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辨析题

上传人:一*** 文档编号:74645028 上传时间:2022-04-1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8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马哲辨析题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马哲辨析题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马哲辨析题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资源描述:

《马哲辨析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哲辨析题(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1 唯物主义强调物质的重要性,唯心主义强调精神的重要性。(1)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即强调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意识只有符合物质才是正确的意识,才能发挥意识的作用,而不是正确强调物质的重要性。(2)唯心主义认为意识第二性、物质第二性,即强调物质只是意识的派生物,夸大了意识作用,而不是强调精神的作用。(3)辩证唯物主义坚持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既重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又重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2 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上,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没有反映也没有被反映。(1)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没被反映者就没反映,体现了唯物主义的观点。(2)物质是在人的意识

2、之外存在的,对意识具有先在性、独立性、根源性。没有反映也没有反映者,也就是没有意识就没有物质的观点,否认了物质的独立性,把意识视为物质的根源,这是夸大意识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3 质存在的东西,就是“精神中的东西”。(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和对物质的反映意识永远依赖于物质,同时,意识通过实践反作用于物质。(2)认为“物质存在的东西”就是“精神中的东西”,那么物质就成为精神的产物,成为精神的东西,这是一种“万物有灵论”的观点,这是一种精神支配万事万物的唯心主义的有神论的观点。4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因此,意识同客观存在是一致的。这一命题的前提是正确的

3、,它坚持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物主义观点。但是意识反映客观存在并不能说意识就同客观存在是一致的,意识反映客观存在,有正确的反映即一致的反映,也有不正确的反映即不一致的反映。如果认为意识反映客观存在总是一致的,那么就否认正确意识的过程性,抹煞了真理与谬误的区别,是一种形而上学观点。5 如果偶然性不起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有非常神秘的性质。(1)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必然性是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并为自己开辟道路,偶然性不仅表现必然性,而且对事物发展起重要作用。(2)如果否认偶然性的作用,认为一切都是必然的,在世界历史研究上就会导致宿命沦,就会把它理解为某种

4、神秘的客观精神所决定的。6 承认运动的观点就是辩证法观点。 (1)运动是指一般的变化,而变化包括前进性的变化和倒退性的变化。唯物辩证法认为自然界、社会、人类思维,不仅是运动变化的,而且是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2)机械论、循环论也承认变化,但不承认发展,则是一种形而上学观点。(3)这一命题抹煞了是否承认发展是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区别。7 物质世界具有客观性,人们是可以认识改造的,因此,具有客观性的规律也是可以改造的。 (1)物质世界具有客观性,是指它是独立于我们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它对我们的意识有决定作用,同时我们的意识也对客观世界有反作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在物质世界打上人类

5、意志的印记。(2)规律是指事物内部稳定的、必然的、本质的联系和确定不移的发展趋势。它的客观性是指其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确定不移的发展趋势。所以,规律是可以认识利用,而不能够发明、改造的。(3)认为我们能够改造客观世界,是指实践基础上引起客观世界的变化,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为人能够改造规律,是否认规律的客观性,这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8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因此,社会矛盾越多,社会发展自然就越快。 (1)矛盾即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的结合,促使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和地位的转化,使新矛盾代替旧矛盾、新事物代替旧事物,这就是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的规律和原理。(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

6、动力和源泉既包括矛盾的客观存在又包括矛盾的解决、转化,没有矛盾的解决和转化就没有事物的发展,因此事物的发展并不在于矛盾的多少。如果认为矛盾越多越好,就会人为地制造“矛盾”,这是否认矛盾的客观性的唯心主义观点。(3)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基本矛盾的存在、运动和解决、转化,不断推动社会前进和发展,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和社会的发展都是人的能动活动的结果。所以认为社会矛盾越多社会发展自然就越快的观点,否认了人在社会矛盾的解决、转化中的能动作用,又是一种形而上学观点。9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1)这是中国古代思想家老子的一个著名的命题,具有一定的辩证法因素,有其合理性。

