲之亦因此被后人尊称为“书圣”。唐太宗李世民倡导王羲之的书风。他亲自为晋书撰王羲之传,搜集、临摹、欣赏王羲之的真迹,兰亭序摹制多本,赐给群臣。在中国书法史上,帝王以九五万乘之尊而力倡一人之书者,仅此而已。宋代姜夔酷爱兰亭序,日日研习,常将所悟所得跋其上。有一跋云:“廿余年习兰亭皆无入处,今夕灯下观之,颇有所悟。”历时二十多年才稍知入门,可见释读之难:一千六百多年来无数书法家都孜孜不倦地释读过,何尝不想深入羲之的堂奥,但最终只能得其一体而已。因此,兰亭序可以说是由杰出的书法智慧所营造成的迷宫。王羲之书法中影响最大是兰亭序,也是书法史上一段千古传奇的故事:东晋有一个风俗,在每年阴历得三月三日,人们

12、必须去河边玩一玩,以消除不祥,这叫做修褉。在他去世前8年,也就是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的三月初三,时任会稽内史、右军将军的王羲之邀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位文人雅士聚于会稽山阴的兰亭修褉,曲水流觞,饮酒作诗。曲水流觞,也称之为曲水宴,42位名士列坐溪边,由书僮将盛满酒的羽觞放入溪水中,随风而动,羽觞停在谁的位置,此人就得赋诗一首,倘若是作不出来,可就要罚酒三觥。正在众人沉醉在酒香诗美的回味之时,有人提议不如将当日所做的三十七首诗,汇编成集,这便是兰亭集。这时众家又推王羲之写一篇兰亭集序。王羲之酒意正浓,提笔在蚕纸上畅意挥毫,一气呵成。 这就是名噪天下的兰亭序。序文,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序

13、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翌日,王羲之酒醒后意犹未尽,伏案挥毫在纸上将序文重书一遍,却自感不如原文精妙。他有些不相信,一连重书几遍,仍然不得原文的精华。这时他才明白,这篇序文已经是自己一生中的顶峰之作,自己的书法艺术在这篇序文中得到了酣畅淋漓的发挥。 王羲之“书圣”地位的形成一、王羲之生平(303 361)王羲之出自琅邪“王”氏,即“姬”姓的“王”氏。秦末乱时,迁居琅邪,后徙临沂。西汉时,王吉一支迁至临沂都乡南仁里。两晋成为著名的高门士族,出现了许多清谈名士、庙堂权贵、书画名家。东晋时,王裁、王正两房人物最盛,王羲之是王正长子王旷的次子。家族势力

14、延绵南朝。生于公元303(西晋惠帝太安二年),出生地不详,经史料分析在北方。7岁前后父亲去世,11岁随叔父王廙南渡,居京师建康(今南京)。20余岁娶太尉郗鉴女郗璿。婚后出仕为秘书郎。32岁前后离京,到武昌(今湖北鄂州)任征西将军府参军、长史。38岁任江州刺史(今江西九江),次年赋闲。42岁得第七子献之。46岁在建康任护军将军,49岁为会稽内史、右军将军(今浙江绍兴)。51岁在山阴郊外召集“兰亭雅集”,53岁称病辞官。59岁(升平五年,361)卒,葬会稽剡县金庭乡瀑布山(今属浙江嵊州市)。 二、王羲之的书法王羲之的书法直接先师从卫夫人,后又师从叔父王廙;临摹古人:东汉张芝草书、三国魏钟繇行书、正

15、书。王羲之擅长书体:草书、行书、楷书。王羲之书法的分期(生前):33岁(335年)以前,王羲之的书法与当时的庾翼、郗愔前面还有些差距,随后跟他们齐名。40岁(342年)之际名声大振。49岁(351年)任会稽内史、右军将军以后,王羲之的传世名迹大多是49岁到会稽后十余年间所写。 三、王羲之书圣地位的确立过程 王羲之书名大振以后,影响很大,书家师法王羲之的新体,不再宗法“钟张”。王羲之去世后,第七子王献之继以出名,故有 “二王”之称,所谓“晋末二称英”。古人把精通一技或身怀绝技者称为“圣”。葛洪第一次使用了“书圣”这个概念,但是所推崇的书圣是三国时期“善史书”的皇象、胡昭。王献之的弟子羊欣也提到书

16、圣:“张芝、皇象、钟繇、索靖,时并号书圣。” 都是前朝名家,也没有提到王羲之。王羲之书圣地位的确立要晚到三百年后的唐朝,其间,王羲之的书法地位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南朝时期:宋朝(420-479)、齐朝(480-502):世人高尚王献之,不重王羲之书;梁朝(503-557):王羲之书法复兴梁武帝贬抑王献之,提倡钟繇,但是钟书绝少。梁武帝求其次,令人集王字,敕周兴嗣“次韵”为千字文,分赐“八王”;陈朝(558-589):王羲之大行于世,智永锐意摹学王羲之,书写集王字千字文数百本,广为传播。唐朝时期:唐太宗(627-649在位):极力推崇王羲之,王书居独尊地位;李嗣真(约为玄宗朝人),称王羲之楷书

17、为“书之圣”,行草书为“草之圣”,飞白书为“飞白之仙”。王羲之书法的特征与历史地位关于王羲之书法的特征,历代的书家各有说法。流传最广的是“遒媚”。又有“龙跳天门,虎卧凤阙”之喻。一、王羲之书法的特征 “王羲之书法”是个整体性概念,是一个风格体系。唐朝人说他“隶、行、草书、章草、飞白俱入神,八分入妙”,我们现在所见,除了一件章草豹奴帖,其他都是草书、行书、楷书,因为不同于张芝、钟繇,人称“今体”。具体作品,面貌有差别,各种原因比较复杂,或因书体不同而异,或因书写时间先后而异,或因书写态度而异,或因传摹而异。但也有共性特征,下面从四个方面归纳:形态方面笔画:沉厚稳重,方圆兼备;字态:势巧形密,欹侧

