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劳力上劳心”教育思想微探

上传人:泽*** 文档编号:75212036 上传时间:2022-04-1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2.4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陶行知“劳力上劳心”教育思想微探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陶行知“劳力上劳心”教育思想微探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陶行知“劳力上劳心”教育思想微探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资源描述:

《陶行知“劳力上劳心”教育思想微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陶行知“劳力上劳心”教育思想微探(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行知“劳力上劳心”教育思想微探行知先生是我国近代最具有影响力的教育家,评价他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也是最具有批评精神和创造精神的教育开拓者,行知先生在人民涂炭,国家多难、民族危急之秋,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诚之心为人民教育事业鞠躬尽瘁, 奋斗终生。 他的生活教育、 创造教育等思想为当时的中国发展教育事业、培养革命人才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一、“劳力上劳心”行知在杜威教育理论的基础上, 结合中国的国情, 对教育和生活的关系进行了新的诠释,建立起了以“劳力上劳心”为原则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活教育、创造教育等教育理论。 综观行知教育思想体系, 其核心容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 生活即教育

2、、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但是,行知先生的这一核心教育思想的基础是建立在以 “劳力上劳心” 为原则,以实现创造教育为目标的基础之上的。 “劳力上劳心”、创造教育和生活教育是紧密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一体之三面。行知把世界上的人分为四种:即:劳心的人,劳力的人,劳心兼劳力的人,在劳力上劳心的人。所谓“劳力上劳心” ,就是指将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与知识传授与脑力劳动相结合, 在实践的基础上获得知识并应用知识, 同时,在知识的指导下更好的进行现实的实践活动与知识的创新。 几千年前孟子提出了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哲学观点,孟子当年的这句话,随着儒家在中国的统治地位,而牢牢地植入人心。在中

3、国,脑力劳动与体力或是技术劳动,社会地位与劳动回报差异巨大, 学而优则仕,崇尚脑力劳动而鄙视体力和技术劳动成为社会的主流观点。 在这样的现实状况之下, 作为教育家的行知指出: 旧教育的通病就在于“教用脑的人不用手, 不教用手的人用脑” ,“在劳力上劳心是一切发明之母”,而二元论的哲学则把劳力的和劳心的人分成两个阶级:劳心的专门在心上做功夫,劳力的专门在苦力上讨生活。 劳力的人只管闷起头来干, 劳心的人只管闭起眼睛来想。劳力的人便成了无所用心, 受人制裁;劳心的人便成了高等游民,愚弄无知,“劳心”与“劳力”分离使得一切进步发明都不可能,旧式教育培养了一批书呆子, 脱离生产劳动实际, 脱离人民大众

4、, 其实质是为少数人服务的贵族式教育。 1 “中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手脑联盟,结果是手脑的力量都大到不可思议。”2 这就是说生活教育培养的人,是会用脑指挥手,用手开动脑的手脑健全的人,是“在劳力上劳心”的人。行知的“劳力上劳心” 的思想颠覆了中国古代几千年来对劳力和劳心的分离的认识,同时,与伟大的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不谋而合。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认为, 人既是认识的主体, 又是实践的主体, 他与自然界的事物之间同时发生着两重本质的关系: 一是主体改造客体, 形成二者之间的实践关系; 二是主体反映客体, 形成二者之间的认识关系。 因此从人的认识本性来说, 不存在 劳心 与 劳力 的绝对分

5、割,更不存在 劳心 就比 劳力 尊贵的规定。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在人对客观世界认识过程中的作用是同等重要的, 它们之间也是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的。只是在谁是本原的意义上劳动实践才具有更为深刻的涵义。“劳力上劳心,便可无废人” ,便可“征服天然势力,创造社会” ,在行知看来,无论是塑造人,还是征服自然,改造社会,都离不开“在劳力上劳心”这个根本。正因为此,行知提倡并在中国努力的推行“劳力上劳心”的知行合一的创造教育。二、“劳力上劳心”的教育目标创造教育行知认为,“劳力”与“劳心”的分离,在造成社会群体的阶级地位和社会财富分配方面的巨大差距的同时, 更加严重的就是制约了人的创造性的发挥, 无法进行创造

6、教育,而创造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活力, 是一个民族文化中的精髓,提倡“劳力上劳心” 目的就是为了实行创造教育, 所谓创造教育就是激发民族的创造热情,培养学生“独出心裁”的创造能力的教育。创造不是闭门造车, 不是有天马行空的想法就行, 而是要建立实现的的实践活动基础之上的, 行知曾形象地说:“行动是老子, 思想是儿子, 创造是子,”“要有子,非先有老子不可” 。3 所以,要实行创造教育就要把行动和学习结合起来,行知创造教育的概念,就是把行和知、手和脑统一起来,就是他所言之“手和脑一块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的意思。1中国陶行知研究会陶行知教育思想、理论和实践M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19862陶

