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理论专题

上传人:laiq****ong 文档编号:75362396 上传时间:2022-04-15 格式:DOC 页数:48 大小:278.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会计理论专题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会计理论专题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会计理论专题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资源描述:

《会计理论专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会计理论专题(4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第1章 绪论第1节 理论与会计理论1.1 理论的基本元素(一)理论的概念说理立论,辞源。理论:人们由实践概括出来的;关于自然界和社会知识的、有系统的结论,现代汉语词典。理论:原则的系统阐述;某种程度上可以证实的;特定的可观察到的现象;显而易见的关系准则或根本原则,韦氏新国际辞典。(二)理论的层次第一层次是宏观理论:它是以全部社会现象或各种社会行为为对象,从而提供一种高度概括的解释框架。第二层次是中观理论:它是以某一方面的社会现象或者某一类型的社会行为为对象,提供一种相对具体的分析框架。第三层次是微观理论:它主要是陈述一种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并在逻辑上相互联系的命题,其中的一些命题可以通过经验来检

2、验。(三)理论的特征理论必须具有客观性:即其必须是客观现象与事物的真实反映而不是歪曲反映,这是理论的最基本特征。理论必须具有全面性:即某一理论所涉及的内容应当体现出涉及面广、包容量大的特点。理论必须具有系统性:即某一方面的理论必须具有自身的体系。理论必须具有实践性:即其应当来自于实践、用于指导实践并能够接受实践的检验。理论在形式上必须具有结论性、普遍性和抽象性,因而其要求在理论观点的表达上必须有条理而且简明。(四)理论的职能解释功能:理论中以解释所观察到的的现象或者事实,它包括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评价功能:理论可以评价新现象或者新事实的参照框架。预测功能:它可以依据过去经验积累进行总结而形成系

3、统的认识,并可以预测尚未观察到的现象或者事实指导功能:可以依据其相关原理所形成的规范性信息来指导实践,以使其可以按照预定的逻辑思路而运行并达到预期的效果(五)理论的结构理论核心:它代表着理论的本质特征,包括对某些基本概念的独特解释和对某些基本原理的独特规定。基本定律:主要用于揭示概念之间的本质联系,以使其关系模式化,它可以同实际运用结合起来,以便把思想与要求完整地表达出来。基本结论:指从基本定律出发,进行推理与验证所得出一系列具体的概念、公式和结论。(六)理论的发展规律理论发展的基本过程:它体现为从低级到高级,由片面、局部到全面的发展过程,也就是由推测或者猜测科学假说推断理性认识的结论四个过程

4、。理论发展的基本形式:它反映出从量变到质变的基本规律。理论研究中的量变是指基本概念与原理不变,基本定律和各种概念、公式和结论得到不断地修正。理论研究中的质变,则是指基本概念与原理发生变革,使旧理论从整体上转化为新理论。理论发展的基本方式:它体现为发展方式上是辩证统一、综合发展的过程。判断理论优劣的标准:是解释范围越广泛的理论越是好的理论,它决定了理论的影响面和概括范围;解释对象越精确的理论越是好的理论,它说明理论的效果与精确程度;结构体系越简单的理论越是好的理论,它说明理论的效率与节俭性。1.2 会计理论及其内涵(一)西方部分学者及相关组织的认识1940年,威廉A佩顿(WilliamA.Pat

5、on)和AC利特尔顿(AnaniasCharlesLittleton)的观点;1953年,AC利特尔顿(AnaniasCharlesLittleton)的观点;1966年,美国会计学会(AmericanAccountingAssociation,简称AAA)的观点;1977年,埃尔登S亨德里克森(EldonS.Hendriksen)的观点;19781985年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inancialAccountingStandardsBoard,简称FASB)的观点;1986年,罗斯L.瓦茨(RosL.Watts)和杰罗尔德L.齐默尔曼(JeroldL.Zimmerman)的观点;200

6、0年,艾哈迈德里亚希-贝克奥伊(AhmedRiahi-Belkaoui的)观点;2002年,约翰A克里斯滕森的观点;2004年,亨利I沃尔克的观点。AC利特尔顿(AnaniasCharlesLittleton1952)会计理论:“实务为行动,理论为说明。”A.C.利特尔顿著:会计理论结构(1988)P1,(强调会计理论的解释功能)。埃尔登S亨德里克森(ESHendriksen,1965)会计理论:为一套合乎逻辑之推理,用以:衡量会计实务之得失;指示新工作进行之方向与程序;说明现行实务之性质。E.S.亨德里克森著,王澹如等译:会计理论(1987)P1(强调会计的理论功能(评价、指导、解释)美国会

7、计学会(AmericanAccountingAssociation,AAA,1966)会计理论:“一套紧密相连的假定性的、概念性的和实用性的原理的整体,构成了对所要探索领域的可供参考的一般框架”。确定会计范围;建立会计准则判断和评价会计信息;指明会计实务有可能改进的内容;提供有用的框架:会计研究人员寻求扩大会计应用范围,社会发展的需要扩展会计学科的范围。(强调会计理论的构成内容及其体系)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inancialAccountingStandardsBoard,FASB,1985)会计理论:“互相关联的目标和基本概念所组成的逻辑一致的体系,这些目标和基本概念可用来引导首尾一贯的

