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必修二六国论学案

上传人:z**** 文档编号:76465410 上传时间:2022-04-1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74.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苏教版必修二六国论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苏教版必修二六国论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苏教版必修二六国论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资源描述:

《苏教版必修二六国论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必修二六国论学案(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古代散文选修六国论学案(学生版)一、作者介绍六国论的作者苏洵,字明允,北宋时眉州眉山(现在的四川眉山县)人, 二十七岁才发愤为学,经过刻苦努力,下笔顷刻数千言。宋仁宗赵祯嘉祐年间 他和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到了宋代都城衡论十篇,推荐给朝廷。宰相韩琦也 推荐他作官,?一时名扬京师。?后来苏洵把文章汇编汴京。当时任翰林学士的 欧阳修,把苏洵的廿二篇文章,其中机策二篇、权书十篇、成集就 叫做嘉祐集。苏洵在中国文学史上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 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合称“唐宋八大家”。苏洵与其两个儿子苏轼、苏 辙合称“三苏”。二、写作背景六国论是一篇议论历史的文章,表面上评的是六国,实际上讽

2、刺的是 北宋。因为当时北宋王朝的统治者对契丹族建立的辽国和党项羌族建立的西夏 屈辱求和。作者就借六国割地给秦国因而最后灭亡的史实,暗示北宋王朝不应 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而应该对辽、夏的入侵采取斗争的方式。三、课文分析六国论的第一段就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第二段是以作为论据,论证。第三段再从的具体事实来论述第一段中提出的“不赂 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授,不能独完”这一道理。第四段提 出的看法。最后一段借古讽今,四、基础训练1 写出加点字的读音率赂秦耶( 霜露())思厥先祖父()暴抱薪救火()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燕赵之君(:洎牧()以谗诛( )革火殆尽()2 找出通假字 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3、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3)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3找出活用字(1)李牧连却之()(2)以弱天下之(3)日削月割,以趋于亡(4)盖失强援,不能独完(5)惜其用武而不终也(6)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4 写出古今异义词的古义(1)(2)(3)(4)(5)5.一词多义非: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觉今是而昨非(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或: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或曰:不赂者以赂者丧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得:小则获邑,大则得城(此言得之(至德不得(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相: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相见恨晚(死者相藉(伯乐相马(较秦之所得,与战胜

4、而得者, 思厥先祖父(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可谓智力孤危(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其实百倍())势: 其势弱于秦(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6 特殊句式(1)(2)(3)(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后秦击赵者再(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五、背诵课文 六国破灭, 善,,战不),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秦以攻取之外,小 Z,大 。较秦之所得,,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其实亦百倍。则,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斩,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今日,明日,然后,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暴秦之欲无厌,侵之愈急,故。至于颠覆,理固宜

5、然。古人云:“”此言得之。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五国既丧,。燕赵之君,能守其土,。是故,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后秦诛处谓使秦,李牧,惜,可,齐人勿附于;洎牧以谗 且燕、赵数,,当与秦相较,呜呼!以以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向,则胜负之。 7,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日削月害IJ,以趋于亡。!夫,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六、参考译文:六国灭亡,不是因为武器不锋利,仗打不好,弊病在于贿赂秦国。贿赂秦 国,自己的实力就亏损,这是灭亡的原因。有人说:六国相继灭亡,都是因为 他们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由于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因为

6、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去了其他国家强有力的援助,就不能单独保全。所以说弊 病在于贿赂秦国啊。秦国用攻战获取土地之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得到邑镇,大的就 得到城市。把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而得到的土地比较,那实际上 多到百倍。把六国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而丧失的土地比较,实际上 也多到百倍。那么,秦国最想望的,六国诸侯最担心的,当然不在于战争了。 想想他们死去的祖辈父辈,冒着霜露,披荆斩棘,才有了一点土地。子孙对待 土地却不很爱惜,都拿它送给别人,好像丢弃小草一样。今天割让五座城,明 天割让十座城,然后才能得到一夜的安睡。第二天起来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 军队又到了。既然如此,那么

7、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没有满足, 诸侯送给秦国土地越多,秦国侵略诸侯就越急迫。所以,不用作战,谁强谁弱 谁胜谁负已经确定了。六国终于灭亡,是理所当然的。古人说:“用土地侍奉 秦国,好像抱着柴去救火,柴不烧完,火不会熄灭。”这话对了。齐国不曾贿赂秦国,最后也随着五国灭亡,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齐国亲附秦 国而不帮助五国。五国已经灭亡,齐国也不能幸免了。燕国与赵国的君主,起 初有远大的谋略,能够守住他们的国土,坚持正义而不贿赂秦国。所以燕国虽 然是个小国却后灭亡,这就是用兵的功效。等到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 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祸患。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败了两次,胜 了三次。

8、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李牧连续打退了它。等到李牧因为受诬陷而 被杀害,赵国都城邯郸才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抵抗却不能坚持 到底。况且,燕赵两国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几乎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是智 谋穷竭,国势孤立危急,战败而灭亡,实在是不得已。如果当初韩、魏、赵三 国各自爱惜他们的国土,齐人不亲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动身赴秦,赵国的良 将还活着,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如果能够与秦国相较量,或许不能轻易判定。唉!如果六国用贿赂秦国的土地封赏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意礼遇天 下的奇才,合力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吃饭也不能咽下咽喉去。 可悲啊!有这样的形势,却被秦国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

