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因素”视角下中国钢琴教育的历史变迁与现实观照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75495966 上传时间:2022-04-1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人性因素”视角下中国钢琴教育的历史变迁与现实观照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人性因素”视角下中国钢琴教育的历史变迁与现实观照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人性因素”视角下中国钢琴教育的历史变迁与现实观照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资源描述:

《“人性因素”视角下中国钢琴教育的历史变迁与现实观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性因素”视角下中国钢琴教育的历史变迁与现实观照(10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人性因素”视角下中国钢琴教育的历史变迁与现实观照2010年第2期总第256期前沿ForwardPositionNo.22010SumNo.256【教育】人性因素视角下中国钢琴教育的历史变迁与现实观照赵(华东师范大学,上海200062)摘要建国6O年来,中国的钢琴教育事业在取得显着成就蒸蒸日上的同时,也出现了方方面面有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人性因素在建国60年间钢琴教育中变迁的阐述,反思当今钢琴教育在精神面貌方面的现状,探究教育的本质与根本目的,最终指出21世纪的钢琴教育应在重视知识技巧传授的同时,更要重视人性因素的启发与培养,这才是促使中国的钢琴教育事业始终保持健康前进的根本动力.关键词钢

2、琴教育;人性因素;知识;技术;价值观中图分类号G400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267(2010)02017103关注中国钢琴事业,首先要关注中国的钢琴教育事业.钢琴作为西方文化传人中国已有百余年历史,正如所有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教育,西方钢琴文化自踏入中国国土之日开始,就与钢琴教育活动紧密相连.当然这里的教育是广义范畴的教育,即不仅限于学校教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皆称之为教育.早期的钢琴教育离不开两个重要影响因素:一方面是传教士的传教活动使中国民众初步认识了解了钢琴这件乐器;另一方面则是伴随着以学堂乐歌为标志的新型学校音乐教育活动,这二者均为早期的钢

3、琴教育提供了平台.由于维新思想促进了国人对引进新制学堂教学模式的重视,钢琴作为学堂乐歌的辅助角色发挥了它突出的作用,并在此过程中逐渐为中国民众接受与熟悉.伴随着早期由传教士为主要教学力量的学校音乐教育与私人教学等形式,钢琴教育开始在中国的国土起步.钢琴这种外来文化通过各种教育形式逐渐与中国的国情相融合,形成了基于中国文化底蕴基础上的中国钢琴文化.综览21世纪的中国钢琴文化,已在钢琴教育,钢琴作品创作,钢琴艺术的理论研究,中外钢琴艺术交流和钢琴制造等方方面面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在所有事业中,钢琴教育无疑是促进各领域深化发展的根本环节,是中国钢琴文化繁荣长青的源动力.钢琴各领域的一切人才均需要以钢琴

4、教育为直接或间接途径来培养.因此,作为中国钢琴事业的核心因素,若要关注中国钢琴事业,首当其冲要关注的就是中国的钢琴教育事业.为什么从人性因素的视角剖析中国钢琴教育.任何教育都是针对人的教育,即教育不可能脱离人而存在.钢琴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其对象首先是人,因此,研究钢琴教育自然也脱离不了对人性问题的思考.钢琴教育归根结底是人对人的教育,因此人性因素在钢琴教育中显得格外重要.可以说钢琴教育中萌生的一切现象都离不开人性因素的影响.人性因素是人文精神的一个分支,从不同的属性角度分析具有不同的意义.生理属性的人性因素指人的自然属性,反映了人的体性;心理属性的人性因素主要指人的经验,知识,

5、智力和才能等;社会属性的人性因素则指人的信念,价值观等.在这三种属性中,社会属性的人性因素是最高的层次,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本文中提及的人性因素,主要取其社会属性意义.一,人性因素在建国六十年间钢琴教育中的变迁在中国第一所独立建制的专业音乐院校上海国立音乐院1927年创立以前,中国的钢琴教育已经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进展.这所专业音乐学院的建立,为中国钢琴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后,中国的钢琴作者简介赵云(1982一),女,华东师范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钢琴艺术.?171?教育在动荡的社会背景中摸索与发展.最早对中国钢琴教育做出巨大贡献的音乐工作者是中国第一位音乐学博士,也是国立音乐院的校

6、长萧友梅.虽然当时的南京政府经常扣减或不发教育经费,萧友梅的坚定信念依然没有被困难所动摇.他用政府拨下来供其买轿车的经费购置了一台IBACH牌大三角钢琴,并以校长名义高薪特聘俄籍钢琴家查哈洛夫教授主持音专的钢琴教学工作,这是对中国钢琴艺术发展影响深远的重要历史事件.萧友梅在如此艰难的社会环境中不辞辛苦地致力于中国音乐事业,这与其振兴祖国的信仰是不可分的.作为30年代上海音专的钢琴学生们,每个人都以成为国家栋梁为信仰,刻苦钻研,从入学时的初中级程度迅速提升为毕业时合乎世界高校水平的高水准演奏程度.中国第一代的钢琴家,教授由此诞生,如:李献敏,丁善德,李翠贞,吴乐懿,易开基,张隽伟,马思荪,黄廷贵

