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8《广清凉传》(宋)释延一撰

上传人:泽*** 文档编号:76533547 上传时间:2022-04-18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14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048《广清凉传》(宋)释延一撰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048《广清凉传》(宋)释延一撰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048《广清凉传》(宋)释延一撰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资源描述:

《048《广清凉传》(宋)释延一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48《广清凉传》(宋)释延一撰(32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广清凉传(宋)释延一撰广清凉传序朝奉郎尚书织局员外郎守太原府大通监兼兵马都上骑都尉赐绯鱼袋前勾当五台山寺司公事郄济川 撰夫法界无边。因利生而示境。法身无像。由接物以现形。何哉。盖慈悲广大。虽已证于菩提。誓愿弘深。尚不舍于萨埵。故大圣文殊。宅清凉之境。示瑞应之形。良以此也。粤自世雄示灭。像教寝传。金口微言。方流于震旦。玉毫妙质。不睹于祇园。圣智隐而易诬。昏蒙荡而难信。菩萨。所以运童真之德。极游方之化。揭慧日以照六道。注愿海以泽四生。秘龙种上尊之称。舍摩尼宝积之证。示为弟子。翊正法于能仁。当作如来。豫尊记于普见。不出大千之界。长居五顶之山。涅槃。称五百仙俱。华严。说一万圣众。都净城以演法。赫祥光而

2、诱人。宝乐银书。深秘金刚之窟。仙花珍树。大同灵鹫之峰。是以。波利西来毕命。愿瞻于真相。无著南至捐躯。思接于慈颜。教肇腾兰以来。具闻名号。地拓魏齐而下。益广修崇。列梵刹以云屯。范圣仪而星布。钟声香气。互传灵感之踪。宝界金灯。咸觌神奇之应。济。以夙缘薄祐。生逢遗法。尚繇羁官。得寓灵峰。时会博闻。遍穷异迹。思得纪述以警后来。而年纪寝深。简编几坠。独有唐蓝谷沙门慧祥。作传二卷。颇成伦理。其余亦有传记。皆文字舛错。辞意乖谬。惜乎。大圣之化迹。高士之遗踪。将湮灭乎。慧祥所谓。时无好事。使芳尘委绝。信哉。济川慨其若是。乃访得真容院妙济一公。其人纯粹聪敏。博通藏教。讲说记问。靡不精诣。因请公。采摭经传。收捃故

3、实。附益祥传。推而广之。勒成三卷。首以吉祥隆世因地。终以巨宋亲逢化相。名曰广清凉传。凡三月而成。授本院主事。募工开版。印施四方。俾师心三宝者。睹之益信向尔。时圣宋嘉祐纪号龙集庚子正月望日谨序广清凉传卷上清凉山大华严寺坛长妙济大师赐紫沙门延一重编菩萨生地见闻功德一 菩萨应化总别机缘二 菩萨何时来至此山三 清凉山得名所因四 五台四埵古圣行迹五 五台境界寺名圣迹六 释五台诸寺方所七菩萨生地见闻功德一详夫大圣曼殊室利曳菩萨。久已成佛。示居因位。行菩萨行。接引群迷者也。何以知之。按首楞严经下卷云。过去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尔时有佛。名龙种上尊王如来。国名平等。乃至。尔时平等世界龙种上尊王如来。岂异人

4、乎。即文殊师利法王子是。央掘摩罗经第四云。北方去此。过四十二恒河沙刹。有国名常喜。佛名欢喜藏摩尼宝积如来。乃至。若有闻是如来名者。恭敬礼拜。生欢喜国。闵四恶趣。若有持是如来名号者。若今见在。及未来世。旷野险难诸怖畏处。皆悉蒙护。于一切处。恐怖悉灭。一切八部诸恶鬼神。不能侵扰。又大宝积经第六十卷。文殊师利授记会。说文殊师利成佛之时。名为普见。以何义故。名为普见。以彼如来。于十方无量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刹中。普皆令见。虽未成佛。若我现在。及灭度后。有闻其名。亦皆必定当得成佛。唯除已入离生之位。及狭劣心。彼佛刹土。名随愿积集清净圆满。乃至。若有得闻文殊师利名者。是则名为面见诸佛。若有受持百千亿诸佛名号。

5、若有人称文殊师利名者。福多于彼。何况称普见佛名。何以故。彼百千那由他佛。利益1众生。不及文殊师利。于一时中。所作饶益。如是等文证成非一。或问。文殊师利成佛国土。与阿弥陀极乐国土。优劣云何。答。大宝积经云。譬如有人析一毛为百分。以一分毛。于大海中。取一滴水。喻阿弥陀佛刹庄严。彼大海水。喻普见如来佛刹庄严。复过于此。何以故。普见如来佛刹庄严。不思议故上说菩萨成佛功德。次说菩萨真俗生处。且真谛生处者。华严经七十九。说菩萨有十种生处。何者为十。善男子。菩提心是菩萨生处。生菩萨家故。深心是菩萨生处。生善知识家故。诸地是菩萨生处。生波罗蜜家故。大愿是菩萨生处。生妙行家故。大悲是菩萨生处。生四摄家故。如理观

6、察是菩萨生处。生般若波罗蜜家故。大乘是菩萨生处。生方便善巧家故。教化众生是菩萨生处。生佛家故。智慧方便是菩萨生处。生无生法忍家故。修行一切法是菩萨生处。生过现未来一切如来家故。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以般若波罗蜜为母。方便善巧为父。檀波罗蜜为乳母。尸波罗蜜为养母。忍波罗蜜为庄严具。勤波罗蜜为养育者。禅波罗蜜为浣濯人。善知识为教授师。一切菩提分为伴侣。一切善法为眷属。一切菩萨为兄弟。菩提心为家。如理修行为家法。诸地为家处。诸忍为家族。大愿为家教。满足诸行为顺家法。劝发大乘为绍家业。法水灌顶一生所系菩萨。为王太子。成就菩提。为能净家族。此名菩萨真实生处次说菩萨世谛示现生处。据文殊师利般涅槃经云。尔时跋

7、陀婆罗菩萨。即从座起。整衣服为佛作礼。长跪合掌。白佛言。世尊。是文殊师利法王子。已曾亲近百千诸佛。在此婆婆世界。施作佛事。于十方面。变现自在。却后久远。当般涅槃。佛告跋陀婆罗。此文殊师利。有大慈悲。生于舍卫国多罗聚落梵德婆罗门家。其生之时。家内室宅。化生莲华。从母右胁而生。身紫金色。堕地能语。如天童子。有七宝盖。随覆其上。诣诸仙人。求出家法。诸婆罗门。九十五种诸论议师。无能酬对。唯于我所。出家学道。乃至。我今略说。为未来世盲瞑众生。又般涅槃经云。其有得闻文殊师利名者。见形像者。百千劫中。不堕恶道。若有读诵文殊师利名者。设有重障。不堕阿鼻极恶猛火。常生他方清净国土。值佛闻法。得无生法忍。又宝箧经

