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助理医师实践技能讲义

上传人:ca****in 文档编号:74940572 上传时间:2022-04-14 格式:DOC 页数:143 大小:5.68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中西医结合助理医师实践技能讲义_第1页
第1页 / 共143页
中西医结合助理医师实践技能讲义_第2页
第2页 / 共143页
中西医结合助理医师实践技能讲义_第3页
第3页 / 共143页
资源描述:

《中西医结合助理医师实践技能讲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西医结合助理医师实践技能讲义(14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第一章中医诊断方法第一节问诊 问诊是医生通过对病人或陪诊者进行有目的地询问,以了解病情的一种诊察方法。问诊的目的在于充分收集其它三诊无法获取的病情资料,因而在四诊中占有重要位置。疾病的很多情况,如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及诊治经过,患者的自觉症状、既往病史、生活习惯、饮食嗜好等,只有通过问诊才能获得。而这些资料,是医生分析病情、判断病位、掌握病性、辨证治疗的重要依据。一、问诊的注意事项:环境要安静适宜。一般应直接询问患者本人,若意识不清者或小儿可询问陪诊者。态度要严肃和蔼,可适当提示,但不能暗示患者。不用医学术语询问,以使患者能听懂,准确回答问题。二、问诊的内容包括:一般情况、主诉、现病史

2、、既往史、个人生活史和家族史。其中主诉与现病史尤为重要。考题的一般要求是:提供一条主诉,根据住院病历要求,回答应如何询问该患者的现病史及相关病史。主诉主诉是指病人就诊时最感痛苦的症状或体征的部位、性质及持续时间。如“四肢关节游走性疼痛一个月”,“咳喘反复发作二十年,加重伴心悸一周”等。一般只有一两个症状,是疾病的主要矛盾所在。现病史现病史是指围绕主诉从起病到此次就诊时,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以及诊治的经过。是问诊的主要内容。1.发病情况起病时间,发病原因,最初症状及性质、部位等。询问病人的发病情况,对辨别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有重要作用。2.病程经过按时间顺序,询问病情演变的主要情况。如某一阶

3、段出现过哪些主要表现,症状的性质、程度有何变化,何时好转或加重,何时出现新的病情,病情有无变化规律等。通过询问病变过程,可以了解疾病邪正斗争情况,及病情发展趋势等。3.诊治经过曾作过的诊断和治疗情况。了解既往诊治情况,可作为疾病当前诊断与治疗的参考。4.现在症状问诊的主要内容。包含以主症为中心的内容以及身体其他相关内容。既往史既往史又称过去病史,主要包括病人平素身体健康状况,以及过去曾患疾病情况。(一)既往健康状况病人平素的健康状况,可能与其现患疾病有一定关系,故可作为分析判断病情的依据。如素体健壮,现患疾病多为实证;素体衰弱,现患疾病多为虚证;素体阴虚,易感温燥之邪,多为热证;素体阳虚,易受

4、寒湿之邪,多为寒证。(二)既往患病情况主要询问病人过去曾患过何种其它疾病,是否接受过预防接种,有无药物或其他物品的过敏史,作过何种手术治疗等。询问既往病史,对诊断现患疾病有一定作用。如哮病、痫病等,经治疗后,症状虽已消失,但尚未根除,某些诱因常可导致旧病复发。个人生活史生活经历出生地、居住地、经历地。有助于排除某些地方病或传染病的诊断。精神情志性格特征、精神状况。助于对病情的诊断,并可辅以思想上的开导而有助于治疗。饮食起居饮食嗜好,起居习惯。如素嗜肥甘者,多病痰湿;偏食辛辣者,易患热证。婚姻生育是否结婚,结婚年龄,生育子女情况。家族史家族史主要询问病人的父母、兄弟姐妹、爱人、子女等以及与病人接

5、触密切的其他人的健康和患病情况,必要时应询问直系亲属的死亡原因。询问家族史,对诊断某些遗传病及传染病有重要意义。如痫病、肺痨等。第二节望诊 望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在充足的天然光线下进行;诊察时要充分暴露受检部位;要熟悉各部位组织与内在脏腑经络的联系;要注意将望诊与其他诊法密切结合,四诊合参,进行综合判断。第三节闻诊 闻诊是通过听声音和嗅气味来诊察疾病的方法。在听取病人的声音、语言、呼吸、咳嗽等情况时,要注意排除周围环境的噪音干扰。在嗅气味方面,要注意区分病体气味与病室气味。第四节切诊 一、脉诊方法(一)脉诊的部位1.寸口诊脉的部位寸口的位置在腕后高骨(桡骨茎突)内侧桡动脉所在部位,寸口又分寸、

6、关、尺三部,即以桡骨茎突为标记,其内侧部位即为关,关前(腕端)为寸,关后(肘端)为尺,两手各有寸、关、尺三部,合而为六部脉。每部又分浮、中、沉三候。2.寸口分候脏腑左寸候心,右寸候肺,并统括胸以上及头部的疾病;左关候肝胆,右关候脾胃,并统括膈以下至脐以上部位的疾病;两尺候肾,并统括脐以下至足部疾病。(二)脉诊时间1.诊法常以平旦为宜因为清晨尚未饮食及活动等,体内外环境都比较安静,气血经脉受到的干扰因素最少,故容易诊得病人的真实脉象。虽然临床实际中不可能都在平旦切脉,但诊脉时使病人处于平静的内外环境之中是可以达到的。2.环境宁静时诊脉即诊脉之前先让病人休息片刻,使呼吸调匀,气血平静,同时诊室保持

7、安静,以利于医生体会脉象。3.脉不少于“五十动”现在临床上以每手不少于1分钟为宜,以有利于辨别脉象的节律变化、初诊和久按指感之不同,对临床辨证有一定的意义。(三)诊脉体位病人取坐位或正卧位,手臂放平与心脏近于同一水平,直腕,手心向上,并在腕关节垫上脉枕,以便于切脉。(四)诊脉指法1.布指先用中指定关,接着用食指按关前的寸脉部位,无名指按关后的尺脉部位。三指呈弓形,指头平齐,以指尖与指腹交界处的指目按触脉体,因指目感觉较灵敏。布指疏密合适,要和病人的身长相适应,身高臂长者布指宜疏,身矮臂短者布指宜密。小儿寸口部位甚短,一般多用一指定关法诊脉,即用拇指统按寸、关、尺三部脉。2.运指总按:三指平布,

