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国民经济核算作业答案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75080576 上传时间:2022-04-15 格式:DOC 页数:38 大小:648.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经济学]国民经济核算作业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经济学]国民经济核算作业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经济学]国民经济核算作业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资源描述:

《[经济学]国民经济核算作业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学]国民经济核算作业答案(3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国民经济核算作业(一)解答(仅供参考)(第一章至第三章)一、简答题(40分)1、什么是中间消耗?在核算中间消耗时,应注意它与固定资产消耗有哪些方面的区别?(5分)答:中间消耗是生产单位在核算期内为获得总产出而转换或消耗的非耐用货物和服务的价值。核算中间消耗时,要注意它与固定资产消耗的区别:(1)小型工具。一般是价值低于 200元的工具都被视为中间消耗;(2)固定资产的普通保养与修理属于中间消耗;(3)将核算中不能以有经济意义的方法估价和核定折旧率的研究与开发支出视为中间消耗。2、根据历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填写表中数据并回答问题: (15分) 指 标单位2000200120022003

2、20042005全年粮食产量万吨462514525845711430674694748401全部工业增加值亿元395704260745935536126281576190全国国内生产总值亿元8940495933102398116694136515182321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326193689843202551187007388604(1)什么是增加值?机构单位和产业部门如何计算增加值?(2)什么是国内生产总值?从三种不同角度考察它,各自的内容是什么?(3)根据上述资料,计算我国“十五”时期粮食产量、国内生产值的年平均发展速度。答:(1)增加值就是总产出减去中间投入后的差额,反映一定时

3、期内各生产单位生产经营活动的最终成果。每个部门的增加值是该部门所有生产单位增加值之和,各部门的增加值之和为国内生产总值。机构单位增加值是指一个机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创造的新增价值和固定资产使用的转移价值。机构单位增加值说明一个机构单位对于社会的贡献程度,数值越大对社会的贡献越多,也就是为社会创造的价值越大。机构单位增加值机构单位劳动报酬十固定资产折旧 十生产税净额(生产税-补贴)+营业盈余产业部门增加值是反映生产净成果,体现生产过程的附加价值,并作为收入分配的起点指标、国内生产总值及最终产品的计算依据。1.产业部门增加值的生产法核算。某产业部门增加值=该产业部门总产出该产业部门中间消耗

4、=该产业的基层单位总产出该产业的基层单位中间消耗2.产业部门增加值的分配法(收入法)核算。某产业部门增加值=该产业部门劳动报酬+该产业部门固定资产折旧+该产业生产税净额+该产业部门营业盈余答:(2) 国内生产总值是为了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生产活动成果而设计的统计指标或经济变量。英文简称为GDP。 国内生产总值所核算的最终产品,从实物构成看包括三部分:用于最终消费的消费品及服务;用于总积累的生产资料,包括用于替换固定资产磨损部分的生产资料;净出口的货物及服务。 国内生产总值不仅体现为所有社会最终产品的完全价值(C+V+M)之和,从价值构成看,它还体现为参加社会最终产品生产的所有单位的新创造

5、价值和固定资本消耗费用之和,既增加值之和。 国内生产总值实际上是最终产品的总流量在生产、分配和使用三个阶段分别以产品、收入和支出体现出来的总量指标。所以,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相对应地也就有三种方法:生产法、分配法(收入法)、支出法(最终产品法)。 1.生产法。从生产角度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方法。具体计算是在计算出部门增加值的基础上,将所有部门的增加值相加即得国内生产总值。用公式表示为: 国内生产总值各部门的增加值各产业部门(机构部门)总产出-各产业部门(机构部门)中间消耗 2.收入法。从增加值的初次分配角度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方法。具体项目包括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及营业盈余。把所有

6、产业部门(机构部门)的上述项目加总起来,就是国内生产总值。用公式表达为: 国内生产总值劳动者报酬十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 3.支出法。从最终产品的使用角度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方法。国在一定时期生产的最终产品可用于以下方面:被国内常住单位使用,包括用于消费和投资;出口到国外。由于国内使用包括部分产品,故计入国内生产总值的应该是出口减去进口的净值。用公式表达为: 国内生产总值总消费十总投资+净出口答:(3) (78704/46251,1/5)100%=100.91 182321/89404=2.03929 按XY下(1/5)=0.2=1.1531100%=115.31%3、中国统计年鉴中