7、行知全集 M 第三卷 ,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年版3方兴严 . 陶行知教育论文选辑M. 上海:上海书店 , 1996行知实施创造教育的目的, 可以从学生和教师两方面来看。就学生而言, 创造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学生“手脑双挥”、“手脑联盟”、 “手脑双全”这就是创造教育要达到的目标, 又是实现创造教育的手段。 行知曾经说过, “手脑结合,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他在手脑相长歌中写到:“人生两块宝,双手和大脑。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手脑都会用,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4 这是他创造教育的目的的集中体现。就教师而言,教师的创造,不像家、恋爱至上主

8、义者、美术家,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爱人,教师“所要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 5 他指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 。说得正确些, 先生创造学生, 学生也创造先生,先生、学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 6 又说,教育者也创造值得自己崇拜之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 教师创造教育的目的, 是要创造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和创造的理论与技术。行知为了实现创造教育目的, 提出了实施创造教育的两个基本条件即“化”和“劳力上劳心”。(一)化是最利于创造力发挥的首要条件。所谓,就是要求教师要以平等、宽容和了解的态度参与教育过程, 充分发扬,而不

9、对学生施加权威性的影响。 他指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当然在不的环境下,创造力也有表现。那仅是跟于少数, 而且不能充分发挥其天才。但如果要大量开发创造力, 大量开发人7矿中之创造力,只有才能办到,只有的目的、的方法才能完成这样的大事”。只有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绝大多数人之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对于创造教育的重要作用缘由以下原因。 第一,可以使教育机会均等。 只有教育机会均等,才能使所有人的创造力都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 第二,可以使教育得到宽容和了解, 而宽容和了解则又使创造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因此,行知号召教育者要像爱迪生的母亲宽容和了解爱迪生那样去宽容学生, 了解学生,

10、宽容与了解是教师保护和发展学生创造力的桥梁。(二)在劳力上劳心。 这一方面是行知倡导创造教育的前提,另一方面也是4 马立武 .论陶行知教育民主化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Journal of L iaoning Educat ional Inst itute,1999(1)5 方兴严 . 陶行知教育论文选辑M .上海 : 上海书店 , 19966 陶行知全集M 第三卷 , 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年版7 陶行知全集M 第三卷 , 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年版行知倡导的实现创造教育的条件之一。他在把人分为劳力者、 劳心者、劳力兼劳心者和劳力上劳心者四种之后,指出: “劳力而不劳心, 则一切动作都是囿于

11、故常,不能开创新的途经;劳心而不劳力,则一切思想难免弃之又去,不能印证于8经验,而劳心与劳力并重的人则是心与力都是劳而没有意识的” 。 所以只有“在劳力上劳心,用心以制力”的人才可以实现创造教育。由此可见,行知的教育,就是要把劳心者、 劳力者及劳心兼劳力者转化为劳力上劳心的人, 只有这样,才能实施创造教育。 因为,“唯独贯彻在劳力上劳心的教育, 才能造就在劳力上劳9心的人类;也唯独在劳力上劳心的人类,才能征服自然势力,创造社会”。三、“劳力上劳心”的实现途径生活教育行知先生时代的中国, 正经受着外国殖义国家的侵略, 半殖民地本封建社会的中国积贫积弱, 教育事业也经受了摧残, 传统教育也遭受从西

12、方传入的各种教育思想的冲击。 在这样的现实状况之下, 行知先生批判的吸收并创造性的发展了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思想,创造出适合贫困中国普及教育之需的生活教育。从理论到实践上为实现知行合一的创造教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创造教育需要的社会条件, 要实现教育化, 这主要包含着两方面的容: 一是教育机会均等, 这是教育化的核心。 二是对教育平等的参与权力。 围绕这两个方面,行知从思想和实践上进行了努力。第一,提出了生活教育的思想,转变狭隘的教育理念,拓宽狭小的教育围。行知先生批评了杜威的狭隘的经验论, 否定了杜威鼓吹的直接经验论, 抛弃了杜威的“教育即生活” 、学校即社会”的教育思想,提出了