8、第二卷云。若施三千大千世界其中所有一切众生。给诸乐具。百千亿岁。不如施文殊师利一爪端许。所生福德。胜前福德。或有问曰。菩萨既久已成佛。何故复为菩萨。答。无垢称经云。虽得佛道转于法轮。而不舍于菩萨之道。是菩萨行。又大慈恩寺基法师阿弥陀经疏。引经云。我昔能仁师。今为佛弟子。二尊不并化。故我为菩萨。又问。何故菩萨名文殊师利。答。斯乃古时讹略梵语。今巨宋新传。及唐时不空三藏所传。皆云曼祖(仁祖切)室利(二合)曳。此云妙吉祥。此菩萨。立名有二。初就世俗。因瑞障名。二就胜义。以德立号。且初世俗因瑞障名者。以菩萨生时。有十种吉祥事故。所以菩萨名妙吉祥也。何为十种。吉祥之事。一天降甘露。二地涌伏藏。三仓变金粟

9、。四庭生金莲。五光明满室。六鸡生鸾凤。七马产麒鳞。八牛生白牜宅 。九猪诞龙豚。十六牙象现。所以菩萨因瑞障名也。二依真谛立名者。据金刚顶经说。由菩萨身。普摄一切法界等如来身。一切如来智慧等。及一切如来神变游戏。已由极妙吉祥。故名妙吉祥也。故知。文殊师利菩萨。神通功德不可思议。大华严经第六十一入法界品。舍利弗。告诸比丘。汝可观察文殊师利清净之身。相好庄严。一切天人。莫能思议。汝可观察文殊师利圆光映彻。令无量众生。发欢喜心。汝可观察文殊师利光网庄严。灭除众生无量苦恼。汝可观察文殊师利众会具足。皆是菩萨往昔善根之所摄受。汝可观察文殊师利所行之路。左右八步。平坦庄严。汝可观察文殊师利所住之处。 周回十方

10、。 常有道场。 随逐而转。 汝可观察文殊师利所行之路。具足无量福德庄严。左右两边。有大伏藏。种种珍宝。自然而出。汝可观察文殊师利。曾供养佛善根所流。一切藟间出庄严藏。汝可观察文殊师利。诸世间主。雨供具云。顶礼恭敬。以为供养。汝可观察文殊师利。十方一切诸佛如来。将说法时。悉放眉间白毫相光。来照其身。从顶上入。又云。文殊菩萨。能随所乐。现自在身。威光赫奕。蔽诸大众。以自在大慈。令彼清凉。自在大悲。起说法心。以广大辩才。将为说法。文多不载。故知。菩萨以大善巧。拯接群生。为不请友。救世大悲。斯言信矣。华严七十九。弥勒菩萨。告善财言。文殊师利所有大愿。非余无量百千亿那由他菩萨之所能有。善男子。文殊师利童

11、子。其行广大。其愿2无边。出生一切菩萨功德。无有休息。善男子。文殊师利。常为无量百千亿那由他诸佛母。常为无量百千亿那由他菩萨师。 教化成就一切众生。 名称普闻十方世界。 常于一切诸佛众中。为说法师。一切如来之所赞叹。住甚深智。能如实见一切诸法。通达一切解脱境界。究竟普贤所行之行。善男子。文殊师利。是汝善知识。令汝得生如来家。长养一切诸善根。发起一切助道法。值遇真实善知识。令汝修一切功德。入一切愿网。住一切大愿。为汝说一切菩萨秘密法。现一切菩萨难思议行。与汝往昔同生同行。是故善男子。汝应往诣文殊之所。莫生疲厌。集传者曰。校此而论。既彼善财。得见文殊。皆是往昔同生同行。乃至。不生疲厌。况今之火宅诸

12、子。若能专心求见大圣。岂不宜哉菩萨应化总别机缘二夫。大圣应化。有总有别。随机缘故。云何为总。答。如华严经第五十卷说。譬如月轮有四希奇未曾有法。何等为四。一映蔽一切星宿光明。二随逐于时。示现亏盈。三于阎浮提清净水中。影无不现。四一切见者。皆对目前。而此月轮。无有分别。无有戏论。佛子。如来身月。亦复如是。有四希奇未曾有法。何等为四。一所谓映蔽一切声闻缘觉。学无学众。二随其所宜。示现寿命。修短不同。而如来身。无有增减。三一切世界净心众生菩提器中。影无不现。四一切众生有瞻对者。皆谓如来唯现我前。随其心乐。而为说法。令得解脱。乃至。而如来身。无有分别。无有戏论。今文殊亦尔。故菩萨般涅槃经云。住首楞严三昧

13、力故。于十方面。或现初生。或现灭度。入般涅槃。现分舍利。饶益众生。乃至。是文殊师利。有无量神通变现。不可具说。此上所显。即是菩萨。遍一切处。普应机缘。故名为总。故华严钞。引经偈云。文殊大菩萨。不舍大悲愿。变身为异道。或冠或露体。或处小儿丛。游戏邑聚落。或作贫穷人。衰容为老状。以现饥寒苦。巡行坊市廛。求乞衣财宝。令人发一施。与满一切愿。令使发信心。信心既发已。为说六度法。领万诸菩萨。居住五顶山。放亿种光明。人天咸悉睹。罪垢皆消灭。二别者。即今遍在清凉五台山。是也。以此处机缘胜故。又是本所居。金色世界报土。在此也。按大唐东夏神洲感通录。宣律师。常于唐麟德元年仲春之季。有数天人来。礼觐律师。共相谈叙

14、。律师。因问天人云。古昔相传。文殊在清凉山。岭五百仙人说法。经中明说。文殊。是旧住娑婆世界菩萨。娑婆。是大千总号。如何偏在此方。天人答云。文殊者法身大士。诸佛之元帅也。随缘利现。应变不同。大士之功。非人境界。不劳评论。但大圣多在清凉山。山下有仙花山。有五台县。清凉府。往往人到。不得不信菩萨何时至此山中三按大方广佛华严经四十五菩萨住处品云。东北方有处。 名清凉山。 从昔已来。 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名文殊师利。与其眷属诸菩萨众一万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又据文殊菩萨现宝藏陀罗尼经云。尔时。金刚密迹主菩萨。白佛言。世尊。昔常为我说如是言。我灭度后。于赡部洲恶世之时。文殊师利。广能利益一切

15、众生。大作佛事。唯愿世尊。为我分别演说。于何处住。复于何方而行利益。怜愍摄护诸众生故。愿为说之。乃至。佛告金刚密迹主菩萨言。我灭度后。于此赡部洲。东北方有国。名大振那。其中有山。名为五顶。文殊师利童子。游行居住。为诸众生。于中说法。及有无量龙天。夜叉罗刹。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围绕供养。乃至。文殊师利。有如是等无量威德。神通变化自在庄严。广能饶益一切有情。成就圆满福德之力。不可思议。又据文殊般涅槃经云。如是大士。久住首楞严三昧。佛灭度后。四百五十岁。当至雪山。为五百仙人。说法教化。成就令不退转。又感通录上卷。宣律师。问天人云。今五台山中台之东南二十里。见有大孚灵鹫寺。两堂隔涧。于今犹在。

16、南有花园。可三顷许。四时发彩。人莫究其所始。或云。汉明所造。或云。魏孝3文所作。互说不同。如何。天人答云。二帝俱曾于此造寺供养及阿育王。亦曾于此造塔。昔周穆王时。已有佛法。此山灵异。文殊所居。汉明之初。摩腾天眼。亦见有塔。劝常造寺。名大孚灵鹫。言孚者信也。帝信佛理。立寺劝人。名大孚也。又此山形。与其天竺灵鹫山相似。因以为名焉。元魏孝文。北台不远。常来礼谒。见人马行迹。石上分明。其事可知。至唐朝。因澄观法师。于此造大华严经疏。遂下敕改为大华严寺。或问。据华严经菩萨住处品。即说菩萨常在此山。如何现宝藏经及般涅槃经二经。皆言佛灭度后。方来此山。答。此由菩萨住首楞严三昧。无作妙力。能分一身为无量身。复