8、同时用大小相等的指力诊脉的方法。单诊:分别用一指单按其中一部脉象,重点体会某一部脉象特征。举法:医师的手指用较轻的力按在寸口脉搏动部位上,又叫浮取。按法:医师的手指用力较重,甚至按到筋骨以体察脉象,又叫沉取。寻法:医师的手指指力适中,用力不轻不重,按至肌肉并适当调节指力以体察脉象,又叫中取。3.调息医生的呼吸要自然均匀,用自己一呼一吸的时间去计算病人脉搏的次数,此外,医生必须思想集中,全神贯注,仔细体会,才能识别指下的脉象。二、脉诊内容与运用(略)常见病脉归类简表 脉纲共同特点相类脉脉名脉象主病浮脉类轻取即得浮举之有余,按之不足表证,亦见于虚阳浮越证洪脉体阔大,充实有力,来盛去衰热盛濡浮细无力

9、而软虚证,湿困散浮取散温而无根,伴至数或脉力不匀元气离散,脏气将绝芤浮大中空,如按葱管失血,伤阴之际革浮而搏指,中空边坚亡血、失精、半产、崩漏沉脉类重按始得沉轻取不应,重按始得里证伏重按推至筋骨始得邪闭、厥病、痛极弱沉细无力而软阳气虚衰、气血俱虚牢沉按实大弦长阴寒内积、疝气、癥积迟脉类一息不足四至迟一息不足四至寒证,亦见于邪热结聚缓一息四至,脉来怠缓湿病,脾因虚弱,亦见于平人涩往来艰涩,迟滞不畅精伤、血少,气滞、血瘀,痰食内阻结迟而时一止,止无定数阴盛气结,寒痰瘀血,气血虚衰数脉类一息五至以上数一息五至以上,不足七至热证,亦主里虚证疾脉来急疾,一息七八至热证,亦主里虚证促数而时一止,止无定数阳

10、热亢盛,瘀食、痰饮停积,脏气衰败动脉短如豆,滑数有力疼痛,惊恐虚脉类应指无力虚举按无力,应指松软虚证细脉细如线,应指明显气血俱虚,湿证微极细极软,似有似无气血大虚,阳气衰微代迟而中止,止有定数脏气衰微,疼痛,惊恐,跌仆损伤短首尾俱短,不及本部有力主气郁,无力主气损实脉类应指有力实举按充实而有力实证,平人滑往来流利,应指圆滑痰湿、食积、实热,青壮年,孕妇弦端直以长,如按琴弦肝胆病、疼痛、痰饮、疟疾等,老年健康者紧绷急弹指,状如转索实寒证、疼痛、宿食长首尾端直,超过本位阳气有余,阳证、热证、实证,平人大脉体宽大,无汹涌之势健康人,病进三、按诊的方法及运用技巧(一)按诊的体位1.坐位病人取坐位,医师

11、可面对病人而坐或站立进行。用左手稍扶病体,右手触摸按压某一局部,多用于皮肤、手、足、腧穴的按诊。2.卧位病人取卧位,全身放松,两腿自然伸直,两手臂放在身旁。医师站在病人右侧,用右手或双手对病人胸腹某些部位进行切按。可让病人屈起双膝,腹肌松弛,或做深呼吸,以便于切按。(二)按诊的手法1.触法是以手指或手掌轻轻接触病人局部皮肤,如额部、四肢及胸腹部的皮肤,以了解肌肤的凉热、润燥等情况。2.摸法是以手指稍用力寻抚局部,如胸腹、腧穴、肿胀部位等,从而探明局部的感觉、疼痛以及肿物的形态、大小等情况。3.按法是以重手按压或推寻局部,如胸、腹、肿物部位,以了解深部有无压痛或肿块,肿块的形态、质地、大小、活动

12、程度、肿胀程度、性质等情况。4.叩法是医师用手叩击病人身体某部,使之震动产生叩击音、波动感或震动感,以此来确定病变的性质和程度的一种检查方法。分直接叩击法和间接叩击法两种。(1)直接叩击法是医生用手指直接触击体表部位。如鼓胀病人,叩之如鼓者为气臌,叩之音浊者为水臌。(2)间接叩击法拳掌叩击法:即医师用左手掌平贴在体表,右手握成空拳叩击左手背,边叩边询问患者叩击部位的感觉,有无局部疼痛,以推测病变部位和程度。指指叩击法:即医生左手中指第二指关节紧贴病体被叩部位,以右手中指指端叩击左手中指,叩击时要灵活、短促,富有弹性。(三)按诊注意事项1.光线要适当,侧面光线对按诊时某些变化的观察很有帮助。2.

13、需根据疾病的不同部位选择适当的体位和方法。3.医师要举止稳重大方,态度严肃认真,手法轻巧柔和,避免突然暴力或冷手按诊。4.注意争取病人的主动配合,使病人能准确地反映病位的感觉。5.要边检查边注意观察病人的表情变化,以了解病痛所在的准确部位及程度。四、按诊的内容(一)按胸胁(二)按脘腹(三)按肌肤(四)按手足(五)按腧穴诊断脏腑病变常用腧穴见下表:脏腑病变按诊常用腧穴 病史采集例题1.王某,男,20岁,突然呕吐、呕出食物和清水3天。请根据住院病历要求,回答应如何采集该患者的现病史与相关病史?答:(1)采集该患者的现病史要询问:发病的时间、地点,病因、诱因,起病缓急等情况;每天呕吐的次数,呕吐物的