7、的国民经济核算包括哪些内容?(10分)答:中国统计年鉴(2004)有关国民经济核算的内容有: (1)表23: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量与速度指标(24页) (2)表24: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结构指标(32页) (3)表313: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65页) (4)31国内生产总值(53页) (5)32国内生产总值构成(54页) (6)35第三产业增加值(57页) (7)319投入产出基本流量表(中间使用部份)(71页) (8)320投入产出基本流量表(最终使用部份)(74页)4、简要说明投入产出表的结构及投入产出表中存在哪些平衡关系?(10分)答:如果投入产出表采用实物计量单位,它就是一张实物型投入产

8、出表;如果采用货币计量单位,就是价值型投入产出表。实物型投入产出表不受价格影响,能更直接地反映部门间的投入产出关系,但由于实物计量单位受制于产品质的差异,这使得实物型投入产出表的使用范围非常有限。价值型投入产出表要受价格变化的影响,但它保证了投入产出核算内部以及投入产出核算与其他核算之间采用同一种计量单位,它是国民经济核算所需要的投入产出表。投入产出表中有以下几个基本的平衡关系式。1、从纵向看,中间投入十最初投入=总投入。 + = 2、从横向看,中间使用+最终使用=总产出。 + = 3、每个部门的总投入=该部门的总产出。 = 4、第象限的总量=第象限的总量。这是投入产出表的总平衡式,即全国最初

9、投入总计等于最终产品总计。 = 二、计算分析题(写出计算公式及过程)(60分) 1、已知某地区2003年有关国民经济统计资料如下表,要求补齐如下国内生产总值账户(要求给出计算方法和步骤)。(12分) 国内生产总值账户 单位:亿元使 用来 源总产出17106 总消费7716减:中间消耗7550居民消费5404增加值9556公共消费2312劳动者报酬5166 总投资1778生产税净额1202固定资本形成总额1810 生产税库存增加-32 减:补贴贵重物品净获得0固定资产折旧1178净出口62营业盈余 2010出口2248减:进口2186 国内生产总值9556 国内生产总值9556题解:(1)国内生

10、产总值=增加值9556=9556(2)中间消耗=总产出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值)= 171069556=7550(亿元)(3)营业盈余=增加值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9556516612021178= 2010(亿元)(4)总消费=居民消费+公共消费=5404+2312=7716(亿元)(5)净出口=出口进口=22482186=62(亿元)(6)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国内生产总值总消费净出口库存增加贵重物品净获得=9556771662(32)0=1810(亿元)(7)总投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库存增加+贵重物品净获得=1810-32+0=1778(亿元)2、某企业2003年各项生产活动支出的

11、全部劳动报酬32亿元,提取的全部固定资产折旧4亿元,向政府交纳的全部生产税净额8亿元,企业全部营业盈余21亿元。要求计算企业2003年增加值。(8分)题解:增加值= 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 =32+8+4+21=65(亿元)3、已知某地区2001年以下统计资料:(15分)(1)总产出15000亿元;(2)最终消费8110亿元,其中居民消费5600亿元,公共消费2510亿元;(3)资本形成总额2037亿元,其中固定资本形成总额2010亿元,库存增加24亿,贵重物品净获得3亿元;(4)出口1200亿元;(5)进口1060亿元;(6)固定资本消耗1480亿元;(7)劳动者报酬524

12、0亿元;生产税610亿元;(9)生产补贴15亿元。要求:(1)根据以上统计资料计算该地区的、中间消耗、营业盈余;(2)编制该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账户。题解:(1) 国内生产总值=居民消费+公共消费+固定资本形成+库存增加+贵重物品净获得+(出口进口)=5600+2510+2010+24+3 +(12001060)=10278(亿元)(2)中间消耗=总产出国内生产总值=1500010278=4713(亿元)(3)营业盈余=国内生产总值劳动者报酬折旧生产税净额=1028752401480(61015)=2972(亿元)(4)国内生产总值账户 国内生产总值账户 单位:亿元使 用来 源总产出15000

13、总消费8110减:中间消耗4713居民消费5600增加值公共消费2510劳动者报酬5240 总投资2037生产税净额595固定资本形成总额2010 生产税610库存增加24 减:补贴15贵重物品净获得3固定资产折旧1480净出口140营业盈余2972出口1200减:进口1060 国内生产总值10287 国内生产总值102874、已知如下我国实际最终消费统计数据资料:(15分)年 度最终消费额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2000200120022003200454600.958927.462798.567442.575439.732499.837460.842304.951382.762875.