17、以无量身入一身。俱无障碍。如经广说。能以一身分无量身故。即一身常在此山。其所分身。于十方界。施难思化。即华严所说在此山。是也。又复以无量身入一身故。即十方界施化既毕。还来入此一身。引导众生。令发心故。即现宝藏经及般涅槃经言。佛灭度后来入此山。是也。于理何妨。况是大圣不思议之境。岂可凡情能测度哉。故显扬论说。于不思议境界。强思议者。有三过失。一得心狂乱过失。二生非福过失。三不得善过失。如非强思议者。得三善果。翻此可知。笺云。虽神应无方。道无不在。但菩萨本所化境。机缘偏胜。何所疑焉清凉山得名所因四按华严经疏云。清凉山者。即代洲雁门郡五台山也。以岁积坚冰。夏仍飞雪。曾无炎暑。故曰清凉。五峰耸山。顶无

18、林木。有如累土之台。故曰五台。海东文殊传云。五台。即是五方如来之座也。亦象菩萨顶有五髻。余因此二文。今更广之。按千钵经。及文殊师利五字陀罗尼。瑜伽观门所说。文殊表般若。能生诸佛故。大宝集经第六十文殊会云。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我以无碍天眼所见十方无量无边诸佛刹中一切如来。若非是我劝发决定菩提心。教授教诫。令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我于菩提。终不应证。而我要当满此所愿。然后乃证无上菩提。又文殊表般若者。菩萨大悲。能为增上。断灭一切诸众生等烦恼罪业。按金刚顶经金刚觉大菩萨三摩地一切如来智慧品云。尔时世尊。复入文殊师利摩诃菩提萨埵三摩耶所生法。如持金刚三摩地已。从自心出

19、此一切如来大智慧三摩耶。名一切如来心印。即说密语。跋折啰底瑟那(二合)才出此语时。于一切如来心。即彼薄伽梵。执金刚以为智剑而出已。同一密合。入于毗卢遮那佛心中。便为釰鞘。既成就已。住于毗卢遮那佛手中。于时从彼如来釰鞘身中。出现一切世界等如来身。一切如来智慧等。及一切如来神变游戏已。由极妙吉祥故。及金刚萨埵三摩地。极坚牢故。同一密合。以为文殊师利摩诃菩提萨埵身。既成就已。住于世尊毗卢遮那佛心。而高声作是言曰。我是诸佛语。号为文殊声。若以无形色。音声可得知(以诸佛法身。本无形相。恐成断灭故。以音声假诠表之。诠佛语言。即文殊声也)尔时文殊师利摩诃菩提萨埵。从世尊心下已。依一切如来右边月轮中住。复请教

20、示。尔时。毗卢遮那佛。入一切如来智慧三摩耶金刚三摩地已。现一切如来断除烦恼三摩耶。 为尽遍众生界。 断除一切苦故。 及一切安乐悦意受用故。 乃至。成就一切如来随顺音声圆满慧最上悉地故。彼金刚觉。于文殊师利摩诃菩提萨埵。如上于双手授之。乃至。以其金刚釰挥斫已。而高声唱言。此是诸如来般若波罗蜜能破诸怨敌。灭罪中为最。故菩萨左手持梵夹。表般若体。自性清净。右手持釰。表般若用。断除众生烦恼怨敌。又五字瑜伽观门之表者。阿者无生门。诠一切法无生。表大圆镜智。东方金刚部主阿閦如来。即菩萨顶上东边一髻之象也。啰者。无垢门。诠一切法无垢。表平等性智。南方宝部主宝生如来。即菩萨顶上南边一髻之象也。跛者。无第一义谛

21、门。表妙观察智。西方莲花部主无量寿如来。即菩萨顶上西边一髻之象也。左者。诸法无行门。表成所作智。北方羯磨部主不空成就如来。即菩萨顶上北边一髻之象也。娜者。诸法无性相离语言文字门。表清净法界。中方如来部主毗卢遮那如来。 即菩萨顶上中方一髻之象也。 故菩萨顶分五髻。 山派五峰。岂徒然哉。良有以也。故华严疏云。表我大圣五智已周。五眼已净。总五部之真原。故首戴4五佛之冠。顶分五方之髻。运五乘之要。清五浊之灾矣。此山。磅礴数州。绵五百里。左邻恒岳。隐嶙参天。右控洪河。萦回带地。北临朔野。限雄镇之关防。南拥汾阳。作神洲之势胜。回环日月畜泄云龙。虽积雪夏凝。而奇花万品。寒风冬冽。而珍卉千名。丹嶂横开。翠屏叠

22、起。排空度险。时逢物外之流。扪萝履危。每造非常之境。白雪凝布。疑净练于长江。杲日炽升。认扶桑于火海。又华严疏主。释菩萨住处品云。余幼寻兹典。每至斯文。皆掩卷而叹。遂不远万里。委命栖托圣境。相诱十载于兹。其感应昭著。盈于耳目。及夫夏景胜事尤多。历历龙宫。夜开千月。纤纤瑞草。朝间百花。或万圣罗空。或五云凝岫。圆光映乎山翠。瑞鸟翥于烟霄。唯闻大圣之名。无复人间之虑。入圣境者接武。革尘心者架肩。相视互谓非凡。触目皆为佛事。其山势寺宇。难以尽言。自大师晦迹于西天。妙德扬辉于东土。虽法身长在。而鸡山空掩于荒榛。应现有方。鹫岭得名于兹土。神僧显彰于灵境。宣公上禀于诸天。汉明肇启于摩腾。魏帝中孚于至化。北齐数

23、州以倾俸。有唐九帝之回光。五天殉命以奔风。八表亡驱而竞记。其有居神洲。一生而不到。奚异舍卫三亿之徒哉。按大唐神洲感通录云。代州东西。有五台山者。古称神仙之宅也。山方五百里。势极崇峻。上有五台。其顶不生草木。松柏茂林。森于谷底。其山极寒。南号清凉山。山下有清凉府。经中明说文殊将五百仙人住清凉雪山。即斯地也。所以古来求道之士。多游此山。灵踪遗窟。奄然在目。不徒设也。中台最高。去并七百。望如指掌。上有小石浮图。其量千许。即后魏文帝宏所立也。石上人马之迹。宛然存焉。顶有大泉。名曰太华。澄清似镜。有二浮图夹之。中有文殊师利像。人有至者。钟声香气。无日不闻。神僧瑞像。往往逢遇。大唐龙朔已来。敕下令会昌寺僧

24、会颐。往彼修治寺塔。前后再返。亦遇灵感。至正观中。有解脱禅师。聚从习定。自云。于花园北。四度见文殊师利。翼从满空。群仙异圣。不可胜记。或问。此清凉山。为但山寒。名曰清凉。为就胜德耶。若但山寒。名清凉者。即阴山穷谷。冻寒之方。皆应清凉。若就胜德名清凉者。伹诸仙圣所住之处。应亦清凉。即何独此山擅斯名也。答。必二相兼。即无滥矣。一为山寒。兼有五顶。如上已说。二惟就文殊化境。拣余仙圣所居。如般泥洹经云。若有读诵文殊师利名者。设有重障。不堕阿鼻极苦猛火。常生他方清凉国土。值佛闻法。得无生忍。华严经入法界品云。以自在大慈。令彼清凉。斯之谓矣。故化方逐物。众生自见于兴亡。报土湛然。不随器界之生灭。如斯而已矣

