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粮食安全多维思考一个文献综述

上传人:z**** 文档编号:75183877 上传时间:2022-04-15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172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我国粮食安全多维思考一个文献综述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我国粮食安全多维思考一个文献综述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我国粮食安全多维思考一个文献综述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资源描述:

《我国粮食安全多维思考一个文献综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粮食安全多维思考一个文献综述(22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我国粮食安全的多维思考:一个文献综述摘要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在基本把握研究前沿动态和发展脉络的基础之上,试图从粮食安全观、粮食安全形势、科技进步、城市化进程、粮食进口、粮食补贴政策、农户种粮行为和粮价波动 等角度对我国粮食安全问题进行多维思考,以期为今后的相关研究 提供一些便利和参考。关键词粮食安全;粮食安全观;粮食供求中图分类号f32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461 ( 2012)10-0006-06中国粮食安全状况一直以来就是我国政府和国际社会极为重视和 关注的重大问题之一,立足于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确保我国粮 食安全也始终被看作是国策性的基本战略。从2004至2011年

2、,我国粮食产量连续8年增产,总量连续5年稳定在5亿吨以上。然而,“连续增产的时间越长,可能离减产的拐点也就越近”(陈锡文,2010a),因此在8连增的大好形势下对我国的粮食安全进行一些冷 静的思考,将更具警醒的意味。基于这样的考虑,本文对近几年我 国粮食安全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并作了简要评述,尝试将他们置 于一个多维的分析体系之中,以便在宏观把握的同时,也能够关注 到一些重要但容易被忽略的细节问题。一、研究现状与问题(一)粮食安全观粮食安全是一个不断丰富、充实和深化的概念。长期以来,我国形 成了从宏观层面追求粮食产量增长的粮食安全观,即较多地从宏观 供需的角度来考察粮食安全。如1992年我国政

3、府就将粮食安全定 义为“能够有效地提供全体居民以数量充足、结构合理、质量达标 的包括粮食在内的各种食物”。随后学界对粮食安全的认识逐步深 化及延伸,并呈现出这样的趋势:从单纯重视粮食生产,转为综合 性、全局性地考察粮食安全。1. 能力安全观学界普遍认为应从能力的角度来考察粮食安全的实现基础,即不仅要考虑未来的粮食生产能力能否满足粮食需求,更要考虑如何以多 种渠道来保障粮食的生产能力。相应的,粮食安全战略也要从藏粮 于民和藏粮于仓、以丰补歉的战略(周小萍等,2008),转向藏粮于地、藏粮于外汇储备、藏粮于主产区粮食生产的积极性(姜长云, 2005)相结合的战略。2. 非传统安全观将粮食安全置于国

4、际经济背景下考察,可以发现当前国际粮价的波 动原因已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已从之前的供给、需求和库存转变 为金融和能源(高帆,2011)。或者说,我国粮食生产已开始呈现 出粮食石油化和粮食金融化的倾向,本文将这两种倾向对我国粮食 安全带来的影响界定为粮食的非传统安全。由于我国粮食生产高度 依赖化肥、农业机械等生产要素,而这些生产要素价格与国际石油价格的相关程度较高,因此通过生产要素的价格传导机制国内粮价 将会与国际油价直接关联,这便会增加国内粮价及生产的波动性。我国粮食生产正在成为“石油农业”(国研中心课题组,2009)。此 外,粮食的消费品属性逐渐弱化,而其作为投资品的属性显著增强。石油化和金

5、融化因素交织在一起对我国粮食价格及生产的复合影 响逐步凸显。(二)粮食安全形势对于我国的粮食安全形势,学界主流观点是持比较谨慎的态度,即在短期内我国粮食能够维持供求平衡,但从长期来看将会处于紧平 衡状态。从众多学者对我国未来粮食供需的预测来看,尽管预测方 法有所差别,结果也不近相同,但普遍认为未来我国将会出现粮食“产不抵消”的局面。柯炳生(2007)认为2020年我国粮食产需 缺口为3, 650万吨5, 840万吨,而到2030年产需缺口将为3, 100万吨6, 600万吨;马晓河、蓝海涛(2008)预测2020年产 需缺口在1, 600万吨;李国祥(2010)推算2020年产需缺口会达 到约