7、,李惠芳,范继森等.这些钢琴教育家当年在短期内取得如此巨大的进步,除了教师的指导有方以及自身的刻苦练习之外,起到决定性因素的是一种信仰的支撑.是这种信仰,给人无尽的动力,相信自己的潜力,最终收获更多的成就.(一)新中国成立:为繁荣祖国艺术文化事业奋斗终身新中国的成立,为中国钢琴艺术事业创造了难得的发展境遇.自1953年起,中央音乐学院和上海音乐学院(当时名为中央音乐学院华东分院)由文化部艺术事业管理局直接领导,后又成为文化部直属重点艺术院校,从而使这两所学校的钢琴系成为了全国钢琴艺术教学,演奏和科研的中心.同时,国家在各大行政区的一些重要城市也新建了一批音乐专科学校和艺术学院,并在各大省市师范

8、大学里的音乐系或艺术系开设钢琴共同必修课.这些学校培养出的优秀毕业生均被充实到各地的钢琴演奏与教学队伍中去,为提高与繁荣我国的钢琴艺术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钢琴教育在一片生机的社会环境中开始了大踏步前进.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很快地取得了斐然成绩.在1951年至1964年间,中国共派出钢琴家参加了18次国际钢琴演奏比赛,其中获得奖项23人次.这些获奖的钢琴家有:周广仁,傅聪,郭志鸿,李瑞星,刘诗昆,顾圣婴,倪洪进,李名强,殷承宗,洪腾,鲍惠荞,李其芳,李淇.这些钢琴家对艺术的热忱与繁荣祖国艺术文化事业的崇高信仰融为一体,他们中的很多人至今仍为中国的教育事业贡献着极大的力量.(二)文革结束与改革

9、开放:为复兴祖国艺术事业,也为被迫中断的艺术梦想在十年文革中,学校被勒令停课,教授专家被视为反动学术权威.钢琴教育活动几乎处于停滞状态,中国的钢琴事业遭到了巨大的损失.1976年?172?9月,文革结束.1978年末,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改革开放的正确决策,使国家各项事业开始重振旗鼓,走向新兴.中国的钢琴教育事业由此也开始了新的历程.在文革中失去艺术青春的钢琴教育工作者,在为复苏祖国钢琴教育事业狂热工作的同时,也将被迫中断的艺术理想寄托于自己的事业.作为全国钢琴艺术教学,演奏和科研的中心,北京,上海两所专业音乐学院的钢琴系充分发挥了第一代钢琴家(吴乐懿,李嘉禄,易开基等)的积极性,

10、同时放手第二代中年钢琴家(朱工一,周广仁,李名强,林尔耀,赵屏国,杨峻等)去担任专业教学工作.这支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怀着极大的热情与动力为开创教育新局面做了大量工作.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显着提高,钢琴这种乐器也不再是可望不可即的奢侈品,逐渐走入寻常百姓家.经济上的允许,精神上对艺术的渴望与追求都是形成钢琴热的重要因素.(三)经济高速发展:游走于艺术与经济利益之间发展至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钢琴教育的师资力量已经形成老中青三世同堂的局面.年轻的钢琴教师们精力旺盛,思路开阔,基本功扎实,经历过较多的舞台实践锻炼.在中,老年专家带动下,这批新生的力量迅速成长,成为未来钢琴教育工作的

11、中坚力量.经济高速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人的物质生活,而与此同时,人的精神世界却日益贫困.在钢琴教育领域中,从学校招生到业余钢琴学习,从教材的出版到论文研究的刊登,经济效益都是被列入考虑范围的重要方面,甚至有时是需要考虑的首要因素和根本目标.如果说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老一代钢琴教育工作者以繁荣中国艺术事业为奋斗目标和崇高信仰;文革结束后的中年一代钢琴教育工作者在复兴中国钢琴事业的同时也用热情来书写自己人生中被迫中断的艺术梦想,那么时至今日对于青年一代钢琴教育工作者来说,物质与利益则是在追求艺术梦想的同时不可或缺的衡量准则,甚至对于某些人来说,这些物质与利益是从事教育活动的最终追求.二,当今钢琴教育面临的

12、问题:教育根本目的的疏离(一)兴旺繁荣的钢琴教育事业中隐现的不快乐价值观信仰等人性因素在建国6O年来的变迁也同时折射了人们精神面貌的改变.尽管钢琴教育事业依旧蒸蒸日上,但无论教师还是学生,对钢琴始终保持快乐与满足心理的人恐怕少之又少.当然,这里的快乐不是一种简单短暂的情绪,而是基于身心健康发展基础上的持久心理状态.这里尚且不将由于被逼迫被动参与钢琴教育活动所引起的不快乐列入研究范畴.对于大多数本身热爱钢琴艺术的学生而言,攻克一个技术难点会感觉到快乐,在演奏中与作品产生心理共鸣会感到快乐,但这种快乐并非一直存在,不快乐通常伴随着对人生的迷茫,对现实的不满而频繁出现.同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看到学生

