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文心雕龙作者刘勰简介

上传人:RUN****yf 文档编号:75495049 上传时间:2022-04-1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82.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完整版)文心雕龙作者刘勰简介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完整版)文心雕龙作者刘勰简介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完整版)文心雕龙作者刘勰简介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资源描述:

《(完整版)文心雕龙作者刘勰简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版)文心雕龙作者刘勰简介(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刘勰 (约 465 年-520 年 ),字彦和,生活于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梁代,中国历史上的文学理论家、文学批评家。汉族,生于京口 (今镇江 ),祖籍山东莒县 (今山东省莒县 )东莞镇大沈庄(大沈刘庄 )。他曾官县令、步兵校尉、宫中通事舍人,颇有清名。晚年在山东莒县浮来山创办 (北 )定林寺。刘勰虽任多种官职,但其名不以官显,却以文彰,一部文心雕龙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一)定林俗客刘勰,字彦和,大约生于南朝宋明帝泰始三年(467)。其祖父刘灵真,除了梁书刘勰传提到“宋司空秀之弟也”以外,不见于史传记载。刘秀之乃是宋代司空,官位仅次于丞相;如此说来,刘勰的家世是颇为显赫的。但不少研究者

2、以为,梁书刘勰传的这句话实不可信;刘氏虽是东莞望族,但刘灵真这一系已属旁支远族了。据王元化先生的考证,“刘勰并不是出身于士族,而是出身于家道中落的贫寒庶族”1。六朝时期, 士庶之别犹天壤之隔。即使你有满腹经纶,即使你才华出众,一旦出身庶族寒门, 也就几乎进身无望了;而血统高贵者,他们生来就是做官的,以至于平流进醛坐至公卿。这就是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晋书刘毅传 ),所谓“公门有公,卿门有卿”(晋书王沈传 ),也就是西晋著名诗人左思在其咏史诗中所痛斥的:“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不过,虽然整个六朝时期士庶区别的大势并未有根本性的改变,但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还是有所不同的。 刘宋的开国皇帝

3、刘裕便以平民身份而靠军功起家,因此刘勰出生的时代应该就是士庶区别有所缓和的时期。也许正因如此, 就在刘勰出生前后,他的父亲刘尚开始步入仕途。至刘勰五岁左右,也就是宋明帝泰始七年(471)前后,刘尚升任越骑校尉一职。越骑校尉乃是汉代所设置的五校尉之一,位列七班, 选中者皆以其才力超越;刘尚得以升任中级官吏,这对刘勰的童年是有影响的。另外,宋明帝于泰始六年(470)设立总明观, “征学士以充之” ,并设置“东观祭酒” 、“访举”各一人,同时“举士二十人,分为儒、道、文、史、阴阳五部学” (南史 宋本纪下),这一文化史上的重要事件也会影响到刘尚对幼年刘勰的教育。刘勰七岁之时,做了一个对其一生都产生了

4、重要影响的美梦。他梦见了一片五彩祥云,犹如锦缎般美丽,便“攀而采之”(文心雕龙 序志 2)。显然, 刘勰之有如此吉祥的美梦,正以上述背景作基础;同时,我们也可以想见,他所受的家庭教育,正是儒家的建功立业思想。然而,美梦总是很少会成为现实的。据牟世金先生考证,宋后废帝元徽二年(474),刘尚在一次保卫首都建康的战斗中战死,刘勰时年八岁3。这一打击无疑是灾难性的。 梁书刘勰传说“勰早孤,笃志好学,家贫不婚娶”,可见其父亲的早逝对刘勰的一生产生了何等重要的影响。从父亲去世到二十岁左右,刘勰在发愤读书中度过了自己从少年至青年的这段时光。479年 4 月,宋顺帝被迫禅位于萧道成, 是为齐高帝, 历史进入

5、了齐代。萧道成十三岁受业于著名儒士雷次宗,研究礼及左氏春秋 。因此他即位以后,便重用长于经礼的王俭,自此君臣唱和,儒学大振。建元四年( 482)正月,齐高帝设立国学, “精选儒官,广延国胄”(南齐书高帝纪下 ),崇儒重学之风吹遍江左士林。是年三月,齐高帝萧道成卒,太子萧赜继位,是为齐武帝。他更是承继高帝之风,对儒学之兴推波助澜。他不仅仍重用王俭,而且优礼有加。上行下效,一时形成所谓“家寻孔教,人诵儒书,执卷欣欣” (南齐书刘瓛陆澄传论)的盛况。当此之际,少年刘勰所受到的影响是可想而知的。同样不可忽视的是,萧齐政权在弘扬儒学的同时,对佛教亦极为重视。齐武帝萧赜刚刚即位之时, 皇太子萧长懋便将当时