6、1亿吨;陆文聪(2011)预测2020年产需缺口为5, 100万吨。 学界作出“我国粮食供求长期将处于紧平衡状态” 这一判断的依据 则是,未来我国粮食生产将面临多方面因素的制约。第一,自然资 源对粮食生产的约束日益凸显,表现为水资源短缺、耕地资源数量 减少、质量下降,而且这种制约在中长期不仅很难得到根本性的缓 解,甚至会进一步强化;第二,粮食生产的结构性问题日益突出,表现为粮食产能越来越向水资源更为短缺的北方地区倾斜,区域供 求矛盾逐渐加大;第三,农业经营比较利益下降的约束不断强化, 与之相伴的是生产成本和机会成本的反向变动,这将直接损害到农 民的种粮积极性;第四,科技支撑粮食增长的长效机制尚

7、未形成, 在技术研发、推广转化、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环节尚有诸多问题。(姜长云,2005;梁子谦,2007;马晓河、蓝海涛,2008;国务院 研究中心课题组,2009)也有学者对我国粮食长期供求持相对乐观的态度。黄季焜(2004)认为我国已建立了较为坚实的农业生产力基础,完全可以在未来的 几十年保持高水平的食物安全。卢峰、谢亚(2008)则认为我国粮 食长期供求会朝相对宽松的方向变,从经济而不是政治策略的角 度考量,认为未来粮食供求长期紧平衡的观点可能缺乏依据。(三)科技进步科技进步是中国农业生产力增长的主要源泉。从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来看,目前我国农业近一半的增产来自于科技的作用。据赵芝俊,张

8、社海(2006)测算,近20年我国的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总体上不断上升,由1986年的20.52%提高到2003年的46.55%。翟虎渠、刘旭(2008)测定,我国八五、九五、十五期间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分别为32.14%、40.53%和45.88%。尽管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 献率进步显著,但与欧美发达国家60%-80%勺水平相比尚有较大差近30年我国粮食总产量的提升主要是通过单产提高来实现的。1978年2007年,单产增加对于粮食增产的贡献为119.3%,而播种面积减少的作用为-19.3% (国研中心课题组,2009)。由于当前 耕地面积和播种面积下降趋势不可逆转,因此未来稳定和提高粮食 总产只

9、能依靠提高单产(中国粮食研究培训中心,2009)。我国粮食单产的增加主要得益于农业科技进步,包括作物品种改良、土壤 改良、施肥技术等。然而不可忽略的是,目前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单 产的难度在不断加大。比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在2001年2004年持续增长,但粮食单产水平并无明显的提高(翟虎渠、刘旭,2008)。除此之外,物质要素投入(特别是化肥)对粮食增产的边 际效用也呈递减之势(马晓河、蓝海涛,2008)。一些学者对我国粮食单产的提升潜力进行了预测。曾希柏等(2002)认为我国粮食单产增产潜力在 300千克/公顷600千克/公顷。卢布等(2005)认为我国粮食单产潜在的年提升能力在 150千克/公

10、 顷以上。国研中心课题组(2009)认为如果能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 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建设,从2007年2020年间我国粮食单产还 能增加17%(四)城市化进程我国正处于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的重要时期。在我国人多地少、农 业基础薄弱的特殊国情下,城市化进程势必会引起各项要素资源在城乡间的流动,进而促使粮食生产与需求发生联动变化。与城市化进程相伴而生的是我国耕地资源的快速减少,并且在短 期内耕地减少的趋势难以避免。据马晓河、蓝海涛(2008)测算,1983年2005年我国城市化率每增加1%会使耕地面积减少0.529%,相当于减少了 213.05万公顷。而耕地资源的大幅减少不 仅意味着其本身已成为经济

