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学论文: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会提问的方法与策略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75984065 上传时间:2022-04-1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4.04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小学教学论文: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会提问的方法与策略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小学教学论文: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会提问的方法与策略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小学教学论文: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会提问的方法与策略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资源描述:

《小学教学论文: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会提问的方法与策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教学论文: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会提问的方法与策略(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学贵有疑 疑贵有法 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会提问的方法与策略【摘 要】语文阅读教学的任务不仅指掌握基础知识,也指基本能力的培养,核心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问题意识在思维过程和创新活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基石。【关键词】新课程 阅读教学 问题意识 思 维阅读中的问题意识,是指对文本内容中“问题”(通常是读者认为的“错误”、“欠缺”和“不理解”之处)的发现和感知。问题意识在阅读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它对于深入理解文本内涵,乃至进一步形成独立性、创造性的人格特征都有密切的关系。在阅读中的问题的意识的表现,人们通常用“质疑”来表示。质疑的核心就是产生疑问,

2、提出问题。“疑”是思维成果的一种形式,没有思维活动,也就不可能产生疑问。宋代学者陆九渊的观点则更精辟:“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是对问题意识的作用作了充分肯定。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指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以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标。从某种意义上讲,发现和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就是创新,有时甚至比解决问题本身更为重要,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就是迈出了创新的第一步。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十分重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使学生成为问题积极、主动的探索者。那么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如何使教师

3、、学生的提问更有价值?一、以教师“示范提问”为引导。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开始阶段,教师应做好示范,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受到启发,有方法可循,让学生从中逐渐懂得发现问题的方法,产生自己提问的欲望和兴趣。在学生产生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发现作品中不同寻常、不合常规的内容与写法;可以通过揭示文中中的矛盾和现象,进一步提出几个“为什么”;也可以通过进行多种对比,包括课堂内外、新旧体验、不同思维之间的异同点,来激活学生的思维,使之积极主动地思考和学习。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应该转变观念。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讲课往往追求讲得“细”,讲得“透”,面面俱到

4、,可以说教师将所有问题都讲到了,学生哪有问题可研究呢?因此,当经过前一阶段的诱导后,教师的讲课内容应加以浓缩,留下更多的空间让学生去想象,去研究,鼓励学生多提问。二、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1.根据学习语言文字的规律,分学段有重点地质疑。从阅读的知识结构而言,主要是字、词、句、段、篇。因此,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不同学段也应各有重点。比如:低年级以字、词的认知为重点进行质疑;中年级以段的认知为重点进行质疑;高年级以篇的认知为重点进行质疑。以上三个阶段又是融会贯通的,不能截然分开,应该根据课文的深浅,或课文的重难点灵活处理。再者,语文学习中的各种能力是呈螺旋形上升的,要经过多次反复,在巩固前阶段所

5、获得的认知的基础上不断加深与发展。2.根据学生认知能力,分学段培养质疑方法。根据不同年级的学习重点,在阅读课文时,发现有疑难问题,随文作出标记。或用铅笔划一条线,或打上一个小问号。这些简易的操作方法,从低年级即可开始培养。随着年级的升高,要求学生在阅读到有疑难的词、句、段旁,用铅笔注上自己想要提的问题。到了中、高年级,可以让学生结合预习,在预习本上提问。引导学生针对字、词、句、段、篇进行提问;或者按从内容到表达形式的顺序提问等等。教师要舍得花时间指导学生预习,不断评估问题的质量,适时点拨提升,给学生点石成金的手指,是授之以渔的教学手段。3.找准文章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1)选择题眼处发问。我

6、们说题目是文章的文眼,有的题目本身“问题的含金量”就很高。教学中,我们要充分挖掘,不能错过。如果引导学生从此处入手提问,既可以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可使学生更快的把握文章的主题。如教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时,可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去发现问题:为何称他们为“五壮士”,而不是“五战士”?这样,学生就从题目中发现问题,并去认真探究,很快理解了文章的中心意思,又如:在教军神一课时,可引导学生从题目处发问:“军神”指的是谁?为何把他称为“军神”,而不是“军人”? 再如鱼游到了纸上:学生读了课题,就会产生“鱼在水中游,怎么会游到了纸上呢?”这些问题的提出其实也帮助了学生理解课文。(2)选择矛盾处发问。有些文章的内

7、容之间,内容与形式之间,语言之间常存在着某些矛盾现象。这些矛盾其实是作者刻意安排的,阅读时,注意这些矛盾,并问“为什么”,能促进对文章的理解。教学中如能引导学生抓住这些矛盾进行质疑,可创设愤悱情境,从而训练思维,以统一认识,求得正确而深入的理解。例如:教学西门豹一文时,我们可根据文章内容设问:“西门豹明知近年来漳河没发大水是因为干旱的缘故,为何还要夸河伯真灵呢?”通过这样的提问,可以形成一种有价值的课堂冲突,然后再通过引导学生讨论交流,便可让他们充分认识西门豹将计就计、正话反说的艺术,领略西门豹足智多谋的风采。(3)选择疑难处发问。学生面对一篇阅读材料,原有的认知结构与新接受的信息总有不相适应

8、的地方。这就是课文中的疑难点。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紧扣这些疑难点质疑,就可引导学生改变思维方向,进入探索的情境,以浅化难。如教学草船借箭一文,当学生在大体了解了历史背景、事件结果之后,而对其结果出乎意料时,就可顺势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诸葛亮敢这么轻易地接受周瑜的任务呢?其奥妙到底是什么呢?这样学生不仅深刻理解了文章的中心,也受到深层次的思维训练。(4)选择空白处发问。由于作者的构思和运笔行文的需要,许多文本中往往省略了一些内容,形成语言文字的空白点。教学时,引导学生于空白处质疑,补充空白,不仅能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能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比如:中彩那天一文,在描写我们一家围坐在一起,讲了许

