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地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及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调研报

上传人:dus****log 文档编号:75433514 上传时间:2022-04-15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33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达地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及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调研报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达地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及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调研报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达地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及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调研报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资源描述:

《达地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及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调研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达地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及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调研报(1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达地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及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一、基本情况(一)乡概况达地水族乡是雷山县唯一的民族乡,地处雷山县南部,距县城86公里,东临榕江县塔石、三江乡,南靠三都水族自治县巫不、羊福乡,西连丹寨县雅灰乡,北与永乐镇毗邻。全乡总面积72.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487亩(其中田6658亩,土829亩),全乡辖10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97个村民小组,135个自然寨,2010年底全乡共有2613户,全乡共有2613户,10866人(其中男5965人,女4921人;农业人口10453人,占96.2%;非农业人口413人,占3.8%)。有水、苗、汉、瑶、侗族等民族聚居,少数民族人口共9208人,占全

2、乡总人口的84.8%(其中,水族有4180余人,占全乡总人口的38.5%)。2010年,全乡国民生产总值完成4966.3万元,人均纯收入1800元。全乡设置13个党支部(10个村党支部、3个机关党支部),共有党员256名(其中预备党员32名)。近年来,达地乡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稳定耕地面积,着力加大良种和科技推广力度,提高粮食单产,确保粮食增收,同时结合山多地少、草多树少和农业产业结构单一的实际,大力发展以种草养畜为主的畜牧业和茶叶种植产业。2010年末,该乡生猪存栏4385头、出栏生猪7570头,大牲畜存栏2101头(匹)、出栏肉牛4360头,山羊饲养量689只,出栏64

3、0只,全年累计完成肉类总产量800.2吨。以大坪山茶场、高车茶场、也蒙土地开发利用为重点的茶叶种植基地初具规模,全乡茶叶面积2328.18亩,茶叶产业化初步形成。农业经济产业化的发展,带来了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广泛开展,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加强,呈现出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有序的良好局面。(二)各村概况1、达勒村达勒村位于达地水族乡中部,是乡人民政府所在地的村,辖8个村民小组10个自然寨。全村人口286户1056人 。全村耕地共590亩,90%以上的村民还是以种植传统农业为主,大部分家庭的收入来自传统的种养殖业和务工收入。目前达勒村积极开展产业结构调整

4、,加大海芋种植和猪、牛养殖。2010年全村人均纯收入1825元。2、小乌村小乌村位于达地水族乡中西部,全村面积约为7.96平方公里,辖11个村民小组9个自然寨。全村有306户,1370人。小乌村耕地面积共1071亩(田:978亩、土:93亩),山林面积约7000亩左右,草地坡面积约2500亩。村境内土壤肥沃。目前大多数村民还是以种植传统农业为主,家庭收入大部分来自传统的种养殖业和务工收入。2010年全村人均纯收入1958元。3、高车村高车村位于达地水族乡北部,辖12个村民小组11个自然寨。全村共有231户924人。目前大多数村民以种植传统农业为主,家庭收入大部分来自传统的种养殖业和务工收入。群

5、众积极向茶叶和养殖发展。2010年全村人均纯收入1920元。4、排老村排老村位于达地水族乡南部,该村辖7个小组7个自然寨,170户783人。全村有耕地总面积700亩, 有。村民还是以种植传统农业为主,家庭收入大部分来自传统的种养殖业和务工收入,2010年全村人均纯收入1756元。5、野蒙村野蒙村位于达地水族乡西南部,辖16个自然寨10个村民小组,全村210户,945人,耕地780亩。90%以上的村民还是以种植传统农业为主,大部分家庭农民收入来自传统的种养殖业和务工收入,2010年全村人均纯收入1760元。目前群众积极发展茶叶和养殖。6、乌达村乌达村位于达地水族乡东北部,辖16个自然寨6个村民小

