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导学案:7 诗三首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74473345 上传时间:2022-04-13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58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精品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导学案:7 诗三首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精品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导学案:7 诗三首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精品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导学案:7 诗三首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资源描述:

《精品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导学案:7 诗三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导学案:7 诗三首(12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最新资料最新资料最新资料最新资料最新资料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导学案 第一课时涉江采芙蓉学习目标1、 了解古诗十九首产生时间及主要内容;2、熟读成诵,合作探究诗中的主人公是谁。3、抓住诗中意象,分析诗中的情感及情感变化。学习重点、难点背诵、情感课前预习案1、古诗十九首产生时间及主要内容: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

2、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政治混乱。下层文士漂泊蹉跎,游宦无门。这十九首诗歌,基本是游子思妇之辞。离情别绪、人生的失意和无常之感,是古诗十九首的基本情感内容。一离情别绪,表现为思乡和怀人。1游子的思乡情怀,如涉江采芙蓉:“还顾望旧乡,长路慢浩浩”。2思乡的根底,是思念家乡的亲人。如涉江采芙蓉写游子想念家乡的妻子,要采摘花草寄送相思。二思妇的闺思和愁怨,展示她们婉曲复杂的心态。这些作品可能是游子琢磨思妇的心态创作的。迢迢牵牛星写白昼到夜晚,思妇无心织布,遥望星河想着牛郎织女,只是悲叹、流泪。可以想见她思念游子的深切。三游

3、士对生存状态的感受。1有宫掖迟滞的失意,如回车驾言迈2有世态炎凉的感受,如明月皎夜光3人生的飘忽如寄。四还表现了汉末下层士人对人生的某些观念。游宦的挫折,人生的失意,使他们面对现实,审时度势,重新思考人生的价值:他们想要摆脱虚名的困缚。五古诗十九首的作者们并不是玩物丧志。他们背井离乡,本是要求功名,但是经历了挫折和失落后,他们有了新的认识。在种种人生的价值取向中,他们更看中生存的价值。总之,古诗十九首所抒发的,是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情感和思绪,是“人同有之情”。课上探究案1、 读完这篇文章,你认为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 具体分析这篇文章,看文章如何表达出这种情感的? 涉江采芙

4、蓉,兰泽多芳草。 主要意象是什么?对全诗意境的营造有什么作用?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主人公的心情有什么变化?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这两句既有人物动作描写,也有心理刻画,“还顾”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这两句表现了哪些情感?3、 探讨:本文的抒情主人公是男还是女?课堂巩固案 背诵涉江采芙蓉第二课时短歌行学习目标2、 了解乐府的相关内容;2、熟读成诵,合作探究抒情的方法。3、抓住诗中意象,分析诗中的情感及情感变化。学习重点、难点背诵、情感课前预习案短歌行是汉乐府的一个曲调的名称,乐府诗有“长歌,短歌”之分。一般说,长歌比较热烈奔放,而短歌的节奏比较短促,低吟短唱,适

5、于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行,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歌行体的简称。课上探究案1、 哪个字能概括全诗抒发的情感?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2、本诗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有什么作用?3、如何评价曹操这个人?课堂巩固案 背诵短歌行知识链接1、人生苦短的诗句古诗十九首 【汉】汉无名氏 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 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古诗十九首 【汉】汉无名氏 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 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古诗十九首 【汉】汉无名氏 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古诗十九首 【汉】汉无名氏 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 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咏怀【魏晋】阮籍 朝阳不再盛,白日忽西幽。 去

6、此若俯仰,如何似九秋。 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 悲愤诗【魏晋】蔡琰 流离成鄙贱,常恐复捐废。 人生几何时,怀忧终年岁。感时 【唐】白居易 白发虽未生,朱颜已先悴。 人生讵几何,在世犹如寄。闲吟 【唐】白居易 人生不富即贫穷,光阴易过闲难得。偶吟 【唐】白居易 人生变改故无穷,昔是朝官今野翁。咏怀 【唐】白居易 人生百年内,疾速如过隙。可叹 【唐】杜甫 古往今来共一时,人生万事无不有。赠宣州元处士 【唐】杜牧 人生自不足,爱叹遭逢寡。 杂兴 【唐】皎然 人生分已定,富贵岂妄来。将进酒 【唐】李白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无题 【唐】李商隐 人生岂得长无