18、雄秀。书写方面用笔:迅牵疾掣,天然简易;笔势:爽利遒劲,环转纵引。这里试从以下三个方面作进一步的说明: 第一,结体欹侧,千变万化。王书的结构是“斜划紧结”,特别是他的行草书,由于笔势的纵引,偏旁部件之间形成了大小、高低、偏正的关系,字态欹侧,富有顾盼的情调。西晋草书已见斜势,但结构是“横斜”的“宽结”,还不能与王书“欹侧”的“紧结”等观。南朝羊欣说:“张(芝)字形不如右军”,这是称王书以“今妍”胜张芝的“古质”,而“今妍”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结体的欹侧。第二,笔势纵引。所谓“纵引”,是指上字的末笔向下字首笔引发,笔势在字与字之间贯通,形成牵连映带。王羲之写草书、行书的笔势是顺势疾行纵引,纵快飞

19、移的笔势钩连于字与字之间,从而突破了以往草、行书以单字为造型单位的旧法,使一些笔画的姿态及其组合方式发生了变异的情调,从而出现“字群结构”,笔势的“赋形”功能便凸现出来。第三,用笔明快简捷。汉末赵壹讥讽张芝的弟子姜诩(孟颖)、梁宣(孔达)作草书“不思简易之旨”,“反难而迟”。王羲之用笔是“按锋直引,迅牵疾掣”,获得了草法“易而速”的旨趣。他用“直引”的笔法写楷书,比钟繇的翻笔之法来得简易。王羲之的今体之所以大受欢迎,是因为“妍媚”的体态美观好看,而且投合了“爱妍而薄质”的社会风尚,前人已有论列。刘涛先生认为,王书能够在东晋时代迅速普及的重要原因,还在于王羲之的用笔简捷明快,易于摹学。这一点,历

20、代的书论家居然不置一词,大概是“神化”王羲之书法的风气遮蔽了人们的思考。二、王羲之的历史地位1、汉晋新书风的总结者 东汉中期以来,草书大盛,张芝被尊为”草圣“;东汉后期又形成了新的书体,行书和楷书,钟繇、胡昭最著名。这三种书体,受到士大夫的欢迎,用于日常的书写,形成一种新的书法风气。王羲之祖述张芝、钟繇,兼二者所长,书法遒劲,体式欹侧,将三种新书体推向“今妍”境界。东晋时,王洽在给王羲之的信中曾经这样评论他的书法在当时的作用:“俱变古形,不尔,至今犹法钟张。”2、变古制今,为草书、行书、楷书建立了新的典范当代学者、艺术家熊秉明先生有过一个很概括的表达:“有严肃,也有飘逸;有对比,也有和谐;有情

21、感,也有理智;有法则,也有自由”,后世“各种倾向的书法家,古典的,浪漫的,唯美的,伦理的”,“都把他当作伟大的典范,每个书家都可以在其中汲取他所需要的东西。” (中国书法理论体系第44 页,香港商务印书馆,1984年)。唐朝以来,王羲之书法处于独尊地位,由于楷、行、草书是常用书体,历代主流书家皆以王羲之为楷模和偶像,王羲之成为中国书法的标志性符号。兰亭序与真伪论辩一、兰亭序及其流传1、王羲之与兰亭序 东晋永和九年(353),农历三月三日,五十一岁的王羲之以“修禊”的名义召集友人聚会,地点选在山阴城南的兰亭。那天,“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与会者多达四十二人,有隐居当地的名士,有官员,王羲之还带了

22、自己的儿子凝之、徽之和操之。众人临水而坐,“一觞一咏,畅述幽怀”。当时王羲之是会稽的一郡之长,官职最高,又是聚会的召集人,最后由他“挥毫制序”,这篇序文,就是后世书家所称的兰亭序。传世的兰亭墨迹本,不论哪一本,全文28行,324字,其中有六处涂改的痕迹。2、记载兰亭序的早期文献最早见于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企羡篇第三曰 :“王右军得人以兰亭集序方金谷诗序,又以己敌石崇,甚有欣色。”此条刘孝标的注,引录王羲之兰亭序,但是称为临河叙,文字内容与传世的兰亭序有同有异,特别是最后一段文字,“右将军司马太原孙丞公等二十六人,赋诗如左,前余姚令会稽谢胜等十五人,不能赋诗,罚酒各三斗”,与石崇金谷诗序结尾部分

23、类似,而今传兰亭序无此段文字,成为后人的怀疑点。南朝文献言及兰亭,都是只言王羲之和他人都看重兰亭之“文”,而未言及书法。唐太宗贞观廿二年(648)成书的晋书,太宗亲自为王羲之传写传论,极力推崇王羲之书法,王羲之传记载了“兰亭雅集”,录有兰亭序全文,但是,仍然言“文”而不言“书”。玄宗时代(712 755)出现的文篇,如刘餗隋唐嘉话(卷下)、何延之兰亭记,都谈到兰亭书法,特别提到太宗喜欢兰亭而殉葬昭陵。武平一徐氏法书记也说:“太宗于右军之书,万机之暇,备加执玩,兰亭、乐毅,尤闻宝重。” 早期有关兰亭的记载,内容有以下数端:一是文章好,二是流传经过,三是太宗“赚兰亭”与殉葬的情节,四是书法,五是传

24、摹情况。3、兰亭序递藏的线索唐朝刘餗 隋唐嘉话(卷下)、何延之兰亭记皆记兰亭序本末,累为后世称引。刘餗是史学家刘知几次子,他本人也做过史官,所以宋朝人考证兰亭多称引隋唐嘉话中的那段文字,但是他的段文字只有147字的笔记文,何延之曾任均州刺史,他写的兰亭记多达2000余字,内容丰富,颇有故事情节,如小说家言。 但是记录的兰亭递藏的线索,是刘详、何略,对比如下:刘餗:梁内府智永陈宣帝隋晋王僧果辩才秦王李世民(武德)陪葬昭陵;何延之:智永辩才太宗李世民(贞观)陪葬昭陵。兰亭序起于王羲之,流传过程中,关键人物是智永与弟子辩才、唐太宗。兰亭流传过程中,见到真迹的人很少。唐太宗收得后,虞世南、褚遂良任太宗