14、量、质、色、气味等情况;有无恶寒发热、胸脘痞闷、嗳腐吞酸、胃中嘈杂等伴随症状;诊疗经过情况:是否到医院诊治?作过哪些检查?结果如何?用过何药?如何用法?疗效如何?(2)采集相关病史要询问:有无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和进食梗阻不畅的相关病史;有无类似病史、家族史、药物、食物等过敏史。2.罗某,女,60岁,反复咳嗽、气促20余年,再发5天。根据住院病历要求,回答应如何询问该患者的现病史及相关病史?答:(1)采集该患者的现病史要询问:发病的时间、地点、病因、诱因、起病缓急等情况;咳嗽的时间、节律、性质、声音以及加重的有关因素;咳嗽有无咳痰,如有痰,需注意痰的色、质、量、味;呼吸困难的特点及加重的有关因素

15、;有无恶寒发热、形寒身热、胸中烦热、呕恶纳呆、胸闷胸痛、自汗畏风、汗出肢冷等伴随症状;诊疗经过情况:是否到医院诊治过?作过哪些相关检查,如痰涂片、痰培养、血气分析、胸部X线片等,结果如何?用过何药进行治疗?如何用法?效果如何?(2)采集相关病史要询问:与该病有关的其他病史:哮证、肺胀、痰饮等病史。有无类似病史、家族史、药物、食物等过敏史。3.张某,男,65岁,腰痛反复发作6年,加剧l个月。请根据住院病历要求,回答如何询问该患者的现病史及相关病史?答:(1)采集该患者的现病史要询问:腰痛发病的时间、起病缓急、病因或诱因等情况,尤其注意发病前是否有外伤或劳损病史;询问腰痛的特点:腰痛部位的冷热感,

16、痛处喜揉喜按或是拒按,痛灶是否固定,腰痛的性质等情况;结合中医“十问”了解疾病目前症状;诊疗经过情况:是否到医院诊治过?是否作过小便常规、腰椎x线检查等?结果如何?用过什么药进行诊治?用法如何?效果如何?(2)采集相关病史要询问:与该病有关的其他病史,如肾炎、肾盂肾炎、腰椎骨质增生、泌尿系结石等;家族史和药物、食物等过敏史。第二章常用针灸穴位1.孔最(Kngzu,LU 6) 郄穴【定位】 尺泽穴与太渊穴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处。【主治】 咯血、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肺系病证;肘臂挛痛。【操作】 直刺0.51寸。2.列缺(Liqe,LU 7) 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定位】 桡骨茎突上方,腕

17、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腱与拇长展肌腱之间。简便取穴法: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指尖下凹陷中是穴。【主治】 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肺系病证;头痛、齿痛、项强、口眼歪斜等头项部疾患。【操作】 向上斜刺0.50.8寸。3.少商(Shoshng,LU 11) 井穴【定位】 拇指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主治】 咽喉肿痛、鼻衄、高热等肺系实热证;昏迷、癫狂。【操作】 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4.合谷(Hg。LI 4) 原穴【定位】 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简便取穴法:以一手拇指指间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主治】

18、 头痛、目赤肿痛、齿痛、鼻衄、口眼歪斜、耳聋等头面五官诸疾;发热恶寒等外感病证,热病无汗或多汗;经闭、滞产等妇产科病证。【操作】 直刺0.51寸,针刺时手呈半握拳状。孕妇不宜针。5.曲池(Qch,LI 11) 合穴【定位】 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主治】 手臂痹痛、上肢不遂等上肢病证;热病;高血压;癫狂;腹痛、吐泻等肠胃病证;咽喉肿痛、齿痛、目赤肿痛等五官热性病证;瘾疹、湿疹、瘰疬等皮、外科疾患。【操作】 直刺0.51寸。6.肩髃(Jiny,LI 15)【定位】 肩峰端下缘,当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三角肌上部中央。臂外展或平举时,肩部出现两个凹陷,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

19、【主治】 肩臂挛痛、上肢不遂等肩、上肢病证;瘾疹。【操作】 直刺或向下斜刺0.81.5寸。肩周炎宜向肩关节直刺,上肢不遂宜向三角肌方向斜刺。7.迎香(Yngxing。LI 20)【定位】 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开约0.5寸,当鼻唇沟中。【主治】 鼻塞、鼽衄、口歪等局部病证;胆道蛔虫症。【操作】 略向内上方斜刺或平刺0.30.5寸。8.地仓(Dcang,ST 4)【定位】 口角旁约0.4寸,上直对瞳孔。【主治】 口角歪斜、流涎、三叉神经痛等面局部病证。【操作】 斜刺或平刺0.50.8寸。可向颊车穴透刺。9.下关(Xigun,ST 7)【定位】 在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前方,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

20、。合口有孔,张口即闭,宜闭口取穴。【主治】 牙关不利、三叉神经痛、齿痛、口眼歪斜等面口病证;耳聋、耳鸣、聤耳等耳疾。【操作】 直刺0.51寸。留针时不可做张口动作,以免折针。10.天枢(Tinsh,ST 25) 大肠募穴【定位】 脐中旁开2寸。【主治】 腹痛、腹胀、便秘、腹泻、痢疾等胃肠病证;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疾患。【操作】 直刺11.5寸。千金:孕妇不可灸。11.足三里(Zsnl,ST 36) 合穴;胃下合穴【定位】 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处。【主治】 胃痛、呕吐、噎膈、腹胀、腹泻、痢疾、便秘等胃肠病证;下肢痿痹;癫狂等神志病;乳痈、肠痈等外科疾患;虚劳诸证,为强壮保健要穴。【操作

21、】 直刺12寸。强壮保健常用温灸法。12.条口(Tioku,ST 38)【定位】 上巨虚穴下2寸。【主治】 下肢痿痹,转筋;肩臂痛;脘腹疼痛。【操作】 直刺11.5寸。13.丰隆(Fnglng,ST 40) 络穴【定位】 外踝尖上8寸,条口穴外1寸,胫骨前嵴外2横指(中指)处。【主治】 头痛,眩晕;癫狂;咳嗽痰多等痰饮病证;下肢痿痹;腹胀,便秘。【操作】 直刺11.5寸。14.公孙(Gngsn,SP 4) 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冲脉)【定位】 第1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赤白肉际处。【主治】 胃痛、呕吐、腹痛、腹泻、痢疾等脾胃肠腑病证;心烦失眠、狂证等神志病证;逆气里急、气上冲心(奔豚气)等冲脉病