6、大乘佛学之名僧集中于宝地禁苑“玄圃园”安居,表现了对佛教的顶礼膜拜。齐武帝即位的第二年(永明元年, 483),被封为竟陵王不久的萧子良更召集名僧,开设讲坛;佛徒高僧济济一堂,形成沈约所谓的“旷代之盛事”(为齐竟陵王发讲疏)。萧长懋还以皇太子之尊,萧子良则以竟陵王之贵,拜定林寺僧柔及僧远等人为师;其敬重佛徒,可谓顶礼膜拜。这对刘勰的一生也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永明四年( 486)前后,也就是在刘勰二十岁左右,他的母亲又去世了。此后,在刘勰为母亲守孝的三年时间里,齐竟陵王萧子良大开西邸,招集儒、佛和文学之士会聚鸡笼山,抄五经百家,编四部要略,讲梵语佛法,造经呗新声,所谓“道俗之盛,江左未有也”(南

7、齐书竟陵王萧子良传)。西邸盛会不仅把崇儒重佛之风再次推向高潮,而且亦使永明文学盛极一时。萧子良门下,萧衍、沈约、谢朓、王融、萧瑭范云、任昉、陆倕等“八友”,或品味山水神韵,或探讨声律对仗,或讲究用事敷陈,或推敲丽辞雅义,诗酒游宴,音声唱和,崇文之风,弥漫江左。可以想见,居丧中的刘勰必然无时无刻不在关注时风的变化。文心雕龙中强调“贵乎时”(才略),这是刘勰从世事的浮沉、家庭的变故中所得到的深刻体验。对于他这样一个出身庶族寒门而又无依无靠的人来说,要想取得进身之阶, 洞察时世、 抓住机会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离开时代的大江大河, 自己的涓滴之水是很快就会干涸的。然则,时风是什么呢?可以说, 佛学与文

8、学的并行不悖正是刘勰所处的时代氛围。佛教与文学原本关系不大,然而皇亲国戚之道俗相兼,尤其是竟陵王萧子良的推波助澜,使得佛教与文学相得益彰了。永明八年( 490)前后,刘勰来到了京师,举步踏入钟山名刹定林寺。千载悠悠,我们今天无从揣测刘勰当时的心情;但举目无亲而逼入佛门的无奈,是可以想见的。不过,这却绝非一时的权宜之计, 更不是感情冲动之举。 在上述崇儒重佛的文化思想背景之下,在佛学与文学并行不悖的时代氛围之中, 无所依傍的刘勰决定进入佛门,正可以视作一举多得的 “贵乎时” 的行为。 这不仅轻而易举地解决了基本的生活问题,更重要的是为进一步学习提供了条件。同时,从此便可安居京师之地以“待时而动”

9、(程器)了。梁书刘勰传是这样记载的: “依沙门僧祐,与之居处,积十余年,遂博通经论,因区别部类,录而序之。今定林寺所藏,勰所定也。”这句简单的“积十余年” ,意味着刘勰几乎全部的青春时光都是在定林寺度过的;而沙门僧祐则成为这一时期刘勰生活中关系最为密切的人。僧祐俗姓俞,生于宋文帝元嘉二十二年(445),祖籍彭城下邳(今徐州邳县),生于建业(今南京) 。幼儿时期,父母带其入建初寺礼拜,便表现出对佛教的浓厚兴趣,竟至不肯回家。父母只好从其所愿,任其出家入寺,奉僧范为师。父母本以其年幼任性,未必真心向佛, 所以当他十四岁以后,便私下里为其订下婚事。谁知当他知道以后,便逃到定林寺,投靠法师法达。法达乃

10、是定林寺创建者昙摩密多的弟子,其“戒德精严,为法门栋梁”(高僧传僧祐传 )。僧祐竭诚奉事法达,更加执操坚明,其家庭亦莫可奈何了。年满具戒以后,僧祐又受业于律学名匠法颖,随侍尽心二十余年,“竭思钻求,无懈昏晓,遂大精律部,有迈先哲” (同上),成为佛家律学名僧。法颖去世后,正值竟陵王萧子良倡隆佛法之时,僧祐自然经常被请去讲律,听众常达七、八百人之多。显然,刘勰跟随僧祐十余年,所受影响是难以估量的。比如,梁书刘勰传说刘勰“家贫不婚娶” ,其实“家贫”可能只是原因之一,而僧祐的影响也是存在的。杨明照先生曾指出:“然则舍人之不婚娶者,必别有故,一言以蔽之,曰信佛。” 4,这是颇有道理的。不过,从刘勰居