11、高速增长的代价,更成为每每谈及我国 粮食生产时无法回避的隐痛。有学者认为,未来我国的耕地资源将 趋于稳定。如吴群(2006)认为2018年左右我国将进入“经济低 增长、耕地资源低减少”的阶段,届时耕地资源将相对稳定。而另 外一些学者则将耕地资源纳入库兹涅茨曲线研究范围,提出了经济 增长与耕地非农化之间存在类似库兹涅茨曲线的假说(曲福田、吴 丽梅,2004;李永乐、吴群,2008)。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的食物消费结构将会产生变化,表现为肉、禽、蛋、奶等畜产品、水产品和 加工食品的消费比重上升,而口粮消费比例下降,进而会引起粮食 需求结构的变动和需求总量的扩张。黄季焜

12、(1999)研究显示,一 个居民从农村转移到中小城市,其口粮年消费量将减少58.3公斤,转到特大城市将减少64.2公斤,而转移到中小城市其畜产品年消费量增加4.2公斤,转移到特大城市增加7.2公斤。据马晓河、蓝 海涛(2008)测算,1985年2005年我国城市化率每增加1%城 镇和农村人均口粮消费量分别减少 3.81%和0.89%。由于城镇人均口粮的数量要显著低于农村,因此如果不考虑人口增长因素,由城市化的进程持续推进带来的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必然会带来口 粮消费的减少。如果将人口增长因素考虑在内,全国口粮消费总量 是否会减少,就要看全国人均口粮消费减少总量和人口增长所带来 的口粮增长两者之

13、间相互抵消的结果。据肖海峰、王娇(2007)预 测,2020年城乡口粮需求总量将会从 2010年的2.12亿吨下降到 1.77亿吨。从长期来看,居民对加工食品、动物性食品的消费需求会继续增长, 进而会扩大对于工业用粮和饲料用粮的消费需求,这就将成为未来 我国粮食总需求刚性增长的主要来源。据胡小平、胡晓慧(2010)预测,2020年饲料用粮将成为我国粮食的首要用途,占粮食总需求量的49%(五)粮食进口从现阶段我国农业生产技术条件和农产品成本构成来看,有利于我国发挥比较优势的贸易格局应为出口园艺、畜牧、水产品等劳动密 集型农产品,而进口粮食等土地密集型农产品。鉴于我国中长期的 粮食产量不能满足需求

14、,因此从国外进口粮食应成为我国保障粮食 安全的政策选择(柯炳生,2007;朱彬,2007;李国祥,2010), 甚至是必然的趋势(程国强,2005)。学界通常会采用粮食自给率来衡量一国粮食是否处于安全状态。官 方观点是,只要我国粮食自给率不低于 95%我国粮食供给就是安全的(中国粮食问题白皮书,1996)。蓝海涛、王为农等(2008)k 论文发表专家一 顾中国学木葛刊网 wwwrqikanwang,net认为我国可以逐步增加粮食进口,口粮自给率保持在95滋以上,到2030年饲料自给率可以降为70%或更低。柯炳生(2007)认为,如果将我国粮食自给率设定在 85%90%我国未来的粮食进口需求 是

15、可以获得实际市场保障的。陆文聪等(2011)的实证研究表明, 到2020年,我国粮食的自给率为91.5%,其中谷物的自给率为 98.83%,豆类自给率仅为28.1%,薯类和杂粮的自给率都超过100% 一些学者则表示了这样的担忧:如果中国大量进口粮食,依据国际 贸易中“大国效应”理论,将不可避免地会拉动世界粮价上涨。杨 燕等(2006)证实,中国粮食进口量的变动确实是影响国际市场粮 食价格变动的主要原因。此外还存在着人为因素的干扰,“每次中国去国际市场购农产品,卖方听说中国人要来,马上就涨价了。等 到你用高价把订单签完后,那价格就跌下来了”(陈锡文,2010b)。姜长云(2005)贝卩认为看待我