25、五台四埵右圣行迹五按灵记。五台有四埵。去台各一百二十里。据古图所载。今此台。即古中台。中台即南台。大黄尖即北台。栲栳山是西台。漫天石是东台(唯北台中台。古时有异。东西二台古今无异)无恤台。常山顶是也。昔赵简子。名无恤。曾登此山观代国。下瞰东海蓬莱宫。观神仙之宅。此是普贤菩萨。于中止住。云霞出没。往来五台。登台者。多见灵瑞。绿斯圣迹故。号为东埵也。西瞢夢,登代夕山。上有宫池古庙。隋炀帝。避暑于此而居。因说天池。造立宫室。龙楼凤阙。遍满池边。此池。世传神龙所居。缘斯圣迹故。号为西埵也。南有系舟山。上有铜镮。舡轴犹在。昔尧遭洪水。系舟于此。世传尧睹文殊现于南台。缘斯圣迹故。谓之南埵也。北有覆宿堆。即

26、夏屋山也。后魏孝文皇帝。避暑往覆宿此。因以名焉。下见云州石窟寺。世传山上有乾闼婆城。即化城也。常于日欲出时。城乃现焉。又望见北川。吴冢垒垒。有鬼趁南行。及见南山柏谷藟(力鬼切)出随行。文帝吒之。其藟。即回低曲而走。因谓之亚走柏。由此事迹。谓之北埵也。至巨唐俨禅师。神异僧也。尝登西南台之上。望见五顶。皆有五色云覆之。随云覆者。配之为台。唯古之中台。即今之北台。古之南台。即今之中台(孝文封为南岳也)余皆定矣5五台境界寺名圣迹六中台顶上。有太华池。方圆二里。天生九曲。其水湛然色若琉璃。澄澈见底。池内平处。有石磊落。丛石间。复有名花。百品交映。神龙宫宅之所在焉。人暂视之。瘮(所锦切)然神骇。云雾祥映。

27、难以具言。然池之大小浅深。神变不定。故礼谒者。解璎褫佩。投中而去随开皇十一年。文帝。敕忻州刺使崔震。持供于五台顶。设斋立碑。及睹后魏博陵公太守。奉使登台。遥瞻丛石。并是菩萨身挂璎珞。故宝台铁塔。功德最多。不可殚纪古十寺大孚灵鹫寺王子寺灵峰寺饭仙寺天盆寺清凉寺石窟寺佛光寺宕昌寺楼观寺今益唐来寺六竹林寺金阁寺安圣寺文殊寺玉华寺圣寿寺灵迹四太华池白水池孝文人马迹千年冰窟名花五日菊花孝文十二院花五凤花百枝花钵囊花北台顶上有天井。下有龙宫白水池相连。金刚窟亦相通彻古有八寺宝积寺净明寺木爪寺普济寺公主寺甘泉寺大谷寺圣寿寺今益寺二宝山寺太平兴国寺灵迹十六 七佛池 罗汉台 九女泉 公主台 孝文教鹰台 孝文打毬

28、场 仙人庵 禅庵藟 亚走柏 生死藟 空心藟 生地狱 邓隐峰塔 憨山 玉泉 金井异草二鸡足草瞢夢,登代夕草东台。旧名雪峰。山麓有研伽罗山。台上遥见沧瀛诸州。日出时。下视大海。犹陂泽焉古寺一十五 华林寺 香云寺 观海寺 香藟寺 铜钟寺 石堂寺 龙盘寺 光明寺 万像寺 凤岭寺 龙泉寺 五王寺 天城寺 温汤寺 古华严寺今益寺三金界寺乾明寺东塔院(今为尼院)灵迹十一 松子戍 亦龙口 六凤岩 明月池 五王城 枣林 乳头香藟 研伽罗山 那罗延窟万圣足迹 温汤药三人参长松茯苓西台。与秘麻外女内岩相连。危磴干云。乔林拂日。分空绝壁。接汉层峦古寺十二秘密寺石门寺榆勤寺乳石寺东尖寺大会寺日照寺向阳寺铁勤寺浮图6寺

29、熊头寺豹子寺今益寺四李牛寺黑山寺仰盘寺病牛泉寺灵迹一十五 泥斋和尚 孝文射垛 落王崖 香山师子踪 于阗国王踪 二圣对谭石 八功德水 石门 鸟门 龙窟 萨埵崖 王子烧 身塔 割肉坐石 王母仙桃药三黄精茯苓木瓜南台孤绝。距诸台差远。林麓蓊郁。岩崖倾欹。最为幽寂。昔有僧明禅师。居此三十余载。亦遇神仙。飞空而去。唯蝉蜕其皮。三十里内。悉是名花。遍生峰岫。俗号仙花山。化寺屡逢。钟声时发。昔曾有人遇异人。形伟冠世。言语之间。超腾遂远。故僧明禅师歌曰。南台秀峙。龙神归依。春云霭霭。夏雨霏霏。黑白瞻礼。失渴忘疲。何罪不灭。何福不滋。卧于石罅。而坐神龟。菩萨麻充其龙枝。罗浮草结作禅衣。居岩山上咢下兮静虑。履山巅

30、兮寻师。餐松长智饵。菊除饥讲。说般若志。行禅师再。睹龙母。又见龙儿。家施白药。永离苦衰古寺九娑婆寺殊公寺郭麻外女内 寺 嵌岩寺浮图寺高岭寺石台寺小柏寺赤崖寺今益寺三福圣寺灵境寺法华寺灵迹九七佛谷龙宫胜堆万亩平东王相西王相神龟东车尖西车尖石罅药二人参钟乳中台北。北台南。中间有诸佛浴池。一百二十所。四面是水。中心有土台。方圆三尺。号为菩萨盥掌。游戏之地。其岁香气氛馥。色相光明。人熟视之。神移目乱。不敢久住。然人亦罕到池中。多出白云。状如队仗。有梵志婆罗门像。如睹菩萨及圆光者。白衣即得初果及第二果。若净戒之僧。得第三第四果也。金刚窟。即文殊大宅。此窟。在东北台二麓之下。楼观谷内。南北岭间。有石门乃先

31、圣出入之处。人多不识。昔有繁峙县佛慧师。曾入此窟。行约三十里。有横河。既济即抵平川。无复凡木。但见宝林。极望四周。金楼琼塔。炳然晃目。佛慧师。出为人说此唐长安二年。遣使于五台山大孚灵鹫寺。前采花万株。移于禁掖。奇香异色。百品千名。令内道场。裁植供养。敕万善寺尼妙胜。于中台造塔。凡一期功毕。遣内侍黄门金守珍。就山供养。显庆设斋。乃供一万菩萨是日。忻代诸处。巡礼僧数。盈一万。皆云。万圣赴会。普施一镮钱。一万缗。别施菩萨。内侍与州县。具达朝廷。由斯灵瑞。台山复兴释五台诸寺方所七按灵迹记。称古传有寺一百一十。北齐割数州租税。以充供养。粤自后周已来。亟遭废毁。甄台寂寞。空余麋鹿之场。宝塔摧颓。但聚鸱枭之

