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专题重点难点提示

上传人:彩*** 文档编号:74259734 上传时间:2022-04-13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27.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重点难点提示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重点难点提示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重点难点提示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资源描述: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重点难点提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现代文学专题重点难点提示(1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中国现代文学专题重点难点提示1小重点( 2)狂人日记是怎样表现鲁迅对传统文化的态度的。我们已经知道,文学革命开始时,鲁迅正躲在北京的绍兴会馆抄古碑,对传统文化有许多自己的心得, 他这时应新青年同仁之邀并答应写作小说, 一方面含有应和 “前驱”之意,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排遣自己心中的寂寞,而狂人日记就是鲁迅这时发表的第一篇小说,因此,直接地表达了鲁迅积压了多时的对传统的愤闷,也最能体现他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最突出的表现就是通过狂人之口,说出了中国历史的本质:吃人,把中国的历史和中国的文明比喻为“吃人的筵度”,而传统中国也就成了“安排人肉筵度的厨房”。能说出当时人们想说而不敢说, 甚至连想都不敢想的话,

2、 这种人也只能是 “狂人”。( 3)阿 Q 正传在批判国民性方面的代表性。在小说创作中,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是从狂人日记开始的,狂人的所见所闻其实都是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但是,以批判国民性为主要创作目的的作品,则当推他的这部代表作。有趣的是, 狂人日记虽然如惊天霹雳,振聋发聩,人们还只是目瞪口呆,而阿 Q 正传虽然不急不躁,娓娓道来,而且充满喜剧色彩,但是,在报上刚开始连载不久,人们就开始惶惶不安,这种不安实际上一直延续到现在出现的对鲁迅“丑化”中国的指责。所以,要理解阿Q 正传在批判国民性方面的代表性,除了应知道鲁迅在这部作品中是怎样批判国民性的 (如精神胜利法和 “革命” 理想,以及总是摆

3、“先前阔”和以丑为美的心理模式等) ,还应能够说明鲁迅是否丑化了中国人。4)鲁迅呐喊、彷徨的主要内容(三个方面的主题)及其思想价值。在教材第 18 页上,这样说道:呐喊、彷徨从三个方面体现了“五四”思想革命的要求,一是对封建制度和礼教的彻底揭露和批判,如两部可以作为“纲”来读的作品狂人日记和长明灯;二是关于对辛亥革命经验教训的总结,以及对改造国民性问题的关注,如药 、风波、阿 Q 正传和示众 。三是关于变革时期几代知识分子道路和命运的探讨,如孔乙己、在酒楼上、肥皂和伤逝 。这三个方面的归纳,既是呐喊 、彷徨的主要内容,又是最能体现呐喊、彷徨思想价值的地方。在这里,我们不要求大家背下这三点,而是

4、要求大家能根据鲁迅作品中的具体内容,从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5)鲁迅批判国民性的历史理由和现实根据。在这里,不直接说“理由和根据” ,而要说“历史理由和现实根据” ,只是强调一定要回到“历史现场”去看待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是他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的一个重要内容,而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是因为在“五四”时期传统文化正严重地牵绊着中国社会的进步。而且,鲁迅对传统文化和国民性的批判并不是他的个人行为,而是所有的“五四”启蒙主义者顺应时代要求的一致行为。在教材这一讲的前两个单元中,有不同角度的分析说明。2大重点( 1)指责鲁迅“全盘否定传统”的原因与误解。近十多年来,之所以会出现对鲁迅“全盘否

5、定传统”的指责,其原因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看,一方面是因为“五四”时期的鲁迅对传统确实是采取全面而彻底的否定态度的,也就是说,确实是“全盘否定”的,所以我们说,这些指责从表面上不无根据;另一方面,这些指责者并没有历史地看待鲁迅, 并没有理解鲁迅在否定传统时的 “语境”和真正用意,也没有真正认识鲁迅,只看到了鲁迅对传统进行的批判,而没看到鲁迅对传统的“价值重估” 。而后一方面也正是产生误解的原因。(2)鲁迅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拓展所作的工作。对于鲁迅所作的这些工作,可以重点掌握教材第 7-8 页中所介绍的内容,如果同学们自己还有新的补充当然更好。但是,在这里,我们提出这一学习要点的主要目的,还在于要

6、大家重视并清楚地认识到,为什么说鲁迅对传统确实是“全盘否定”的,但又不应当简单的断言鲁迅就是“全盘否定传统”的。(3)鲁迅批判国民性的苦心和特色。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教材中一再强调,“重要的是理解鲁迅的用心”,“读鲁迅最好还是顾及一点历史,特别要了解鲁迅毕生从事国民性批判的苦心” 。而这个用心和苦心,就在于“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或者说是通过揭露和批判我们中国人的劣根性,找出民族衰败的病根,为中国文化的转型寻找出路。而鲁迅批判国民性的主要特色,则在于在批判的同时又总是深沉地思考着民族的处境和命运。在教材第 10 页上,特别就小说示众对“看客”心态的揭示,来说明鲁迅批判国民性的苦心和特色

7、。( 4)鲁迅批判国民性思想的形成。这是一个十分巨大的可以做博士生论文的题目,我们不可能作全面的要求。但我们希望大家能从两个方面作一些必要的了解。一是鲁迅批判国民性思想形成的主要原因,而重点了解鲁迅作品中反复出现的“看/被看”模式的形成,可以从鲁迅在日本期间的“弃医从文” 变化开始梳理; 二是在鲁迅的批判国民性思想的形成过程中主要受到哪些外国作家和学者的影响,这在教材第12 页中有一些介绍。( 5)鲁迅为中国文化转型和中国现代化所作的思考和一些重要观点,包括“拿来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关系、科学主义等。提出这个问题,主要在于想让大家注意到,鲁迅对于中国文化转型的思考,虽然既主张对传统进行批

8、判,又主张对外来文化的吸收,甚至主张少看或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但是,鲁迅并没有丝毫的崇洋媚外思想,他的拿来主义就是最明显的例证。这个问题是一个重点,但由于大家都比较熟悉,还不是难点。难点在后面,即对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关系,以及科学主义的态度。具体内容在教材第14-16 页已有介绍,在这里,我只提醒一点供大家参考,即鲁迅在青年时代一开始就是一位“科学救国论者”,到日本是去学医学的,而他“弃医从文”正是为了改造国民的精神。因此,他肯定不会过高地评价科学对于国民精神改造的价值。(6)鲁迅呐喊、彷徨的创作基调和文学史地位。鲁迅的呐喊、彷徨的创作基调可以归纳为四个字: “忧愤深广” ,这不是难点,