14、32240.22204.72794.22686.24079.2要求:(1)计算各年度的国内生产总值。(2)计算各年最终消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并做出分析。(3)计算各年度资本形成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并做出分析。(4)计算各年度联系已给的数据和生产总值,对我国“九五”期间的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做出分析。题解:计算在下表中:年 度最终消费额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1)GDP(2)(3)2000200120022003200454600.958927.462798.567442.575439.732499.837460.842304.951382.762875.32240.22204.72

15、794.22686.24079.289340.998592.9107897.6121511.4142394.2 61.1259.7758.2055.5052.9836.3838.0039.2142.2944.16(一)GDP计算公式:(1)各年度国内生产总值最终消费额十资本形成总额十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单位:亿元);(2)最终消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3)资本形成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 (二)各项分析如下: 2000年至2004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逐年增加。从国内生产总值使用看,最终消费占据比例最大,其次是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为正,说明出口大于进口,总量值在不断增大。2000年

16、至2004年,我国最终消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较大,但有逐年下滑的走势,表明消费的相对地位较高,比重已开始从高位上小幅回落。2000年至2004年,我国资本形成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呈现出小幅上升的趋势。5、试根据下列投入产出简表计算三次产业之间的直接消耗系数。(10分)中间产品(消耗)总产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合计中间投入第一产业20502090400第二产业7020060330500第三产业10502080200合 计1003001005001100总投入4005002001100 题解: 直接消耗系数计算方法: ,其他结果如表下:第一产业 第一产业 第三产业 第一产业 0.050.

17、10.1第二产业 0.1750.40.3第三产业 0.0250.10.1国民经济核算作业(二)解答(仅供参考)(第四章至第六章)一、简答题(40分) 1、简述收入分配过程的基本内容及其核算的账户组成。(5分)答:收入分配是一个由众多收支组成的过程,这一过程被分为初次分配与再分配两个阶段。收入初次分配阶段自增加值的分配开始,产生各种与生产有关的分配流量,包括劳动报酬、生产税净额和财产收入,结果形成各部门的原始收入,这些内容被编制成收入形成账户和原始收入分配账户。 收入再分配以收入初次分配结果为基础,主要记录各种由经常性转移形成的分配流量,结果形成各部门的可支配收人以及调整后可支配收人,这些构成了

18、收人再分配账户和实物收人分配账户的内容。2、结合收入初次分配的各个流量,解释收入分配账户中“收入形成账户”和“原始收入分配账户”之间的关系。(10分)答:收入形成分配是直接与生产相联系的收入分配,分配的起点是各机构部门的增加值,记录的是那些直接与生产过程相联系的分配流量,包括交付给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和支付给政府的生产税,以及各机构部门作为生产单位所占有的营业盈余。因此,收入形成账户从功能上说反映的是各机构部门的增加值要素构成,由此反映了劳动者、政府和机构单位本身二者之间的最初分配关系,对整个分配格局的形成具有奠基作用。原始收入分配是收入形成分配的继续,其初始流量就是由收入形成账户转来的营业盈余(

19、或混合收入)。记录的内容可归纳为两方面:一是各部门作为收入接受者从收入形成账户支付中所获取的生产性收入;二是各部门之间进一步发生的财产收入流量。通过原始收入分配账户,综合反映了各部门参与收入初次分配的结果。3、根据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填写下表并解释相关指标的含义:(15分) 指 标单位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68607703847294221049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23662476262229363255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37.937.737.137.736.7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47.746.245.647.2

20、45.5 城镇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家庭纯收入:恩格尔系数的计算公式、联合国对其提出的数量界限及其经济意义:答:城镇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初次分配总收入+经常转移收入经常转移支出 城镇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最终消费支出+储蓄 农村居民家庭纯收入=农村常住居民家庭总收入从事生产和非生产经营费用支出缴纳税款上交承包集体任务金额。(指农村常住居民家庭总收入中,扣除从事生产和非生产经营费用支出、缴纳税款和上交承包集体任务金额以后剩余的,可直接用于进行生产性、非生产性建设投资、生活消费和积蓄的那一部分收入。它是反映农民家庭实际收入水平的综合性的主要指标。农民家庭纯收入,既包括从事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的经营