32、迹。俄钟随季。海内分崩。寓县沸腾。生灵涂炭。兵火延及。荡焉靡遗。大率伽蓝多从煨烬。名额既泯。基址徒存。其堪住持者。7六十七所。余皆湮没焉大孚灵鹫寺者。世传后汉永平中所立。所以名灵鹫者。据西域记第九卷说。梵云结栗陀罗矩吒山。即释尊说法华经之地。唐云鹫峰。亦曰鹫台。接北山之阳。孤标特起。既栖鹫鸟。又类高台。空翠相映。浓淡分色。此山亦然。今真容院所居之基。冈峦特起。有类高台。势接中台北台之麓。山形相似。故以名焉。寺依此山立名。故云大孚灵鹫寺也。昔有朔州大云寺惠云禅师。德行崇峻。明帝礼重。诏请为此寺尚座。乐音一部工技百人。箫笛箜篌。琵琶筝瑟。吹螺振鼓。百戏喧阗。舞袖云飞。歌梁尘起。随时供养。系日穷年。

33、乐比摩利天仙曲。同维卫佛国。往飞金刚窟内。今出灵鹫寺中。所奏声合苦空。闻者断恶修善。六度圆满。万行精纯。像法已来。唯兹一遇也清凉寺。依山立名。托居岩侧。前通涧壑。上接云霓长安二年五月十五日。建安王仕并州长史。奏重修葺。敕大德感法师。亲谒五台。山以七月二十日。登台之顶。僧俗一千余人。同见五色云中。现佛手相。白狐白鹿。驯狎于前。梵响随风。流亮山谷。异香芬馥。远近袭人。又见大僧。身紫金色。面前而立。复见菩萨。身带璎珞。西峰出现。法师。乃图画闻奏。帝大悦。遂封法师昌平县开国公。食邑一千户。请充清禅寺。主掌京国僧尼事。仍敕左庶子侯知一。御史大夫魏元忠。命工琢玉御容。入五台山。礼拜菩萨。至长安三载。送向清

34、凉山安置。于是倾国僧尼。奏乞送之。帝不许。以雁门地连猃狁。但留御容于太原崇福寺大殿。中间供养。于五台山。造塔建碑。设斋供养。是知真境菩萨所居。帝王日万机之务。犹造玉身。来礼大圣。矧余凡庶。岂不从风一游净域。累劫殃消。暂陟灵峰。多生障灭者矣佛光寺。燕宕昌王所立。四面林峦。中心平坦。宕昌王。巡游礼谒。至此山门。遇佛神光。山林遍照。因置额。名佛光寺唐。正观七年。五台县昭果寺解脱禅师。重加修建。事如惠祥传所说王子寺。备惠祥传中所载西台。接东峨谷。有一古寺。名秘麻外女内严。亦具惠祥传所说。此寺。唐垂拱中。有雁门清信士。辟闾崇义。形同素服。心造玄关。毕志有归。励精罔倦。薄游兹寺。誓愿住持。经阁始成。楼台营

35、构。堂殿房廊。六七院宇。二三四辈行人。云屯慈地。十方名德。辐凑其中。无惮劬劳。惟专禅诵。至长安三年。国家搜罗英彦。不遗岩野。辟闾崇义。遂被召入。因乞为僧。敕许披剃。后乃还山。终于此寺也北台之西。繁峙县东南。有一寺。名公主寺后魏文帝第四女信诚公主所置。年代浸远。尼众都绝。房廊院宇。佛殿讲堂。九女浮图。瓦甓犹在。唐世。有尼童女名丑。丑得一玉石。方圆一尺。文成五色。表里光莹。自持至都。献则天帝。帝赐绢百束。且须后命。志拟置额度尼。丑丑染病。而归既卒。方召不遂其愿北台之麓。有木瓜寺。往昔登台。路由兹地。年代旷远。不知建立之始。寺有长发女。名佛惠。年七十四五。貌似愚痴。百岁耆耋。自少见者。容状初无改变。

36、修葺伽蓝。常为导首。繁峙。曾有三百余人。逐佛惠上北台。适逢雨雹。遽引下台侧。投一藟(力鬼切)下。藟半空如室。佛惠前进。诸人随入。同坐藟空。悉能容受众不测其神。时谓肉身菩萨普济寺。居大黄尖岭之南。林麓清虚。川原疏旷。西见栲栳山。东望漫天石。南睹中台8北台。当木瓜之北有入地泉。巡台之人忽逢雨雹。于此避难北台北谷内。有宋谷寺。宝积寺。又东北。有宝山寺。并居谷内院宇幽奇。楼台壮丽。即今见存生地狱。去北台东不远。有乱石交耸。闻诸古老。昔有张善和者。尝逐一白兔至此。而陷内见地狱。去地狱不远。又睹一经藏。层阁壮丽。善和怖骇。是投其中。因见藏内。尘埃甚厚。其傍亦有帚。静扫除之。于善和。倏尔善心生焉。因即扫除。

37、令极洁净。承斯片善。还复得出。余谓。若非大圣愿力境界。焉能感化若是哉邓隐峰禅师者。福建邵武人也。世传。与妹出家。俱来游台。至台之顶。忽失兄所在。妹寻访不得。至北台西。道南石上。头下足上。倒植而立。裙衣上耸。竖而不乱。庵。然示灭妹曰。轻躁之性。死而不易。遂乃推倒。即于其处。而阇维之。收其灵骨。垒石为塔。至今在焉憨山者。在北台东北。世传。后魏孝文皇帝。台山避暑。大圣化作梵僧。从帝乞一坐具之地。修行住止。帝许之。梵僧乃张坐具。弥覆五百余里。帝知其神。乃驰骑而去。回顾。斯山岌然随后。帝叱曰。尔好憨山。何随朕耶。因此而止。故以名焉唐昌寺。佛光东北四五里。迢峣冈峦。寺宇幽邃。世传昔宕昌王。造佛光寺。安止于

38、此。因以名焉。笺曰。此说或讹。疑唐时赐。额取昌盛为名尔石窟寺。在佛光东北二十余里。俨禅师所造。正当山口。登清凉寺。路经于此。游礼憩息之所天盆寺。次南台北谷。山形似盆。其势如画东北仙桥。西南神溪。池水当心。楼台四绕。今绝迹矣王子烧身寺。次北五六里。有小岩寺。大藟寺。唯瓴甓余基。悉就颓毁。当时塔庙。靡有孑遗。此地极为生善。然游礼路僻。到者甚稀。昔有西京万善寺尼明月法屋等。于此结庵而居。每诵华严涅槃二部。戒律清洁。至神龙元年而卒中台北趾及台领南。有二伽蓝。号曰吴麻外女内葱园二寺。有洪马寺主。于此住持。亦云戒德光。时威仪动物。群虎如犬驯扰。院庭钟磬空鸣。如人击动。六事不失。月十常闻。缁素巡台。就而参礼

39、。有尼三五人。年尽期颐。寺主百年不下山谷。长安三年正月迁逝五王城五王寺。修创奇异。未知何代五王立名建寺。周围尚有桑林枣园遗迹。游谒者。思慕忘返东台南足南岭上。有观海寺。内有明月池。方圆一里。水深八尺。虽在晦朔。月影中现。夹池有二松藟(力鬼切)枝茎相樛。每清风发韵。有如琴瑟。雁门人王石琦。太原郭上行。晋州魏法才。繁峙薛思恭等。一千余人。巡礼东台。忽至此寺。会大霖雨。七日不止。乃虔诚发愿。因得晴霁。但云敷不散。东极于海。浩然一色。平若大川。于中现卢舍那像。并闻9说法。后郭上行等十余人。发心出家。并得剃染。咸有高节东台东大会谷内。有铜钟寺。魏时所置。寺有铜钟。可受三十斛。形如瓮腹。身作八棱。刻子魏都