22、证。【操作】 直刺0.61.2寸。15.三阴交(Snynjio,SP 6)【定位】 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主治】 肠鸣腹胀、腹泻等脾胃虚弱诸证;月经不调、带下、阴挺、不孕、滞产等妇产科病证;遗精、阳痿、遗尿等生殖泌尿系统疾患;心悸,失眠,高血压;下肢痿痹;阴虚诸证。【操作】 直刺11.5寸。孕妇禁针。16.地机(Dj,SP 8) 郄穴【定位】 在内踝尖与阴陵泉穴的连线上,阴陵泉穴下3寸。【主治】 痛经、崩漏、月经不调等妇科病证;腹痛、腹泻等脾胃病证;小便不利、水肿等脾不运化水湿病证。【操作】 直刺12寸。17.血海(Xuhi,SP 10)【定位】 屈膝,在髌骨内上缘上2寸,当股四头肌

23、内侧头的隆起处。简便取穴法:患者屈膝,医者以左手掌心按于患者右膝髌骨上缘,第25指向上伸直,拇指约呈45斜置,拇指尖下是穴。对侧取法仿此。【主治】 月经不调、痛经、经闭等妇科病证;瘾疹、湿疹、丹毒等血热性皮肤病。【操作】 直刺11.5寸。18.神门(Shnmn,HT 7) 输穴;原穴【定位】 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主治】 心痛、心烦、惊悸、怔忡、健忘、失眠、痴呆、癫狂痫等心与神志病证;高血压;胸胁痛。【操作】 直刺0.30.5寸。19.天宗(Tinzng,SI 11)【定位】 肩胛骨冈下窝中央凹陷处,约当肩胛冈下缘与肩胛下角之间的上13折点处取穴。【主治】 肩胛疼痛、肩背部

24、损伤等局部病证;气喘。【操作】 直刺或斜刺0.51寸。遇到阻力不可强行进针。20.听宫(Tnggng。SI 19)【定位】 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方,张口时呈凹陷处。【主治】 耳鸣、耳聋、聤耳等耳疾;齿痛。【操作】 张口,直刺11.5寸。留针时应保持一定的张口姿势。21.肺俞(Fish,BL 13) 肺之背俞穴【定位】 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主治】 咳嗽、气喘、咯血等肺疾;骨蒸潮热、盗汗等阴虚病证。【操作】 斜刺0.50.8寸。22.膈俞(Gsh,BL 17) 八会穴之血会【定位】 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主治】 呕吐、呃逆、气喘、吐血等上逆之证;贫血;瘾疹,皮肤瘙痒;潮热

25、,盗汗。【操作】 斜刺0.50.8寸。23.胃俞(Wish,BL 21) 胃之背俞穴【定位】 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主治】 胃脘痛、呕吐、腹胀、肠鸣等胃疾。【操作】 斜刺0.50.8寸。24.肾俞(Shnsh,BL 23) 肾之背俞穴【定位】 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主治】 头晕、耳鸣、耳聋、腰酸痛等肾虚病证;遗尿、遗精、阳痿、早泄、不育等生殖泌尿系疾患;月经不调、带下、不孕等妇科病证。【操作】 直刺0.51寸。25.委中(Wizhng,BL 40) 合穴;膀胱下合穴【定位】 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主治】 腰背痛、下肢痿痹等腰及下肢病证;腹痛,急性

26、吐泻;小便不利,遗尿;丹毒。【操作】直刺11.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腘静脉出血。针刺不宜过快、过强、过深,以免损伤血管和神经。26.秩边(Zhbin,BL 54)【定位】 平第4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3寸。【主治】 腰骶痛、下肢痿痹等腰及下肢病证;小便不利;便秘,痔疾;阴痛。【操作】 直刺1.52寸。27.承山(Chngshn,BL 57)【定位】 腓肠肌两肌腹之间凹陷的顶端处,约在委中穴与昆仑穴之间中点。【主治】 腰腿拘急、疼痛;痔疾,便秘。【操作】 直刺12寸。不宜做过强的刺激,以免引起腓肠肌痉挛。28.昆仑(Knln,BL 60) 经穴【定位】 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主治】 后头痛、项

27、强、腰骶疼痛、足踝肿痛等痛证;癫痫;滞产。【操作】 直刺0.50.8寸。孕妇禁用,经期慎用。29.至阴(Zhyn,BL 67) 井穴【定位】 足小趾外侧趾甲根角旁0.1寸。【主治】 胎位不正,滞产;头痛,目痛;鼻塞,鼻衄。【操作】 浅刺0.1寸。胎位不正用灸法。30.太溪(Tix,KI 3) 输穴;原穴【定位】 内踝高点与跟腱后缘连线的中点凹陷处。【主治】 头痛、目眩、失眠、健忘、遗精、阳痿等肾虚证;咽喉肿痛、齿痛、耳鸣、耳聋等阴虚性五官病证;咳嗽、气喘、咯血、胸痛等肺部疾患;消渴,小便频数,便秘;月经不调;腰脊痛,下肢厥冷。【操作】 直刺0.50.8寸。31.照海(Zhohi,KI 6) 八

28、脉交会穴(通于阴跷脉)【定位】 内踝高点正下缘凹陷处。【主治】 失眠、癫痫等精神、神志疾患;咽喉干痛、目赤肿痛等五官热性疾患;月经不调、带下、阴挺等妇科病证;小便频数,癃闭。【操作】 直刺0.50.8寸。32.内关(Nigun。PC 6) 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阴维脉)【定位】 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主治】 心痛、胸闷、心动过速或过缓等心疾;胃痛、呕吐、呃逆等胃腑病证;中风;失眠、郁证、癫狂痫等神志病证;眩晕症,如晕车、晕船、耳源性眩晕;肘臂挛痛。【操作】 直刺0.51寸。33.大陵(Dlng,PC 7) 输穴;原穴【定位】 腕横纹中央,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主治