21、收入,又包括取自在外人口寄回带回和国家财政救济、各种补贴等非经营性收入,既包括货币收入,又包括自产自用的实物收入。但不包括向银行、信用社和向亲友借款等属于借贷性的收入。)恩格尔系数= 可支配收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经济总量指标,是收入再分配的结果。从形成过程看,它是各部门原始收入加减该部门应收和应付转移收支后的余额,反映了各部门参与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最终结果。从去向看,它是各部门当期获得的用于消费和储蓄的收入。可支配收入可按总额和净额计算,差别仍在于固定资本消耗。国内各部门可支配收入相加之和为国民可支配收入。恩格尔系数的经济意义是,其数值会随着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的提高不断呈下降趋势。这一系

22、数的高低成为国际上公认的稀衡量一国居民生活水平富强程度的标准。联合国曾提出恩格尔系数的数量界限:认为恩格尔系数在60%为生活绝对贫困;50%-60%为勉强度日;40%-50%为小康水平;20%-40%为富裕;20%以下为最富裕。小知识说明:恩格尔定律与恩格尔系数19世纪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根据统计资料,对消费结构的变化得出一个规律:一个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则会下降。推而广之,一个国家越穷,每个国民的平均收入中(或平均支出中)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比例就越大,随着国家的富裕,这个比例

23、呈下降趋势。恩格尔定律的公式:食物支出变动百分比食物支出对总支出的比率(R1)总支出变动百分比或食物支出变动百分比食物支出对收入的比率(R2)(R2又称为食物支出的收入弹性)收入变动百分比恩格尔定律是根据经验数据提出的,它是在假定其他一切变量都是常数的前提下才适用的,因此在考察食物支出在收入中所占比例的变动问题时,还应当考虑城市化程度、食品加工、饮食业和食物本身结构变化等因素都会影响家庭的食物支出增加。只有达到相当高的平均食物消费水平时,收入的进一步增加才不对食物支出发生重要的影响。恩格尔系数是根据恩格尔定律得出的比例数,是表示生活水平高低的一个指标。其计算公式如下:食物支出金额恩格尔系数总支

24、出金额4、试依据资本账户的平衡项(净贷出或净借入)与金融账户的平衡项(净金融投资或净金融负债)之间的关系,说明金融账户在经济交易流量核算中所处的位置。(10分)答:资本账户与金融账户之间的关系:反映了净贷出的去向或净借入的来源。(资本账户与金融账户的联系在于后者解释了前者记录的非金融投资中的资金余缺,反映了净贷出的去向或净借入的来源。)所处的位置(作用):(1)解释了各机构部门在非金融交易中形成的资金盈余之去向和奖金短缺之来源;(2)记录了金融资产、负债存量因经济交易而发生的变动量;(3)综合反映了一国资金融市场的总体状况及参与国际金融市场状况,通过不同金融项目分类记录了各种金融活动,为从宏观

25、上把握当期金融市场总态势,分析当期金融活动的流量和主要流向提供了资料。二、主要计算分析题(写出计算公式及过程)(60分)1、已知某地区非金融企业部门增加值总计680亿元,支付劳动报酬256亿元,上缴生产税85亿元,从政府获得生产补贴6亿元,支付银行利息等财产收入42亿元,获得国债利息、红利等财产收入38亿元,用于职工生活困难补助支出7亿元,支援灾区捐款3亿元,上缴所得税43亿元。试根据所给资料计算该地区非金融企业部门的总营业盈余、原始收入总额和可支配总收入,并编制有关的收入分配账户。(10分)解:(1)总营业盈余增加出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680256(856)345(亿元)(2)原始收入总额总

26、营业盈余财产收入净额345(3842)341(亿元)(3)可支配总收入原始收入总额经常转移收入净额 341(07343)288(亿元)该在区非金融企业部门的收入分配账户如下(单位:亿元): (1)收入形成账户: 使用来源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总营业盈余25679345总增加值 680合 计680合计680 (2)原始收入分配账户: 使用来源财产收入原始收入总额42341总营业盈余财产收入345 38合 计383合计383(3)原始收入分配账户: 使用来源经常转移支出可支配收入53288原始收入总额经常转移收入3410合 计341合计3412、(1)2005年中国统计年鉴完成2004年我国城镇居民