16、国粮食进口的“大国效应”应区分短 期和长期。从短期来看,我国粮食进口规模的快速扩大无疑会导致 世界粮价迅速上涨,但从长期来看,却可以对粮食出口国形成增加 生产、扩大出口的稳定预期,最终会弱化对世界粮价的影响。李晓 钟等(2004)认为目前我国粮食的外贸依存度较低,即使考虑到“大 国效应”,我国粮食进口仍有较大的上升空间,我国粮食进口额在 世界进口总额中的比重可以提高到 5%也不至于引起国际市场价格的明显波动 从国外进口粮食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就是以虚拟耕地的形式进口耕地资源。成丽等(2008)的研究表明,中国已成为一个虚拟耕地净 输入国家,1978年2006年,中国年均净进口虚拟耕地近 400万公

17、顷,特别是2004年2006年,年均虚拟耕地净进口量维持在 1,400万公顷左右。李国祥(2010)认为2010年我国的粮食及食用油进口量相当于国内近7亿亩的播种面积。由于虚拟耕地进口对于缓 解我国耕地资源紧张、确保粮食安全和维护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均有积极作用,因此完全可将其作为保障我国耕地资源和粮食安全 的有效工具。(六)粮食补贴政策2004年以来,我国相继实施了种粮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 购置补贴、农资综合直补等一系列的粮食补贴政策,而粮食补贴政 策的实施成效及影响则成为学界关注和争论的焦点。1. 政策效果一些学者认为,粮食补贴政策能够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激励农民加大粮食生产投入,

18、具有明显的粮食增产效果。陈飞等(2010)的 研究表明,各项农业政策对粮食生产均有显著正向影响,其中农业 支出政策和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是拉动我国粮食产量增长的最重要 因素。吴连翠(2011)的研究表明,粮食补贴政策对农户扩大粮食 播种面积、增加粮食生产物质资本投入具有显著的激励效应。另一些学者则认为,目前低水平的粮食补贴对提高农民种粮积极 性、刺激粮食生产的效果甚微。马彦丽、杨云(2005)的研究认为,粮食直补对种粮面积扩大、农民收入增加的影响均较小。王娇、肖 海峰(2007)的研究认为,在现有标准下,粮食补贴政策对粮食产 量增长的贡献率不超过2%李鹏和谭向勇(2006)的研究显示,直 补政策对

19、提高农民种粮净收益的作用也比较有限。综合诸多学者的相关研究,本文认为,短期之内粮食补贴政策对于 农民种粮行为更多是精神层面上的刺激,而非经济利益上的刺激作 用。当这种精神上的刺激作用减弱后,农民会不会继续种粮,则完 全要取决于种粮能给他们带来多少经济利益。一种可能出现的结果 则是,粮食补贴力度不断加大和农民放弃种粮的现象同时并存,南 方出现的“良田种树风”就是这样的一个案例(刘乃全,2009)。2. 农资价格粮食补贴政策在对粮食生产有所激励的同时, 也在刺激着生产资料 价格的上涨。由于我国粮食生产高度依赖农药、化肥等农业生产资 料,因此一旦农资价格随粮价上涨而上浮,就将会压缩粮食生产的 利润空

20、间。而如果粮食补贴收入不足以弥补因农资价格上涨而增加 的成本支出,粮食补贴政策对粮食生产的激励效应就将大大弱化。 吴连翠、陆文聪(2011)研究显示,随着生产要素投入成本的增加, 粮食产量随之出现较大程度的下降甚至是负增长。即使提高粮食补 贴标准,其对粮食产量的激励效应也难以弥补生产要素成本提高造 成的负面影响。3. 政策成本粮食补贴政策连续多年实施的背后则是我国粮食生产相关的财政 支出逐年加大。多项研究显示,未来我国粮食安全的财政支出会处 于高位并呈增长态势,这将会对我国粮食安全目标的实现带来较大 的风险。根据李勇、蓝海涛(2007)测算,1995年2005年,中 国每生产1万吨粮食所开销的