25、的“侍书”,应该见过;宫廷中摹搨兰亭的人应该见过;也许高宗李治立为太子之后也见过。4、兰亭序的书法地位兰亭序在南朝已有声名,唐太宗格外推崇,大显于世,尽管他将兰亭随葬,不可否认,他也是兰亭书法的有力传播者。到了北宋,书家无不推崇兰亭。米芾在他收藏的褚摹兰亭上题跋:“此乃行书第一”,所以后人称为“天下第一行书”。二、兰亭序名本介绍1、兰亭序书法的最早记载晋朝到南朝,人们评价书法家不外两个方面:一是擅长的书体,二是品评笔力、笔势、结字、笔体、风格等方面的特点,是整体性的评论,陈述一种”感觉“。在鉴定真伪时,才点明具体的书作。那时兰亭未显于世,人们提到的王羲之名作,都是细书小楷。到了唐朝,兰亭才著名

26、于世,但那时品评兰亭者依然很少,唯见何延之兰亭记,而且成为后世品评兰亭的基调:“(王羲之)挥毫制序,兴乐而书,用蚕茧纸、鼠须笔,遒媚劲健,绝代更无。凡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有重者皆构别体。就中之字最多,乃有二十许个,变转悉异,遂无同者,其时乃有神助。及醒后,他日更书数十百本,无如祓禊所书之者。右军亦自珍爱,宝重此书,留付子孙传掌。”2、兰亭序最早的搨本兰亭在唐朝始有搨本传世。何延之兰亭记:唐太宗获得兰亭后,“命供奉搨书人赵模、韩道政、冯承素、诸葛贞等四人各搨数本,以赐皇太子诸王近臣”。武平一徐氏法书记:“尝令搨书人汤普彻等搨兰亭,赐梁公房玄龄已下八人,普彻窃搨以出,故在外传之。”现在传世的四

27、件兰亭名本,历来定为唐人的临摹本,其中有一件被元朝人定为宫廷搨本,即冯承素摹本。3、兰亭序名本介绍 (1)虞世南临本(又称”张金界奴本“) 卷后有明朝董其昌题跋,云“此卷似永兴所临,曾入元文宗御府久藏余斋中”,世人遂称虞临本。乾隆列为“兰亭八柱第一”。 (2)褚遂良临本 卷后有宋朝米芾题诗,其中有句云:”后生有得苦求奇,寻购褚模惊一世“,米芾在书史中记,此“褚模”本得之苏舜钦后人。列为“兰亭八柱第二”。 (3)冯承素摹本(神龙本) 卷后有元朝郭天锡题跋,云:“定是唐太宗朝供奉搨书人冯承素等奉旨于兰亭真迹上双钩所摹。与米元章购于苏才翁家褚河南检校搨赐本张石氏刻对之,更无少异” ,郭氏只是说摹者是

28、“冯承素等”,后人径称“冯承素摹本”。列为“兰亭八柱第三”。 (4)褚遂良临黄绢本 后有米芾题跋,称褚遂良临本 , “全是褚法”,购于晁美叔之孙。、 (5)定武本兰亭石刻本,因刻石在宋朝定武(今河北正定)发现,故称“定武本”。盛行于北宋,说是依据唐朝欧阳询的临本所刻。三、19世纪末李文田的质疑与20世纪中期的“兰亭论辩” 1、李文田质疑兰亭序的要点 1889年,李文田在浙江主持考试后北还,过扬州时,跋汪中藏的定武兰亭,表示自己怀疑兰亭是否为王羲之所写的看法。要点是: (1)定武石刻本未必晋人书,以今见晋碑,皆未能有此一种笔意,此南朝陈、梁以后之迹也。” (2)世无右军之书则已,苟或有之,必其与

29、爨宝子、爨龙颜相近而后可。” (3)金谷序文甚短,与世说注引临河叙篇幅相应,而定武本自“夫人之相与”以下多无数字,此必隋唐间人知晋人喜述老庄而妄增之,不知其与金谷序不相合。”第1、2条,是书法的角度,第3条是文本的角度。 李文田 2、1965年“兰亭论辩” 郭沫若因见到1965年南京出土的王氏墓志,重提“质疑”。在5月写出文章,发表在文物1965年第6期上。主要论点是:“不仅帖是伪造,连序文也是掺了假”。基本结论未出李文田所论范围。高二适发表反驳意见,多数学者赞同郭的意见,文章都发表在文物和光明日报上。1966年1月,商承祚在中山大学学报上发表长文支持高二适。 3、两次质疑兰亭序的不同之处 (

30、1)背景不同:李文田质疑兰亭,是在碑学书法大盛之际;郭沫若质疑则是在毛泽东拉开“文革”序幕之时。郭文有康生在背后支持,高文发表有最高领导人运筹斡旋。 (2)意图不同:李文田只是怀疑书法而言,而“兰亭论辩”上升到“唯物史观同唯心史观的斗争”的政治高度。 (3)范围和影响不同:李文田是在私人间交流,“论辩”在公众媒体上公开进行,时间上与批判海瑞罢官同时,在知识界和社会上引起很大震动。四、如何看待兰亭序 并非当年王羲之所写兰亭的原貌,有后人加工的成分;行书艺术的典范;尊重兰亭序的艺术价值、历史地位。公元140年会稽太守马臻筑鉴湖,堤127里,周358里,建斗门三处,水门69所,乃当时的世界之最。命运