8、准则,并对财务报告的性质、作用和局限性作出规定。”(强调会计理论的构成内容及其体系)(二)国内部分学者的观点娄尔行:“社会经济制度对会计的影响”,会计研究,1982年第5期;阎达五:会计理论专题,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2页;吴水澎主编:中国会计理论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第16页;葛家澍:会计的基本概念,经济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2页。娄尔行(1982)会计理论:会计实践的抽象;是把会计实践上升到理论认识的高度抽象。会计研究(1982)(强调会计理论高于会计实践)阎达五(1985)会计理论:是人类积累起来的关于会计实践的知识体系。会计理论专题(P2)(强调归纳

9、)杨纪琬(1990)会计理论:会计实践合乎逻辑的理性概括。经济大辞典会计卷(P849)(强调演绎)阎德玉(1992)会计理论:人类积累起来关于会计实践的理性认识;人们关于会计实践的知识体系;会计本质、规律的正确反映。现代会计理论研究(P1)(归纳与演绎的综合)葛家澍会计学:把人们对会计这一实践活动;加以系统化和条理化;形成一套完整的会计知识体系。会计的基本概念(1986)财务会计理论:一套解释性的、规范的概念框架;来自于财务会计实务;高于会计实务;反过来又可以指导会计实务。解释、预测并指导财务会计实务(1996年)(强调体系、功能)(三)中西方不同观点的评析共同点:强调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具有紧

10、密的联系,会计理论来自于会计实践。都强调会计理论是理性认识的会计知识体系。不同点(认识的角度差异):中方注重从认识论的角度,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描述会计理论的概念,以辨证唯物论作为其研究的基础。西方注重从会计理论的功能描述会计概念。即“实用性”,即以实用主义为原则。(四)全面理解的会计理论内涵会计理论:是指从会计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关于会计实务的全面、科学而系统的理性认识,它也是采用一定逻辑形式对会计实践行为的本质及其演变与发展规律进行研究后所形成系统、全面的理性认识。内涵特征可从五个不同层面理解:它必然与会计实务具有密切联系;它必然是对会计实务规律的高度概括;它可以揭示整个会计发展过程的本质规律;

11、它可以推导未来会计实务的发展趋势;它应当是一套由相互联系知识所构成的系统。1.3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会计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重要实践活动;具有完善逻辑体系的会计理论,通常是产生于会计实践之后;会计实践会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不断地发展变化;研究会计理论的发展历程,必须了解会计实践的发展过程;会计理论要推动、促进与指导会计实践,就必须不断地发展与创新;必须系统地研究会计理论。第2节 理论与会计理论2.1 会计理论的类别(一)按照会计理论的作用分类1.结构性会计理论(structuralaccountingtheory):又称机制性会计理论或与会计框架相关的理论。2.解释性会计理论(inter

12、pretationaccountingtheory):特点在于,它不是描述会计实务的方法程序和结构,而是要借助于经济学概念来解释会计实务,也即将会计准则、规则和信息等要素的内涵和作用都以经济理论为依据予以解析,以使会计信息能再现现实世界中的实际经济现象。3.行为会计理论(behavioralaccountingtheory):特点在于,它重点强调三个方面的问题:从会计行为产生的原因分析;从会计行为产生的结果分析;从会计行为产生的主体分析。(二)按照会计理论建立的方法分类描述性会计理论(descriptiveaccountingtheory):形成特征是,其研究方法建立在对会计实践的观察、分类、

13、综合和归纳等研究范式上。方法论基础就是会计理论研究的归纳法。规范会计理论(normativeaccountingtheory):形成特征是,其研究方法建立在对会计实践运行过程和结果进行严密系统的逻辑推理与设计等研究范式上。方法论基础就是会计理论研究的演绎法。实证会计理论(positiveaccountingtheory):形成特征是,其研究方法上强调以确实的证据来反映或检验客观存在现象并形成相应的理论认识。(三)按照会计理论涉及的学科分类财务会计理论(FinancialAccountingTheory):是关于传统财务会计学科领域的理论,它是从会计实务中归纳总结出来的或者根据公认的前提演绎推导

14、出来的关于财务会计的一般框架管理会计理论(ManagementAccountingTheory):审计理论(AuditingTheory):大范围上也可归纳于会计理论的范畴2.2 会计理论的功能与作用(一)会计理论的基本功能认识功能:是指可以依据会计理论认识客观会计现象。总结功能:指其能够发挥信息搜集、经验归纳并总结传播的效用。指导功能:是指依据会计理论可以指导和改进现有的会计实务。预见功能:是指根据其基本原理能对未来可能发生的新会计实务进行预测;能够运用会计理论对未来的会计事物做出事先的推测和判断。教育功能:是指可以运用会计理论进行会计知识的普及与传播。(二)会计理论的具体作用规范会计学派视

15、野中的会计理论作用:确定会计的范围,以便归纳有用的会计规则,并形成会计理论。建立可据以判断和评价会计信息的标准;指明改进惯例的建议。向那些伴随着社会对会计需求的扩大而试图拓展会计应用范围和审计问题范围的研究人员,提供一个有用的基本框架。实证会计学派视野中的会计理论作用:教学需要,信息需要,辩解需要。(三)会计理论对会计实践发展的指导作用会计理论可以正确完整地回答与会计有关的基本问题研究并运用会计理论可以更好地认识和发挥会计的客观作用加强会计理论研究有助于加强理论与实践联结加强会计理论研究可以推动会计事业健康发展第3节 理论与会计理论3.1 会计理论内容的现有组合模式(一)引进的会计理论类论著与