21、财政支出呈递增趋势,到 2020年, 每1万吨粮食将需要财政支出500万元,粮食安全的总财政成本将 达到3, 000亿元。因此,在保证粮食适度安全的前提下,来探讨 降低粮食的财政成本是很有必要的。(七)农户种粮行为与意愿农户是粮食生产的主体,因此农户的种粮行为不仅直接关系着国家 的粮食安全,也构成了粮食安全的微观基础。农户种粮行为不仅取 决于农户是否愿意种粮,更取决于农户对市场结构、价格、政策等 外部环境的反应能力。在粮食政策市场化进程中,农户表现出了相当的理性(陆文聪、叶 建,2004),农户是否种粮取决于农户种粮的土地边际收益与非种 粮就业劳动力边际收益的比较。随着种粮相对于种植经济作物和

22、外 出打工的相对收益不断下滑,农户的理性选择就是要对家庭内部资 源进行调整。而这种调整的一个负面影响就是大量耕地被撂荒。较大规模的农户具有种粮的内在动力,而日常食用则是小规模农户 种粮的主要动机。张建杰(2008)的研究显示,随着种植规模的扩 大,获取现金收入会成为种粮的首要目的。因此较小规模种粮户倾向于缩减粮食播种面积,而较大规模种粮户则倾向于增加粮食播种 面积。于是,从小规模种粮户向大规模种粮户的耕地流转就成为农 户的行为取向。陈瑜琦(2010)的研究表明,由于劳动力机会成本 较高的农户非农收入较高,对农业生产的依赖性较弱,一定程度上 会促进耕地的转出。(八)粮价波动粮食价格是影响食品价格

23、、进而影响整体物价水平的关键性因素。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粮价波动很容易通过贸易、资本、预 期等因素影响国内粮价。多项研究表明,国际粮价波动对我国粮食价格确实存在较为显著的影响(卢锋,2008;罗锋,2009;顾国达, 2010)。黄季焜等(2008)通过度量政策干预,发现国内外粮食市 场整合程度有所提高,这就意味着国内外价格波动的传递更为顺 畅。丁守海(2009)研究表明,不论国际粮价是长期波动还是短期 波动,四类粮食品种(小麦、稻谷、玉米、大豆)的国内粮价都会 同步波动。由“蛛网模型”理论揭示,农产品的价格波动总要大于其他产品, 而波动幅度会受到库存因素、政府税收与价格政策因素以及金融

24、投 机等因素的影响(党国英,2008)。由于上述外在因素的存在,就 会使较小的产量变动引起较大的价格变动,并最终使粮价波动的幅 度远大于粮食产量的波动幅度。而粮价波动则会造成以下两方面的 影响:第一,粮价波动会影响到农民的种粮收益和种粮积极性,也不利于农民做出合理的生产决策,进而会引起产量的波动(何蒲明,2009);第二,粮价波动会显著影响到低收入人口和贫困人口的福利水平。由于在低收入群体的消费结构中,食品消费所占比重过重, 因而粮价波动对于这一群体福利水平的影响将更为显著(郭劲光, 2009)。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黄季焜(2004)认为我国的食物 安全政策要着力保证低收入家庭的食物安全。二

25、、简要评述从总体来看,针对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现有研究涉及概念、生产、 需求、流通、贸易等方面,这种大范围、多角度的研究是值得肯定 的。有些文献集中讨论某些问题,能在特定角度下更深入地探析粮 食安全问题。然而,现有的研究还是有一些不足之处,主要体现以 下两方面:一是基本上以实证性研究为主,研究的理论背景有所欠缺。现有文 献大多是对策研究,存在着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的“不对称”,这 可能是因为理论“供给不足”,也可能是由于不考虑理论似乎也能 说明一些问题,所以对理论需求的“激励”不够。研究中没有充分 利用现有的分析工具,如制度变迁理论、博弈论、公共选择理论等, 影响了研究的深入性。例如,对中国粮食市