27、平均每人生活消费支出情况表。(10分)2002年我国城镇居民平均每人生活消费支出情况 单位:元食品 衣着 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 医疗保健 交通通讯 娱乐教育文化服务 居住 杂项商品与服务 (2)解释并计算相关指标: (1)平均每人消费性支出:(2)消费率:(核算中最终消费率=最终消费/支出法GDP=62364.6亿元/107514.2=58.0%)解: (1)人均消费性支出=7942.88元;平均每人消费性支出食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通讯娱乐教育文化服务居住杂项商品与服务7942.882914.39800.51446.52600.85996.721097.46808.66277.7

28、5(2)消费率=(核算中最终消费率=最终消费/支出法GDP=96918.1亿元/186700.9=51.9%)3、假设某一核算期某国各机构部门与国外未发生资本转移,在该核算期内,各机构部门所发生的全部资本转移项目如下:政府部门共征得赠予税89亿元,同时政府部门对其他机构部门拨付的固定资产款项和实物合计562亿元;此外金融机构在核算期末的资本转移收入为368亿元,资本转移支出为375亿元;企业部门在核算期末的资本转移支出共计455亿元;住户部门未发生任何资本转移收入与支出。请根据以上资料计算企业部门的资本转移收入及净额。(10分)解: 根据资本转移项目的平衡关系,部门的资本转移收入总和等于资本转

29、移支出总和的原理。即89+368=562+455+375企业部门的资本转移收入=562+455+375893680=935(亿元)企业部门资本转移收入净额=936455=480(亿元)4、报告期居民可支配收入6800亿元,当期消费支出4950亿元,实物投资支出800亿元,银行存款860亿元,购买股票和债券350亿元,向保险机构缴280亿元。计算:(1) 居民储蓄额; (2)居民的净金融投资额;(3)居民的金融负债额; (4)编制居民可支配收入使用账户、资本账户和金融账户,并简要说明资本账户和金融账户的联系。(10分) 解: (1)居民的储蓄额=居民可支配收入消费支出=68004950=1850

30、(亿元)(2)居民的净金融投资额(净贷出)=居民总储蓄额实物投资支出=1850800=1050(亿元)(3)居民的金融负债额=金融资产总额-净金融投资额=(银行存款+股票和债券+保险缴款)=(860+350+280)1050=440(亿元)(4)居民可支配收入使用账户: 使用来源最终消费支出总储蓄49501850可支配总收入68000合 计6800合计6800居民部门资本账户: 使用来源资本形成净贷出(+)/净借出()8001050总储蓄1850合 计1850合计1850居民金融账户使用来源银行存款股票和债券保险缴款860350280净贷出(+)/净借出() 负债(平衡项)1050440合 计

31、1490合计1490 资本账户和金融账户的联系在于金融账户解释了资本账户记录的在非金融投资中的资金余缺,反映了净贷出的去向或净借入的来源。5、已知如下机构部门的资料(单位:万元)(1)期初资料 非金融资产 2000 现金和存款 300 证 券 400 其他金融资产 300 长期贷款 800 商业信用 600 其他负债 400(2)期内流量资料 实物投资额 200 金融投资 其中:黄金和存款 1680 证券 160 其他金融资产 200 金融负债: 其中:长期贷款 1160 其中:负债 160(3)重估价资料 非金融资产 220 证券 200 其他金融资产 220根据上述资料编制该部门的期末资产

32、负债表。解:使用: 非金融资产=期初非金融资产2000+实物投资额200+重估价非金融资产阶级220=2420(万元) 现金和存款=期初现金300+期内黄金和存款1680=1980(万元) 证券=期初400+期内160+重估200=760(万元) 其他金融资产=期初300+期内200+重估220=720(万元)来源: 长期贷款=期初800+期内1160=1960(万元) 商业信用=期初600(万元) 其他负债=期初400+期内160=560(万元) 净值=资产合计5880长期贷款1960商业信用600其他负债560=2760(万元) 部门的期末资产负债表使 用来 源非金融资产现金和存款证券其他