31、总是弄人,马太守功绩彪炳,对绍兴有再造之恩。却因建湖触犯地方权贵的利益(湮没一些地方权贵的旧坟和土地),以一张死人名单将马臻告上东汉皇帝,马臻遂落得五马分尸的千古惨剧。绍兴却从此由荒芜之地变为鱼米之乡,由穷山恶水变为千岩万壑。晋人顾恺之自越返,人问会稽之美,顾答:“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朦胧其上,若云兴霞蔚”。 成语千岩万壑、云蒸霞蔚语出于此。李白有诗云:“万壑与千岩,峥嵘镜湖里”。其后,王羲之、谢安、孙绰、贺循、支循等士大夫联袖南来,或泛舟于湖中,或骑驴山阴道上,或雅集在兰亭,成为一段佳话。至此鉴湖名声大肇,成为唐诗之路的重要一站王羲之、王徽之、王献之、王凝之、王玄之、王蕴之、王丰之、王肃

32、之、王彬之、王涣之、徐丰之、曹茂之、曹礼、曹华、孙绰、孙统、孙嗣、谢安、谢万、谢瑰、谢腾、谢绎、郗昙、庾友、庾蕴、魏滂、桓伟、羊模、孔炽、后绵、刘密、虞谷、虞说、任儗、袁峤、华茂、劳夷、华耆、卞迪、丘髦、吕本、吕系。有人称支遁也参加了,但此说终成谜团。东晋独特的旷达、清雅、飘逸、玄远的时代气质使得这次集会完全丧失了政治色彩,哪怕组织者王是会稽市长,哪怕参与者大多都是会稽和建康的军政大腕儿。这次集会完全是生命的、内心的、山水的。桥梁之最 城市现存古桥之最:八字桥 特长型古桥梁之最:纤道桥 古准悬链线拱桥之最:迎仙桥 马蹄型拱桥多孔之最:泾口桥 国内最早独塔斜拉桥:章镇桥 绍兴戏曲传统绵长,剧种、

33、曲种多样,声腔丰富,剧作高超,作家、艺人辈出,是绍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戏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唐时,越州有参军戏。唐元和年间(806820),女艺人刘采春及其夫周季崇善弄“陆参军”。元微之赠刘采春诗有“选词能唱望夫歌”句。望夫歌一名罗嗊曲。刘采春所唱120首,皆当时文士所作,其词五、六、七言。今尚存罗嗊曲6首。南宋,主要演出诸宫调及杂剧,曲艺则数鼓词。洪迈夷坚志载有越地演唱诸宫调的内容。杂剧流行于越州民间,或为祭神而演。王十朋梅溪集有“剡之市人,以崇奉东岳为名,设盗跖以戏先圣”等语。鼓词为宋时越中主要曲艺形式。陆游有诗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叙“拊鼓盲翁”说唱蔡伯喈故事的情状。其时,绍兴

34、城乡演出活动频繁,陆游晚年回绍兴里居所写诗中,多有咏及。当时,已有本地的“村伶”,村伶还组班演出。这种演出,为不误耕作,多在夜间,极受农民欢迎。陆游诗云:“老伶头已白,相识不论年。时出随童稚,犹能习管弦。”“野寺无晨粥,村伶有夜场。”“空巷看竞渡,倒社观戏场。”戏文入元,与北曲元杂剧对称而名为南戏。由余姚籍为主的“戏文子弟”以余姚方言及声腔演唱的南戏称余姚腔。余姚腔流行于江苏的常州、润州(镇江)、扬州、徐州及安徽的池州(贵池)、太平(当涂)等地。明万历十四年至二十五年(15861597),“绍兴梨园”、“余姚梨园”、“绍兴戏子”以余姚腔多次演出于上海豫园等地。明嘉靖、隆庆年间(15221572

35、),昆腔由吴中一带迅速传播到江浙各地。万历年间(15731620),昆腔大见流行,越中士大夫纷纷组成家班、女戏,声势颇盛。以后家班几经更迭,有的演员在脱离家班后,加入民间班社。其时,演出重视伴奏及服饰、化妆,且部分使用灯彩布置。明末,兴调腔,其时,目连戏自成一系。清康熙、乾隆年间(16621795),乱弹起,与调腔并行,其后,鹦哥班出;咸丰、同治时(18511874),嵊县“落地唱书”勃起,清末衍化为小歌班,民国初发展为绍兴文戏。清同治年间(18621874),嵊县农村出现“落地唱书”,以四工合调说唱养媳妇回娘家、蚕姑娘之类的短篇农村故事,很快流行当地并逐渐传至杭、嘉、湖一带,形成长于叙事的新

36、调吟哦调,开始说唱赖婚记、金龙鞭等长本书。光绪三十二年(1906)春节期间,嵊县农村6名艺人首次化妆登台,演出十件头、赖婚记、倪凤扇茶,因只用笃鼓、檀板按拍击节,的笃之声不断,故称“的笃班”或“小歌班”,渐次衍变为一种地方戏曲,并流行于绍兴、宁波一带。剧目多半反映农民生活,主要有卖婴记、卖青炭、箍桶记等。民国初,小歌班流向上海,并以“绍兴文戏”(男班)为名与乱弹班绍兴大班相区别。民国10年(1921),绍兴文戏改原来的徒歌清唱为以丝弦伴奏,称为丝弦正调,出现魏梅朵、王永春、支维永、马阿顺、张云标、白玉梅、马潮水等一批优秀艺人,男班进入全盛时期。民国12年(1923),嵊县首次出现绍兴文戏女子科

37、班。此后,女子戏班林立,称为绍兴女子文戏,简称女子文戏。女班所演剧目,多自绍剧、京剧移植,故又称文武女班、女子绍剧等。其时,为适应女子演唱而变丝弦正调为四工调,演出于绍兴、宁波和上海。25年左右,绍兴女子文戏因扮相俊美、嗓音甜润、唱调流畅,逐渐取代了男班在上海的地位。当时著名女演员有施银花、赵瑞花、王杏花、屠杏花、姚水娟、马樟花、筱丹桂等。演出剧目多为才子佳人戏,如梁山伯与祝英台、三看御妹、龙凤锁、碧玉簪等。27年,女子文戏创演新戏,开掘新的表演程式,并改称“越剧”。民国31年(1942)起,著名越剧演员袁雪芬等进行越剧改革,以剧本制代替幕表制,建立导演制度,改进服装、化妆、布景、灯光,充实乐

