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发展课程提纲

上传人:l**** 文档编号:76641849 上传时间:2022-04-1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77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区域经济发展课程提纲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区域经济发展课程提纲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区域经济发展课程提纲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资源描述:

《区域经济发展课程提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经济发展课程提纲(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 .区域经济发展课程提纲第一章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第一节 区域的内涵及其规定性一、区域的界定1区域的定义2构成区域的基本要素二、区域的性质 区域作为容纳经济活动的地域综合体,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的规定性。 (1)统一性。统一性是指区域内部地域具有相对一致性。这种一致性可以是形态上的,也可以是功能上和管理上的一致性。按照统一性的不同,可以将区域分为三类: (a)均质区域:统计学上或形态统一的区域。 (b)功能区域:内部各单元彼此密切联系而形成的功能一体化区域。 (c)规划区域:亦称为管理区,是指实施同一计划或政策的区域。这种区域实质上是一种内部各单元计划或政策统一的特殊均质区。 (2)空间性:即区域

2、占据一定地表空间,具有一定地理位置、范围、形状和连续性。 (3)、连续性:即一个区域在地理空间上必须是连续分布的,而不是多个离散的社会经济体的集合,空间上不连续的,具有相似性的一系列综合体,在分类学上不被作为同一个区域。 (4)、系统性:指区域是由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各种活动/场所、交通/路径构成的系统。 (5)、开放性:指区域与环境处于相互作用之中。这集中表现在:垂直开放性和水平开放性。第二节 中国早期空间区划的思想溯源中国地域区划思想的源流可追溯至早期诸侯分据的春秋战国时期,形诸于文字的尚书中禹贡一篇,尽管具体的写作时间无法考证,但其被公认为是中国最早的体现区划思想的地理文献。在基本属于同

3、一个历史时期的文献论述中,商君书考察的则是在诸侯割据状态下,为实现“体国经野”的统筹区域规划思想,如何在既有资源的条件下,安排迁民农垦,实现(城市)野(郊野地区)土地使用和布局的一体化。商君书所体现的是在封建诸侯主导的农业经济条件下,如商鞅等思想先觉者进行区域整体布局的规划思想。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经济空间区划思想的最早的文献表述。同时也可视其为中国经济区域思想和观念的最早形成。国与野的结合是中国封建诸侯城邦经济的表现,也是中国经济区域的地域空间雏形。 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货殖列传一篇的记载论证中,依据历史发展脉络、经济联系以及具体的自然地理特征,首次对汉代中国的全部地理疆域进行了经济的比较和区分

4、,以资源和经济活动的地域特点为标准,将全部地域规划为关中、巴蜀、陇西、燕赵、齐鲁、梁宋以及西楚、南楚等诸多经济区域,并分别记述了各经济区域的资源条件、文化传统、人口状况以及生产活动的地理特征。第三节 区域经济理论发展综述现代区域经济学是一门非常典型的进行综合研究的应用性交叉学科,它的形成和演化的基础是区位理论、经济地理和发展经济学等学科门类。区域经济理论大约于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从对区域经济理论的溯源来看,区域经济理论在发展过程中先后经历了三个主要的阶段:一、古典阶段:以德国为代表的古典区位理论的研究和应用体系二、新古典理论阶段:理论研究在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假设

5、下,运用宏观经济分析的基本方法,对区域内部的资本积累、劳动力就业、技术创新与国民收入增长的关系进行分析。在这个发展阶段中,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发展和主要成果包括:萨缪尔森(Samuelson,1952)的离散分布的空间市场均衡研究和柏克曼(Beckman,1968)的连续流模式研究。三、新经济地理学阶段:区域经济理论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是新经济地理学产生和迅速发展的时期。第四节 经济发展一、经济发展的内涵与外延二、经济发展的性质(1)经济发展是一个历史范畴。(2)经济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的多样性。(3)涉及因素的广泛和复杂性。(4)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的综合性。三、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经济增长经济发展

6、两者关系主要指经济变量在数量方面的扩张。例如,以国民生产总值(GNP)和国民生产净值(NNP)衡量的国民收入总量和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增长。经济增长主要是用于描述经济变量的增长及其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除可量化的因素扩张外,还包括诸如组织、历史、制度、文化等非量化因素变动的过程。从上述可以看出,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数量方面。除经济增长外,经济发展还包括对其他非量化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其之间的关系研究。 第五节 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方法一、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方法1、侧重动态性和非均衡分析2、侧重系统性和结构分析3、侧重历史性和制度分析4、注重经验研究和比较分析5、注重发展战略和政策研究第二章 研究