33、金融资产24201980760720负债长期贷款商业信用其他负债净值19606005602760资产合计5880负债和净值58806、设有如下资料(单位:亿元):有形资产4000,非金融无形资产400,金融资产320,对外金融负债360。计算国民资产负债总额。(10分)解:(1)全部资产=非金融资产+金融资产=(400+400)+320=4720(亿元)(2) 一国国民财产=一国非金融资产+国外金融资产净额(向国外贷出,向国外借入)=(4000+400)360=4040(亿元)(3)国民资产负债总额=全部资产净=47204040=680(亿元) 部门的期末资产负债表资 产负债和净值非金融资产金

34、融资产4400320负债净值6804040合 计4720合 计4720期中测验(100分)下面是我国2000-2004年国民经济统计数据,试按题目的要求进行计算和分析。 单位: 亿元 年份国民生产总值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其中:第三产业其中:年底总人口数(万人)工 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信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2000200120022003200488254.095727.9103553.6116603.2136584.314628.215411.816117.317092.120768.144935.348750.052980.261274.172387.239047.342374.64

35、5975.253092.962815.15888.06375.07005.48181.39572.129904.633153.036074.838885.743720.65408.65968.36240.36715.67694.27316.07918.88476.79238.110098.5126743127627128453129227129988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1.根据给出的统计数据,计算各年度的国内生产总值并说明国内生产总值是由哪些生产成果组成。 2.根据给出的统计数据,计算各年度的国外净要素收入并作出分析。3.计算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根据计算结果说明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

36、值有何不同。 5.简述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总收入和国外净要素收入之间的数量关系6.结合我国近年经济建设的情况,计算2000-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发展速度,并分析国内生产总值构成及各产业增加值结构的变化及特点。解答:(1)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之和(教材38页有关国内生产总值的解释,国内生产总值的“生产法”“收入法”“支出法”三种计算方法) 各年度的计算表 单位:亿元年 度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第一产业增加值第二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2000200120022003200488254.095727.9103935.3116741.2136584.3119775.2130653.01

37、42035.2161433.9136875.914628.215411.816117.316928.120768.144935.348750.052980.261274.172387.229904.633153.036074.839188.043720.6(2)计算各年度的国外净要素收入并作出分析。 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国外净要素收入,因此,国外净要素收入为二者之差,具体如下表: 国外净要素收入计算表 单位:亿元年度20002001200220032004国外净要素收入-31521-34925.1-38099.9-44692.7-291.6 计算式:国外净要素收入=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

38、总值(即收入值生产值)(3)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200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万元/人10000=10273元/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计算表 单位:元年度20002001200220032004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1027311093 12530 10561 (4)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不同之处: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不同:国内生产总值(GDP)、国民生产总值(GNP,1993年联合国出版的新SNA改称为国民总收入,英文缩写GNI)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重要的总量指标,它们分别从特定角度反映整体经济活动成果,彼此间既有密切的联系又有所区别。(5)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总收入和国外净要素收入之

39、间的数量关系:GDP是一国(或地区)地域范围内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生产最终产品和提供劳务价值的总和。国内生产总值从生产角度来看,是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增加值之和;从分配角度来看,是这些部门的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和固定资产折旧之和;从使用角度来看,它是最终用于消费、投资、存货增加及净出口的产品和劳务的总和。 GNP是一国(或地区)的所有常住单位一定时期内在国内(地区内)或国外(地区外)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提供的劳务价值之和。它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加上国外净要素收入(来自国外的利润、利息、劳务收入等要素收入扣除支付给国外的要素收入后的净额)之和。 在经济总量上,它们之间的关系为:国民生产总值=

40、国内生产总值十国外净要素收入由此可见,国内生产总值是“生产”概念,从生产角度反映社会经济活动成果;国民生产总值是“收入”概念,从收入角度反映社会经济情况。二者之间的数量关系是按其构成决定的,如当“国外净要素收入” 为负值时,国民生产总值将小于国内生产总值。随着本国经济不断向外拓展,从国外得到的要素收入会有所增长。(6)2000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发展速度,并分析其构成及各产业增加值结构的变化及特点:各年度平均发展速度、产业结构计算表 单位:% 年度平均发展速度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200020.5085348.80130.690462001110.7520.3937349.51476