11、于定林寺十余年却并未出家来看,虽其“信佛”之心固然不假,却未必仅仅因为一般的 “信佛” 而“不婚娶” ,倒是与之朝夕相处的大德高僧僧祐的影响可能更为直接。永明十一年( 493)之后的几年时间里,刘勰作为僧祐的得力助手,以主要精力帮助整理佛经。厘定文献,区别部类,造立经藏,撰制经录,“或专日遗餐,或通夜继烛;短力共尺波争驰,浅识与寸阴竞晷” (僧祐法集总目序 ),其中艰辛自不待言,却也使刘勰“博通经论”,成为佛学的专家。正是在这一时期,他写下了一篇重要的佛学论文灭惑论。齐明帝建武五年(498)前后,已逾而立之年的刘勰又做了一个美梦。他梦见自己手捧红色的祭器, 跟随孔子向南走。梦醒以后, 他感到非

12、常高兴。遥想夫子当年, 尚且慨叹:“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论语述而)而今,他老人家竟然托梦于自己这个无名小卒,这难道不是重任在肩吗?(二)搦笔论文刘勰身居佛寺而梦随孔子, 这与其居于佛寺十余年却并未出家一样, 既是时代风气使然,也是他个人人生理想的必然。他在序志篇中,袒露了自己的心曲。他说:夫宇宙绵邈,黎献纷杂;拔萃出类,智术而已。岁月飘忽,性灵不居;腾声飞实,制作而已。夫肖貌天地,禀性五才,拟耳目于日月,方声气乎风雷;其超出万物,亦已灵矣。形同草木之脆,名逾金石之坚;是以君子处世,树德建言。岂好辩哉?不得已也。古人说:“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淮南子齐俗 )在这无始

13、无终、无穷无尽的宇宙中, 有黎民百姓, 也有达官贵人; 而真正能够出类拔萃者, 靠的是聪明才智。 可是,岁月如白驹过隙, 时光一闪即逝, 人的身体连同其智慧也是不能久居的。 古代的隐者说:“余立于宇宙之中,冬日衣皮毛,夏日衣葛絺。春耕种,形足以劳动;秋收敛,身足以休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 ”(庄子让王 )然而,相对于浩渺的宇宙而言,人又能“心意自得”几年呢?所以,要把声名永播,想让事业长存,看来只有依靠写作,将自己的作品留在世上了。 刘勰说,人类的形貌取法于天地, 人类的本性来自于 “五行”(水火木金土) ,人的耳目可比日月,人的声气有似风雷,人类超过了天地之间的

14、万物,人类乃是宇宙之精灵、天地之中心。 可是,人的肉体比之草木又能坚硬多少呢?“人生寄一世,奄乎若飙尘” 、“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 (古诗十九首 ),真正可比金石而流传久远的,只有名声了。大概正是这个原因,所以古人说,君子之处世,“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对刘勰来说, “立功”一途遥不可及,也就只有著书立说而“树德建言”了。所以, 刘勰身居佛寺却与孔夫子心灵相通,良有以也。至于著书立说的具体方向,刘勰也有自己的考虑。 序志有云:敷赞圣旨,莫若注经;而马、郑诸儒,弘之已精,就有深解,未足立家。唯文章之用,实经典枝条。五礼资之以成,六典

15、因之致用;君臣所以炳焕,军国所以昭明:详其本源,莫非经典。而去圣久远,文体解散。辞人爱奇,言贵浮诡;饰羽尚画,文绣:离本弥甚,将遂讹滥。 于是搦笔和墨,乃始论文。刘勰说,要阐明圣人的思想,最好的途径当然是给经书作注解,但是东汉的马融、郑玄等大儒已经作了精深的阐述, 自己即使在某些方面仍有一些深入的见解,也难以自成一家了。 然而,考察文章的作用,其作为经书的辅佐则是毫无疑问的。无论祭祀、丧吊,还是朝觐、阅军,抑或婚嫁、 冠礼,各种仪节都要靠文章来完成;国家的政治、 教化、礼乐、 军事、刑法、经济等等一切政务, 无不靠文章来实施;至于君臣之间的沟通,军国大事的阐明,当然更离不开文章了。刘勰以为,