9、多有趣的事情,后用了“”,显然,这是作者留下的一处艺术空白。教师可引导学生扣此质疑:“作者为什么句末要用省略号?作者可能会讲些什么?”这样不仅使学生的言语能力得到训练,而且使学生的思想情感得到陶冶,创新思维得到培养。又如:在教学游园不值这首古诗时,当学生理解了诗意后,可这样一个问题:“好一个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啊,诗人眼前此时此刻可能会呈现出哪些迷人的春色呢?他的心情又将是怎样的呢?”就这样引导学生对“一枝红杏出墙来”进行大胆想象和补白,与文本展开“对话”,他们可穿越时空,与诗人心意相通,情感相连,他们不再为诗人“小扣柴扉久不开”而感到遗憾、惋惜,因为他们看到了园中万紫千红的春色,听

10、到了鸟儿婉转悠扬的报春舞曲,闻到了空气中沁人心脾的泥土芳香,感受到了春天的蓬勃生机与无穷活力。(5)选择结尾处发问。课尾处质疑,一是为了拓展文本内容;二是为了让学生养成探究的习惯,就是我们说的要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新的问题走出课堂。许多文章的结尾都有一些耐人寻味的句子,或者说是能凸显文章主旨的重点句。如果理解了这些句子,便能很好的理解全文的主题思想。所以,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这些句子中发问并思考,从而准确把握文章的主题。如:做一片美的叶子一文结尾写道:“为了我们的大树,做一片美的叶子吧!”这一句话,寓意深刻,耐人寻味。教学时,可在读完课文后,引导学生从结尾中发现问题:“我们的大树”指的是什么

11、?怎样才能“做一片美的叶子”?这样,给了学生的思维的空间,也提升了思维的高度。三、创设宽松的课堂氛围,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优表现和发展。”学生提出问题时常伴有各种忧虑,他或者会担心提的问题过于幼稚而被人嘲笑,或者会担心提的问题和课文学习没有关系而被同学拒绝,被老师否定。因此,教师要采取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和精神上的鼓励,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的热情更加高涨。对大胆提问的学生,不论问题质量如何都要给予鼓励,加以赞扬,树立榜样,课堂上应允许学生说错,但要适时点拨。如果教师出现错误,也无须尴尬,诚恳

12、地道歉,让学生知道应该相信事实,要有信心为自己质疑的结论寻求理由。老师为学生的每一个提问感到高兴,大力赞赏高质量的质疑并且带动全班学生一起去探讨。对班级中性格内向不敢当众提问的学生,教师则要给予他们更多的鼓励和关注,应走到他们身边去征求问题。对于说错话的学生,教师要热情肯定他们敢于向老师纠错的举动,要向学生渗透勇敢地向书本和教师提问,鼓励学生发表与老师不同的见解,敢于否定权威,不迷信书本。这样,敢于提问的学生就会越来越多。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主题意识。1.让学生在尝试中发现问题。现代认知结构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该过程是学习者通过

13、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尝试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著名科学家李政道先生就提出:“最好的阅读方法是猜读法。”特级教师魏书生也喜欢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运用猜测、尝试的方法解决不会的问题。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精心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典型的、完整的感性材料,让学生自己在操作、实践、阅读、想像中去探索和发现规律、学会学习。2.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探究过程。杜威认为:“知识决不是固定的、永恒不变的,它是作为另一个探究过程的一部分,既作为这个过程的结果,同时又是作为另一个探究

14、过程的起点,它始终有待再考察、再检验、再证实,如同人们始终会遇到新的、不明确的、困难的情境一样。”可见,探究是包括学生学习在内的一切活动的本质属性。探究赋予学习者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习者通过独立、深入地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因此,教师要以问题为中心,巧妙地设疑、布疑、激疑和质疑,科学地释疑、解疑,以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最终实现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3.让学生在合作中发现问题。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由于受到年龄和思维水平的限制,在认识能力上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他们对自己的行为的自我评价能力较差,也不够客观,但对别人的行为却比较容易发现问题。根据这一特点,教学中,应加强学生的

15、小组合作学习,让他们互相发现各自的优点与不足。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因此,凡是学生能解决的问题,尽量让学生通过讨论、思想碰撞、共同交流来解决。五、运用合理评价,逐步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教师应善于捕捉学生星星点点的智慧火花,不失时机地给予积极评价,使学生时时有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感受到思维劳动本身的乐趣。教师对于学生提问的积极评价方式应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自己在课堂上的一个动作,一个手势,一句话,往往都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作用。教师对学生的提问应该采用语言的激励、手势的肯定、眼神的默许

16、等手段,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赏。要使学生逐步提高提问的质量,善于提出问题。教师要注意适时总结,引导学生评价。正确的评价,有助于学生获得最充分的,最合理的教育和发展,使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地,积极地表现自己,使他们各自的潜能得到相应的发挥。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评价机制,使学生善问。要注意适时评价,并且引导学生自己评价,逐步提高学生提问的质量。在课后反思时,要关注课堂的问题资源:如,这节课设计了几个有价值的问题,学生在一堂课提出了几个有价值的问题,这些问题是怎样处理的。总之,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把产生的新问题作为教学的结束点,把探究的触角延展到课外,让“问题”成为学生学习知识、强化能力的纽带。【参考文献】1. 杨章宏课程改革学习主题构建,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2. M希尔伯曼积极学习101种有效教学策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3. 方亮辉小学语文名师教例赏析,宁波出版社,2008年版。5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