7、因为这个命题说明灾祸与幸福的相互依靠、相互包含、相互转化。(2)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学说认为,矛盾着的对立面的双方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并在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没有一定的条件,斗争的双方都不-会转化。(3)按照唯物辩证法观点,老子的命题只看到事物向对立面转化的事实,没有注意到条件在转化中的重要作用,祸与福的转化是要有条件的。另外祸与福的相互转化只是事物向对立面转化的一种表现,祸由小祸到大祸、福由小福到大福也是事物向对立面转化的表现。如果仅停留祸与福的来回转化,缺乏进取的精神,则是循环论的影响和表现。10. 主观辩证法就是唯心辩证法。 (1)所谓客观辩证法是指客观世

8、界本身的辩证法,就是说整个客观世界是由矛盾运动所引起的运动、变 化、发展的过程,这是一个由辩证法规律所支配的发展过程;主观辩证法是指人的认识和思维的辩证法即辩证的思维,是独立于人之外的客观辩证法在人们思维中的反映。(2)二者的关系是主观辩证法是对客观辩证法的反映,它们表现形式不同,但本质上是一致的,辩证法的规律也是认识的规律(可解释辩证法、认识论、方法论的一致性)。(3)唯心辩证法错误解释了二者的关系,从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出发,把客观辩证法看作是主观辩证法的表现,但主观辩证法不等于唯心辩证法,所以说主观辩证法是唯心辩证法是错误的。11. 实践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它不仅具

9、有认识论意义,而且具有世界观意义。本命题是正确的。(1)实践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因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2)实践具有认识论的意义。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3)实践不仅具有认识的意义,而且具有世界观的意义:实践是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自在世界和人为世界分化统一的基础,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12. “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

10、使用实践力量的人”。 (1)马克思这句话正确说明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思想理论的力量只有当它们被作为实践力量的人所掌握,才能真正转化为物质力量,达到指导实践、改造世界的目的。(2)理论回到实践中去,就要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因为人民群众是生产力的主体,是社会实践的主体。群众需要理论指导,而理论需要回到群众中去,找到实现自己的物质力量。13. 对同一句格言,出自饱经风霜的老年人之口与出自缺乏阅历的青少年之口,其内涵是不同的。 (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感性和理性是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一方断,感性中有理性;另一方面,理性中渗透着感性。理性认识不仅以感性认识为基础,而且要通

11、过可感知事实来证明。(2)黑格尔这句话说明,感性认识丰富与经验贫乏的人相比,对事物理解的深浅是不一样的,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感性和理性的辩证关系。14. 理论高于实践,因为理论具有普遍性的品格和优点。 (1)是实践高于理论,还是理论高于实践,实质上是二者谁在认识中起决定性作用,即它们的地位和作用问题。(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理论具有普遍性品格,而且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但在认识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实践,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理论)来源于实践,接受实践的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理论和实践都具有普遍性品格,但实践同时还具

12、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这是理论所不具有的。正因为实践不仅具有普遍性品格,而且还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所以是实践决定认识,也就是实践高于理论。15. 行可兼知,而知不可以兼行。这是明末清初哲学家王夫之的知行观。其哲学含义是认识依赖于实践,实践才能使人们的意图获得成功,事情成败的关键在于能否力行,实践能使人的认识获得客观效果,而认识本身则不可。上述观点说明:在知与行矛盾中,行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是知行统一的基础。但也要注意,王夫之的观点还停留在朴素唯物主义阶段,还不是科学的知行统一观。16. 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这是列宁的观点,它正确地说明了对真理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否则就会抽象地理解真理

13、,使真理变成谬谈,具体内容如下:(1)真理是有条件的,离开了具体的时间、地点、条件,抽象地谈论真理是唯心主义的观点。(2)真理是全面的,是事物多方面本质规定的综合,片面地谈论真理是形而上学的观点。(3)真理是历史的,是一个过程,静止地谈论真理是形而上学的观点。(4)真理是具体的,和真理是一元的是一个意思,即在同一时间、地点、条件下,人们对同一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只能有一,个,不因人而异,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坚持真理客观性的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反对唯心主义真理观。唯心主义以各种不同方式宣扬主观真理论,否认认识和真理的客观内容,如认为真理是思想形式、多数人承认的就是真理、有用就是真理、圣人之言就是真理