7、谓,怀古思乡共白头。 和子由渑池怀旧 【宋】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点绛唇 【宋】黄庭坚 世情梦幻。复作如斯观。自叹人生,分合常相半。传花枝 【宋】柳永 阎罗大伯曾教来,道人生、但不须烦恼。 风流子 【宋】陆游 人生谁能料,堪悲处、身落柳陌花丛。 乌夜啼 【宋】欧阳修 世路风波险,十年一别须臾。人生聚散长如此,相见且欢娱。满庭芳 【宋】苏轼 当此去,人生底事,来往如梭。 踏莎行 【宋】晏殊 当歌对酒莫沈吟,人生有限情无限2、杜康- 酒圣杜康(生卒不详),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酿酒始祖, 说文解字载杜康始作秫酒。据民间传说和历史资料记载,杜康又名少康,夏朝人,是夏朝的第五位国王(另说黄

8、帝时期人、东周人、汉代人)。相传杜康是酒的发明者,因此后世将杜康尊为酒神,制酒业则奉杜康为祖师爷。孔颖达疏引汉应劭世本:杜康造酒,后世因以杜康借指酒。刘伶- 西晋沛国人(杜康造酒刘伶醉)刘伶(约221年-300年),字伯伦,沛国(今安徽宿州)人,魏晋时期诗人。曾为建威将军王戎幕府下的参军。晋武帝泰始初,对朝廷策问,强调无为而治,以无能罢免。平生嗜酒,曾作酒德颂,宣扬老庄思想和纵酒放诞之情趣,蔑视传统礼法,是竹林七贤社会地位最低的一个。魏正始年间,刘伶与嵇康、阮籍、山涛、向秀、王戎及阮咸七人常聚在当时的山阳县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他们的作品基本上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神,但由于当时的血腥统治,作家不能

9、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采用比兴、象征、神话等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名联上联:贾岛醉来非假倒 下联:刘伶饮处不留零。3、周公- 中国商末周初儒学奠基人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曾两次辅佐周武王东伐纣王,并制作礼乐。因其采邑在周,爵为上公,故称周公。周公是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元圣和儒学先驱、奠基人。周公一生的功绩被尚书大传概括为: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周公摄政七年,提出了各方面的带根本性典章制度,完善了宗法制度、分封制、嫡长子继承法和井田制。周公七年归政成王,正式确立了

10、周王朝的嫡长子继承制,这些制度的最大特色是以宗法血缘为纽带,把家族和国家融合在一起,把政治和伦理融合在一起,这一制度的形成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为周族八百年的统治奠定了基础。贾谊评价周公:孔子之前,黄帝之后,于中国有大关系者,周公一人而已。4、浅谈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严洪斌 京剧舞台上,花脸曹操冠带辉煌,高唱:“世人害我奸,我笑世人偏。为人少机变,富贵怎双全?”。鲁迅先生于一九二七年七月指出: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演义进而想起戏台上那一位花面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实方法。由于曹操这一历史人物确实具有多重性,要还其真实面目就不仅仅是一个“是”还是“非”的问题,就必须用辨证

11、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和观点对其人及其所处的历史背景进行系统整体性的分析,才能得出实事求是的结论。罗贯中所著的三国演义本着“七分事实,三分虚构”的思路,“亲刘贬曹”,在作者成书之时定势。即便如此作者也不得不为曹的才情与智勇所折服,也不得不承认他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小说把曹操的奸和雄更加完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下面我们从三个方面来分析这一人物形象。一其人:集是与非于一身 小说的开篇,曹操出场,是东汉末年,一个战乱时期。书中介绍曹操“身长七尺,细眼长髯,官拜骑都尉,沛国焦郡人也,姓曹名操,字孟德。操父曹嵩,本姓夏侯氏,因为中常侍曹腾之养子,故冒姓曹。曹嵩生操,小字阿瞒,一名吉利。”从