9、,土地天天消减,月月 割让,而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使自己被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啊!六国与秦国都是诸侯,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却还有可以不贿赂秦国而战胜它 的形势。如果凭着偌大的天下,却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古代散文选修六国论学案(教师版)一、作者介绍六国论的作者苏洵,字明允,北宋时眉州眉山(现在的四川眉山县)人, 二十七岁才发愤为学,经过刻苦努力,下笔顷刻数千言。宋仁宗赵祯嘉祐年间 他和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到了宋代都城衡论十篇,推荐给朝廷。宰相韩琦也 推荐他作官,?一时名扬京师。?后来苏洵把文章汇编汴京。当时任翰林学士的 欧阳修,把苏洵的廿二篇文章,其中机策二篇、权书十篇、

10、成集就 叫做嘉祐集。苏洵在中国文学史上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 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合称“唐宋八大家”。苏洵与其两个儿子苏轼、苏 辙合称“三苏”。二、写作背景六国论是一篇议论历史的文章,表面上评的是六国,实际上讽刺的是 北宋。因为当时北宋王朝的统治者对契丹族建立的辽国和党项羌族建立的西夏 屈辱求和。作者就借六国割地给秦国因而最后灭亡的史实,暗示北宋王朝不应 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而应该对辽、夏的入侵采取斗争的方式。三、课文分析六国论的第一段就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 善,弊在赂秦。”第二段是以韩、魏、楚三国赂秦而灭亡作为论据,论证六国 灭亡的原因在于赂秦。第

11、三段再从不赂秦的国家一一齐国、燕国、赵国也终于灭亡的具体事实来论述第一段中提出的“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授,不能独完”这一道理。第四段提出为国者当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并力却敌,不要为敌人的积威所吓倒的看法最后一段借古讽今,向北宋当局敲起勿蹈复辙的警钟。四、基础训练1 读音率赂秦耶(shud i) 露(pU) 抱薪救火(xi n)(yd n) 洎牧(j i)(ch a n)2 通假字思厥先祖父(ju e)与嬴而不助五国也(yU)以谗诛 革灭殆尽(d d i)暴霜燕赵之君(1)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通“曝”,冒着)(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12、(通“倘”,如果)3 词类活用(1)李牧连却之(使动用法,使退却)(2)以弱天下之民(使动用法,使弱)(3)日削月割,以趋于亡(日:名词作状语,一天一天地;月:名词作状语, 一月一月地)(4)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完整地存在)(5)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坚持到底)(6)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名词活用为动词,以礼相待)4 古今异义5.词多义。非: 不是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六国论) 不对觉今是而昨非(归去来兮辞) 无,没有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苟子劝学)或: 或许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 不定代词,相当于“有人”或曰: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

13、 有时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得: 动词,得到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六国论) 适宜,得当此言得之(六国论) 找到至德不得(庄子秋水) 捕获然得而腊之以为饵(捕蛇者说)看到林尽水源,便得一山(桃花源记相: 互相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 偏指一方,相当于“你”“他”等相见恨晚 递相,先后死者相藉(捕蛇者说) 亲自观看伯乐相马势: 势力其势弱于秦(六国论) 形势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6 特殊句式(1)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被动句,“为所”式)(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判断句,“,也”式)(3)后秦击赵者再(状语后置句,即“后秦再击赵”)(4)子孙视之不甚惜,

14、举以予人(省略句,宾语“之”省略)五、背诵课文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 曰弊在赂秦也。”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 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 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 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 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15、古人云:“以地事 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 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 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 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 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 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 较,或未易量。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 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

16、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 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 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六、参考译文:六国灭亡,不是因为武器不锋利,仗打不好,弊病在于贿赂秦国。贿赂秦 国,自己的实力就亏损,这是灭亡的原因。有人说:六国相继灭亡,都是因为 他们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由于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因为 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去了其他国家强有力的援助,就不能单独保全。所以说弊 病在于贿赂秦国啊。秦国用攻战获取土地之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得到邑镇,大的就 得到城市。把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

17、而得到的土地比较,那实际上 多到百倍。把六国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而丧失的土地比较,实际上 也多到百倍。那么,秦国最想望的,六国诸侯最担心的,当然不在于战争了。 想想他们死去的祖辈父辈,冒着霜露,披荆斩棘,才有了一点土地。子孙对待 土地却不很爱惜,都拿它送给别人,好像丢弃小草一样。今天割让五座城,明 天割让十座城,然后才能得到一夜的安睡。第二天起来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 军队又到了。既然如此,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没有满足, 诸侯送给秦国土地越多,秦国侵略诸侯就越急迫。所以,不用作战,谁强谁弱 谁胜谁负已经确定了。六国终于灭亡,是理所当然的。古人说:“用土地侍奉 秦国,好像抱

18、着柴去救火,柴不烧完,火不会熄灭。”这话对了。齐国不曾贿赂秦国,最后也随着五国灭亡,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齐国亲附秦 国而不帮助五国。五国已经灭亡,齐国也不能幸免了。燕国与赵国的君主,起 初有远大的谋略,能够守住他们的国土,坚持正义而不贿赂秦国。所以燕国虽 然是个小国却后灭亡,这就是用兵的功效。等到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 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祸患。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败了两次,胜 了三次。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李牧连续打退了它。等到李牧因为受诬陷而 被杀害,赵国都城邯郸才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抵抗却不能坚持 到底。况且,燕赵两国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几乎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

19、是智 谋穷竭,国势孤立危急,战败而灭亡,实在是不得已。如果当初韩、魏、赵三 国各自爱惜他们的国土,齐人不亲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动身赴秦,赵国的良 将还活着,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如果能够与秦国相较量,或许不能轻易判定。唉!如果六国用贿赂秦国的土地封赏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意礼遇天 下的奇才,合力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吃饭也不能咽下咽喉去。 可悲啊!有这样的形势,却被秦国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土地天天消减,月月 割让,而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使自己被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啊!六国与秦国都是诸侯,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却还有可以不贿赂秦国而战胜它 的形势。如果凭着偌大的天下,却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