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生活与他的作品

上传人:彩*** 文档编号:76600503 上传时间:2022-04-1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1.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鲁迅的生活与他的作品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鲁迅的生活与他的作品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鲁迅的生活与他的作品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资源描述:

《鲁迅的生活与他的作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鲁迅的生活与他的作品(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鲁迅的生活与他的作品姓名:陈可琳学号: 67 (留学生)一,介绍鲁迅鲁迅 1881 年 9 月 25 日 1936 年 10 月 19 日,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 1902 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家庭的变故和变故后的人生体验, 也使鲁迅从少年时候起就亲近下层人民。 他的外祖母家在农村,这使他有机会接触和了解农民的生活。特别是在他祖父入狱的前后,他不得不到农村的亲戚家避难,长时期住在农村。在那里,他与农村的孩子们成了朋友,与他们一起玩

2、耍,一起划船,一起看戏,有时也一起到他们家的地里“偷”豆子煮了吃 ( 社戏)。在他们之间,没有相互的歧视和仇视,而是相互关心,相互友爱。鲁迅 一生都把他与农村小朋友这种朴素真诚的关系当作人与人之间最美好的关系而怀念着、描写着。19051907 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 1909 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 ,介绍外国文学。 1921年 12 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 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1930 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19

3、38 年出版鲁迅全集二十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鲁迅著译已分别编为鲁迅全集十卷,鲁迅译文集十卷,鲁迅日记二卷,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 1981 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十六卷。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小说祝福、阿 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二,鲁迅的诗歌鲁迅在文学领域中的贡献是多方面的。 他在诗歌创作上所取得的成就, 至今仍被文学史家所称道。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源远流长的诗歌创作传统在鲁迅身上也自觉或不自觉地显示出来。我们如果仔细读他留下的几十首诗歌, 就会惊异地发现, 他对传统

4、诗歌内在特征的把握是超人的。 在他的诗里 人们多少可以找到屈原、杜甫等人的影子。但鲁迅又远远地超越了古代诗人那种思维方式和情感方式,用现代人的思维逻辑和价值法则,大大地拓展了诗歌的向蕴。鲁迅无意于成为一个传人,可他确实算得上一位超尘拔俗的歌手。他对民族命运的关注,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对人民深深的爱,以及自我献身精神,使他的诗表现出独立的自我人格。而他的渊博的文化知识,开阔的精神视野,又使他充满了透彻、深刻的艺术品味。这一切,构成了他诗歌世界独有的审美情韵,其艺术价值,已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鲁迅一生共创作了七十余首诗,其中包括新体诗、民歌体诗、打油诗、近体诗等这些诗有的最早记载在其弟弟周作人的

5、日记中,有的存于友人手里,有的夹写在杂感和小说间。鲁迅很少保存自己的诗稿,他写诗旨在抒一时之性情,并没有全神专注于诗的创作。这并不意味着鲁迅不重视诗歌的艺术,相反,他一生中一直积权倡导和支持中国的新诗的更新和发展。尽管他的艺术天赋并不主要是表现在这一领域里,但从他的诗的创作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从清末到辛亥革命,从五四到“左联”时期中国诗歌的变化痕迹,和中国社会生活的图景。从现存的所有诗作里,我仍可以发现鲁迅的非凡1的诗人个性,他把中国近体诗的陈旧的情感方式和老气的格调,从国故的纸堆中解放出来,并开拓了新的境界。在对近体诗的精神内涵的现代化的转化方面,他的贡献是巨大的,影响也是深远的。真正的诗

6、,从来不是没有个性的自我吟唱,如果诗人一旦沉沉湎于封建旧道德的利己的境界里,那诗人的生命就终结了。因此,他十分看不起那些御用文人,“从我们的外行人看起来,诗歌是本以发抒自己的热情的, 发讫即罢; 但也愿意有共鸣的心弦, 则不论多少, 有了也即罢; 对于尧先生的一颦蹙,殊无所用其惭惶。”鲁迅对中国新诗中的叛逆情绪的赞赏,饱合着对人的健全理性的期待。因为他知道,“盖世界大文,无不能启人生之闭机”,慷慨悲歌、求维新之声,是保守者们所无法理解的。善美刚健的诗人,才可谓是精神界真正的战士。当有人对爱罗先柯的诗作不屑一顾时, 鲁迅为之辩护道, 这位诗人具有“一个幼稚的然而纯洁的心”。我掩卷之后,深感谢人类

7、中有这样的不失赤子之心的人与著作,因为他的作品“是用血和泪所写的。”把自由意志和良好的情操者成诗的灵魂,这是鲁迅审美思想中的重要核心。鲁迅一直认为,“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前进的灯火”。诗是一种创造,一种精神欲求的达成。尽可能地把人的潜能表达出来,这是诗人的职责之一。在这里,鲁迅把德国浪漫主义诗学精神使命化了。德国的浪漫主义诗学理论,是对人类自身的“第一次自我批判”的文化思潮,它蔑视传统理性和现代社会技术。操作对人的异化,主张把人的自我从非个性化的囚牢中拯救出来。浪漫主义哲学家与诗人们,一直把诗与人生的合一,人与大自然的契合交感,以及纯性灵的张扬当成重要的美学原则。鲁迅