29、】 心痛,心悸,胸胁满痛;胃痛、呕吐、口臭等胃腑病证;喜笑悲恐、癫狂痫等神志疾患;臂、手挛痛。【操作】 直刺0.30.5寸。34.外关(wigun,SJ 5) 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阳维脉)【定位】 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正中间。【主治】 热病;头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等头面五官病证;瘰疬;胁肋痛;上肢痿痹不遂。【操作】 直刺0.51寸。35.支沟(Zhgu,SJ 6) 经穴【定位】 腕背横纹上3寸,尺骨与桡骨正中间。【主治】 便秘;耳鸣,耳聋;暴喑;瘰疬,胁肋疼痛;热病。【操作】 直刺0.51寸。36.风池(Fngch,GB 20)【定位】 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平风府穴

30、。【主治】 中风、癫痫、头痛、眩晕、耳鸣、耳聋等内风所致的病证;感冒、鼻塞、鼽衄、目赤肿痛、口眼歪斜等外风所致的病证;颈项强痛。【操作】针尖微下,向鼻尖斜刺0.81.2寸,或平刺透风府穴。深部中间为延髓,必须严格掌握针刺的角度与深度。37.阳陵泉(Ynglgqun,GB 34) 合穴;胆下合穴;八会穴之筋会【定位】 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主治】 黄疸、胁痛、口苦、呕吐、吞酸等肝胆犯胃病证;膝肿痛、下肢痿痹及麻木等下肢、膝关节疾患;小儿惊风。【操作】 直刺11.5寸。38.悬钟(Xunzhng,GB 39) 八会穴之髓会【定位】 外踝高点上3寸,腓骨前缘。【主治】 痴呆、中风等髓海不足疾患;颈

31、项强痛,胸胁满痛,下肢痿痹。【操作】 直刺0.50.8寸。39.行间(Xngjin,LR 2) 荥穴【定位】 足背,当第1、2趾间的趾蹼缘上方纹头处。【主治】 中风、癫痫、头痛、目眩、目赤肿痛、青盲、口歪等肝经风热所致的头目病证;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崩漏、带下等妇科经带病证;阴中痛、疝气;遗尿、癃闭、五淋等泌尿系病证;胸胁满痛。【操作】 直刺0.50.8寸。40.太冲(Tichng。LR 3) 输穴;原穴【定位】 足背,第1、2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中。【主治】 中风、癫狂痈、小儿惊风、头痛、眩晕、耳鸣、目赤肿痛、口歪、咽痛等肝经风热病证;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带下等妇科经带病证;黄疸、胁

32、痛、腹胀、呕逆等肝胃病证;癃闭,遗尿;下肢痿痹,足跗肿痛。【操作】 直刺0.50.8寸。41.期门(Qmn,LR 14) 肝之募穴【定位】 乳头直下,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主治】 胸胁胀痛、呕吐、吞酸、呃逆、腹胀、腹泻等肝胃病证;奔豚气;乳痈。【操作】 斜刺或平刺0.50.8寸,不可深刺,以免伤及内脏。42.命门(Mngmn,DU 4)【定位】 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主治】 腰脊强痛,下肢痿痹;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痛经、经闭、不孕等妇科病证;遗精、阳痿、精冷不育、小便频数等男性肾阳不足性病证;小腹冷痛,腹泻。【操作】 向上斜刺0.51寸。多用灸法。43.大椎(Dzhu,

33、DU 14)【定位】 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主治】 热病、疟疾、恶寒发热、咳嗽、气喘等外感病证;骨蒸潮热;癫狂痫证、小儿惊风等神志病证;项强,脊痛;风疹,痤疮。【操作】 向上斜刺0.51寸。44.百会(Bihu,DU 20)【定位】 后发际正中直上7寸,或当头部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主治】 痴呆、中风、失语、瘈疭、失眠、健忘、癫狂痫证、癔病等神志病证;头风、头痛、眩晕、耳鸣等头面病证;脱肛、阴挺、胃下垂、肾下垂等气失固摄而毁的下陷性病证。【操作】 平刺0.50.8寸;升阳举陷可用灸法。45.水沟(Shugu,DU 26)【定位】 在人中沟的上13与下23交点处。【主治】

34、昏迷、晕厥、中风、中暑、休克、呼吸衰竭等急危重症,为急救要穴之一;癔病、癫狂痫证、急慢惊风等神志病证;鼻塞、鼻衄、面肿、口歪、齿痛、牙关紧闭等面鼻口部病证;闪挫腰痛。【操作】 向上斜刺0.30.5寸,强刺激;或指甲掐按。46.中极(Zhngj,RN 3) 膀胱募穴【定位】 前正中线上,脐下4寸。【主治】 遗尿、小便不利、癃闭等泌尿系病证;遗精、阳痿、不育等男利病证;月经不调、崩漏、阴挺、阴痒、不孕、产后恶露不尽、带下等妇科病证。【操作】 直刺11.5寸;孕妇慎用。47.关元(Gunyun。RN 4) 小肠募穴【定位】 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主治】 中风脱证、虚劳冷惫、羸瘦无力等元气虚损病证;

35、少腹疼痛,疝气;腹泻、痢疾、脱肛、便血等肠腑病证;五淋、尿血、尿闭、尿频等泌尿系病证;遗精、阳痿、早泄、白浊等男科病证;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带下、阴挺、恶露不尽、胞衣不下等妇科病证。【操作】 直刺11.5寸;多用灸法。孕妇慎用。48.气海(Qhi,RN 6) 肓之原穴【定位】 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主治】 虚脱、形体羸瘦、脏气衰惫、乏力等气虚病证;水谷不化、绕脐疼痛、腹泻、痢疾、便秘等肠腑病证;小便不利,遗尿;遗精,阳痿,疝气;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带下、阴挺、产后恶露不止、胞衣不下等妇科病证。【操作】 直刺11.5寸;多用灸法。孕妇慎用。49.神阙(Shnqu,RN 8)