16、产生如此广泛而重要的作用的各类文章,无不来源于儒家经典;正是儒家经典为后世文章树立了最好的榜样,也为后世文章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任凭文苑笔场百家腾跃,无论翰林华国诸子驰骛,终究跳不出儒家经典的圈子。所以,“论文”一途同样可以通向儒家经典,也就可以完成孔夫子的重托了。其实,所谓“敷赞圣旨,莫若注经”固然不假,但刘勰不走“注经”之路,却未必真的完全因为马融、郑玄等人“弘之已精”。虽然此时仍然重视儒学,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时代早已成为历史, 而儒学和佛学的交融统一、 佛学和文章的相得益彰, 以及文章本身的繁荣发展, 才是时代的潮流。 尤其是永明文学之盛给刘勰的薰陶和启迪, 实在使他不能不去

17、“论文”。更重要的是,以孔子之托而有“论文”之必要,乃属当务之急;这便是所谓“去圣久远,文体解散” ,也就是近世文章的发展由于离开圣人越来越远,因此文章的体制逐渐败坏,以至于有“文将不文”的危险。简而言之,那就是诗写得不像诗,赋写得不像赋 总之是失去了文章的规范。 结果也就出现了刘勰所深感忧虑的文风:一味追新逐奇, 崇尚浮浅怪异的语言; 过分注重词藻的修饰, 就像在已经装饰过的华丽的羽毛上再加文饰,又如在本不需要修饰的腰带和佩巾上再绣以花纹,忘记了其本来的面目和用处, 有似买椟还珠, 仿佛秦伯嫁女;从而也就离开了文章的根本,而走上文体错讹、辞采泛滥的道路。也就是说,一方面是文章写作的繁荣发达,

18、另一方面是创作方向的误入歧途;作为“经典枝条”,如果不对其进行修整而任凭自然生长, 后果何堪设想?这正是孔子之所以“乃小子之垂梦欤”(序志)的原因。以此而论,则所谓“论文”,不仅事出有因而势在必行,甚至比“注经”更为重要了。根据牟世金先生比较精确的推断,从建武五年至齐和帝中兴二年(502)三月5,刘勰焚膏继晷、 兀兀穷年, 以大约四载的光阴,全力结撰自己的论文之作。精研儒家经典之义理,深究佛门玄谈之论辩;标举文章写作之准的,探索知音赏鉴之奥秘。诗骚赋颂,有韵之文搜罗殆尽;章表奏记,无韵之笔囊括不遗。深入艺术构思之过程,辨别艺术风格之雅俗;明确文学的时代理想,概括文学的本质特征。纵观文学发展之道

19、路,体察文学自然之关系;总结比兴夸饰之方法,规范融汇剪裁之手段。篇章字句,安排推敲精雕细刻;音韵声律,和谐流畅婉转自然。有时含笔腐毫苦虑劳情,有时援牍口诵文思泉涌;有时情饶歧路纷杂难断,有时敏在虑前应机可决。春花伴精推荣枯,秋月共细思圆缺;雨打寺门迟迟闭,雪落禅径踽踽行。星汉灿烂之永夜,常思五彩祥云之梦;赤日炎炎之长天,恒记夫子仲尼之托。暮鼓晨钟里奋笔疾书,青灯黄卷前戛戛独造;道不尽伏案抽思之苦,说不完建言寄情之乐。呕心沥血四个春秋, 刘勰在定林禅寺为中华文化增添了光辉夺目的一章,并为这一精彩的华章定下一个动听千古的美名: 文心雕龙。(三) 逢其知音文心雕龙书成之时,正值齐梁禅代之际。502

20、年 3 月,齐和帝禅位;4 月,萧衍即帝位,是为梁武帝,改元天监。无论谁做皇帝,定林寺的暮鼓晨钟都会照例敲响;但对刘勰而言,心情有所不同。他已身居定林十余载,却一直是白衣之身;既不愿出家为僧,则长此以往又怎能甘心呢?回首悠悠岁月,已历宋、齐、梁三朝;屈指青春年华,则近不惑之年。其人生之路通向何方,已是摆在面前的迫切问题。可以想见, 望着用心血铸成的文心雕龙,刘勰没有如释重负之感。他发愤写作此书,当然是秉承儒家圣人之大道, 为文章的写作确立千古不易的法则,为文学的发展找到纵辔远行的通衢; 然而,他同样期望这部书能够成为自己命运的新的开端,而不是像司马迁那样准备“藏之名山” (报任安书)。可是,以