16、教科书内容埃尔登S.亨德里克森所著会计理论;哈利I.渥克等著会计理论;阿迈德里亚希贝克奥伊所著会计理论;廉姆R.斯科特著财务会计理论。(二)国内的会计理论类论著与教科书包容了西方会计理论教科书的基本内容;包容了会计理论的基本问题;专著(论)性质会计理论论著和会计理论读物;包括财务会计与成本管理会计两个部分;包括财务会计、管理会计与审计三个部分;将基础内容以专题形式组合的会计理论;财务会计理论为主兼顾其他会计理论的内容。3.2 会计理论内容的基本构成(一)会计理论的基本概念会计理论;会计目标、会计假设;会计概念、会计信条;会计原则、会计准则;会计政策、会计规则;会计惯例、会计实务;会计程序、会计

17、方法。(二)会计理论的基本内容会计史:重要的会计思想与内容的发展史。会计研究方法与流派会计的基本理论:它构成会计理论的主要内容:财务会计概念结构、会计目标、会计信息质量、会计确认与计量、资产计价与收益确定和会计基本假设等。会计应用理论:主要是会计准则理论:一般涉及主要会计要素的确认与计量问题,它是财务会计理论最为重要的内容;财务报告理论;它决定会计信息系统能否实现基本目标;专门性(特殊领域)的会计理论问题:主要包括企业合并会计、外币折算会计、物价变动会计、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人力资源会计、养老金会计、商誉会计和石油与天然气会计等;专题性的理论问题:会计模式理论、会计规范理论和会计管理的实施。3.

18、3 会计理论研究的基本方法(一)传统的研究方法1.归纳法基本要点:通过对大量的现象进行观察,然后加以分类;从中概括出有关概念的内在联系,并将其组织或表述为理论。基本步骤:观察分类概括验证,如:复式记帐、历史成本计价原则的理论化过程。2.演绎法基本要点:从一特定的基本概念出发,推导出研究对象的理性或逻辑性结构。会计假设基本原则准则具体程序。会计目标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会计要素及其确认、计量和报告。基本步骤:前提命题推导结论验证具体。(二)创新研究方法1.实证法(PositiveApproach)基本要点:实证法源于西方哲学流派中的实用主义思想;“实用主义”:“各种概念的含义要从它们的结果中去寻找,思

19、想的职能在于作为行动的指南,而真理要明显地根据信念的实际后果去验证”,韦氏新国际大辞典。会计研究中的实用法:根据实际效用或实在的因果关系;选择会计概念、原则、准则和各种程序。基本步骤:提出一定假说用实际证据检验分析判断结论。第2章 会计及会计理论发展概说第1节 经济发展与会计演变1.1 会计产生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在人类经济活动中,用尽可能少的劳动消耗创造出尽可能丰富的劳动成果,这是已被公认的社会经济发展基本规律。人们要管理好各种经济活动,就必须掌握好经济活动的信息。尽管会计产生的动因是缘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但并不是一有经济就有会计。会计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1.2 会计随社会经济的发展

20、而发展 (一)原始计量记录行为与会计方法发展当原始社会末期人类的生产能力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程度时,为了正常地进行生产、分配和核算剩余物的储备,单凭头脑记事已经不能达到这一目的。社会生产实践和生活实践迫使管理者在头脑之外寻找一种记事方法和计量记录方法,导致了“简单刻记”和“结绳记事”等原始计量记录行为的出现。(二)中世纪前后簿记技术与向会计方法过渡1215世纪后:东西方海上贸易额的扩大,使得以地中海沿岸城市威尼斯、热亚那和佛罗伦萨为代表的商业贸易中心逐渐形成。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产业革命促进了会计职业社会化的进程。(三)20世纪30年代前后的会计规范发展19世纪中期20世纪初期:整个世界经济中

21、心逐渐从欧洲大陆向美洲转移,由此而形成了会计、审计理论与实践主导地位的变化。美国会计实务发展与会计理论研究开始逐渐步入先进行列,从而成为全球会计的主导力量。20世纪20年代末期:全球经济大危机引进了社会公众对会计信息与会计职业前所未有关注。美国1933年通过的证券法。美国1934年通过的证券交易法。(四)20世纪50年代前后的会计职能扩展电子计算技术被推广到会计领域,相继引起了会计工艺的彻底变革 传统会计逐渐形成了相对独立的两个分支: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会计信息的提供层次与对象形成了基本分工。(五)20世纪70年代后会计标准的国际协调对不同国家会计信息口径的统一性和可比性的要求提高。如何协调和

22、统一不同国家会计信息处理程式就成为新的会计理论研究热点问题:加快了会计信息国际化的进程;使会计这种特殊的管理活动在新的社会经济环境下赋予了新的内涵;焕发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六)20世纪90年代前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会计国际趋同会计国际化和会计全球化等一部分新的观念逐渐演变形成;会计国际协调与趋同问题开始成会计理论与学术界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七)世纪之交的会计信息造假事件引发会计发展途径的反思2001年前后:美国资本市场上先后惊爆出的一系列上市公司财务欺诈丑闻,在美国资本市场上引起轩然大波。2002年7月25日:美国国会参众两院通过了公众公司会计改革和投资者保护2002年度法案(即萨班斯奥克斯

23、利法案)。1.3会计发展的阶段及主要特点(一)古代会计从会计产生到15世纪形成复式簿记 出现条件: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而且是因剩余产品出现并成为核算的基本对象范围:以官厅会计为主体,民间会计占次要地位记录特点:古代官厅会计是同其它计算活动、财政收支活动和财产保管活动工作混为一体,尚未确立自己独特的职责与对象记录方式:较为广泛地采用文字式叙述式的记录方法,会计主体:会计记录的主体不够清晰和明确,报告目的:协调经济利益和分配关系,以及协调财产保管责任 (二)近代会计15世纪末复式簿记的全面运用开始到20世纪30年代财务会计方法体系的基本成熟 借贷复式簿记的正式诞生 会计服务职业化正式形成