9、而难点在于如何理解。比如,为什么既说鲁迅的小说体现了“五四”启蒙运动和思想革命的要求,又说鲁迅的小说并非直接配合五四运动?也许可以这第说,一方面,从来没有把自己看作是五四运动和思想革命的旗手和前驱,而仅仅是一个文学家;另一方面,在这时期的新文学作家中,大多是风华正茂的青年,而鲁迅已进入中年,他丰富的人生经验和对历史的深刻认识,都是其他作家无法相比的,因此,与这时期大多数作品“感伤”和“激进”的格调相比,鲁迅的作品就显得“深沉蕴藉”。而这深沉蕴藉中所透露出来的“苦的寂寞” ,或者说内心的绝望和苍凉,则可以看作是所谓的“鲁迅气氛”。而最能代表鲁迅气氛的作品,鲁迅的弟弟周作人首推在酒楼上。鲁迅呐喊、

10、彷徨的文学史地位,可以主要通过它既是现代小说的开始,又标志着现代小说的成熟,这一个在世界文学史上也罕见现象来作简要的说明。可以着重强调两点,一是内容,即“表现的深切”,二是形式, 即“格式的特别” 。(7)鲁迅反传统的语境、目标、态度和策略。鲁迅反传统的目标、 态度和策略在教材中都有说明, 在这里,我们是将难点放在 “语境”上的。在学习中,可以结合鲁迅对传统的态度,围绕着鲁迅的青年必读书来展开,要点是“回到历史现场”,特别是当时有人重新提倡“尊孔读经”的现实,并注意理解教材第4-6 页的阐述。( 8)鲁迅小说对传统小说的革命性突破,在形式上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以及在艺术格局和语言上的创新。教材

11、中已作了四个方面的提示,即,第一,题材的变革。从传统小说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神仙鬼怪,到鲁迅的普通人、平凡事。第二,独特的艺术想象和构思。不再是传统小说简单的说教, 而是从普通平凡的人事中发现和体悟到人性、 人生等带哲理性、超越性的命题。第三,灵魂的揭示。传统小说大多比较讲究情节性和传奇性,不善于刻画人物心理,而鲁迅则在刻画国人的灵魂,深掘精神上和心理上和病苦方面有所突破。第四,要局和语言的创新。在格局上,基本上不再采用传统的格式,而热衷于各种体式的创造,根据每篇作品的不同内容,几乎一篇一种新形式,其结构方式和叙述角度都与传统小说有了很大区别, 更多地吸收了西方小说的优点, 而在语言上也成功

12、地完成了中国现代小说从文言向白话的过渡。(7)鲁迅反传统的语境、目标、态度和策略。鲁迅反传统的目标、 态度和策略在教材中都有说明, 在这里,我们是将难点放在 “语境”上的。在学习中,可以结合鲁迅对传统的态度,围绕着鲁迅的青年必读书来展开,要点是“回到历史现场” ,特别是当时有人重新提倡“尊孔读经”的现实,并注意理解教材第 4-6 页的阐述。( 8)鲁迅小说对传统小说的革命性突破,在形式上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以及在艺术格局和语言上的创新。教材中已作了四个方面的提示,即,第一,题材的变革。从传统小说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神仙鬼怪,到鲁迅的普通人、平凡事。第二,独特的艺术想象和构思。不再是传统小说简

13、单的说教, 而是从普通平凡的人事中发现和体悟到人性、 人生等带哲理性、超越性的命题。第三,灵魂的揭示。传统小说大多比较讲究情节性和传奇性,不善于刻画人物心理,而鲁迅则在刻画国人的灵魂,深掘精神上和心理上和病苦方面有所突破。第四,要局和语言的创新。在格局上,基本上不再采用传统的格式,而热衷于各种体式的创造,根据每篇作品的不同内容,几乎一篇一种新形式,其结构方式和叙述角度都与传统小说有了很大区别, 更多地吸收了西方小说的优点, 而在语言上也成功地完成了中国现代小说从文言向白话的过渡。一、关于“京派”1关于“京派”(1)“京派”的概念“京派”是指 30 年代活跃在北平和天津等北方城市的自由主义作家群

14、。在学习中同时还要注意以下特点:A 他们多是“文学研究会”未曾南下的成员。在 30 年代,中国的文化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后, 北京守旧的文化氛围和上海新潮的商业氛围和激进的革命氛围,对这两个地方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无论是他们的学术观点,还是私人关系,都与新月派十分接近。B他们多是北大、清华、燕大、南开等几所知名大学的著名学者、教授,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学院派”的“文化精英”。他们对文学(创作)的态度成为他们与海派作家主要分歧。C是“乡土文学”传统的继承者。他们对儿时的乡土生活的怀念,是形成他们创作具有田园牧歌风格和抒情小说特征的主要原因, 并因此而与 “京味” 小说划开了界线。D

15、虽然没有正式的组织和宣言,但他们大都集中于林徽因、朱光潜组织的两大文学沙龙。以文学沙龙为依托,正是文学流派形成的主要原因。著名的“新月派”就是以“聚餐会”的形式形成“流派”的。E他们的作品大多发表于现代评论、水星、骆驼草、大公报 文艺副刊、文艺杂志等几大刊物。沈从文、凌叔华、胡也频等都曾被看成是现代评论培养出来的作家。以一个或几个刊物为依托,也是文学流派形成的主要原因。( 2)“京派”与“海派”海派是与京派相对应的一个概念,一般是指活跃在上海的作家。但在学习中,要特别注意,不同作家所说的海派有着不同的含义。也就是说, 海派的概念有 “广义” 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海派, 是指所有的活跃在上海的