21、自己无名小辈,又久居寺门之内,纵有旷世惊人之作,又怎能得到时人之肯定和承认呢?刘勰想到了沈约,一个历仕宋、 齐、梁三朝并成为当朝权贵、而又身兼文坛领袖的人。沈约,字休文,生于宋文帝元嘉十八年(441),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其先世乃东吴世家大族。 祖父沈林子曾为刘宋开国君主刘裕的参军、征虏将军,刘裕即位后,封其为汉寿县伯, 迁辅国将军。 沈约的父亲沈璞, 文帝时官至宣威将军、盱眙太守, 并以防魏有功,转淮南太守。宋文帝死后,王朝内乱,刘骏起兵夺得政权;由于沈璞未能及时响应,被宋孝武帝刘骏所杀。时年十三岁的沈约四处潜逃,后遇大赦,幸免于难。沈约从小便 “笃志好学, 昼夜不倦”(梁书 沈约传)

22、,他的母亲恐其劳累过度而生病,不得不经常减少其灯油或灭掉其灯烛。正是由于他的苦读,使其博览群籍,精研文史,“年二十许,便有撰述之意” (宋书自序 )。宋明帝泰始元年(465),二十五岁的沈约起家奉朝请,并为尚书右仆射蔡兴宗赏识;两年后,蔡出为安西将军、郢州刺史,便引沈约为安西外兵参军兼记室。泰始五年(469),蔡升任征西将军、荆州刺史,又以沈约为征西记室参军等职。刘宋末年,沈约入朝为尚书度之郎。齐高帝建元元年(479),三十九岁的沈约被任命为征虏将军、南郡王萧长懋的记室。建元四年( 482),齐武帝萧赜即位,立萧长懋为太子,沈约被任命为步兵校尉,掌管东宫书记,受到太子的特别看重。后迁太子家令,

23、兼著作郎。永明年间, 沈约还受到竟陵王萧子良的赏识,为其门下“八友”之一。永明八年(490)以后,沈约迁中书郎、司徒右长史、黄门侍郎,以及御史中丞等职。齐郁林王隆昌元年(494),竟陵王萧子良辅政,五十四岁的沈约升任吏部郎。萧子良不久病死,沈约出为宁朔将军、东阳太守。齐明帝即位以后,沈约进号辅国将军。 建武二年 (495),五十五岁的沈约被征为五兵尚书,两年后迁国子祭酒。明帝死后,沈约以母亲年老为由辞官,改授冠军将军、司徒左长史、南清河太守。齐和帝中兴元年( 501),曾为“竟陵八友”之一的雍州刺史萧衍带兵攻入建康,不久便召集六十一岁的西邸旧友沈约,引为骠骑将军司马、左卫将军。沈约趁机劝萧衍代

24、齐而立,言之殷殷, 深得萧衍欢心,以约为散骑常侍、吏部尚书兼右仆射,成为帮助萧衍成就帝业的功臣。梁武帝受禅,以沈约为尚书仆射,封建昌县侯。刘勰之想到沈约, 除了以其当朝勋贵的特殊地位,还因为沈约更是一代辞宗,是齐梁文坛的领袖。 他重视声律在诗歌创作上的重要作用,与谢朓等人创立了永明新体诗,推动永明文学盛极一时。其五言诗清怨和谐,意境独到,骨采完备,精拔可读。更重要的是,沈约以官场浮沉数十载、阅尽人间冷与暖的通达,加之对文学本身的精通,对文坛新人奖掖有加、不吝提拔; 其谦谦儒风, 受到文人学子的敬重与爱戴。凡此种种,使得刘勰把希望寄托在了沈约的身上,希望自己的文心雕龙能得到沈约的青睐;那怕只言片

25、语的品评,只要略予褒奖,也就不至使自己的半世心血付诸东流了。但是, 一个颇为简单却又十分困难的问题是,怎样使 文心雕龙 到达沈约的手中呢?梁书刘勰传是这样记载的: “约时贵盛,无由自达,乃负其书,候约出,干之于车前,状若货鬻者。 ”千载之下看来,这实在是颇富戏剧性也颇有喜剧性的一幕;然而不难想见,刘勰迈出这一步,需要多大的勇气,又要承受多少痛苦的折磨!这不禁令人想起颇为相似的一幅历史画面:三国曹魏时期,著名书法家钟繇之子钟会撰成论才性同异的四本论,自己颇为看重,欲取定于当时名士嵇康,于是便怀揣书稿来到嵇康宅外。徘徊有时, 终于没有勇气敲门,便从门外抛至嵇康家中,急急忙忙逃走了。显然,以彦和当时