6、组,356户1399人,全村耕地1000余亩。90%以上的村民还是以种植传统农业为主,大部分家庭的收入来自传统的种养殖业和务工收入,2010年全村人均纯收入1852元。7、乌空村乌空村位于达地水族乡南部,是距离达地政府驻地最远的一个村。辖10个村民小组,11个自然寨,279户1183人,全村耕地共739亩,人均占耕地0.58亩。该村盛产楠竹,但是95%以上的村民还是以种植传统农业为主,大部分家庭80%以上的收入来自传统的种养殖业和务工收入,2010年全村人均纯收入1710元。8、达地村达地村位于达地水族乡南部,辖5个村民小组7个自然寨,全村共有191户810人。全村耕地共424亩,人均占耕地0

7、.54亩。90%以上的村民还是以种植传统农业为主,大部分家庭80%以上的收入来自传统的种养殖业和务工收入,2010年全村人均纯收入1815元。9、背略村背略村位于达地水族乡东南部,与榕江县三江乡黄土坡、塔石乡怎东村和桥桑坝子村接壤。全村辖11个村民小组13个自然寨,260户人家1154人。背略村耕地面积共778亩(田:700亩、土:78亩),山林738宗,面积约13420亩左右。村境内有大坪山山峰较为出名, 海拔1322米,是开发旅游度假圣地的好地方。目前大多数村民还是以种植传统农业为主,家庭收入大部分来自传统的种养殖业和务工收入,2010年全村人均纯收入1859元。10、里勇村里勇村位于达地

8、水族乡西部,全有6个村民小组107户481人。该村耕地面积420亩,村境内土壤肥沃,有1400多亩连片草地,非常适宜发展养殖业。农户还是以传统的种养殖业为主和务工收入,2010年全村人均纯收入1839元。二、农村党组织建设情况达地水族乡辖10个村委会,97个村民小组,135个自然寨。乡党委下设13个党支部,有党员256名。 (一)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做法和经验为进一步提高我乡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水平,达地乡党委根据县委和县委组织部的要求,结合本乡的实际情况,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上,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班子建设,落实目标责任,深化思想教育,狠抓队伍管理,创新工作机制,探索党建模式,完善工作措施,全乡党

9、的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党员干部队伍素质明显提高,走出了一条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新路子。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落实目标责任。为了使工作落到实处,乡党委成立了由乡党委书记任组长、乡党委副书记为副组长的党建工作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各党支部书记为党建第一责任人,每月定期检查督促工作的开展。各党支部也相应成立了领导小组,定期不定时召开会议研究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为组织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组织保证。 二是加强民主集中制,完善议事决策机制。坚持“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凡遇重大问题和重大决策提交班子会议讨论决定,认为可行,才做出决定。对重点项目和重大工作,实行集体领导和个

10、人分工相结合,结合班子成员各分管工作实际,实行任务分解,责任到人,增强了班子成员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确保工作目标圆满实现。 三是加强干部培训锻炼。结合村两委换届工作,分别对村“两委”干部、组长及乡属各部门负责人举办了2期理论学习培训,25期的远程教育培训,使广大干部理论上清醒、政治上坚定、业务上精通、政策水平上提高,增强了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四是以“三个建设年”为契机,抓好农村基层干部的培训教育。乡党委充分利用“四帮四促”、“创先争优”、“作风建设年”等教育活动的有利契机,加大工作力度,创新工作方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了乡、村干部的思想作风。 五是巩固完善党建制度,加强党员队伍管理。不断巩固完善干

11、部联系群众制度、 “三会一课”制度、民主议事、民主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党员干部结对扶贫制度、等制度,全面推行干部“首问”服务制度,增强了干部的责任意识、廉洁从政意识和服务意识。 六是抓好党员发展工作,始终坚持“三早”、“三定”、“三结合”的组织发展原则,严把入口关,使全乡党员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2010年共发展党员25名,党员机构趋合理化,文化程度逐渐提高,并建立了一支50余人的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多年来积极对致富能手的培养工作,5年来共发致富能手党员30余名,成为带领农民增收致富的带头人。 七是抓好村级换届选举,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在今年的村级换届选举工作中,乡党委切实加强对换届工作