13、“生活即教育” 、“社会即学校”的教育理念。他指出“学校即社会”是“以一个小的学校去把社会所有的一切都吸收进来” ,这样并没有扩大受教育的社会群体,而且学校里边也容易弄假。“社会即学校”与之相反,它要求拆去学校的围墙,沟通学校与全社会的生活的联系, 真正把学校摆进社会里, 使学校真正与社会生活相联系, 鼓励人们在社会中学习, 通过社会的大学校来接受教育, 真正的扩大了受教育的群体, 有利于实现教育机会的均等,解放学生的个性。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意在强调生活对于教育的有用性, 指出教育是在与他人共同生活中获得的, 对人的个性品质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影响; 而行知的“生活即教育”则更倾向于一种“大众教

14、育” ,8陶行知全集 M 第三卷 ,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5 年版 ,第 27页9陶行知全集第三卷 ,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5 年版 , 第 36 页这里的生活是包含生活实践的意义。 他提出要让民众在生活中接受教育, 认为教育应该在生活中学习, 即使离开了学校也要在生活中不断学习, 这些思想隐含着终生教育的思想。 行知指出有怎样的生活就有怎样的教育, 生活决定教育, 而教育可以改造生活。 10 他所说的生活即教育是的、科学的、大众的、创造的教育。“生活即教育”是人类本来就有的, 随着人类的生活而改变, 在各种生活中学习、教育,并且应该是终身的教育、活的教育。行知站在中国广大人民当中,推行大

15、众教育,就是为了实现教育机会均等, 让更多的中国人能够接受教育, 接受真正的知行合一的生活教育、创造教育。第二,大力提倡普及教育, 营造全民受教育的环境。 为了使更多的中国人能够有受教育的机会 , 实现教育化的目标,行知大力提倡平民教育运动。他曾说 : “这十几年来 , 我有时提倡平民教育 , 有时提倡乡村教育 , 有时提倡劳苦大众教育 , 不知道的人以为我见异思迁 , 喜欢翻花样 , 其实我心中只有一个中心问题 , 这问题便是如何使教育普及 , 如何使没有机会受教育的人可以得到他们所需要的教育。”11 行知以一颗赤诚的、真心实意的为劳苦大众服务的心,将毕生的大部分精力献给了人民大众的普及教育

16、事业, 他为农民、工人及其他的劳苦大众办了乡村小学、工学团 , 在城市办了工人夜校和为工人、平民服务的幼稚园 ,后来又创办了“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 。行知认为普及教育的目标是 : 教一切穷人都得到教育 , 得到丰富的教育 , 得到的教育,改变不平等的教育现实, 在全社会形成崇尚教育和崇尚创造的氛围,为实现创造教育创造的社会条件。第三,提倡因材施教,实现教学化。行知认为儿童是有创造力的,要实现创造教育,教育者就要通过教学,解放儿童的创造力,启发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培养发挥儿童的创造精神。首先,教师要根据学生各自的特点,因材施教,这犹如“松树和牡丹所需的肥料不同” 。他重视儿童个性的发展, 指出

17、“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 ,应当是“立脚处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12 其次,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并设疑辨难的能力。行知指出:“学贵知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不疑则不进” ,有了疑难,就是成功的一半,疑难是创造之师,是学生追求真理、创造的驱力,有了它,教师勿庸频挥10陶行知全集 M 第二卷 ,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年版 , 第 182 页11马立武 . 论陶行知教育民主化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Journal of L iaoning Educat ional Institute,1999(1)12方兴严 . 陶行知教育论文选辑M . 上海 : 上海书店

18、 , 1996教鞭,学生仍自进不息。 13 如果儿童自学或听讲产生不了疑难, 不仅表明儿童消极被动,学而无益,不能创造,而且也说明教师治教无方,不能引导创造。为了培养学生设疑问难的能力, 首先应当给与学生言论自由, 让学生可以有话直接和先生说,而且高兴和心甘情愿和先生说, 儿童只有有了问的自由, 才能充分发挥他的创造力。 14 与此同时,教师要十分注重学生的疑难,引导学生设疑、解疑并验证方法是否正确。 其次要解放学生的空间和时间, 让学生有空间能搜集丰富的资料,扩大认识的眼界;有时间从容地消化、思考所学知识,积极的进行创造。第四,提出对理想的校长和教师的要求, 力争实现教育管理化。 行知认为旧

19、中国的教育受专制独裁的社会风气的熏, 从校长到教师都存在不的作风, 要实现教育,就要改变以往的校长观和教师观。行知认为校长是学校的精神支柱, “是一个学校的灵魂”,一个好的校长也就意味着一所好的学校, “学校的好坏, 和校长最有关系”。15 要实现教育管理化,实行创造教育,校长必须以身作则,拥有高尚的德性,独立的学校观,做一个行动的校长。除此之外,校长要有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 要做的倡导者和领导者, 校长要将视为工作的第一原则, “需要根据思想从根本上重建学校及学制, 使民有、民治、民享的教育在中国蓬勃发展”。校长要确立正确的下属观, 不摆架子,听取不同意见, 敢于并虚心接受下属的建议和批评,