14、等。坚持真理是具体的观点,反对抽象地谈论真理的唯心主义与形而上学的真理观。17. 一切真理都是相对的,因此,相信真理也是一种迷信。 (1)一切真理都是相对的是指任何真理都是在一范围内的近似的正确认识,有待扩展和深化。同时,一切真理又是绝对的,就是承认真理性认识含有不依赖人的客观内容。真理的绝对性存在于真理的相对性之中。任何真理都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同谬误是根本对立的,是不包含谬误的。(2)迷信是指“相信不该信的东西”,从认识论上说,“不该信的东西”就是谬误,因此迷信与真理、科学是根本对立的。真理是科学的追求和结论,相信科学、真理就是要排除谬误。(3)鼓吹相信科学、相信真理也是一种迷信,就是把科

15、学、真理同迷信混为一谈,否定科学、否定真理,把迷信冒充科学、真理,是一种新的有神论,是别有用心的欺骗。18. 实现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就是要使主观同客观相一致。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要求人们在改造世界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实现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包括主观要正确地反映客观,符合客观,达到真理性认识;主观要反作用于客观,通过实践改造客观,使客观达到主观的目的、要求即客观和主观一致,实现价值的创造;在实践基础上实现主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2)命题只承认主观同客观相一致的方面,而未承认在实践上实现客观同主观相一致的方面,这是片面的形而上学观点。19.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6、。 (1)实践是社会关系产生的根源。实践首先是人在改造自然界的活动中必然产生人与人的一定的联系和关系。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及其相互制约,共生于生产实践的过程中。在人与人的生产关系的基础上形成政治的、观念的等各种社会关系。(2)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基本领域。基本领域包括制造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创立和改造社会关系的实践以及创造精神文化的实践。人通过实践改造世界,又通过实践认识世界。实践是人的活动根本内容。(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的发展主要是人的社会结构的变迁和社会关系的发展,这种发展是在实践的推动下发生的,特别是生产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17、而生产力就是“人们的实践能力的结果”。20. “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发展阶段,但 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上述观点出自马克思,它说明:(1)人类社会本质上同自然界一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客观规律;(2)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社会规律,但却不能违背和消灭规律;(3)人们可以加速或延缓历史过程,但任何人无法改变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上述观点证明了社会发展规律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正确关系。21. 上层建筑的性质,是由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的。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中,首先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变化发展。同时承认上层建筑对经济基

18、础的反作用。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和上层建筑的反作用是辩证统一的。上层建筑的反作用表现为反映和服务于经济基础,包括服务的方向、方式和效果,上层建筑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当上层建筑服务的经济基础适合生产力时,上层建筑就对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反之,当上层建筑服务的经济基础已经不适合生产力时就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而起阻碍作用。本命题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进而决定生产方式以及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的基本观点。22. “人是最名副其实的社会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马克思的这段话阐明了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人的社会性,

19、这类社会属性是任何其它动物都不具有的。人的社会性形成与发展的基础是劳动实践,它使人的生物性上升为社会性,使人的自然属性中也渗透了社会性,从而成为“社会的存在物”。上述观点正确说明只有通过人的社会属性,才能深刻认识人的现实本质。23. 以自然为本,就是可持续发展。 (1)本命题是针对科学技术带来的负面影响,特别是出现危及地球生命和人类社会的“全球问题”所提出的,其主旨是强调对自然与环境的保护,强调顺应自然规律,减少人为因素,所以具有一定的合理性。(2)但另一方面,本命题也忽略了社会发展是一个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人类在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应尊重客观规律,更应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更好地认识规

20、律利用规律,从长远的、整体角度保证人类发展的最终目的,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真正保护资源和改善环境,使经济发展能持续下去,这才是可持续发展的真正含义。(3)一味强调以自然为本,就会导致消极无为的错误,这是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片面理解。24. “夫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 (1)这个命题是中国古代的一些思想家、政治家的某种重民、贵民的思想因素,它把君与民的关系比喻为舟与水的关系,提醒劝导统治者:民既可以拥戴帝王、君主,服从统治,也可以造反、推翻统治。这对于统治阶级推行开明政治、减轻对人民的压迫的剥削,维护统治阶级的秩序具有积极的合理的作用。(2)唯物主义历史观认为:人民群