26、之状况,尚难比钟会;以沈约当时之隆达,则远超嵇康。王公侯门深似海,即使想如钟会那样抛至其家,也是难以办到的。不过,刘勰不是叶公好龙之辈,他迈出了一般人难以迈出的一步。也许正是意识到这一历史时刻的重要性,惜墨如金的 梁书 刘勰传作了较为详细而生动的上述记载。当然,梁书刘勰传之所以详细记述,也许还在于这件事情的结果。其云:“约便命取读,大重之,谓为深得文理,常陈诸几案。 ”沈约无愧为一代文坛领袖。其“便命取读”的态度固然显示了他的贵而无骄,其“大重之”的激赏固然再次证明了他奖掖后进之无私,其“深得文理”的评价固然说明了他的目光深邃,而其“常陈诸几案”的举动则更属难能可贵。(四)奉时骋绩梁武帝天监二

27、年(503)前后,三十七岁左右的刘勰“起家奉朝请”(梁书刘勰传 )。“奉朝请”者,奉朝会请召而已,既不为官,亦无职任;但既已“奉朝请” ,则正式踏上仕途便指日可待。 如上所述, 沈约也正是自 “奉朝请” 开始其漫长的仕宦生涯的。 对刘勰来说,直至进入人生之中年方得“奉朝请” ,其人生的青鸟确乎是姗姗来迟了。不过,以庶族寒门的身世, 其父亲又战死而无功, 加之久居佛门十数载, 自然与出身世家大族的沈约是难以比拟的。按照梁代的官制,“甲族以二十登仕,后门以过立试吏”(梁书武帝纪 ),势族高门年纪轻轻便可踏入仕途,庶族之人只有年过三十方得“试吏” ,所谓“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左思咏史诗 ),又

28、奈其何!以此观之,则彦和纵然年近不惑才开始步入仕途,亦算颇为幸运了。天监三年( 504),刘勰终于正式踏上仕途。是年正月,梁武帝之弟,扬州刺史、临川王萧宏进号中军将军;其开府置佐,网罗幕僚,刘勰有幸成为他的记室。萧宏对定林寺并不陌生,他对僧祐更是“尽师资之敬”(高僧传僧祐传 );刘勰既已“起家奉朝请”,且具文学才华,则引之为记室,可谓顺理成章。记室之位虽然不高,然其专掌文翰,职务乃是颇为重要的。 正因如此, 记室之人的选择相当严格。先后在萧宏幕府中任记室之职者,有王僧孺、殷芸、刘昭、丘迟、刘沼等人,或出身势族高门,根基深厚;或励精勤学,博洽群籍;或文章名世,工诗能赋;或少有奇才,为世所重:皆为

29、一时之雪因此,刘勰一入仕途便成为萧宏府中记室而居枢要之职,亦可谓幸运之至了。天监四年( 505)十月,梁武帝大举攻魏,命令王公以下各出租谷以助军饷,以中军将军、扬州刺史、临川王萧宏为帅,都督北伐军事。征讨北魏期间,以丘迟为咨议参军并兼记室,刘勰转为车骑将军夏侯详的仓曹参军。夏侯详乃齐朝勋贵,入梁以后,征为侍中、车骑将军,论功封宁都县侯,邑二千户,恳辞不受。天监三年,迁使持节、散骑常侍、车骑将军、湘州刺史。其为官有道,深为湘州百姓所称颂。 刘勰改任夏侯详的仓曹参军,其职位与记室略同,都是公府十八曹参军之一,职掌仓帐出入等务。刘勰之改任,显然并非职务的升迁,不过以初入官场的无名小辈,不宜参加征魏之

30、大举, 亦在情理之中。而夏侯详德高望重,其车骑将军之位亦高于中军将军,这对刘勰而言,自然是值得欣慰的。天监六年( 507)六月,夏侯详被征为侍中、右光禄大夫,刘勰亦离开仓曹之职,出为太末(今浙江龙游)令,走上治理一方的为官之路。 梁书刘勰传特地记载了刘勰治理太末令的结果: “政有清绩。 ”文字可谓简略之至,但作为父母官,没有比为官的清明和清廉更重要的了;那么,刘勰之颇有治事之才也就可想而知了。按照齐梁官制, “莅民之职,一以小满为限。其有声绩克举,厚加甄异;理务无庸,随时代黜”(南齐书武帝纪 )。所谓“小满” ,南史有云: “晋宋旧制,宰人之官,以六年为限,近世以六年过久,又以三周为期,谓之小