20、不自负,也不要唯己独尊,更不能刚愎自用。校长只有能够激发每个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潜力, 才能保证一所学校蓬勃健康发展。 行知认为要实现创早教育, 教师在拥有良好的师德的同时, 自身也应勤奋好学,勇于创新,他认为,要想学生学好,必须先生先学好,唯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 16 不论是校长还是教师都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把学生看成是和自己地位平等的人,营造的的学校环境, 才能为创造教育提供适合的土壤。第五,提倡“教学做合一” ,实现劳力与劳心的统一。行知认为,认识来源于行动,所谓“行是知之始” ,只有从经验里产生出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行知强调在做上学,在做

21、上教,以做为中心。“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13 马立武 . 论陶行知教育民主化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Journal of L iaoning Educat ional Institute,1999(1)14 陶行知全集 M 第三卷 ,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5 年版 ,第 57 页15 方兴严 . 陶行知教育论文选辑 M . 上海 : 上海书店 , 199616 陶行知全集 M 第三卷 ,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5 年版 ,第 34 页要根据做的法子。教法、学法、做法是应当合一的。 ”“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 ,改“教授法”为“教学法” ,“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

22、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 ,要在做中学,“在生产实践中学,到科学实践中学” 。17 他以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是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关于种田的讲解,不是为讲解而讲解,乃是为种田而讲解,关于种田的教书,不是为教书而教书, 乃是为种田而教书。 这是种田的教学做合一。 一切生活的教学做,都要如此。行知的“教学做合一”对传统单一的教授法给予了批判,为其生活教育理论提供了教学方法论,也为实现“劳力上劳心” ,实现创造教育提供了方法。四、行知“劳力上劳心”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启示行知在忧外患的民族危难关头, 投身教育事业, 试图通过改变中国落后腐的教育,破除国人愚昧无知的现状,唤醒国人

23、的革命热情,实现保家卫国、民族振兴的历史使命。 行知为教育事业所作出的贡献, 在现在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值得当今教育改革和教育工作者借鉴。首先,要实现教育化。 一方面要不断的扩大教育教学围, 特别是重视贫困地区的教育发展状况, 改善贫困地区的教育条件, 实现教育公平, 提升全社会的受教育水平。另一方面,要在教学思想上,确定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思想,把学生当作一个完整的生命体,确立“心中有学生”的观念。在学习活动中,要始终树立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只有树立学生主体观念,教育教学的化才有可能实现。其次,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做到“教学做合一” ,使学生在“劳

24、力上劳心”。行知一生的教育都体现了知行合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思想,然而,在新的历史时期,应试教育体制下,学校培养学生依然是只重视课本知识的学习,忽视对学生行动能力的培养, 最终培养出来的学生大都出现 “高分低能”的现象,这是中国当前教育的一大现状,也是当前我国教育的一大问题。解决这一问题,还是要向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和实践那样,转变教育观念,从“做中学”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推行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 这不仅需要校长有正确的领导理念,教师有正确的教育方法,更加需要国家有合理的人才选拔机制。17 方兴严 . 陶行知教育论文选辑M .上海 : 上海书店 , 1996最后,要不断推行创造教育,

25、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科学技术的创新就需要有大批的创造型人才的存在,而创造型人才的培养就需要创造教育的存在。 行知先生用毕生的心血所推行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活动就是创造教育, 至今依然是教育的重点发展方向。 我们要深入的学习并借鉴行知先生创造教育的思想和教育方法, 推行教育化,进行知行合一的行动教育,进而培养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参考文献:1 行知全集第三卷 , 教育 ,1985 年版 , 第27 页。2 杜威教育论著选 , 华东师大 1981年版 , 第 21 页。3马立武 .论行知教育化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Journal of L iaoning Educat ional Institute,1999(1)4平原 . 生活的教育 M. :文艺, 2006.75中国行知研究会行知教育思想、理论和实践M :教育, 19866 泄菲 . 杜威与行知教育思想之比较 J. 科教文汇 ,2008.127 杜威杜威教育论著选 M 祥麟,王承绪,译 . :华东师大学, 19818中国行知研究会行知教育思想研究文集M :人民教育, 19859华中师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行知全集:第二卷M :教育, 198410华丹,何兴楚 . 研究与实践行知教育思想的现实价值J. 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6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