24、 (三)现代会计20世纪50年代以后 在会计工艺上:逐步实现了会计操作工艺与现代电子计算和信息技术相结合。在会计理论与方法上:随着企业内部和外部对会计信息的不同要求而分化两个子系统 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在会计领域的扩展上:人力资源会计、通货膨胀会计、现值会计、资本成本会计、国际会计、税务会计、衍生金融会计、环境会计和资源会计等许多新的会计领域。第2节 西方会计理论演进的基本历程2.1早期的会计行为与原始会计思想 原始社会末期的原始文字、记数制度和度量衡制度开始在计量和记录经济信息中运用13世纪复式簿记在地中海沿岸城市佛罗伦萨诞生尚无形成会计理论的社会经济基础会计理论的发展还局限于有助于单式簿记

25、核算方法形成的时代2.2中世纪形成的借贷复式簿记理论 1315世纪几百年间的意大利复式簿记,总体上是处于簿记方法与探索、形成与总结时期 15世纪末的1494年11月10日。卢卡帕乔利(Luca Pacioli)算术、几何、比及比例概要,又译数学大全)问世,成为具有特别内涵的会计理论发展上的重大事件基本特征:主要目标是向业主本人提供经营管理信息;还没有严格的会计期间或企业连续经营的概念;没有一个单一的货币计量单位。2.3中世纪后簿记理论的缓慢发展 (一)意大利簿记理论在大陆国家的传播初步完成了将借贷复式簿记理论从“拟人说”向物的理论推进,揭示了复式簿记所固有的平衡机制以及与此相符的财务报表观念,

26、在理论上初步确立了财务报表体系结构的基础,即资产负债表与损益表相互之间的关系。 (二)1618世纪簿记理论的主要成果欧洲大陆国家的会计理论研究主要围绕着传播、解释与细化帕乔利为代表的意大利复式簿记原理展开,在其发源地及其它大陆国家,先后形成了颇具影响力的簿记理论著作。 2.4近代会计理论的逐步形成(一)近代会计理论形成的影响因素产业革命所带来的会计信息新需求;公司组织形式迅速推广带来新的会计理论问题;科学管理理念的引入使得管理成本会计快速发展;资本市场的发展使得会计信息的使用空间扩大;所得税制的发展使会计实务与理论发展相辅相成。(二)近代会计理论的主要成果19世纪20年代至20世纪初为簿记发展

27、成为会计的阶段,主要标志:会计循环实务的形成和会计循环理论的出现;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分庭抗礼;审计实务的规范化与独立审计理论体系的形成。这一时期的会计理论成果,主要体现为从簿记理论向会计理论的过渡尤以英美为主要代表。 2.5 现代会计理论的全面发展 (一)现代会计理论发展的环境影响经济环境对会计的影响加剧;会计信息对政府政策的影响加深;会计业务处理技术手段适时更新。(二)现代会计理论发展的基本特点会计理论研究的组织工作上扩大了有关研究群体的功能;会计理论研究的方法运用上逐渐趋于规范化;会计理论研究内容的范围上逐渐扩展到经济及其他学科领域。(三)现代会计理论的发展阶段现代会计理论内容的初步探索

28、时期:20世纪初期至20世纪30年代。现代会计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时期:20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70年代。现代会计理论范围的全面拓展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四)现代西方会计理论的主要成果会计核算理论的创新性成果;规范研究范式的代表性成果;实证研究范式的开创性成果。第3节 中国会计理论研究的主要线索3.1 20世纪初期的会计理论研究 (一)清朝末年的会计发展环境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通过各种强加于中华民族的不平等条约逐步控制了中国的金融、海关、邮政、矿业、贸易及交通,中国的社会性质也发生了巨大变化,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经济,对此后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压制作用。(二)清朝末

29、年的会计事件与会计理论的传播 大清银行进行会计制度改良的初步尝试,中国的会计教育拉开设课讲习的历史序幕,预算制度改革与光绪会计表的出版,三本具有奠基意义的会计著作相继面世。3.2 20世纪2040年代的会计理论研究 (一)围绕记账方法取舍的会计学术论争会计学术界开始了是否以西式会计来代替传统中式簿记的论争。焦点涉及,中式簿记的存废问题,也就是是全盘西化还是改良中式簿记。作用,将会计学正式作为一门学科纳入了学术争论的范畴,从而使会计理论的学术地位得以初步确立;向会计学术界直接地提出了一个中国会计理论发展道路的选择问题;为会计科学的发展创造了一个宽松的环境。 (二)重要会计学术文献及其影响编译出版

30、系列会计教材与论著,出版会计理论学术专著,创办会计专业研究的杂志3.3 20世纪5060年代的会计理论研究 (一)会计理论研究的主要特点初步形成了一支阵营可观的会计理论研究队伍;全面提供了进行会计理论研究和争鸣的阵地;会计理论研究成果开始体现于会计专业教材内容之中。 (二)会计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不仅面临不同的热点问题,并具有不同的学术倾向性:20世纪50年代,对中国记账方法的再次讨论,对会计阶级性的不同认识和对会计对象的不同理解。20世纪60年代,对经济核算问题的讨论,对记账方法的第三次讨论,关于会计学科发展的讨论。 3.4 20世纪70末80年代的会计理论研究 (一)会计理论研究的主要特点会