16、作家派别,主要有三个流派: 一是左翼文学,二是新感觉派文学,三是鸳鸯蝴蝶派文学。而“鸳鸯蝴蝶派”当时也有新旧两派之分,旧鸳鸯蝴蝶派主要以一直致力于通俗文学创作的周瘦娟、张恨水为代表,而新鸳鸯蝴蝶派则以原来的新文学作家张资平、叶灵凤为代表。也有人把后来于40 年代崛起的张爱玲作为新鸳鸯蝴蝶派的后起之秀,即海派的新代表。狭义的海派, 则主要指鸳鸯蝴蝶派。也有人将具有典型都市文学特征的新感觉派视为典型的海派,而将左翼文学与此相区别。沈从文在文学者的态度 等文章中所说的海派, 实际上使用的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强调的是文学创作者对文学创作的态度;而鲁迅在“京派”与“海派” 等文章中所说的海派,则是使用的狭

17、义概念,强调的是文学创作者对政治和社会的态度。因此,沈从文与鲁迅所说的“海派”并不是同一个概念。(3)“京派”与“京味”京派指的是一个文学流派,京味指的是一种文学风格。京派与京味无关,是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文学概念。前面我们曾说到,京派的作家大多是“乡土文学”传统的继承者。也就是说,他们同 20 年代的“乡土文学”作家一样,虽然生活在都市(如北京) ,但他们的创作内容却与生活的城市没有直接的关系,而主要以家乡生活背景为主。比如,废名主要写家乡湖北黄梅的生活,沈从文则以家乡湘西生活为题材,芦焚也主要描写家乡河南的题材,后来被称为 “京派的最后一位传人”的汪曾祺,也是主要以家乡江苏高邮的人和事为题材

18、。惟一特殊的是萧乾,他的梦之谷等作品多以北京为背景,但是,这是因为他本身就是北京人,北京也就是他的家乡,而且,他的作品仍然是以“童年视角”为出发点的,在本质上与“乡土文学”和其他的京派作品并无相悖之处。因此,在京派的作品中,一般是读不到京味的,即使是萧乾的作品也不以京味为特点。老舍是京味小说的鼻祖,但他不是京派的作家。关于京味的特点,可以参见教材第四讲“老舍创作的视点与京味 ”。(4)“京派”的态度关于京派, 我们可以总结出许多特点,而最大的两个特点就在于它的地域性和政治倾向性(即态度) 。京派的态度以沈从文的主张为代表,即对广义的海派的批判立场。虽然,左翼文学与新感觉派和鸳鸯蝴蝶派是有着本质

19、的区别的,但是,京派对他们的态度是一致的,而且,京派的创作既不同于新感觉派、鸳鸯蝴蝶派,也不同于左翼文学。(5)“京派”的作家在小说方面,除了有沈从文、废名、萧乾、芦焚(师陀)之外,还有凌叔华、林徽因等,以及后来的汪曾祺等。在散文方面,主要有废名、何其芳、李广田,还有沈从文、芦焚和后起之秀吴伯萧等。在诗歌方面,主要有卞之琳、何其芳、李广田(他们三人因出版有汉园集,又称“汉园三诗人” ),以及晚起的林庚等。在戏剧方面,力量最弱,主要有李健吾、林徽因等。在理论方面,人数不多,但影响不小,主要有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和著名评论家李健吾(刘西渭)等。从这个名单中我们可以看出,京派的作家队伍并不算庞大,但很整

20、齐,一是每种体裁都有成就卓著的作家,尤其是在小说、散文和诗歌三方面有所建树;二是每位作家都有多方面的成就。京派作家几乎都是多面手,沈从文、废名、芦焚,既是著名小说家,散文也写得非常漂亮。何其芳、李广田,既是著名散文家,诗歌也有不小的名气。而李健吾既是著名戏剧家,还是翻译家,也写小说和散文,但他的“刘西渭”的名字在评论界似乎更响一些。萧乾的小说成就虽不算高,但也很独特,同时,他还是一位很有知名度的新闻记者,在二战期间,他曾是欧洲战场上惟一的一位中国记者。而凌叔华(陈西滢的夫人)写小说只是她的业余爱好,她的专长应该是文化研究,她曾在伦敦大学、牛津大学、爱丁堡大学等著名大学讲坛上讲学的中国近代文学和

21、中国书画(尤其是文人画)。林徽因(原名林徽音,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的夫人)更是现代文学史上有名的才女,她毕业于美国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也曾在东北大学建筑系任教,但她的爱好是绘画与雕塑,也从事戏剧、小说、散文和诗歌创作。3京派形成的文化背景了解京派形成的文化背景的关键,在于了解当时文化中心地位的转移对作家创作的影响。我们已经知道,京派产生于 30 年代,这时“五四”的高潮已经过去,中国文化和政治的中心都已经转移到了上海,留在北京等地的作家便处于一个“文化边缘”的地位。这种地位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成为文化边缘的北京虽然比较沉闷,但北京毕竟是文化古都,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特别是

22、在经过了新文化运动的洗礼之后,浓重的文化氛围为那些志趣相投的作家重新集结创造了很好的条件。第二,处于文化边缘的北京,远离时代的中心,加上这里的作家大多生活在大学的校园里,较少沾染上商业和党别的味道,所以,比较容易形成一种平和、恬静的创作心态。此外,这些知名高校里的著名学者教授,大多拥有雍容高贵的气质,喜尚扎实稳健的文风, 因此,在对时代和社会的态度上也大多趋于保守。第三, 在文化边缘中能够甘于寂寞继续坚持创作的作家,大多是真正有志于文学事业的人,特别看重文学的独立价值,对于那些在文学创作中表现出政治功利性、党派性和商业性的倾向,都有一种本能的排斥态度,有意识地与各种流行文学保持一定的距离。2京

23、派的共同特征一是在题材上,他们大多倾向于对“乡土中国”和“平民现实”的描写。首先,这与他们的文学态度有关。他们出于对文学(特别是海派文学)的政治功利性、党派性和商业性(商品性)的不满,有意识地采取一种回避时代潮流、回避现代文明、回避时尚的态度,转而从文化的而不是政治视角来表现已经被人们所淡忘的乡村生活和民间生活。所以,我们在教材中说: 他们“格外注意以传统的和民间的道德重新厘定现实人生” 。所谓“厘定”,也就是我们现在经常说的“整合” 。厘,即整理、治理;定,即规定。其次,与他们对往日生活的怀旧情绪有关。他们对原本并不美好的宗法制农耕文明的理想化处理,与他们对畸形发展的现代都市文明的格格不入形