36、【定位】 脐窝中央。【主治】 虚脱、中风脱证等元阳暴脱;腹痛、腹胀、腹泻、痢疾、便秘、脱肛等肠腑病证;水肿,小便不利。【操作】 一般不针,多用艾条灸或艾炷隔盐灸法。50.中脘(Zhngwn,RN12) 胃之募穴;八会穴之腑会【定位】 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或脐中与胸剑联合连线的中点处。【主治】 胃痛、腹胀、纳呆、呕吐、吞酸、呃逆、小儿疳积等脾胃病证;黄疸;癫狂,脏躁。【操作】 直刺11.5寸。51.膻中(Dnzhng,RN 17) 心包募穴;八会穴之气会【定位】 前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隙;或两乳头连线与前正中线的交点处。【主治】 咳嗽、气喘、胸闷、心痛、噎膈、呃逆等胸中气机不畅的病证;产后乳少

37、、乳痈、乳癖等胸乳病证。【操作】 平刺0.30.5寸。52.四神聪Sshncng(EX-HN1)【定位】 在头顶部,当百会前后左右各1寸,共4穴。【主治】 头痛、眩晕、失眠、健忘、癫痫等神志病证;目疾。【操作】 平刺0.50.8寸。53.夹脊Jij(EX-B2)【定位】在背腰部,当第1胸椎至第5腰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一侧17穴,左右共34穴。【主治】 适应范围较广,其中上胸部的穴位治疗心肺、上肢疾病;下胸部的穴位治疗胃肠疾病;腰部的穴位治疗腰腹及下肢疾病。【操作】 直刺0.30.5寸,或用梅花针叩刺。第三章针灸操作技术第一节毫针刺法一、针刺前准备(一)毫针的选择在选择毫针时,应

38、根据病人的性别、年龄、形体的肥瘦、体质的强弱、病情的虚实、病变部位的表里深浅和腧穴所在的部位,选择长短、粗细适宜的毫针。如男性、体壮、形肥、病变部位较深者,可选较粗、较长的毫针;反之,若女性、体弱、形瘦,且病变部位较浅者,就应选用较短、较细的毫针。至于根据腧穴所在具体部位进行选针时,一般是皮薄肉少之处和针刺较浅的腧穴,选针宜短而针身宜细;皮厚肉多而针刺宜深的腧穴,宜选用针身稍长、稍粗的毫针。临床上选择毫针应长于腧穴应至之深度,针身应有部分露在皮肤外。如应刺入0.5寸,可选用1寸的毫针;应刺入1寸时,可选用1.52寸的毫针。(二)消毒针刺前的消毒范围应包括:针具器械、医者的双手、病人的施术部位、

39、治疗室内等。1.针具器械消毒 针具、器械的消毒方法很多,以高压蒸汽灭菌法为佳。(1)高压蒸汽灭菌法 将毫针等针具用布包好,放在密闭的高压蒸汽锅内灭菌。一般在98147kPa的压强,115123的高温下,保持30分钟以上,可达到消毒灭菌的要求。(2)药液浸泡消毒法 将针具放入75%酒精内浸泡3060分钟,取出用无菌巾或消毒棉球擦干后使用。也可置于器械消毒液内浸泡,如“84”消毒液,可按规定浓度和时间进行浸泡消毒。直接和毫针接触的针盘、针管、针盒、镊子等,可用戊二醛溶液(保尔康)浸泡1020分钟,达到消毒目的时才能使用。经过消毒的毫针,必须放在消毒过的针盘内,并用无菌巾或消毒纱布遮盖好。(3)煮沸

40、消毒法 将毫针等器具用纱布包扎后,放在盛有清水的消毒煮锅内,进行煮沸。一般在水沸后再煮1520分钟,亦可达到消毒目的。但煮沸消毒法易造成锋利的金属器械之锋刃变钝,如在水中加入重碳酸钠使成2%溶液,可以提高沸点至120,从而降低沸水对器械的腐蚀作用。2.医者双手消毒 在针刺前,医者应先用肥皂水将手洗刷干净,待于再用75%酒精棉球擦拭后,方可持针操作。3.针刺部位消毒 在患者需要针刺的穴位皮肤上用75%酒精棉球擦拭消毒,或先用2%碘酊涂擦,稍干后,再用75%酒精棉球擦拭脱碘。 擦拭时应从腧穴部位的中心点向外绕圈消毒。当穴位皮肤消毒后,切忌接触污物,保持洁净,防止重新污染。4.治疗室内的消毒 针灸治

41、疗室内的消毒,包括治疗台上的床垫、枕巾、毛毯、垫席等物品,要按时换洗晾晒,如采用一人一用的消毒垫布、垫纸、枕巾则更好。治疗室也应定期消毒净化,应保持空气流通,环境卫生洁净。(三)体位的选择针刺时患者选择适宜的体位,对于腧穴的正确定位、针刺的施术操作、持久的留针以及防止晕针、滞针、弯针甚至折针等都有重要的意义。主要包括:1.仰卧位 适宜于取头、面、胸、腹部腧穴和上下肢部分腧穴。2.侧卧位 适宜于取身体侧面少阳经腧穴和上、下肢部分腧穴。3.俯卧位 适宜于头、项、脊背、腰骶部腧穴和下肢背侧及上肢部分腧穴。4.仰靠坐位 适宜于取前头、颜面和颈前等部位的腧穴。5.俯伏坐位 适宜于取后头和项、背部的腧穴。

42、6.侧伏坐位 适宜于取头部的一侧、面颊及耳前后部位的腧穴。二、进针法在进行针刺操作时,一般应双手协同操作,紧密配合。临床上一般用右手持针操作,主要是拇、食、中指夹持针柄,其状如持笔,故右手称为“刺手”。左手爪切按压所刺部位或辅助针身,故称左手为“押手”。刺手的作用是掌握针具,施行手法操作。进针时,运指力于针尖而使针刺入皮肤,行针时,便于左右捻转、上下提插和弹震刮搓,以及出针时手法操作等。押手的作用主要是固定腧穴的位置,夹持针身,协助刺手进针,使针身有所依附,保持针身垂直,力达针尖,以利于进针,减少刺痛和协助调节、控制针感。具体的进针方法,临床常用有以下几种:(一)单手进针法多用于较短的毫针。用