31、计理论研究领域里在思想上的拨乱反正;会计理论研究的各级各类学术组织机构系统建立;会计理论研究成果的披露窗口大大拓宽;会计理论的研究领域日益拓宽;全方位地对西方会计理论进行比较系统地引进与消化吸收。 (二)会计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经历了为期十年的“文化大革命”时期,在此期间,根本就谈不上会计理论研究和会计学术探讨。20世纪70年代末期会计理论研究,重新关注经济核算问题,第四次讨论记账方法问题。20世纪80年代会计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关于如何建立中国的会计理论体系;有关会计属性的第二次讨论关于会计本质的认识;关于会计职能、任务与作用的深入认识;会计制度改革、会计系统

32、工程、会计准则建设、会计理论体系构建;重置成本和人力资源会计等问题。 3.5 20世纪90年代前后的会计理论研究 (一)会计理论研究的主要特点会计处理程式与国际会计通行惯例的协调研究取得重大突破,会计理论研究方法适时更新使研究成果更具科学性的特征,会计理论研究领域里不同流派学术著作争奇斗妍。 (二)会计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会计准则建设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会计改革问题的深入研究,重新认识部分会计基本理论问题,开拓会计理论研究的新领域。 3.6 世纪之交的会计理论研究 (一)世纪之交前五年的会计理论研究特点会计理论、方法研究的目标、方向、重点进一步明确;会计的基本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研究进一步受到重视和关

33、注;从分散的、主要依靠教授、学者个人进行研究,逐步转向理论工作者和实务工作者组织起来,发挥集体优势进行研究;会计研究方法多样化;会计研究更加贴近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沿,更加紧密联系我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实际。 (二)世纪之交前五年的会计理论主要内容 会计与社会经济环境发展关系问题;会计信息失真与提高会计质量问题;会计管理体制改革与加强会计监督管问题;资本市场中的会计、审计与财务问题;我国会计准则体系建设完善以及与国际会计协调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知识经济环境下的会计变革问题;会计制度体系的深化改革与完善问题;会计研究及其方法的评价问题、会计规范体系结构建设问题;与网络环境相适应的会计思想变革、会计系

34、统变革、会计职业的未来演变问题等。(三)新世纪前六年的会计理论研究特点会计理论与财务理论的研究异常活跃;研究领域不断地拓展与深入;对会计监管、会计诚信、公司治理与信息透明、平衡记分卡等热点问题的讨论进入一个新高潮;对“安然”等会计事件进进行深入研究与反思;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在研究和实践中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形成了系列新观点,并取得了若干新成果。 (四)新世纪前六年的会计理论主要内容会计监管问题研究;会计队伍建设研究;会计准则建设与国际化趋同问题;国有资产优化配置财务与会计问题、内部控制问题、公司治理和会计管制问题、财务理论及其新领域问题、证券市场会计与审计问题和成本管理会计问题等;特殊行业与会

35、计新领域问题。(五)未来几年会计理论研究的重点内容加强对会计信息决策有用性相关问题的研究;加强会计准则体系和审计准则体系实施的支撑系统研究;加强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理论和实务研究;加强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会计理论与实务研究;加强会计教育与人才培养问题研究;强化会计基础理论和前瞻性问题研究。 第4节 会计理论的发展与创新4.1 会计环境与会计理论发展会计环境对会计实务和理论的影响紧密度上分析,它是四个层次环境的有机结合。从会计环境对会计实务和理论的影响效果上分析,它由内外两个方面的有机组合体而构成。从会计环境具体内容构成上分析,它可以组合为若干主要影响因素。 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会计环境主要包括:政治

36、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科技环境与教育环境等方面。不同的环境态势会影响到会计及其理论的发展水平。 4.2 会计理论发展的推进力量外部会计环境影响会计理论的发展;促进会计理论发展的力量还源自:会计学者、会计组织;会计文献;会计媒体等元素的相应变化与合力的形成,对会计理论发展具有各自的推动作用。 4.3 会计科学理论研究的学术派别(一)从不同的会计理论观点形成结果上划分15世纪开始,以研究借贷复式簿记为核心,从解析会计事项记录原理的不同角度:“拟人说理论”、“资金平衡说理论”、“资金运动说理论”。19世纪初期开始,以研究权益本质为核心:“业主权理论”、“主体理论”、“剩余权益

37、理论”、“企业理论”、“基金理论”、“指挥者理论”。20世纪60年代开始,专项会计理论研究领域:事项会计理论、价值链会计理论、网络会计理论。(二)从不同的会计学说形成内容上划分 从全面认识会计行为的特征与本质的不同角度:“会计核算艺术说(商业语言说)”、“会计管理工具说”、“会计信息系统说”、“会计管理活动说”、“会计信息系统管理活动说”、“会计受托责任说”、“会计控制说” 研究会计目标(财务报告目标)为核心:“决策有用论”、“受托责任论”。 对会计行为动机认识的角度:组织会计说、行为会计说、产权会计说、会计契约说。 (三)从不同的会计学术派别形成结果上划分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德国,以研究