24、成了一种情绪上的巨大反差,因此,也可以说, 正是他们无法忍受现代都市的日益浓郁的商业化气氛和日益堕落的道德伦理,才促使他们一门心思地去挖掘乡土中国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他们大多是 20 年代“乡土文学”的继承者。第三,还与他们的人生态度有关。他们不但有受人尊重的地位, 而且还有受人敬仰的知识和修养, 他们对人生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看得很透,也看得很淡。他们的文学创作有恋旧的倾向,但并没有因此而迷失自己,始终保持着清醒的状态,在审视的态度中还含有批判的意识, “写尽了人生之常与变 ”。二是在风格上,他们大多倾向于从容节制的古典式审美趋向。首先,他们生活在都市而热衷于以自己童

25、年生活为背景的乡土题材,必然就会有怀旧的情绪;在怀旧的情绪中去品味生活、 挖掘诗意, 则必然会对 “从容节制的古典式审美趋向”产生共鸣。 其次,与快速时髦的都市文明的疏离和与缓慢古雅的乡土生活的亲近, 必然产生出平和的创作的目标和从容笃实的写作态度,也必然会以“一种和谐、圆融、静美的境地”为自己的美学理想。第三,也就是我们在下一个问题中将要谈到的,在创作中“表达都市人对理想化的农牧生活水平的向往”,也就形成了偏于古典审美的“牧歌田园诗”的基本风格。三是在文体上,他们大多创造出了比较成熟的小说样式。首先,由于京派作家既有才情又有学识,所以,他们在文学创作中既追求独特又讲究品味,既看重自己的作家身

26、份又不忘自己的学者身份, 不愿以传奇性的故事情节取胜,而宁可将力气花在形式的创造上。再加上他们几乎个个都学贯中西, 既有深厚的古文底子, 又经过西洋文化的熏陶,既有丰富的人生体验,又熟悉各种诗化、散文化的艺术手法,一旦认真追求起“文章之美”来,很难不有所创新和推进。其次,由于他们的理想是表现乡土人生,所以,他们“最拿手的还是抒情体小说” ,他们在这方面的贡献不仅是大大的发展了中国的抒情小说,而且还在于对后世作家的影响,使抒情小说从此成为了一个传统和源流。当然,他们既然生活在都市,其创作总是难以与都市彻底绝缘,只是由于对都市的反感,抒情的笔调在这里总是变为讽刺的笔调。他们抒起情来令人陶醉,调起侃

27、来也同样令人开心,而且,其形成感仍然是那样的鲜明和突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自己以为,我们虽然说沈从文的主要贡献虽然是他创造的“湘西世界” ,但这并不是说他的都市题材小说在艺术上就有多逊色, 而只是因为他的湘西世界在现代文学史上是独树一帜的,而都市讽刺小说则还有比他更独特的。4构成“湘西世界” 的题材、 人性描写、 人生形式想象等基本元素, “湘西世界”与现代都市文明病的对照。我们知道, 沈从文的主要文学贡献是用小说和散文建造起了他独特的“湘西世界” ,因此,通过与他的都市题材创作相对照等多种形式来了解他的“湘西世界”,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最重要内容。沈从文的“湘西世界”在题材上的主要特点,就

28、是生动地表现出极具地域特色的湘西(从更大范围上讲则是“楚地” )的民风、民俗。我们在前面已经说到,沈从文的小说大体上可以分为 “湘西” 和“都市”两大题材, 而他的湘西题材创作也可分为“现实”和“怀旧” 两种情况。 关于他的湘西现实题材的创作, 我们在专科阶段曾作过专门介绍:“受鲁迅起始的、以乡村回忆为题材的乡土文学的影响,不仅描写地方风情,也触及某些发人深思的社会问题。 萧萧写女主人公十二岁被嫁到婆家,小丈夫还不到三岁。后来她被子工人花狗的歌唱开了心窍,做了妇人还怀了孕。于是按老规矩,她或是被沉潭,或是被发卖。只是由于偶然的原因,她生下了男孩而被婆家留下了。这里描写了封建宗法制下婚姻的不合理

29、性。然而,作者还进而描写萧萧后来还是跟她的小丈夫圆房,那时儿子已十岁,十二岁时又忙着给他娶个大六岁的媳妇。这才是更可悲的,受害者对自身的悲剧经历,并无半点醒悟,照着世代相传的老谱,她又亲自给下一代安排悲剧。相反,丈夫写的是旧传统美德的消泯和解体,这当然是由于农村经济的衰败,为了求生,农民再也顾不得旧传统了。一些妇女出去做生意,也就是卖淫挣钱。这是得到丈夫允许的。由于生存方式的变换,她们失去了农妇的质朴和羞涩。不但肉体被蹂躏,精神也被锈蚀。连麻木的丈夫也难以忍受,他终于带着妻子回去了。还有牛,写农民所受苛捐杂税的痛苦。 ”而在他的怀旧型的作品中,时间的概念和社会的矛盾被有意地模糊了,在边城中,人

30、们的社会地位虽然也有高低之分,但并不存在对立的阶级冲突,作品中的每一个人都是美的化身。在龙朱、媚金、豹子和那羊 、月下小景等篇中,作者更是从民间故事、苗族传说和佛经故事中汲取营养,充满浪漫主义的色彩。沈从文在“湘西世界”和都市题材中的人性描写,最突出地表现在他对性爱内容的不同态度上。我们知道,沈从文等京派作家虽然生活在大都市里,而且还进入了都市的上流社会,是受人尊重的知识分子,但他们却始终把自己看作是“乡下人”,不愿与都市的上层人士为伍,总是以乡下人的眼光去看待都市里的人生。因此,沈从文总是用讥讽的口吻去调侃城市里的各色人等,特别是上层社会的“高等人”两性关系的虚假性,八骏图写的是八位教授的丑

31、态,而绅士的太太则主要写绅士和淑女们的丑行。但在边城等作品中,他却完全采取一种赞美的态度,她们对性爱的要求越是大胆,他越是认为她们纯真而美丽。究其原因,除了有怀乡和怀旧的因素外,主要还在于理性的作用。因为在沈从文是把性爱当作人的生命存在、生命意识的符号来看待的,探讨不同的人的性爱观念, 正是观察不同的生命形态的重要角度,由此更可以发现在不同的文化制约下人性的不同表现形式。 但沈从文凭什么一定就认为,在现代文明制约下的都市人的人性就是病态的, 而在原始生态中的湘西人的人性就是健全的呢?或许我们还可以问:既然湘西的山水和少女都那么美好,他当时为什么一定要跑到丑陋的大都市里来呢?答案应该是不言而喻的