21、众是历史创造者,是社会变化发展的决定力量。这个观点全面的解决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地位和作用,否定了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3)试题的命题是以维护和改善剥削阶级的统治为目的,它以承认统治和服从关系的天然合理为前提的,这种重民、贵民的思想萌芽并未超出英雄史观的范围。25. 意识是人类历史的创造者和主体。 (1)人类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2)人类物质生产的主体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和社会变革、发展的决定力量,也就是人类历史的创造者和主体。(3)命题否认人民群众是人类历史创造者和主体的地位。夸大意识

22、的作用,是唯心主义的历史观。26. 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1)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界的能力,其实体性要素包括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生产力是社会发展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2)科学技术是人类生产实践的经验总结,是人类改造和认识自然的结果,又为人类进一步改造和认识自然提供新的起点。当科学技术知识应用于生产实践,同实体性的生产力要素结合,就会引起生产力结构的变化,实现生产力由落后向先进的转变。(3)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对生产力的发展越来越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成为现代生产力发展的最主要最

23、强大的推动力量。所以现代科学技术成为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27. 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 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 (1)人是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和享受者。人在不断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提高和改善自身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从根本上说都离不开人的全面发展,“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2)人不是孤立存在的,任何人都存在于一定的社会中。人的发展和人的素质的提高都需要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并为之提供必要的物质文化条件,

24、“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就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3)“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程度也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这两个历史过程应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地向前发展。”28.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因此,人民群众越多越能加速社会历史的发展。 (1)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即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这种群众史观否定了一切夸大个人作用、抹杀人民创造历史的作用的英雄史观。(2)历史唯物主义又认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是不能随心所欲的,是要受到社会发展规律的限制和约束的,是要受到人民群众所处的时代以及社会的

25、物质条件、精神条件以及自身的素质等各种因素的限制和约束的。(3)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是通过人民群众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等各种活动来实现的,其中物质生产活动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决定性因素。人口因素(包括人口数量、质量、结构、分布、增长速度)是社会发展的经常的必要条件,人口因素的合理与否对社会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但不起决定作用。(4)在当代社会中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已经是人口众多,当代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取决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而不是人的数量。众多素质不高的人口恰恰成了加速社会历史发展的阻力。因此,我们必须长期实行计划生育的政策,控制

26、人口数量,增强人民群众的素质。命题的结论是一种形而上学的片面观点。29. 人的本质是自私的。 (1)这个观点是错误的。(2)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说明人的本质既不是自然属性,也不是思想属性,而是社会属性,是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现实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社会关系随着生产发展而不断变化,因而人没有永恒不变的本质。在阶级社会中人的本质主要表现为阶级性。因此,要从现实的、社会的、历史的角度来考察人的本质。(3)自私的观念并不是自古有之,它是私有制的社会关系的产物,是私有者的观念。即使在私有制的社会中也并非人人都自私,一些志士仁人、英雄

27、豪杰、广大的劳动者为民族、国家、群众、他人的利益大公无私、公而忘私、舍私为公、舍己为人的精神和行为是对这一观点的有力批驳。在我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中,有更加广泛的革命者、建设者表现出大公无私、公而忘私的精神和行为。(4)试题的命题把自私的观念看作人的本质,是抽象的唯心主义人性论的观点,也是个人主义的观点。30. 王者,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 (1)这是中国古代一些政治家、思想家的观点,强调王者之言关系国家的兴衰存亡,王者之言要谨慎,这在政治上具有一定的合理性。(2)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正确的先进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的发展,错误的落后的意识阻碍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

28、者,是社会变革和发展的决定力量,任何历史人物只有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和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才能发挥积极的推动历史前进的作用。(3)命题夸大了社会意识和帝王的作用,是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历史观的两个根本缺陷,是唯心主义的历史观。31. 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因此,社会的发展同人的自觉括动无关。 (1)命题的前提正确,推论错误。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是马克思的命题,主要是指社会发展同自然一样是一个辩证发展的有规津的过程,人们可以用精确的眼光加以考察。(2)社会是由人构成的,是由人创造的,社会的发展都是人的自觉活动所推动的。(3)社会的发展和人的自觉活动是密切联系的不可分割的。否认社会发展的规律性是唯心主义观点,否认人的自觉活动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则是形而上学观点。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