31、满。”(恩幸传吕文显传 )那么,刘勰任太末令三年期满以后,或以“声绩克举”而被“厚加甄异” ,或以官声平庸而被罢黜。事实是,天监十年( 511)正月,刘勰被任命为仁威南康王萧绩的记室,兼太子萧统的东宫通事舍人。萧绩乃梁武帝第四子, 天监七年 (508),封南康郡王, 邑二千户; 天监十年, 迁使持节、都督南徐州诸军事、 南徐州刺史,进号仁威将军。 萧绩时年只有七岁, 且其仁威将军之号位列十六班(以班多者为贵) ,而刘勰先后做过中军将军萧宏的记室、车骑将军夏侯详的仓曹参军(中军将军和车骑将军分别位列二十三班、二十四班) ,因此若论职位,似乎是谈不上升迁的。然而,萧绩乃梁武帝之子,自幼聪警异常,梁

32、武帝爱之有加;所以简拔刘勰为其记室,乃是莫大的优渥。更为重要的是,刘勰同时成为东宫之主、太子萧统的通事舍人,则其受到梁武帝的信任, 是显然可见的。 若以职位而论, 东宫通事舍人之职位列末班, 官品固低;但东宫官属的选拔, 或以出身世家大族而声名清要, 或以才华出色而众望所归, 其严格谨慎,是一般职位所不能比拟的。 以彦和庶族寒门之身世, 若无“深得文理” 之名以及 “政有清绩”之声,大概是不会有此殊荣的。萧统生于齐和帝中兴元年(501)九月,乃梁武帝长子。当时萧衍已近不惑之年,喜得贵子,甚为宠爱;登基不久,便立为皇太子,其时萧统不到两岁。萧统生而聪慧,三岁开始读孝经和论语 ,五岁已遍读“五经”

33、 ,且完全能够背诵。六岁时出居东宫。天监八年(509)九月,九岁的萧统在寿安殿讲孝经,已完全理解全书之义。刘勰兼任执掌呈奏案章的东宫通事舍人之时,萧统年十一岁。 第二年, 十二岁的萧统便开始学习判案,可以斟酌案情并签署意见,得到梁武帝的嘉许。天监十四年(515)正月初一,梁武帝在太极殿为十五岁的萧统举行了加冠礼。据称萧统容貌端庄,举止适度;读书数行并下,过目不忘。每遇游宴,必赋诗助兴,常至十数韵,且略加思索,便可一挥而就,无所更易。梁武帝亦有意练其治事之才,每日文武百官之奏疏,皆令萧统辨置可否;而萧统生性宽厚仁和,颇有容人之度,所以每遇奏疏谬误或有敷衍塞责者,并不严予弹劾,而是示其可否而令其改

34、正而已。 对于富有才华的文人,萧统更是赏爱有加。 或讨论篇籍, 或商榷古今,或谈佛论道,或著文赋诗;一时间,东宫之内可谓文士毕集,名才咸至,盛况空前。关于刘勰和萧统的关系, 梁书刘勰传只有这样一句话:“昭明太子好文学,深爱接之。”刘勰以知天命之年而奉事萧统,且有“深得文理”的文心雕龙名世,其深得“爱接”自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但不少研究者也有这样一个疑问:所谓“昭明太子好文学”决非虚言,不仅他为后世留下的一部文雪可以作证,而且其“爱接”文士的种种具体情况,史书亦多有记载(牟世金先生刘勰年谱汇考便列举梁书诸多事例);何以身为他的通事舍人的刘勰,除了一句泛泛的“深爱接之”,就再也找不到其他有关的记述了

35、呢?据笔者的揣测, 萧统以对“文学”的爱好而对刘勰青眼有加,彦和本人却未必引以为幸事。文章之于刘勰,固然是立身之本,甚至可以说,没有呕心沥血的文心雕龙,就不会有他的仕途生涯;然而,所谓“士之登庸,以成务为用”,所谓“安有丈夫学文而不达于政事哉”(程器),刘勰的人生目标决非只是一个文人;其所以跻身仕途,也决非以一个御用文人为满足。 正是在这里, 萧统与刘勰就有了巨大的差异。以太子之位, 天下迟早运于掌上,军国大政反而变成平常之事;对文学的爱好和重视,既是题中应有之义,更属锦上添花,自然无可非议。而对刘勰来说,如果仅仅以“文学”而受到太子的“爱接”,随其游宴雅集,随其制韵赋诗,或者为其文雪的编纂出

36、谋划策,从而混同东宫众多的文士,那么,离其人生目标可就相去远矣!事实也证明,刘勰考虑的问题并非文学之事。梁书刘勰传较为详细地记述了这样一件事情:“时七庙飨荐已用疏果,而二郊农社犹有牺牲,勰乃表言二郊宜与七庙同改;诏付尚书议,依勰所陈。 ”天监十六年( 517)四月,隆佛正盛的梁武帝曾下诏,要求天子宗庙的祭祀品不能再用牺牲(家畜),因其“无益至诚,有累冥道”(隋书礼仪志 ),与佛家不杀生之旨不合;至十月,梁武帝再次下诏,因为宗庙祭祀虽已不再用牺牲,但还有干肉一类的东西,诏书要求改用疏果。这就是所谓“时七庙飨荐已用疏果”。不过,梁武帝的两次下诏,皆引起“公卿异议,朝野喧嚣”(南史梁本纪上 ),甚至