40、金刚。填陷象鼻隐起。杂宝庄严。龙象绕身。神仙遍腹。参辰日月。释梵之形。列于顶上。中平元年。有僧惠澄。寓止兹寺。后因传戒。远赴京都。数载方还。失钟所在。徘徊恻怆。痛悼弥深。忽见异人。僧诘其所。答云。余此山神。钟已收入金刚窟中。本兜率天王所造。澄曰。非也。此是拘楼秦佛之时所造。山神何故收入金刚窟内。澄遂于寺勒石。为铭曰。寺法鼓窟为邻。击振吼腻吒闻。集贤圣灭苦因。被收入金刚轮。谁得知见山神。万圣前六时闻。书翠凤镌白银。表铜钟之去处。绝后代之疑人温汤寺。五王之所造。昔五王子者。不知何代。宿植善根。得为王子。又缘恶业。染伽摩罗疾。乃迁入山。于此温泉澡浴。疾遂痊愈。身复轻安。造寺住持。因温汤为号。寺内有塼

41、塔一所。可高二丈。层给三重。中有卢舍那像。文殊普贤。及余部从靡不毕具。唐万岁通天中。有僧慈云。创此安置。厥后巡游之人。往还不绝清凉岭南三十余里。入大谷中。有嵌岩寺。小柏寺。嵌岩寺有佛殿门楼。小柏寺中。有浮图二所。一当路口。一在谷中。山东之人。多此安泊。北有万亩平。是李澄师庄。为普通供养。昔有僧。念阿弥陀佛。一念掷一菉豆。在十斛瓮内。念满此瓮。乃见阿弥陀佛来迎。因而化去赤崖寺。临路半崖。安置其寺。悬泉滴。溜水透岩。下去七八里许。俯视灵寿镇定。复见易州抱腹功德山东峨谷南。有铁勤寺。向阳寺。日照寺。垒石寺。并在谷中。林木高深。联绵不绝。佛光寺僧。多来栖止入东峨谷。有大会寺。浴王寺。榆勤寺。乳石寺。东

42、尖寺。右上伽蓝。并在于谷之内。多居岩 山上僉下 。内有捐身崖。 萨埵崖。 割肉坐石等处。 面有熊头寺。 豹子寺。 黑山寺。甘泉寺。望台寺。相距不远。十里至十五里间。并据形胜。佛庙精舍。各各有之石泥和尚者。不知何代人也。闻诸古老人云。住西台近东北谷下岩间。修道。每至午际。搓泥成剂。以充中食。人莫能测。后不知其终东台北四十余里谷底。有华林寺。香云寺。寺东五十里。有香藟寺。寺边有乳头香藟。藟南有八九十里。有慈云寺。石室寺。下有龙盘寺。有龙形石上盘屈存焉。次南有光明寺。万像寺。龙泉寺。凤岭寺。慈云在大会谷中。石室在温汤岭上。盘龙寺。正当川下。光明寺万像寺。见者不同。或出或没。有人曾见。在南岭寺边。有栗

43、藟果园。有僧见在川内。叵测其由。台山境界。不可依言取定。多致差玄。盖诸圣权宜化现。遭遇各异尔有二化寺。按灵迹记。一天城寺。在五王城北三五十里。四面天城。一川平坦。云峰峻拔。雪瀑湍流。据昔古伽蓝传云。化寺。不依地立。现在空中。菩萨道场。文殊净刹。朱楼绀殿。七宝所成。紫金白银。琉璃玳瑁。珠网交络。回出云霞。得遇之人。尘机顿息。有池水。深丈四五尺。清澈见底。平满下流。时有灵禽羽毛五色。绕池上下。和鸣清亮。亦有茅庵草堂十五余所。居山半腹。莫测凡圣。游台之人。有时得见10东台东华林寺山麓下。有一古寺。不中题额。院庭之中。宽一二里。四面云峰。如同刻削。踞山半腹。缔构精蓝。宝塔淩空。实非人造。昔有闰禅师者。

44、德行高洁。游历至此。忽逢化寺。见二老人。容状非凡。行如奔马。经此山巅。倏忽之间。却见少年。语音和雅。犹如钟磬。口称偈云。上善之语可放。中下之善可收。金刚之宝可用。醍醐妙药可服。其僧。凝思寂。听记其所说。有公孙生之俊辩。舍利子雄才。穷三界之根源。同一乘之句义。遗僧圣药。遂得服饵之法。僧既受教旋。即不见人。既莫识寺。亦难逢。或化或真。不可知矣中台东南有玉华寺。世传。昔有五百梵僧。彼中修习定慧之业。九夏炎暑。即就中台安居。三冬凝寒。即返玉华。禅诵励精。苦志不废寸阴。常有骡三十头。不烦驱策。从北川上下。运斋粮以供僧用。如此凡数十载。未尝阙乏。即今中台厨堂之北。犹有旧寺基址存焉广清凉传卷中清凉山大华严寺

45、坛长妙济大师赐紫沙门延一重编菩萨化身为贫女八天女三昧姑九安生塑真容菩萨十牛云和尚求聪明十一佛陀波利入金刚窟十二无著和尚入化般若寺十三神英和尚入化法华院十四道义和尚入化金阁寺十五法照和尚入化竹林寺十六亡身徇道僧俗十七州牧宰官归信十八高德僧事迹十九菩萨化身为贫女八大孚灵鹫寺者。九区归向。万圣修崇。东汉肇基。后魏开拓。不知自何代之时。每岁首之月。大备斋会。遐迩无间。圣凡混同。七传者。有贫女。遇斋赴集。自南而来。淩晨届寺。携抱二子。一犬随之。身余无赀。剪发以施。未遑众食。告主僧曰。今欲先食。遽就他行。僧亦许可。命僮与馔。三倍贻之。意令贫女二子俱足。女曰。犬亦当与。僧勉强复与。女曰。我腹有子。更须分食。

46、僧乃愤然语曰。汝求僧食无厌。若是在腹未生。曷为须食。叱之令去。贫女被诃。即时离地。倏然化身。即文殊像。犬为师子儿。即善财及于阗王。五色云气。霭然遍空。因留苦偈曰苦瓠连根苦甜瓜彻蔕甜是吾起三界却彼可师嫌菩萨说偈已。遂隐不见。在会缁素。无不惊叹。主僧。恨不识真圣。欲以刀剜目。众人苦勉方止。尔后。贵贱等观。贫富无二。遂以贫女所施之发。于菩萨乘云起处。建塔供养。圣宋雍熙二年。重加修饰。塔基下。曾掘得圣发三五络。发知金色。顷复变黑。视之不定。众目咸观。诚叵思议。遂还于塔下藏瘗。即今华严寺东南隅塔。是也天女三昧姑九古德相传云。有天女三昧姑者。亡其年代。自云。大圣命我居华严岭。嘱曰。汝宿缘在此。宜处要津。行