38、队,在四工调的基础上发展出新调尺调,著名越剧演员范瑞娟又创制了弦下调,越剧唱腔逐渐形成多种流派。32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浙东四明山革命根据地对越剧进行改革。剧团(称社教队)实行男女合演,编演红灯记、桥头烽火、浙江潮等现代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越剧事业得到迅速发展。越剧演出团体遍全国包括台湾在内的二十几个省、市、自治区,成为除京剧以外的全国第二大剧种。越剧在长期实践中,进一步形成了一种优美忬情、诗情画意的独特风格,而且出现了一批代表性剧目,如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红楼梦、祥林嫂、山花烂漫、胭脂等,其中绝大部分已摄制成影片。越剧还多次出国演出,在香港也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越剧演员队伍有了新发

39、展,不断培养出新的人才。50年代,遵照周恩来总理的指示,浙江省越剧二团、上海越剧院等先后开始进行男女合演试验,对男女唱腔的革新作了有益的尝试。男女合演不仅开拓了越剧的题材和表现能力,演出了不少现代戏,而且出现了一批为观众所喜爱的男演员。 绍剧,即绍兴乱弹,俗称绍兴大班。兴起于清康熙、乾隆年间。唱辞以七字齐言对偶为基础,有独立完整的唱调,即三五七与二凡。剧作内容多为忠奸争斗、征战杀伐之事。焦循花部农谭谓“其事多忠、孝、节、义,足以动人;其词直质,虽妇孺亦能解;其音慷慨,血气为之动荡。”30年代称“越剧”。1950年定名绍剧。流行于绍兴、宁波、杭州、嘉兴、湖州及上海一带。明代,越地出现调腔,俗称高

40、腔或高调。张岱陶庵梦忆所云之朱楚生者,即为当时著名之调腔戏演员。调腔流行于旧绍兴府、台州府所属各县和宁波、舟山、温州及浙西等部分地区。曲牌体,唱腔有调腔、昆腔、四平,以调腔为主,并有帮腔,是绍兴地区唯一以南北曲为剧本、曲调体系的剧种。民国以后,各地的调腔演出活动渐趋减少,至1959年,新昌县成立专业高腔剧团,调腔即以新昌高腔之名入载曲籍。卧薪尝胆”故事里的故事(二) 越王穿着草鞋,戴着樵夫才戴的帽子,割草喂马。越后穿着都没了边的破衣裳,打水,扫地,清洗马厩。夫差常派人观察越王夫妇的动静,见他们只是埋头干活,而无一点怨恨之色,终夜亦无急叹之声,因此,夫差以为他们已无思乡之心,渐渐放松警惕。望着日

41、渐憔悴、苍老的妻子,勾践心如刀绞,但越后却总能笑着安慰越王:“忍一时之苦,图万代霸业!”一次夫差病了,勾践日夜服侍,不离左右,范蠡献计勾践亲尝吴王夫差之便,以表自己对夫差忠心无二,但勾践认为这过于羞辱自己,坚决不干。越后看到这种情况,流着泪劝慰勾践说:“这确是人世间最难堪的!何况您也是个国家的君主,如今竟被羞辱到这样地步!不必说是您,连我都愤怒得浑身在发抖了!可是范蠡的计谋是对的呀!那是王夫差惟一喜欢的是别人向他臣服,对他呈出忠心,否则他要怀疑这人,要想尽各种残酷的方法来折磨这个人!他这人只知道有自己的威风,而不愿、也不能容忍别人在他面前有志气的!他亲近伯嚭、远恶伍子胥的原因恐怕也就在这里啊!

42、您将来必以此来掉吴国!但这都是我们越国之福啊!您必须忍耐这最后一次耻辱,得到他的信任;否则我们不单难于回国,这过去两年多的屈辱也是白受了,也许还会发生更不利我们的事情!古语说,“惟能忍人所不能忍之忍,才能够为人之所不能为之为”!我恳请您答应了范蠡的这个计谋吧,为了国,为了您,为了我“第二天,勾践又到夫差的病榻前探视,正巧夫差大便,他上前揭开便桶盖子,反复察看,用手取了一块粪便放在嘴里,然后跪下禀告道:“臣懂点医道,恭喜大王,龙体就要康复了!”吴王夫差本来害的不是什么大病,过了几天,果然病好了。吴王很感激勾践对他的一片忠诚,便决定放勾践回国。公无前491年,勾践结束了在吴国的囚禁屈辱生活,回到自

43、己的祖国。他立志发奋图强,报仇雪耻。越后也十分关注越国兴亡。每当她想起以前在吴国所受的屈辱,就坚定意志要和越王以及群臣把越国治理好,强大起来,以雪三年之耻。因此,她完全抛弃了安逸的生活,亲自领导着宫女们到山上去采芋,在宫里养蚕,织帛每天总是早早起来,很晚睡下;越王吃什么食物,她也吃什么食物;越王每次下朝或者是到民间巡视回来,她必定要仔仔细细询问每个朝臣的新计划、新的策略、新的建议,以及民间的情况;有时候她参与商量某一件事情应该执行,某一件事情不应该执行,某一朝臣的计谋好,某个朝臣的意见应该多加尊重等等。而越王也确实把她作为一个很好的贤内助,凡事总要和她商量,他们讨论国事,评议大臣,共商富国强兵