26、场波动,基本上是现象 描述,没有探究波动的特征及其形成根源;对于粮食政策制定、实 施和绩效缺乏深入的研究,对国有粮食企业的经营行为缺乏细致的 案例分析等。由于对这些没有给出满意的解答,尤其是对粮食政策变革的政治经济学研究以及生产组织变迁的经验分析还十分不足, 因此公共政策往往存在某些缺陷,其实施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二是粮食安全问题的研究讨论较为分散, 针对研究对象的系统特征关注不够。这种“分散性”体现在:现有文献通常没有结合中国 转轨和发展的背景,前提假设、分析结论与现实存在着较大距离。粮食生产、消费、流通、贸易等之间存在关联性,但当前的研究 没能在它们中间找到逻辑主线,是分散的“不同片断”,

27、不能很好 地描述粮食安全不同方面的“完整的图景”。考察粮食问题,应当 结合环境变化,将其看成一个体系。从外部环境来看,中国是在一 种特殊背景下实现粮食安全的,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 加上人口大国,这些方面相互交织,构成了讨论粮食问题的初始条 件。从内部因素来看,国家粮食安全不意味着家庭粮食安全可自动 实现,家庭粮食安全也不能简单加总为国家粮食安全;粮食安全问 题涉及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收入和就业等问题。可见,中国 粮食安全问题涉及的多种因素及其相关性是研究中个不可忽视的 方面。但现有文献绝大多数抽象掉了这种关联性。在这种情况下, 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出发,很容易就同一问题形成迥然不同

28、的观点, 从而影响对现实的解释力和指导力。例如,对于粮食安全的实现, 人们陷入了坚持国内生产和坚持对外贸易的争论;对于粮食危机的 成因,陷入了强调供给下降和突出获得性的分歧。注释 从1952年到1979年我国耕地减少了 1.26亿亩,平均每年减少468万亩;从1979年到1995年共减少6, 791万亩,平均每年减少 424万亩;在第一次农业普查对耕地统计数据进行调整后, 1996年 到2008年共减少1.25亿亩,平均每年减少1,040万亩。很明显,1996年以后我们耕地逐年减少的规模是要远大于1952年1979年和1979年1995年两个区间的。即使考虑到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 以及耕地数据修

29、正前后的基础差距,耕地减少的规模仍然很大。参考文献1成 丽,等.中国粮食贸易中虚拟耕地贸易的估算j.中国农 村经济,2008 (6).2陈锡文.产需结构渐失衡,粮食安全有远忧n.粮油市场报2010-12-11 (aO1).3陈锡文.我看当前的粮食安全问题j.学习月刊,2010 (10)上.4陈飞,等.农业政策、粮食产量与粮食生产调整能力j.经 济研究,2010 (11).5陈瑜琦,等.劳动力务农机会成本及农户耕地利用决策的影响 以河南省睢县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10 (9).6曾希柏.中国粮食生产潜力和化肥增产效率的区域分异j.地 理学报,2002 (9).7程国强.粮食进口如何趋利避害j

30、.瞭望新闻周刊,2005( 16).k 论文发表专家一 迹中国学木葛刊网 wwwrqikanwang,net8 党国英.粮食问题的出路不在强力打压eb/ol.南方都市报, 2008427 , http : 9 丁守海.国际粮价波动对我国粮价的影响分析j.经济科学,2009( 2).10 高帆,龚 芳.国际粮食价格的波动趋势及内在机理: 1961-2010 年j.经济科学,2011(5).11 顾国达,方晨靓.中国农产品价格波动特征分析一一基于国际 市场因素影响下的局面转移模型j.中国农村经济,2010(6).12 郭劲光.粮食价格波动对人口福利变动的影响评估j.中国 人口科学,2009( 2)

31、.13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我国粮食生产能力与供求平衡 的整体性战略框架j.改革,2000( 6).14 黄季焜.中国的食物安全问题j.中国农村经济,2004( 10).15 黄季焜.社会发展、城市化和食物消费j.中国社会科学, 1999( 4).16 黄季焜,等.从农业政策干预程度看中国农产品市场与全球市 场的整合j.世界经济,2008( 4).17 胡小平,胡晓慧.2020年中国粮食需求结构分析及预测 基于营养标准的视角j.中国农村经济,2010(6).18 何蒲明,黎东升.基于粮食安全的粮食产量和价格波动实证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09 (2).192005(2).姜长云.关于我