7、框架与理论体系第一节 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框架一、区域经济发展研究框架第一篇 区域经济发展论纲 第1章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第2章 研究框架与理论体系第二篇 区域经济增长分析 第1章 增长模型与增长理论第2章 理论体系与要素演进第三篇 区域经济发展要素 第1章 人力资本与报酬递增 第2章 要素禀赋与资源环境 第3章 技术创新与技术扩散 第4章 资本积累与金融深化第5章 土地资源与基础设施 第6章 对外贸易与外资利用 第7章 企业集群与空间布局 第8章 历史文化与区域发展第四篇 区域经济发展路径第1章 工业化与产业结构升级第2章 城市化与城乡结构转换第3章 全球化与要素资源流动第4章 信息化与区域空

8、间格局第五篇 区域经济发展制度第1章 政府作用与职能创新第2章 制度变迁与区域发展第六篇 区域经济发展调控第1章 货币与金融调控政策第2章 财政与税收调控政策1、 区域经济发展要素区域经济要素人力资本自然资源资本积累外资外贸空间格局历史文化技术进步基础设施图示:区域经济要素构成4、 区域经济发展机制工业化城市化全球化信息化图示:区域经济发展机制第二节 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区域经济发展理论是在多学科综合以及在国际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融合发展而成的理论学说,在现代经济学理论系统的发展更新过程中,一些理论已经成为发展理论的基础和源泉。它们主要包括:一、发展经济学说二、经济增长学说三、国际经济学说四、制

9、度经济学说第三节 经济发展学说的演变一、20世纪5060年代的经济发展理论二、20世纪7080年代初期的经济发展理论三、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的经济发展理论四、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经济发展理论第四节 重点学派的经济发展理论内容金德尔伯格认为,比较有代表性并且影响较大的发展理论主要包括:结构主义的经济发展理论、新古典主义的经济发展理论、激进的和新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发展理论等。 金德尔伯格和赫里克:经济发展理论,英文版,纽约,1983年,第三章,“经济发展理论”,第4861一、结构主义非均衡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二、新古典主义经济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1、新古典经济理论的基本特征2、新古典经济发展理论的

10、主要观点第三章 经济增长理论及其演进第一节 经济增长理论的研究对象长期以来,经济增长的研究和解释范围被限定于发达国家内部,使得增长理论成为解释发达国家经济的长期发展的特定理论。对于发展中国家或其他落后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和经济运行研究则相应的形成和发展出了另一个专门学科发展经济学。之后,伴随着增长理论本身的发展和演变,理论对现实经济的解释能力日益增强。尤其是在经济学家卡尔多(Kaldor)将经济增长过程中具有规律性的现象归纳为六项“典型化事实”(stylized facts)之后,人们才开始认识到经济增长理论应该是研究和解释规律性的经济现象的一般性理论。卡尔多归纳的“典型化事实”是指,从长期看

11、: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将出现以下几个普遍现象:人均产出保持一种持续增长势头;人均资本存量持续上升;资本的收益率是稳定的;资本产出比率是稳定的;资本和劳动的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的份额近乎固定;生产率的增长速度在各国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之后来的一些经济学家还发现经济增长过程中的其他一些现象也具有典型性,例如贸易的增长与产出增长有正相关关系、人口的增长率与收入水平负相关、要素投入的增长不足以解释产出的增长等。他们发现这些典型化事实反映了长期经济增长中的具有普遍性的规律,而这些现象应该是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的主要问题,由此最终导致增长理论的研究范围逐步成为具有一般性的理论研究工具。 第二节 经济增长理论的

12、发展第一节 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源起于英国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环境的工业化变革时期。为寻求促进经济增长的因素以维护工业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行,经济学家们开始寻求对经济系统运行的科学解释。在古典增长理论中真正具有代表性的是斯密和李嘉图的增长理论。1、亚当斯密的增长理论2李嘉图的增长理论 第二节 凯恩斯主义经济增长理论20世纪30年代之后,英国经济学家哈罗德和美国经济学家多马在凯恩斯宏观经济模型的基础上进行经济增长研究。他们的核心问题是一国经济如何在充分就业的情况下实现长期稳定增长。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在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基础上,将时间因素引入凯恩斯的储蓄投资分析中,使得增长分析