44、之策。为了帮助勾践治国兴邦,越后积极地为越王出谋划策。一次越后握着越王那已变得粗糙的大手说:“我听说那夫差是很喜欢穿华丽衣服的!”勾践默默地点了点头。“我想率领一批宫女,用我们越国最好的葛麻,织成最美丽的布进贡给他”“我们送给他们的东西已经太多了!”勾践摇了摇头。“不忍失其小者,必失其大!只要无失于国,这些东西又算得了什么呢?”越王想了想,同意了王后的意见。于是,越后亲自带领着宫女们日夜不停地织布。不久,葛袍织成了,它的上面用各色彩线绣着越国的山川、林木、厅化、珍禽、异兽不但颜色鲜明,而且是生动鲜活,被一片连绵不断的蓝色和红色的彩霞衬托着,更显得艳丽夺目勾践将葛袍连同其他许多奇珍宝,一起晋献给

45、了吴王。夫差见到越后亲自织的葛袍,非常高兴,愈加相信越国对吴国的忠心。同时将原来占领的二百里越国的领土,归还给了越国。越王勾践和他的王后经过20年的艰苦努力,休养生息,发展生产;同时注重训练和武装人民,使越国一改过去的贫弱,逐渐变得兵精粮足,国富民强,最终打败吴国。勾践又派大军北渡淮河,约齐、晋、宋、鲁等国会盟于徐地(今山东腾县南),确立了他在诸候中的领袖地位,成为春秋时期的最后一个霸主。勾践最终能够成就伟大功业,很大成度上取决于什么呢?支撑他的精神支柱又是什么呢。 勾践 (?前465)春秋末越国国君(前497前465)。又称菼执。曾败于吴,屈服求和。后卧薪尝胆,发愤图强,重用范蠡、文种等治国

46、,10年生聚,10年教训,终成强国。公元前482年灭吴。 越系古代越人所建之国,越王允常时其国渐强,故楚国乃联越以制吴。前四九六年,当越王勾践(前四九七年 - 前四六五年)即位不久,即打败吴国。两年后,吴王夫差攻破越都,勾践被迫屈膝投降,并随夫差至吴国,臣事吴王,后被赦归返国。勾践自战败以后,时刻不忘会稽之耻,日日卧薪尝胆,反躬自问汝忘会稽之耻邪?。他重用范蠡、文种等贤人,经过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训,使越之国力渐渐恢复起来。可是吴对此却毫不警惕。前四八二年,吴王夫差为参加黄池之会,尽率精锐而出,仅使太子和老弱守国。越王勾践遂乘虚而入,大败吴师杀吴太子。夫差仓卒与晋定盟而返,连战不利,不得已而与越议

47、和。 前四七三年,越军再次大破吴国,吴王夫差被围困在吴都西面的姑苏山上,求降不得而自杀,吴亡。越王勾践既平吴,声威大震,乃步吴之后尘,以兵渡淮,会齐、宋、晋、鲁等诸侯于徐州(今山东滕县南),周天子使人命勾践为伯(霸)。时越兵横行于江、淮东,诸侯毕贺,号称霸王但这时,春秋时代行将结束,霸政趋于尾声,勾践实乃春秋末期最后的一个霸主。 当勾践刚刚灭吴称霸,其手下最大之功臣范蠡被封上将军,然范蠡深知大名之下难久居、久受尊名不祥,故功成立即隐退,自与其私徒属乘舟浮海以行,终不反。传其改名陶朱公,后以经商而致富。范蠡曾遣人致书文种,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啄,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

48、,子何不去?文种未能听从,不久果被勾践赐剑自杀。 夫差 夫差(?公元前473) 周敬王二十六年(公元前494年),在吴楚争霸战争中,吴王夫差率军在夫椒(今江苏太湖中洞庭山)大败越军的作战。 这年,越王勾践闻吴王夫差为报父仇,正加紧训练军队,准备攻越,遂不听大夫范蠡的劝阻,决定先发制人,出兵攻吴。吴王闻报,悉发精兵击越。两军战于夫椒。越军战败,损失惨重,仅剩5000余人,退守会稽山(今浙江绍兴南)。吴军乘胜追击,占领会稽城(今浙江绍兴),包围会稽山。越王无奈,采纳大夫范蠡、文种建议,派文种以美女、财宝贿赂吴太宰伯演,请其劝吴王夫差准许越国附属于吴。伍员请吴王勿许。此时,夫差急于北上与齐争霸,不纳

49、伍员之言,遂与越讲和,并率军回国。 吴王夫差要讨伐齐国,伍子胥说:“不行。齐国与吴国,习俗不同,言语不通,即使我们得到齐国的土地也不能与齐人相处,得到齐国的百姓也不能役使。而吴国与越国接壤,道路相连,习俗同一致,言语相通。我们得到越国的土地就能够与越人相处,得到越国的百姓能够役使。越国对于我国是如此。吴国与越国势不两立,越国对于吴国如同心腹之疾,虽然没有发作,但它造成的伤害深重而且处于体内。而齐国对于吴国只是癣疥之疾,不愁治不好,况且也没什么妨害。如今舍弃越国而去讨伐齐国,这就像是担心虎患却去猎杀野猪一样,虽然打胜,但也不能除去后患。”太宰嚭说:“不能听信伍子胥的话。君王您的命令之所以在中原行

50、不通,是因为齐、晋两国的原因。君主如果进攻齐国并战胜它,然后移兵直压晋国边境,晋国一定会俯首听命。这是君王一举而收服两个国家啊!这样,君王的命令一定会在中原各国得到推行。”夫差认为太宰嚭说得对,不听从伍子胥的话,而采用了太宰嚭的计谋。伍子胥说:“上天想要灭亡吴国的话,就让君主打胜仗吧;上天不想灭亡吴国的话,就让君主打不了胜仗。”夫差不听。伍子胥提起衣服,大步从朝廷中走了出去,说:“唉!吴国的朝堂一定要荆棘丛生了!”夫差兴兵伐齐,与齐军在艾陵交战,把齐军打得大败。回来以后就要杀伍子胥。伍子胥说:“我怎么才能有一只眼睛留下看越军入吴呢?”说完就自杀了。夫差把他的尸体投进江里,把他的眼睛挖出来挂在国