32、国粮食安全的若干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柯炳生.我国粮食自给率与粮食贸易问题j.农业展望,2007(4)21李晓钟,张小蒂.粮食进口贸易中“大国效应”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4( 10).22 李永乐,吴 群.经济增长与耕地非农化的kuznets曲线验证来自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证据j.资源科学,2008(5).23 李 鹏,谭向勇.粮食直接补贴政策对农民种粮净收益的影响 分析一一以安徽省为例j.农业技术经济,2006( 1).24 李 勇,蓝海涛.中长期中国粮食安全财政成本及风险j.中国农村经济,2007( 5).25 蓝海涛,王为农.中国中长期粮食安全重大问题m.中国计划 出版社,

33、2008.26 卢 峰,谢 亚.我国粮食供求与价格走势(1980-2007) 粮价波动、宏观稳定及粮食安全问题探讨j.管理世界,2008( 3).27 梁子谦.中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与安全研究m.北京:中国财 政经济出版社,2007.28 陆文聪,叶建.粮食政策市场化改革与浙江农作物生产反应:价格、风险和订购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3).29 陆文聪,祁慧博,李元龙.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粮食供求变化趋势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 1).30 刘乃全,刘学华.劳动力流动、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与粮食安全基于“良田种树风”的一个分析j.南方经济,2009(6).31

34、 卢布等.我国中长期粮食单产潜力的分析预测j.中国农业 资源与区划,2005( 4).32 罗 锋,牛宝俊.国际农产品价格波动对国内农产品价格的传 递效应一一基于var模型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9(6).33 马晓河,蓝海涛,等.中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与粮食安全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34 马彦丽,杨 云.粮食直补政策对农户种粮意愿、 农民收入和生产投入的影响一一一个基于河北案例的实证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05( 2).35 曲福田,吴丽梅.经济增长与耕地非农化的库兹涅茨曲线假说 及验证j.资源科学,2004(9).36 屈宝香,等.中国粮食增产潜力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35、j.中国农 业资源与区划,2009( 8).37 汪小平.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的特点与路径介析j.数 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 4).38 吴 群等.经济增长与耕地资源数量变化:国际比较及其启示j.资源科学,2006 (7).39 吴连翠,陆文聪.基于农户模型的粮食补贴政策绩效模拟研究 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1,16(5).40 吴连翠.基于农户生产行为视角的粮食补贴政策绩效研究一以安徽省为例d.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41 肖海峰,王 娇,等.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及保护机制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42 杨 燕,刘渝琳.中国粮食进口贸易中“大国效应”的扭曲

36、及 实证分析j.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6( 4).43 张建杰.粮食主产区农户粮作经营行为及其政策效应一一基 于河南省农户的调查j.中国农村经济,2008(6).44 翟虎渠,刘 旭.中国粮食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科技支撑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45 赵芝俊,张社海.近20年中国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的变动趋势j.中国农村经济,2006(3).46 朱 彬.我国粮食进口的中长期对策思路j.宏观经济管 理,2007( 12).47 中国粮食研究培训中心编.中国粮食安全发展战略与对策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48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1996年1

37、0月北京eb/ol.引自人民网,http :/ n/gb/cha nn el2/10/20000908/224927.html.s food securitymultidime nsional thi nking of china literature reviewzhang peng , zhong yu(graduate school of chin 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 nces,beijing 102488, china )abstract : this paper , through combing the literatureurbanization

38、, foodreviews and roughly grasp ing the dyn amic research fron tiers and developme nt con text , tries to give a multidime nsional thinking of our food security issu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oncept of food security , food security situation , the progress of scie nee and tech no logy imports , food subsidy policy , the behavior of farmers to grow grain and fluctuations in food prices so as to provide some convenience and refere nee for future research.key words: food security ; concept of food security ; food supply and dema nd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