43、右手拇、食指持针,中指端紧靠穴位,指腹抵住针体中部,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时,中指也随之屈曲,将针刺入,直至所需的深度。此法三指并用,尤适宜于双穴同时进针。此外,还有用拇、食指夹持针体,中指尖抵触穴位,拇、食指所夹持的针沿中指尖端迅速刺入,不施捻转。针入穴位后,中指即离开所针之穴,此时拇、食、中指可随意配合,施行补泻。(二)双手进针法1.指切进针法 又称爪切进针法,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腧穴位置上,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2.夹持进针法 又称骈指进针法,即用严格消毒的左手拇、食二指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腧穴的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此

44、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临床上也有采用插刺进针的,即单用右手拇、食二指夹持针身下端,使针尖露出23分,对准腧穴的位置,将针迅速刺入腧穴,然后押手配合将针捻转刺入一定深度。3.舒张进针法 用左手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部位的腧穴。4.提捏进针法 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提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上端将针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如印堂穴。以上各种进针方法在临床上应根据腧穴所在部位的解剖特点、针刺深浅和手法的要求灵活选用,以便于进针和减轻病人的疼痛。(三)针管进针法

45、将针先插入用玻璃、塑料或金属制成的比针短3分左右的小针管内,放在穴位皮肤上,左手压紧针管,右手食指对准针柄一击,使针尖迅速刺入皮肤,然后将针管去掉,再将针刺入穴内。此法进针不痛,多用于儿童和惧针者。也有用安装弹簧的特制进针器进针者。三、针刺的角度和深度针刺的角度和深度,要根据施术腧穴所在的具体位置、病人体质、病情需要和针刺手法等实际情况灵活掌握。(一)角度针刺的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所形成的夹角。它是根据腧穴所在的位置和医者针刺时所要达到的目的结合起来而确定的。一般分为以下3种角度:1.直刺 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 o垂直刺入。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2.斜刺 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

46、o左右倾斜刺入。此法适用于肌肉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直刺、深刺的腧穴。3.平刺 即横刺、沿皮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l5 o左右或沿皮以更小的角度刺入。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的腧穴等。(二)深度针刺的深度是指针身刺入人体内的深浅度数,每个腧穴的针刺深度,要结合患者的体质、年龄、病情、部位而决定。1.年龄 年老体弱,气血衰退,小儿娇嫩,稚阴稚阳,均不宜深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可适当深刺。2.体质 对形瘦体弱者,宜相应浅刺;形盛体强者,宜深刺。3.病情 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4.部位 头面、胸腹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厚处的腧穴宜深刺。四、行针

47、手法(一)基本手法1.提插法 是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上提下插的操作手法。使针由浅层向下刺入深层的操作谓之插,从深层向上引退至浅层的操作谓之提,如此反复地做上下纵向运动就构成了提插法。对于提插幅度的大小、层次的变化、频率的快慢和操作时间的长短,应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腧穴部位和针刺目的等灵活掌握。使用提插法时的指力一定要均匀一致,幅度不宜过大,一般以35分为宜,频率不宜过快,每分钟60次左右,保持针身垂直,不改变针刺角度、方向。通常认为,行针时提插的幅度大,频率快,刺激量就大;反之,提插的幅度小,频率慢,刺激量就小。2.捻转法 即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向前向后捻转动作使针在腧穴内反复

48、前后来回旋转的行针手法。捻转角度的大小、频率的快慢、时间的长短等,需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腧穴的部位、针刺目的等具体情况而定。使用捻转法时,指力要均匀, 角度要适当,一般应掌握在180o左右,不能单向捻针,否则针身易被肌纤维等缠绕,引起局部疼痛和导致滞针而使出针困难。一般认为,捻转角度大,频率快,其刺激量就大;捻转角度小,频率慢,其刺激量则小。(二)辅助手法行针的辅助手法,是行针基本手法的补充,是以促使得气和加强针刺感应为目的的操作手法。临床常用的行针辅助手法有以下6种:1.循法 是医者用手指顺着经脉的循行径路,在腧穴的上下部轻柔地循按的方法。针刺不得气时,可以用循法催气。此法能推动气血,激发

49、经气,促使针后易于得气。2.弹法 针刺后在留针过程中,以手指轻弹针尾或针柄,使针体微微振动的方法称为弹法,以加强针感,助气运行。3.刮法 毫针刺入一定深度后,经气未至,以拇指或食指的指腹抵住针尾,用拇指、食指或中指指甲,由下而上或由上而下频频刮动针柄的方法称为刮法。本法在针刺不得气时用之可激发经气,如已得气者可以加强针刺感应的传导和扩散。4.摇法 毫针刺入一定深度后,手持针柄,将针轻轻摇动的方法称摇法。其法有二:一是直立针身而摇,以加强得气的感应;二是卧倒针身而摇,使经气向一定方向传导。5.飞法 针后不得气者,用右手拇、食指执持针柄,细细捻搓数次,然后张开两指,一搓一放,反复数次,状如飞鸟展翅

50、,故称飞法。本法的作用在于催气、行气,并使针刺感应增强。6.震颤法 针刺入一定深度后,右手持针柄,用小幅度、快频率的提插、捻转手法,使针身轻微震颤的方法称震颤法。本法可促使针下得气,增强针刺感应。五、单式补泻手法(一)基本补泻1.捻转补泻 针下得气后,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操作时间短,结合拇指向前、食指向后者为补法。捻转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操作时间长,结合拇指向后、食指向前者为泻法。2.提插补泻 针下得气后,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以下插用力为主者为补法;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操作时间长,以上提用力为主者为泻法。(二)其他补泻1.疾徐补泻

51、 又称徐疾补泻。进针时徐徐刺入,少捻转,疾速出针者为补法;进针时疾速刺入,多捻转,徐徐出针者为泻法。2.迎随补泻 进针时针尖随着经脉循行去的方向刺入为补法,针尖迎着经脉循行来的方向刺入为泻法。3.呼吸补泻 病人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为补法;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为泻法。4.开阖补泻 出针后迅速揉按针孔为补法;出针时摇大针孔而不按为泻法。5.平补平泻 进针得气后均匀地提插、捻转后即可出针。六、留针与出针(一)留针法将针刺入腧穴并施行手法后,使针留置穴内称为留针。留针的目的是加强针刺的作用和便于继续行针施术。一般病证只要针下得气而施以适当的补泻手法后,即可出针或留针l020分钟。但对一些特殊病证,