12、文中可知,曹操代表中小地主,因而在他的以后的行动,必遭到大地主强豪抑制。再看其表现,书中描述“操幼时,好游猎,喜歌舞,有权谋,多机变。”“年二十,举孝廉”为郎,授洛阳北部尉。可以看出曹操幼年就表现出不凡的才能。黄巾起义爆发,东汉王朝摇摇欲坠,太师董卓入权,各地豪强拥兵割据。时局混乱,然后,谋董贼孟德献刀事败之后,欲散家资,招募义兵加入讨董大军,并收编农民起义军壮大队伍,挟持汉献帝到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在政治上代势。于是灭掉吕布,战胜袁绍,控制了整个北方。后因用兵不善,被孙刘联军在赤壁所败。然而就在魏蜀吴逐渐形成气候的情势之下,曹操积极发展自己的势力,力求早日统一国家。于建安十五年当时曹操

13、五十多岁了,他下令求贤,大宴铜雀台,收罗了一批人才,开展军民屯田,有了利于安民的政策,进一步发展经济,时刻准备向刘备孙权用兵。 曹操在他六十五岁那年,联合孙权击败关羽,使得蜀汉内部瓦解,为蜀汉的灭亡埋下了种子,还军洛阳,第二年便病故,终年六十六岁。 纵观曹操一生,应该说他是杰出的人物,正如陈寿在三国志里说曹操为“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程孟辉总监制汉语小词典中有这样一段注释“三国时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曹操精通孙子兵法,是迄今所知为此书作注的第一人。在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确实是个被否定的典型,也有颂扬的地方,集是与非于一身,曹操大破袁绍于官渡,以不足敌方十分之一的军力而把敌方打得一败涂

14、地,使其一蹶不振,在历史上留下了一段佳话。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对曹操有褒有贬,有扬有抑,这与罗氏的生活时代、价值取向有关。二其事:集奸与恶于一处 随着三国演义的普遍流行和戏剧舞台上的人物造型的脸谱化,曹操被视为“乱世之奸雄”。毛宗岗指出三国演义有三奇,可称“三绝”,“义绝”关羽,“智绝”孔明,“奸绝”曹操。曹操成了“奸恶”的代名词。且看作家是如何描述的。(1)曹操的“奸”:“挟天子以令诸侯” 公元196年曹操把16岁的东汉皇帝接到许昌。东汉王朝名义上还存在着,但朝廷大权已落到曹操手里。他打着皇帝的名义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此之为“挟天子以令诸侯。”这可谓曹操的第一“奸”。曹操的“奸”还体现在以下方

15、面: 董卓专权汉皇帝被劫,后回到洛阳。但到洛阳之后“宫室烧尽,街市荒芜,满目皆是菘草。”而就在此时,曹操听了谋士荀彧的主意:“今天子蒙尘,将军诚因此时,首倡义兵,奉天子以从众望,不世之略也。若不早图,人将先我而为之。”在军阀割据的时期,各地军阀自立为主,但仍从汉帝,这样曹操出兵征伐,就师出有名,在政治上占有优势。为了消灭心腹之患吕布和刘备,曹操借用荀彧的计策:“今刘备虽领徐州,未得昭命。明公可奏请诏命,实授备为辅,亦渐可图,事不成,则吕布必杀刘备。此乃二虎竞食之计也。”后来曹操果用此计,只因张飞卤莽而事败。由此,可见曹操奸恶冰山一角。随着势力的壮大,羽翼渐丰的曹操更是有恃无恐,“许田打围”则把