41、30.091512001109.0819.0850249.9884530.926532003108.7118.5747249.2937732.131522004113.6617.6499149.3437433.006351999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发展= 2000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发展= 注意:在实践中计算发展速度或增长速度,一般采用不变价格或可比价格计算的,以消除当年因价格变动因素的影响,使得资料具有可比性。19992003期间,我国第一产业比重有所下降,约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有所提高,约2.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基本持平,提高了0.5个百分点。这一变化是产业结构改革

42、、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结果。国民经济核算作业(三)(第七十章) 一、简答题(30分)1.简述国际收支平衡表与国外账户的主要联系与差别。(10分)答:国际收支平衡表与国外账户的主要联系为:(1)二者关于国外和对外交易的定义、范围核算原则规定具有一致性。(2)在核算层次上,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经常项目与国外账户中货物与劳务对外账户、原始收入和经常转移对外账户基本对应,资本和金融项目与对外积累账户中资本账户、金融账户也是基本对应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与国外账户的不同主要表现为:(1)国际收支平衡表立足国内编精制;国外账户则立足于国外编制。(2)国际收支平平衡表是对当期对外交易流时的记录,并不反映对外经济存量的

43、多少,而国账户却包括反映对外资产负债存量的账户。(3)关于分类的差别。对金融项目,国外账户以金融手段的种类作为主要分类基础,据此区分为七十类别,然后再考虑长期与短期分类。国际收支平衡表则以功能为主要分类基础,首先区分资本项目和金融账户,金融账户区分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其他资本,其中证券投资、其他资本按资产和负债分列,然后是资产和负债的具体项目,储备资产,分金融手段反映。(4)核算目的与分析功能上的差别。3.人口核算包括哪些内容?人口的经济构成包含哪些内容?(10分)答:人口核算包括三部分内容:(1)人口总量统计。包括常住人口统计和现有人口统计。(2)人口变动统计。包括人口自然变动统计和人口机械

44、(迁移)变动统计。(3)人口构成统计。包括:人口的性别与年龄构成;人口的经济构成;人口地区构成统计;人口的社会构成。人口的经济构成包含两方面:(1)按人口所从事劳动的性质,将人口区分为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2)按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提供者分为:雇工、雇员、自给劳动者和财产及转移收入的接受者。8.简述国民经济指数核算的主要内容。(10分)答:(1)公共服务;(2)劳动报酬;(3)固定资本消耗;(4)生产税;(5)营业盈余。 二、计算分析题(写出计算公式及过程)1、以下是某地区国民经济统计原始资料:总产出100万元;中间消耗60万元;出口额10万元,其中货物7万元,服务3万元;进口额5万元,其中货

45、物3万元,服务2万元;居民最终消费26万元,政府最终消费6万元;从国外得到原始收入8万元,付给国外原始收入7万元;从国外得到经常转移收入3万元,付给国外经常转移2万元。要求: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编制货物和服务账户; 计算国民总收入、国民可支配收入和国民总储蓄,并编制国民可支配收入使用账户; 计算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经常项目收支差额,编制货物服务部分国际收支平衡表,并根据结果对国际收支情况作简要分析。解:国内生产总值=总产出-中间消耗=100-60=40(万元) 货物和服务账户 单位:万元 来 源 使 用总产出进口 货物 服务100532中间消耗最终使用 居民最终消费 政府最终消费资本形成出口6032

46、266310总供给105总需求105 国民总收入=GDP+来自国外的原始收入-付给国外的原始收入 =40+8-7=41(万元) 国民可支配收入=国民总收入+来自国外经常转移收入-支付国外经常转移支出 =41+3-2=42(万元) 国民总储蓄=国民可支配收入-最终消费=42-(26+6)=10(万元) 国民可支配收入使用账户 单位:万元 使 用 来 源最终消费所 32 居民消费 26 政府消费 6总储蓄 10固定资本消耗(一)净储蓄可支配总收入 42固定资本消耗(一)可支配净收入合计 42 42经常项目收支差额=贷方-借方=(货物与服务+从国外得到经常转移收入)-(进口货物与服务+付给国外经常转

47、移支出)=(10+3)-(5+2)=6(万元)从计算中可得知:经常项目顺差说明该地区在贸易往来中处于主动地位,经济具有较强的活力。 国际收支平衡表 单位:万元项 目差 额货 方借 方货物与服务 货物 服务 220 10 7 3 8 53【第2题】某国2002年国际收支平衡表项 目差 额贷 方借 方经常项目?424.57023.75货物和服务-6669.75?7011.75资本和金融项目6614.257116.75?储备资产-22.590.00?净误差与遗漏 7.50?-1、填出上表中带?处的数字。2、根据上题的国际收支平衡表的数据,计算该国2002年的国际收支总差额、经常项目收支差额、资本和金