37、有不服从诏命者;而祭祀天地社稷之神的郊社之祀, 仍然使用牺牲。 这便是刘勰上表的用意了,他认为既然天子七庙之祭祀已经改用疏果,二郊农社之祭祀亦当与七庙相同。显然,刘勰的表奏是符合梁武帝之意的。天监十七年( 518),五十二岁的刘勰升迁步兵校尉,仍兼东宫通事舍人。步兵校尉职掌东宫警卫,位列六品;较之属于九品的通事舍人,无疑是连升三级了。历任此职者,皆士林名流,则刘勰之迁任,既为荣升,更是殊遇。所以此时的刘勰,可谓一生中最为幸运和辉煌的时期了。(五)遁入空门命运之神有时的确是很会捉弄人的。当刘勰苦苦奋斗、孜孜以求数十载,终于看到希望的曙光之时,这扇希望的大门却又缓缓关闭了。天监十八年(519)四月

38、,梁武帝于无碍殿亲受佛戒,法名冠达,从而掀起崇佛的高潮,刘勰亦接到诏令:解除步兵校尉之职,与慧震和尚一起,回定林寺编纂经藏。其实,正值梁武帝隆佛之时,把编集经藏的任务交给刘勰,算得上信任之举。而且,此时僧祐去世不久,令刘勰回到定林寺整理佛经,也是合乎情理之事。然而,这对升任步兵校尉之职刚满一年的刘勰来说,不能不说是相当残酷的。可以想见, 回归定林之路是漫长而又无可奈何的。遥想三十年前, 当刘勰初次踏上定林寺的石阶时,虽同样是无可奈何,甚至是走投无路,但并没有失去希望;他身居佛寺十几年却并未剃度出家,正是坚信总有一天会走出定林寺,走上辅时报国的人生通衢。事实也是,经过不懈的努力和奋斗,他最终走出

39、了定林寺, 以庶族孤儿的身世踏上了仕途。未曾料到的是,三十年后竟重返定林禅寺!时过境迁,物是人非,望着定林寺熟悉的僧房,刘勰又当作何感想呢?对刘勰来说,整理、 编订经藏的任务可谓轻车熟路,用不了太长的时间。但是完成任务以后呢?细思萧梁王朝对他的态度,刘勰不能不感到与其希望实在是相去甚远。太子萧统的“爱接”有加当然并非虚情,然而如上所述,在太子的眼中,刘勰似乎只是一个文人;或者说,其文士的身份更令萧统感兴趣;太子优礼以待者,正因其文才。与太子一起谈文论诗,甚至助其编辑文雪,当然也是一些文人梦寐以求的事情,但却决非彦和所愿。 梁武帝对他的注意似乎与萧统有所不同,但也显然并未着眼军国大政而予以安排任

40、用。也许以其庶族寒门的身世, 永远难成负重远行的栋梁之材;也许以其居于佛寺十数载而长于佛理之名吸引了梁武帝。 无论如何, 在隆佛至极的梁武帝的心目中,东宫步兵校尉之职是远不如整理佛经重要的,这就是刘勰不得不面对的现实。从熙熙攘攘的俗世再次沉潜佛国,我们难以揣度刘勰的心境发生了怎样的巨大变化,但这种变化显然是存在的。他也许终于真正理解了什么是佛,理解了人们为什么要出家,理解了那永不疲倦的暮鼓晨钟的真正含义。他也许有一种终于参透世事的大彻大悟,但不知他是否会有觉今是而昨非的痛悔?所谓“摛文必在纬军国,负重必在任栋梁;穷则独善以垂文,达则奉时以骋绩” (程器),看来“纬军国” 、“任栋梁”的“奉时骋绩”之梦是不可能最终实现了,然而“独善其身”之路,却似乎不只是“垂文”一条啊!梁武帝普通二年(521),完成整理佛经任务之后的刘勰上表“启求出家”(梁书刘勰传)。他先用火烧掉了两鬓之发,以表明自己出家之念已不可动药其实, 梁武帝自己都能“舍身事佛” ,何况他人?刘勰终于穿上缁衣,改名慧地,皈依佛门 普通三年( 522),五十六岁的刘勰在出家不到一年后辞别人世。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