52、如急性腹痛,破伤风,角弓反张,寒性、顽固性疼痛或痉挛性病证,即可适当延长留针时间,有时留针可达数小时,以便在留针过程中做间歇性行针,以增强、巩固疗效。在临床上留针与否或留针时间的长短,不可一概而论,应根据患者具体病情而定。(二)出针法又称起针、退针。在施行针刺手法或留针达到预定针刺目的和治疗要求后,即可出针。 出针的方法,一般是以左手拇、食指两指持消毒干棉球轻轻按压于针刺部位,右手持针做轻微的小幅度捻转,并随势将针缓慢提至皮下(不可单手用力过猛),静留片刻,然后出针。出针时,依补泻的不同要求,分别采取“疾出”或“徐出”以及“疾按针孔”或“摇大针孔”的方法出针。出针后,除特殊需要外,都要用消毒棉

53、球轻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或针孔疼痛。当针退出后,要仔细查看针孔是否出血,询问针刺部位有无不适感,检查核对针数有否遗漏,还应注意有无晕针延迟反应现象。第二节灸法操作一、艾灸(一)艾炷灸是将纯净的艾绒放在平板上,用手搓捏成大小不等的圆锥形艾炷,置于施灸部位点燃而治病的方法。常用的艾炷或如麦粒,或如苍耳子,或如莲子,或如半截橄榄等。艾炷灸又分直接灸与间接灸两类。1.直接灸 是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的方法。因把艾炷直接放在腧穴所在的皮肤表面点燃施灸,故又称为着肤灸、着肉灸。若施灸时需将皮肤烧伤化脓,愈后留有瘢痕者,称为瘢痕灸;若不使皮肤烧伤化脓,不留瘢痕者,称为无瘢痕灸。(1)瘢痕灸 又

54、名化脓灸。施灸时先将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大蒜汁,以增强黏附和刺激作用,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置于腧穴上,用火点燃艾炷施灸。每壮艾炷必须燃尽,除去灰烬后,方可继续易炷再灸,待规定壮数灸完为止。施灸时由于艾火烧灼皮肤,因此可产生剧痛,此时可用手在施灸腧穴周围轻轻拍打,借以缓解疼痛。在正常情况下,灸后l周左右,施灸部位化脓形成灸疮,56周左右,灸疮自行痊愈,结痂脱落后而留下瘢痕。因此,施灸前必须征求患者同意合作后方可使用本法。 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哮喘、肺痨、瘰疬等慢性顽疾。(2)无瘢痕灸 又称非化脓灸。施灸时先在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凡士林,以使艾炷便于黏附,然后将大小适宜的(约如苍耳子大)艾炷,置于

55、腧穴上点燃施灸,当艾炷燃剩25或14而患者感到微有灼痛时,即可易炷再灸,待将规定壮数灸完为止。一般应灸至局部皮肤出现红晕而不起泡为度。因其皮肤无灼伤,故灸后不化脓,不留瘢痕。一般虚寒性疾患均可采用此法。2.间接灸 是指用药物或其他材料将艾炷与施灸腧穴部位的皮肤隔开进行施灸的方法,故又称隔物灸。间接灸所用间隔药物或材料很多,如以生姜间隔者,称隔姜灸;用食盐间隔者,称隔盐灸;以附子饼间隔者,称隔附子饼灸。(1)隔姜灸 将鲜姜切成直径大约23cm,厚约0.20.3cm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将姜片置于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再将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当艾炷燃尽,再易炷施灸。灸完所规定的壮数,以使

56、皮肤红润而不起泡为度。 常用于因寒而致的呕吐、腹痛以及风寒痹痛等,有温胃止呕、散寒止痛的作用。(2)隔蒜灸 用鲜大蒜头,切成厚约0.20.3cm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捣蒜如泥亦可),置于应灸腧穴或患处,然后将艾炷放在蒜片上,点燃施灸。待艾炷燃尽,易炷再灸,直至灸完规定的壮数。此法 多用于治疗瘰疬、肺痨及初起的肿疡等病证,有清热解毒、杀虫等作用。(3)隔盐灸 用于燥的食盐(以青盐为佳)填敷于脐部,或于盐上再置一薄姜片,上置大艾炷施灸。 多用于治疗伤寒阴证或吐泻并作、中风脱证等,有回阳、救逆、固脱之力。但需连续施灸,不拘壮数,以期脉起、肢温、证候改善。(4)隔附子饼灸 将附子研成粉末,用酒调和做

57、成直径约3cm,厚约0.8 cm的附子饼,中间以针刺数孔,放在应灸腧穴或患处,上面再放艾炷施灸,直至灸完所规定壮数为止。 多用于治疗命门火衰而致的阳痿、早泄或疮疡久溃不敛等,有温补肾阳等作用。(二)艾条灸即将艾绒制作成艾条进行施灸。艾条的制作方法是:取纯净细软的艾绒24克,平铺在26cm长,20cm宽的细草纸上,将其卷成直径约1.5cm的圆柱形的艾卷,要求卷紧,外裹以质地柔软疏松而又坚韧的桑皮纸,用胶水或糨糊封口而成。也有在艾绒中掺入肉桂、干姜、丁香、独活、细辛、白芷、雄黄、苍术、没药、乳香、川椒各等分的细末6g,则成为药艾条。艾条灸可分为悬起灸和实按灸两种。1.悬起灸 施灸时将艾条悬放在距离

58、穴位一定高度上进行熏烤,不使艾条点燃端直接接触皮肤,称为悬起灸。悬起灸根据实际操作方法不同,分为温和灸、雀啄灸和回旋灸。(1)温和灸 施灸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约距皮肤23cm左右,进行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10l5分钟,至皮肤出现红晕为度。对于昏厥、局部知觉迟钝的患者,医者可将中、食二指分张,置于施灸部位的两侧,这样可以通过医者手指的感觉来测知患者局部的受热程度,以便随时调节施灸的距离和防止烫伤。(2)雀啄灸 施灸时,将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活动地施灸。(3)回旋灸 施灸时,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虽然保持一定的距离,但不固定,而是向左右方向移动或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