38、会计内容和方法为核心:静态会计学派、动态会计学派和组织会计学派。20世纪20年代开始,以研究会计计量理论为核心内容:真实收益学派(强调真实反映)、决策有用学派(强调决策需要)、信息经济学派(强调会计信息作为一项公共资源或公共物品,应当向谁提供,提供多少)。(四)从不同的会计学术流派形成结果上划分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西方学者们对会计理论研究范式的选用上开始发生根本性变化,导致了不同的学术研究取向:归纳会计学派、演绎会计学派、实证会计学派。4.4 会计学科体系纵横拓展与创新20世纪50年代以后,会计科学体系构成内容开始出现新的生机,逐渐地呈现出与其他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并向纵横发展的趋势。

39、横向拓展、纵向拓展,会计科学体系的全面拓展与创新。 第3章 财务会计理论结构第1节 理论与会计理论1.1 美国的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一)美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研究20世纪30年代开始,美国率先采用一般公认会计原则(Generally Accepted Accounting Principles,简称GAAP)来规范上市公司的会计行为并收到了积极的效果,引起许多国家争相仿效。由于缺乏一套首尾一贯的理论框架,先后形成的相关会计原则在概念运用、处理程序与方法上存在不太协调、甚至前后矛盾的现象。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简称FASB

40、)自1973年成立伊始,便将研究财务会计概念体系(Conceptual Framework,简称CF)作为主要的工作内容。(二)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的理论元素会计信息使用者基本会计目标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会计报表要素会计报表要素的确认和计量会计假设会计原则操作限制会计程序和方法。(三)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的逻辑层次目标理论、基础理论、运行理论、呈报理论。(四)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的不足概念框架的内容过于详细,即面面俱到,主次不分,重点不突出且论述重复;SFAC本身缺乏内在一致性;研究涉及的内容还不够完整;具体准则在制定和解决很多有争议的会计问题时,SFAC尚不能发挥预期的指导作用。1.2 其他国家的财务会计概

41、念框架(一)英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研究ASSC发布的公司报告,研究英国财务报告的使用者、目的和方法的第一份理论文件。所涉及的问题主要包括公司报告的宗旨、基本目标、报告主体和信息使用者、报告的质量特征、对当前财务报告的评价与要求、对计量属性和计量单位的观点等。ASB发布的财务报告原则公告:财务报表的目的、报告主体、财务信息的质量持征、财务报表的要素、财务报表的确认、财务报表的计量、财务信息的呈报以及对在其他报告主体中的权益的会计处理。(二)加拿大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研究CICA的公司报告:它的未来发展:编制公司财务报告的目标;公司报告的用户;用户的需求;评价准则质量与公司受托责任的判别标准。AcS

42、B的财务报表概念:财务报表的目标、效益大于成本的约束、重大性、质量特征、财务报表的要素、确认标准、计量和公认会计原则九个部分。(三)澳大利亚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研究AASB共发布了四份“会计概念公告”(简称SAC):1990年8月发布的第1号财务报告主体的定义;1990年8月发布的第2号通用目的的财务报告的目标;1990年8月发布的第3号财务信息的质量特征;1992年3月发布并于1995年3月重新发布的第4号财务报告要素的定义和确认.五份征求意见稿:资产的定义与确认;负债的定义与确认;费用的定义与确认;权益的定义;收入的定义与确认。四份正式公告与五份征求意见稿构成了澳大利亚财务会计理论的基本框架

43、。1.3 相关国际会计组织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一)IASC/IASB的会计概念框架研究1989年7月:IASC发布了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Framework for the Preparation and Presentation of Financial Statements),以确立为外部使用者编报财务报表所依据的概念。2001年4月1日:新成立的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简称IASB)替代IASC后,也正式采纳了这一文件。 (二)IASC/IASB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的主要内容财务报表的目标,为提供在经济决策中有助于

44、一系列使用者的关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变动的信息;基础性假定,包括权责发生制和持续经营;决定财务报表信息有用性的质量特征,主要为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构成财务报表要素的定义、确认和计量,主要包括资产、负债、权益、业绩、收益、费用、资本保全调整;资本和资本保全概念。(三)ISAR对财务报表目标与概念的研究1989年:ISAR正式发布了财务报表的目标与概念(Objectives and Concepts Underlying Financial Statements)。基本内容包括四个方面:财务报表的目标;有用信息的特征;财务报表的概念;财务报表及其要素。1.4 中国的财务

45、会计概念框架的研究(一)中国有关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讨论财务会计概念与会计理论的关系问题如何认识;我国制定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基本方式;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基本内容,即其框架、层次的划分问题。 (二)中国有关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认识我国应当考虑单独制定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概念框架的内容尽量全面完整一些;概念框架应尽量与国际惯例协调;构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必须考虑我国的特殊国情;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构建和完善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需要根据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地修订和完善。 (三)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所体现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2006年所发布的会计准则体系,虽然并未明确提出西方通行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问题,但其基

46、本内容却体现于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之中。它用简明的语言,汇聚了学术界与实务界的研究成果,基本上形成了具有鲜明的特色并符合中国现状的中国式财务会计概念框架。1.5 不同概念框架内容的比较与综合七个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具体结构中,共涉及与财务会计相关的11个方面的内容,按其出现的频率可排序可以认为:构成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核心内容主要是财务报表的目标、会计信息(财务报表)的质量特征、财务报表要素的结构、财务报表要素的确认、财务报表要素的计量(会计计量)、财务报表(财务会计报告)的呈报和会计的基本假设等理论元素,构成了现代财务会计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财务报表目标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会计