48、融项目收支差额,并简单分析该国2002年的国际收支平衡状况。解:1、填空(1)国际收支总差额=22.5 (-6599.25+6614.25+7.50=22.5)=储备资产差额=90.00-112.50= -22.5(线下项目其借贷差额与国际收支总差数值相等,但符号相反). (2)经常项目收支差额=342.00-7023.75=-6599.25 (3)资本和金融项目收支差额=7116.75-502.5=6614.25连接计算表(参考表): 国际收支平衡表计算方法.xls 项 目差 额(收入支出)贷 方(收入)借 方(支出)经常项目-6599.25424.57023.75货物和服务-6669.75

49、342.007011.75资本和金融项目6614.257116.75502.5储备资产-22.590.00112.50净误差与遗漏 (平衡项)7.507.50-注:差额(项差)收入(贷方)大于支出(借方)差额(逆差)收入(贷方)小于支出(借方)2、简单分析 该国在2002年度的国际收支中,经常项目收支差额呈现逆差,资本和金融项目收支差额呈现顺差,在数额上前者稍小于后者,使储备资产略有增加。该国经常项目有大额外额的逆差,说明该国在这一核算年度进口的商品远远大于出口的商品,这对一国的对外贸易来说很不利;资本和金融项目有大额的顺差,说明该国吸引了很多外贸,或者是借了很多的外债。因此,从长远来看,该国

50、必须注意提高本国商品出口的竞争力,注意所吸引外资的合理利用,并且密切注意外债的规模和偿还能力。【第2题】某国有如下资料:(1)劳动报酬20000亿元,生产税21000亿元,所得税6000亿元,生产补贴16000亿元,固定资产折旧12800亿元,营业盈余9260亿元,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净额-60亿元。(2)国民可支配收入50000亿元,总消费36000亿元,总投资11000亿元,进口1380亿元,出口1440亿元,来自国外的资本转移净额-30亿元。要求:(1)用两种方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总收入、国民净收入等指标; (2)计算总储蓄、净金融投资指标。解:国内生产总值=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生

51、产税-生产补贴)+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20000+(21000-16000)+12800+9260=47060亿元国民总收入=国内生产总值+来自国外的净要素收入=47060+(-60)=47000 国民净收入=国民总收入-固定资产折旧=47000-12800=34200亿元总储蓄=国民可支配收-固定资产折旧=50000-12800=34200亿元净金融投资=总储蓄+来自国外的资本转移净额-总投资=34200+(-30)-11000=2970亿元【第3题】已知某地区某时期的下列资料(单位:亿元): (1)期内总产出8553,中间消耗3775,最终消费3858,总资本形成889(其中,固定资本

52、形成总额905,固定资本消耗589),产品中出口1124,进口1093。 (2)期内劳动报酬支出2583,来自国外劳动报酬净收入-10,生产税净额601,其中,对国外支付产品税5,另对国外财产收入净支付16。 (3)来自国外经常转移净收入1,资本转移净额-3。 (4)期内对国外负债1632,其中长期资本往来1500,短期资本往来132;金融资产净购买1630,其中,长期资本往来1530,短期资本往来100。根据以上资料: 1.计算下列指标: (1)国内生产总值 (2)国民总收入 (3)国民可支配收入 (4)储蓄 (5)国外净资本流入 2.编制国民经济流量账户体系。 解:1.计算下列指标 (1)

53、国内生产总值=总产出-中间消耗=85533775=4778(亿元) (2)国民总收入=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对国外支付产品税-对国外财产收入净支付=4778+(10)516=4747(亿元)(3)国民可支配收入=国民总收入+来自国外经常转移净收入-固定资本消耗=4747+1589=4159(亿元) (4)储蓄=国民可支配收入-最终消费=41593858=301(亿元) (5)国外净资本流入=国外负债+金融资产净购买=1632+1630= 2(亿元)2.编制国民经济流量账户体系 货物与服务账户单位:亿元来源金额使用金额总产出8553中间消耗3775进口1093最终产品使用5871最终消费3858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