32、,他是在到了大都市之后,特别是在发现了大都市里的高等人都患有 “阉寺病” 之后,才懂得了自己所失去的是多么美好?阉,即“阉人”、“阉党”。所谓“阉寺” ,就是宦官。想爱而不敢爱,甚至连说都不敢说,因此,沈从文们可以骄傲地称自己是乡下人,也宁可称自己是乡下人。于是,在他的描写中,面对性爱的或隐或显的涌动,乡下人总是能返朴归真,求得人性的谐和;而都市的“智者”却用由“文明”制造的种种绳索捆绑住自己, 跌入更加不文明的轮回圈中。 也正如苏雪林女士所说,沈从文的创作是 “想借文字的力量,把野蛮人的血液注射到老迈龙钟颓废腐败的中华民族身体里去使他兴奋起来” 。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既可以说: “这些描

33、写都市人生的小说,实际上对于沈从文并没有完全独立的意义,它总是作为整个乡村叙述体即湘西世界的一个陪衬物或一种批判性的观照而存在的。 ”也可以说,这些描写都市人生的小说,对于沈从文的意义, 正在于它唤起了沈从文对湘西人生的美好回忆和向往。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还可以说,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的人生形式,既带有很大的理性成份,也带有很大的想象成份。在教材中,我们专门介绍了边城的写作缘由,甚至谈到了翠翠的形象原型,这在沈从文的散文中也是可以找到依据的。应该说,沈从文的许多小说都是有现实依据的,但地处湘、黔、川三省交界的湘西,正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老、少、边、穷”地区,它真的就像作者所描写的那样如同世外

34、桃园般的美丽?当然不是。这只是文学的创造,也正是文学的魅力所在。因此,我们在教材中这样说,在这个世界(即“湘西世界” )里,沈从文正面提取了未被现代文明浸润扭曲的人生形式, 这种人生形式的极致, 便是对 “神性” 的赞美。而这种 “神性”,就是“爱”与“美”的结合。也就是说,神、爱、美,三者是一体的,是不可分割的。翠翠是沈从文的“理想人物” ,是他崇拜的爱神和美神。为了表现这种“人性的极致”,作者不能不从一开始就制造出一种“梦幻般的”意境,作品开头的那句:“由四川达湖南,靠东有一条官路 ” ,就犹如我们小时候常常听到的故事:“在很久很久以前 ”5边城与沈从文的文学理想“湘西世界”是沈从文理想人

35、生的缩影,而边城则是沈从文“湘西世界”的集中代表。因此,我们可以说,沈从文不仅把边城看成是一座供奉着人生理想的“希腊小庙”,而且,在这座小庙里还供奉着他的文学理想。在这座小庙里,不仅有他崇拜的代表着自然人性的理想人物,也不仅有他向往的代表着自然人性的理想生活,而且,还有他追求的代表着自然天性的理想文体。在这些理想人物身上,闪耀着一种神性的光辉,体现着人性中原本就存在的、未被现代文明侵蚀和扭曲的庄严、健康、美丽和虔诚。翠翠在与仅有的男性的接触中萌生出爱意,就任由自己的心思, 爱上了当地掌水码头团总的二儿子(二老)傩送,并没有觉得自己的地位低下,甚至在听到了团总想要与有碾房陪嫁的人家打亲家的话之后

36、, 丝毫没有将这个消息与自己的婚事联系在一起,在她的天真纯洁的心灵,似乎根本就不存在“门当户对”的概念,因此,在作者眼中,她的爱是超越一切世俗利害关系的最为高尚也最富有诗意的爱。同样高尚的是团总的两个儿子,大老天保和二老傩送同时都爱上翠翠,但他们并没有自相残杀,当天保知道翠翠爱上了自己的弟弟后,便主动退出了竞争。令难以理解的是,这理想生活并不仅仅是一个浪漫温馨的爱情故事,而是一个爱情悲剧,但作者对这一切似乎并不悲伤。也许,这正是作者的人生观(生死观) ,天保的出走遭遇了不幸,傩送不胜悲哀的重负,也离家而去,连翠翠身边的惟一一个亲人外祖父也弃船仙逝,只留下一个孤零零的翠翠,这一切生、老、病、死,

37、在作者看来,都是自然的安排,人生的常态,当地民风如此,芸芸众生也应如此。而生活如此,表现生活的小说又什么必要非得按人为形成的规矩去写作呢?于是,在边城等描写湘西生活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该叙事就叙事,该抒情就抒情,散文的笔法和诗歌的意境成为小说的主体,现实与梦幻,人生和自然,就这样随着简单的故事发展而水乳交融地掺和在一起。 也许,沈从文正是在这不经意间创造出了自己的理想文体:诗化抒情小说。1中西两种文化对张爱玲的影响和她作品中的文化背景。中西两种文化对张爱玲的影响,首先来自她的父母。 张爱玲的父亲是一个遗少式的人物,风雅能文,给了她一些古典文学的启蒙,鼓励了她的文学嗜好。张爱玲在少年习作天才

38、梦中曾说: “我三岁时能背唐诗。我还记得摇摇摆摆地立在一个满清遗老的藤椅前朗吟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眼看他的泪珠滚下来。 ”而张爱玲的母亲则是一个果敢的新式女性,敢于出洋留学,敢于离婚,她的生活情趣及艺术品味都是更为西方化的。 她母亲第一次从海外回来时,就在张爱玲幼小的心灵中撒下了西方文化的种子。据张爱玲后来在私语一文中说,母亲的回来使她十分兴奋, “家里的一切我都认为是美的顶巅。蓝椅套配着旧的玫瑰红地毯,其实是不甚谐和的,然而我喜欢它,连带的也喜欢英国了,因为英格兰三个字使我想起了蓝天下的小红房子,而法兰西是微雨的青色,像浴室的瓷砖,沾着生发油的香,母亲告诉我英国是常常下雨的,法