51、都的东门,然后说:“你怎么会看到越军侵入吴国?”过了几年,越人报复吴国,攻破了吴国的国都,灭绝了吴国的世系,捣毁了吴国的社稷,夷平了吴国的宗庙,夫差本人也被活捉。夫差临死时说:“死人如果有知的话,我有什么脸面在地下见伍子胥呢!”于是以巾盖脸自杀了。对于昏君,祸患到来之前无法使他明白祸患将会来到;祸患到来以后,即使他们明白过来,也来不及了。所以夫差临死时才知道他有愧于伍子胥,这时才知道还 范蠡 我自己的话语:我在人物中最佩服的人物之一就是范蠡,他那种激流勇退,智者看清局势的眼光特别敏锐!知道自己什么时候隐退,这种人物是值得所有人来借鉴的!可历史的长河里面又有几人能做到呢? 范蠡:生于楚平王十二年

52、(公元前517年)字少伯,春秋战国末期,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是历史上早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经济学家。(我囯长达五千余年的封建传统,均以“士、农、工、商”为列,士为首,商为末,直至宋朝,尚有商人穿鞋必须着一黑一白之劣规,故范蠡一生虽有辉煌业绩,然终因弃官经商的经历使他无缘与历史名人共同载入史册。) 他出身贫寒,但聪敏睿智、胸藏韬略,年青时,就学富五车,上晓天文、下识地理,满腹经纶,文韬武略,无所不精。然纵有圣人之资,在当时贵胄专权、政治紊乱的楚国,范蠡却不为世人所识。 周景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吴国和越国发生了槜李之战(今浙江嘉兴),吴王阖闾阵亡,因此两国结怨,连年战乱不休,周景

53、王二十六年(公元前494年),阖闾之子夫差为报父仇与越国在夫椒(今江苏太湖中洞庭山)决战,越王勾践大败,仅剩5000兵卒逃入会嵇山。范蠡遂于勾践穷途末路之际投奔越国,“人待期时,忍其辱,乘其败”“持满而不溢,则于天同道,上天会佑之;地能万物,人应该节用,这样则获地之赐;扶危定倾,谦卑事之,则与人同道,人可动之。” 他向勾践慨述“越必兴、吴必败”之断言,进谏:“屈身以事吴王,徐图转机。”。被拜为上大夫后,他陪同勾践夫妇在吴国为奴三年,“忍以持志,因而砺坚,君后勿悲,臣与共勉!” 三年后归国,他与文种拟定兴越灭吴九术,是越国“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策划者和组织者。为了实施灭吴战略,也是九术之一的“

54、美人计”,范蠡亲自跋山涉水,终于在苎萝山浣纱河访到德才貌兼备的巾帼奇女西施,在历史上谱写了西施深明大义献身吴王,里应外合兴越灭吴的传奇篇章。范蠡事越王勾践二十余年,苦身戮力,卒于灭吴,成就越王霸业,被尊为上将军。 “吴王亡身余杭山,越王摆宴姑苏台。”在举国欢庆之时,范蠡急流勇退,遂与西施隐姓埋名、泛舟五湖。 后来,他辗转来到齐国,变姓名为鸱夷子皮,带领儿子和门徒在海边结庐而居。戮力垦荒耕作,兼营副业并经商,没有几年,就积累了数千万家产。他仗义疏财,施善乡梓,范蠡的贤明能干被齐人赏识,齐王把他请进国都临淄,拜为主持政务的相国。他喟然感叹:“居官致于卿相,治家能致千金;对于一个白手起家的布衣来讲,

55、已经到了极点。久受尊名,恐怕不是吉祥的征兆。”于是,才三年,他再次急流勇退,向齐王归还了相印,散尽家财给知交和老乡。 一身布衣,范蠡第三次迁徙至陶(今山东定陶西北),在这个居于“天下之中”(陶地东邻齐、鲁;西接秦、郑;北通晋、燕;南连楚、越。)的最佳经商之地,操计然之术(根据时节、气候、民情、风俗等,人弃我取、人取我与,顺其自然、待机而动。)以治产,没出几年,经商积资又成巨富,遂自号陶朱公,当地民众皆尊陶朱公为财神,乃我国道德经商儒商之鼻祖。 史学家司马迁称:“范蠡三迁皆有荣名。”;史书中有语概括其平生:“与时逐而不责于人”;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范蠡的军事宗

56、旨:强则戒骄逸,处安有备;弱则暗图强,待机而动;用兵善乘虚蹈隙,出奇制胜。为后世称道并沿用。 范蠡著名的经济思想:“劝农桑,务积谷”、“农末兼营”、“务完物、无息币”、“平粜各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夏则资皮、 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 等至今对现代的经济建设也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著作有计然篇;在国语越语下史记货殖列传中均有记载;汉书艺文志记有范蠡兵法二篇,但皆已流失。 范蠡生平大事年表 公元前536年(鲁昭公六年、楚灵王五年)范蠡出生宛地三户邑,其时孔子十五岁。 公元前516年(鲁昭公二十五年、楚平王十三年、吴王僚十一年);宛令文种见范蠡,范蠡时年二十岁。 公元前5

57、11(鲁昭公三十一年、楚昭王五年、吴阖闾四年);范蠡邀文种入越,时年范蠡二十五岁。 公元前494年(鲁哀公三年、楚昭王二十二年、越勾践三年);勾践兵败西于会稽山,始重用范蠡、文种等。范蠡时年42岁。 公元前493年(鲁哀公二年、楚昭王二十三年、越勾践四年);勾践、范蠡君臣入吴为奴,范蠡时年43岁。 公元前490年(鲁哀公五年、楚昭王二十六年、越勾践七年、吴夫差六年);勾践、范蠡君臣离吴返越,范蠡时年46岁。 公元前486年(鲁哀公九年、楚惠王三年、越勾践十一年、吴夫差十年);勾践欲起兵伐吴,范蠡劝阻,范蠡时年50岁。 公元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楚惠王五年、越勾践十三年、吴夫差十二年);吴再