16、曹操的奸诈与狂妄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许田打围中,曹操用天子宝雕弓,以金箭射死大鹿。群臣见了金箭,误以为是天子射中都踊跃高呼“万岁”。曹操竟纵马直出,遮于天子之前,以迎受之。群臣大惊失色,而曹操却神情自若。且宝雕弓不还于天子。 多年来,曹操杀人不眨眼,结下了不少仇家,常害怕被人谋杀死于非命。为了掩饰自己怕死的丑态,便编造谎言,说自己“梦中好杀人”,要左右亲信在他睡着后“切勿近前”。当一个大白天忠于职守的近侍替他覆盖落被时,他便“跃起拔剑斩之,复上床睡;半晌而起”,假装吃惊地问“何人敢杀吾近侍?”,还假惺惺地痛哭,命人厚葬。曹操的这些举动,一来是为了证实自己“梦中好杀人”,二来也是为了收买人心替他卖

17、命。当耍弄权术的手段被杨修识破后,为了掩盖自己的罪行,曹操便借故斩杀了杨修,让这个秘密永远石沉大海,不为人知。还如诈中风、割发代首,哭泣袁绍,杀王垕,礼葬关羽首级以及与许攸论粮等,均可看出曹操的奸邪诡诈。(2)曹操的“恶”: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曹操代表是中产地主阶级得利益,向大地主作斗争时,也暴露了曹操的处世之道。董卓进京,烧杀抢夺。曹操行刺董卓未遂后出逃,被董卓追杀,逃亡途中,得到中牟县令陈宫的鼎力相助。陈宫收拾盘费,弃官而随曹操,投宿在吕伯奢家。吕伯奢是曹操之父的结义弟兄,见是故人之子来到,又是在那样险恶环境之中,赶紧沽酒,并让家人杀猪招待曹操一行。生性多疑的曹操,惶恐笼罩其心

18、头,听到“缚而杀之,何如?”的话题,以为别人要杀自己,便先下手为强,一连杀了屋中的八人。当搜到厨下缚有一猪之时,方知是误杀。于是匆匆逃走,在路上遇到沽酒而归的吕伯奢。曹操为防其报官而“挥剑砍伯奢于驴下,”陈宫大惊,责操:“知而故杀,大不义也!”而曹操却道出了处世格言:“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颍川之战”,曹操对义军不分青红皂白,“大杀一阵,斩首万余级”,充当了一个朝廷刽子手的角色。此后,他又跟随皇甫嵩讨张梁,“斩张梁于曲阳”,“发张角之棺,戮尸枭首”,残酷得连死人也不放过。曹操替父复仇进攻徐州时,传令三军“但得城池,将城中百姓,尽行杀戮”,“大军所到之处,杀戮人民,发掘坟墓”,失

19、去了理智的曹操近乎疯狂,滥杀无辜,显得特别残暴不仁。曹操发觉献帝衣带诏后,大开杀戒,将国舅董承等人全部诛杀。余怒未消,竟将已有身孕的董妃杀于皇帝面前。猖狂之至,无人能及。还如向粮官借头。三国演义第十七回,曹操与袁术相拒月余,粮食将尽,管粮官任峻部下仓官王垕入禀操曰:“兵多粮少,当如之何?”操曰:“欲借汝头以示众耳。”其险恶用心,令人瞠目结舌。(3)曹操的报应:奸恶终有报 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往往讲究一个前因后果。曹操的奸恶来自于他内心深处极度贪欲。贪欲让曹操走向危机。 贪色,招致杀身之祸。三国演义第十六回写道,明知邹氏是张济之妻,张济是大军阀张绣的叔父。道于形势,张绣刚刚投降曹操。人心未稳。听