12、的组织领导,认真贯彻落实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严格法律程序,按照德才兼备原则和干部四化方针,把握关键环节,圆满完成了第八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村两委班子的整体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八是加强村(财)务公开,强化民主监督。我乡率先在全区全面推行了村(财)务公开,有效避免村组财务管理方面的薄弱环节。 (二)取得的实效通过几年来的组织建设,达地水族乡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党员的先进性得到了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基层党员的政治理论素质有了较大提高,党员队伍结构逐步得到改善,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较好的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整体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为全乡的农村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了

13、比较坚实的组织保证。三、2011年至2013年项目建设情况2011年来,达地围绕乡“十二五”规划,实施社会经济发展的“134”发展战略,积极做好项目的申报工作。目前全乡已经做好了项目建设菜单,菜单上涉及到村级基础设施建设、水利建设、城镇建设、公路建设等项目,已上报到县相关部门,并积极向上级争取,有望项目有条不逊的开展实施。四、组织建设、项目实施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一)农村党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困难1、部分农村基层党支部软弱涣散,难以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原因分析:一是有的支部书记,凭老办法老经验办事,碰到新情况新问题就束手无策,一些老党员干部工作方法简单粗暴,作风不深

14、入,不扎实,办事不公道,在群众中没有威信,加之集体经济薄弱,无钱办事,从而影响了凝聚力和号召力的发挥,致使一些党员对党的信心发生了动摇,组织观念淡化,组织纪律松懈,对党的工作不关心、不热心。正是由于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的整体功能不够强,因而缺乏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战斗力。个别村支部由于缺乏凝聚力和战斗力,致使村级工作难以开展,失去了农村党支部的应有的威信。 2、农村党员队伍素质偏低、结构不合理。原因分析:从调查的情况来看,一是党员年龄偏大。在农村党员队伍中,党员年龄老化现象还比较严重。这部分党员由于年龄及精力等方面的原因,已经很难身体力行地充分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二是党员文化程度偏低。从

15、调查情况来看,达地农村党员中具有初小文化程度的党员占了全体党员的50以上,这样的知识结构和文化素质,严重影响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很难带领广大农村群众发家致富,很难在科技兴农方面做好文章,低学历和半文盲的党员也意味着他们不可能很好地学习掌握先进的理论和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不能很好地理解、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就难以起到“先进”、“模范”、“带头”作用。 3、在发展党员方面,发展工作不平衡。原因分析:一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动规则对人们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影响日益深刻。使一些党员理想信念发生动摇,党员意识淡化的主要根源;同时,也是造成一些农村青年只想一门心思挣钱,政治

16、上不求进步,入党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原因。二是从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自身建设来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基层党组织由计划经济的领导组织生产转变为市场经济的示范服务引导,领导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还没有完全适应这一变化,使党组织的领导作用无法有效发挥。 (二)项目实施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困难1、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仍然十分落后,严重限制了民族乡经济社会的发展。目前达地乡公路建设除了达塔(达地乡-塔石乡)公路正在进行油路改造外,其余均为泥土路,路面窄,路况差,大部分存在通路不通车的状况,给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较大程度地制约了达地乡社会经济的发展。虽然接通了几条出口

17、通道,连接了周边乡镇,但路况较差,难以推动经济发展。与有厦蓉高速公路出入口通道的邻近乡三江乡还没有接通公路,拉动不了达地经济的发展。2、各类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建设项目少,经济发展后劲不足,严重阻碍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虽然各级各部门近年来对该乡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了资金投入,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仍然较为落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再加上山高、坡陡险、路,难以实现农业机械化耕作。恶劣的自然条件,加大了生产生活成本,造成投入大产出低,阻碍着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如遇自然灾害肆虐,容易大范围出现因灾返贫的现象。 3、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局部区域生态环境恶化,群众增收难度大。由