13、动态化;另外,他们从“加速原理”出发,强调收入变化率对投资变动的“引致”作用;他们还突出了“投资的二重性”。第三节 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以索洛为开始的新古典增长理论对哈罗德多马模型中的假定生产技术不变的缺陷进行了修正。新古典学派认为哈罗德多马模型的“刃锋”式增长路径可以避免,可以通过市场机制调整生产中的劳动与资本的配合比例来实现充分就业的经济增长。新古典增长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从长远来看,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是技术进步而不是资本积累和劳动力的增加。第四节 新增长理论及其模型新增长理论对索洛模型中技术因素对长期经济增长的内在影响机制进行了重大改进,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内生经济增长的分析理论。(一)知识

14、积累的决定因素(二)新经济增长理论的内生技术变化模型第五章 人口增长与自然资源开发利用限制第一节 人口对自然资源的压力一、人口增长的几种模式我们描述发展中国家人口爆炸机制的时候,引入了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即二、人口增长的经济理论三、人口增长的家庭效用理论模型第二节 经济增长的自然资源制约理论虽然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的速度已经下降。但从整体上讲,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增长仍然是“爆炸式”的。然而,低收入国家的经济是以高度依赖自然资源为特征的,因此,低收入国家在人均可利用的自然资源下降的情况下能否步入人均收入持续增长轨道是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一、从马尔萨斯到罗马俱乐部二、李嘉

15、图人口与增长极限模型三、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第三节 诱致性制度创新对于经济分析来说,上一节开发的理论框架是一般性的而不是操作性的,也就是说这些暗含的假设用于实证检验是过于宽泛了。在这一节,我们将从这个支撑发展经济学的一般模型中,抽取出一些因素来构造一个可操作的经济模型。因此,不可避免地要使用一些经济学专用的技术概念。 1、诱致性技术创新 2、诱致性制度创新 第四节 出生率控制机制与人口政策一、出生率控制机制二、适度人口三、适度增长的人口政策第五节 农业经济系统的技术创新一、绿色革命 1、现代品种的开发和扩散2、技术转移的条件3、外延型和内涵型土地开发的扩大二、农业经济技术创新的障碍 第六节 农

16、业经济系统的制度创新一、所有制与农业经济激励二、土地改革 1、土地改革的主要内容和措施 土地所有制度的改革,可以采取多种不同的形式。许多改革中的典型措施,开始时都是极为温和的。它们包括: 租佃合同的改革 保证了佃农的使用权。许多佃农按地主的意志耕作,而且一季结束后很容易被打发掉。依法签订长期合同,限制地主驱逐佃农的权利,会大大增加农民保养土地并在土地上投资的意愿,而且也会给佃农的家庭生活带来一定程度的稳定性。实际上,这类改革在牺牲地主财产权的条件下,强化了佃农的财产权,但不一定会发生收入由地主到佃农的转移。 减租 一般包括地主对地租要求收成的一个百分比确立一个最高限额。如果地主所得的份额大大低

17、于以前的份额,则会对佃农的福利以及佃农家庭用来投资的剩余产品产生很显著的影响。 把土地有偿转让给耕种者(以前的佃农) 给失去土地的地主以一定的补偿,这一措施可以以不同的形式实行。政府可以通过一项法令,规定一个人拥有的土地英亩数的最高限度,迫使个人出售超过限度的土地。或者改革法可以声明,只有实际耕种那块土地的人才能拥有它,其他土地必须卖掉。这种改革的关键问题是,前地主被迫出卖的土地是得到了全部的补偿,还是得到了部分的补偿。 把土地无偿转让给耕种者 除了进一步实行集体化外,这是涉及农村关系的最激进的改革。土地所有者没有耕种的一切土地均被没收,前地主得不到任何补偿。在这样的改革中,地主往往在失去土地