47、假设会计要素(确认与计量)会计准则会计实务会计报告(分析与利用)。 第2节 财务报告的目标2.1 财务报告目标概念与理论价值(一)财务报告目标的概念会计目标就是一定时间一定条件下,人们从事会计实践活动所追求和希望达到的预期结果。财务报告目标是会计目标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人们通过会计实践预期所要达到的境地或标准。财务报告目标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其目的是如何更好地规范信息披露,以更好地保护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20世纪70到80年代,会计理论界对财务报告的目标已经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即“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 (二)财务报告目标的理论意义财务报告目标是财务会计概念结构的起点

48、与核心;财务报告目标是会计系统对外的直接“接口”,这主要体现在:具有连接会计系统和会计环境的特征、具有连接会计理论和会计实践的特征、具有能制约其他会计理论的特征。2.2 财务报告目标的研究概况(一)西方主要国家关于财务报告目标的研究及成果FASB关于财务报告目标的研究及成果:美国关于会计目标研究的简要回顾,特点:主要由学术团体或者会计准则制定机构所主导;研究内容是由会计目的逐步过渡到会计目标;对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界定随着会计目标研究的深入而不断地变化和扩展;最终实现了由财务报表目标向财务报告目标的转变。 FASB关于财务报告目标界定:提出观念;指出编制目的;细化具体目的;强调编制财务报告的目的并

49、非一成不变。 ASB关于财务报告目标的界定;AcSB关于会计目标的界定;AASB关于财务报告目标的界定(二)相关国际会计组织关于财务报告目标的界定IASB关于财务报告目标的界定:财务报告的目标是提供一系列有助于使用者关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变动的信息,并提供反映企业经营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的信息。 ISAR关于财务报告目标的界定:财务报表的目标是向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信息。强调企业应当提供关于其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变动的信息,这样的信息对于许多信息使用者作出决策是有用的,而且它也可以促使管理部门对其受托资源尽责。 (三)我国关于财务报告目标的研究与界定在我国,财务报告目标问

50、题一直没有引起重视。1992年11月29日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虽然被认为是对我国财务报告目标的表述,但过于笼统,对我国会计准则的制订没有什么指导意义。 2006年2月15日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对财务报告的目标做了比较准确的描述。我国采用的观点是将“决策有用”和“受托责任”同时列为财务报表的目标,但在顺序上与西方有别。 2.3 关于财务报告目标的两种观点(一)受托责任观财务报告的目标就是向资源所有者(股东)如实反映资源的受托者(企业管理当局)对受托资源的管理和使用的情况,财务报告应主要反映企业历史的客观的信息,即强调信息的可靠性。在资本市场不是十分发达的情况下,受托责任现较为切合实际,它

51、可以使企业的会计行为与其经济行为相一致。但由于美国、英国等国家的资本市场已经非常活跃,因此,这种观点没有被会计准则制订机构所采纳。 (二)决策有用观财务报告目标就是向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主要包括现有的和潜在的投资者和信贷者以及企业管理当局和政府等)提供对他们进行决策有用的信息,而对决策有用的信息主要是关于企业现金流动的信息和关于经营业绩及资源变动的信息,会计信息是经济决策的基础。适用于资本市场发育十分成熟,并对整个社会经济的运行具有全面影响的情况 (三)两者关系虽然上述两种观点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从根本上并不互相排斥,即便在高度发达的资本市场环境下,会计信息与受托责任之间,仍然存在着较大的一致性

52、。每一种会计理论观点都与具体的经济环境相关联。如果离开具体的经济环境去争论孰优孰劣,是无法达成一致结论的。 (四)两种观点运用的国际比较第3节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3.1会计信息及其质量特征 (一)会计信息的本质及特点从某种意义上讲,会计信息就是会计主体的一种“产品”,会计信息产品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数据为产品的主要载体,但是抽象的数字代表一定的经济意义;会计信息必须要有一定的质量;研究会计信息,就必须研究会计信息质量。 (二)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内涵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会计信息所要达到或者满足的质量标准,进行会计选择时所应当追求的质量标志。财务报告是会计信息的载体,财务报告目标是一般目标。会计信息的

53、质量特征是质的目标,它维护着财务报告目标。 3.2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研究概况 (一)西方主要国家关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研究及成果 FASB提出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ASB提出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AcSB提出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AASB提出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二)有关国际会计组织关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研究及成果IASC/IASB提出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四项主要的质量特征分别是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相关性包括重要性,可靠性包括如实表述、实质重于形式、中立性、谨慎和完整性。将及时性作为相关和可靠信息的制约因素加以考虑。 ISAR提出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有用信息的特征包括相关性、可靠性、可

54、比性、可理解性与提供有用信息的限制条件五个方面。 (三)我国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会计界并没有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作为一个专门的研究对象去研究,只是在相关的会计制度中对编制财务报表规定了基本要求。1992年11月30日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我国并没有明确提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但是规定了12条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 2006年2月15日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明确规定了会计信息八个方面的质量要求是可靠性、相关性、明晰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包括一致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审慎性)和及时性。 3.3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基本内涵(一)会计信息质量的主要特征在会计信息

55、质量特征体系中,相关性和可靠性是会计信息质量的两大主要特征,两者既有各自的内涵要求,又有一定的联系。相关性和可靠性之间的关系:有用的会计信息既要相关又要可靠;越是可靠的信息,相关性也越大;相关性越大的信息,可靠性也应当越强;凡是对决策起了作用的信息肯定既具有相关性,又具有可靠性。 (二)会计信息质量的其它特征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稳健性、及时性。(三)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要求除了前述的主要特征外,会计信息质量还有效益大于成本与如实反映两个方面的相关要求。效益大于成本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一个基本约束条件,它指企业从所提供的会计信息中所获得的效益应大于其为提供信息所花费的成本。如实