8、对尼采等人的看重,以及对德国哲学传统自觉或不自觉的接受和认可,表明他在精神和气质上,与尼采前后的浪漫主义传统,有着亲缘的联系。尼采的超人的人生独语,充满孤独与冒险意识的诗化哲学,是对人自身潜能的一次伟大的发现。他对人的生命力的赞美,对世俗的超越精神,对鲁迅来说,都是备感亲切的。因此,鲁迅早期的精神个性中,具有较强的追求个体生命意志的德国浪漫主义哲学个性。他对尼采、叔本华等人的礼赞,对德国浪漫主义诗学影响下的西欧各国诗人,特别是英国传人的喜爱,使他在审美倾向和思想观念上,呈现出尼采式的个性来。这种个性,一直影响了他一生。他以后的文学创作,都留下了早期个性主义的影子。鲁迅一生结交了大量的朋友, 他

9、与许寿裳、 冯雷峰、 瞿秋白等人之间的交往, 至今仍是文坛上的佳话。特别是对青年人炽热的关怀,在他的诗作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中所写下的那首千古绝唱,融汇着他无私的父爱精神:惯干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惯干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全诗凝重、 沉郁、悲壮,既有冷傲、 幽愤的情感, 又充满对青年烈士的哀戚。 鲁迅个性中的“冷”与“热”的特点,在这里的表现是典型的。在萧瑟悲凉的情境之后,可以强烈地感受到他的翻滚摇荡的激情。这真挚的感情在他的诗中是俯拾即是的。鲁迅向来看重青年人在社会上的

10、作用。无论是早期信仰进化论,还是后来接受马克思主义美学,他对中国青年事业寄予了很大的希望。只要回顾一下他对青年版画家们的支持,对穷困、流浪中的文学青年的慷慨援助,以及掩护被迫害的学生的举动,就会发现,鲁迅是为了正义和友谊而献身的人。那句“怜子如何不丈夫”的诗句,多么形象地展示出他热爱下一代的心灵。尊重人、 热爱人、关心人, 把人当成人而不是物,这是鲁迅一贯坚持的人道原则。2在他的那几首悼亡诗中,生动地刻画出他的慈悲的精神形象。鲁迅诗歌动人的一面,正是表现在这富有人情色彩的咏叹之中。如果用“热情”和“冷酷”两种概念来比照鲁迅的诗的话,那么显而易见,他的作品是介于二者之间的。他一方面是桀骜不驯的个

11、性的张扬,另一方面,又是对黑暗世界冷酷的自我体验。人们既可以从中觉察出反抗绝望的心理状态,又可以发现他内心排泄不除的那种凄苦的情境。在鲁迅诗中,常常出现“寒夜”、“怨绝”、“凄琼”、“寒云”、“寥落”等词语。特别是对黑暗的描写,是屡见不鲜的。这些个令人栗然的境界在他那里的重复出现,是颇有象征意味的。鲁迅曾经承认,自己的内心是苦痛的,可他偏要向这苦痛的世界捣乱,以自我的搏击显示人的价值。他那么习惯干寻找冷气重重包围下的客观实体。在无光无爱的环境里,搜寻人的存在的意义。中国社会与中国的文化,的确大沉重了,它几乎使国民无法得到喘息的机会。“如磐夜气压重楼,剪柳春风导九秋。瑶瑟凝尘清怨绝,可怜无女耀高

12、丘。” ( 悼丁君) 这哀怨的句子给人以强烈的压迫感它实际上正是鲁迅自我心境的外化。“烟水寻常事,荒村一钓徒。深宵沉醉起,无处觅菰蒲” ( 无题 ) 。这种荒凉中孤单的身影,也许就是作者自己的化身吧。在类似的诗句里,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那种对孤寂、死灭的深层领悟,那种对人生命运的悲剧色凋的把握。不过鲁迅并不是在渲染一种恐怖之情,而是在以清醒的目光,显示自我对现实绝境的态度。超越现实苦难,在自我体验中寻找人生的要义,这是鲁迅对悲剧的一种现实主义态度。他对社会与个体的人的充满悲凉之气的观顾,闪现着最为深切的人道的光泽。从他的控诉和独语里,可以看到他的内心是何等的忧郁和痛楚。最近, “ 500 万拍卖