20、说曹诱奸其婶娘,“绣怒日:操贼辱我太甚!”于是密谋刺杀曹操。事发之后牺牲了大将典韦,爱侄曹安民,长子曹昂,曹操才保住性命。这给他敲响了警钟。 贪才。徐庶本在刘备手下谋事,并卓有成效。在手下徐晃的巧妙安排,诱骗徐庶到了曹营。徐母因此而自杀。徐庶痛定思痛,“身在操营,心在汉”。以致在赤壁大战的关键时刻,徐庶识破庞统的连环计,并不禀报曹操,而是选择逃离战场,这是这曹操贪得无厌又一恶报。 贪权之极是心高气傲,恶性膨胀。当权力集于一身之时,极显狂妄。为了取得战争的主动权,派蒋干过江东偷书,结果被周瑜识破奸计,将计就计,斩了水军统领蔡瑁,张允。众将见杀蔡、张二人,入问其故,操虽心知中计,却不肯认错,乃谓众

21、将曰:二人怠慢军法,吾故斩之。临阵杀将,焉能不败。 处处提防他人,晚年贪生怕死。建造建始殿,犯了风疾,噩梦不断,求医华佗“曰:大王头脑疼痛,因患风而起。病根在脑袋中,风涎不能出,枉服汤药,不可治疗。某有一法:先饮麻肺汤,然后用利斧砍开脑袋,取出风涎,方可除根。”曹操疑华佗要杀他,竟将华佗关押拷打。致使华佗冤死狱中,而奸雄数终。奸恶的本性,给曹操的形象画上浓浓的一笔,对权利,对人,对女色以及性命的极度占有欲望,让曹操丧失做人的本性。作者通过曹操的奸恶面的艺术创造,让我们看清反动的封建统治的罪恶本质的一面。三其雄:集军、政于一生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一生戎马生涯,东征西讨,荡平天下,克成洪业,不仅在

22、政治上统一了北方,而且在军事上也取得了赫赫战绩,“破黄巾,讨董卓、伐袁术、杀吕布、降张绣、灭袁绍、征刘表,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一切无不表现出曹操杰出的军事才能和高超的政治手腕。他还为孙子兵法作注,发挥或补充了其中的一些作战指挥原则。他善于运用理论指导实践,取得了很多胜利。 公元184年,由于统治阶级的腐败和对农民的残酷剥削,爆发了大规模的黄巾军起义。不久,黄巾军起义失败。靠镇压黄巾军起家的各地军阀为扩大自己的势力,一会儿你打我,一会儿我打他。全国各地陷入了长时间的军阀混战。曹操出场后,三国演义的重点是写他如何精心筹谋,驰骋疆场,曹操在镇压黄巾军起义和讨阀董卓的过程中建立了自己的军队、扩大了自己

23、的势力。公元196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即意味他大权在握。公元200年曹操在河南官渡打败北方最大的军阀袁绍,大体上统一了北方。当时,孙权年少,诸葛亮尚未出山,刘备也只不过是个浪迹天涯,寄人篱下的人。而这个时候,曹操在不断的壮大自己的势力,逐步成长为一个非常杰出的军事统帅。 在统一北方的战争中,曹操那出众的才能充分地体现了出来。以官渡之战为例,作者在朴素无华的笔墨中,把曹操“以至弱当至强”(他以粮草不足的七万人摧毁了袁绍粮草充裕的七十万人)的才能和气度描绘得唯妙唯肖。在这一战争中,袁绍的实力虽十倍于曹操,可是他刚愎自用,拒不采纳谋士的正确意见,结果他优势为劣势,变主动为被动,落及兵败将亡,

24、众叛亲离;曹操则与其相反:他虚怀若谷,不耻下问,择善而从,灵活机灵,结果化劣势为优势,被动为主动,一举挫败强敌,奇迹般地壮大了自己。所以,曹操的胜利,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能听取将士谋臣的意见,其主观能力被表现得恰到好处,令人叹服。此外在平定吕布,张绣,马超的最后决战中也都十分生动别致地再现了曹操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在罗贯中笔下,曹操不仅是“运筹帷幄”的指挥官,而且是“披坚执锐”的斗士。在曹操三十年的戎马关山,南征北战的军旅生涯中,他亲冒矢石,出生入死,几陷绝境,但却百折不挠,一旦认定目标,便锲而不舍。在征吕布时,虽中计兵败,几乎生擒但当群下问安时,他却大笑曰:“误中匹夫之计,来日必报之。