18、的同时还可能丧命。2、土地改革的政治内容3、土地改革和生产率三、农业经济发展的其他举措1、打破传统的束缚 人们对传统的农业制度的普遍看法是,它们是由几个世纪以来用同样的方法进行耕作的农民构成的。其含义是:传统的农民被习惯所束缚,不能进行提高生产率及其工作效率的改革。与宗教密切相关的价值观念和信仰,反过来又加强了这种习惯。变革因此倍加困难,因为变革会遇到根深蒂固的宗教信仰的反对。根据这种观点,只有一场彻底推翻传统社会和它所代表的一切东西的革命,方能使农业的发展出现真正的希望。2、农业投入的动员 动员农业相关投入是非常复杂的。农业在扩大灌溉、改革土地使用制度、个人激励和管理时,将涉及到这样的问题。

19、在此,我们以农业生产函数为背景分析农村社会自行提供必需的劳动力、资本以及到一定技术的可供选择的方法是什么?(1)农村公共工程项目(2)农村银行和信用合作社(3)科技推广服务(4)农村市场的发展 第六章 城市/区域基础设施建设、运营机制与模式第一节 城市/区域基础设施概念与范畴一、城市基础设施的概念及其基本范畴关于城市基础设施的系统构成,参见下面的图示:工业设施、商业物流设施、建筑设施政务、教科文卫、体育、福利设施电、气、热供应;邮电通讯;给排水;交通运输;环境保护;防灾;广义城市基础设施构成经济性(狭义)城市基础设施社会性基础设施城市资产功能设施城市土地社会设施基础设施图示:城市基础设施系统的

20、构成第二节 城市/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与经营模式演变一、中国城市基础设施供给和经营的两个误区 从根本上讲,城市基础设施供给经营模式的转变主要是从政府直接供给(government provision)转变为政府间接供给模式。也就是,政府由预算和政策安排或者直接拨款等方式自行提供基础设施产品或服务(government production)的基本模式,转变为政府规划、指导具体委托民营部门和私人企业生产城市基础设施的市场供给模式。二、西方国家城市基础设施供给和经营的经验第三节 城市/区域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结构在资本市场融资方面,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工具主要是股票、债券和产业投资基金等三种基本形式,

21、以及期权、可转换债券等诸多衍生金融工具。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普遍具有规模大、建设周期长、施工差别显著等特征。土地市场和资本市场两类融资结构都将与具体建设项目相结合,因此,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融资基本上表现为项目融资模式。第四节 城市/区域基础设施资本运营机制与模式一、城市土地资产市场融资的机制与模式1、固定空间边界条件下的城市土地资产溢价 2、跨时期条件下的城市土地资产溢价二、城市土地市场融资的机制和模式 土地是城市所掌握的最重要的资产。地租收益是城市政府资产收益的重要来源。从20世纪90年代深圳尝试有偿出让和转让国有土地开始,城市国有土地的使用权有偿出让收益(土地出让金)以及由对城市土地资产拍卖实现

22、的土地资产溢价(土地效益金)已经成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公益事业资金的重要来源。从根本上讲,土地市场融资是在观念上将土地作为城市资产的重要构成要素,再通过市场化和商品化的手段实现土地的资产价值。我们从城市土地要素的供给方面将土地要素划分为增量土地和存量土地两种类型,并分别表示了两者资产价值的实现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之间的转化关系。第五节 城市/区域基础设施资本运营工具一、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的资本化运营机制 项目融资(Project Financing)作为一种新型的融资方式,尤其适用于资金密集的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融资是一种无追索或有限追索权的融资。项目融资包括多种模式:1、投资者直接介入项目

23、的融资模式2、投资者通过项目公司介入项目的融资模式3、“产品支付”型融资机制和“预先购买协议”型融资模式4、“远期购买协议”型融资机制和“设施使用协议”型融资机制5、“杠杆租赁”型融资机制6、“黄金贷款”型融资机制二、中国城市基础设施资本运营机制与模式创新 从建设资金的筹措渠道看,近年来中国已经改变了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单纯由国家投资的单一形式,初步形成了“内外资并举、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并举”, 以及“发挥政府、企业、社会多个积极性”的多元化投融资体制。1、中国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划分2、中国城市基础设施项目资本化运营模式1)债权融资2)股权融资3)可转换债券融资4)房地产证券化融资5)基础产业投资基金融资6)BOT项目融资7)TOT项目融资8)ABS项目融资三、中国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资本的国际化 1、融资工具创新(1)、高收益型证券的发展(2)机构投资者介入项目融资(3)补偿贸易的运用(4)杠杆租赁的运用2、BOT融资创新3、风险管理创新 (1)信用风险 (2)风险负担 (3)保险作用 .页脚.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