39、国是睛朗的,可是我没法矫正我最初的印象。 ”她一直喜欢老舍的小说二马 ,除了因为她母亲当时喜欢这部小说的原因外,还在于这部小说写的是北京人在伦敦的故事。其次来自她自己的经历。受父母的影响,张爱玲从小会背唐诗,也从小就学英文,在教会中学读书时就曾在校刊发表过英文文章,虽然考上了伦敦大学却因为战争没能前往,但仍然到中西文化杂交的香港接受了大学教育,这段经历对她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她最初的几篇小说沉香屑 第一炉香、沉香屑 第二炉香等都是以她在香港的生活为题材的。而她从小卷不离手有西游记 、红楼梦等古典文学名著的营养,更是深入到了她的骨髓之中,从字里行间渗透出来。张爱玲作品中的文化背景可以归纳为:

40、衰落中的文化,乱世中的文明。2张爱玲传奇中的“香港的传奇”和“上海系列”等作品的主要内容、独特风格和具有现代主义意味的“荒原”意识。对于张爱玲传奇中的“香港的传奇”和“上海系列” 主要内容的了解,可以沉香屑 第一炉香、倾城之恋和金锁记为主,辅以教材中介绍的其他作品。其独特风格的基调是“苍凉”。在教材中,特别分析了金锁记如何将人生的荒诞与荒凉诠释到了极致。大家也可以参考前面对这三部作品的介绍加以论述。张爱玲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具有现代主义意味的“荒原”意识,是“五四”以来的新文学中较少表现的,也正是她作品的独特之处。我们说,张爱玲的小说是关于文明与人性的哀歌,而张爱玲哀歌的主旨,并不是对社会的批判,

41、更谈不上对社会的改造,而只是殖民地与半殖民地的现代都市 (香港与上海) 的背景中,展示人的精神的堕落与不安,展示人性的脆弱与悲哀。在这一点上,她笔下的女性形象表现得最为鲜明,与同时代甚至“五四”以来的新文学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都有着较大的区别。首先,我们注意到,张爱玲写的女性,与二三十年代作家塑造的“时代新女性”不同,她实际上写的是“新女性”表象下的旧女性。这些女性或有着旧式的文雅修养,或受过新式的大学教育,甚至于还留过洋,但她们都面临着“娜拉走后怎样”的共同窘况,既无法在现代都市社会中自立,也远离革命运动,只能把当一个“女结婚员”作为自己的惟一职业和出路,而她们所受到的教育,也只能是她们待“嫁

42、”而沽的筹码。其次,我们还注意到,她笔下的女性形象与通常的新文学作家笔下旧式女性也不同,张爱玲没有农业文化的背景,她的文学素养是在代表着工商文化的城市背景中形成的, 她笔下女性形象几乎都是日益没落的淑女或竭力向上爬的小市民,这些女性在人生中受到的苦难,不是衣不敝体、食不果腹的经济上的穷困,而是无家可归、无夫可嫁的精神上的恐慌。3张爱玲作品既大雅又大俗,既传统又现代的特点,以及极为鲜明的艺术独创性和本身的缺陷。张爱玲作品既大雅又大俗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古典小说的根底”和“市井小说的色彩”。张爱玲小说中的“古典小说的根底”最为鲜明的表现又在于她作品中的“红楼梦风”,教材中以金锁记为例,说明作品中随

43、处可见红楼梦的影子,而她的花凋则被看作是“现代葬花词”,不仅作品的名字花凋直接来源于红楼梦中的葬花词,而且作品的主人公郑川嫦也被她直言不讳地称作“现代林黛玉”。我们还知道,她 14 岁时,就曾以现代社会为背景写过小说摩登红楼梦 。在她的第一篇小说沉香屑 第一炉香中就有许多人物和细节都有着明显的 红楼梦 的影响:“她(睨儿)穿着一件雪青紧身袄子, 翠蓝窄脚裤, 两手抄在白地平金马甲里面, 还是红楼梦时代的丫环的打扮。惟有那一张扁扁的脸儿,却是粉黛为施,单抹了一层清油,紫铜皮色,自有妩媚处。一见了薇龙,便抢步上前,接过皮箱,说道: 少奶成日惦念着呢,说您怎么还不来。今儿不巧有一大群客, 又附耳道

44、”张爱玲小说中的“市井小说的色彩”,则主要指她作品中的“通俗倾向” 。在对张爱玲有影响的现代作家中,既有鸳鸯蝴蝶派的代表人物张恨水, 又有新文学作家中的实力派代表老舍,而这些作家的创作都是以“通俗化”为主要特征的。市俗化或通俗化既是张爱玲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创作特点,也是作者自己的创作理想,在她的散文中,这种倾向和理想也许表现得更为鲜明。因此,也有人说: “张爱玲的散文要和她的小说在一起读,方才有味。 ”反之亦然,她的小说也要和她的散文对照着读,才能有更多的趣味。张爱玲作品中的通俗化特点,也与她生活的环境和她自己生活习惯有较大的关系。对她一生影响最多的两个城市一是上海二是香港, 而上海是当时中国最

45、商业化最市民化的城市,当时的香港则是跟在上海后面亦步亦趋的上海的翻版。在生活中,张爱玲始终没有成为她母亲所希望的淑女,但却按照自己的理想成为了一个大都市里自食其力的小市民,她不仅像所有的上海小女人一样爱逛街爱吃零食,而且还酷爱看社会上流行的小报。张爱玲作品中既传统又现代的特点,与她作品中“既大雅又大俗”的特点,既有重叠又不完全等同。 她的传统的特点当然与 “古典小说的根底” 有关,与她从红楼梦等旧小说中那里得到的文化素养和审美品味有关,但又不仅仅如此。前面我们曾说到,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包括那些受过洋教育的“新女性”)实际上或者说在本质上都是些“旧女性”,而最为典型的还在于她的“女人观”和她小说

46、中创造的意象,都有许多传统的因素。她笔下的女性,几乎没有一个走出了婚姻的城堡,而她创造的给人印象最深的意象,则全都是以传统为基础的。她的现代的特点,则主要在通俗的情调中加入了西方的文化因素。 在教材中谈到了她作为职业作家的写作是从英文起步的情况,也谈到了她最初的写作生涯开始于为上海的西文报纸撰写剧评影评, 后来自己也曾编写电影剧本等情况, 这里还可以补充的是, 她在现代都市与都市人的问题上与当时其他作家的不同看法。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农业文化为背景的,当时的作家也大多是以传统的审美思想为艺术追求的,因此,现代都市的出现不但没有引起他们的欢呼,反而遭到了他们的抵御和批判,无论是以“乡下人”的眼光看