25、”在讨袁术时,攻城不利,他“自至城下看诸军搬土运石,填壕塞堑”;当城上矢石如雨下,有两员末将临危退缩时,他“掣剑斩于城下”,且“自下马,接土填坑”。于是,“大小将士,无不向前,军威大振”,“城上看见,并皆失色”。当然,曹操虽是一个卓越的军事家,并非完美绝对。他也是一个凡人,也会犯错误。赤壁之战是曹操一生用兵中输得最惨的一次。公元208年曹操带领几十万大军南下,准备消灭孙权和刘备,统一全国。孙权和刘备由于采用了诸葛亮、周瑜、鲁肃等人提出的联合抵抗曹操的策略,在湖北赤壁这个地方打败了曹操,这次战争几乎使曹操全军覆没,但他并不是一至惨败便一蹶不振。他败后,便退回北方,休养生息,未几便又军威大振。曹操

26、为实现统一中原的政治抱负,一开始就实施其长期的人才发展战略,在起兵创业阶段,他有这样的观点:“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这里的“智” 是指谋臣泛指谋略、智慧,“力”是指武将,泛指军事力量。可见,初露头角的曹操就把人才作为自己剪灭群雄的保证,而且对人力资源的认识也非常人所能比拟的。曹操颁布的三道求贤令,被众多的人奉为古代爱才的范例,常常使后世怀才不遇者自恨生不逢时,不得其主。例如,攻克冀州后,他令人遍访冀州贤士,求贤若渴;他不仅对主动投靠自己的人高薪聘请、尊重有加,而且对敌营中的人才也喜爱备加:比如,见许褚“威风凛凛”,心中暗喜,见贾诩“应对如流,甚爱之”,然后想方设法争取过来为己所

27、用。事实上这些人都为曹魏集团建立丰功伟绩。这也是曹操政治才能的充分体现。他爱才情深,常常产生对人才的深深惜怜,他的数哭郭嘉、典韦,令捧读者不禁潸然垂泪,感动不已。他宴饮长江,以真挚动人的诗歌倾诉自己日夜渴望人才的心情,他以“山不厌高,水不厌深”自比,抒发自己礼贤纳士的博大胸怀,希望归附自己的人才越多越好。为了争夺关羽,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送美女十人,金帛无数,更赠赤兔宝马,封官汉寿亭侯,真可谓费尽心机。有时真是达到了不择手段的地步,曹操得知徐庶很有才能,为把徐庶夺到自己手下,他按程昱的计策,星夜搬取徐母到许昌,先是以礼厚待,企图让徐母写信召来徐庶;一计不成,又赚得徐母手迹,仿其字体,伪造书

28、信,终于把徐庶骗到许昌。正因为曹操爱才惜才,善于网罗人才,才造成“猛将如云,谋士如雨”的强大阵容,为实现他“摧灭群逆,克定天下” 的政治抱负打下了可靠基础。 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说:“其实,曹操是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毛泽东在五十年代读此文时,用红笔对这段论述画着重线,表示他对鲁迅有关曹操的看法,是非常赞同的。由此亦见曹操确实不愧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易中天对曹操的评价曹操可能是历史上性格最复杂、形象最多样的人。他聪明透顶,又愚不可及;奸诈奸猾,又坦率真诚;豁达大度,又疑神疑鬼;宽宏大量,又心胸狭窄。可以说是大家风范,小人嘴脸;英雄气派,儿女情怀;阎王脾气,菩萨心肠。看来,曹操好像有好几张脸,但又都长在他身上,一点都不矛盾,这真是一个奇迹。实际上,曹操是真实的,也是本色的。包括他的奸诈、狡猾、残忍、暴虐,都表现得从容不迫,落落大方,真诚而坦然。这实在是一种“大气”。我认为曹操是“奸雄”。不过前面要加三个字:可爱的。曹操是“可爱的奸雄”。最新精品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