13、处男”及网上征婚等引发网友热议的80 后作家秦贵育说,“我认为诗歌最重要的就是抒发诗人内心的感情,而鲁迅先生的诗歌却在思想上下了很大的功夫。所以我认为鲁迅先生的诗歌写的并不怎么样!”诗歌孰好孰坏,自有评说。不是单凭个人的喜好而作为好坏的评判标准。鲁迅一生可能写下了 70 余首诗歌,他对自己的诗歌创作,曾自谦道: “打打边鼓,凑凑热闹”,无意做诗人。因而他在早期诗作莲蓬人中自喻道:“扫除腻脂呈风骨,退却红衣学淡妆。好向濂溪称净植,莫随残叶堕寒塘。”可见鲁迅先生在诗歌创作中,把“呈风骨”和不“堕寒塘”作为自己明确的创作志向和艺术意趣。青年的鲁迅在家道中落时,看到故国的积弱与不幸,于是满怀着科学报国

14、之心,远涉重洋来到日本实现他的从医救国理想。然而,当国民在侵略者的屠刀下显得麻木不仁时,鲁迅痛心疾首,决定弃医从文。他要以犀利的笔触来鞭挞沉睡人们的灵魂。他当即写下了: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诗言志,诗表情。一首自题小像的短诗,表明了年轻的鲁迅尽管处于“风雨如磐”的黑暗的旧中国,然而,他以一腔热血深深地热爱着自己的祖国,不惜以“血荐轩辕”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更以一腔热血奉献给灾难深重的华夏。这就是鲁迅的言志,这就是鲁迅所表的情。在如火如荼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为了拯救国家的危亡,唤醒刑场上的麻木看客,他大声呐喊,并将无情的投枪掷向那吃人的“铁屋子”。他以利

15、剑般的笔触,直指阿 Q式的民族劣根性,他以满腔的热情支持日益高涨的学生运动, 写下了深情的 为了忘却的纪念 。他以民主主义思想, 冲锋陷阵,3锲而不舍地战斗在文坛上。尽管内心的痛苦与矛盾不时地缠绕着他,让他困惑,让他迷茫,但是,他仍将解剖刀伸向自己的灵魂深处,他那如橼的战斗之笔始终紧紧地握在手中,绝不向任何黑暗势力屈服的斗士精神,没有一点丝毫的减灭。于是他写下了彷徨: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他以文坛战士的姿态杀向 “寂寞” 的文坛, 坚守在 “不安” 的战场, 尽管他思想处在的彷徨之中,仍没有放下肩上扛着的武器。当有识之士和热血青年为了对抗黑暗的旧势力而倒在血腥的屠刀下

16、,不屈的鲁迅先生,不畏强暴,奋不顾身地“怒向刀丛觅小诗”。这种发自内心的情感与憎恨,彰显出新文化旗手的风采。他疾书写下了悼杨铨、悼丁君等诗篇。鲁迅在上海最辉煌的 10 年中,目睹了 4 12 大屠杀。他从马列主义的著作中,寻求崭新的思想方法,摒弃了他一向热衷的“尼采哲学”与“进化论”的观点,并以阶级论的观点,重新审视现实中的一切问题,用崭新的思想武器向黑暗、腐败的旧中国进行了有力的宣战。他写下了自嘲: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命运不济的华夏大地,处于万家墨面,生灵涂炭,难以聊生的险恶的生境中,

17、鲁迅先生深感“翻身”与“碰头”,解放与流血的现实,敢于“过闹市”、敢于“泛中流”,他怀着对人民的热爱与对敌人的仇恨, 来书写着他的 “春秋” 。鲁迅对革命的胜利, 充满着激情, 虽然是 “心事浩茫连广宇” ,然而,他却信心百倍地“于无声处听惊雷”。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鲁迅的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应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从以上三首诗中,我们不难看出,鲁迅将诗言志、诗表情高度地统一在一起,把民族的解放与自己的个人感情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展现出鲁迅的革命精神和深刻的内心情感。怎么能说鲁迅的诗歌缺乏“抒发诗人内心的感情”呢?鲁迅除了格律诗外,还写了一些新体诗、讽刺诗

18、、民歌体诗、打油诗、近体诗等。如讽刺诗好东西歌、公民科歌、南京民谣等,诗中的嘲笑的口吻,至今读来,使人忍俊不禁。在赠邬其山诗中,嘲讽独夫民贼蒋介石“一阔脸就变,所砍头渐多。忽而又下野,南无阿弥陀。”在赠友人答客诮诗中,“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叙述了一个革命者的真正情怀。如打油诗教授杂咏:“名人选小说,入线云有限。虽有望远镜,无奈近视眼。”幽默,不媚俗,是鲁迅诗歌的又一特点。他的许多打油诗和民歌体诗,带有“戏作”之意。这种杂感式的幽默文风,被作者也位移到诗里, 形成了诙谐滑稽的格调。 像题三义塔 诗中富有哲理性的诗句 “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而被我们经常引用。4然而,自称“文学大师,精通文史学贯中西,秦氏文笔自称一家”的22 岁秦贵育,对鲁迅先生诗歌不屑一顾的浅薄的态度,不说是狂妄,实属是无知。5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