47、城市的京派作家,还是以“现代人”的身份看城市的海派作家,以及以“革命者”的角色看城市的左翼作家,现代都市在他们的眼里都是一头“怪兽” ,然而,在张爱玲眼里却截然不同。前面我们曾说到,张爱玲是没有农业文化的背景的,她生城市长在城市,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城市人,而且又把当一个城市人作为自己的理想,因此,在她的作品中,不仅写的是城市和城市人,而且到处都流露着她对城市文明的喜爱和赞美。虽然,作品中的人物大多以悲剧收场,但这并不是城市的过错,相反,正是传统的封建思想和封建文化的罪恶。张爱玲小说极为鲜明的艺术独创性,主要表现为“旧小说情调与现代趣味的统一” 。在教材中我们说, 张爱玲小说中的许多主题、 意象和

48、象征都是古典小说和通俗小说所无法“拘限”的,因为她的创作中增加了外来的小说技巧或现代派的手法,在中国现代小说和西方现代小说这对似乎“相克”的艺术形式中找到了最适合于自己的调子。但是,也可以说,张爱玲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在于她的“创新”与“袭旧” ,而她自身的缺陷在很大程度上也在于她的“创新”与“袭旧” 。在创新方面,主要表现为“创新成果”的堆积,造成“文胜质” ,在袭旧方面,则主要表现为被红楼梦等传统小说的光环和阴影所笼罩,使作品的真实性和结构平衡受到了影响。除此之外,限制张爱玲艺术上更大发展主要因素还有“题材的狭窄”等。4两次“张爱玲热”出现的不同情况。包括傅雷对张爱玲的批评、 80 年代张爱

49、玲被重新发现, 并逐渐形成热点的过程和原因。 90 年代成为研究热点的过程、 社会消费心理,及其身世被传媒热炒和商业包装,并在社会上流行的现象。第一次“张爱玲热”出现于 20 世纪 40 年代。这次的特点是张爱玲一出现就成为了“市民文化的明星” ,虽然被归入了鸳鸯蝴蝶派的行列,与其他鸳鸯蝴蝶派作家不同的是,由于大家看到了她在艺术上的独特性,因此,她受到了不同政治倾向和文学趣味的文学界各方面的欢迎。其中,傅雷(迅雨)的论张爱玲的小说是最有分量的评论文章。第二次“张爱玲热” 出现于 20 世纪 80 年代。与上次不同的是张爱玲被重新 “挖掘”出来时有一个“预热”的过程,而且先是受到“专业阅读”的重

50、视,然后再进入商业炒作范畴。 1981 年张葆辛的张爱玲传奇的出现,应该说只是“文革”结束后在社会上普遍出现的“文坛忆旧”的一个组成部分,真正对第二次“张爱玲热”出现起重要作用的是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 中文版中对张爱玲的推崇所引起的大陆文学界的重视。1984 年,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将张爱玲写入文学史,成为了张爱玲研究全面展开的一个标志,也可以说,从此以后,第二次“张爱玲热”才正式形成。 80 年代的研究反过来又成为了八九十年代商业化炒作的基础,而 1995 年张爱玲的去世更推动了一热潮的高涨。这次的“张爱玲热”之所以能够迅速地从学术界进入消费领域, 一方面与出版界在体

51、制改革后空前重视出版效益有关, 不仅图书的包装和推广受到重视, 而且盗版也加入了争夺读者的行列;另一方面也与读者文化水平和消费观念的变化有关,以前喜爱张爱玲作品的小市民读者常常被排斥在主流文学之外(作者和读者都处于文学主流的边缘) ,而现在主流文学已成为了高雅的“阳春白雪” (纯文学),小市民读者已成为读者的主体,主流作家与边缘作家的地位也已经互换,甚至于越是边缘的越是受大家喜爱的。 而张爱玲这种既有传奇身世又有表现个人生活作品的作家,无疑正是大家心目中理想的对象,很适于作为大众消费文化所推崇的精品。此外,在这次热潮的形成过程中,影视等现代媒体的介入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种作用,除了直接将

52、张爱玲作品搬上银屏的直接作用外,通过各种方式在大众中煸动起来的 “世纪末”怀旧情绪,也有很重要的间接作用。5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人物的特点。张爱玲笔下的女性,除曹七巧外,大多是生活在新旧时代夹缝里的没落淑女。她们往往都出身于败落的封建大家庭里,有着旧式的文雅修养,旧式的妻道训练,应该说,这一特点与张爱玲自己的家庭背景有直接的关系。 张爱玲对她们的生活和理想可以说了如指掌,如果她不是因为在英文报刊上自己闯出了一片天地,她也只能与她们一样,以做一个“结婚员”来当自己的职业。虽然,这些没落的淑女,大多都有美丽的外表,文化层次也很高,但是,她们没有作者那么幸运,没有自立于现代社会的求生的本领,只能把嫁人

53、当作自己一生的救命稻草。张爱玲笔下的女性都很好地体现出作者的人生观,那就是女性生存的艰难。在她的小说封锁中有这样一句重复了多遍民谣: “可怜啊可怜,一个人啊没钱! ”这一点,应该说我们现在的人都明白,在现代社会里没有钱是什么滋味。虽然这些女性(包括七巧和所有的淑女们) 并没有真正落到没钱过日子的地步, 但作为一种存在的恐慌却一直在威胁着她们,因此,她们大多处于两种生存状态之中:一是急于想成为人家的太太或姨太太甚至情妇,总之是想找一个生活的依靠;二是在成为太太之后,仍然在为自己的地位而努力奋斗着,或变本加厉地抓钱,或无可奈何地在平淡的生活中苦熬着。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大多是具有“新女性”表象的旧女性

54、。她们的“新”主要指她们受过新式的教育,过着“新时代”的女性们享受的现代都市生活,但她们与左翼作家笔下新女性不同, 她们并没有新的思想, 甚至丝毫没有受到当时革命运动和革命思潮的影响,满脑子都还是封建主义的东西。因此,她们的“旧”主要就是指她们的思想意识和人生道路。我们说,张爱玲作为一位女性作家,对那种新旧时代交叠下的女性命运极为关注,她笔下的系列女性形象,真切地传达了她对人生的特殊感悟以及对文化败落命运的思考,主要就在于她既关注女性, 又不满女性的生存状况。 也是张爱玲作为一个女性作家,她笔下的女性形象却都以悲剧收场的原因。表面上看,好象她对她们充满怨恨,不肯给她们一点幸福, 不肯给她们指出