47、菩萨道。接引群品。资供山门。我亦照汝。又与一分供养。令汝经年不饥不渴。远迩人闻。礼奉供施者如市。姑乃募工。营建精宇。不日而成。躬诣乡川化人。米面11身自背负。以充供养。川陆之人。迎施者唯恐在后。游台黑白之众供。亿无算。姑自负重一石。轻疾如风。复加一石。亦无困踬。厥后。诸廪丰实。用之不竭。一日巡礼者众。弟子白曰。瓮饭尽矣。姑曰。何以妄语。持漉具搅之。饭即盈满。供给无尽。他物所须。大率如此。四方巡礼者。欲求见大圣。来请于姑。姑言。但至诚竭虑。焚香求请。即见金色。及一万众。种种光明。依言如愿。至贞元三年二月十五日。忽谓门徒曰。吾化缘方毕。今可归天。汝依吾诫。无令断绝。语讫而去。是日祥云映谷。天乐响空

48、。异香氤氲。弥满林壑。群鸟欢噪。百兽鸣吼。有吉祥。白鹤槃旋。经日而去。门徒无生众等。咸依师嘱。供养不绝安生塑真容菩萨十大孚灵鹫寺之北。有小峰。顶平无林木。岿然高显。类西域之鹫峰焉。其上。祥云屡兴。圣容频现。古谓之化文殊台也。唐景云中。有僧法云者。未详姓氏。住大华严寺。每惟大圣示化。方无尊像。俾四方游者。何所瞻仰。乃缮治堂宇。募工仪形。有处士安生者。不知从何而至。一日应召。为云塑像。云将厚酬其直。欲速疾工。生谓云曰。若不目睹真像。终不能无疑。乃焚香恳启移时。大圣忽现于庭。生乃欣踊躄地。祝曰。愿留食顷。得尽模相好。因即塑之。厥后。心有所疑。每一回顾。未尝不见文殊之在傍也。再期功毕。经七十二现。真仪

49、方备。自是灵应肸蚃。遐迩归依。故以真容目院焉。圣宋太宗皇帝践位。神武天资。克平伪主。重恢宇宙。再造生灵。故得像教弥隆。灵峰更弊。初遣中使。诣五台山。焚香虔祝。特加修建。太平兴国之五年四月十五日。敕使臣蔡廷玉。内臣杨守遵等。诣五台山菩萨院。与僧正净业。同计度修造事。及同部辖工匠等。并敕河东河北两路转运。给五台山菩萨院修造费用。至七年八月二十二日。张廷训等。奏修造功毕。皇帝先自下西蜀。后于兴国二年丁酉岁。敕于成都府。 写造第五大藏金字经一藏。 至八年癸卯岁七月五日。 敕内臣安重诲监送。就吾台山菩萨院安置。每岁度僧五十人。真宗皇帝御宇景德四年。特赐内库钱一万贯。再加修葺。并建大阁一座。两层十三间。内

50、安真容菩萨。赐额。名奉真之阁。岁遣内臣诣山。设斋供养。自是。层楼广殿。飞阁长廊。云日相辉。金碧交映。庄严崇奉。邈逸前代矣。仁宗皇帝。缵祖考之丕业。典儒释之大教。屡遣中使。斋供诣山。每郊禋礼毕。道场设斋供养。宝玩之属。多出禁掖。庆历八年春三月。敕遣内侍黄门谢禹圭。送宝冠一戴。先是。庆历至皇祐三年。朝廷三次遣使颁降。太宗真宗仁宗皇帝三朝。御书凡一百八十轴。并天竺字源七册。后有山门僧守法慧顺绾。于瑞相殿北。重建大阁一座。两层凡一十三楹。于上层。置斗官分布。中楹安卢舍那佛像。四周造万圣像。雕刻彩绘。备极工巧嘉祐二年丁酉岁。敕遣入内。内侍省黎永德。送御书飞白宝章阁牌额一面。诣真容院。于三月二十二日。安挂

51、阁上。若匪皇上留心圣教。注想灵峰。则何以屡锡宝严。躬洒神翰。况太宗朝旧敕。山寺土田。尽蠲租赋。自古朝廷崇尚。建立伽蓝。广度僧尼。除免差役。何止一端。所以北齐数州之倾俸。有唐九帝之回光者欤牛云和尚求聪明十一僧牛云者。雁门人也。俗姓赵氏。童蒙之岁。有似痴憃。父母送之黉堂(学堂也)都无言览之意。独见僧尼。擎跽作礼。年十二。其亲送之(往也)华严寺善住阁院。出家。礼净觉为师。每令汲水拾薪。众皆讥其庸钝。年满受具。殊无诵习。洎三十六岁季冬月。乃发志诚内。自惟忖曰。我见人。云台上每有文殊现身。我今跣足而去。若见文殊。唯求聪明。学诵经法。时方雪寒。心无退惮。先至东台顶。忽见一老人。然火而坐。云问曰。如此雪寒。

52、从何方而来。老人曰。吾从山下来。云曰。为何道上。全无脚迹。老人云。吾从雪前来。复诘云曰。师有何心愿。冒雪跣足而至。岂不苦也。云曰。吾虽为僧。自嗟蒙钝。不能诵念经12法。老人曰。来意若何。曰求见文殊菩萨。惟乞聪明。老人云。奇哉。老人又问。此处不见文殊菩萨。更拟何之。云曰。更上北台。老人曰。吾亦欲去。云曰。同去得否。老人曰。请师先行。云乃游遍台顶告别。老人向西而去。至暮。方抵北台。亦见老人。然火而坐。牛云惊疑。谓老人曰。适向东台。相别吾先来。何为老人已至。老人云。师不知要路。所以来迟。云虽承此语。心谓。只此老人。应是文殊师。乃礼拜。老人曰。吾是俗人。不应作礼。云但设拜。情更不移。良久老人云。候吾入

53、定。观汝前身作何行业而闇钝也。老人才似闭目。遽即语曰。汝前生为牛。因载寺家藏经。今得为僧。从牛中来。因闇钝尔。于龙堂边。取一钁来。与汝斫却心头淤肉。即明决也。云遂依言向堂边。果得一钁。度与老人。老人曰。汝但闭目。候吾令汝开眼。即可开之。云依教。似觉当心。被斫身无痛苦。心乃豁然。如暗室中遇明灯。若昏夜之吐日月。老令开眼。师目既启。即见老人。化文殊像。语云曰。汝自今已去。诵念经法。涉历耳目。无忘失也。于华严寺涧东院。有大因缘。无得退转。云乃不胜悲恋。伏地而礼。未举头顷。菩萨已隐。师即下山。肢体轻便。习诵经典。眼见耳闻。无不总持矣。来年夏五月。绕育王塔。行道念经。至夕二更初。倏见真光一道。从北台顶。

54、连瑞塔基。久而不散。于光明中。当阁上。现阁一座。光色焕烂。前有牌额。题金字云。善住之阁。师乃忆菩萨所授之言。 依光中所现之阁。 而建置焉。 至唐明皇帝开元二十三年。 师年六十三。夏腊四十四。无疾而终佛陀波利入金刚窟十二佛陀波利者。唐言觉爱。北印度罽宾国人也。亡身徇道。遍观灵迹。闻文殊师利在五台清凉山。远涉流沙。躬来礼谒。以唐高宗大帝仪凤元年。至台山。南陟思阳岭。见林木干云。景物殊胜。内心忻怿。五体投地。向山顶礼曰。如来灭后。众圣潜灵。惟有大圣文殊师利。于此山中。汲引群生。教诸菩萨。波利所恨。生逢八难。不睹圣容。远涉流沙。故来礼谒。伏乞慈悲普覆。令睹尊仪。言已。悲泣泪流。向山顶礼礼已。忽见一老人