13、的进步会感到快乐,自己的劳动在经济上有所回报会感到快乐,但还是否存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钢琴教育工作者的一腔热血为祖国,毫无怨言为事业的精神状态?那么为什么物质生活极度优越的今天会有比几十年前多这么多的不快乐?(二)反思教育缺失心理学家弗洛姆(E.Fremm)说,19世纪的问题是上帝死了,20世纪的问题是人死了.理查德?利问斯通(R.Livingstone)说,教育的职业性和社会性诚然重要,但舍掉其精神性则是致命的,它之所以致命,是因为可能长时间都看不到缺少精神性,就如同一种不知不觉加重的病患一样.一个国家会因此受苦,直到病人膏肓才认识到病情的严重.随着历史车轮的飞速前进,人们对人性的问题以及人的教

14、育问题显得更加关注了,并由此产生了对过去的反思.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功利主义价值观的推动下,人们把技术和理性当做追求功利的重要手段,因此,为了迎合时代发展需要,教育倾向于教人掌握何以为生的技能,客观上放弃了引导受教育者为何而生的探求.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下,学生们缺乏内在精神,即缺乏追求真善美的人文精神,缺乏拥有丰富内心世界的文化人的品格.而十分不幸的是,本该作为丰富提升人类内心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的钢琴教育,最终也没能逃脱这种功利主义价值观带来的影响.(三)钢琴教育中教育根本目的的疏离钢琴教育同其他教育一样,原本是培养人的,是使人身心发展趋向于完美的一种途径.相比于手指技术,分析与记忆能力的培

15、养来讲,钢琴教育更大的优势在于它可以促进人审美思考能力的提高与心灵的完整.显而易见,所有流芳百世的钢琴佳作,无不彰显着作曲家崇高的精神境界.这种精神境界归根结底是作曲家的人性,是作曲家价值观与信仰的体现.而作为演奏者所应达到的最高境界即是再现作曲家赋予作品的这些精神因素.由此推断,作为教授钢琴作品被合理二度创作的钢琴教育活动,若忽视了人性因素的实质与重要性,首先受到影响的即是对作品的深入诠释.而若在钢琴教育过程本身脱离了人性因素的启发与培养,那么即使意识到再现作曲家精神境界的重要性,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会因难以达到精神的共鸣而感到力不从心.忽略钢琴教育中人性因素的培养,不仅会影响到作品的诠释程

16、度,更重要的是会导致对教育根本目的的疏离.教导学生合理而有深度地对钢琴作品进行二次创作只是钢琴教育的直接目的,远不是根本目的.那么钢琴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呢?答案还是要从人的角度来解读.人在教育活动之前生活着,在教育活动之后也同样不能脱离生活.生活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任何教育只有渗透其中才能体现其价值和意义.因此,使人获得好的生活才是一切教育的根本目的,而知识与技术只是达到这一目的的过程之一.如果一个人拥有出色的演奏技巧,却没有快乐生存的能力,那不能不说是钢琴教育的失败.三,21世纪的钢琴教育在重视艺术知识与演奏技巧培养的同时也应重视人性的启发与培养钢琴艺术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艺术.在钢琴教育中,

17、重视演奏技能与知识的传授是无可厚非的,这也是社会发展对其的必然要求.然而,若只重视知识与技能的培养,那么这种只追求局部效应的专业教育则很容易忽略人性,过分强调学习与职业的关系,导致专业教育的功利主义,最终远离了快乐.实际上,对人性的重视与培养专业技能二者之间并没有矛盾.人性因素的启发与培养实质上是具有一定高度的价值观与信仰的确立.赚钱过好日子是一种信仰,金钱万能是一种价值观,然而这些重物质,重功利的信仰与价值观虽然离生活很近,但实属浅薄.21世纪的钢琴教育只有始终站在人性的立场,重视人性的启发与培养,才可以使人萌生更大的动力去促使自己前进,在面对人生的不如意时才有能力去高瞻远瞩,运筹帷幄,才有

18、能力感到快乐.人性的启发与培养实际上是一种教育思想的熏陶.在钢琴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影响,长者对晚辈的启迪是至关重要的.身为教师,身为长者,自身正确的价值观与崇高的信仰,以及由此塑造出的人格魅力会于无形中影响周围的人.在物质生活极度丰富的今天,只有及时内省,审时度势分析现状,总结历史留下的经验与教训,才能使中国的钢琴教育事业始终保持健康稳定的前进步伐.注释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修订版),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8月第2版,第2页.参考文献1卞萌.中国钢琴文化之形成与发展M.北京:华乐出版社.1996.2高焕祥.人文教育:理念与实践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3启中平.教育目的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4涂艳国.走向自由一教育与人的发展问题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5奥伊肯.生活的意义与价值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173?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