55、一条光明的道路, 实际上她并没有看见哪里有这样一条路,她自己虽然做了职业妇女,但她并不认为这就是一条比结婚更好的出路,因为社会上人心险恶,家庭与社会相比更适于女性。6从意象营造和语言风格两个方面,分析张爱玲小说艺术的创新和袭旧,以及在现代文学史上特异的地位。所谓“意象”,也就是在一个个有着色彩、光泽、声音的物象形态中,包含着隐喻、象征等深层的意蕴。张爱玲的小说大多有着鲜亮的视觉效果,善于运用意象化的手法,使许多原本抽象的东西,如人物的命运、心理、情绪、感觉等,像一幅幅流动的画面,具有具体的形态,从而给小说带来浓郁的诗意。在教材中,我们讲到了金锁记在三万多字的篇幅中,营造出了六种含义不同的月亮。

56、月亮,是一个在传统文学中曾被用滥了的意象,但作者却有推陈出新的能力。在张爱玲的作品中,我们还可以看到许多具有现代意识的创新意象,如倾城之恋中的“时间”和“墙” ,封锁中的“乌壳虫”等。在倾城之恋中,一开始就说:“上海为了节省天光 ,将所有的时钟都拨快了一小时,然而白公馆里说:我们用的是老钟。 他们的十点钟是人家的十一点。他们唱歌唱走了板,跟不上生命的胡琴”。说上海节省天光,说的是实行的“夏时制”。但作者在这里主要是想说明“公共时间”与“个人时间”的差异和对立。张爱玲的故事,大多都是发生在“公馆”的老时间里的,与外面的人家的时间不搭界。白流苏希望能通过她与范柳原的婚姻关系走出白公馆,建立一个属于

57、自己的家庭, 也就是要走出白公馆的老时间,走进大家的公共时间,但是,她的一切努力,如果不是“战争”的介入也是无法实现的。张爱玲常常说, “时代是仓促的” ,对于个体生命来说,时间也是稍纵即逝。在香港的战事打响之前, 范柳原原本是要在一个礼拜后回英国的,白流苏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想的是: “一个礼拜的爱,吊得住他的心么?”在倾城之恋中更包含着流离失所、背井离乡、乱世危城等特殊感受。在这个“时间”意象的营造过程中,作者又妙笔生花,衍生出了“墙”的意象。在浅水湾饭店旁的一堵墙边,范柳原对白流苏说:“这堵墙,不知为什么使我想起地老天荒那一类话。 有一天, 我们的文明整个的毁掉了, 什么都完了烧完了,

58、炸完了,坍完了,也许还剩下这堵墙。流苏,如果我们那时候在这墙根下遇见了 流苏,也许你会对我有一点真心,也许我会对你有一点真心。 ”这一意象引起了许多人的注意。有人认为,这是理解题目所谓“倾城”的关键。傅雷本来对这部小说的评价并不高,但对于这一意象也感受到了一种震撼,惊叹道: “好一个天际辽阔胸襟浩荡的境界! ”也许,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墙,在这里既是时间的见证,也是历史的见证,还是爱情的见证。是张爱玲对于时间与历史的思考, 是她的爱情观与人生观的体现。 也许,在张爱玲看来,真正的爱情,肯付出真心的爱情,是值得“倾城倾国”的。如果说,在这个由“老钟”和“墙”等形象营造的时间意象中还可以找出许多传统

59、的因素的话,那么,在封锁中的“乌壳虫”的意象则完全是现代的。在作品的结尾处,作者写道,男主人公吕宗桢下了电车回到家里,刚才车上遇到的女子吴翠远的脸已经有点模糊了,他踱到卧室里,扭开电灯,看到了真实的自己: “一只乌壳虫从房这头爬到那头,爬了一半,灯一开,它只得伏在地板的正中,一动也不动。在装死么?在思想么?整天爬来爬去, 很少有思想的时间罢?然而思想毕竟是育苦的。宗桢捻灭了电灯,手按在机括上,手心汗潮了,浑身一滴滴沁出汗来,像小虫子痒痒有在爬。 ”有人说,只可惜张爱玲就此打住了,要继续写下去,吕宗桢第二天清晨起来,就会变成卡夫卡笔下的推销员格里高尔也说不定。在教材中,我们还曾提到“镜子”的意象

60、,这在倾城之恋中也有一个很具现代意义的描写。这是范柳原与白流苏的第一次接吻: “十一月尾的纤月,仅仅是一钩白色,像玻璃窗上的霜花。然而海上毕竟有点月意,映到窗子里来,那薄薄的光就照亮了镜子。 流苏觉得她的溜溜转了个圈子,倒在镜子上,背心紧紧抵着冰冷的镜子。他的嘴始终没有离开过她的嘴。他还把她往镜子上推,他们似乎是跌到镜子里面,另一个昏昏的世界里去,凉的凉,烫的烫,野火花直烧上身来。 ”镜子里的世界反映的应该是真实的世界, 但他们火热的接吻却跌进了冰冷的镜子里,究竟哪个更真实?作者事先已经这样告诉了大家: “这是他第一次吻她,然而他们两人都疑惑不是第一次,因为在幻想中已经发生过无数次了。从前他们

61、有过许多机会适当的环境,适当的情调;他也想到过,她也顾虑到那可能性。然而两方面都是精刮的人,算盘打得太仔细了,始终不肯冒失。现在这忽然成了真的,两人都糊涂了。 ”因此,在这里,冰冷的镜子,实际上反映的是他们真实的内心世界。( 2)茅盾的文学主张和形成这些主张的主要原因。这是我们这一讲第二单元介绍的内容。也许有同学会问,这两个包含着两个单元全部内容的问题为什么会是“小重点”呢?其实,在鲁迅专题的辅导时我们已经对重点大小的问题作过解释,重点的大与小,不在于内容的多与少,而在于要求的高与低。在这两个问题的要求,我们仅仅是希望大家能有所“了解” ,而不是在此基础上作更深入地掌握。茅盾是以历史代言人的姿态进入文坛的, 必然主张文学对时代和社会的反映。 其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