18、于地理条件恶劣,全乡农户生产经营地块零碎、分散,难以形成规模效益。这不仅给科技推广、灌溉、排涝、病虫害防治、土地开发等带来了很大困难,而且农业生产相对成本较高。同时由于缺少投入,管理粗放,组织化程度低,导致生产效率低下,直接影响了农民的收入。4、一些群众科学文化素质相对较低,接受农业新技术慢,土地产出效益低,致富步伐缓慢。由于市场经济的深入和当地自然实际,现在的农村,具有一定文化基础和劳动技能的青壮年劳动力都选择外出打工,留守村中大部分是老、弱、病、残、妇、幼,这部分人整体文化素质偏低,思想观念陈旧,习惯于传统农业,对现代效益农业接受程度低。目前全乡效益农业虽有所发展,但规模较小,技术含量不高

19、,这些严重影响了农业产业化的进一步提升。5、乡村两级集体经济薄弱,无力承担农村建设任务。由于没有产业支持,取消农业税后,没有固定税源,民族乡财政运转完全依靠财政转移支付,没有余钱开展建设。村级集体基本上无经济收入,大多是“空壳村”,因此乡村两级自身建设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村级公益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难度较大,财政收支矛盾十分突出。五、抓好下步农村党组织建设和项目建设的对策(一)下步农村党组织建设的对策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对干部的思想、政治、党的宗旨、信念教育,加大培训学习力度,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思想觉悟,树立全心人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二是将从触动干部思想灵魂和乡村工作实际出发,制定和完善定性、定量标

20、准和考核办法,并建立完善相关制度落实台帐和登记表册,使制度的落实不流于形式,真正落到实处。 三是在政治文明建设过程中,加大对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宣传贯彻和培训教育力度,吸收更多的村民参加到本村事务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实现真正的村民自治。 四是围绕解决不稳定问题,消除不稳定因素,坚持矛盾纠纷定期排查制度,着眼于超前预防,及时化解各类矛盾纠纷,依法妥善处理群体性事件,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二)项目建设的对策1、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发展后劲(1)改造现有乡村道路,五年之内使各村基本实现村村通油路。(2)完善乡水利步伐建设。积极争取建设资金,加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资金投入,完善人畜饮水工程

21、,切实解决好群众的人畜饮水和农业灌溉问题。(3)努力推进小城镇建设进程,大力改善人居环境和基础设施条件。2、培育民族产业优势,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1)发挥地域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在教育和引导少数民族群众转变思想观念和经营方式的同时,充分发挥和利用本地自然及人力资源优势,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产业,把资源和人力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不断增强民族乡村的内生能力。(2)多方扶持鼓励,大力发展民族文化产业。全县各部门要对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给予政策倾斜,对少数民族企业项目给予重点扶持。要充分发挥少数民族的特点,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活跃民族经济;同时认真做好民族乡闲散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协调组织工作,多渠

22、道增加收入。(3)改革经营模式,发展产业协会。大力培育发展特色产业的同时,大力扶持发展各种形式的专业协会,加强农户与市场及企业间的联系,推动和促进本地特色产业的发展。3、创新思路,增强自身发展功能(1)加强对本辖区内民族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服务管理力度,结合本乡实际,制定具体发展规划,提出具体的发展目标和措施,认真实施落实。(2)强化自身发展功能,进一步增强自我发展、自我创新、自我壮大的意识和能力,带领群众尽快脱贫致富。(3)加强对群众的培训教育,分层次、分阶段有针对性地开展法制政策和科学技术教育培训,提高群众的自身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4)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本着发展开放的原则,力争在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上有实质性的进展和突破,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形成产业优势带动项目开发的新格局。六、需帮扶和指导方向针对达地的实际,目前急需农业、水利、畜牧、党建、卫生、城镇建设、教育等方面的干部进行帮扶和指导,为较好地实现达地“十二五”,为建设和谐达地、幸福达地作出更大的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