56、反映是指对一项数据或者说明,符合它意在反映的现象。3.4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比较与未来发展(一)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要求的比较FASB、IASC、ASB和ISAR大多数质量特征是一致的,而我国没有明确反馈价值、预测价值、可核性和中立性等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从各质量特征的相互关系看,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一个存在内在联系的多层次的、完整的质量特征体系。 (二)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未来发展西方各国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以及相关国际会计组织都规定了各自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并已起到了应有的作用。从总体上看,还存在一些缺点。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不是一成不变的。 第4节 财务报表的基本要素4.1 财务报表要素的价值与确立要求

57、(一)要素与财务报表要素要素是指某一事物总体中必要的(或体现其特征的)组成部分,它是构成事物的必要元素。财务报表要素是报表项目的概括性分类或财务信息群体的分类基础,每一类别都具有会计上的特定涵义和计量特征。 (二)财务报表要素确定的基本要求涵盖性与穷尽性、互排性、适量性、协调性、对等性。 4.2 财务报表要素的研究概况(一)西方主要国家关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研究及成果FASB关于财务报表要素的研究及成果:1953年8月至1957年1月,AICPA的会计名词委员会对相关会计术语作出了定义。1970年,会计原则委员会(APB)发布的第4号研究公告中,将财务会计的基本要素归纳为资产、负债、业主权益、

58、收入、费用和净收益六个方面。1980年12月,FASB在其发布“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3号”中,正式提出了资产、负债、业主权益、业主投资、派给业主款、全面收益、收入、费用、利得、损失等10项要素。1985年12月,FASB发布了“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6号财务报表的要素。ASB划分的财务报表要素、AcSB划分的财务报表要素、AASB划分的财务报表要素。(二)有关国际会计组织关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研究及成果IASC/IASB划分的财务报表要素: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于1989年7月发布并被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2001年4月1日正式采纳的关于编制和提供财务报表的框架中提出五项财务报表要

59、素。 ISAR划分的财务报表要素:联合国会计与报告国际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ISAR)于1989年发布的财务报表的目标与概念,将会计要素定义为资产、负债、权益、收入和费用五项。 (三)我国的财务报表要素1992年前我国的企业会计制度全面改革以前,财务报表项目主要划分为资金占用与资金来源两大类,在两大类下,再按照相应的标准进行划分。 2001年1月1日起实施企业财务报告条例,在保持六大要素的前提下,进行了重新表述,其提法上与国际上的提法基本接近。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重新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特征确定会计要素,并将六大会计要素做了重新的界定与表述。 4.

60、3财务报表要素的比较与未来(一)财务报表要素结构比较对资产负债表要素的分类,FASB和ASB在所有者权益这一要素中又细分出属于所有者权益变动的两个要素:业主投资和向业主分派。对于损益表要素的分类,FASB、IASC与ASB的差别较大。IASC对损益表要素的定义比较宽泛,它将收益的定义包括收入和利得,费用的定义包括了损失和在企业正常活动中发生的费用。FASB则将收入与利得,以及费用与损失划分成不同的要素,并且增加了全面收益这一要素。ASB将损益表要素划分为利得和损失,但是它所定义的利得和损失与FASB不同,相反却类似于IASC对收益和费用的定义。我国会计要素中包括利润,我国定义的利润要素包括直接

61、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国际会计准则概念框架中的“权益”在我国称为“所有者权益”。 (二)财务报表要素的改进与完善各国对会计要素的划分都有其合理之处,也都存在进一步改进的问题;20世纪90年代中期,由于经济全球化所导致的会计环境的变化,有关机构与组织开始提出对财务报表要素进行改进问题:有无必要设立现金流量相关的专门会计要素?管理会计要素是否需要单独形成体系?会计报表要素究竟是应当综合还是具体一些好?利得与损失应单独列示还是综合在收益项目中? 第5节 财务报表要素的确认与计量5.1财务报表要素确认与计量概述(一)企业经济业务与会计确认和计量在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每时每刻都要发生纷繁复杂的经济业

62、务,这些业务是否属于会计反映和控制的范畴,其过程和结果是否应纳入会计核算和报告的范围之中? 财务报表要素的确认与计量亦即会计确认与会计计量,它是指将某一项目作为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等要素项目内的一个内容而正式归类、计量、记录和报告的一个过程。会计确认与会计计量是会计信息系统的核心环节。 (二)财务报表要素项目确认与计量理论的研究20世纪的2030年代,少数会计学者的论著中提出“确认”一词,经过近半个世纪的研究后,会计确认与计量问题的理论才得以基本形成。1940年,WA佩顿(William A. Paton)和AC利特尔顿(Ananias Charles Littleton):公司会计准则导论。1984年12月, FASB在所发布的“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5号企业财务报表的确认和计量。 5.2 财务报表要素的确认(一)财务报表要素确认的内涵与内容确认:具有“识别”、“认可”之意,亦即对特定对象或事项予以确定、认定。会计确认(accounting recognition),指对经济事项是否作为会计要素正式加以记录和报告所做的认定。 会计确认的内容结构:会计确认过程会涉及到确认目标、确认对象、确认标的、确认标准和确认方法等一系列问题。 (二)会计确认的不同分类初始确认与再确认,初始确认主要围绕账户进行,再确认主要围绕财务报表进行。广义确认与狭义确认,广义确认涵盖了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