58、次代齐,占于艾陵,越王君臣朝见吴王,君臣皆有贿赂,进一步麻痹吴人,夫差杀伍子胥。范蠡时年52岁。 公元前482年(鲁哀公十三年、楚惠王七年、越勾践十五年、吴夫差十四年);吴、晋黄池之会,越师乘机袭击吴国,大败之,杀吴太子等,年底吴越讲和。范蠡时年54岁。 公元前479年(鲁哀公十六年、楚惠王十年、越勾践十八年、吴夫差十七年);越兴师伐吴,兵至于五湖。范蠡时年57岁。 公元前478年(鲁哀公十七年、楚惠王十一年、越勾践十九年、吴夫差十八年);三月,越伐吴、吴师还战于笠泽、双方夹吴松江而阵、越人大败吴师。范蠡时年58岁。 公元前475年(鲁哀公二十年,楚惠王十四年,越勾践二十二年,吴夫差二十一年)

59、;十一月越围吴、范蠡采用围而不攻的战略,令吴师自溃。范蠡时年61岁。 公元前473年(鲁哀公二十二年,楚惠王十六年,越勾践二十四年,吴夫差二十三年);年底,越灭吴,夫差自杀,范蠡时年63岁。 公元前468年(鲁哀公二十七年,楚惠王二十一年,越勾践二十九年);越王实现霸业,范蠡即泛舟五湖,时年68岁。 公元前465年,越王勾践卒,时年范蠡71岁。 公元前448年,范蠡卒,时年88岁 伯嚭 伯嚭,春秋晚期人,出身于楚国一个贵族家庭,后因家难逃仕于吴,得到吴王宠信,屡有升迁,直至宰辅。伯嚭为人,好大喜功,贪财好色,为一己私利而不顾国家安危,内残忠臣,外通敌国,使吴国在吴越争雄中拥有绝对优势的条件下,

60、丧失有利时机,逐渐走向衰败。而一度挣扎在亡国边缘的越王勾践却“卧薪尝胆”,终于在“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励精图治中东山再起,一举灭吴,史称“三千越甲可吞吴”。在这场戏剧性的历史较量中,伯嚭是一个举足轻重、至为关键却又极不光彩的人物。 5 回复:卧薪尝胆历史人物介绍(附图) 伍子胥 原是春秋时楚国人。他的父亲伍奢得罪于楚平王,遭灭族之祸。伍子胥只身投奔吴国。他帮阖闾夺得吴国王位,又发展了吴国的军事力量,受到重用。后率军队攻破楚国,开棺鞭笞楚平王尸骨以泄仇恨。最终却被吴王夫差疏远,以致被迫自杀。 西施,原名施夷光,春秋战国时期出生于浙江诸暨苎萝村。天生丽质。时越国称臣于吴国,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谋复

61、国。在国难当头之际,西施忍辱负重,以身许国,与郑旦一起由越王勾践献给吴王夫差,成为吴王最宠爱的妃子,把吴王迷惑得众叛亲离,无心于国事,为勾践的东山再起起了掩护作用,表现了一个爱国女子的高尚思想情操。后吴国终被勾践所灭。传说吴被灭后,西施与范蠡泛舟五湖,不知所终,一直受到后人的怀念。 郑旦是历史上一位与西施齐名且同样具有爱国情怀的刚烈女子。郑旦好剑,性格刚烈。但多年来,西施是广为人知的“古代四大美女之首”,而郑旦呢,倒是默默无闻,不为人知。 约在公元前490年,郑旦被越王勾践选中与西施,教以礼仪,习以歌舞,献吴王为妃,以迷惑吴王夫差,离间其君臣关系。她们临危受命,忍辱负重,以身许国,扮演了使者和

62、间谍的角色。公元前473年,越国军队攻占了吴国都城姑苏,灭掉了吴国。这在一定程度上,与西施和郑旦的牺牲奉献是分不开的。 在家乡人的心目中,郑旦是永远的女中豪杰。他们以她为荣,他们敬仰她。现今鸬鹚湾村仍以郑姓为主,村北临江建有郑旦亭,以纪念这位爱国女子。阖闾 阖闾(?前496) 又作阖庐,姓姬,名光,吴王诸樊之子,故又称“公子光”。春秋末期吴国国君,公元前514至前496年在位,著名军事家,为“春秋五霸”之一。 公元前515年,因王位继承问题,公子光以庆贺吴王僚伐楚班师设宴招待。勇士专诸将剑藏在鱼腹中,趁上菜之机刺杀了吴王僚,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专诸刺王僚”故事,公子光夺得吴国王位,史称“吴王阖

63、闾”。 阖闾上台后即开始实施强国富民振兴计划。他广泛搜罗人才,重用伍子胥、孙武等人,并在全国推行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鼓励政策,施恩行惠,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使吴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力量逐渐得到加强。 阖闾九年(前506),吴王阖闾率师会蔡、唐之师伐楚,五战五捷,大败楚军,仅10天即进入楚国国都郢(今湖北江陵西北),创造了春秋时期攻占大国都城的先例。翌年,越国君主允常率师进攻吴国,阖闾亲自出征,大败越军。阖闾十一年(前504年),吴师再次伐楚,迫使楚国迁都于鄀(今湖北宜城东南)。从此,吴国威振中华。阖闾十九年(前496),吴王阎闾兴师伐越,两军在今嘉兴南交战,越大夫灵姑浮以戈击阖闾,斩落阖闾大趾。阖闾被迫还师,死于陉,后葬苏州文种 文种(?前467),字会、少禽,一作子禽,春秋末期楚之郢(今湖北江陵附近)人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