55、。从山中出来。作婆罗门语。谓波利曰。师。情存慕道。追访圣迹。不惮劬劳。远寻灵异。然汉地众生。多造罪业。出家之士。亦多犯戒律。西土有佛顶尊胜陀罗尼经。能灭众生恶业。未知师将得此经来否。波利报曰。贫道宜来礼谒。不将经来。老人曰。既不将经徒来何益。纵见文殊。亦不识。师当却回取此经至。流传斯土。即是遍奉众圣。广利群生。拯济幽冥。报诸佛之恩也。师如取得经本来。第即示师文殊所在。波利得闻此语。不胜喜跃。遂裁抑悲泪。至心礼拜。举头之顷。不见老人。僧大惊愕。倍更虔诚。毕志捐生。复还西域。求佛顶尊胜陀罗尼经。至永淳二年回。至长安。具以上事闻奏。高宗大帝。遂留经入内。请日照三藏法师。及敕司宾寺典客令杜行顗等。共译

56、唐本。敕赐绢三千匹。经遂留内中。波利泣奏曰。贫道捐躯委命取经来。意愿普济群生。救拔苦难。不以财宝为念。不以名利关怀。请还经本流行。庶使含灵同益。帝遂留新翻之经。还僧梵本。乃将诣西明寺。访得通梵语唐僧顺正。奏共翻译。帝可其请。波利遂对诸大德。与顺正译讫。波利持本。再至五台山。相传入金刚窟。于今不出。僧顺正等。具波利所述圣诲。序之经首耳无著和尚入化般若寺十三僧无著者。姓董氏。温州永嘉人也。天姿颖拔。毅然不群。爰自童蒙。岐嶷成性。年十二。依本州龙泉寺大德猗律师出家。诵大乘经数十万偈。唐天宝八年。以业优得度。二十一岁。始绍师业。首习毗尼。因诣金陵牛头山忠禅师。参定心要。厉节无亏。寸阴不舍。研穷理性。妙

57、契本源。忠谓师曰。汝志性聪敏。宜自开发。众生与佛。元无别心。如云翳若除。虚空本净。无著言下顿开法眼。东山秘旨。有所归焉。虽道无不在。而境胜易从。远诣台山。13志求大圣。大历二年正月。发迹浙右。夏五月初。至清凉岭下。时日暮。倏见化寺。鲜华绝止。因扣扉请入。有一童子。名朐胝者。启出应无著。请童子入。白寺主。以昏夜寓宿。童子得报。延无著入。主僧宾接。如人间礼。问曰。师自何来。无著具对。又曰。彼方佛法何如。答。时逢像季。随分戒律。复问。众有几何。曰或三百。或五百。无著曰。此处佛法如何。答云。龙蛇混迹。凡圣同居。又问。众有几何。答云。前三三与后三三。无著乃良久无对。主僧云。解否。答云。不解。主僧云。既不

58、解。速须引去。无宜久止。命童子送客出门。无著问曰。此寺何名。答。清凉寺。童子曰。早来所问前三三与后三三。师解否。曰不能。童子曰。金刚背后。尔可觑之。师乃回视。化寺即隐。无著怆然久之。即说偈曰廓周沙界圣伽蓝满目文殊接话谭言下不知开何印云回头秖见旧山岩无著既出。坐而待旦。天晓即路。是月望日。届华严寺众堂安止。次月朔日。维那白。斋后大众。各备盏啜茶。有一老人。持盏付无著云。啜茶记送金刚窟来。无著受教。少顷茶毕众散。无著坐食堂南床上。见一老人僧踞北床。问无著云。师从南方来。持得好念珠来否。无著云。无。但有粗珠耳。老僧请看。无著与之。遂失所在。翌日中昃。坐般若院经藏楼前。有二吉祥鸟。当无著顶上。徘徊飞翔

59、。数匝东北而去。越三日。景正东时。坐房中。见白光二道。至无著顶上而灭。同房僧法贤等。具见。无著大骇曰。是何祥瑞。乞再现之。决弟子疑网。言讫。再现。久而方灭。无著。是日正中时。独诣金刚窟。既至。礼十余拜。即坐而少憩。忽如昏寂。睡中闻人叱牛数声。似令饮水者。无著惊觉。倏见一老人。年及耄期。弊巾苎服。足履麻屦。牵牛而行。无著。前执老人手。因拜问曰。从何方来。曰山下丐粮去来。无著曰。家居何所。曰在此台山。老人问曰。师何因来此。无著曰。传闻此地有金刚窟。故来礼拜。老人曰。师困耶。无著曰。不也。曰师既不困。何缘昏睡。无著曰。凡夫昏沉。何足为怪。老人曰。师昏沉。请师少息啜茶得否。无著许诺。老人手指东北。无著

60、随观。见一寺。仅五十余步。老人牵牛前导。无著踵后。既抵门阖。老人呼君提数声。有童子。启扉而出。见无著伸礼。即牵牛入。延无著入。但见其地平坦。净琉璃色。堂舍廊宇。悉皆黄金。其堂三架。东西两掖。各一楹。老人延无著升堂。自坐柏木牙床。指一锦衤敦 。令无著坐。童子送茶二器。皆琉璃盏。酥蜜各一器。即玳瑁。奈老人谓无著云。南方有此物不。无著云。无。又云。南方既无此物。甚里吃茶。无著不对。老人曰。且吃茶毕。老人曰。师出家。作何事业。无著云。都无事业。大小乘中。亦无功课。遣日而已。老人曰。师初出家时。本求何事。曰本求大果。曰师以初心修习即得。复问。师年几许。曰三十一。曰师年至三十八。宿福必至。复于此地有缘。谓

61、无著云。徐徐而归。好看道路。勿损手足。吾方且偃息。无著请留一宿。老人不许曰。师缘有两伴。不见师归。即怀忧恼。当住此缘。师有执处在也。无著云。出家之人。有何执处。虽有行伴。亦不顾恋。老人曰。师常持三衣否。无著曰。自受戒已来持之。老人曰。此是执处也。无著曰。亦有圣教在。若许住宿。正念舍之。又曰。曾听律否。曰曾。老人曰。准律云。明相小乘无难不得舍衣。师早下去。老人即起。无著亦起。相随至堂前立。老人说偈云若人静坐一须臾胜造恒沙七宝塔宝塔毕竟坏微尘一念净心成正觉偈毕。顾童子送之出寺。老人抚无著背云。师好去。无著即退。至金刚窟边。童子问曰。14此何窟。无著云。名金刚窟。童子曰。金刚下更有何字。无著思惟久之

62、。谓童子曰。下有般若字。童子曰。此即化般若寺也。无著执童子手。礼一拜取别。童子曰。回礼圣贤。因说偈曰面上无嗔供养具口里无嗔吐妙香心里无嗔是真宝无染无著是真如说是偈已。无著再拜。举首不见童子。化寺亦隐。唯睹苍山崔嵬。乔木蓊郁。无著悲怆恋慕。伫立久之。因观所遇老人之地。有白云涌起。须臾遍谷。见文殊菩萨乘大师子。万圣翼从。凡食顷间。东有一段黑云来过。菩萨即隐。少顷云散。既而遇汾州菩萨寺僧修政等六人。同至金刚窟。游礼圣迹。忽闻山石震吼。声如霹雳。群僧骇怖。奔走映藟。俄顷而息。修政等。询问无著。乃言所遇之事。修政等。庆闻灵迹。自恨不睹其事。即觑欷久之。乃依无著口。依实录之。传于遐迩。示后览之者。注想灵峰矣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